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的配合(费孝通《生育制度》)

合集下载

浅析费孝通_生育制度_及其现实意义_孙羽燕

浅析费孝通_生育制度_及其现实意义_孙羽燕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孙羽燕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1910—2005)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

对《生育制度》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中国问题的脉络。

关键词:费孝通生育制度乡土社会现实价值《生育制度》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从功能主义出发,对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整套体系所做的论述。

费孝通先生立足于乡土调查访问,他的研究非常贴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状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而生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延续都需要不断地有新人口的补充。

《生育制度》这本书便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对婚姻,家庭和生育以及社会结构都作了其独到的考察的。

一.《生育制度》的写作背景真正透析一本大师的著作,便要从大师写此书的社会背景开始。

解析《生育制度》这本书亦是如此。

1938年费孝通先生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便回到中国,担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且主持燕大———云大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从事实地调查研究。

两周之后,他便一门心思钻进农村,费孝通先生于1938年11月15日至12月23日这段时间里,在云南禄丰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1939年上学期,他到西南联大兼课,讲授生育制度。

”当时费孝通在讲授“生育制度”这一门课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

[1]魁阁后期,由于兼任两校的教授以及当时政治格局的紧张,不便直接参与到实地调查,更多的从事讲课和写书。

其中有关家庭问题的讲稿编成《生育制度》,有关农村社会的讲稿编为《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刚编一半,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李闻事件”。

费孝通在等待重访英伦的出国手续时,将妻女送回家乡,在浒墅关完成了《生育制度》的全部编写工作[2]。

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授课期间的讲义和心得体会编纂而成,主要探讨了涉及家庭生育相关的理论问题。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下面将从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观点做清晰的梳理和自我思考。

一、性爱——生殖——抚育费孝通认为,性欲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能说求偶和婚姻是满足这一欲求的需要。

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

事实上,这些正是限制人得到性满足的方法。

通过家庭和婚姻,将性的满足限定在一个被社会规范认可的范围内。

而性爱并不必然引起生殖,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人为手段避免生殖的发生。

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

就在于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

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而个人的性欲不能不加以满足,社会结构也不能不维持。

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许性的侵入,于是发生了乱伦禁忌和外婚的规定。

针对上述观点,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社会歧视性,并不只因为性威胁着整体结构的完整,而应该还有文化话语的存在。

文化元素中始终存在着对立和抗争。

从古至今,文化始终被认为有高低贵贱之分。

文化的三六九等决定了何种文化能够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所接受。

性在文化中一直是被忽略和忌讳的话题,这种忌讳正好衬托其他文化的正统。

而对于生殖和抚育的差异,费孝通认为: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

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

生理性抚育主要是为幼子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

社会性的抚育主要是教导子女习得社会规范及必要的社会技能。

社会习惯的养成是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

社会性的抚育对孩子的长成,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同样重要。

在这里,社会性抚育和“社会化”的概念比较相似。

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

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所讲的丝毫不局限于承担种族绵续保障功能的生育本身,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对婚姻的确立,家庭的构建,父母的职责,时代间关系和扩大的亲属等内容都进行了一一讨论,而且尤其注重文化在整套生育制度里的作用。

潘光旦先生在“代序”中评价“它实在是一门家庭制度,不过以生育制度为名,特别从孝通所讲学的学派的立场来看,确更有点睛一笔之妙。

”评价得实在贴切。

这本书是费老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授社会学“生育制度”这门课程的全部讲稿,它是一本比较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我更愿意把它看做一本婚姻恋爱教科书。

因为它说理分析的很多内容都是沉浸在恋爱婚姻中的年轻人所好奇但又没有深解的。

恋爱婚姻也如做功课一般,要学习,要用功,明确其中的规律,否则处于混沌状态中的恋爱婚姻很难经营长久。

《婚姻的确立》先来看《婚姻的确立》。

在现代社会里,婚姻自由是公认的一条准则。

只要男女双方发生了真情实感,他们就可以决定是否结婚,而且有不受其他社会关系干扰的权利。

这就是我们很多年轻人的真实想法,为爱而结婚。

很简单。

可是我们想到的婚姻就真的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么?并不是这么简单啊。

暂不提结婚男女对各自家庭各自父母的责任,单来看他们出生孩子的抚育问题,不靠其他社会关系,社会力量,只有父母两个人并不能保证抚育孩子得以顺利完成。

就像费老所说的“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的私情是并不足以建立起长久合作抚育子女关系来的”。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家长那一辈的人乃至社会习俗都对“私奔”持反对的态度了,这种反对不是指反对男女双方的爱,而是反对他们轻易放弃社会职责,自私地去过两个人的生活,对抚育子女,维持种族绵续重视不够。

