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学
国际战略学 国家大战略理论导论
一.大战略的研究状况及概念
在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一书中,鲁特瓦克明确地将战 略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次,其最高层面即为大战略层次,而各个层次相互渗透,并最终交 汇于大战略这一终结层次上,并专门论述了大战略问题,提出“为了更好地抓住大战略的 动态性质,我们可以把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想象成贯通于各层次的垂直方向的水流, 把国际间的相互作用想象成水平方向的水流,垂直水流构成战略的纵向,水平方向的水流 构成战略的横向,它们在最高层次交汇,构成大战略。我们可以想象国际交往的河流和支 流都来源于中央的一个纵向水流口,但其运动方式是双向的,违背了流体力学的规律。因 为,军事上的准备和行动,一方面影响着国家的非军事活动,另一方面亦受国家非军事活 动的影响”。同时“, 不论我们从静态角度把大战略想象为一座头重脚轻的大厦也罢, 或从动态角度想象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流水源泉也罢,大战略都是最终层次。纵向和横向 中发生的一切都汇集在这一最终层次上,并在这里获得明确的意义。在技术、战术、战 役或战区各层次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外交上的严重失误,在大战略这个交汇点上或仍 直接表现为辉煌的成就,或表现为惨重的失败,或者无足轻重”。另外“, 制定和执行可 协调各个层次上的政策的大战略, 这个目标可谓雄心勃勃, 但只要人们充分发掘智慧的 潜力,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发挥政治上的创造力,那就有可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然而, 这种出色的成就时刻受到不祥凶兆的威胁。在制定任何实质性的大战略计划的过程中, 必然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即使能够顺利制定和执行大战略计划也必然会带来 失误成堆的极大可能性。政府日常行为中表现的鼠目寸光的实用主义决定和不协调的 草率行事定会导致许多错误。但可以说,这些大都是小错误,而且幸运的是许多错误可以 相互抵消。成功应用规范的大战略会大大降低经常犯不和谐的小错误的可能性,但只有 敢于集中精力不怕冒犯更多更大错误的风险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揭示大战略层次 上逻辑的内在实质。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课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课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是一个专注于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学术组织。
该学会致力于促进中国教育领域的研究和交流,推动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和政策建议。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课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教育创新模式和方法,提出对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2. 教育质量与公平:关注教育质量与公平的问题,研究提升教育质量的策略和方法,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优质教育的普及。
3. 教师发展与职业化:研究教师培养与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关注教师职业化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师素质和激励机制的建议。
4. 教育信息化与技术应用: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研究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与创新应用,促进
数字化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5.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比较教育和国际课程发展,促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以上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一些主要课题方向,具体的课题研究可以根据时代需求和学会成员的研究兴趣进行选择和开展。
国际战略学
普鲁士人比洛(1759-1807)“战略是关于在 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 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 学。” 十九世纪初,瑞士军事家诺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 战争的艺术。”
19世纪普鲁士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 (Carl von Clausewitz 1780-1831),他在 其名著《战争论》中指出:“战略是为了 达到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理论”,而“战 术是在战斗中运用军队的理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称为是“战略 的圣经”。*
西晋初期(3世纪),史学家司马彪撰写了 《战略》一书,在我国最早使用“战略” 一词。 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1908年北京陆军军官学堂出版了任衣州所 译的《战略学》。
三、战略概念的扩大和延伸
进入现代,战略概念开始超出了军事范围。 战略概念扩大成“大战略”概念。 最早提出“大战略” (Grand Strategy) 概念的可能是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哈特 (B.H.Liddell-Hart)。1929年哈特出版《战 略论》一书。 他在书中设有专章(第22章)讨论大战略 问题。
二、邓小平在中国首创“国际战略”科学概 念
《邓小平文选》 参见教科书第4-5页。
三、国际战略的特征
李少军认为,国际战略的特殊性包括: 第一、国际战略的全局观具有世界性。国际战略 的视点是国际政治。 第二、国际战略具有整体性和世界性。它涉及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 第三、国际战略具有预见性。为明天而设计的。 第四、国际战略具有行动的特性。指导人民(国 家)正确的行动。 (《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 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战争论》的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 第二篇,论战争理论; 第三篇,战略概论; 第四篇,战斗; 第五篇,军队; 第六篇,防御; 第七篇,进攻(草稿); 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是一个旨在促进中国教育发展的专业学会,致力于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
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中国教育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案例。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范例。
典型案例一:阿里巴巴集团与高校合作阿里巴巴集团与多所高校展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阿里巴巴集团通过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课程共建、师资共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为高校提供了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就业竞争力。
典型案例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多所高校展开了深度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推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
