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必修3学案: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1统 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学案+课时训练岳麓版历史必修3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学案+课时训练岳麓版历史必修3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考点解读】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解读: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传统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三纲五常”思想也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知识梳理】一.背景1.西汉经过休养生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经过自我调整,学说整合出一套为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事业。

二.实现:1.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2.董仲舒的新儒学(1)内容:①哲学思想:提出“”学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成为新儒学的基础。

②政治思想:提出了“春秋”,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③伦理道德观:提出了“”、“父为子纲”“”和、义、、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统称为“”。

(2)特点:是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三.影响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重点突破】认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和新儒学的特点突破提示:背景突破法董仲舒新儒学是西汉历史发展到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把神权与王权高度融合,既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之,它是西汉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突破归纳】“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君权神授”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思想也有限制君权过度膨胀的目的。

高中历史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 岳麓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历史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 岳麓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水滴系列)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岳麓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岳麓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学案岳麓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黄老思想的内容、推行时间及推行原因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下列问题1、分析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背景2、汉代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地位(1)内容:(2)特点:(3)地位2、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影响:〖拓展探究〗儒学地位的变化〖训练巩固〗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盲”.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2、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 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原因: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3.实质: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5.衰落(1)原因:①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2)结果:汉武帝时,被新儒学所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内容(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

(2)“天人感应”学说。

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都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

1.黄老思想适应了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从容说课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董仲舒兼纳百家思想,使它成为新儒学,实现了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材导语部分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黄老之学在汉初处于支配地位的背景,同时深入思考,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深层次的胎记。

本课内容简洁,思想深奥。

教学方法上,要增加图文等形象性材料,加深对黄老之学与新儒学思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影响,从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重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与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新儒学产生的原因、条件与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由复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导入。

导入二: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的创立者是谁?有哪些主要观点?后来还有哪些主要代表?他们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生春秋时期的孔子。

主要思想有:①核心——“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重要概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政治: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内容:(新儒学“新”在哪?)(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3、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4、评价:▲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

②限制君主的权力过度膨胀,促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①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②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汉武帝时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大量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点拨]1.汉初统治思想为道家黄老思想,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是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

3.汉武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是不一致的。

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二者实质都是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第二部分自学检测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案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梯度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了解汉代儒学的新发展,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掌握:了解从汉初黄老之学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

综合运用:比较黄老之学和先秦儒学与董仲舒儒学的异同。

新知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情景激疑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活了120多岁,长寿之道在于他平时注意约束自己的思想,不产生过多的欲望,这与道家“无为”思想相似,研究黄帝和老子思想的学派,被称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但却盛于西汉。

为什么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新知解惑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阶级推行①__________政策的需要。

2.含义: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

“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3.内容:一个是治身(养生),一个是②__________。

4.观点:强调“③__________”,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④__________”。

5.作用: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6.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⑤__________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自我校对①休养生息②治国③无为而无不为④因时制宜⑤中央集权重点探究1.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1)主观原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2)客观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白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统治地位丧失的原因(1)是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由于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郡守、王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发展的需要。

(3)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应用提升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岳麓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社会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阶级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黄老思想的内容(1)内容:一个是治身(养生),一个是治国。

(2)主要观点: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3.作用: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1)原因: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1)提出背景: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3)主要观点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②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

③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

(4)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对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被汉武帝采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名师点睛] 董仲舒的新儒学有效协调了君↔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大一统、“君权神授”来强化中央、君主的权威;通过“天人感应”来制约君主的行为;通过“三纲五常”来规范社会群体成员间的秩序,从而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

主题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及产生的影响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作业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作业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堂练习(含解析)一、选择题1.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解析:B 本题属于识记层次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董仲舒。

选B。

2.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解析: C 汉武帝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是适合于此。

其他,A项为老子的观点,B项为韩非子的观点,D项为朱熹的观点。

3.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A 题干涉及到的这个转变过程中,自然经济的鼎盛是看不到的,故排除④。

4.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它学说的衰落解析:A 汉代儒学进行自我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这些思想适合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为统治着所倡导,成为官方学说。

注意此题容易错选B。

统治者所以倡导儒家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适应其统治需要的原因。

5.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董仲舒的新儒学,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增长,为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提供了经济基础。

2.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D.墨子,结束了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付诸实行,从而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选C项。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融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就是在中央集权制度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君权天授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张“民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故选D项。

5.天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D.朱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

这一理论被汉武帝所接受,并将董仲舒的新儒学奉为正统思想。

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高中历史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自主学习】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出现的社会背景:(1)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经济残败,百业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时间: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3、主要内容:(1)(养生)、;(2)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3)核心:“”:“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1)“无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3)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的需要;(4)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需要2、思想来源:以《》为骨干,融合、及法家思想3、主要内容:(1)春秋:提出“;(2)“”学说:神化王权,宣扬“”,人君受命,统治天下;人君必须遵循,实行。

(3)以德为主,以刑辅德;(4)“三纲五常”;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5、新儒学的影响:(1)有利于、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4)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5)消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合作探究、解惑答疑】1、新儒学主要增加四方面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学案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目标】1、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的社会背景,了解汉代儒学的主张、特点及其影响;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联系西汉初社会发展,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通过汉代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的紧密联系,认识思想学说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课前利用20分钟自主阅读教材,明确下列基础知识,回答表格中的3个问题.1、黄老之学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主张。

2、黄老之学被董仲舒新儒学取代的背景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C级问题归纳提高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3、流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才子的学说4、思想内容:(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2)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5、影响:(1)地位: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2)意义: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6、政治地位的衰落(1)原因: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问题一】“萧规曹随”这一典故反映了汉初的哪种思想?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展的需要。