既然婚姻不是私事了,那婚姻的确立就得需要那么多的社会关系的认可,需要各种各样的手续和仪式,而且除了法律来规范婚姻行为外,通常还引入经济上的力量以及宗教的制裁,否则不足以维持人类生活中必需的抚育作用了。

当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个人行动能力的提升,在现代社会里夫妻可以通过双方力量来完成抚育作用,或者借助幼儿园、托儿所、学校等正式机构来完成。

生育制度 费孝通

生育制度 费孝通

生育制度费孝通生育制度是指国家针对居民的生育行为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在中国,生育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育制度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生育制度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人重男轻女,儿子被视为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人物,而女儿则会被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

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男孩的出生就变得尤为重要。

费孝通在他的著作《陈抟与儿女情》中指出,中国人对于男孩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其他文化。

在20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没有明确的生育控制政策,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意愿决定生育的数量。

然而,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国家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中国政府于1979年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在最初的几十年中对人口控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自1979年开始增长速度放缓。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由于性别偏好和生育政策的双重压力,导致了严重的性别失衡和普遍流行的“独生子女族”。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也开始凸显,比如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问题等。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2015年宣布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夫妻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举措旨在调整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放宽政策后的生育率并没有明显反弹,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观念转变的原因。

总的来说,费孝通对生育制度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育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生育制度仍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篇一:《生育制度》读后感《生育制度》读后感——从书中看两代人的延续看人口学的知识一、前言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书中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

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

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从书中我可以读到一个家族的成员间相互的影响与关系,看到了世代的延续和扶持。

我的这篇读后感将从家族中连续的两代人出发,结合人口学课程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两代人间的延续,发掘书中所述与人口学知识的契合点。

二、从书中看两代人的延续从《生育制度》中我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生命轨迹:婚姻的确立→双系抚育→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社会性的断乳→社会继替,之后又进入一个循环。

可能有的人一生不会按照这个轨迹来行走(比如无后的人),但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的循环,在这循环中,紧邻的两代人关系尤为密切,延续性也更强。

(一)婚姻的确立婚姻的缔结不得不与性扯上关系,婚姻前后的性在传统看来是不一样的,婚后的性更具有道德意义上的正当性,同时也更加约束婚姻双方在性上的忠诚。

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婚姻并不完完全全是一件私事,它是一个向社会宣告两人关系的社会文化产物。

因此,婚姻并不止是生物的交配,也是文化的交流。

在婚姻确定之前,择偶已经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择偶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人格的交流,达到精神上的接触,以至于混化。

择偶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由过去的他人为转为当今的自主,这为更多婚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生育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二)双系抚育种族的绵续是指这个世界上继续不断地有该种生物存在,婚姻后的生育就可以保证这一绵续的存在。

生殖只是新生命的造成,而抚育是生活的供养,后者往往比前者要艰辛一些。

孩子的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

对生育制度的认识

对生育制度的认识

对生育制度的认识最近王老师叫我们看一本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开始以应付读书该报告的心态翻着这本书,看了几页后触动很大,忍不住重头细细品味。

费孝通教授的《生育制度》是关于社会学的书籍,更是一本学术巨作。

但它抛开了专业书原有的枯燥乏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虽然是一本理论书籍,但作者结合了大量的自己实地考察的事例,使说理深入检出,非常吸引人。

在生育制度中具体阐述了关于生育的种种问题。

这大部分问题在现在看来可以用基因和进化来解释,而不必求助于造物主。

他认为生育是在性冲动的生理现象的副产物,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完全可能丢失这种维持种族繁衍的机制,而需要依靠形成社会来解决这一问题,此乃先见之明。

在发达国家生育率的持续下降,许多国家的生育率为负,丁克族也逐渐兴起,国家需要通过补贴和宣传来增加生育率。

人在近两百年来的变化已经将进化远远抛之在后,其中出现的问题种种,需要采取新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

在近亲结婚中,费先生认为近亲的之间的乱伦会破坏社会结构的条理和完整,并且使团体之间相互隔绝,不利于社会交流。

而并非是一种来自于本能的厌恶。

作为佐证,举了一个例子便是在中国较为通行的中表婚姻,由于来自于氏族之外,有不同的社会结构,但其表亲中却传袭一部分相同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所谓的“亲上加亲”了。

