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与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_卢德友

合集下载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境遇——一种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境遇——一种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

将西方市 民社会 的相关理论工具性地运 用于实
践 。在 哲学 意义 上 , 民社 会 理 论也 经 历 了 自马 市
对此, 洛克、 黑格尔 、 托马斯 ・ 潘恩等都对市民社
会作 了深入 分析 。洛克 和黑格 尔 的市 民社 会概念
克思以来的历史演变。马克思在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 论证 了资产 阶级 国家与
为无产阶级革命 寻找 到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在 当代的发展 , 主要是其本 身融入与 国家的互动关 系中, 尤其是 如何在 民主
政 治的社会 中运行 , 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时代价值 的重要体现 。
关键词 : 马克思 ; 资产 阶级社会 ; 生产 关 系; 市民社会 ; 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 :1 B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0 1 7 3 2 1 )2— 0 7— 5 10 — 3 X(0 0 0 0 2 0

意义上主要呈现出两种倾向: 一是将西方市民社 会的概念作为蓝本 , 运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 , 通过
西 方市 民社 会 研 究 来 建 构 起 中 国 的市 民 社 会 理 论; 二是 以 中国的历史 经验 和现实 状况 为出发 点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克思市 民社会理论及 其发展
在 欧洲 , 民社 会 专 指从 中世 纪封 建 社 会 政 市 治 性支 配下 获 得 解 放 的 近代 市 民 阶 层 之 间 的 关 系 , 认 为 是 一 个 脱 离 国家 与 脱 离 政 治 的 领 域 。 被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a f uzo om l n esy( oil cec ) orl o i uN r a U i ri Sc ine n G h v t aS

中_西_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

中_西_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

学术研究 2005年第1期中、西、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陆剑杰 [摘 要]在中国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一种积淀着的历史性关系,它是在全球化开放世界的学术语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语境、中国各派哲学相互争鸣的批判语境中被讨论的。

中、西、马哲之“异”是由历史环境之异、哲学旨趣之异、范畴体系之异构成的;中、西、马哲之“同”则包括研究问题之同、哲学观念之通、历史衔接之用这样三个层次。

中、西、马哲在当代可以会通也必须会通,其途径是:三类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立足当代、结合实际、把握和反思各自的核心理念、学术品格,同时利用哲学的可解析性和可移位性,相互借鉴,推进其与时俱进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既要通过文本解读、哲学史研究、实践总结,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和学说体系,又要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科学态度,肯定它们各自的历史地位,评价它们各自的原理、范畴,在比较中得到启发,在批判中吸取营养,进行科学的整合,借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促成它的进一步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差异 同一 会通〔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5)01-0040-09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足鼎立,被普遍地看作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构架。

其实,三者关系要做必要界定后才可讨论。

在怎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讨论中、西、马哲之对应关系呢?我以为,主要是在不同时代及不同的哲学精神相比较的意义上来讨论。

说“中国哲学”,着重讨论它发生于中国古代时的原创形态,因为到了近现代,中国哲学已渗透进西方哲学以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分,它变得不“纯粹”了;说“西方哲学”,固然必须从古希腊讲起,但着重讨论的是它在现代西方所建立的形态,因为只有这样讨论,才可以在时代和哲学精神的对比上把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起来。

论卢卡奇(早期)历史唯物主义观

论卢卡奇(早期)历史唯物主义观

论卢卡奇(早期)历史唯物主义观安东尼奥·卢卡奇(Antonio Gramsci)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早期的学术生涯中,卢卡奇着重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观,提出了许多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机构和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卢卡奇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卢卡奇认为,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实证和历史的观点,强调经济和社会条件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他批判了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抽象地理解了历史和社会现实,无法真实地解释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

他提出,唯物主义观点必须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实践出发,深入分析人类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关系,才能揭示出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运行规律。

卢卡奇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意识等)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延续。

卢卡奇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存在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问题,例如过于机械地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划分开来,忽视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以及国家和文化领域的相对独立性。

卢卡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进行修正和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卢卡奇的新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了国家和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他指出,国家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卢卡奇也强调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灌输,统治阶级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影响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和行为。

卢卡奇认为,国家和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反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社会的运行。