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教案: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教案: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孔子中学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二、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教学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

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权对立等。

)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青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②倡导“待时而动”③倡导“因时制宜”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 儒学内部的改造B. 统治集团的斗争C. 社会环境的变化D. 其他学说的衰落3.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兵家⑤阴阳家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③④⑤D. ①②③⑤4.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 融合道家、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发展儒学C. 新儒学从根本上放弃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D. 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5.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 “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6.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D.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7.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作业)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编作业)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西汉初的黄1 2老之学罢黜百家,独3、4 5、6、7尊儒术一、选择题1.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无为而无不为”B.“积极无为”C.毫无作为D.“待时而动”解析:C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实质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2018·河南南阳期末)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

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得到赞许和实行。

这在本质上表明()A.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B.儒学进取有为的特征适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人品性C.汉初以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D.汉初以来的黄老思想已渐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解析:D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并非出于对儒家的爱好,而是因为儒家思想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故A项错误;儒学的进取有为符合时代的需要,而不是因为符合汉武帝的个人品性,故B项错误;汉武帝即位后,治国思想发生变化,但政治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建议之所以被采纳,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渐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董仲舒的主张更适合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故D项正确。

3.(2018·四川雅安期末)西汉经学,多传自荀子,西汉人著作,如《礼记》《史记》等多采荀子之言。

这表明西汉时期()A.治国理念偏重礼法并用B.孔子思想因焚书而断绝C.儒学发展背离先秦方向D.荀子被视为儒学创始人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主张礼法并用,根据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核心特点是儒法并用,故可判断A项正确;B项表述出现史实错误,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思想结合时代需要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故D项错误。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案

课堂互动三点剖析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和黄老之学的哲学观西汉初年刚刚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人民需要安定。

于是,西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符合了当时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需要。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它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

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即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原因1.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恢复,西汉的王国问题和边疆问题越来越突出,“无为而治”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要求,实行新儒学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西汉国力强盛,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有为”而治。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1.内容(1)大一统的政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及“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实行仁政。

(3)“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轻徭薄赋。

(4)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2.评价: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靠上天来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仁政;兴办教育,有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3.能够被汉武帝采纳的原因:总体上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符合了当时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针对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即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全国服从皇帝。

这正好符合当时统治者的胃口。

同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皇权对全国的思想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等主张。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来统治人民,人民必须接受天子的统治。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汉初)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西汉建立之初,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元气,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2)思想内容①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②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③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3)黄老之学的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

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例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点拨: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到了西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实力大增,但是社会潜伏着危机。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答案:D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原因①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③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思想内涵①思想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②内容: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理论。

③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含义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实质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影响使西汉初期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衰落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董仲舒发展先秦儒学为新儒学:①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②内容: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

“天人感应”学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2.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汉初实行与民休养政策的原因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

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中的“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都是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他们的手段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含解析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含解析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基础夯实1.汉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需要恢复经济,所以汉高祖刘邦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但面临着王国问题的威胁,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2.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 )A.圣人B.儒者C.官吏D.帝王“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

故D项正确。

3.《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君主应( )A.加强集权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D.顺应天意“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

故选D项。

4.《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即主张以刑辅德。

故选D项。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黄老之学、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吸取了黄老之学和阴阳家的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原因: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3.实质: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5.衰落(1)原因:①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2)结果:汉武帝时,被新儒学所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内容(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

(2)“天人感应”学说。

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都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

1.黄老思想适应了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一]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春秋繁露》[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教你读史]材料一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从其最后结论中总结其观点。

抓住材料二关键词“受命”归纳其主张。

从材料三关键词“皆绝其道”、“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

[提示] 材料一反映了“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二反映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点;材料三反映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正确认识汉代儒学发展的影响[材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佂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你读史]注意材料一中层次的划分,抓住“意识形态”“大一统”、“心理特征”等关键词去分析。

材料二从“礼官劝学”、“讲义洽闻”、“举遗兴礼”几个方面,可以概括出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提示] 汉代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董仲舒新儒学“新”的表现董仲舒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其“新”表现在以下几点: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又吸收了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体系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新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一改儒学不受重视的局面,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迅速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二、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独尊儒术”的异同1.相同点: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目的和实质方面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

2.不同点:采取的方式和结果不同。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

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

题组一黄老之学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解析:选A 秦朝推行的是以酷法、重税、繁役为特征的残暴统治,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之学适应这一需要而迅速兴起,B、D两项错误;汉武帝即位后,为强化中央集权,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C项错误。

2.汉初有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汉初“萧规曹随”的现象,这是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的反映。

3.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对这一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儒家学派战胜了黄老学派B.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C.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解析:选C 题干材料体现了汉武帝结束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的统治地位,采用主张“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

题组二董仲舒的思想理论4.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

”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 )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天意与人事交相感应C.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D.儒家试图约束皇权解析:选A 材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是皇帝要依天行事,而不是有时要依天行事,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5.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该观点(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解析:选C 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这是董仲舒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辨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C 项符合题意。

6.《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解析:选C 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帝王的行为与上天是一致,相对应的,反映出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董仲舒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

以此为度而均调之,使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

”董仲舒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 ) A.消除贫富差距B.保障财政收入C.维护专制统治D.缓和阶级矛盾解析:选C 解题时可结合董仲舒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来理解材料。

从材料中的“易治”和“难治”可知其着眼点是维护专制统治。

2.“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解析:选D 对死者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

3.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A.“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解析:选C 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

4.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

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

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

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道家主张“天道自然”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解析:选C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材料中的“大旱……由于……缺乏德行”、“贪官污吏……的结果”反映了这一层意思,故C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