在谈到婚姻生活时,对于寻找情人在某些社会比较普遍和公开,大家遵规守距,并不影响婚姻。

然而在现在看来,我较为排斥第三者插足,恐怕是怕有人受到伤害罢了。

费先生认为因为人要死亡,因此才有生育。

这较为容易理解,进一步的他也认为人类有孩子才有婚姻。

基于这两点基本的认识,用来解释社会的结构和现象。

如父母通常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自己未能从事的事业,把下一代当做新生的自己。

而孩子与婚姻的关系中,介绍了一些社会结构中将生育当做婚姻开始的现象等,并解释了婚姻结构对于培育下一代所产生的作用生育制度,有几句话让我触动很大。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在生育制度中求得平衡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薛淇1500016827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级一、《生育制度》的创作背景1938年,费老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

自1939年,费老在云南大学兼课讲授社会学,“当时费孝通在讲授生育制度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

”1而《生育制度》就是费老授课讲义的汇总之一。

费老抗战前有两期工作的计划,第一期是做是实地的社区研究。

第二期则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且指导实地研究。

《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同属于这第二期工作的先后成果,《生育制度》的写作与《乡土中国》在内容的一贯性和相互补充上,有着很多联系。

根据费老对中国社会学的“两种道路”2理解,他完成第一步《生育制度》,即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某一制度。

而《乡土中国》作为第二步工作,则是属于社会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畴。

《生育制度》也作为费孝通先生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

二、本书全貌与重要概念本书主要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了生育制度的起源、性质、基本特征、主要功能、矛盾冲突、演化变迁等多个方面。

详尽而深刻地剖析了生育制度中存在的两组重要关系: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最终都指向了生育制度的终极功能——社会继替。

在论述过程中,费老向我们展现了各个制度原则是如何有机组合在一起,全文叙述似水银泻地,各部分浑然天成,宏观制度体系完美自洽,实为难得的佳作。

在此,我努力呈现个人对《生育制度》成书体系的理解。

(一)总起: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主要阐释了功能主义的视角。

并运用这些思维,将婚姻和生育的现象抽象化,分析生育制度的链条,最终实现其功能。

首先,费老从马林诺夫斯基对社会制度的定义出发,引出对生育制度背后需求的思考,进而推论出制度存在的功能也就是满足这种需要。

着重说明了生物的性欲非生育制度目的,而其根本目的是种族绵续。

在生物性本能之上的生育制度,是一套文化体系,规范了从产生子代到社会性抚育,再到完成社会继替的标准流程。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文化是人类用来满足需要的人为工具”,费孝通在《生育制度》的第一部分〈种族绵续的保障〉中这样说道。

在费孝通看来,人类学也好,社会学也好,从一开始,就要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而他在书中更是将文化功能主义发挥至极致。

所谓文化,就是“人造的人文世界”,而费先生则将它视为一种媒介,一种通向满足人类需求方向的媒介。

在我看来,《生育制度》不仅是一本关于生育方面的著作,它也是一本蕴含了很多文化元素的厚重典籍。

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是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一套社会活动的体系”。

这样说来,生育制度包括了求偶、结婚、抚育三个方面,既然费孝通先生将其视为一套社会活动的体系,那么它一定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其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实生育并不只是用来满足人的生物性的需要,也不是为了使人们生物性的需要可以得到更加便利的满足而出现的,它确实是人们所需求的,但却不仅只限于是生物性方面。

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为维持个体生计,必须要通过一种社会性的手段来保障种族绵续的保障,而这时生育制度就呼之欲出了。

生育制度中包含了生和育两部分,而社会性的抚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绵续的保障,和生理性的抚育有着同样的重要性,成为一个社会人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在完成了生理上的断乳之后,虽说已经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还要在社会中生活,与人交往,所以社会知识、沟通技巧、交往礼仪等社会性方面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套可供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行为方式,那么它的社会性方面的教化就是失败的,也因此丧失了在人类种族绵续上尽力的机会。

人的需求分为很多的层次,有生理性的需求、心理性的需求、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等,但是生理性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只有这个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才可以去追求其它方面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因为抚育作用不仅是给与孩子心理上的需要,还有社会上的需要,所以一个完整的抚育集合是包含两性双方的抚育,这样孩子得到抚育的过程才会更加的健全。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生育制度读后感(一)14社会工作2班李冬蕾刚开始翻开书本的时候,我一再疑惑为什么潘光旦先生做的序读起来如此的吃力难以看的明白其中所表达的意义,差点放弃了这本书。