同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还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典型案例三:上汽集团与高校合作上汽集团与多所高校建立了产学合作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合作平台,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上汽集团能够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入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同时,上汽集团还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这种合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典型案例四:中小企业与高校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一些中小企业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同开展新产品研发、技术转移等项目。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中小企业能够获取到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高校的学生也能够从实践项目中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以上只是部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些合作,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战略学——精选推荐
《战略思维方法》序言当企业失败了,当城市落后了,人们很容易总结出各种失败和落后的原因。
但我们最缺乏的是怎样及时地预知这些可能导致失败和落后的原因。
理论家们为我们预备了应有尽有的因果关系,但他们拒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我们应该格外关注哪些因果关系的最佳时机。
如果我们多留点心还会发现,那些片段的因果关系都隐含着各不相同的假设前提,可现实从不给我们预备好这些假设前提,更不会同时为我们预备好这些假设前提。
我们不缺乏片段性的管理知识,我们缺乏的是综合运用这些片段性管理知识的知识。
正是后者是管理知识中最艰难的部分。
理论家们往往把这个任务留给了管理的实践者,他们认为这里简直没有可以用语言描述的规律。
大部分企图总结这些知识的人最终也不得不要求学习者通过“修炼”来获取他那难以言传的“感觉”。
众多变量同时变化、快速变化的问题就涉及到战略,这里给含有各种假设前提的片段知识留下的用武之地很有限。
并且同时变化的变量越多、变化速度越快就越是如此。
在本书以前,战略一词没有特定的精确含义,一种方案、一种策略,只要觉得足够重要,通常都会被冠以“战略”。
在本书中,我们给予了“战略”以特定含义:只有按照战略思维方法、过战略思维过程得出的方法、方案等概念系统才被称为战略。
因此理解战略概念必须先理解战略思维方法的概念。
战略思维方法是科学具象思维方法的一个典型的应用。
而真正理解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又必须从对我们习惯的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的检讨开始。
在被称作科学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已经如此习惯于抽象思维方法;在被称作艺术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已经如此习惯于形象思维方法。
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被当作人类智慧惟有的选择。
当遇到抽象思维方法实在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就往往把这些问题归到应该由“直觉”、“经验”来解释的领域。
而“直觉”、“经验”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又一个称呼。
人们从一种思维方法的习惯转向另一种思维方法的习惯通常需要费不少力气。
我不指望战略思维方法一蹰而成为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但是当你面对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军事管理这类大问题时,必须刻意地以战略思维方法而对之!完整的战略思维方法的理论,还应该包括战略思维技术和战略思维型组织的内容,有志于探索组织改革的人士,还应思考“战略思维型组织”能否作为信息时代构建各种组织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包括企业组织、公共组织、军事组织等。
国际战略学讲义
第三节 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战略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一.体系理论与单元理论
1.单元理论: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理论(古典现实主义);
2.体系理论:以体系为分析单位的理论(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
国际战略要求以单元理论为基础,强调单元的能动性,考虑体系理论成果。
二.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
关于本门课程的一些说明:
1.课程性质:
考查课
国际战略学,国际关系学与战略学的交叉学科,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次领域。
2.课程目标
熟悉国际战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相关国际战略实践;
培养战略思维,促进对国际关系的了解。
3.讲授方式
老师讲授与课堂专题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
一.早期国际关系思想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与思想:
争霸、盟会、合纵连横;关于当时是否属于“国际关系”的讨论。
诸子学说:墨子的非攻思想、孔孟的大同思想、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法家的权力政治思想。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战争原因的解释。
近代康德永久和平论,马基雅弗里《君主论》。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产生
一战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建立研究国际关系的机构,英国威尔士大学。
出于对权力政治的反动,理想主义的首先兴起。
三.四统主义对科学行为主义;
新现实主义对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对反思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
基本观点:以阶级为分析单位,冲突是国际关系的本质,经济决定论;
流派:
依附论(主张脱钩论的激进派,主张联系发展的改良主义,位于两者的正统论);
战略学 Strategy 主题1
好的战略表述的组成因素(Collis & Rukstad, 2008)
• “水晶般清澈的”… 1. 目标, 2. 范围, 3. 和优势
Lecture 1: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好的战略表述的组成因素(Collis & Rukstad, 2008)
capabilities) – (内部的,internal) • 持股人的价值和预期
Lecture 1: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因此, 它们是:
• 天生就具有复杂性的 • 在不确定的环境之中被制定的 • 会影响到具体的操作决策的 • 需要一种综合的方法 • 关乎大量的改变的
Lecture 1: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战略决策是关于:
• 一个组织长期的定位 • 一个组织行为的范围 • 超越竞争者而得到优势 (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 • 强调在商业环境中的改变 (外部的,
external) • 以资源和能力为基础(战略能力,strategic
Lecture 1: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战略的三水平:
经营战略
• 涉及到 – 组织的资源,流程和人员是如何有效地 传达公司层面和事业层面的战略的
Lecture 1: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战略三层次的关键?