[实用参考]国外马克思主义.ppt

[实用参考]国外马克思主义.ppt
国外马克思主义
导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由来和发 展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和发展的社 会历史背景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点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2.重视对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 3.重视对物化或异化问题的研究 4.重视对历史辩证法的研究 5.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研究 6.重视对实践问题的研究
(二)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1.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卢卡奇在分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提出了著名的“物化” (Verdinglichung, reification)思想。可以说,他是在马克思所分析 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经过普遍化的、扩展 了的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第一节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生平
卢卡奇一生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 段:
(一)前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885——1918) (二)救世主式的、“左”的马克思主义的阶段
(1919——1929) (三)斯大林主义阶段(1930——1945) (四)批评的、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时期(1945——
(五)革命实践:社会现实的改变者
1.实践主要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2.实践和理论统一在历史进程中的转变中。 3.实践是总体的转变者。
第二节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一、柯尔施的生平
柯尔施一生的经历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求学、反战与最初的政治活动时期(1886—1919) (二)参加德国共产党时期(1920—1926) (三)退出政治生涯和迁居他国时期(1926—196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概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现状及问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结合•结论与展望0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概述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逐渐形成的一个整体。

世界历史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概念19世纪欧洲社会背景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的时期。

思想背景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背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0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指导社会经济发展0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动全球化进程0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倡全球化的理念,对于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全球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具有指导作用。

促进社会公正0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强调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对于推动社会公正、平等、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全球化的本质和趋势。

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文化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从这两位思想家的角度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我们来谈谈卢卡奇的实践观。

卢卡奇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而不是通过抽象的理性思考得出的。

他强调了实践活动对于认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

卢卡奇认为,实践是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主动干预,是人类解放与发展的动力。

他号召人们通过实践改变自己的处境,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与此相对应,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形式,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交往的方式。

他强调了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关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认为社会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来解决。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劳动和生产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纯粹的思辨和理性活动。

卢卡奇与马克思的观点也有一些区别。

卢卡奇认为,实践不仅是劳动和生产的活动,还包括了艺术、文化、政治和道德的实践。

他认为,人们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反思和改变自己的社会现实,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卢卡奇强调了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重要性,认为这些领域是对社会现实的重要影响力。

马克思更加关注劳动和生产的实践活动,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剥削和压迫,认为只有通过推翻这个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对于马克思来说,实践的核心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而其他领域的实践活动只是这一核心实践的附属和延伸。

在最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卢卡奇的角度来看,实践是对社会现实的干预和改变,是人类自我解放和发展的动力。

而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实践是劳动和斗争的活动,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来改变社会。

论哲学研究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论哲学研究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对思 想史 发展 脉络 的简要 一瞥 ,我们 不难 得 出这 样 的认 识 ,即一 种理论 的创生 与延续 过程 ,就是 它 在思 想史 中历 史性生 成 的过程 。
然而 ,哲学研究所要体现的历史感并不仅仅在于依循思想史的发展路径 ,最重要的是将思想穿
透于 历史发 展 当 中。哲学是 时代 的实 质性 知识 ,没有人 能 真正超 出他所 处 的时代 ,连贯 的时代感 则 构成 了历史 感 。对于 历史 感 的体 现 ,最 鲜 明的 就 是 黑格 尔 。黑格 尔 “ 国家 是 神 在 大 地 上 的行 走 ”
哲 学是人 类文 化 的积淀 和人类 智力 的结 晶 ,是 时代精 神在 思想 中 的体现 ,历史 感 和现实感 是哲 学 研究 的 固有 特性 ,对 于保 持哲 学研究 的品质具 有 巨大助 益 。


历史感 :行走在思想 的道路上
什 么是历 史感 ?基 于不 同 的角度我 们可 以得 到迥 异 的认 识 ,它 可 以被 理解 为对 过去 、现在 和未 来 之 间的关 系 ,抑 或是 有一个 历史 的胸 怀 ,也可 以是 将有 限 的个体生 命融 人 民族 的历史 生命 中从而
关 注 呼唤 了哲 学沉 思 的转 向 ,“ 人是 万物 的尺 度”、“ 认识你 自己” 等 理性 呐喊 ,标示 着 思想 家 们 已
经 开始将 眼光 从思 考世 界与 自然转 而关 注人类 自身 。希腊 化 时期 的哲学 家在关 注人 的过 程 中 ,将人 的内心 活动与 外在 世界联 系起 来 ,如斯 多葛学 派等 ,中世 纪 的思 想 家们则 将这 种关 系扩展 为处 理人 与 神 的关 系 。在获得 了主体性 向度之 后 ,从文 艺复兴 至今 ,哲学 家们 同时在人 与 自然 、人 与人 、人 与 内心这 三个 层面上 展 开研究 ,由此 也建 立 了近代 哲学 “ 内在 性 ” ( 即思 维 由 自身 出发 ) 的原 则 。