不过幸好是老师要求我们要读并写读书报告的,才让我用心坚持的继续读下去,但是越往下读下去越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智慧所在。

对于序我也最终坚持把它看完了,细细回味,竟也体会到序中幽默透露着的智慧。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经典著作,目前我也只是看了一遍,书中的语句是如此的通俗易懂且饱含幽默性。

开篇便通过一句通俗易懂的话道明:”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相互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

”相比于教科书式中的生育制度的定义,这样的解读更是简洁明了,更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读。

此书用最简单不过的语言带出一系列复杂无比的概念,全文围绕生育制度,深入浅出的论述家庭关系中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而且还讨论了有关种族绵续的一体系活动比如:双系抚育、婚姻确立、夫妇的配合、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扩展等等。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以及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以下是我在整本书阅读完后对其线索思路的大概总结及个人的思考。

人类社会在群居中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与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动构成了社会的完整,社会结构的完整是社会需要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来维持最低限度人口从而保障社会的的稳定,因此人类总是在一个接一个出生、一个接一个死亡的无限循环中,新生命接替逝者的工作,从而达到种族绵续。

而种族绵续需要通过两性的生殖得以进行。

但是性爱与生殖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办法避妊,去躲开损己利人的生育。

因此生育制度要人为的去保障这些新生命的诞生,要通过父母两性的分工来形成双性抚育,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要在孩子的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中同时起作用,从而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分子,从而继续完成新陈代谢的作用。

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授课期间的讲义和心得体会编纂而成,主要探讨了涉及家庭生育相关的理论问题。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下面将从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观点做清晰的梳理和自我思考。

一、性爱——生殖——抚育费孝通认为,性欲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能说求偶和婚姻是满足这一欲求的需要。

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

事实上,这些正是限制人得到性满足的方法。

通过家庭和婚姻,将性的满足限定在一个被社会规范认可的范围内。

而性爱并不必然引起生殖,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人为手段避免生殖的发生。

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

就在于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

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而个人的性欲不能不加以满足,社会结构也不能不维持。

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许性的侵入,于是发生了乱伦禁忌和外婚的规定。

针对上述观点,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社会歧视性,并不只因为性威胁着整体结构的完整,而应该还有文化话语的存在。

文化元素中始终存在着对立和抗争。

从古至今,文化始终被认为有高低贵贱之分。

文化的三六九等决定了何种文化能够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所接受。

性在文化中一直是被忽略和忌讳的话题,这种忌讳正好衬托其他文化的正统。

而对于生殖和抚育的差异,费孝通认为: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

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

生理性抚育主要是为幼子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

社会性的抚育主要是教导子女习得社会规范及必要的社会技能。

社会习惯的养成是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

社会性的抚育对孩子的长成,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同样重要。

在这里,社会性抚育和“社会化”的概念比较相似。

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我读《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云南大学讲授有关家庭问题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的,在许多晦涩难懂的社会学专著中间,这本书应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了。

虽然题目是“生育制度”,但不仅仅是生育问题,婚姻、家庭、夫妇配合、社会继替等方面均有涉及,可以说是一本内容详实而全面的生育学大作。

费先生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说“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

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

”如果按照马林诺斯基的观点即人类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针对一种基本需要,那么人类的生育制度是为了满足何种需要呢?是为了满足性的需要吗?作者认为非也。

生育其实是件损己利人的活动,其实是限制人类的性生活。

生育制度决不只是生物性的事物,它是社会结构的安排。

所以归根结底,他是为了满足社会完整和社会继替的需要,发挥着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生理性的抚育其实是单性的,但人类却把父亲也带到了这个抚育体系中来,原因就是人独特的社会性的形成需要两性分工,需要除了乳汁以外的其他生活技能的教化,而这样的教化仅凭父亲或母亲是不能完成的,所以婚姻能保证下一代有明确的父母双方以便顺利进行社会化。

