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学案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学案【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这一考点知识面较广,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通过对近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来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仍然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没有就句式单独设题,而是将这一知识点设置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中,通过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来检查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这就要求考生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必须注意其中是否有特殊句式这一知识点。
【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
主要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1)用“者……也”表判断。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如: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都在文言翻译中考查,因为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直接的影响是译错句子,间接的会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他题目作答,复习的方式是根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抽取规律,然后迁移应用,因此基础还是熟悉课本。
本部分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特点及相关辨析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类型1:判断句【知识点拨】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见下表: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辨析技法】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做谓语,直接对主语做出判断。
那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究竟有哪些特征呢?1.名词性成分做谓语。
谓语是名词性成分,这是判断句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句子要成为判断句必不可少的条件。
2.“……者,……也”“……者”“……也”“ ……者也”的结构形式。
如《鸿门宴》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等。
3.“是”做主语。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用判断动词“为”“乃”等表示判断。
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陈涉世家》中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
【即练即悟】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汝是大家子解析A项,“……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无标志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是”表判断的判断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Word版含解析
第三理解与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基点:《考明》列的与代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句、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理解与代不同的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重要能力。
重点: 1.正确各种特殊句式。
2.准确翻特殊句式。
[考法述 ]近些年的高考中,特殊句式的考很少独命,往往合文言句翻行落。
命法理解与代不同的句式1.判断句(1)用“⋯⋯者⋯⋯ 也”表判断。
①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 )..②李将广者.,西成人也.。
(《李将列》)(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者。
(《孔子世家》).②之厚,君之薄也.。
( 《之武退秦》)(4)用“ ”或判断“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②如今人方.刀俎,我.肉。
(《宴》 )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5)用“乃”“ ”“即”“ ”“本”“亦”“皆”等副表示肯定判断,兼加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魏公子列》).②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表》 ).③梁父即楚将燕。
(《羽本》).④此岳阳楼之大也。
(《岳阳楼》).⑤臣本布衣。
(《出表》 ).⑥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 《高祖本》 ).(6)无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志,直接由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耳。
(《宴》 )判断句中前出的“是”一般不是判断,而是指示代,作判断句的主;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中很少作判断,在以后作判断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2.被句所被,是指主与之的关系是被关系。
(1)用“ ”或“ ⋯⋯ 所⋯⋯”表被。
①若属皆且所。
(《宴》)..②嬴如父人所。
(《魏公子列》)..(2)用“被”表被。
①忠而被,能无怨乎?(《屈原列》).②予犹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3)用“ ”或“ ⋯⋯ 于⋯⋯”表被。
①是以放。
(《屈原列》).②臣恐欺于王而。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4--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四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要点诠释重点点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许多是不同的,辨识这些不同,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
《考试大纲》明确列出六项需要掌握的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难点解剖一、判断句知识要点:文言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形式有八种。
另外,有三种特例,均附表说明。
形式例句1.……者,……也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②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2.……者也①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3.……也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②夫水,智者乐也.。
(《愚溪诗序》)4.……者,……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②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屈原列传》)6.……乃…………则…………即…………皆…………固…………诚…………耳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五蠹》)⑤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中山狼传》)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⑦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7.……为……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赤壁之战》)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8.……是……①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9.……非……(否定判断)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劝学》)特例:有些判断句并不表示判断,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
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一课时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豫州王室之胃。
(司马光《赤壁之战》)提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岳阳楼记》)
三、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格式。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
张衡传》)
注意: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倒装句
一、谓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用“之”把宾语提前,加重语气。 ④ 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 “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是”是提宾的标 志,不译。
之良将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二、“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秦,虎狼之国。
(《赤壁之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左传•襄公八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郑伯克段于鄢》)
④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表示动作对象的 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 是……”和“唯(惟)……之……”等格式。 “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唯余马首是瞻。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年》)
(《冯婉真》) (《左传•宣公十五
1、动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用“之”把宾语提前,加重语气。
高考复习文言文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被动句 例: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 惜之。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 “为……所”表示的被动与“惜”字的 为动用法能否译出。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 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3、宾语前置句 例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解析:本句中“以”是介词,“奚”是疑问代 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奚”归到它原 来的位置上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则。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公幸教晞以道。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得复见将军于此。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 试 身
4.宾语前置(高考重点)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④彼且奚适也?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路恶在? 句子的特点: 1.疑问句 2.疑问代词作宾语 ( 何、 安、 奚 、 谁、恶等) 3.宾语都前置
省略主语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而竭。
4、成分省略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 确的一项是 C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文言文常见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
一、判断句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古代汉语的句式变化没有现代汉语那么复杂,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如下:1.判断句式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用名词、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典型句式是:……者,……也。
"者"表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也"表判断的语气。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者""也"不一定都出现。
如:③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④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者""也"都可不用。
如:⑤刘备天下枭雄。
⑥秦,虎狼之国。
还有在句末连用"者也"表判断的,如:⑦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连用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是"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如:同窗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被动句式文言文的被动句式多是借助介词表被动的(介词"见"、"于"、"为"、"为……所"等)。