Lecture 1: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样例: 20世纪80年代 到90年代的IBM
战略学知识大全
战略学知识大全介绍如下:
战略学是研究国家、军队、企业等组织制定和实施长期战略的学科,它是现代管理学、国际关系学和军事学的交叉领域。
下面是战略学的知识大全:
1.战略思维:指在长期、全局和竞争环境下,对战略问题进行深刻、系统和创新的思考。
2.战略管理:指对组织战略进行制定、实施和监控的管理活动。
3.战略规划:指制定组织长期目标、战略和行动计划的过程。
4.战略执行:指将制定好的战略和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5.战略竞争:指在市场、行业和全球范围内,通过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争夺市场份额、实现盈利。
6.战略定位:指企业或组织在市场或行业中所占的位置和角色。
7.战略联盟:指不同企业或组织之间为实现共同战略目标而进行的联合合作。
8.战略变革:指组织对现有战略、结构和文化等进行的重大调整和变革。
9.战略创新:指组织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创新,以实现战略目标。
10.战略风险:指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11.战略评估:指对组织战略目标、计划和实施过程进行的评估和监测。
12.战略指导:指政府或高层领导对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进行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战略学是一个重要的跨学科领域,需要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军事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战略学读书心得
战略学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战略学
战略学是一门研究决策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学科,用于帮助企业建立长期发展顺畅、有效实施的竞争策略。
对于企业来说,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用于改善未来发展环境,避免企业落入困境。
学习战略学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业务环境及其变化,一步步帮助他们确定并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达到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
它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确定最可行和具有竞争优势的组合,改善将要参与的行业生态系统。
因此,战略学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组织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和优势,并获得更长远和可持续的未来发展,改变未来世界的情形。
只要企业学习和掌握了关于战略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原理,就能够更好地实施竞争战略,来达到发展组织的目的。
总的来说,战略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定会使用到这门学科的知识。
而且,只要企业能够掌握有关战略学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在实践中,就能够实现增长和持续发展,为企业蒸蒸日上,令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战略学
国际战略学1、战略概念及其演变战略:战略最早源于军事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指综合运用一切国家资源力量来维护国家生存和繁荣。
演变三阶段:古典战略阶段:(古希腊-18世纪)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战争的艺术》。
观点:军事权力是政治的基础;进攻性军事政策有助于国家生存;军事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是维护国家团结的重要因素。
近现代战略阶段:(18世纪-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克劳塞维茨、约米尼。
约米尼观点:战略是在地图上研究战争的基础,是研究整个战争的艺术;强调经济对战争的影响,战争的后勤供应;军事与社会互动,政治动员维持国家生存,号召建立预备役;系统提出国防建设思想。
克劳塞维茨观点: 深入认识非军事因素对战争影响,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继续,政治是目的;考察精神力量(统帅,军队的美德如集体荣誉感,民众的民族精神)对战争的影响。
当代战略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哈特、富勒。
富勒认为战略是对战争风险的管理以求得最后和平;重视科学技术作用对战争的作用。
哈特观点:提出大战略、间接战略概念,提出了核时代的战略思考。
2、大战略、特点大战略:关注战争以外的政治因素,由哈特提出,作为高级战略其任务是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全部资源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
执行主体为民族主权国家,反映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手段多样性、综合性。
特点:1全局性:对较长历史时期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事件的策划和思考2前瞻性:制定战略要有远见3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关注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一经确定,具有稳定性,如遏制战略4手段性和工具性: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和工具5对抗性和竞争性:为了在对抗和竞争中战胜对手使用的策略6艺术性与科学性:依靠艺术家的天赋,战略有自身规律通过科学思考可获得。
3、国际战略: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
指主权国在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方略,主要表现形态是国家的对外战略。
其要素包括六个:战略思维、国家利益、国际战略形势、国际战略目标、国际战略决策、国家实力、战略决策者以其战略思维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作出判断,并根据此制定战略目标,再制定战略决策,并依靠国家实力实现战略目标,构成一个国家再某时期的国际战略。
战略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战略学论文题目一、最新战略学论文选题参考1、建立和发展我们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2、发展战略学3、简论科学战略学4、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战略学——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延安精神专题讲座》之四5、我国战略学研究的开拓创新之作──评薄贵利著《国家战略论》6、试论教育战略及教育战略学的建设7、从战略学的视角看绿色转型——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绿色转型的战略思考8、战略学和历史学视角下的国家海洋战略研究9、教育发展战略学10、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学11、玄学“自化”论当代文化战略学意义初探12、专利权战略学13、建构国家战略学刍议14、战略学的渊源、应用与理论扩展15、休闲的文化战略学考察16、论“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经济哲学之维17、《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评介18、论战略学研究的对象问题19、基于传播学和战略学视角的央视少儿频道运营分析20、战略学教程(第2版)(军事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二、战略学论文题目大全1、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学2、国家战略学实证研究3、战略学