甲午中日战争与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甲午战争:一个李鸿章和整个日本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一个李鸿章和整个日本国的战争2012年07月12日《春城晚报》起于1894年7月的甲午战争在历时一年后,随着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而告之结束。
近代史上中日第一次正面的对决,中国输给了弹丸小国日本。
提起那场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国人对战争最终的定义,而究其责任则是一股脑地归罪于李鸿章,殊不知那场悲壮而惨烈的战争,某种程度上是以李鸿章一人之力对日本一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的起因源于朝鲜东学党起义,软弱的李朝政府在面对内乱时本能地向宗主国大清求援,而这场起于朝鲜的内乱,恰为日本所利用,成了中日交战的导火索。
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战争开始。
战争一经打响,双方冲突马上加剧,相比之下日军的准备是那么的充分,倾全国之力投入这场战争;而中国方面却显得很被动。
之所以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对日本一国的战争,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方面的作战部队是李鸿章手下的淮军。
无论是平壤保卫战,还是黄海大海战,淮军的身影一直活跃在整场战争中,直至《马关条约》签订。
细细研究甲午战争,会发觉无论是陆上、海上的战略部署、人员调动,乃至后勤补给都是李鸿章一人操办,光绪虽被后世史家归为主战派,但他扮演的角色相较李鸿章显得毫不起眼,乃至整个清流派亦是除高调连连、上书弹劾外就乏善可陈。
所谓清朝的政府军主要以八旗及绿营为主,然而自满清入主中原后,八旗及绿营在往后的军事行动可谓是败绩重重,难怪在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镇压中不得不依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组建的汉人武装集团,而此时李鸿章的淮军也就应运而生。
继曾国藩的湘军后,随着李鸿章步入最高统治的顶峰后,淮军也就扮起了国家军队的角色。
实质上的淮军虽顶着国家军队的头衔,但这支军队却唯李鸿章之命是从。
在八旗、绿营积弱疲弊之下,面对来自东瀛的虎狼之师,淮军也就难以推脱地担负起了对敌的重任。
整场战争中,清流派系的攻击、组织决策的不利而最终葬送了这支在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使得李鸿章背负骂名,更令中国蒙羞。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一、序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安徽合肥人,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或李合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签订的条约有哪些李鸿章任职于晚清时期,那时正是侵略者入侵我国国土的时候,在晚清时国家处于最耻辱的时期,国家被迫和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因为那时的李鸿章是国家的执政大臣,所以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半以上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
李鸿章作为当时清政府的代表,他和各列强国家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呢?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和日本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这个条约还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条约,但是在条约签订四年后,日本就向我国发出了侵略,这场侵略战争就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奉命抗击倭寇,可惜最终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的英雄事迹五篇800字以上
甲午中日战争的英雄事迹五篇800字以上回顾历史,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最悲惨,最耻辱的一段历史。
今天本文库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英雄事迹,接下来随着本文库一起来看看吧!甲午战争的英雄事迹篇一一个昏庸的朝廷,一个败落的社会,一场伟大的战争,一种不屈的精神。
——题记镜头步入了一个一个败落的时代,当时,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统治下,变得国力大减,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打开中国的大门,继而进行残暴的侵略。
炮火轰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滚滚硝烟涌出了一张张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颜。
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时,林则徐没有犹豫,他愤然上书道光帝,并实施了震撼国人的壮举——虎门销烟。
他给英国人一个迎头痛击,他显示了中国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是一场没有战火的伟大胜利,是一场意志与决心相与斗争的历史伟绩!当鸦片战争卷入中国时,太平军没有沉默,在与洋人的斗争中,他们没有低头,他们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
他们征战沙场,击败洋军,痛杀清军,他们在历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当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既而称霸世界的梦想时,一个声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当时日益腐朽,致使帝国主义列强侵入。
可清廷仍处于华贵的奢侈中,浑然不知要强国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国势力已经相当庞大时,中国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武器。
军饷已被各路地方官员收入其囊中。
当时日本已对中国虎视眈眈,在中日两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亲自到中国兵船上公开挑衅,并企图开炮。
况且当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想要吞并中国国土,认为区区一个东洋小国何以兴起起几层浪。
由于当时洋务运动的成果,让清军不免有些飘飘然,自从1888年正式建立海军后,再也没有购进任何船舰,船龄渐渐老化,何况日本当时新添战舰,与之中国相比,遥遥领先。
再者当时慈禧花重金修筑颐和园,抽掉各路军饷,哪里还顾得上战舰重置,连预先订购炮弹也退掉了。
部编版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专题专题0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解析版)
专题0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讲解1.甲午中日战争:丰岛海战——日军在丰岛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开始标志)平壤战役——民族英雄:左宝贵。
黄海战役——民族英雄:邓世昌(致远舰)。
辽东战役——民族英雄: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民族英雄:丁汝昌。
2.《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1895 年中国代表:李鸿章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 亿两。