浅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浅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浅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李红林(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00)㊀㊀摘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其他基础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ꎬ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ꎮ总体来说ꎬ马克思发展史研究的方法论体现主要包含一个总方法和三个具体方法ꎬ本文将会对此进行分析ꎬ希望能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略尽绵薄之力ꎮ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析总方法具体方法中图分类号:A8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23-02㊀㊀一㊁一个根本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总方法是唯物辩证法ꎬ在研究自然㊁社会㊁思想㊁历史等领域ꎬ唯物辩证法这种哲学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ꎮ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方法ꎬ更是理论㊁学说甚至是一个体系ꎮ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ꎬ是辩证法思想发展所建立的高级形态ꎬ更是一个具备开放性的理论体系ꎮ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不可置疑的ꎬ是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ꎬ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方法之一ꎮ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有这样高的地位和重要性?首先ꎬ是因为唯物辩证法是在不断发展和进行创新的ꎬ是辩证法继承和前进的成果ꎬ是辩证法的科学形态ꎮ辩证法最初是古代朴素辩证法ꎬ这种辩证法对于联系㊁运动㊁对立统一等方面进行了一种直观和猜测性的认识ꎬ缺乏了实践依据和论证ꎬ但是其合理之处得到了继承ꎮ而唯心辩证法认为人的精神或思维决定了客观世界的发展ꎬ这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前提ꎬ可是唯心辩证法揭示了运动和发展的关系ꎬ并将整个自然㊁历史㊁精神的世界解释为一个过程ꎬ使得唯物辩证法拥有了理论基础ꎮ所以ꎬ唯物辩证法是经过人们的不断实践和继承发展而来ꎮ其次ꎬ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ꎬ推动了辩证法实现革命性的历史变革ꎮ如今唯物辩证法已经拥有了一系列的科学体系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ꎬ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被反复运用和实践ꎮ最后唯物辩证法对自然㊁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发展ꎬ都进行了科学的描述ꎮ唯物辩证法推动了自然界㊁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ꎬ是人类认识世界㊁改造世界最后的思想工具ꎮ对唯物辩证法认识越深ꎬ越是会发现ꎬ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和世界的发展规律都是在遵循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ꎬ无论我们人类对唯物辩证法有如何的认识ꎬ唯物辩证法思想都隐藏在社会㊁世界的发展进步之中ꎬ可以说ꎬ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其实都是在遵循唯物辩证法思想ꎮ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改造ꎬ可以使得人类㊁社会㊁自然都得到稳步的前进ꎬ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ꎮ二㊁三个具体方法(一)历史分析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客观的历史ꎬ应该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㊁应用和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以及其历史规律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历史ꎬ应该有高峰也有低谷ꎬ是一个自我发现㊁自我发展的历史ꎮ所以ꎬ我们应在历史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客观㊁科学的研究ꎮ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该有一些认识和注意ꎮ第一ꎬ历史分析法分析问题应具体㊁动态㊁从历史角度来看待问题ꎬ静止㊁肤浅㊁抽象地看问题都是错误的ꎮ曾经出现过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至有过马克思主义错误论的观点ꎬ这其实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孤立㊁抽象认识后产生的错误结果ꎮ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应该具备这种动态的眼光ꎬ另外ꎬ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ꎬ所以其中必然存在和当前实践不相符的情况ꎬ这就需要具备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特定历史条件相结合的能力ꎬ进行科学辨析ꎮ第二ꎬ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是历史分析法的重点ꎬ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中心ꎮ历史是客观的ꎬ具有其过程性ꎬ历史方法多是对历史进行客观的描述ꎬ逻辑方法多是表现为人用思维根据客观历史进行分析ꎬ从而去获取历史发展的结果ꎮ第三ꎬ不要片面认识历史分析法ꎬ历史分析法不仅仅是单纯的研究历史ꎬ而是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进行全面认识和划分ꎬ从而更好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思想史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ꎮ(二)阶级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的重大问题就是阶级斗争问题ꎬ阶级斗争在长久时间以来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对象ꎬ并通过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去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ꎮ阶级分析法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创ꎬ不过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ꎬ特别是当马克思主义围绕资本主义进行研究ꎬ并希望实现建立的无阶级社会后ꎬ阶级分析法越来越重要ꎬ甚至可以说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反映阶级斗争理论的历史ꎮ阶级分析法根据阶级之间的斗争理论进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ꎬ是一种科学方法ꎬ对人类研究和改造社会实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ꎮ阶级分析法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原因ꎬ首先ꎬ马克思职业产生于阶级生活当中ꎬ并以阶级斗争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行研究ꎮ另外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ꎬ因此从阶级分析法入手可以有效揭示相关问题ꎮ其次ꎬ阶级分析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下转第222页)322浅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㊀㊀作者简介:李红林ꎬ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ꎮ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命运密切相关ꎮ一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ꎮ但是欧洲一些国家比如以意大利㊁匈牙利和奥地利㊁德国等为代表的国家及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最终都走向了末路ꎮ一些革命家㊁思想家ꎬ比如卢卡奇㊁柯尔施等人开始对革命的失败进行总结ꎬ在这个过程中ꎬ一些不同的观点陆续产生:无产阶级阶级思想意识的缺乏是导致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ꎬ同时认为这也证明了第二国际的思想是不科学的ꎻ另外ꎬ也直接表明了俄