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课件1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痛苦与挣扎。
象征手法
诗人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通 过烽火与家书的象征性意象,表 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对
和平的渴望。
名句欣赏与解读
0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诗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兴衰的沉痛感
慨。同时,通过自然景物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 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 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楚。 诗人已届暮年,独自登上高台,眼前的秋景勾起了他漂泊异乡、年老孤独的悲 凉之情。
05
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批判01
02
03
揭示社会矛盾
杜甫的诗歌深刻揭示了唐 代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如 贫富差距、政治腐败、战 争频繁等。
批判统治者
杜甫对统治者的奢侈生活 和腐败行为进行了尖锐的 批判,表达了对民生疾苦 的同情。
反映人民疾苦
杜甫的诗歌生动描绘了人 民的苦难生活,如战乱、 贫困、徭役等,表达了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倡导现实主义
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 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关注社会现实
拓展诗歌题材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从政治、社会 到自然、人生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 ,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引导人们 关注社会问题,对后世的文学和社会 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象征手法
诗人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通 过烽火与家书的象征性意象,表 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对
和平的渴望。
名句欣赏与解读
0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诗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兴衰的沉痛感
慨。同时,通过自然景物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 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 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楚。 诗人已届暮年,独自登上高台,眼前的秋景勾起了他漂泊异乡、年老孤独的悲 凉之情。
05
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批判01
02
03
揭示社会矛盾
杜甫的诗歌深刻揭示了唐 代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如 贫富差距、政治腐败、战 争频繁等。
批判统治者
杜甫对统治者的奢侈生活 和腐败行为进行了尖锐的 批判,表达了对民生疾苦 的同情。
反映人民疾苦
杜甫的诗歌生动描绘了人 民的苦难生活,如战乱、 贫困、徭役等,表达了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倡导现实主义
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 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关注社会现实
拓展诗歌题材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从政治、社会 到自然、人生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 ,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引导人们 关注社会问题,对后世的文学和社会 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杜甫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 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 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 的社会矛盾,被誉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暗示老妪已被差使 抓走。
整体把握
1 诗中哪些句子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捉走?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3“我”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杜 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 着沉默?
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官军 尽快打败叛军,这样征丁拉夫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他默认了差役的行为,只是觉得他们 的方式太粗暴了。而另一方面,他又深深同 情人民疾苦。既爱国又怜民,左右为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 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诗人登 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 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第二部分: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2021/2/10
9
五岳名山
• 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 •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2021/2/10
10
2021/2/10
4
2021/2/10
5
2021/2/10
6
第一课时
2021/2/10
7
自主学习
• 1、认识“五岳”名山。
• 2、了解泰山。
• 3、把握诗歌创作背景。
• 4、朗读诗歌。
2021/2/10
8
你知道“五岳”吗?
•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山河秀丽,名 胜古迹更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 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最有名的 当然数“五岳”了,俗话说:“五岳归 来不看山”。你知道“五岳”是指那 几座山吗?在“五岳”之中谁的名 气最大呢?
课文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下联: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请根据对联猜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字。
2021/2/10
1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因曾
在长安城南少陵居住,故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后来担任工部员外郎,
2021/2/10
3
李白诗与杜甫诗比较
•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 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及个人价值的 渴望与追求。他的诗飘逸、浪漫、夸张、自由奔 放。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
25《杜甫诗三首》课件1
解词翻译
石壕吏
杜
甫 (译文) (译文) (译文)
逾:越过 走:逃跑 老头(听到声音) 便越墙逃跑了, 老妇走出屋去应 门。
上页
下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人物和事件。 运用对比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矛盾。 (凶狠蛮横、悲苦可怜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分三层:①(前六句)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妇诉说儿子情况②(中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中现状③(最后四句) 写老妇自请服役。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悲惨遭遇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 诗人感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石壕吏
杜
甫 (译文) (译文) (译文)
一何:多么 差役叫得多么 凶狠,老妇哭 得多么痛苦。
上页
下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方法 点拨
(2)如何理解《咏怀古迹(其三)》中“环
珮空归夜月魂”里的“空”字?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
成,魂灵回归也是徒然的。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 致。
方法 点拨
(3) 杜甫为什么会在《咏怀古迹 ( 其三 ) 》
中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高标自持,
指冬天的衣服
这里指夔州的山
寒衣处处催刀尺 寒衣: 催刀 尺:
指赶裁新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
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 北方的沙漠
紫宫,宫廷
紫台:
画图省识春风面 春风面:
曾经识得
省识:
指王昭君的美貌
渚清沙白鸟飞回
鸟飞回:
鸟在急风中飞舞盘 旋
万里悲秋常作客
指远离故 乡
万里: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
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杜甫共有约 1500 首诗留存下来,多集于
《杜工部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 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 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 400
“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 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家中强化抒情的力量和效果。
方法 点拨
(3)对仗。
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
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江间波浪兼天涌” 对“孤舟一系故园心”。对仗使诗句整齐优 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25杜甫诗三首-的课件.ppt
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
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 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情感,反映了 诗人热爱祖国、眷恋亲人 的美好情操。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用对偶,移情于 物,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信可以抵 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用对偶, 表现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
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 健拔的风格。 •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 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石 壕 吏
杜甫
杜甫 诗 三 首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 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 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 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 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 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 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 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 力。
这首诗写了个什么故事?请你把这个 故事告诉大家。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 数的故事。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 人的遭遇。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 裙;翁逾墙,妇夜往。
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 开 端(1): 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 烘托紧张气氛。 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 发展、高潮 (2-3): 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 家庭的悲剧。 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 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 结 局(4): 被捉。
•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 够看出: 差役是( 凶恶、蛮横 )的
老妇是( 战争是(
可怜 残酷
)的 )的
最新《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课件ppt
年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诗义
(内容主旨)
诗韵(声韵节奏)
诗技
(笔法技巧)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课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诗义
(内容主旨)
诗韵(声韵节奏)
诗技
(笔法技巧)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课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杜甫诗三首课件1.ppt讲课
基础知识
认读字音: 凋(diāo)伤 塞(sài)上 急暮砧(zhēn) 理解词义: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系(指系舟上岸)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 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 捣衣石) 文学常识 诗史 沉郁顿挫 诗圣
《秋兴八首》题解
当堂检测
1、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 “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 “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 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 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 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 样的情感。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 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 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 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 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 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 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 显。
