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合集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点,那么你内心缤纷复杂的情感借助于如何样的表达,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呢?关于纯粹描写景色的文章,这专门困难。

然而,那些经典作品却能把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达到王国维所说的境域:一切景语皆情语。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确实是如此的一篇佳作。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里,老舍先生把自己对济南深深的喜爱、颂扬之情淋漓尽致地显露在字里行间。

文中在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济南的冬景时,处处都充满着对济南的喜爱和颂扬之情。

他不加掩饰的喜爱源自他的经历。

老舍25岁往常一直在北京生活,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多雾的伦敦生活了六年,回国途中又在新加坡的毒日头下居留了半年。

一回国,就定居济南。

和北京的风沙、伦敦的雾气、新加坡的艳阳相比,济南令他格外地沉醉、不由自主地喜爱。

因此,他爱济南。

就把那份真诚的情感倾注在了文章里。

恰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唯有情真,方能动人。

本课的抒情艺术堪称经典,可分为两大类:直截了当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截了当抒发感情:直截了当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确实是作者直截了当倾吐自己的感情。

开头先生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进行对比后由衷地说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把自己对济南的喜爱毫无矫饰地表露出来。

在写济南的山时说,“这一圈小山在冬天专门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

如此直诉肺腑,你能够清晰地读到作者的深情与颂扬。

最后在结尾部分写道:“这确实是冬天的济南。

”充分地抒发了“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吻合主旨,再次扣题。

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都没有独立存在,差不多上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水到渠成地涌流出来。

2、间接抒发感情:间接抒情是依附于人事,依附于景物,依附于道理的抒情,也确实是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来表现。

本文要紧是通过描写来抒情,然而,方法不拘一格。

情附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画曲折地表达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通常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中,尤其是对散文诗歌的鉴赏。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

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没有贬低常人的境界,相反还十分看重,认为“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王国维一面推重“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一面又推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二节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景与情【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2.提高对古诗中景与情的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考点解析景情关系(1)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①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③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若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⑤“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⑥“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离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内在联系:①景、情正村;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佳句赏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佳句赏析
阅笼园山 色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雨霖铃》 佳句赏析
口屈培 君
宋代是我国词发展的鼎盛时期, 词人灿 若星河, 作品浩如烟海、 风格异彩纷呈。在这 众多词人中, 提起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就 不能不说到《 雨霖铃》说到《 , 雨霖铃》就不能 ,
不称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和“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四句词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 。
术魅力?奥妙在于其抒情内涵的含蓄与丰富。 词人在与情人离别之际, 相对无言而泣, 作者以设想之景衬情,选用三种景物表达此
时心情:“ 烟波”“ 、 暮霭”“ 、 楚天”这三种景物 ,
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呢?“ 千里烟波”与词
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暮霭沉 沉”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 , 重、 压抑相似; “ 楚天阔”楚地天空的空阔辽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多 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
人说 ?
中学语又1 地 c'l:.Ca.I 1 I:l
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方
法, 选取这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 充分地表现 了离别的愁绪:如烟波般的绵长, 如沉沉暮霭 般的浓重, 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作者连
用这些苍茫辽远的景物来衬托 自己只身远
为愁浓。 可是, 醉有醒时, 愁则如李白在《 宣州 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 抽刀断水水 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 来的愁就愈发不能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 愁的景象, 岸边杨柳, 水上微风, 高空残月交 融在一起, 这情景确实难耐。可见这两句中, 词人集中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人词, 构成 凄凉的意境,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情 怀。 酒醒梦回, 愁绪依然。 值得品味的是醒来 后所见之景, 所感之境。杨柳岸晓风残月” “ 的 景象, 加倍地强化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也会让每位读者置身其中,去感受诗人内心 的那份孤独与凄凉,为词人的处境而愁肠百 结, 潜然泪下。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的《 雨霖铃》 情景 交融, 句句是别, 字字关情, 情为景用, 景为情 设, 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堪称为后来写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组:杨晓天出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天净沙二首一、课前谈话:这节咱们上语文课,上课之前做个调查:你觉得语文课上应该做些什么?[读读、说说、写写……]你希望上语文课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快乐的、开心的、诗意的、幸福的……对,语文课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书声琅琅的,是幸福的。

