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2.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原理;3.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原理。

教学难点: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你们是否了解酸和碱呢?你们能举出几个酸和碱的例子吗?2.引导学生回忆酸和碱的定义和特性,以及酸的常见例子(如柠檬汁、醋等)和碱的常见例子(如肥皂水、石灰水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分享幻灯片或黑板演示相关知识:a.酸的定义: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b.碱的定义: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c.酸和碱的性质:酸具有酸味、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碱具有苦味、能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d.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演示(30分钟)1.实验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示例演示。

a.准备:悬浮柠檬汁和酸性指示剂的盛装瓶,以及悬浮肥皂水和碱性指示剂的盛装瓶。

b.操作:分别向两个盛装瓶中滴加少量的酸性指示剂和碱性指示剂,并观察变化。

c.结果:酸性指示剂变为红色,碱性指示剂变为蓝色。

d.分析:酸和碱反应后,中和产生了水,并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2.实验2:酸和碱的体积反应实验。

a.准备:酸性溶液、碱性溶液、酸碱指示剂、容量瓶、滴管、酸碱气球。

b.操作:将酸性溶液滴加到容量瓶中,加入少量的酸碱指示剂,然后逐滴加入碱性溶液,直到酸碱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

c.结果:记录下加入碱性溶液的滴数和体积。

d.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酸和碱的摩尔比例,从而可以推算出酸和碱的化学式。

四、实验归纳和总结(15分钟)1.学生自主归纳分析两个实验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总结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学生提出和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确定因素。

五、小结和展望(10分钟)1.简要复习课上的重点知识,强调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中和反应的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2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2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2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2.掌握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酸碱中和反应。

二、教学重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酸与碱的定义;–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和其颜色变化;–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酸与碱的认知和兴趣,如“你们都吃过柠檬吗?柠檬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引导学生思考,并简要复习酸和碱的定义。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1.酸与碱的定义–酸的定义: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化合物;–碱的定义:能够接受H+离子的化合物。

2.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特点:反应产生盐和水,pH值接近中性,有放热现象。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酸的通式:H+ + 阴离子→ 盐 + H2O;–碱的通式:OH- + 阳离子→ 盐 + H2O。

2.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H+ + OH- → H2O。

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作用:用于酸碱溶液的测定和判断;–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在不同酸碱溶液中发生变化,通过观察颜色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和其颜色变化–酚酞:酸性溶液为无色,碱性溶液为粉红色;–甲基橙:酸性溶液为红色,碱性溶液为黄色;–酸性紫:酸性溶液为红色,碱性溶液为蓝色。

3.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酸碱指示剂滴于待测溶液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颜色变化为酸性则为酸性溶液,颜色变化为碱性则为碱性溶液,颜色无变化则为中性溶液。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教学设计)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从实验入手,介绍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也是盐与复分解反应的基础。

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

教材安排了活动和探究,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研究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酸碱中和的概念,但对中和反应的实质尚不清楚。

通过前面的研究,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和正确操作实验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的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颜色由粉红色变成了无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二:滴甲基橙溶液滴加稀盐酸,颜色由橙色变成了红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三:滴酚酞溶液滴加NaOH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了粉红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四:滴甲基橙溶液滴加NaOH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了橙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和反应的实质和特点,并且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结论。

(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讨论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知识梳理。

(6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和反应的定义、特点、常见指示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以及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如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2.设计实验情景,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3.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通过实验、讨论、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二是中和反应的实质,三是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总结等方式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酸和碱和中和反应(第1课时 中和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酸和碱和中和反应(第1课时 中和反应)教案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根据酸和碱的性质,能设计出有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酸和碱能发生化学反应;2.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并能书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难点:从离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表演的小魔术吗?(教师往黑板上贴一张白纸(预先用酚酞溶液写好NaOH),然后请一名学生用小喷壶往上喷氢氧化钠溶液,瞬间鲜艳的大红字“NaOH”跃然纸上。

)现在我们继续这个魔术。

用小喷壶往红色字迹“NaOH”上喷盐酸溶液,一会儿,红色的字迹消失了,再次喷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的字迹又出现了。