如: ①予犹记 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用"被"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③信而见疑。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竞为秦所灭。
这里需指出"见笑"、"见恕"、"见谅"这类词中的"见"不表被动,而表示对说话人"我"怎样。
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有些句子的被动意思是以主动句形式出现的,有的称之为"意念被动句",理解时,不要搞错。
如:⑦江都围急。
(江都被围困,形势紧急)⑧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
我们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这并不表示这项知识不重要。
较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
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但同时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
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
况且作为必考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
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对应学生用书p 115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它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属于什么。
在判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时,首先要看其标志。
(见下表)类型例句“……者……也”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者”“者也”句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小石潭记》)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也”字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无标志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臣本布衣。
(《出师表》)③今臣亡国贱俘。
(《陈情表》)“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用“乃、即、则、皆、必”等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出师表》)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
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知识点解说]1、判断句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
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
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
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
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
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疑问句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
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
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高考古诗文阅读: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考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提要: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用法指词的活用。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辨析这些差异,掌握上述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必需的能力。
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在古汉语中“是”主要作指示代词,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表判断。
例如:“者……也”及其变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
宴婴,齐之习辞者也。
用“乃”“为”“则”等表示: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非死,则徙尔。
2 、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
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谤”、“兵挫地削”。
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而君幸于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 、疑问句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代词、副词、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你同意不?〉。
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形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
〈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例如:客何为者?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薄乎云尔,恶得无罪?翩翩两骑来是谁?安能辨我是雌雄?然天子读书者有几?〈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例如:汝识之乎?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3〉借否定词表疑问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壁,可予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4〉疑问代词、副词、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或无疑而问〉。
2017年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1 第4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
查,主要为《考试大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考查着眼于运用,主要是在句子翻译中考查。
考点攻略
一、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
子。
[典例解析] (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解析 ]
大破之”。
省略主语,应该是“廉颇为赵将, ( 廉颇 ) 伐齐,
(《鸿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门宴》) [解析]
省略宾语,应该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之)以事”。
[技巧攻略] 掌握省略句的几种形式: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④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 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 同其蔑蔑 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 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 其安以为苞策哉!
⑥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 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 云: .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 ⑤
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 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
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 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 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披经览史晓古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件
-17考点一 考点五 考点二 考点六 考点三 考点四 典题举例 句式类型 对点训练
(3)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 如 :夫晋,何厌之 有?( 《烛之武退秦师》) . 2.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 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 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 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7考点一 考点五 考点二 考点六 考点三 考点四 典题举例 句式类型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 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 问何,何对曰 :“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 ”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 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 (选自《贞观政要》) (1)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教你审题
一是注意句式; 二是注意关键实词,如“惮” 字。 “丰子韬以
选尚公主”是被动句,翻译时采用“……被 ……”的现代句式;惮,害怕。
-10考点一 考点五 考点二 考点六 考点三 考点四 典题举例 句式类型 对点训练
参考答案: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 不怎么害怕。 参考译文:正始年间,调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尚书省任职期间,经常 假托身体有病不上朝,按照当时尚书省的制度,因疾病不上朝超过一百天就 停发俸禄。李丰病假不超过几十天,就短时间地开始上朝,不久又卧床不上 朝,像这样重复了多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 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也做官多年,一起 历任郡守,李丰常常在人群中明确地告诫两个弟弟。 等到司马宣王长期有病, 李伟担任二千石,荒于饮酒,使得新平、扶风两个郡陷入混乱之中,但李丰也 不加干涉,大家都认为他们倚仗皇帝的恩宠。
专题16: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出现。
A 项的‚之‛为动词,译作‚到任‛,整句话的意思是‚(周 访)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就职‛。该义项曾在《鸿门 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出现。
C 项的‚之‛为代词,解作‚他‛,代指‚杜弘‛,整句话
的意思是‚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数都数不清‛。
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受……于……”表被动。 A.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引出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
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就是由“于”后的“郑 袖”、“张仪”发出来的。
式。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第二类和第三类考查形式更 为常用。如 2004 年广东卷翻译题考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 省略句,宾语前置;2005 年广东卷考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省
略句和被动句;2006 年广东卷考了疑问句和“非……乎”这个
固定句式;2007 年广东卷考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008 年广东 卷考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省略句、宾语前置;2009 年广东卷考
常省略。翻译时对省略的成分要根据上下文予以补充,这样翻
译才会通顺、畅达,否则或指代不明不知所云,或语意晦涩表 述不清。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的省略 即把主语省略掉,如: (1)承前省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 蛇者说》) (2)蒙后省主语。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 中,公乃入。”(《史记·鸿门宴》) (3)自述省主语。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 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含断句)(安徽专用)
文言文阅读
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安徽卷的文言句式的考查,
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常考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
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
与词类活用。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2.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 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
句子(涉及特殊句式和用法)。
3.词类活用主要考查某些实词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 法功能。
就是一个纯真自然的人,所以,都让我们
做个本真的自我吧!