(2013年版)4、战略学教程5、发展战略学6、企业发展战略学7、略论节约资源的发展战略学价值8、开展心理科学的战略学研究——读潘菽教授著《心理学简札》体会之一9、季岩:一位军事战略学女博士的生命远征10、建立马克思主义发展战略学的有益尝试——评介潘照东著《现展战略》11、“中国军事战略学第一人”的危机意识12、专利权战略学(大连海事大学法学文库)13、论国家战略学研究14、要从战略学的高度研究农民战争——从《唐未农民战争战略初探》谈起15、人类历史行为:由短期转向长远——梁桂全《发展战略学》读后16、现代油藏系统经营管理战略学17、军种战略学18、战略学(2001年版)19、战略是机会与能力的协调——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曾鸣的一堂战略创新课20、关于构建行政战略学学科体系的探索三、热门战略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走出国门的《战略学》(英文版)2、清代一部有特色的战略学著作——王余佑及其《乾坤大略》述论3、新突破、新发展、新高度——《战略学》(2001年版)评介4、别具只眼的战略学著作5、教育战略学6、国家战略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评《国家战略论》7、《讲话》——无产阶级文艺和美学战略学8、放眼看教育光明在前方——读《教育发展战略学》9、投资战略学10、我国革命文艺的战略学11、我国革命文艺的战略学12、论分享价值原则的文化战略学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理论解读13、党建理论创新急需创设党建战略学——学习有关党建理论创新讲话的几点体会与思考14、市场框架下的社会主义“分享”价值原则——基于文化战略学的考量15、建立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学的初探16、一部稍晚于《论持久战》的战略学专著——高长虹《政治的新生》略述17、文化产业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建构18、油田科学开发中的军事战略学思想——陆梁油田作业区“九项工程”助力油田持续稳产19、如果季岩还没走——追记我军第一位军事战略学女博士、空军指挥学院硕士生导师季岩20、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会持续恶化吗?——专访军事战略学专家黄培义少将四、关于战略学毕业论文题目1、战略学2、可持续发展战略学3、区域发展战略学4、基于战略学视野的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5、发展战略学6、公共战略学的学科构建与发展趋势7、贾谊政治思想的战略学意义8、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学9、“去中国化”事件的文化战略学分析10、现代企业战略学11、发展战略学的沿革及现状12、论发展战略学的基本范畴13、读《企业发展战略学》14、公共战略学的战略拐点理论15、战略学新视角1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17、关于建构国家战略学进行国家战略研究的几点思考18、创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及其意义19、军事战略学教程20、简评李成勋著《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学》五、比较好写的战略学论文题目1、无产阶级文艺和美学的战略学——读杨柄《列宁论文艺和美学》后感2、教育发展战略学概论3、党建战略学概论4、加强现代战略学研究的真诚努力——《现代战略学研究》评介5、国家安全战略学教程6、企业发展战略冷静缜密的理性思考——专访著名战略管理学家、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7、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学8、美国鹰派战略学家发展最新战争理论进驻黑洞五角大楼的新蓝图9、美国战略学家论核电站不经济10、美国鹰派战略学家发展最新战争理论11、季岩女战略学家的生命远征12、金一南从大头兵到战略学家13、一部马克思主义战略学力作——读《战略思维》14、从民间走来的“战略学家”15、战略学家的风采——记国防大学教授、著名军事问题专家金一南16、经济发展战略学17、发展战略学引论18、研究全球化经济发展战略学的一部力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研究》评价19、防护工程战略学引论——关于加强防护工程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思考20、国际战略学。
军事战略学——精选推荐
军事战略学(AL—4)战略学一、战略学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军事斗争的指导和军事战略的实践二、战略学的定义——研究带全局性的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学科三、战略学的研究对象1、以全局性的军事斗争指导为研究对象,并揭示其基本规律2、军事斗争指导——军事决策者学习和运用军事斗争规律指导军事行动的实践活动3、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符合军事斗争规律的指导军事活动的原理原则,它是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四、战略学研究的内容1、一般战略理论2、具体战略理论3、具体对象的研究五、战略学研究的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2、系统分析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功能分析3、比较研究的方法战后美国对外武装干涉的特点以及对台海产生的影响一、基本情况1、战后美国对外进行武装干涉次数之多、范围之广世所罕见2、战后美国武装干涉的主要时期A、战后到70年代中期的高峰期a、对象1)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区2)战略后院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地区b、事件1)朝鲜战争2)越南战争3)台海事件4)入侵黎巴嫩5)入侵多米尼加c、特点1)时间长2)规模大3)伤亡惨重,失败较多B、1981—1991年的扩充军备期,它对苏采取敌对政策,对外干涉有所加强a、事件1)营救伊朗人质2)参加黎巴嫩维和3)入侵格林纳达4)空袭利比亚5)袭击伊朗军舰与海上石油平台6)入侵巴拿马b、特点1)规模小2)时间短3)损失轻4)成功率高C、90年代到现在的高频率期——海湾战争、出兵海地、参加索马里维和、多次袭击伊拉克、袭击阿富汗和苏丹、科索沃战争3、常用借口A、介入他国内部冲突与地区各国冲突B、报复国际恐怖活动C、利用维和武力干涉他国内政D、以保护国外美国人员、财产安全为名动用武力二、对外干涉的基本特点1、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宽泛化导致其干涉利益全球化2、加强战争的可控制性,明确并限定武装干涉的目的3、投入优势兵力,使用高技术兵器力争开战必胜,速战速决,力争在短时期内见最大限度的成效4、对外武力干涉决策果断,部队有快速反应能力5、力争与盟国和有关国家共同行动6、对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的立场7、寻找有利的时机适时结束武装干涉三、对外干涉的规律性1、干涉行动必须涉及其重大利益2、必须确定明确的政治、军事目标3、投入优势力量,力争首战获胜4、对作战的规模、手段和进程进行严格控制5、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陷入持久战即放弃干涉6、尽可能利用联合国并与盟友共同行动四、美国干涉台湾的原因1、政治上美国认为台湾是对中国进行分化、西化的前沿阵地,通过控制台湾可达到以台制华、分而治之的目的2、军事上美国控制台湾,不仅可以为中国设置障碍,而且控制了中国一个重要出海口,也有利于控制日本,威慑东南亚3、在经济上,台湾是美国重要贸易伙伴,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国可能干涉4、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看,它不允许任何国家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提出挑战,一旦失去台湾,亚太地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五、美国干涉台湾的方式与程度1、援助性干预,如对台提供信息情报、武器装备等2、策应性干预,联合周边国家对华实行制裁,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策动周边国家对华制造事端3、直接的物、武力介入A、高强度,即与华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B、中等强度,即动用海空军对我国东南沿海实施空中打击C、低烈度的,即派航母编队进入台湾海峡建立禁飞禁航区六、制约美国干涉台湾的因素1、美国对华实行双轨政策,它需要与中国保持接触2、中国国力强大,美国未必能稳操胜券,因而它不能不顾及战争后果3、中国的国