我们一起进入语文课堂,走进幸福的语文课堂。

二、初读感知:1、出示文本: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元] 白朴[元] 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2、诵读《秋》:这是两首元曲,两首小令,曲牌叫“天净沙”。

曲子写得非常好,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一首一首来读。

先读第一首。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前两遍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律感,读得有板有眼;后两遍把自己从曲子里看到的色彩、画面读出来,把你感受到的情绪,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读进去。

明白了吗?开始。

·交流:朗读:预设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真好,就这种感觉,你再来读一遍。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

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

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

因此,花好月圆只使阖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

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归根到底,一切文章诗词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于直言其志和情,而他们的心声我们又分明听得真切,即使“怀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能略见他们的倩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作《春望》时,正被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所以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苦闷。

带着这种情绪,诗人放眼春天已经到来的长安城,借景抒情,感慨万千。

触景生情,情寓景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破”字,言简意赅,与“山河在”形成反差,山河依旧,而世事变迁,怎能不令人无限感伤!一个“深”字突出了草木非常茂盛的特点,描绘出荒草遍地,林木苍苍,一片荒芜的情景,令人满目凄然。

面对此景,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便不难想象。

以美景衬哀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鲜花盛开本是赏心悦目的,却因为“伤感”而“落泪”;鸟儿鸣叫本是婉转动听的,却因为“恨别”而“惊心”。

这两句诗中,一个“溅”字道出了诗人的万千伤感,一个“惊”字道出了诗人的无限凄凉!正因为心中充满忧伤愁苦,所以平时看来美好的事物,不但不能带来愉悦,反而令人忧伤,这就是“以美景衬哀情”的表达效果。

——赏析《春望》借景抒情手法一首感怀诗,字字显忧愁——探究《泊秦淮》的情感表达《泊秦淮》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的触景感怀之作,诗人以在秦淮河畔看到的官僚权贵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讽刺了他们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诗人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冷寂,“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寂寥的水色夜景图;接着叙事,点明时间、地点,引出后面两句论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后两句感怀抒情,诗人“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实,鞭笞晚唐权贵的荒淫,犀利深刻。

《泊秦淮》将晚唐社会危机四伏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赤胆忠心舍生取义——简析《过零丁洋》《过零丁洋》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诗人辛苦战斗的一生和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以及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读来震撼人心。

一切情语皆景语意思

一切情语皆景语意思

一切情语皆景语意思
情语皆景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情感的表达形式要以自然环境中的景物来表现,以此来唤起感受,也是象征性地表达某种情感。

人们可以从景物中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也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比如,一片绿草,可以使人感觉清新,一片碧波,可以使人感觉宁静,一片落日,可以使人感到醉人,一片枫叶,可以使人感觉温暖,一片森林,可以使人感到神秘莫测,一片云雾,可以使人感到神秘而又神秘。

景物的美丽,可以唤起人们的各种情感,比如喜悦、惊讶、感动、伤感等等,人们可以从景物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

一片湖水,可以让人感受到清澈甜美,使人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一片蓝天,可以提醒人们永远憧憬着未来,一片白云,可以让人感受到随心所欲,一片绿叶,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思念,一片花海,可以让人体会到无尽的美丽。

景物的美丽,可以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也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从中获得精神的满足,让情感得到释放,让心灵得到升华。

一片海洋,可以使人感受到宽广的情怀,一片森林,可以让人感受到清新的凉爽,一片湖水,可以让人体会到柔和的温
馨,一片落日,可以使人感受到温柔而温暖,一片枫叶,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而美丽。