【过渡】我们知道在常见的酸溶液中都存在有H+,而在碱溶液中都存在有OH-,那么你能结合上面的魔术现象推测,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探究实验】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倒入小烧杯中,搅拌,并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操作要点和安全。

)【问题】1.观察到什么现象。

(没有明显现象。

)2.据此现象能否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

)为什么?(没有明显现象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或原有的物质减少消失。

)【交流讨论】如何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这两种物质确实发生了反应?【总结与交流】证明无现象反应的发生实验设计思路:1.证明反应物被消耗(HCl或NaOH被消耗)2.证明有新物质生成【讲解】猜写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 + HCl= NaCl +H2O。

基于我们对氯化钠化学性质了解的有限性,如果从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即证明有氯化钠的生成)的角度,证明此反应发生,需要找与氯化钠反应有明显现象的物质,暂还没有学到。

如果想证明此反应产物水的生成,也比较困难,因为整个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无法证明水的生成。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共6篇)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共6篇)

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顺河初中余海明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响。

(2)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p 、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络实际。

(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响。

2.中和反响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p 、归纳、联络生活、活动理论。

四、教具准备:老师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五、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中和反响及其应用。

六、教学过程〔一〕知识回忆、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开场做实验•纸折好的白花→喷少量酚酞→喷适量的NaOH溶液→花由白色变红色→喷适量HCl溶液→花由红色变白色。

•观察现象,分析^p 原因你们想知道这个微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响。

〔二〕感悟新知、合作探究中和反响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响,探究借用指示剂。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观察:无现象•分析^p 原因: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响了、没反响〕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响吗?要正确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展活动与探究。

接着引导学生进展实验探究方案一:稀NaOH溶液〔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红色变无色方案二:稀盐酸〔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无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无色变红色2 方案三稀NaOH溶液〔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蓝色→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变紫色方案四:稀盐酸〔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变紫色3、深化探究中和反响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响和盐的概念•取适量方案1反响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2课时溶液的pH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2课时溶液的pH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2课时溶液的pH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2课时溶液的pH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是人教版化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溶液的pH值及其应用进行讲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溶液pH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还能够了解pH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pH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意识:通过了解pH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液pH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溶液pH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实验操作技巧: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测量误差等问题,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2.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3.能够运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苯酚酞溶液、酚红溶液、甲基橙溶液、酚酞颗粒、苯酚酞颗粒、酚红颗粒、甲基橙颗粒、试管、试管夹、滴管等;教具:投影仪、电子白板、计算机、教师准备的PPT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情景呈现1.引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喝酸性的东西或者碱性的东西?喝酸性的东西会有什么感觉?喝碱性的东西又会有什么感觉?2.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中和酸和碱的过程,引发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好奇和兴趣。

Step 2 知识讲解1.通过PPT向学生介绍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并强调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酸和碱混合后,产生水和盐两种化合物,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的反应。

Step 3 实验演示1.教师进行中和酸和碱的实验演示,例如将盐酸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加入合适的酸碱指示剂。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的物质以及可能发生的反应,并与学生一同总结实验结果。

Step 4 学生操作实验1.任选几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其他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2.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带领全班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规律和方法。

Step 5 拓展活动1.分组让学生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酸碱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过程和解决办法。

Step 6 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以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规律。

2.强化学生对酸碱指示剂的理解,以及酸碱中和反应产物的形成。

3.教师总结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酸碱相关问题。

Step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酸碱定义及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掌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实质。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3. 常见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4.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实质。

2. 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实质。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胃药、土壤酸碱度调节等,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及应用。

2.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实质,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如紫色石蕊溶液的变化等。

4.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结论。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农业、环保等方面。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概念、特征及实质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操作技能。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滴定管、石蕊溶液、酸碱溶液等。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5)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程标准:(一)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二)物质构成的奥秘——微粒构成物质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教材分析:中和反应是第十单元课题二中的第一课时,即建立了酸与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作准备,而且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通过以往知识渗透,以及一些生活常识学生已经有了简单的中和反应的概念,因此在情感上学生很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另一方面从以前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技能上能较好设计并分析中和实验的探究过程。

