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 (一)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化理解对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专题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1.农民阶级(1)实践: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其阶级属性决定了革命斗争只能是失败。

2.资产阶级(1)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

3.无产阶级(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深化理解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练习--(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练习--(Word版,含解析)

政治史练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有利于强化君臣政治隶属关系B.使天子拥有对诸侯绝对控制权C.使君臣宗法关系更为清晰明确D.推动了周王朝疆域的不断拓展2.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行书律》中规定: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

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

秦朝的这种做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刑法严苛激化矛盾C.提高了行政效率D.确保全国政令统一3.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

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净权。

这反映出唐代( )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B.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D.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4.宋初,朝廷在举行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可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人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至20多人。

但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可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考试才得补官。

朝廷此举力图(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5.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分管军民司法事务,但是“三司官僚,意见各殊,苟谋非已出,辄多方阻格”,遇到特殊情况中央派京官到地方“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英宗之后,选派高级官员长期“巡抚”一省遂成常态。

这说明( )A.地方治理日趋复杂B.京官地位愈加重要C.官僚队伍更加腐化D.中央集权逐渐完善6.《南京条约》第五条的中文本写道“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代为偿还。

2024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规范练42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儒家从历史文献的阅历中去找寻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问题的课题。

由此可以推断( )A.各派对传统文化都继承与创新B.社会的发展须要文化转型C.各派都试图解决国家治理问题D.各派都注意文化重建工作2.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状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缘由分析正确的是( )A.a到处于低潮是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B.b到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C.c到处于低潮是受魏晋时期佛、道的冲击D.d到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3.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这反映了唐太宗( )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B.君主应当接纳臣民的谏议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4.在出土的明清瓷器的图案中,常见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卧冰求鲤、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题材。

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化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儒家正统思想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5.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建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

下列对汉字传播相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沟通与发展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C.消退了东亚地区沟通的障碍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汲取6.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舞者多为袒上身,挂璎珞,下赤脚,体现了北方民族服饰对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反映了( )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B.佛教艺术在交融中走向民族化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流通交融7.“西学东渐”经验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学问为主;进入近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由此可知()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解析:选D根据材料“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说明做好“家君”才能做好国父,即“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故C 项错误。

2.(2019·遂宁期中)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起源在西周之前,王国维先生认为宗法制在西周时产生,两者对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存在着争议,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前产生只是丁山先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故C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故D项错误。

3.(2019·衡阳一模)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一现象说明()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B.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嬗变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结构也随之改变,士大夫称谓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在社会结构领域的体现,故C项正确。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训练题--(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训练题--(Word版,含解析)

政治史训练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要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先秦时期祭祀类建筑词汇中,泛指祭祀场所的词汇共有8个,祭祀神灵类建筑词汇共有17个,而祭祀祖先类建筑词汇则多达32个,其中,庙、宗、祖等词汇均多见于先秦文献中。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宗庙建筑技术精湛B.血缘色彩较为浓厚C.贵族政治不断衰落D.宗法制度经久不衰2.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

这说明当时(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3.“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的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

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4.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

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5.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剌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促进了国家管理机制的完善C.丰富了皇帝决策的信息来源D.制约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6.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八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含解析人民版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八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质检八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探讨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和各个重大历史事务,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绽开的。

”依据这种观点,对下列哪个事务评价最高( )A.古代丝绸之路B.新航路开拓C.闭关锁国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2.(2024江苏南京二模)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

15世纪起先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

据此,新航路开拓( )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B.是新旧力气共同推动的结果C.壮大了资产阶级力气D.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3.(2024安徽安庆二模)新航路开拓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相互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沟通供应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淌,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D.新航路开拓变更了经济结构4.(2024福建厦门二模)1600年,西班牙学者曾说,假如西班牙没有钱没有金银,是因为它拥有这些;假如西班牙贫困,那是因为它富有。

这种因为隧然富有而贫困,就是所谓的“西班牙陷阱”。

造成该现象的主要缘由是西班牙( )A.实行重商主义B.社会分化严峻C.维护封建制度D.金银大量外流5.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各方面都占肯定优势,成为海上霸主。