情语皆景语,每一处景物都拥有它独特的魅力,可以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与快乐,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情感与感动,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让情感得到释放,让心灵得到升华。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说的昔人,指清代前期诗论家王夫之,他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谈到情与景的关系时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译文:如果不能运用写景之语,又怎么能抒发自身的情感呢?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因此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要求把情放在首位,景服从于情并表现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语待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但二者相较,情语更难写好,所以王夫之认为,不能写出寓情于景的“景语”,便难写出以景见情的“情语”。

王国维继承和发展了王夫之关于“景语”与“情语”的主张,进一步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

也就是说,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诗人创作时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的“景语”,其本质就是抒情的,就是“情语”,因而更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情感诉求,更具有科学性。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

旧栖新垅④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

④垅:坟墓。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2.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

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村即事元·周权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①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注释】①石阑,栏杆状的岩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飞”字赋予崖壁上苍翠的青松以动感,有力地凸显其傲岸挺拔的姿态。

B.诗人认为山村与喧嚣繁闹的尘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山村环境幽深宁静。

C.山翁邀客对饮、谈吐不俗,足见山翁率性豪爽、不同凡俗,与诗人情谊深厚。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长沙原⽂及翻译沁园春长沙原⽂及翻译 ⽑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推崇,这是⼀⾸别具特⾊的秋之歌。

下⾯是⼩编为⼤家整理了沁园春长沙原⽂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家! 沁园春·长沙 现代:⽑泽东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怅寥廓,问苍茫⼤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意⽓,挥斥⽅遒。

指点江⼭,激扬⽂字,粪⼟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浪遏飞⾈? 译⽂ 在深秋⼀个秋⾼⽓爽的⽇⼦⾥,我独⾃伫⽴在橘⼦洲头,眺望着湘江碧⽔缓缓北流。

看万千⼭峰全都变成了红⾊,⼀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样,江⽔清澈澄碧,⼀艘艘⼤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阔的天空⾥鹰在矫健有⼒地飞,鱼在清澈的⽔⾥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由⾃在的⽣活。

⾯对着⽆边⽆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齐涌上⼼头)我要问:这苍茫⼤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结伴来到这⾥游玩。

在⼀起商讨国家⼤事,那⽆数不平凡的岁⽉⾄今还萦绕在我的⼼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家踌躇满志,意⽓奔放,正强劲有⼒。

评论国家⼤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得可以阻⽌飞奔⽽来的船⾈的激流中⼀起游泳? 鉴赏 历史⾓度 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个⼤量描绘⾃然美,并把对⾃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个优良传统。

⽑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体,通过栩栩如⽣、呼之欲出的⾃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任的豪情壮志。

蒹葭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句子

蒹葭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句子

蒹葭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句子1.《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中,常被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蒹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追寻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4.“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5.《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兼葭先秦:供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诶。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祉。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高中散文群文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高中散文群文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自然之景,是如何成为“我”心灵寄托?