际影响与对台政策使美国难以组织反华同盟4、朝鲜和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使美国国内难以形成对华大规模介入的决策5、俄、法等国际主要大国在政治外交上对美的牵制美国现行军事战略一、内容——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安全体制)、反应(对危机)、准备(对不确定较远期的挑战与威胁)二、美国认为战略的三个要素: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军事实力三、本战略的主要内容1、战略目标:促进稳定,慑止侵略,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外交、经济、军事2、战略方案A、三项任务a、和平时期参与b、威慑和防止冲突c、实战1)力量投送2)实力决定性3)联军作战4)赢得信息战5)对付大规模毁灭性武器6)对付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战争7)赢得和平B、两种基本手段a、海外军事存在b、力量投送C、强化措施——强化联盟体系,争取盟国、伙伴加入战争3、军事实力a、两个战区同时挫败敌军首次进攻b、挫败使用或威慑使用核生化、信息战和非对称手段对己之进攻c、全球参与状态转到战区大规模战争状态4、五项措施A、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员B、加强战备C、提高作战能力D、促进装备现代化E、保持军种的固定结构5、四大威胁A、地区冲突B、跨国犯罪C、核生化武器扩散D、民主改革失败四、产生的背景1、适应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2、适应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A、生死攸关的利益B、重要的利益,不直接影响其生存,但会间接影响其安全、强盛与国际地位C、人道主义利益,其他国家因宗族、部族、宗教仇恨而引发的国内或地区冲突3、扩展利用军事、外交、经济为手段推行价值观,建立一个以市场经济制度为主体的自由民主世界A、加强现有民主国家——增进西欧、日本民主大国协调B、巩固新兴民主国家——支持独联体、东欧稳固地进行民主过度C、保护民主国家免遭独裁国家侵略——对伊朗、伊拉克、朝鲜、古巴实行以压促变D、支持独裁国家人权行动——通过人道主义行动促进民主与市场经济发展,对一些国家进行演变与分化4、适应美国本身的情况——地区防务战略五、美国现行军事战略的特点1、主动参与2、威慑预防3、进攻扩张六、制约其战略的主要因素1、世界多极化战略格局的趋势使其独占战略难以实现2、国内政治斗争特别是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3、美国的军事战略目标与军事实力的差距战略的构成要素一、战略任务1、含义2、不同时期战略的主要任务A、战争时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夺取保持战场主动权B、和平时期——以相应的战备措施与适度的军事活动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利益C、战争威胁条件下的战略任务——努力推迟延缓战争爆发时间,同时做好迎接未来战争胜利的准备D、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动员全国军民进行临战准备,在国家总体安全有基本保证的情况下,重点应付局部战争与冲突以及国内大事3、战略任务的基本特征A、生动体现国家利益的要求B、反映了国家安全形势C、是军事力量的显示二、战略方针1、基本含义——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总纲领、总原则2、地位与作用A、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在军事领域起统帅、支配地位B、宏观定向作用,军事领域一切工作的龙头C、完成军事斗争战略的基本途径,战争总纲,临战原则与指导原则3、表现形式A、战略指导者对战略环境认识与能力水平B、主观指导能力生动反映C、军事斗争主要矛盾生动体现三、战略手段1、含义2、选择战略手段的基本要求A、精确计算B、量力而行C、服从政治D、整体协调E、精密谋划3、选择与运用A、武力与非武力B、实战与威慑C、直接与间接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一、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走向多极格局,局势有所缓和,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并不安宁,对于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二、国际战略环境1、总体上保持和平与稳定,和平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2、总体局势保持相对稳定,局部形势紧张动荡不安A、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强权政治抬头C、主权国家重新组合D、宗教矛盾加剧E、民族分离狂潮的兴起F、领土和资源争夺激烈3、21世纪初世界不安定主要因素A、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思潮B、领土扩张C、领海扩张D、民族冲突E、宗教排斥F、种族与部族仇杀G、国际恐怖活动H、主要矛盾存在原因a、历史原因,由于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b、两极终结,长期压抑的民族情绪日益膨胀c、少数大国推行新的干涉主义的强权政治d、经济状况恶化,居民生活困难4、局部动荡的发展趋势A、民族分化组合维持一定时期B、伊斯兰势力国际化趋向加强5、经济因素作用明显上升,政治安全仍很突出A、综合国力竞争成为时代主题a、战略重点集中于经济问题上b、对外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c、经济安全在国家综合安全中地位上升d、经济手段成为国防斗争实现政治目标重要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可能性增大B、国际关系中政治与军事安全因素仍很重要a、综合国力之争是权力之争的表面化b、实质是主要国家对外目标选择不仅仅是经济利益c、西方大国对国际事务主导权争夺主要体现在政治与安全领域d、近几年大国关系调整所发生冲突更多出现在边缘地区C、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起核心作用6、多极格局初露端倪,最后形成仍需时间A、世界一极所需具备的条件a、经济能力b、科技水平c、政治安全程度d、教育水平e、军事力量f、外交力量g、文化素质h、人口数量i、国土面积j、国民的意志k、安全生存要素+对外政策与外交能力+保护安全强制军事能力B、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主要特点a、战略力量对比逐步缩小差距,趋于相对平衡b、发展中国家分量与影响逐步上升,推动多极化重要力量c、战略的关系模式由结盟转向竞争共存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紧迫问题C、多极化发展的原因a、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国力提高,地位影响越来越大b、俄罗斯内外政策发生显著变化,恢复大国地位的愿望日益强烈c、欧盟独立性明显增强,并力图削弱美国的控制d、以大国为核心经济为主导的地区合作加快,形成几大力量中心的坚实基础e、敢于对美国说“不”国家日益增多D、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可能影响a、多极趋势加快发展,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b、新技术革命带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关键时期c、世界和地区性失衡,新旧矛盾交织发展,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三、亚太地区的战略环境1、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局面,同时有许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也有难以克服的障碍2、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但有许多变数A、冲突相对低(频度与强度)B、地区多极较深入C、地位、影响处于不断上升中D、国际舞台上亚太地位上升E、原因a、非冷战的主战场和前沿b、非世界宗教的重合地,非不同经济水平的重合区c、国家史长,主体民族明显,文化相容d、多数国家与地区在冷战时都发展了经济,为局势稳定奠定了基础e、中国走上健康发展道路3、政局不确定的因素A、俄日发展走向不明朗B、抢占力量真空的较量尚未结束C、大国关系的调整并未到位,基础并不牢靠D、亚太国家之间戒心严重,互不信任,导致军事力量攀升E、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抬头F、对亚太地区主导权的争夺趋向激烈G、冷战的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利益矛盾冲突4、安全合作进入实