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沉淀池1.设计数据(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 (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4)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的不是方式可分为: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②周边进水中心出水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7)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转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8)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1.5m/min.(9)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
(10)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11)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池型,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其设计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
2.计算公式辐流式沉淀池取池子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座位计算断面,计算公式如(1),周边进水沉淀池的计算公式如(2)(1)①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m 2) F=Qmax/n.q(Q=最大设计流量n=池子个数 q=表面负荷)②池子直径(D/m) D=πF4③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m) h=q.t (t=沉淀时间)④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Q/n ×t⑤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 0=污泥含水率)⑥(以下为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④⑥池子个数(或分格数)(n/个) n=B/b (b=每个池子(或分格)宽度) ⑦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0=污泥含水率)⑧池子总高度H=h1+h2+h3+h4(1.超高 3.缓冲层 4.污泥部分高度)⑨污泥斗容积V=1/3H4(f1+f2+2f)1f⑩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L1+L2)/2×H4×b(L1=梯形上底长L2=梯形下底长 H4=梯形高度)二、斜板(管)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理论,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新型沉淀池。
辐射沉淀池课程设计

辐射沉淀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辐射沉淀池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辐射沉淀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如进水系统、沉淀区、出水系统等。
3. 学生能够了解影响辐射沉淀池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水温、悬浮物浓度、流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辐射沉淀池的运行状况,提出优化建议。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辐射沉淀池的运行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辐射沉淀池的模拟设计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辐射沉淀池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环保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辐射沉淀池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观念。
本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性质为科学探究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辐射沉淀池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辐射沉淀池基础知识:- 沉淀池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辐射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污水处理方法及设备”2. 辐射沉淀池的组成部分及功能:- 进水系统、沉淀区、出水系统等关键组成部分- 各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3. 影响辐射沉淀池处理效果的因素:- 水温、悬浮物浓度、流速等对沉淀效果的影响- 实际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沉淀池的运行与管理”4. 辐射沉淀池的优化与实验:- 优化设计方法及操作技巧- 实验教学:观察沉淀现象,分析沉淀效果-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沉淀池的优化与改进”5. 辐射沉淀池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辐射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中的作用- 环保意识教育-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七节“沉淀池在环保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辐射沉淀池基础知识、组成部分及功能第二课时:影响辐射沉淀池处理效果的因素第三课时:辐射沉淀池的优化与实验第四课时:辐射沉淀池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用于讲解辐射沉淀池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及组成部分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沉淀池的设计课程设计

沉淀区
Q 进水区
缓冲区
污泥区
出水区
16
进水区
设置进水区的目的是使水流均匀分布,且使悬浮颗粒通过 截面进入沉淀区。在挡板系统后面,水流依进水构造的不 同,呈现不同的流动形式,在某些点水流呈均匀分布且水 的流速减慢到沉淀区的设计流速。在这些点,进水区终止, 沉淀区开始。
如果进水区的设计不合理,进水流速将无法降低到沉淀区 的设计流速。进水区的长度不能加到沉淀区的设计长度中 去,两者的长度必须分开设计。
