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研析
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研析人民版真题典例1.[2015·广东高考]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题干中“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故C正确;私营企业涌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才出现的现象,故A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出现的现象,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D错误。
2.[2015·天津高考]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解析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是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哈默博士“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由此可知,A项正确。
苏俄时期,美国推行敌视社会主义的政策,B项错误。
“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苏俄受美国敌视,而应邓小平邀请时中美关系已逐步走向正常化,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高考]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答案A解析1928~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到1937年其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在此期间苏联工业生产虽快速增长但依然落后于美国,而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萎缩,工业总产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九单元
第28讲
真题体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7-
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 4.评价 (1)成就 ①国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 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 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九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28讲
真题体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8-
考向三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5.(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 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 关闭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 根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 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物质利益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错误 ;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6-
考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 4.(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 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关闭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苏联为了积累资金,从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农民身上拿走太多 ,可知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片面看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形式〞的比拟
3.对苏联经济革新的了解和看法
(1)苏联经济革新是苏联社会开展的客观要求,〝斯大林形式〞的弊端是苏联历次经济革新面临的共同背景。
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革新阅历了探求——停滞——深化——失控的困难开展历程。
(2)赫鲁晓夫的革新没有打破原有〝斯大林形式〞的影响、革新自身的进程效果、赫鲁晓夫的团体专断等要素使革新中途夭折。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的时期,但由于其不思进取、秉性保守,致使苏联没有能抓住开展机遇。
戈尔巴乔夫坚持革新是正确的,但革新中迷失方向,坚持苏共指导位置那么是错误的。
(3)这仅仅说明苏联〝斯大林形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说明社会主义运动不是坏事多磨而是迂回开展的。
4.赫鲁晓夫革新、勃列日涅夫革新、戈尔巴乔夫革新的异同
(1)指点思想
①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停止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革新的指点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叛了社会主义开展的方向,坚持了共产党的指导。
②相反点:都没有从实践动身,没有提出片面、有效的革新思想。
(2)革新内容
①不同点:赫鲁晓夫的革新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革新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革新转向政治体制革新。
②相反点: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停止了不同水平上的革新。
(3)革新结果:赫鲁晓夫的革新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革新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前期堕入困境;戈尔巴乔夫革新那么招致了苏联解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人民版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 .该政策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D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答案 A解析 由材料“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知,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2016·石家庄质检]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 改良主义者 。
”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 )A .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B .脱离国情的实践带来的沉重教训C .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D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 B解析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单一的公有制,取消商品市场。
“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表明列宁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一转变即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允许部分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市场,因此是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者”。
A 项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排除;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社会背景,B 项正确;C 项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C 项错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D 项错误。
3.[2016·邯郸月考]“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
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2.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就是资本主义。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
他指出,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这说明()A.列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B.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改变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矛盾D.苏俄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3.1938年,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B.美国采用了生物转基因的技术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苏联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4.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交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
”但是自由贸易(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限于“地方流转”;允许产品交换,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由政府监督。
这些做法()A.打击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B.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说明新经济政策具有局限性5.1923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
这一认识()A.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B.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C.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D.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6 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
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
这表明苏联() A.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B.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C.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D.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7.联共(布)中央委员M.柳京在1930年发表《告联共(布)全体党员书》,揭发了“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引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实际工资降低等情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达标(二十四)、选择题1. (2019 •惠州调研)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
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
这说明当时()A.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B. 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C.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D. 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D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列宁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经济政策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D项。
十月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俄国国情的,只是当时苏俄对社会主义尚处于探索阶段,排除B项;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
2. (2019 •贵阳摸底)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
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义务劳动制B.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 取消了自由贸易D.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选D项。
义务劳动制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措施,B项错误;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错误。
3. (2019 •南宁二中模拟)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对苏联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
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 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 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近代化C. 为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C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前提,故A项错误;由材料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知,新经济政策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了经验,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故 B 项错误。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7 第24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人民版必修2
二、斯大林模式 1.标志:1936 年,苏联通过《________》 。 2.内容 (1)政治: ________,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 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2)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 缺乏活力。 (3)思想:________、公式化、行政干预。 3.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拨云见日] 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 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市场的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 斯大林模式 ” 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 和创新,在初期和 ”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 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 系,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苏联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比较 不同点 (1)重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西方国家工业化是从 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手段: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 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等手段筹集的。
原因 (1)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 本主义制度。 (2)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进程, 苏联的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3)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 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 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方资本主义经过了原始的资本积 累时期,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
斯大林逝世后,针对这一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 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改革,但并未达到目的, 1991 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和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
这一规定 (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为苏俄赢得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项;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 项。
]2.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C[粮食产量出现低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俄国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俄国是一战的战胜国而非战败国,排除A项;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 3.(2019·江淮十校联考)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
此规定(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A[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
]4.(2018·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含答案解析
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乐山调研)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湖南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关于“新阶段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析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 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
