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
《大学》节选与翻译
《大学》节选与翻译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大学》节选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3)了解《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大学》中的观点阐述问题。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3)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表达;(2)把握《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学》对后世影响深远?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大学》节选,思考以下问题:a.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b. 《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有哪些?c. 《大学》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2)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5. 总结评价(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思想;(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学》节选,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并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4 《大学》节选
化
:
新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 文
格物: 探究事物原理
化
致知: 获得知识
:
诚意: 使心意诚实
正心: 端正内心
修身: 修养自身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
知文化:
第一段: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三纲,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 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 人生进修阶梯。
读经典:
两千余字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 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 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 宏观图示。 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 “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 的为人。
省自身:
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 “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 修的一课呢?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的学习是不是 也需要一种“慎独”呢?不为父母,不为 老师,从内心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即使没有人监督也可以专注钻研。
总结
修身 齐家 治国
六尺巷
总结
平天下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总结: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 际上都是循着《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人生进修阶梯包括“内修”和“外治”: 前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 修”; 后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 “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 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 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第4课 《大学》节选
4.古今异义词
(1)大学之道
古义: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 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古义:独处。今义:安闲居家;在家里住着无事可做。
5.词类活用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
6.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
【与你交流】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 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 惧等情感所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 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 (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 修养品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 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 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 ,正心一定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惧等情欲,但这不是绝对禁欲,而 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左右,从而做 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 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 了。
阅读课文,பைடு நூலகம்成下列问题
(1)反复自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自我核对】课文共有六段:(1)经文部分 ,提出“三纲
”“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3)从反面说明 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 ”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 “治国”和“平天下”。
名词,目标 动词,确定 动词,安定 形容词,不变的
《大学》节选_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理解节选内容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节选内容的中心思想。
2. 分析节选内容中的主要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跨越时代背景,理解古文中的抽象概念。
2. 分析古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与理解1. 学生阅读节选内容,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节选内容的结构,归纳出中心思想。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节选内容中的主要观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
(四)拓展与延伸1. 结合《大学》的整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学》中的智慧。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节选内容的读书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堂讨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六、教学资源1. 《大学》原文及节选内容。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等。
3. 课堂教学PPT。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文中的抽象概念,避免生硬的翻译和解释。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大学》节选
陆
逊
三国时期,吴国王室有意于与关羽结亲,却遭到侍才自傲的关羽的拒绝, 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起来。陆逊抓住了关羽居功自傲的性格的弱点,写封信给关 羽表示自己敬仰他的神勇,并愿意向他讨教学习。关羽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对 陆逊放松了警惕。陆逊对吕蒙说:“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 志 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 最后,关羽中计败走麦城,其后又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被吴将潘璋部司马 马忠擒获斩首。陆逊在关羽逞强的时候来示弱,他明白示弱并不代表真的就弱。 陆逊将心摆正,而关羽居功骄傲,以为神功在手而目空一切,犯了“心不正” 的错 误,不能正确判断局势。 刘备在悲愤中起大兵攻打东吴,违背了诸葛亮当时“三分天下”“联吴抗 曹”的 国策。陆逊坚守不出,静待蜀军疲惫,并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 高 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 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 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结果被陆逊 火 烧连营四十余寨,刘备大败而归,逃奔秭归,后在白帝城抑郁而终。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 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 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 让张英出面“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 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 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 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 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 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 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毛 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 经讲到这个故事。
曾国藩在遗嘱中第 一条说到的就是“慎 独”。他说:“慎独则 心安。自修之道,莫难 于养心,养心之难,又 在慎独。”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 中的为人。
大学(节选)
大学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
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四书五经在春秋时代可是很兴盛的哦,《大学》也是其中之一、下面是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节选
八目: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 格物” 格物 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致知” 致知 认识。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诚意” 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 诚意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正心” 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正心
慎独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反而论述) 反而论述)
第三段分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 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 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则不得其正; 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而不见,听而不闻, 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知 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 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 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然 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 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然后品行就修养 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 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家管好 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 了,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 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一律都把修身做 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 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的看法) 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的看法), 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 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反 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 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以下为您节选部分内容,并附上通俗的翻译,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学》节选
课文研读
1.疏通文义 2.理解内容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 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 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 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 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 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 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 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 《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这就使《大 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 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 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 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 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 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 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 修养。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 己的 家庭、家族。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 太平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 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课题释疑ຫໍສະໝຸດ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 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 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 “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 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节选
第三段分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 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 心。 【注释】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懥(zhì ):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 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 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 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 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 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 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 思。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 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 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 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 “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 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 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万事万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 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 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 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平。
• 上自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 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 本被扰乱了,而把其他枝节问题解 决了,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他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 加以重视,没有这样的道理!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 一,主张追求平衡、适度 ,避免极端和偏激。
礼制观念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礼制, 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 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
人生观、价值观探讨
人生目标
节选部分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生目 标,强调了追求道德完善和社会进步 的重要性。
价值取向
人生态度
THANKS
学传统进行对话,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智慧。
03
与现代心理学的对比
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
我实现、家庭治疗、组织行为学等理论进行比较,探讨传统智慧在现代
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现代应用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
《大学》中提到的“诚意”、“正心”等理念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成功 企业的案例,探讨这些理念在企业文化、领导力、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07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总结
1 2
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
阐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 德和广博学识的人才,以达到“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的意义与方法
探讨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和智 慧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3
诚意正心的内涵与实践
强调内心真诚、意念端正是为人处世的基础,解 析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诚意正心。
景。
《大学问》
王阳明所著,对《大学》中的思 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挥,展
示了阳明心学的独特视角。
跨文化对比研究
01
与西方哲学的对比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如与柏拉图、亚里士多
《大学》节选与翻译
《大学》节选与翻译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节选教学目标: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教学重点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
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释如何“诚其意”。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
下面的“外”指外表。
3. 第三段: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4. 第四段: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1)之:对于。
辟:偏颇,偏向。
(2)哀矜:同情,怜悯。
(3)敖,骄傲。
惰:怠慢。
(4)硕:大,茂盛。
5.第五段:解释“齐家”和“治国”。
(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
(2)慈:指父母爱子女。
(3)机:作用。
(4)偾(fèn):败坏。
(5)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6)帅:同“率”,率领,统帅。
(7)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
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
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8)诸:”之于”的合音。
(11)恕:即恕道。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12)喻:使别人明白。
6. 第六段: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1)老老:尊敬老人。
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
(3)恤:体恤,周济。
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
(4)倍:通“背”,违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絜,量度。
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6)此:乃,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大致意思,掌握重点词语教学过程:一、精析文章第一段第一段(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
【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参考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
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参考译文】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二、精析第二段第二段【原文】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
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参考译文】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原文】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
下面的“外”指外表。
【参考译文】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
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