到了18世纪,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已被对手完全挤出了世界各海疆。

这一变更出现的主要缘由是荷兰( )A.受到了各国的联合打压B.深受广阔殖民地的抗争C.致力于与各国的争霸战D.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6.(2024河南新乡二模)据统计,1600年至1688年,英国商船吨位由9 000吨渐渐增加到178 000吨;17世纪,从英属殖民地进口然后再转口的贸易额增速由5%快速增加到25%。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1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1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Word版含解析

选考一第2讲高考探究课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中山, 古国名今河北定县一带)之地, 至房子(今河北临城), 遂至代(今山西大同), 北至无穷, 西至河, 登黄华(山名, 位于黄河岸边)之上。

……与肥义(赵国国相)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曰:“愚者所笑, 贤者察焉。

虽驱世(注:世上所有的人)以笑我, 胡地、中山, 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 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 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 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 利民为本;从政有经, 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底层百姓), 而从政先信于贵(贵族), 故愿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中原地区)者, 圣贤之所教也。

礼乐之所用也, 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 变古之道, 逆人之心, 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 曰:“吾国东有齐、中山, 北有燕、东胡, 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 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依仗)齐之强兵, 侵暴吾地。

系累(用绳索捆绑)吾民, 引水围鄗(古县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微社稷之神灵, 则几于不守也, 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 欲以备四境之难, 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 恶变服之名, 以忘鄗事之丑, 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 乃赐胡服, 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 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注:“胡服骑射”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 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 概括赵武灵王推进改革的显著特点并说明你对“胡服骑射”改革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策略实施及其历史评价,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比较、概括、阐释历史认识的能力。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第12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第12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第12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气逐步壮大;新航路开拓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气壮大。

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为此,他们( )A.发动“光荣革命”,获得政治权力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解析:依据所学,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发动了“光荣革命”,议会的权力大增,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获得政治权力,故A项正确;1714年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结束,1721年建立责任制内阁,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于1765年,故C项错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A2.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

许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

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B.使国王丢失国家元首的地位C.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解析:据材料“而议会……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可以得出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故A 项正确;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B项解除;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C项解除;D项表述中的“全体公民”不妥,英国的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故D项解除。

答案:A3.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

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

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A.在历史传统中创新B.国王的权力不断减弱C.保留了贵族和君主D.首创了近代议会制度解析:材料中讲解并描述了古老的英国属于有限君主制,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这些古老的原则又产生出现代生活的秩序,因此说明白英国政治在历史传统中创新,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 (十一)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 (十一) 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十一)(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浙江温州一模)观察下面《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2.1950年,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废除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之兵营。

”这主要体现出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二天,苏联最先承认新中国,并建立了外交关系,揭开了新中国外交史上新的一页。

据此,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中苏建交后妥善地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B.中苏建交有利于两国相互借鉴、共同发展C.中苏建交对国际力量对比产生重大影响D.中苏建交标志着中苏两国正式结成同盟4.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你们一边倒。

’正是这样。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对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的外交从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D.“一边倒”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5.(2013届山西晋中第二次诊断)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6.(2012·江西高三六校联考协作卷)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7.(2013届湛江调研)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 760人,比1954年增加64%。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0 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0 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考点10 鸦片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某条约订立时,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揽子解决争端的“万年和约”,为“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

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们以为近代历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

”这表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倾销商品,掠夺原料B.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C.占领并殖民统治中国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3、“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4、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 D.关税协商5、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

由此可见,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A. 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B. 保证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的权利C. 攫取苏州和杭州等通商口岸特权D. 保护在议定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6、《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5讲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5讲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5 古代希腊某某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某某某某一模)“公民自己而不是通过推选代表来制定法律。

在吸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

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

”这表明( B )A.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B.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某某制度C.雅典某某的广泛性和公正性D.雅典某某制度的成熟和完善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享有公的公民行使权力,并不是公民参政热情高涨,故A项错误;材料“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

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说明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某某,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论述雅典某某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了雅典公民参政的直接性,并未说明雅典某某的发展历程,故D项错误。

2.(2020·某某师X大学附中月考)梭伦改革开启了这样一种观念:“基于同意的统治取代了基于强制的统治,矗立于尖端之上的金字塔,又被安放于它的地基。

”梭伦改革( D ) A.建立了公民大会B.实行陶片放逐法C.维护了贵族利益D.废除债务奴隶制解析:材料的关键点是“金字塔,又被安放于它的地基”,说明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对原有制度的改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政治体制。