2、诗人的悲愁情怀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 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 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 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 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 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 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 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 厚重。
默写
作 业
金版
课时作业
2、下句一个“空”字,写出昭君骨留青冢, 只有魂灵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 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
25.《杜甫诗三首》课件
再读诗歌,复述事件
时间: 一个晚上 地点: 石壕村 老翁家 人物: 老翁,老妇,差吏,诗人 起因: 差吏征兵,捉人 经过: 差吏来 翁逃跑 妇致词 结果: 老妇被抓走
整个事件以诗人投宿,寄宿,道别 为线索,叙述了诗人的所见所闻.
3.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 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 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 关语句并作分析。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 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 第二,表明县吏 “捉人”的手段狠毒, 差役捉人是在夜里 ? 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 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 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 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 用? 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 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日照二中
阮胜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 思想感情. 背诵这三首诗歌.
杜甫
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诗人常自称 少陵野老。自幼好学,7岁吟诗,20 岁开始十年漫游,接着困居长安 , 中年做小吏。安史之乱,被乱军所虏, 逃脱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后被 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后携全 家入蜀,定居成都;曾一度入严武幕府, 严武死,离蜀东去,漂泊各地。大历五 年,贫病交加,病死于从长沙到岳阳的 船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杜工部”。
“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 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 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 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 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共34张PPT)
杜甫诗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 “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 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吏
汝家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老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 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 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 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 深切同情。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 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 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 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 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 确是难能可贵的。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 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 “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 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 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石壕吏(译文)
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 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 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 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 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 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 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 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 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1)
入 题 铺 垫 明 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 的感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 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 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 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 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 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 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 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 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
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 差使抓走。
问题探究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 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 吗?为什么?
问题探究
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 抒情诗,为什么?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 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 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 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 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 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 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 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 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 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岱宗夫如何?(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泰山到底怎样呢?泰山的青色在齐 齐鲁青未了。 鲁广大区域都能望见。
造化钟神秀,(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聚集在泰山上,山的 北面山的南面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 同。
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决眦入归鸟。 山中的云层出不穷,心胸为之摇荡;由于 长时间远望鸟归巢,眼角几乎要裂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手段狠毒,黑夜突袭)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点。 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矛盾。 (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 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悲惨遭遇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 诗人感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问题探究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 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作者究竟对这场战争持什么样的态度? 请阐述你的理由。
《石壕吏》写作特色:
1、构思巧妙,明、暗兼顾。 2、情节生动,动人心魄。
杜甫诗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会当凌绝顶,(由望山到想登上泰山,表达诗人心底的愿望 )
一览众山小。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观看众山在
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 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 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 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 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 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 过程,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 “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 《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整体把握
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 抒情诗,为什么? 2、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 3、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石壕史》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 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 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都已经沦陷,只有山河依旧存在;长 安城的春天,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花溅泪, 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因感时恨 别,见到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 恨别鸟惊心, / 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感时恨别, 仿佛花也落泪,鸟也惊心。 烽火连三月, 战争持续了几个月,(家里已久无音 家书抵万金。 讯)一封家信值万两黄金。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 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表达愿望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找出主旨句并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 天下”。不只是诗人攀登泰山顶 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 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
石 壕 吏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独与老翁别。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唐肃宗乾元元年,诗人回到洛 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 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 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 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 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 “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 番经历写成。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
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问题探讨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争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Leabharlann 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忧民,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 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sāo)
簪(zān)
整体把握: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 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 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 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 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家 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