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是不可复制的ꎮ因此ꎬ通过对上述状况的分析ꎬ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制订了以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为主要内涵的新的革命观ꎮ(2)二战后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困境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及发扬光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ꎮ二战结束以后ꎬ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ꎬ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科技革命ꎬ科技革命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ꎮ但是ꎬ科学技术的进步㊁生产力的提高ꎬ部分人们的富裕生活并没有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ꎬ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并没有被解决ꎮ二战的发生使得孕育已久的西方文化危机ꎬ即技术理性的文化危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ꎬ一些革命家㊁思想界开始思索其中的原因ꎬ他们发现现代科技下的人们又一次陷入了某种文化以及历史的困境之中无法自拔ꎮ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ꎬ并形成众多的专著ꎮ他们的专著所表述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㊁观念等都被牢牢控制住了ꎬ人们的性格特征以及普遍的人性都被异化㊁分化了ꎬ健康的人㊁和谐的社会理应是奋斗的目标ꎮ三㊁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随着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条件变化ꎬ试图把马克思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推向深入的理论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所有不同的流派都共同分享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辩证法思想ꎬ尽管他们在许多方面告别了马克思㊁恩格斯的基本观点ꎮ作为一种狭义的哲学思潮ꎬ它承袭了马克思之资本主义批判立场和历史哲学前提ꎬ通过与当代西方哲学的积极对话并从中汲取新的思想资源ꎬ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内在逻辑极为紧张而外在表现十分庞杂的理论体系ꎮ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当作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ꎻ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将之理解为主要是由知识分子实践的批判理论ꎮ四㊁结语综上所述ꎬ正是现代社会的一些重大变化以及历史原因才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壮大ꎮ也说明了 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一些观点㊁理论并非是虚无的㊁不切实际的ꎬ而是与社会现实相关联的ꎮ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热衷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和拆解ꎬ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资本主义自身存在的顽症和无法避免的弊端ꎬ他们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或许在当时比较突兀ꎬ但是也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ꎮ参考文献:[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ꎬ1982:22-23.[2]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8.责任编辑:刘㊀健(上接第223页)发展史应该遵循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ꎮ马克思的分析法自身就是一个体系ꎬ它是阶级产生和划分的标准ꎮ一个阶级的产生和对立阶级是相对应的ꎮ所以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ꎬ应该了解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ꎮ同时ꎬ通过研究阶级斗争来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行解释ꎬ阶级斗争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ꎬ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个阶级推翻了另一个阶级ꎬ进而产生更为先进的国家的过程ꎮ阶级斗争并没有毁灭人类社会ꎬ反倒使人类社会获得不断的进步ꎬ高级形态取代低级形态ꎮ所以利用阶级分析法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意义ꎬ是将它当作一条线索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历史相连接ꎬ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命题ꎮ最后就是我们要正视历史分析法的局限性ꎮ(三)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马克思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ꎬ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ꎮ比较分析法通常是指对相关的事物㊁现象之间比较或是具有明确要求㊁衡量标准的事物之间进行相对比较采取的方法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本身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史和经典著作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相关理论ꎬ这本身就是一种比较ꎬ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研究ꎬ就必须用到比较分析法ꎮ但是ꎬ在运用比较分析法的过程当中有几项注意:第一ꎬ坚决反对肤浅的历史对比以及毫无逻辑的对比ꎮ比如将古代无产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对比显然是忽视了历史ꎬ或是不考虑时代背景就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进行纵向对比的行为都是不当的ꎮ第二ꎬ使用比较分析法之前要全面掌握资料ꎮ若未提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相关思想理论进行了解和比较ꎬ就不能深入比较ꎬ最终很可能无法揭示其中的原理ꎬ甚至可能出现误读原著的情况ꎮ第三ꎬ在掌握全面资源的基础之上ꎬ比较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对材料进行堆积ꎬ而是应该在材料当中发现本质问题ꎬ寻找理论㊁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差异ꎬ总结其中存在的规律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就是要探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㊁应用㊁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ꎬ因此必须发现其中的异同和规律ꎮ另外ꎬ比较分析法并不是要对事物的差异性进行鉴别ꎬ而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ꎬ找到事物之间的矛盾ꎬ这样才是更加符合辩证法的比较分析方式ꎮ因此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仅要对不同派别的思想家的理论著作进行研究和分析ꎬ更是要将其中蕴含的优秀理念㊁思想进行提取ꎬ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ꎮ参考文献:[1]张艳丽.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课程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ꎬ2015(1):72-74.[2]刘宇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ꎬ2015(4):54.责任编辑:刘㊀健222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试析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试析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试析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摘要】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对社会存在的理解深刻而独特。