践阶段,但仍有许多难以解决的症结A、韩朝B、印巴C、中俄哈五国D、亚太地区国家政治体制不同E、经济体制与条件不同,贫富差距大,互补性差F、领土与民族矛盾是难以逾越的障碍G、国家小,进入大国行列,实现一体化力量不足H、美、日脱欧入亚以及欧洲大国进入亚洲地区是难以抗衡的趋势四、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良好的周边环境可望继续保持,但不稳定因素将继续增加1、可保持的原因A、中国面临大国直接威胁消失B、周边地区重叠交叉的多角关系有利于利用矛盾进行制衡C、有能力对中国进行入侵的国家尚无打算D、冷战时期的军事对抗已让位于经济竞争2、不安定因素的增加A、东西临国的核扩散B、印度核问题a、导致中国西南安全环境恶化,影响中印边境和西藏b、与中国竞争,迫使中国调整战略资源c、其他大国会打印度牌d、印度通过核威胁拉拢东南亚与中国相抗衡,效仿印度进行核实验,形成核竞赛局面C、亚太国家的逆裁军D、朝鲜半岛的军事对峙E、周边热点地区升温3、美在中国周边地区政策调整对华构成重大威胁A、加强了亚太国家原有双边关系,推行新的多边主义原则B、积极支持、引导俄罗斯政治、经济体制转轨,防止其发生逆转C、抢先插足苏联解体造成的真空,扩大对外蒙和中亚的影响D、改变对南亚的政策,由重视巴基斯坦到重视印度E、调整对东南亚的政策,与越南建交,插手南海事务F、利用台湾对华制造麻烦,施加压力G、目标a、遏止中国模式的强大b、抵制中国经济力量迅速增长c、阻止中国成为有可能威胁美国全球地位的力量H、制约因素a、时代变化b、多极趋势c、传统地缘战略利益制约d、亚太崛起e、共同的战略利益f、内部政治斗争I、特点a、全球继续趋向和平稳定b、挑战严峻c、地区相对稳定,隐患存在d、周边友好,矛盾有所增加e、突发性f、多元性g、困难性h、综合性4、分析周边的步骤A、周边国家对我有何利益矛盾B、分析此国家对本国的政策企图C、分析对立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与部署5、周边对华的威胁A、美国对中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构成长期、综合、的现实威胁a、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b、美国将中国视为长期战略对手,具有遏止、制约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c、美国重新将中国列为敌性国家,具有全面威胁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潜在企图d、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插手台湾、南沙问题,阻挠中国统一e、支持民族分裂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B、日本对中国安全构成的威胁a、从历史看,日本具有侵略扩张的传统,是列强加害中国最深的国家b、日本在政治上谋求大国地位,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有战略利益冲突c、加快了扩军步伐,对中国潜在威胁逐步增大,军费增长,海外派兵d、日本与中国有钓鱼岛、东海等争端,不排除一定条件下日本挑起争端的可能性e、日本经济插手台湾问题,是未来追随美国干涉台海的主要帮凶f、经济上中日矛盾日益增多C、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a、民族扩张主义根深蒂固b、形成了对外扩张的多个方面c、推崇进攻战略,轻视防御d、善于拼凑军事同盟e、仍具有全面威胁中国的军事实力与战略实力f、仍存在领土争议、外交分歧,可导致冲突g、内外政策具有不确定性与可变性,中俄关系具有可变性D、印度对中国的安全威胁a、印度称霸南亚b、地区性威慑战略c、印度与中国有大面积领土纠纷,并且继续抢占中国领土的意图d、以中巴为主要作战对象,针对性的作战部署e、发展核武器针对中巴,以战略威慑来遏止中巴f、印度插手西藏,企图以西藏牵制中国台海冲突及发展趋势一、台当局坚持分裂分治政策与立场二、岛内台独势力急剧膨胀1、选举后政策走向2、武力解决周边国家的反应A、美国——会B、日本——从遏制中国需要,追随美国干涉a、原因1)中日是大国竞争关系2)日本需要海上通道3)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4)日本不希望中国走向海洋b、制约因素1)日本处于被动挨打位置2)日本知道美国是利用维护美国利益3)日韩俄的领土争端4)亚太地区凡涉及日本利益的问题中国有重大影响5)目前日本政府难摆脱和平宪法的制约C、俄罗斯——基于自身战略利益,给中国一定支持a、原因1)中俄共同反对美国独霸2)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扩迫使俄国考虑与中国联手3)中俄经济互补性4)双方主张尊重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b、制约因素1)受西方国家牵制制约2)奉行双头鹰战略,对华政策不稳定3)国际地位下降,国内政局不稳4)希望从西方得到更多的经济援助D、其他国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三、主要对策1、基本方式A、和平a、强大的实力是统一的基础和前提b、与香港、澳门不同B、武力a、立体封锁,以封促和b、封打结合,以武逼和c、立体攻击,武力收复2、时间表A、战略时机a、宣布独立b、强行修宪c、外部势力插手,干涉、控制台湾d、岛内动乱e、武力挑衅f、长期拒和,无限拖延B、基本条件a、经济实力足够支持中等规模战争b、军事上占明显优势c、国际上影响增大,制约美国C、确定——把握战机,最迟10年,力争3——5年3、主要措施A、政治上把握对台主动权B、外交上全方面攻势外交,挤压台战略空间C、经济上加快经济建设速度D、军事上积极、稳妥、有效的原则第11 页共11 页。
战略学读书心得
战略学读书心得
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企业都需要合理的发展战略,以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学习战略学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提高竞争力。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战略学》这本书的读书心得。
《战略学》是一本详细介绍战略理论的书籍,书中涵盖了从战略历史到战略实施的各个方面。
首先,书中提到了战略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战略理论和模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绩效管理等等,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战略理论框架。
其次,书中介绍了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
在这一章中,介绍了从分析发展环境到制定战略目标,以及制定行动计划等重要环节。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实施和评估战略,以确保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衡量战略绩效的重要指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指标来管理战略实施的有效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战略实施的效果,并及时根据需要对战略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战略学》是一本全面的战略理论书籍,为企业提供
了一套全面的发展战略,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施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战略学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和熟悉战略理论,企业才能更好地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十大战略管理学派
十大战略学派 (Ten Strategy Schools)
• 4.企业家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以熊彼特 (J, Schumpeter)为代表,发现许多企业没有系统的书面 战略,而是靠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来预见企业未来的发展, 并通过他的价值观、权力和意志来约束企业的发展。因 而,战略是一个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
•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富兰克· 奈特 (FrankHynemanKniht)的《企业家精神:处理不确定性》 (1967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柯林斯 和摩尔(Colllins,Moore)撰写的《组织的缔造者》。
There could not be “one best way” for leadership or organization.