由此看来,婚姻是社会抚育的保障,双系抚育的必要性决定了婚姻形成的必要性。

说到婚姻,这样一件事关下一代成长发展的关键内容,其形成也应该是慎重且成熟的。

婚姻双方将在未来的抚育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但两者有相同的目的。

这就对配偶的选择有了一定要求。

两者的融洽必然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种融洽不仅体现在行为动作上的默契,还应该能在精神领域保持高度的契合度,这就自然推出了在同一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下的男女应该是最合适的,尤其是在同一个抚育团体下成长起来的,即内婚,但这又恰好犯了婚姻中的大忌——乱伦。

在作者看来,近亲结婚在提高抚育效率方面是有利的,但却会威胁社会结构的条理和完整,那么好像外婚是更合适的。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相关推荐生育制度读后感七夕小木屋少年的我们,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最近有幸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深感受益匪浅。

最初开始的时候,因为社会学基础薄弱,所以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读起来就比较费劲。

经过后来的深入学习,逐渐开始知道一些平时生活中看似平常但却没有真正了解的事物合理的解释。

《生育制度》一共分十六章,费老从为什么要有生育制度开始引出人为什么出生,到人成长以后面对的各种社会关系,再到繁衍后代。

如此反复循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生育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

因为老师之前讲过前面几章的内容的缘故,我对前面几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是我对于这几章内容的感受。

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作者从生育制度的作用入手,说明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但是种族的绵续不是种族有这个要求,而是人类需要种族绵续。

每个物种都会长大然后成熟,人类也一样,人类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性爱的冲动,但是如果我们以为是性的需要产生了绵续后代的需要也是不对的,因为避孕的知识人类很早就知道,那么究竟是为什么是人类产生了绵续后代的需求,费老从社会结构功能论出发告诉我们结果:种族绵续本质上不是人类的本能,因为生殖本来就是损人利己的,不可能用人得本能去解释种族绵续,就像书里说的,彻底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就得设法避免生殖。

这样看起来,人的性欲根本没有产生绵续后代的愿望,但是造物主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类社会需要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才能生存,这个社会结构是要有人去填充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须有另外的人去继续他们的工作,这样就必须有种族绵续。

当然社会成员个人生活并不是依靠任何别的个人,而是社会成员的相互合作分工体系。

第二章,双系抚育本章接续上一章个人生活的健全必须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但是人的死亡又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所以人类必须为后面的工作做准备,即生育中的“育”。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抚育都是由父母双方进行的,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抚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如果没有法律道德做限制,那也是本能。