评 在一定程度上 ①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 经济改革未取得预 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价 冲击了斯大 期成果,开始把 ( 林模式;但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 改革重点转向政 结 无法从根本 治领域,最终导 担不断增长,1975年 果 上突破这一 致国内局势的失 以后,经济发展进入 ) 模式 控和苏联的解体 停滞时期
• • • • • • • •
(3)内容 余粮收集制 ①农业:实行 。 国有化 ,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②工业:实行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①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识梳理
• • • • • • • •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面临严重形势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企图扼杀新政权。 国内战争 ②苏俄进入艰苦的 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取得国内革命 战争的胜利。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③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 (5)特点 •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 式存在。 • [特别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①从根本上讲新经济政策取代“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的。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 不可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所以为了从 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 策。
集体化 • ③农业政策:推行农业 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 (3)评价 市场经济 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功绩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 工业化强国 。 ③为 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3个关键点(1)两个阶段: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
(2)两种设想:直接过渡、间接过渡。
(3)三次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2.有关苏联经济改革的4个关键点(1)一个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
(2)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一个结局:三者改革都失败,最终苏联解体。
(4)两个原因:前两次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因为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课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回扣教材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
3.内容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影响(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贸: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进补课程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
2020年春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一课一练: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
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体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还因为苏联几个五年计划的成功而变得更加突显。
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乱成一团的同时,苏联则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独特实验”的主要表现有(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3.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而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4.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 )A.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推动农业蓬勃发展C.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D.国民经济基本恢复5.读下图。
关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最符合史实的是( )A.从1926年开始实施的B.突出优先发展重工业C.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D.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6.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定:“继续对富农开展进攻,并采取种种新办法来限制农村资本主义成分的发展,引导农民经济循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为此苏联政府( )A.开展农业集体化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余粮收集制7.1929年,斯大林指出:“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②停滞
归纳拓展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
3.比较中苏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农业
(2)工业:为了巩固政权,都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通过 两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通过实行“一 五”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3)经济体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斯大 林模式”。中国起初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在1956年后开始探 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在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②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①工业政策:优先发展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 工业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 ③农业政策:推行______________运动,建立集体农 庄。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 ______________。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苏联的____________,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 工业部门。
(2)结果: ①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 发展进入________时期。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引发了严重 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_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 自由支配余粮。 ②工业: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 家经营。 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____。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明备考方向握主旨精要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本讲主要讲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列宁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
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随着这种模式的弊端不断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导致苏联的解体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②军事上: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③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①积极: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②工业: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1)背景: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21.(2014·某某文综·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导致苏俄在1921年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B项正确。
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A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2014·某某历史·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 B[解析]表格中的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农民年平均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其中体现出的是固定粮食税的作用,故选B项。
3.(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由德国公司负责”可知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取了新经济政策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故本题应选D项;苏联在工业化建设时期,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且通过农业集体化解决了工业化所取的原料和资金等问题,故A、C两项的表述错误;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按照国家计划”不符,故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
第五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1.(2015·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导学号 93040788(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关键信息:“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A、C两项属于市场经济的内容;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D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体现单一的公有制,符合计划经济的特点。
故选D项。
[答案] D2.(2015·某某一模)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导学号 93040789( ) 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凋敝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新经济政策。
马克思主义主X单一的公有制,取消商品市场,这一转变即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允许部分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市场,因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者”。
A项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是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C项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三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真题典例
1.[2015·广东高考]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题干中“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故C正确;私营企业涌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才出现的现象,故A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出现的现象,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D错误。
2.[2015·天津高考]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 A
解析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是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哈默博士“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由此可知,A项正确。
苏俄时期,美国推行敌视社会主义的政策,B项错误。
“苏
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苏俄受美国敌视,而应邓小平邀请时中美关系已逐步走向正常化,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高考]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答案 A
解析1928~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到1937年其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在此期间苏联工业生产虽快速增长但依然落后于美国,而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萎缩,工业总产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综合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
4.[2014·江苏高考]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 B
解析从时间来看,1921~1924年,这正是新经济政策推行期间,B项所述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政策。
故选B。
5.[20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 .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提高谷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属于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故D项符合题意。
农业集体化主要推行于斯大林执政时期,A 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B项错误;当时在冷战格局下,统一的世界市场并未形成,C项错误。
师说高考
本部分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年5考
②新经济政策5年7考
③斯大林体制5年3考
④苏联改革5年5考
1.[2016·泰安模拟]“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
”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
答案 B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以及“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的信息说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 项正确。
2.[2016·临汾模拟]“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从而延长国内战争。
”为了结束这种状况,苏维埃俄国()
A.给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
B.按国家规定价格收购农民的余粮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固定粮食税,允许粮食自由贸易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说明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工农不满,威胁苏维埃政权,为此,苏维埃俄国推行新经济政策,D项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故正确;A项是罗斯福新政内容,故错误;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错误;C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故错误。
3.[2015·贵阳摸底]“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
”材料说明()
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
B.勃列日涅夫改革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
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从“在斯大林格勒……等地建拖拉机厂”,可知“我们”是指苏联,A是指欧洲走向联合,故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中“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1937)不符,故B错误;从“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故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的,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不符,故D错误。
4.[2016·保定摸底]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反映的是下列哪国的
经济指标()
A.美国B.苏联
C.日本D.中国
答案 B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1966~1985年各类经济指标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滞胀时代”,美国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等措施,逐渐扭转经济颓势,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出现持续增长,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了改革,但并未突破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B项正确;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腾飞,故C项错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改革开放实行,经济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错误。
5.[2015·辽师大附中模考]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B、D三项明显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
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