情景交融

修 感想

辞 官象
......
物 (
知 人 论 世
任务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结合我们对三位作家个性化语言的品读及情景 分析,写出你对“情景交融”新的理解。
课后作业:
本单元“情景交融”的散文还有《赤壁赋》、《登 泰山记》,在读通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学习运用“情景 分析”的方法准确把握文本的情状。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与地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写景片段联读
学习情境:
本单元三位文人(史铁生、郁达夫、朱自清)的
《我与地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写 了北平的景物,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后参与“我最喜 爱的写景抒情作家作品”评选,并将喜爱理由写在 读书笔记上。
写景抒情作品
人数 喜爱理由
《我与地坛》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任务二:聚焦“景”,品情之投射
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对比原文和修改后的语段,品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 点,感受作者投射在景物上怎样的情状?用一个或 几个词概括。
篇名 《我与地坛》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描写对象及特点 品读修饰性的词 语,适当联想
手法 概括作者借手法 表现描写对象的 特点
36
……
7
……
7
……
学习目标:
1.品读三位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感受情景交融; 2.学习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准确把握物我关系。
任务一:找读“我”,感“我”之情状
朗读写景选段中明显直接能够感受到“我”的语 句,说说语句内容,体会“我”的情状。
史铁生:失魂落魄 残疾 孤独 郁达夫:眷恋 闲适、自在、颓废 朱自清:平静 淡淡的喜悦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道风景线
翻开记忆的相册,品味那一道道美丽而深邃的风景—— 妈妈· 围巾 窗外,风儿呼呼地吹着,好像不知疲倦似的。妈妈轻轻地 走到我身后,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条围巾。哇!好漂亮的 七彩围巾,看上去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就在接过围巾的刹那 间,我看见了妈妈的那双手:通红的手上布满了冻疮,好像刚 刚涂过药,手指也肿得很厉害。我的眼睛模糊了,眼前仿佛又 出现妈妈在柔和的灯光下为我一针一线赶织围巾的情景。 哦,一条七彩围巾在我心里飘扬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 一条七彩围巾, , ,是爱把它们串联 成一道美丽而永恒的风景线!
4.语言是否形象优美?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 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 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 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 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 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 斜。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 一回 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 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 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仅仅“记叙”,结果犹如画一张路程图;如果 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画一幅风景画一样……人家 看了你的风景画,就会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劳你 解释,不用你说明,一切都从画面上直接感到。 ——叶圣陶《文心》
1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

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 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 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 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 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 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 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 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 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 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 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 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 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二 、 意 象 的 类 别
(二)描述性意象诚 诚 何 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 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信 从而使感情具 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 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 实 : 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 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如:王维 为 ,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守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 现 信 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 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 ”“返景”“ 诚 代 用 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 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 汉 的气氛, 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 。 信 语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
(1)怎样写出景物特点,形象地 表现心情呢?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我还知道这些 修辞手法:
夸张、对比、反复、借代、 对偶……
改写描绘荷花表现心情的文段,要求: (1)表现的心情与原文相同 (2)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3)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荷花粉红粉红的,有的开得正旺, 有的含苞欲放,看,还有蜻蜓停在上面 呢!清风徐来,荷花随之摆动,一朵接 着一朵,在绿叶的衬托下,一直延伸到 天边。我的心情就如这荷花般美丽。
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我还知道这些修辞手法:
反复、借代、对比、对偶……
检测
请用常用的 修辞手法,改写 下面描绘荷花的 句子,要求表现 的心情与原句相 同。喜悦之情。 要求:至少运用 两种修辞手法。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 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下午放学后,试卷终于发下来了, 考得不错/很糟糕,我拿着试卷走在回 家的路上„„
请在以上提供的两种情境中任选一种,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添加一些景物描 写,形象、具体地表现自己的心情。 (100字左右)
(一)下雪了!我欣喜地蹦出家门,漫游于雪的 世界中。清甜的空气扑面而来,好爽!雪花各式各样, 落在树上、行人身上、汽车上、地上,白茫茫的一片, 落在窗户上成了冰花,美极了 。
漫步于乡间的小路上,耳边伴着 “沙沙,沙沙”的起风声,微风徐来,像 一面透明的纱布,轻拂在我的脸上,舒服 极了。迎着风深深呼吸,然后仔细辩别, 风儿夹着泥土淡淡的芬芳、小草微微的清 香,心里无比舒畅。再闻闻,这味儿还有 点儿甜呢。微风摆弄着我的裙摆,我愉快 地翩翩起舞。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送别图中壮丽瑰奇的自然风光正是画家心理情感的外化和折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中国绘画史上,目前追溯到最早的送别图是北宋李公麟的《阳关图》。

此图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作,根据诗中送别地为“临皋”,所取“送别”景象大致会为陆路送行。

而送别图的创作发展“到了南宋,一个明显的送别图的模式已经成型,而为后代的画家所遵循”。

而存世最早且形成送别图范例的是12世纪晚期佚名画家的《送海东上人归国图》,画中浩瀚江面已扬帆起航的行舟,送者與被送者作揖拜别,另有饯别小亭,所描绘的“送别”景象基本上构成了后世送别图的模式要素。