本文将从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入手,探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批判及社会实践的看法。

通过分析卢卡奇的理论观点,揭示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结论部分将探讨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启示及其研究价值。

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卢卡奇的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促进社会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批判、社会实践、意义评价、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观念,它主要强调社会存在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和影响。

卢卡奇认为,个体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个体的存在和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在卢卡奇看来,社会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会不断地重新塑造和改变着个体和社会的本质。

1.2 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其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意识形态分析、文化批判理论以及社会实践观点。

通过对卢卡奇思想的系统阐述和剖析,旨在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社会存在本体论在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本文旨在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评价和展望,为今后深入研究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论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解,为当代社会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卢卡奇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卢卡奇对社会存在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强调社会存在的本质是由人类活动和实践所决定的,而不是抽象的、超越实践的存在。

_新马克思主义_的先驱_卢卡奇等人的理论贡献

_新马克思主义_的先驱_卢卡奇等人的理论贡献

“新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卢卡奇等人的理论贡献周穗明 本世纪6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登堂入室,成为大学讲坛和研究所的关注热点。

有鉴于6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复杂发展,人们现在已经难以用一句话概括其总体性质和特征,因此,“新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共同使用的提法。

“新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涵盖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区别于斯大林模式“正统”的一切形式。

它仅限于陈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一个事实,没有任何特殊的意识形态含义。

我们在本文中,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沿用这一概念。

“新马克思主义”是20年代出现的、中经两次大战之间的发展并于40—50年代已成雏型的一股思潮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

这一思潮最早的奠基人是罗莎・卢森堡、乔治・卢卡奇、卡尔・科尔施和安东尼奥・葛兰西等人。

他们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当之无愧的思想先驱,可以说,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切形式都与他们的思想保持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是他们的理论的变种和继续。

介绍卢森堡和卢卡奇等人的思想,总结他们的理论创造,是我们打开理解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大门的一把钥匙。

卢卡奇等一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先驱,是在特定的、共同的历史环境下形成和产生的。

本世纪20年代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

其间,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失败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两个有违于马克思预言的事实深深震动了西欧的共产党人。

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在政治上不约而同地思考了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道路问题,在思想上对第二国际和斯大林主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

他们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探索,是一个历史时代的必然产物。

经过半个世纪的政治变迁和理论风云,尤其是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卢卡奇等人的思想和学说,更理解了他们当年努力的实质:卢卡奇等人的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原版思想,而不是所谓“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传人,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不是激进的资产阶级左翼。

对马克思主义遭受的三点质疑的辨正

对马克思主义遭受的三点质疑的辨正

在马克思诞辰20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面临一个尴尬的实情———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正在展现强大生命力,但这依旧难以消除马克思主义遭受的某些质疑。

总体而言,这些质疑来自三种声音的“交响合唱”:其一,马克思本人已经在历史中与我们渐行渐远,他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创立的理论难以阐释当代社会的巨大变迁,言外之意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二,马克思主义旨在表达历史发展的宏大“元叙事”,缺乏甚至忘却考察现代社会的微观视角,弦外之音是马克思主义“无实证”;其三,马克思主义将一切社会历史问题都归因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无疑是对一种单线逻辑的简陋遵循,意在指责马克思主义只是贫困的“决定论”。

不难看出,这些质疑道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如何才能更好地观照当下的社会发展状况?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我们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感、实证性与方法论,以便深刻领悟和努力开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在理论守护现实中持续在场近年来,一种“过时论”的看法悄然产生,并逐渐成为质疑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论调。

这种论调振振有词地声称,在历史条件的巨大改变和资本主义的自我革新中,马克思主义已经丧失理论根据和批判对象,将不可避免地在落后于时代中黯然退场。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深信不疑,一些理论家纷纷加入“移植”或是“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行列。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断然不是。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贴近守护现实的时代感,正因如此,它才被萨特誉为“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经由马克思主义所澄明的那些普遍真理,在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中非但没有丝毫弱化,反而更加凸显自身对于时代问题的强烈关注。

历史是最好的验证,退场的恰恰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那些喧嚣一时的理论。

而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无非处于这么两点看似合理的推定:一是当今的社会状况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故马克思主义无法解答现实社会的诸多新问题;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这一科学理论的指针,是唤起无产阶级打碎自对马克思主义遭受的三点质疑的辨正〔摘要〕在现代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交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正在展现强大生命力,但目前存在三种质疑,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实证”“决定论”,这需要我们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感、实证性与方法论,以便深刻领悟和努力开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卢卡奇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主张对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和研究,以促进社会正义和个体自由。