③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沙俄、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权力、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3)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德国侵占胶州湾,“势力范围”是山东。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靠举借外债应付,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东亚霸主的地位被弹丸小国取代,犹如晴天霹雳。
”与之相关的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4.5亿两战争赔款D.五四运动的爆发【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解答】由材料“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靠举借外债应付……东亚霸主的地位被弹丸小国取代,犹如晴天霹雳”可知,与之相关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兵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故选:B。
2.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四五年间,国人新办刊物不下四五十种,或以报道时政、发表政论为主,或以切磋学问、介绍新知,或与工商实业相关,或重在表彰女学、启迪童蒙。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战争⾥中国惨败,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击呢?下⾯是⼩编带来的关于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原因⼀,军制 ⽇本⼈师从普鲁⼠,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建⽴了兵役制度和部队架构。
各师团的⼠兵受过良好训练,各师团兵种齐全,⽕⼒搭配适合 清军主⼒是淮军,各营⼈数不统⼀,训练不统⼀,号令⽅式不统⼀,怎么和别⼈⽐ 原因⼆,军官团 ⽇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效仿德国组建了陆军⼠官学校和陆军⼤学,所有军官都受过正规化训练,⽽且多年教育之下,训练更有素 清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裙带,⽽且军官缺乏训练,不理解现代战争 海军更是明显,⽇本⼈全盘学习英国,⽽我们这边还是⾃搞⼀套,知识不成体系,军官素质不⾏ 原因三,武器 凭⼼⽽论,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落伍,但最⼤的问题在于混杂,枪械种类过多,后勤复杂,打起来以后难以补给 原因四,⼠兵训练 清军缺乏训练,往往⼀看到对⽅就开枪,结果是早早把⼦弹打光。
⽽⽇军步炮协同更好 原因五,情报 ⽇军布设的有效的情报⽹,对清军分布、地形地貌了解深刻,⽽清军是两眼⼀抹⿊ 原因六,将领素质 ⽇本⼈远远领先,普遍具有国家观念,愿意为国献⾝,⽽清军将领⼀旦见识不好,马上就跑 ⽇军参谋副长,川上操六还曾⼏次⾃费到中国侦察淮军状况,这边有⼏个了解⽇本⼈? 原因七,最⾼指挥机关 ⽇本⼤战之初就组建了⼤本营,有完善的参谋体系,清朝这边还是⼏百年前的⽼套路,皇帝席指挥 综上所⽰,甲午战争是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的对抗,是⼀种不对称的对抗,清朝的失败理所当然。
甲午中⽇战争战前冲突 ⽇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
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波涛,宣布国威于四⽅”,蓄意向海外扩张。
1871年,近代中⽇两国签订了第⼀个条约《中⽇修好条规》,第⼀款就说:“嗣后⼤清国、⼤⽇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穷。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
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
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
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
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
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
就当时综合国力来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远远超过了日本,而由于当时腐败的政治体制,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国民族逐渐走向深渊。
一如《辩证看甲午》的叙述方式一样,本文将转换视角,另辟蹊径,打破历史从头说直起的常规,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别对北洋海军、李鸿章、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辩证唯物主义北洋海军,李鸿章,必然性一、从正面与负面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北洋海军的崛起和覆灭的命运北洋海军曾经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因为它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而洋务运动曾经被评判为一无是处,当然北洋海军也在否定之列。
但如果用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予以审视,在用辩证法进行评析,就不难发现,北洋海军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当然也存在诸多负面的因素。
以往有论者认为,清朝创建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理由很简单,北洋海军的创建乃清朝统治者所为,而封建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只能是为其本阶级的利益。
《辩证看甲午》一书用了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重新审视北洋海军创办的历史价值,认为“镇压说”有哇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应该予以纠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一、避免了片面性,从正反两面解读北洋海军。
《辩证论甲午》打破以往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在北洋海军崛起中看到它注定失败的命运,在它全军覆灭的结局中看到了它反侵略的意义。
作者在批判了北洋海军的对内“镇压论”的片面性后,指出北洋海军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野心,延缓了战争的爆发。
尤其是中国购进重量级的“定远”、“镇远”铁甲舰,拉大了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差距,使之“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
1正因如此,日本不得不把屡屡伸向朝鲜的侵略的魔爪缩回去。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中国最后一战——刘公岛海战。
刘公岛海战发生在1894年的8月,这是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
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陆军已经被日军围困,饱受战争的摧残。