十大战略学派(Ten Strategy Schools )
• 10.结构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认为,企业战 略应从两方面去定义,才能真正反映企业战略的性质和特 点。一方面,战略在一定时期需要稳定,形成某种需要从 多个角度认识的架构;另一方面,战略变革又穿插于一系 列相对稳定的战略状态之间,因而战略架构也需要变革。 • 结构学派提供了一种调和不同学派的方式,认为不同学派 都有自己的时间和位置,由此为战略管理的研究带来了秩 序。“选择合适的结构程度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动。”
十大战略学派(Ten Strategy Schools )
组织变革管理:战略学视角下的结构调整
组织变革管理:战略学视角下的结构调整一、引言组织变革是组织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战略学视角为组织变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与支持。
其中,结构调整是组织变革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将从战略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组织变革管理中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二、战略学视角下的组织变革管理1. 战略与组织变革的关系战略是组织长期目标的规划与实施路径,而组织变革作为实现战略的手段之一,必须与战略目标相互契合,协同发展。
从战略学的视角出发,组织变革管理需要紧密结合组织的战略使命与目标,确保变革方向与战略定位一致。
2. 结构调整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结构调整是组织变革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实施。
在战略学的视角下,结构调整需要紧密围绕组织战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确保变革的有效性与前瞻性。
三、战略学视角下的结构调整关键问题分析1. 结构调整的目标与定位在进行结构调整时,需要明确调整的目标与定位。
从战略学的角度来看,结构调整应该服务于组织的长远发展战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确保变革的方向正确与明确。
2. 沟通与协调结构调整涉及到各部门与员工的利益关系和责任划分,因此沟通与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从战略学视角出发,沟通与协调应该贯穿于整个变革过程中,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协调。
3. 激励与激励机制在进行结构调整时,需要考虑员工的激励问题。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对于变革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从战略学的视角出发,激励机制应该与组织战略目标相契合,确保员工的激励与组织利益一致。
四、结论在组织变革管理中,结构调整是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从战略学的视角出发,结构调整应该与组织战略紧密结合,确保变革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只有在战略的指导下,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为组织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就是本文对组织变革管理中结构调整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愿结构调整在组织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组织长远可持续发展。
战略学
战略学§1 导论 (1)一、力行者建功 (1)二、现代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1)§2 企业战略与决策 (1)一、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1)二、企业发展战略 (2)三、决策 (2)四、战略决策与业务决策的区别(图1) (3)§3 战略环境分析 (3)一、一般环境分析 (3)二、产业环境分析(任何企业面临四种威胁) (4)三、企业战略分析研究的问题 (6)四、产业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6)§4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6)一、波士顿方法 (6)二、业务屏方法 (7)三、利特尔评价——产品或产业生命周期的考察角度 (8)四、价值链分析 (8)五、资源与能力分析 (9)§5、竞争战略 (9)一、几种竞争战略 (9)二、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10)§6 三大基本竞争战略 (10)一、成本领先战略 (10)二、差别化战略 (11)三、聚焦战略 (12)§7、多元化战略 (14)一、什么是多元化战略 (14)二、多元化战略的形式、内容和分类 (14)三、多元化战略动机 (14)四、多元化战略的效益分析——来自于范围经济 (15)五、风险 (15)§8 一体化战略 (15)一、一体化战略又称联合战略 (15)二、横向一体化 (15)三、纵向一体化 (15)§9 新型战略—资源外取 (16)一、资源外取的方式 (16)二、兴起的原因 (17)三、采取资源外取的动因 (17)四、资源外取的收益 (17)五、资源外取的风险 (17)六、并购与重组 (17)§1 导论一、力行者建功1、行动力的大小即成功的大小,与个人的素质紧密相关,这种素质的形成需要参悟和修炼更需要在行动中真实的体验。
2、要养成自我激励的习惯,用可以代替不能,用决定代替尝试。
迫使自己把全部注意力和能力立刻转移到所做的事情上,不要考虑失败。
3、智慧在于决断,不为比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思维方法》序言当企业失败了,当城市落后了,人们很容易总结出各种失败和落后的原因。
但我们最缺乏的是怎样及时地预知这些可能导致失败和落后的原因。
理论家们为我们预备了应有尽有的因果关系,但他们拒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我们应该格外关注哪些因果关系的最佳时机。
如果我们多留点心还会发现,那些片段的因果关系都隐含着各不相同的假设前提,可现实从不给我们预备好这些假设前提,更不会同时为我们预备好这些假设前提。
我们不缺乏片段性的管理知识,我们缺乏的是综合运用这些片段性管理知识的知识。
正是后者是管理知识中最艰难的部分。
理论家们往往把这个任务留给了管理的实践者,他们认为这里简直没有可以用语言描述的规律。
大部分企图总结这些知识的人最终也不得不要求学习者通过“修炼”来获取他那难以言传的“感觉”。
众多变量同时变化、快速变化的问题就涉及到战略,这里给含有各种假设前提的片段知识留下的用武之地很有限。
并且同时变化的变量越多、变化速度越快就越是如此。
在本书以前,战略一词没有特定的精确含义,一种方案、一种策略,只要觉得足够重要,通常都会被冠以“战略”。
在本书中,我们给予了“战略”以特定含义:只有按照战略思维方法、过战略思维过程得出的方法、方案等概念系统才被称为战略。
因此理解战略概念必须先理解战略思维方法的概念。
战略思维方法是科学具象思维方法的一个典型的应用。
而真正理解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又必须从对我们习惯的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的检讨开始。
在被称作科学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已经如此习惯于抽象思维方法;在被称作艺术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已经如此习惯于形象思维方法。
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被当作人类智慧惟有的选择。
当遇到抽象思维方法实在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就往往把这些问题归到应该由“直觉”、“经验”来解释的领域。
而“直觉”、“经验”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又一个称呼。
人们从一种思维方法的习惯转向另一种思维方法的习惯通常需要费不少力气。
我不指望战略思维方法一蹰而成为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但是当你面对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军事管理这类大问题时,必须刻意地以战略思维方法而对之!完整的战略思维方法的理论,还应该包括战略思维技术和战略思维型组织的内容,有志于探索组织改革的人士,还应思考“战略思维型组织”能否作为信息时代构建各种组织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包括企业组织、公共组织、军事组织等。
但这些我准备在《战略思维型企业》、《战略思维型政府》两本书中再做深入探讨。
《战略思维方法》供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军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经济学理论研究人员参考。