他的实践观与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卢卡奇的实践观卢卡奇的实践观强调人们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和自身,同时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主体经验的影响。

他认为,实践是人们与世界互动的途径,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方式。

实践是生产力和文化的创造力源泉,人们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在卢卡奇看来,实践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包括了生产实践、文化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文化实践是人们创造、传播、接受、消费文化的过程,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来源和维系。

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包括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个体自身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卢卡奇认为,实践是社会和自我连续性的基础。

社会和个体在实践中不断交互作用,通过实践的改变来推动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认识和主体性的基础,人们的实践经验成为他们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因此,认识实践、研究实践、改变实践是卢卡奇认为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正义和个体自由的途径。

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历史必然性的结果。

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他主张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自由和解放。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革命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也非常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生产是人类实践的本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任何生产方式和劳动方式都是基于实践的经验和技能,人们通过实践来了解自然和社会规律,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马克思的实践观在于革命实践。

他不同于卢卡奇的是,马克思的实践观更强调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阐释——一种政治哲学的思考维度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阐释——一种政治哲学的思考维度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阐释——一种政治哲学的思
考维度
卢德友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1(031)004
【摘要】作为现代性多种“征候”之一的市民社会,通过资本和形而上学联姻共谋对人进行抽象统治,招致马克思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原则作出批判,而这种批判路径,已随现代性持续深入,在当下获得新的历史承载。

承续和深化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于切中现实的生活世界,关乎现代性下人的生存状态,并深入到时代根基处来推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遗产中“未完成”之历史任务。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卢德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哲学维度 [J], 徐宗华
2.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J], 都书振
3.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反思及其时代价值——基于《黑格尔与马克思政治哲学六论》的考察 [J], 袁立国
4.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维度——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考 [J], 林颐
5.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境遇——一种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 [J], 卢德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德里达展现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两个维度

论德里达展现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两个维度

论德里达展现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两个维度
卢德友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7)003
【摘要】基于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观;面向当代世界的批判精神和朝向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当代性的两个维度.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作出“幽灵”化地隐喻,并以此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获得解构式表达.在共产主义论题上,德里达则以“将临性”为视角,指出面向未来进行持续不断的现实求索.正是在批判精神与人类解放主题上,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达到高度契合.
【总页数】6页(P306-311)
【作者】卢德友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江苏南京 21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7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对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解读 [J], 张伟伟
2.雅克·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历史轨迹与当代价值 [J], 张传泉
3.雅克·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历史轨迹与当代价值 [J], 张传泉;周向军
4.德里达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当代意义透析 [J], 朱荣英
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个维度 [J], 郑忆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理想_共同体_的当代追求_卢德友

马克思理想_共同体_的当代追求_卢德友

[摘要]在历史情境与现实世界之间得以通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内在要求。

在追寻理想社会这个论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从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境遇等角度,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理论契合。

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议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失为探索理想社会的价值倡导与现实行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时代性[作者简介]卢德友,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哲学博士,南京210094[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5-0006-04[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3092013013203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NJUST2011PYXM11)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旨在正确对待本国发展与他国合理关切的问题,以寻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同发展与社会和谐。

这无疑为我们敞开关于共同体与理想社会的讨论空间,并将这一条问题之链带入我们的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否具有内在共通?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两者之间的价值契合点存在于何处?它是否能够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一个探索契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又不得不关涉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展现之一事。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的理想共同体思想对现实的贴近守护,理应成为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基本定向;理论对实践的不断反思,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创新中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就在于,深入时代的根基,将内含于社会现实之中那些最根本的思想任务和实践任务指明出来。

并且因此之故,任何对于社会现实的置若罔闻、视而不见,都意味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弱化和放弃。

将思想纳入行进中的现实社会,去反思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存境遇,进而追寻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目标,理应成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所要谨守的原则。

思辨哲学的宰制与“新哲学”的理论良心——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历史性意义

思辨哲学的宰制与“新哲学”的理论良心——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历史性意义

思辨哲学的宰制与“新哲学”的理论良心——马克思“感性
活动”原则的历史性意义
李齐;卢德友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8)003
【摘要】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是以感性活动为基本原则,并在贴近洞察现实世界的存在基础上与思辨哲学划清界限。