这类送别图以最直观的画面,再现离别时的具体场面,简单明了,观画者不需要任何解释与说明,便可判断是否为送别图,如元代李升的《澱山送别图》、明代陶成的《云中送别图》,戴进的《金台别意图》、唐寅的《金阊别意图》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是明代沈周所作的《京江送别图》、《虎丘送客图》等。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京江送别图》是沈周为吴伟业的高祖吴惟谦官叙州府太守时所作。

据《吴梅村先生集》考,此图成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时年六十五岁。

京江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古时亦称“京口”。

围绕京口送别的诗歌、画作很多,可见此地是一个常见的送别地点。

《京江送别图》画面中大江空阔,远岫丛林,近处有陂陀、板桥、红桃、杨柳,岸边人物拜揖作送别状。

该图画风学董巨而又有自我,是沈氏晚年山水画代表作。

卷引首有王时敏题“名迹贻徽”隶书,有沈周自题跋文,阐述了绘此图的因由,还有明代祝允明所写《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文林所题《送吴叙州之任序》及沈周、陈琦、吴瑄、张习、都睦、朱存理等题跋。

图中所绘为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的情景。

根据记载,吴愈是沈周的好友,是文征明的岳丈,其赴任的叙州在当时可以说属于边远蛮荒之地。

图中主人公乘舟而立,渐渐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作别。

江南此时正有杨柳青葱、桃花烂漫的大好春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网文:化谷金青远,云雀整理)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
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
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

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人的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

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

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因此,花好月圆只使合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

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归根到底,一切文章诗词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于直言其志和情,而他们的心声我们又分明听得真切,即使“怀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能略见他们的倩影。

他们将自己的的情缕织入了景的彩绣,情语成了景语,景语也就是情语了。

因此,屈原描述溆浦的“深林”、“霰雪”、“猿狖”,以阴暗险恶的景物象征了自己的的际遇,表达了无尽的悲愤;
李白彩绘天姥山的仙境,以云君降临、虎鸾欢迎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鲁迅先生沉吟“风雨如盘暗故园”,抒发的是拯救中华的求索;
而伟大领袖毛泽东歌颂的“北国风光”、“江山如画”,激扬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豪情!
在诗人的眼中,一切外物都是有情有意的活物,与自己休戚相关,物我同一。

他们能与景物交谈,也能以景抒情达意,传给读者,把人们引入景的世界、情的天地。

诗词写景也是如此,散文小说写景也大致如此。

唐宋八大家的很多写景名篇千古流传,近代、现代很多优秀作家的写景篇章也不逊古人,我们已读得不少。

谎言老师昨天说: 大家切记,对联,一定要把出句的景语,转变为你对句的情语,要转换为你情感的铺垫,如果一味的对景语,那样宕开不足。

那么,景语和情语的来源在哪里呢?
在于我们的阅历和知识面! 阅历好知识的来源又在哪里呢?
在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当我们感觉到“词穷”时, 词汇量不够的时候, 就是我们对
生活的阅历和观察不够。

那么, 怎么办?
方法其实有很多, 阅历不够, 就要多学,主动去学习。

什么都学点, 书法、绘画、养花、去旅游、读书等等、、、不一定要太精, 当然, 能精更好, 触类可以旁通嘛! 增加阅历!
其中, 我们还可以去借助一下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去感受、去寻找、去拓展, 把古人或者说别人的阅历和经验, 毫不客气地拿来, 让自己受益。

除了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再加上对古诗词的阅读、体会, 用古诗词中的词汇,来丰富自己, 为自己的词汇做好积累。

“唉, 道理, 我是知道的, 可平时使足了劲也是还宕开不足, 这就是练习和积累少了的表现! 我想大家也要同感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古亦然,中外亦然,让我们谨记这条名言,评价他人,也开启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