“建立公民大会”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原有制度的改革,故A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措施,故B项错误;“维护贵族利益”是梭伦改革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没有触及原有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3.(2020·某某某某、某某一模)公元前546~前527年,庇西特拉图统治雅典期间,主持兴建了一大批新的建筑和公共工程,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主宰了主要的议事会。

在他死后不久,新的改革家克利斯提尼为改变这一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C ) A.授予外邦人公B.削弱氏族贵族世袭特权C.扩大公民大会的职权D.鼓励公民观看戏剧表演解析:授予外邦人公并不能断绝僭主政治的出现,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不难得知,庇西特拉图时期的雅典是僭主政治而非氏族贵族控制下世袭的君主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公元前546~前527年,庇西特拉图统治雅典期间,主持兴建了一大批新的建筑和公共工程,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主宰了主要的议事会”可知,为了杜绝僭主政治在雅典重现的可能,必须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并防止出现凌驾于其之上的政治人物,故C项正确;鼓励公民观看戏剧表演只能提高雅典公民的文化素养,不能杜绝僭主政治在雅典的重现,故D项错误。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专题二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

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

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

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专题三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习题--(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习题--(Word版,含解析)

政治史习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代的金文,内容以王事为中心;东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都没有言及天子,王的祝福语也基本消失,“维王某年”的铭文纪年方式也变化为“佳正月初吉丁亥”等句式。

这一变化表明( ) A.血缘宗法关系已经瓦解 B.礼崩乐坏局面逐渐形成C.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确立D.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2.汉高祖时,强徙旧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地区。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管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推动政治中心的北移D.削弱地方诸侯实力3.有史籍对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进士)做了详细统计。

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 )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4.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血缘观念淡化B.社会风俗发生变化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纲常伦理遭到破坏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两广总督叶名琛根据在香港搜集到的错误信息,认为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国击败,背负巨大战争赔款,根本无力入侵中国。

于是叶名琛将两广清军主力投入对农民起义的镇压中,导致英军入侵时广州几无防御力量,叶名琛也因此被俘。

材料表明,清朝( ) A.民族主义尚未完全觉醒 B.满汉官僚轻视世界信息C.洋务运动不能挽救统治D.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6.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

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34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Word版含解析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34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Word版含解析

第34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范畴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1)通过对李贽思想观点的学习,认识到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2)运用史料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观点进行历史解释,认识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靠近国计民生,是儒学的新发展注意四个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理解三个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主张(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及影响(1)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2)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

情境体验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

”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什么?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1)思想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③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④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评价①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②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1)思想①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人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评价①进步: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②局限: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王夫之(1)思想①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1 第1讲 基础过关课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1 第1讲 基础过关课 Word版含解析

选考一第1讲基础过关课1.(2016·山东济宁期末)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 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 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 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 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 材料一共四句话, 第一、二句为内容, 第三、四句为影响, 从中归纳总结即可。

第(2)问, 根据材料二“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 容易导致暴政。

2.(2016·黑龙江大庆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 是亡其祖也, 不惟失德, 实非吉兆。

——乾隆帝北魏孝文帝变法, 尚文明, 魏国以治, 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材料二鲜卑族“尚勇、纯朴, 好射猎”的性格, 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 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 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 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

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讲唐宋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

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讲唐宋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

第6讲⎪⎪唐宋时期的经济知识点一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2)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知识点二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商业的繁荣(1)城市商业繁荣。

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

(2)商业的繁荣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市场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

(3)在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甚至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第5讲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第5讲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必修一专题二第5讲一、选择题1.(2015·山东师大附中一模)“在1912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

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

”文中的“他们”是指导学号04430139()A.维新派B.革命派C.立宪派D.中国共产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本题关键是题干的时间“在1912和1913年”和“民国能够运转”。

依据所学可知,这里的他们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B项符合题意;民国实行共和政体,而A、C两项都主张君主立宪制,故排除;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所以应选B项。

2.(2015·海南模拟)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国纪年的变革导学号04430140()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

依据所学,辛亥革命是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改用阳历”便是其形式上西化的表现之一,故A项正确。