在这一思想史事件中,展现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旨趣,以及持守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良心,这是我们在现时代发展马克思哲学应当履行的艰巨任务。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李齐;卢德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7
【相关文献】
1.感性活动之为马克思哲学主导原则的意义 [J], 陈立新
2.感性对象性原则·劳动·感性活动r——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活动"的本质生成 [J], 孔艳丽
3.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蕴与历史性境遇——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本体论变革
[J], 宋友文
4.“感性活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其存在论意义——马克思哲学一个特质的表达 [J], 李齐
5.哲学自我确证的本真道说--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意义 [J], 陈立新;李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总结词
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进行深入探 讨,揭示其在指导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 深入探讨,充分展示了其在指导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 要作用。通过研究,学者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能够深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中国的史学研 究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还能 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解释历史现象,为解决现实问 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其他史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分 析其异同点及优劣性。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进行了比 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它们的异同点及优劣性。通过比较, 学者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为它能够充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各种类型 的史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指导。相比之下,西方史学理论往 往只关注某些特定的历史现象,缺乏对历史规律的深入探 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关注社会史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 方式和相互关系,揭示社会变迁的历 史根源。
03
历史人物评价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强调以唯物史观 评价历史人物,避免简单贴标签或片 面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 历史认识。
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经济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广泛应用于经济史研究 ,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角度分析 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03
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实践中 的应用
在历史编纂中的应用
坚持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历史编纂中坚持唯物史观,以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为历史发展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指向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指向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指向
卢德友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应运而生.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进路,马克思经历了从“资产阶级社会”到“生产关系”的过渡,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最终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在当代的发展,主要是其本身融入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尤其是如何在民主政治的社会中运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时代价值由此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总页数】7页(P283-289)
【作者】卢德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虚设的理论与现实的困扰——所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之辨析 [J], 王志林;蒋邦芹
2.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J], 刘奕含;宋婷婷
3.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J], 刘奕含;宋婷婷;
4.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启示 [J], 杨青青;郑兴明
5.现代性批判的现实地平线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考 [J], 包放;魏书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 Challenges and 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作者: 卢德友[1];罗涛[1]
作者机构: [1]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出版物刊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35-40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现实社会;生命力;时代感;实证性;方法论
摘要:在多元思潮的暗流涌动中,马克思主义正遭受三种质疑:解释力弱化的"过时论"、宏大叙事的"无实证"以及单一贫困的"决定论"。

依据关涉现实的理论自觉对此做出有力回应,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敞开的时代感、超越经验的实证性,以及面向实践的方法论,从而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与解释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史与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卢德友摘 要 如何在历史情境与现实世界之间得以通达,构成思想发展的生命力。

在哲学史研究中,两种自律值得我们恪守:一是将思想演进的内在过程洞穿于历史之中,思想的行进融入深幽的历史场境;二是将思想发展的时代使命敞开于生活世界,关注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理论品质,在新时代更是赋予这两种自律以必要性。

关键词 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代场境 人类生存 哲学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智力的结晶,是时代精神在思想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精神产物,它自诞生以来就在变革世界方面始终处于在场状态。

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传承发展,是一个不断回应理论考问与实践呼唤的过程,而人在不同时代的生存状况则作为它的终极眷注被呈现出来。

(一)回归历史场境的理论之思在具体的历史处所还原一种理论的创生和发展,是思想史研究最基本的理论态度。

本真地回到思想史历程,意在使思想史本身在“当代性”问题上有所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所经历的传承与嬗变,已然形成自身的思想史历程。

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研究和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史,重在考察各个时期的历史条件召唤出来的理论倾向,并最终将其切入当代社会现实。

思想不能超出思想者所处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绝非什么先知先觉者布下的某种“福音”,也不是什么恒久不变的“教义”,它是社会发展与思想交锋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资本主义开疆扩土的时代,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推动的产业革命,带来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然而,产业革命在使生产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最终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暴露无余。

具体而言,产业革命在创造了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催生了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阶级;它在迷恋资本积累与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在加剧工人贫困、聚合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

最终,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前台,从而拉开无产阶级领导社会变革的历史序幕。

社会财富之光辉荣耀,贫富悬殊之罪大恶极,社会变化之扑朔迷离,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来的一张张善变面孔下,人们一再陷入深思:潜藏在资本主义背后的根本力量是什么?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因该向何处找寻?陷入困境的资本主义到底走向何方?面对历史难题,当时的一些杰出思想家并未回避,都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深刻解答。

黑格尔第一次试图将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并将之置于不断运动、变化与23 天津社会科学 2013年第1期发展之中。

黑格尔哲学虽以颇具历史感的形象矗立在世人面前,但其将历史发展的源泉赋予了“绝对精神”,从而走向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费尔巴哈倒是在逻辑起点上多少“前进了一步”,他从感性的人出发,以“颠倒过来”的方法批判和改造黑格尔哲学,但是他那“半截子唯物主义”又将历史放逐在他的视野之外。

此外,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等经济学家,以及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虽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做过尝试,却都没有正确地找到变革旧的社会制度的真正动力和道路。

难道是上述学者求索的思想不够深邃吗?当然不是。

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切入时代根基处,没有通过把握时代脉搏来寻求变革现实的动力。