17
有孔整流墙
淹没孔与挡流板的组合
底孔入流+底孔挡流板
淹没孔与有孔整流墙
18
污泥区
污泥储存区的构造和深度取决于清泥方式、清泥频
率和估计的污泥量等参数。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以估 算。 如果沉淀池足够长,则储存深度可由池的底部深度 提供,否则必须在进水末端设置污泥斗。
19
溢流堰
在沉淀池内水流会经过很大的面积,流速缓慢。如果澄清水的 输出管道设置在沉淀池的末端,所有的水将会冲进管道,在沉 淀池内形成较高流速,从而导致已经沉淀的絮体上升,并混入 出水中。絮体洗出的现象称为“冲洗”(scouring)。产生的 原因之一是出水区的设计不合理。较理想的方式是设计一系列 水槽,以提供较大的面积使水流通过,并减少沉淀池中靠近出 水区水流的速度。这些水槽称为堰(weirs)。在堰的后面再 将水流导入中央处的渠或管道,输送沉淀后的出水。与轻颗粒 相比,重颗粒所需要的堰较短。
14
浅层沉淀池(斜板沉淀池)
常常用于初沉池, 用于二沉池当固 体负荷较大时, 其处理效果不佳。
15
1.2 沉淀池组成
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 进水区、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平稳, 以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区 贮泥区贮存、浓缩与排放污泥。 缓冲区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

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原理、结构设计和运行机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描述辐流式沉淀池的物理结构和运行原理。
2.分析不同运行参数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3.设计简单的辐流式沉淀池系统。
4.评估和优化沉淀池的性能。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展开,具体包括:1.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辐流式沉淀池的物理结构和设计原则。
3.沉淀过程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4.运行参数对沉淀效率的影响分析。
5.沉淀池的优化设计和运行管理。
教学大纲将按照辐流式沉淀池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给水排水工程》相关章节。
2.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以上资源将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

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污水处理厂沉淀池设计二、设计内容:某小区的生活污水量为7000 m3/d,变化系数为,COD Cr 450 mg/l,BOD5 220 mg/l,SS 370 mg/l,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排入三类水体。
通过上述参数设计该污水处理厂的初次沉淀池。
未提供的参数按照设计规范自行选取。
根据上述参数完成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的设计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绘制。
三、设计要求:1.设计计算书主要内容:(1)设计依据:设计任务和基础资料。
(2)各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计算过程与结果,主要设备的设计选型计算、规格等。
(3)设计完成后,针对所设计内容与同组同学比较各类沉淀池的特点。
2.绘制图纸:绘制能够清楚表达沉淀池结构的图纸,至少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剖面图。
3.设计时间:贵州大学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四.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图纸均鼓励采用计算机制作。
五.参考文献水污染控制工程(下),高廷耀,高等教育出版社排水工程(下),张自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分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目录前言 (4)一、设计内容 (5)二、设计要点及有关参数 (5)1、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要点 (5)2、有关参数计算 (6)(1)沉淀池的表面积、直径等基本参数计算 (6)(2)中心进水管的计算 (7)(3)出水堰的计算 (7)(4)配水花墙的计算 (7)(5)穿孔挡板的计算 (8)(6)出水管管径的计算 (8)(7)集水槽的计算 (8)3、部分建筑物材料及其尺寸 (9)4、与同组的比较 (9)三、设计图纸 (10)前言:沉淀即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沉降性能,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沉淀池是废水处理工程中分离悬浮物的一种主要处理构筑物,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应用普遍。
初沉池有四个作用:去除 50~60%的 SS;使污水 BOD5降低 25~35%;去除漂浮物质;均和水质。
辅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

辅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辅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2. 学生能够掌握辅流式沉淀池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3. 学生能够了解影响辅流式沉淀池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正确识别辅流式沉淀池的构造及其运行参数;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辅流式沉淀池处理方案;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辅流式沉淀池的处理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的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辅流式沉淀池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基础,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问题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辅流式沉淀池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辅流式沉淀池的结构特点、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影响辅流式沉淀池处理效果的因素。