而中国海军的总司令李鸿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手上的3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在刘公岛海域与日本的6艘巡洋舰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海战,给日本带来致命的打击,从而扭转战局。
就在李鸿章指挥中国舰队集结之时,日本舰队已经抵达了刘公岛海域,开始了搜寻任务。
当晚,中国舰队决定采取夜袭的策略,以期能够在日本军队措手不及之时,一举摧毁对方。
然而,由于天气不利和战术上的错误,中国舰队并未达成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日本舰队有了反击的机会。
随着日本舰队的逐渐逼近,中国舰队不得不进行冲锋,与对方决一死战。
两队舰艇在如火如荼的海战中激烈交锋,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因为舰艇装备的重炮火力比日本更强,在打击能力上并未处于下风。
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中,中国舰队斩获了日本舰队中的一艘大型巡洋舰“长岛号”,并未能够达成彻底击败日本的战术目标。
随着战斗的进展,中国海军的两艘重炮舰被击沉,剩下的1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血战到底,虽然船体遭受猛烈的轰炸,但是士兵们还是坚定地战斗着。
最终,随着李鸿章亲身指挥下,中国舰队在日本军队猛烈的攻势中,艰难地诱导对方吃下了苦头。
最终两队舰艇在刘公岛海域狂风暴雨中相撞,当混乱中逐渐退去时,日本舰队撤离,中国舰队坚决的守护了国家领土和尊严。
正是这一场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刘公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
尽管战局上并没有扭转甲午战争的胜负,但是中国海军也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战争过后,中国海军也在刘公岛海战的成果上重新打造,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甲午战争,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不幸历史,而刘公岛海战也成为这段历史中令人称赞的一页,并成为了中国海军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一、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李鸿章采取以避战为主的策略光绪二十年( 1894年) , 朝鲜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派兵围剿, 然屡屡失败, 不得已向清朝求助。
清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 也有保护其藩属国的权利, 因此于1894年6月4日, 派叶志超、聂士成率军前往朝鲜牙山。
根据1885年«天津条约»规定, 如中日两国向朝鲜派兵, 必先照会另一方, 且具有同等派兵权, 因此, 清朝照会日本。
而日本想借此机会进一步染指朝鲜内政, 寻衅中国, 因此, 日本也于1894年6月9日, 统带海军陆战队四百余兵强行进入汉城。
朝鲜内乱平定之后, 日本拒不撤兵, 反而大量增兵。
对日本异常举动, 李鸿章有所察觉, 但却极力主张避战之策, “臣久历兵间, 深知时势艰难, 边衅一开, 劳费无已,但便挽回有术, 断不敢轻启衅端。
”“日虽竭力预备战守, 我不先与开仗, 彼谅不动手, 此万国公例, 谁先开战谁理诎, 汝勿性急。
”[ 2 ] ( P681)李鸿章甚至想借外力以达到重压日本, 从而避免战争爆发, “英使欧格讷日前过天津, 李鸿章与之面商, 请其电英外部劝阻日本派兵, 欧氏允照办。
本日, 俄使喀西尼亦过津来晤, 李与之重提前与拉德仁约定彼此不侵高丽地界之事, 告以此次日本派兵太多, 似有别意, 俄切近紧邻,岂能漠视? 嘱其速电该国外部转致辞驻日俄使, 切劝日本与中国约期同时撤兵。
喀使以为然, 允将此意电告外部。
李鸿章即电知总署, 并谓‘素稔日忌英不如畏俄, 有此夹攻, 或易就范’。
”[ 2 ] ( P666)“英驻津领事面见李鸿章, 告以欧格讷已屡电该国外部请劝日本与华同时撤兵, 其外部已令英使与日政府商议, 然均无结果。
李鸿章答称, 应请欧格讷再转电英外部, 速令水师提督(指英国远东舰队司令)督带十余艘铁快船径赴横滨, 责日重兵压韩之无礼, 且扰乱东方商务, 与英大有关系, 勒令其撤兵, 再议善后。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4.《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5.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以后有哪些著名的人物组织了反日力量?①刘永福组织黑旗军重创日军;②徐骧组织义军抗日。
(徐骧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
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义和团最终取得廊坊大捷。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十一国(八国以外再加上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4.《辛丑条约》的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1.在《马关条约》中,是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日两军发生冲突 B朝鲜政府为镇压东学党起义,请求中日双方出兵帮助.C.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D.日本要实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4.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对义和团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大批官署、寺庙、民屋被付之一炬,紫禁城、三海颐园、坛庙陵寝、官署民屋等处大量珍宝财富、文物古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的影响
内容
危害
割地增多
赔款增加
开口深入
新增设厂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 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 银作为“赎辽费”。
瓜分中国狂潮开始
北极熊,代表俄国;犬, 代表英国; 香肠,代表德国; 大青蛙,代表法国; 太阳,代表日本。
早上我在街上穿行,不论在哪看到的尸体都是被 撕碎或被砍碎,就像野兽撕扯过的那样,被杀死 的人叠卧在路的中间,眼中流出的眼泪已经结冰, 冻僵的血块挂在伤口上。
旅顺全城两万余人,仅为日军清理尸体的36人幸免
威海卫战役
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光绪十四年,(即1888 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 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
日本加紧备战;中国军备废弛
材料二 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 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中国封建制度腐朽
材料三:甲午战争前中日军事实力对比
日
中
军舰总吨位
4.1万
3.5万
军费投资
3000万/年
50—60万/年
速射炮数量
95门
几乎无
火炮数国先进 结合教材所述,中国战败的原因还有哪些?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抗衡先进的资本主义
(清政府)李鸿章 (日本)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全 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时间
领导人 主要斗 战绩 争地点
台北 台南 台中 打死 日军 4800 余人, 打伤 2.7万 人。
意义
1895 年5 徐骧、 月—— 10月 刘永福
表现了台 湾军民维 护祖国领 土完整的 坚强意志 和高度的 爱国主义 精神。