对于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学生从《分子与原子》中已经初步建立微粒观认识化学反应本质,之后在《离子》中又认识阴阳离子,初步了解了氯化钠的形成,在《溶液的形成》中知道了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存在,最后又通过《酸和碱》的学习了解到酸和碱在水溶液中会解离出离子,这些都使学生具备了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2.结合微粒的观点初步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3.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发生的实验方法2.通过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初步感受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在了解中和反应应用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1、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2、难点:结合微粒的观点初步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判断中和反应的发生教学方法和手段、重难点突破:本节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
2.利用实验、讨论、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认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提炼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针对性教学:
-对于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实质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图示、动画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反应过程。
3.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酸碱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2.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酸碱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实质。
1.必做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பைடு நூலகம்酸碱中和反应的习题,重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至少三个酸碱中和反应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应用原理。
-写一篇实验报告,总结课堂上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包括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和实验心得。
2.选做作业:
-研究教材中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拓展阅读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学习心得,探讨酸碱中和反应在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9)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9)

一、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1、溶液酸碱度常用 表示,它的范围通常 ,测定PH 最简单的方法 。

2、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3、酸性溶液的PH 7,碱性PH 7,中性PH 7学以致用:1、下列溶液的酸性最强的是( )A.pH=0的溶液B.pH=1的溶液C.pH=7的溶液D.pH=14的溶液 2.下表所列为一些食物的近似pH ,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宜食用的食物是 柑桔 苹果 牛奶 玉米粥 3.0~4.0 2.9~3.3 6.3~6.6 6.8~8.0A.柑桔B.苹果C.牛奶D.玉米粥3.在三支试管里分别盛有少量的A 、B 、C 三种无色溶液,都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A 溶液呈淡紫色,B 溶液呈蓝色,C 溶液呈红色。

则A 、B 、C 三种溶液的pH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2课时)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度的表示方法,知道溶液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pH 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当堂作业】 1、 已知苹果汁的近似PH 为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 )A. 无色 B. 红色 C. 蓝色 D. 紫色:2、下列操作导致原溶液pH 降低的是( )A.往稀酸里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B.向水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溶液C.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D.往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3、下列溶液的酸性最强的是( )A.pH=0的溶液B.pH=1的溶液C.pH=7的溶液D.pH=14的溶液 4、二氧化碳饱和溶液的pH=5.6,酸性比其强的雨水称为酸雨。

一场雨后从A 地测得雨水的pH=4,B 地测得雨水的pH=6.6,则( )A.A 地是酸雨B.B 地是酸雨C.均是酸雨D.都不是酸雨5、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保持不同的酸碱性:体液 尿液胃液 血液 pH 4.7--8.4 0.9—1.5 7.35—7.45A .人体的尿液一定呈酸性B .人体的血液一定呈碱性C .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D .pH 试纸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二、酸碱度的变化 【典型例题】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一种典型的中复分解反应,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过往的教学基础上,展开知识迁移,构建形成完善的知识逻辑链条。

中和反应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很多生活现象的原理都是源自于此,同时这一内容,也是初中、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必须要得到重视。

二、教学目标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了解酸和碱的物理性质,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应用。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根据实验明确中和反应的具体是内容,明确酸和碱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具体的反应过程。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借助实验进一步推理出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关系并且形成相应的模型,并且运用模型解决、解释、分析化学问题。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自行设计酸和碱中和反映方案,并且将方案落实到实际,通过实际探究展开系统的分析。

第五,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了解“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让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际价值、作用形成深刻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一课程中,教学重点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相关定义、实质、具体应用,教学难点则在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具体过程和相关原理。

三、教学环节1.教学导入阶段借助“蚊虫叮咬”这一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件,设计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借助实验推理构建出相应的知识体系。

教师:同学们,夏天就要到了,同学们都准备了什么防蚊灭蚊的东西呀?有没有准备蚊虫叮咬后的止痒膏呢?有没有同学可以分享给我们一些止痒方法呢?学生:提出不同的止痒方法。