2. 实践操作:- 观察辅流式沉淀池的运行过程,分析其主要运行参数;- 设计简单的辅流式沉淀池处理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验证辅流式沉淀池处理效果,分析实验结果。
3.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辅流式沉淀池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第二课时:辅流式沉淀池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第三课时:影响辅流式沉淀池处理效果的因素;- 第四课时:实践操作,观察、分析辅流式沉淀池运行过程;- 第五课时:设计并实施辅流式沉淀池处理方案,验证处理效果。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 教材第三章:水处理技术;- 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沉淀池及其分类;- 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辅流式沉淀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中心进水周边出水)1、每座池表面积A1(m^2)Qmax=2450 n=2q0=2A1=Qmax/(n*q0)=612.5其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h)n——池子数(座)q0——表面负荷(m^3/(m^2*h)),见设计参数2、池径D(m)π=3.14D=SQRT(4A1/π)=27.9取283、有效水深h2(m)t=1.5h2=q0*t=3其中:t——沉淀时间(h),见设计参数4、沉淀区有效容积V'(m^3)V'=A1*h2=1837.55、污泥量W(m^3)S=0.5N=340000T=4W=SNT/(1000*24*n)=14.2其中:S——每人每日污泥量(L/(p*d)),一般0.3~0.8N——设计人口数(p)T——两次排泥的时间间隔(h),见设计参数6、污泥斗容积V1(m^3)r1=2r2=1а=60R=D/2=14h5=(r1-r2)*tgа=0.3V1=π*h5*(r1^2+r1*r2+r2^2)/3=2.3其中:r1.r2——泥斗上下部半径(m)R——池半径(m)а——泥斗壁与底面夹角(度)h5——泥斗高度(m)7.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V2(m^3)i=0.05h4=(R-r1)*i=0.60V2=π*h4*(R^2+R*r1+r1^2)/3=142.2其中:i——池底坡度,一般0.05~0.10h4——底坡落差(m)8.池高H(m)h1=0.3h3=0.5H=h1+h2+h3+h4+h5=4.7其中:h1——超高(m),一般0.3h3——缓冲层高(m),一般非机械排泥时0.5,机械排泥时高出刮泥板0.3 9.径深比校核D/h2=9.3说明:D/h3应介于6~12。
辐流式沉淀池2

2.2 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以6~12为宜, 有效水深为2~4m,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对城市污水厂,沉淀池个数应不小于2。
➢出水堰负荷,初沉池≤2.9L/s·m;二沉池:1.5~2.9L/s·m。
➢排泥机械的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外缘线速度不大于 3m/min,一般取1.5m/min。
W₁=(0.5*40*10⁴*4)/(1000*2*24)=16.67m³;
4.2.6:污泥容积V₁
污泥斗容积V₁=[( π *h₅)/3]*(r₁²+r₁*r₂+r₂²), h₅=(r₁-r₂)*tanа;
[其中:r₁为污泥斗大端直径,在此取2m r₂为污泥斗小端直径,在此取1m а 为污泥斗倾角,在此取60⁰ h₅为污泥斗高度。
1.3
沉 淀 池
分 类
根据水流方向,沉淀池可分为 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
以及根据“浅层理论”发展出来 的斜板(管)沉淀池。
1.3
沉 淀 池
分 类
平流式沉淀池:
污水从池一端流入,按水平方向 在池内流动,从另一端溢出,池 呈长方形,在进口处的底部设有 储泥斗。
辐流式沉淀池:
池表面呈圆形或长方形,池水从池中心进入,澄清的污水从池 周溢出,在池内污水也呈水平方向流动,但流速是变动的。
4.2 辐流式沉淀池的参数设计
4.2.1:设计最大流量q₀ 4.2.2:沉淀池的表面积A₁ 4.2.3:沉淀池池径D 4.2.4:沉淀池的有效水深h₂ 4.2.5:每天污泥量W₁ 4.2.6:污泥容积V₁ 4.2.7:池底可储存污泥体积V₂ 4.2.8:沉淀池共可储存污泥体积V₁+V₂ 4.2.9:沉淀池总高度H 4.2.10:池周边处的高度h₁+h₂+h₃ 4.2.11:径深比较核D/h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任务书
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
1.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2.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三,环保设备草图及说明
四,设备主题设计、计算以及选型1.设计前提
2. 设计计算过程
3.刮泥机选型及实物图
4.辐流式初沉池实物图
五,设计结果概述或一览表
六,对本设计设计的评述
七,参考文献
八,附图
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
沉淀池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构筑物,在水处理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水处理中最基本方法的沉淀法,在水处理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沉淀池及其排泥机构的研究日益受到给排水工作者的重视。
本次对辐流式沉淀池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尺寸进行了设计。
在进行污水处理工程时,应充分考虑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点及缺点,最大程度上设计出高效率、投资少的实际可行方案。
在这次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中,我们将根据沉淀池的性能及结构设计沉淀池参数说明及参数选取、沉淀池结构计算、沉淀池配套设备选取等内容,最好的整理出一套完美的辐流式沉淀池方案。
设计前提: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最大流量为Qmax10000m³ /d,设计人口N=6万人。
采用机械刮泥。
1.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直径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1.5~3.0m。
污水从辐流式沉淀池的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周围流动,沉淀后的污水由四周的集水槽排出。
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而流速逐渐减小。
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泥(尤其直径大于20m时,几乎全用机械刮泥),将全池沉淀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排泥泵排出。