辽东战役: 聂士成率部抵抗。日军旅顺野蛮屠杀。
威海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4)、战败的原因 1、战争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政策。 3、清政府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签定的时间、地点及内容。
2、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四、三国干涉还的“大陆政策”。
2、列强的默许与纵容。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 4、清政府的“避战求和”政策。
二、战争的经过
(1)战争爆发 1894年7月 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 。中国运兵船被炸沉。 (2)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平壤战役: 左宝贵浴血奋战。叶志超弃城逃走。 黄海战役: 北洋舰队英勇战斗。李鸿章避战自保。 (3) 第二阶段 (1894.10-----1895.4)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 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 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日军进军路线
黄海海战
清军进军路线
爆发
“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
俄国:为了打击中国,纵容日本。
英国:为了遏制俄国,支持日本。 美国:为了使其为侵华、侵朝助手。
德法:为了从中取利,支持日本。
大陆政策
中国台湾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1895年甲午战败,李鸿章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承担了战败的责任,签订《马关条约》,被视为卖国贼。
但是,甲午战争,是随着中国的“宗藩体系”瓦解和日本经过长期谋划的“大陆政策”而发生的一场战争,是两个国家共同学习西方而逐鹿东亚的一场战争,李鸿章作为影响战局的重要人物,功过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重大争议,随着档案搜集和史料的发现,重新讨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功过问题实有必要。
标签:甲午战争;李鸿章;日本;光绪皇帝;朝鲜关于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开展本课题之前,对前辈学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梳理。
对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颇多,就成果形式来看,主要有专著和论文两大方面。
学术专著方面:首先,1901年梁啟超先生出版《李鸿章传》,主要从李鸿章的生平事功方面对李的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评价,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之后,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出版,该书从“为官”、“外交”、“洋务”三个方面评价了李鸿章的为人与事功。
本世纪董丛林(2012)出版了《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出版,该著作对李鸿章在1870—1901年的外交做出了重要探讨。
学术论文方面:蒋易皇(2014)《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及其分析》一文对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对日交涉做出了探讨,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双印(2013)《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从“和戎”外交的由来与发展探讨其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论证了李鸿章奉行的“和戎”外交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于李鸿章评價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笔者不在一一赘述。
笔者立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甲午战争的视角来探讨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一、甲午战败是否系李鸿章一人之责晚清中国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从统治阶层和地方大员之间都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共识,洋务运动拉开序幕,这个几经折腾的政权又恢复了生机,并略有“中兴”的气象,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国上下沉浸在“同光中兴”的气象之中,在大国崛起的幻觉中悠然自得,然而,在中国东方的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之后的又一场国难
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之后的又一场国难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之后的又一场国难1899年,清朝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名为“义和团”的反洋社团,专门反对欧洲列强的侵略和殖民。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贪污,民生凋敝,民不聊生,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不满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人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洋人的力量,号称“拳民”。
1900年初,义和团激起了大规模反洋浪潮,他们攻击了洋人的使馆、商店和居民区。
但是,义和团的攻击引发了外国列强的强烈反响,一些列强派军队入侵中国,试图镇压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由于软弱无能,对外国势力置之不理,这加剧了局势的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也是义和团运动之后的又一场国难。
战争爆发时,清朝政府由于内忧外患,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而日本因为近代化早、军备强大,所以在战争中占有绝对优势。
因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时机都不利于中国,再加上清政府军队的腐败和散漫,士兵们的装备和作战能力都很不足,所以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就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
著名的黄海海战爆发后,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艇被日本海军在黄海击沉或俘获,中国海军几乎被消灭,形势非常危急。
为了挽救战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下令刘步蟾和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和平。
但是,日本的要求十分苛刻,他们要求中国赔偿高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开放通商口岸和承认朝鲜半岛的独立等十余项条件,这些都让清政府难以接受。
最终,清政府不得不在饱受欺凌的情况下在签署了《马关条约》。