实际上,马克思正是在对时代的深思中开启了人类的解放事业。

自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的论断以后,马克思在政治上的实践活动与哲学上的理性批判,都发轫于总体的时代精神与具体的社会现实。

躬身于政治实践,马克思把握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矛盾,道出人的分裂人格和不平等,揭示出理性国家的虚假本质。

黑格尔谓之合理性的现实,却与人的自由背道而驰。

面对哲学在“改造世界”方面的式微,马克思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打破了黑格尔为求得逻辑自洽而自我封闭的理论怪圈,批判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所蕴含的宗教情怀,最终以“现实的人”为基点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体系,从生存论的地平线上开启了一场哲学革命。

将哲学革命转变为现实革命,不能不说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

当马克思深入到政治经济学中,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过程揭橥出来之后,资本主义内部蕴藏的巨大矛盾也随之暴露无遗。

由于阶级革命与制度变迁不可避免,马克思将这一历史的推动者赋予无产阶级,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

特里·伊格尔顿在其《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文版前言中指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

”然而,这些都被《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实现了。

面对资本主义自身具有的痼疾和弊病,马克思从来不是采取如后来马尔库塞式的“大拒绝”,而是对“时代精神”进行扬弃。

与历史上其他理论形态不同的是,马克思哲学把实践性深深地融入自己的骨髓当中,将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视为己任。

正是源于这种理论特质,它不仅从一般意义上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总是置身于“当代历史”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找到自身发展的通途。

基于国际工人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恩格斯在晚年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捍卫和发展,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重任落到第二国际领导身上。

第二国际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逐渐兴起。

此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而东方尚未具备发动革命的历史条件,由此也影响了第二国际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即利用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合法斗争。

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第二国际积极介入当时的社会现实,推动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工会、合作社以及其他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团结工人群众,开展反对无政府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者们由于其自身理论准备的不足,包括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都提倡实行渐进改革,将改良视为实现社会变革目标的决定性手段。

而列宁基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及其趋势的判断,果断地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转变时期领导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及其缔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由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某些特征和规律的正确运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欧产生了以社会批判为主要特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张在政治上对现代资本主义和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展开批判,探索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另一条“新道路”。

他们致力于从西方思想中或运用其中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阐释,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解放问题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

同时,在各种新的统治形式君临现代生活的情形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深感资本主义的紧逼式压迫,于是各种抗拒和批判的武器孕育而出,诸如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文化霸权”、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等理论形态相继登场。

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马克思主33义者努力“教给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目的在于更好地结合中国的实践。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一方面也吸纳和借鉴包括现代西方哲学在内的合理思想,进而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被历史所见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重新“回到马克思”,实质上不是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点,而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课题,即解决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所以,作为一种现象,当下学界提倡的“回到马克思”并非仅仅停留在解读文本原意上,而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加以彰显,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二)关乎人类生存的现实求索深入历史场境的理论之思,关键是切中时代的根基处以关注人的生存。

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以后,这种理论品质更应得到突显。

寻求人的自由解放,探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理论冲动和终极目的。

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得不面对现时代的生活场境,即现代性高歌猛进,随之而来的是作为现代性外观的种种“症候”: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科层制、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以及现代性潜在的各种“隐忧”:资本统治、物化意识、技术理性等。

面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样式,如何使人摆脱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统治,挣脱技术理性、观念统治、消费异化的枷锁,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问题域中的新任务。

黑格尔把哲学看作“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马克思也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可见,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精神内容,受一定时代特定现实即社会存在制约。

哲学史研究尤其如此,如果离开对现实的关怀,将不可避免地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落后于时代。

哲学史研究必须拨开历史尘埃进入现实生活。

在哲学史研究中展开现实求索,指向了对现实中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反思,这与在历史场境中进行理论思考一起,两者统一在深邃的思想进程中。

这一理论品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鲜活的体现,马克思认为“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①。

正是由于对这一见解的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时无刻不在切入其赖以生存的现实,关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及其进行着的创造活动,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②可见,作为一种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它能自觉地反映现实活动的需要,又能通过完善自身去指导现实活动。

恩格斯也曾指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因此,哲学史研究必须捕捉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而不能仅停留在过往时代的课题上。

关注人及其生存境遇,为何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现实旨归?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人的问题俨然是一个重要推动力。

具体来说,其一,具有深刻感觉的人的丰富性、全面性编织了社会生产关系,人成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现实。

人的感性存在尽管被异化劳动所泯灭,但感性活动却是属于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感觉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成为理论家”。

其二,不是在抽象的人以及抽象的社会原则中,而是仅在活生生的社会状态中,才能消解诸如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能动和受动等的对立方式,由此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的自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