栏目 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皖考点击•直击高考
考纲要求
2012年安徽《考试说明》要求:理解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 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 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 句式等。“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
用。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 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
记》)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4.“……者也.” 在句末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 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 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
文言文阅读
(2)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这类句 子有两点要注意 :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 “未”、“毋”、“无”、“莫”等否定 词 );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 恐年岁之不吾 与 .[《离骚(节选 )》 ] . 未之 有也 .(《孟子》 ) . 正常语序应该是“恐年岁之不与吾”、 “未有之也” .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特 殊 句 式
师, 未有 问而不告 , 求而 不得者 也。③呼 尔而与之 , 行道 之人弗受 。④蚓 无爪 牙之利 , 筋骨 之强 。⑤ 愿
早 定 大计 , 用 众 人 之 议 也 。 莫
1判晰 句 。 .
文言文中的判 断句一般是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
谓 语 来 表示 判 断 的 , 于 和 现 代 汉 语 中 一 样 要 用 判 至
U
考试指导
4 7
理 解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的 句 式 和 用 法
安徽省霍 邱二 中 何长武
【 能力要求 】
“ 理解 与现代汉语 不 同的句式和用 法” 这 一能 ,
力 要 求 包 括 两 方 面 的 内 容 : 是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的 一
b有标志 的判 断句 。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 : .
( 1句 中 , 1) 是诉讼 费三千余元 , 还是经济 损失和
诉讼 费总共三千余元 ?
七、 不合事理 ( 逻辑错误 )
(2 地 震 发 生 之 后 , 地 政 府 及 解 放 军 部 队 全 1) 当
力救助 , 目前灾区群众 已住进 了临时账蓬 , 防止余震
考试指导 4 8
人。
一
刀俎 , 为鱼 肉。② 不知 木兰是 女郎。需要 注意 的 我 是, 文言文中的“ 作代词时 , 表示判断 。 是” 不 () 非 ”未 ” 弗” 无 ” 莫 ” 4 用“ “ “ “ “ 等表 示否定 的判
断 。 如 : 六 国破 灭 , 兵 不 利 。② 有 司 、 士 为 之 ① 非 博
的内容 , 就必然会 出现一形 多义现 象。一种 语言形 式表示多种意义 , 那么就犯 了歧 义的错误 , 这种错误 类型多与成分残缺 , 成分多余或用词不当有关 。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解读】《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
我们虽然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绝不表示这个考点不重要。
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
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
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
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应予以足够地重视。
【例题精析】《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I)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问 奈何、 何如、 如(奈)„„何、 语气 得无„„乎、孰与、孰若 感叹 语气 何其、一何、何„„之
反问 无乃„„乎、不亦„„乎、 恐怕(只怕)、不是„„(吧)吗、难道„„ 语气 得无„„乎、何„„为 吗、为什么„„呢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卜式传
卜式, 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 式上书, 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 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 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 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 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 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 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 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 ,有删改)
(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 .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 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 . ②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 鱼肉。(《鸿门宴》) . . ③而欲投吴巨,巨是 凡人。(《赤壁之方法
-----------
(1)借助典型例句,分类辨识。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如掌握宾语前置 句只要记住“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三个句子就可以对所考查句子作出判断。 (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为„„所„„”“于”表被 动,在今天仍在使用;而大多数特殊句式的用法和意义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我们应着眼于 二者之间的不同点,从而明确其意义。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特殊句 式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4)寻找特殊标志,准确判断。文言特殊句式大都有一些较为固定的标志,它们是我们确定句式的重要 参考。
[考法综述] 近些年的高考中,对特殊句式的考查很少单独命题,往往结合文言句翻译进行落实。 命题法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 六国也 。(《六国论》) . . ②李将军广者 ,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 . .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 郑袖,外欺于 张仪。(《屈原列传》) . .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制于 人。(《赤壁之战》) . . (5)无标志被动句。 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①屈原放逐 ,著《离骚》 。(《太史公自序》) .. ②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子何欲?
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 译文:固定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明确句式特点,落实实词虚词,遵循文言句子翻译“六字法”,努力 做到“信”“达”“雅”。(1)句重点落实的知识点是“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句,(2)句重点落实的是 “无以”“赡”等。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 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 “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 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有何冤事啊?”使者说:“如果是这样,你想 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 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 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5.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 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样,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 要注意。如:(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友)搔首踟蹰。(《静女》)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 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 竖子不足与(之)谋! 《 ( 鸿 门宴》)
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③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 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 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文言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 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劝学》) . .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为坛而盟,祭以 尉首。(《陈涉世家》) . ③“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劝学》) .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句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移山》) (2)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 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 ①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 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如: 客有吹洞箫者。( 《赤 壁赋》)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 虏。(《鸿门宴》) .. ②嬴闻如姬父为 人所 杀。(《魏公子列传》) . . (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 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 放。(《屈原列传》) . ②臣诚恐见 欺于 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
4.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 “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 ( 一般句中必须有 “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 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 20 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 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 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 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不 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他损害群体。”皇帝对他的话 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齐国国相。
(5)用“乃”“诚”“即”“则”“本”“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 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 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 ②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 ③梁父即 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 ④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⑤臣本 布衣。(《出师表》) . ⑥此非 儿女子所知也。(《高祖本纪》) .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 “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