这个条约的签署对中国的影响极大,中国不仅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还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和对东北地区的管辖权,并赔款2亿两白银,让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困境和危机。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签署《马关条约》,中国国内爆发了更加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些情绪的影响一直流传到了现代社会,让中国人更加醒觉,认识到了自己的国家前途与命运,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国家,爱护我们的祖国,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并努力为中国的繁荣和强盛贡献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1、制度的落后: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
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
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
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 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他是 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李鸿 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 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 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 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 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 影响;《马关条约》和《辛 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 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 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因此,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 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之四 ——用人错误 用人错误
叶志超,在牙山溃败而虚报战功, 叶志超,在牙山溃败而虚报战功,李鸿章明 知虚报,却上奏慈禧太后。 知虚报,却上奏慈禧太后。叶志超不但没有 受到应有的处分, 受到应有的处分,反而升任为驻平壤各军统 平壤之战中,他贪生怕死, 帅。平壤之战中,他贪生怕死,树白旗停止 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 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 五百里, 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渡鸭绿江回国。 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 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中国军队的士气 受到很大影响。 受到很大影响。
责任之一 ——战前准备严重不足 只有近谋, 战前准备严重不足(只有近谋, 战前准备严重不足 只有近谋 缺乏远虑) 缺乏远虑
日本: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 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 备案》。同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 备案》。同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 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 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 中国: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却认为“倭人为 远患而非近忧”,于是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 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 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 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责任之三 ——战略错误(爱家有余,护国 不足)
黄海战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可 黄海战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 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 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 海军舰队,必不远出” 只能“靠山巡走, “海军舰队,必不远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张 声势” 从而日军舰队驰骋于黄海, 声势”。从而日军舰队驰骋于黄海,有充足的时间 运送战备。1895年 17日 运送战备。1895年1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 陆;29日,日军用5天时间在荣城登陆。中国陆军未 ;29日 日军用5天时间在荣城登陆。 能组织有效抵抗,海军近在咫尺, 能组织有效抵抗,海军近在咫尺,但李鸿章命令 以舰队全力坚守刘公岛” 最后,两面夹击, “以舰队全力坚守刘公岛”,最后,两面夹击, 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李鸿章的积极作用
1、李鸿章不是最高决策者,但同时听 从光绪和慈禧,实属难扮演的角色。 日军入侵朝鲜后,慈禧主和,光绪主 战。最后,李鸿章派四路大军前往。 2、黄海之战,中日互有伤亡。中 国舰队也是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才 建设成的 。
综合评价
身处晚清,身居要职决定了他的 悲剧形象。他虽爱国但更爱自己 的权力。他也想中国强大,但治 国无方。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他 的功过依我看来,三七分。
军事实力:武器装备,高科技,军工生产力,军队规模及 战斗力。
火炮 军舰 总数 铁甲 舰 半铁 甲舰 鱼雷 重 艇数 炮 轻炮 总排 水量 总兵 力 平均航速节
北洋 水师
195
14
6
0
4
21
141
27
2126
14.5
日本 舰队
26812Fra bibliotek12
0
11
209
36
3916
10.2
责任之二 ——战机贻误(喜和于外,不善于交) 战机贻误( 战机贻误 喜和于外,不善于交) 战争爆发后,要就希望对日本“ 战争爆发后,要就希望对日本“和平了 幻想列强出面干涉, 事”,幻想列强出面干涉,使日兵撤离朝 鲜。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 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 洋海军的指令是: 日虽添军, 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 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从而使中国军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 从而使中国军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