已深入人心、得以实现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史实不符,故B、D两项错误。

改用公历属于西化的表现,故C项的表述错误。

3.(2015·启东中学期初)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

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导学号04430141()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②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③照搬西方体制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配套作业(一)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配套作业(一)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配套作业(一)新人教版(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届沈阳质检)据考证,右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甲骨。

甲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是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

该图反映出( )A.商朝神权与王权结合B.天人感应的神权色彩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2.(2013届广西武鸣锣圩高中考试)《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3.(2013届安徽合肥月考)西周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②同姓分封,范围扩大③逐级分封④规范赋税制度A.①②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4.(2012·广东韶关模拟)“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三长制D.科举制5.(2013届潮州模拟)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西周政治制度的血缘特点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6.(2013届河北唐山摸底考试)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

这反映了( )A.家族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根深蒂固B.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选官制度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7.(2012·湖北八市联考)“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一)(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届沈阳质检)据考证,右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甲骨。

甲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是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

该图反映出()A.商朝神权与王权结合B.天人感应的神权色彩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2.(2013届广西武鸣锣圩高中考试)《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3.(2013届安徽合肥月考)西周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②同姓分封,范围扩大③逐级分封④规范赋税制度A.①②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4.(2012·广东韶关模拟)“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材料强调的是()A.宗法制B.郡县制C.三长制D.科举制5.(2013届潮州模拟)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西周政治制度的血缘特点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6.(2013届河北唐山摸底考试)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

这反映了()A.家族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根深蒂固B.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选官制度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7.(2012·湖北八市联考)“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8.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9.(2013届南通模拟)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10.(2013届临沂质检)王夫之在论及郡县制时说:“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这里谈到郡县制的作用是()A.导致皇权高度集中B.加强了中央集权C.利于安抚平民百姓D.优化了统治队伍11.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

”据此,作者认为()A.“郡县”优于“封建”B.“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C.“封建”优于“郡县”D.“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12.(2013届河北邯郸月考)《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材料四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

……“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成为周礼的根本原则。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则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8分)(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8分)(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12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三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皆其囷窌。

——顾炎武材料四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请回答:(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4分)(2)材料二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地方制度,与之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不同?(9分)(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9分)(4)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在灾难面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起的作用。

(4分)解析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卜辞内容涉及政治事务以及天象,说明神权与王权结合。

【答案】 A2.【解析】材料中“鼎”的含义很显然是国家社稷的象征。

四个成语中,只有D项与之相符。

【答案】 D3.【解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在一起;从周王开始逐级分封,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贵族。

受封的诸侯要负担一定的义务,但是没有对赋税制度的规范。

【答案】 C4.【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

故选A。

【答案】 A5.【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作用,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浓厚的血缘色彩,故选B。

【答案】 B6.【解析】材料中作者推崇的并非是翰林和科举,而是一个姓氏甚至是一家之中接连产生翰林的事情。

从而判断,B、C、D三项虽然是符合史实的说法,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A7.【解析】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是天下共主,但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故A、D两项错误;周朝的地方官职世袭,而在秦朝开始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故C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 B8.【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

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即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B、D三项是科举制的意义,与题意不符。

【答案】 C9.【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中的“春秋时期”可排除A、B、D三项。

A错在全面崩溃,B错在荡然无存,D项是汉初制度。

再从材料的“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判断选择C项。

【答案】 C10.【解析】考查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长民者……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可以看出王夫之认为郡县制下郡、县长官以才能予以考核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选D。

【答案】 D11.【解析】考查比较分析与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和材料“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可知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其合理性,故B项正确。

【答案】 B12.【解析】本题适合用排除法解答。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非是秦始皇开始实行,故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D 项所说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故排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一整套政治制度,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并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情况。

第(1)问从材料信息显示的等级秩序可判断是分封制。

第(2)问从嫡子、庶子的叙述可知是宗法制。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回答。

【答案】(1)分封制。

因为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4.【解析】本题以郡县制为切入点考查中央集权制度。

第(1)问,从“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得知春秋时期已经设立郡县;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得知早期县的地位高于郡。

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指郡县制,区别可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说明。

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即可。

第(4)问,材料四主要说的是中央集权在救灾中所起的作用,回答时应侧重于积极作用。

【答案】(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县的地位高于郡。

(2)郡县制。

区别:郡县制与周代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3)弊端: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自主性;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

解决途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4)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迅速调配人力、物力、财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