刮泥机一般为架结构,绕池中心转动,可中
心驱动或周边驱动,池底坡度一般为0.05。
2.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
(2) 池径不宜小于16m。
(3)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
(4) 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如图2-1 带有中央驱动装置的吸泥型辐流式沉淀池
(5) 当池径(或正方形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 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7) 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见图2-2,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走道板上;池径大于20m 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图2-2 中央驱动式辐流式沉淀池
(8) 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1.5m/min。
(9) 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
(10) 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三.环保设备草图及说明
四.设备主体设计、计算及选型
1.设计前提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最大流量为Qmax10000m³/d,设计人口N=6万人。
采用机械刮泥。
2.设计计算过程
(1)沉淀池的表面积A、直径D等基本参数计算
A=Qmax/nq=10000/(1*2*24)=208.33m³
D=(4A/3.14)^(1/2)=16.29m 取D为17m
n——池数,取1个
q——表面负荷,m³/(m²*h),取2m³/(m²*h)(2)有效水深h2计算
h2=q*t=2*1=2m
t——沉淀时间,h,取1h
(3)沉淀池总高度H
①.每天污泥量V,m²
V=SNT/1000n=0.5*60000*4/1000*24
=5m³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一般取0.3-0.8,取S=0.5L/(人*d)
N——设计人口数,N=60000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d,采用机械刮泥,取T=4h
②.污泥斗容积V1,m3
V1=(3.14*h5)*(r12+r1*r2+r22)/3
h5——污泥斗高度,m;
r1——污泥斗上部半径,m,取r1=1.8m
r2——污泥斗下部半径,m,取r2=0.8m
其中h5=(r1-r2)tanα=(1.8-0.8)*tan60=1.73m
V1=9.6m3
③.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容积V2,m2
V2=3.14*h4*(R2+R*r1+r12)/3
h4——坡底落差,m
R——池子半径,m
h4=(R-r1)*0.05=0.335m
因此,池底可贮存污泥的体积为
V2=31.85m2
共可贮存污泥的体积为:V1+V2=9.6+31.85=41.45m3>5m3可见池内有足够的容积。
④.沉淀池总高度H,m
H=h1+h2+h3+h4+h5
h1——超高或保护高,一般取0.3m
h2——有效水深,计算为2m
h3——缓冲层高度,m,取h3=0.5m
h4——污泥斗以上部分高度,计算为0.335m
h5——污泥斗高度,1.73m
H=4.865m
(4)径深比校核
D/ h2 =17/2=8.5,在6-12范围内,满足。
(5)处理水质
①.管内水流平均流速V n
V n=(2tµ)^0.5*G m
t——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取360s
µ——污水的动力粘度,取1.25*10-3
G m——导流絮凝区平均速度梯度,取10s-1
V n=0.3m/s
②.沉淀池能捕集的最小尘粒直径d min
V n=(p s-p L)*gd min2/(18*µ)
p s——悬浮颗粒的密度,取1350kg/m3
P L——液体的密度,取1000kg/m3
则d min=0.044mm
3.刮泥机选型及实物图
本次设计选用CG-A型中心传动刮泥机,该机型多用于污水处理工程中,辐流式沉淀池的排泥和除渣,本机采用中心传动,固定平台,中心支墩垂架式,中心进水,排泥,周边出水。
选用CG-18A型中心传动刮泥机。
CG-A型中心传动刮泥机结构图:CG-A型刮泥机实物图:
4.辐流式初沉池实物图
五.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一览表辐流式初沉池设计参数
沉淀部分水面面积:208.33m2
池子直径:17m
保护高h1:0.3m
有效水深h2:2m
缓冲层高度h3:0.5m
污泥斗以上部分高度h4:0.335m
污泥斗高度h5:1.73m
池子总高度H:4.865m
坡向泥斗坡度:0.05
进出水方式:中心进水,排泥,周边出水
沉淀池所能捕获的颗粒最小粒径:0.044mm
采用CG-A型中心传动刮泥机。
六.对本实践设计的评述
无论是直流式,辐流式还是竖流式,沉淀池的研究与开发,都是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匮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而提出来沉淀水中悬浮颗粒物具体方案。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水处理工艺也对传统水处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水质质量,一直受到众学者的关注、研究,形成各种新兴水处理工艺。
本次环保设备制作是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下合作完成的,经过小组成员和老师的努力,我们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辐流式初沉池的模型,我们掌握了辐流式沉淀池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其优缺点等,对辐流式沉淀池的功能有了详细的了解,这次设计制作,为我们以后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的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七.参考文献
1.《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廷耀、顾国维、周琪;
2.《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化学工业出版社,崔玉川、刘振江、张绍怡;
3.《水处理工程师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唐受印、戴友芝;
4.《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篇》,化学工业出版社;5.《实用废水处理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李亚峰、佟玉衡、陈立杰;
6.《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赵庆良、任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