第一讲从军事战略说起一、战略的起源和定义二、定义的规则三、战略概念不准确并非无关紧要四、为什么军事领域最早关注战略概念五、战略和战术六、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为何会出现战略这一军事概念七、为什么不深入探究人类思维方法就不可能抓住战略概念的核心八、本讲小结第二讲人类思维方法一、不了解思维方法就不具有知识的原创能力二、初步认识抽象思维三、什么是形象思维四、从日常习惯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五、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常常相互干扰六、要关注思维方法的进化七、本讲小结第三讲抽象思维方法一、抽象思维应该准确和严密二、抽象思维的定义和种类三、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概念的种类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五、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和概念内涵的数量属性六、确定概念间的演绎关系七、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八、常见的不严谨的抽象思维九、概念内涵的数量属性关系十、本讲小结第四讲科学具象思维方法一、人类思维方法的进化的确缓慢二、抽象思维方法的局限三、从概念与现实事物的偏离看抽象思维方法的局限四、从概念间的关系与事物间联系的偏离看抽象思维的局限五、整体性思维可能吗?六、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七、科学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八、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九、概念单个外延的数量属性的度量与外延总体的数量属性的度量十、个体需求的有效表达和无效表达十一、人类行为动机与概念数量属性的存量、增量十二、概念间的数量关系格局十三、数量关系格局的几个相关概念十四、预测性与数量关系格局十五、需求交替假说十六、本讲小结第五讲战略思维方法一、什么是战略思维方法二、战略目标三、战略要素四、战略灵敏度五、战略假设六、战略战局七、本讲小结第六讲战略思维过程一、检讨历史和现状二、全面形成概念。
也叫确定战略要素三、确定第二阶段所形成的全部概念或战略要素的演绎关系四、确定概念或要素的数量格局关系五、确定战略目标六、结合战略假设形成各个战略预案七、评估战略假设与当前条件的接近程度,初步确定战略预案优先顺序八、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办法和资源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战局管理九、本讲小结第一讲从军事战略说起一、战略的起源和定义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甚至在城市管理和国家管理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可能是“战略”。
战略这个概念是从军事理论中借来的。
先从军事领域追根溯源似在情理之中。
据考证(参见军事出版社出版的《军事战略学教程》,彭光谦、姚有志主编),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在其《孙子兵法》中,虽未明确提出战略一词,但泛称的“谋”、“计”、“画”、“策”、“筹”、“韬”、“略”、“运筹”、“方略”、“将略”、“韬略”等等,都被后人认为是战略概念的原型。
1976-1980年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明确指出:“最初涉及军事战略问题的理论著作出现在古代。
这类著作有:中国统帅和理论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罗马统帅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奥诺桑德尔(公元1世纪)和韦格蒂乌斯(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等人的著作”(《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
按年代推,孙武的《孙子兵法》当是最早。
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约翰-柯林斯也断定“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
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大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但是,把战略作为一个概念并给予明确的定义,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
德国军事理论家比洛(1757—1807)是第一个想给战略以明确定义的人,他在《最新战法要旨》中说:“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
”从此以后,各种各样关于战略的定义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来没有任何概念能象战略那样有如此之多的定义,我们先看军事理论家们对战略的定义:18世纪德国军事家比洛的战略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
”19世纪瑞士军事理论家若米尼的战略定义:“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
”(《战争艺术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略定义:“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
”战术是“战斗本身的部署和实施”,而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对这些战斗的运用”。
(《战争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英国利德尔-哈特的战略定义:“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一求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
”(《战略论》,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毛泽东的战略定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全局。
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全局。
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前苏联索科洛夫斯基的战略定义:“关于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战争即武装斗争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在研究以往战争经验、军事政治形势、国家的经济和精神力量、新式武器和预想敌人的观点和力量的基础上,探讨未来战争的条件和性质、准备和进行未来战争的方法、各军种极其战略使用原则、物质技术保障原则、战争指导原则和军队领导原则。
”(《军事战略》,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战略定义:“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美国军语辞典》的战略定义:“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参见《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军事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教材《军事战略学教程》的战略定义:“我国新时期的战略(军事战略)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基础,以积极防御思想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建设与运用军事力量,为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而对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全局与全过程的运筹与指导。
”(《军事战略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尽管在军事领域战略的概念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在企业管理领域,甚至在城市管理和国家管理领域,对战略一词的使用也开始盛行起来。
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也给战略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安德鲁的战略定义:一个组织的战略是由这样一些决策共同构成,它们是确定或反映了组织的目标的决策、规定组织从事的业务或服务范围的决策、确定组织将要成为何种经济或人力组织的决策、关于组织将要为其股东、雇员、顾客和社会所做的经济或非经济贡献的决策(《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Homewood,I11.:Irwin,1980)。
明茨博格的战略定义:战略有很多用途,人们一般将战略作为计划使用,强调内容而不是过程(“The Strategy Concept I:The Five Ps for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30-1)。
纳特和巴可夫的战略定义:战略为组织找出方向,战略为组织提供途径,战略是计划、计谋、模式、定位、观念等多种用途的混合(《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清华大学MBA教材《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的战略定义: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杰的战略定义: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战略,指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的方略和策略,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当然也包括了它们之间的有效组合(《企业战略选择:企业发展航标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二、定义的规则人们主要就是通过形成一个一个概念来认识现实世界的,概念混乱就是认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