【播放微课,展示不同的止痒方法,调动课堂氛围,引出教学重点内容】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牙膏、肥皂水等止痒手段展开引申,引导学生回顾酸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牙膏、肥皂水具有止痒效果吗?教师[追问]:同学们,牙膏、肥皂水在这之中的作用是什么?今天我们作为质检员,针对牙膏和肥皂的成分进行检测好不好?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打造出问题情境,进而引出下一阶段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酸碱中和现象,如柠檬汁中和碱性胃药、肥皂水清洗油渍等,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提出问题:为什么柠檬汁能中和碱性胃药?肥皂水为什么能清洗油渍?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化学反应?
3.导入新课:通过以上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答疑解惑: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化学方程式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预习作业:
(1)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在酸碱中பைடு நூலகம்反应中的应用。
(2)预习课本中有关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步骤,了解实验注意事项,为课堂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家长应协助监督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6.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学习本节内容能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三)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

通过8.1和8.2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
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
良好的基础。

对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学来完成,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点滴板、酒精灯等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四、教学方法:合作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等
五、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新知。

(课前完成学案)
多媒体一一情境导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感受到酸碱发生了反应,引入酸碱反应的话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预习检测,问题生成
学生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探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感悟新知识过程:合作探究中和反应
学生活动:小组内活动,提出对于酸和碱那个的猜想和验证实验方案。

分析问题:实验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否就能下结论说:酸和碱之间不发生反应呢?当然不能,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
刚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显然这个实验方案不能
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
以借用的指示剂。

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
应不进行,只停留于表面。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 。

学生活动:组间讨论,各个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

根据实验台上所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来证明并用手感觉反应前后温度变化。

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有:
万案一:
滴酚酞溶液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红mimm溶液红色变无色振荡振荡
万案二:
滴酚酞溶液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无色mmm溶液无色变红色
振荡振荡方案三:
滴石蕊溶液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蓝色mmm溶液变紫色
振荡振荡方案四:
滴石蕊溶液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变红色mmm溶液变紫色
振汤振汤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
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指示剂“多中选优”,学生从较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到完善的实验设计,通过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是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

和碱的反应有两个探究一个是和可溶性的碱溶液一个不溶性的碱反应。

教师:征求和暗示其它方案,验证酸碱之间发生了反应。

此过程的设计主要落在酸和减得通性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得到酸或碱存在的现象,则证明酸和碱反应了。

播放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视频1说明酸碱反应的结果有盐和水生成,得出中和反应的定义,是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教师分析并【板书】HCI + NaOH = NaCI + H20
学生仿写:Ca(OH)2 + HCI = ?
NaOH + H 2SQ = ?
具体分析:NaCI的组成,推测NaCI在溶液中的粒子,得出盐的概念:
像NaCI这样由由金属粒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设计意图:知识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从构成、组成的角度给盐下定义。

培养
学生灵活应用能力、观察与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教师播放: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视频2,使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生观看并思考:在酸和碱混合时到底溶液有哪些变化?
盐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I=H+C「,NaOH=Na-Ol H
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盐酸中的M与NaOH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HO分子。

盐酸中的C「与NaOH 溶液中的Na+在反应前后不变。

得出中和反应实质:H++OH= H2Q使学生对中和反应为什么很容易
发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过渡: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五〉阅读课本,归纳应用
学生阅读:问题阅读相关内容自学,讨论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看书,
通过问题自己找出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把课堂引向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当堂训练:两个典型例题重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既与中考试题链接,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又为归纳中和反应过程溶液的变化打下基础。

〈六〉拓展延伸,反思总结
课堂巩固:中考真题演练,在中考真题的基础上归纳溶液酸碱度是可以改变的,其中包括稀释和
中和反应。

最后归纳酸和碱的化学通性,作为对于酸碱性质的巩固和完善。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认识?
教师点评:课堂效果,做出积极评价。

本节课的总结,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情感上的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再
点拨。

这样鼓励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中和反应实质及中和反应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行自评与互评。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七〉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1、写出要求的中和反应的方程式,巩固新知,提高动手能力。

2、填写课后习题,回归课本,巩固基础,拓展思维。

3、提出中和反应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8.3 酸和碱的反应
中和反应
定义: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表达:酸+碱====盐+ 水
实质:H++OH==== 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4、用于日常生活:
三、溶液酸碱度改变的方式:稀释或中和
酸稀释酸中滴碱碱稀释碱中滴酸
8.3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天王中学郑慧
2013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