浅谈中国家庭关系--从《生育制度》谈起

浅谈中国家庭关系--从《生育制度》谈起
生育制度是社会制度 的一部分 ,种族需要延续是发 生生育制度 的基 础 。那什 么叫做 “ 生 育制度 ” 呢?费孝通先 生在 《 生 育制 度》 一 书中 是这样定义 的 :当前 的世界上 ,我们 到处可 以看见男女们 互相结合 成夫 妇 生出孩 子 、共 同把孩 子抚育成人 的这一套 活动 ,我们称之 为 “ 生育制 度” 。也就是说 ,孩子 出生后 需要人照 看 、培养 ,为了使孩 子能够 符合 社会对他的期待 ,父母 双系抚 育是十分重要 的。抚 育团体必须先 于孩子 存在 ,才能保障对孩子的有效抚育 ,于是婚 姻产生了。婚姻关 系使得生 物性的父母变为社会性的父母 。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更是 两个家庭 的事 ,背后包含着大量的权利与义务。人有悲欢离合 ,处于婚姻 中的男 女双方不都是相亲相爱的 ,而夫妻之间又不得不长期保持 亲密关系 ,于 是社会对乱伦加 以禁律 ,对婚姻关系加 以法律上的约束和认 定 , . 以防破 坏社会结构 的稳定 。所 以,夫 妻之 间相互依 赖 ,理解与 爱好十 分重要 , 和谐 的夫妻关系为稳定 的婚姻关 系的提供 了保障 。众所周 知 ,三角形具 有稳定性 ,社会结构 中的三角就是孩子 出世后构成的家庭 ,即父母子 的 三角 。地方文化 和个人性格受家庭结构 的内容影响 ,父母 的权力是社会 结构 的内容授予 的,但不一定符合个 人情感 ,慈母 严父 ( 或 慈父严母 ) 是社会 的需要 。既然父亲 ( 或母亲 )有权管教子女 ,那么他们就将 自己
世代间的冲突除了社会要求和孩子本能之间矛盾引起外 ,还有 父母 的要求与孩子个人判断的不同所引起。 中 国传统社会是家 国一体 ,家是缩小了的国 ,国是放大 了的家。在 我 国的家庭教育 中,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也就 是要教 会他们在社会 中如何去处人处事 、待人接物 ,让他们成为有理 想 、有道 德 的人 ,而其最高 目的则是为 了成贤成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能够进一 步实现其齐家 、治 国、平天下 的政治理想 。在中国社会 中,家庭 始终是 处在宗法 的制度 和观念支 配下 的 ,所 以在家庭 教育 中一 般所 强调 的家 法 ,更 多的是体现 了男性家长 的权威和意志 。与此 同时 ,家长 的这种权 利历来都受到法律 保护 和认 可。在新 中 国成立 以后 的很长一 段时 间里 ,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 ,因此 ,没有 发育 出一个公 民社会 ,那 么也 就不可 能实现建立在公 民社会基础上的公 域与私域 的相 分 离。在一段 时间里 ,家庭教育都是从属于政治 目的的,也就是家庭 教 育 的进行是 为了更好 的完成政治任务 。在那样 的环境下 ,很难培养 出具 有 独立个性 的人 来。改 革开放 以后 ,市场经济不断推进 ,而在这样 的市 场经济中就要 求独立 的市场 主体参 与到市场经济活动 中 ,这种独立 的主 体意识不 可避免地要 反映到家庭教育 当中来 。“ 孩子是父母 的影子 ” ,作 为父母 ,他们总是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 头地 、光 宗耀祖 ,成为 一个 优秀的人。在古代体现为读 书做官 ,正所谓 “ 学而优则仕 ” 。即使是 当 代 ,所追求的也无外 乎钱 、权和社会 声望 ,于是 乎各种 培训机构应 运而 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从胎教一直到各种补习班 ,孩子 不胜 其烦 、苦不堪言 ,家长 、不惜血本 、不亦乐乎。孩子那 本该灿烂轻 松的 童年抹上了一层阴影 ,整齐划一 、被批量生产出的孩子怎么会养成 完整 的人格 、独立的思想?我并不排斥家长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孩 子而过早 地把他们送进培训机构 ,如果他们的孩子对其有兴趣的话 ,那 家长支持 从小他们多学些钢琴舞蹈特长是很好的 ,但是如果孩子对这些都不 感兴 趣的话 ,那家长强制他 们去学 些他们 并不 乐意 接受 的东 西则 是不 如意 的,容易造成孩子过早地逆反。望子成龙的家长没有一个是龙 的 ,既然 你们都不是龙 ,凭什么要求孩子非得成龙呢?所以我认为家长 给孩子们 个轻松快乐 的童年时非常必要的 。 家庭是避风 的港湾 ,是进行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和谐家庭 关系化 较 快 的社 会 ,就 容 易 形 成 子 女 和 父 辈 的 冲 突。孩子早 晚都会 长大 ,在经历 了社会性 的断乳后 ,家庭会受 到 冲击。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生育制度的功能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婚姻,限制人类的性生活,限制性的满足的原因决不能是为了满足性生活。

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那么,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从性爱到生殖性爱中很多地方避孕的事实。

生殖细胞从成熟到新个体的产生的过程,他们固然没有加以阻碍,可是新个体的产生是否就能说是种族得到了绵续呢?从生殖道抚育堕胎、杀婴和疏忽致死,使新个体得到生命之后还是不能生长。

损己利人的生育我得先说明种族绵续并不是满足性欲的副产品。

生育制度的内容也决不能是一些人类本能的行为了。

佛洛依德却看到生物基性里就有生的冲动和死的冲动。

在为己的行为中轻轻插入一项性欲,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孽债,将错就错地把种族绵续了。

社会完整和新陈代谢和个人生活攸关的是社会结构的完整,在这生死参差的人间某社会的完整,就得维持最低限度的人口,于是社会一定得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使死者尽管死,自有新人物出世来填补他们的遗缺。

新人物的供给,在人类里并不能完全靠自然的保障,所以得添上人为的保障了。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

生育制度中就包括着生和育的两部分。

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世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这基本的生物现象也受到了文化的干涉。

第二章、双系抚育生理抚育的单系性从生物层上说,抚育作用是以单系开始的。

可是把人们长期的两性结合归源到富于流动的感情上已经有些困难,何况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以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真不免把儿女私情看得太认真了。

没有感情联系,相敬如宾,一天话也说不上三句的男女,同样是能维持他们共同抚育儿女的责任。

我们若把儿女的抚育归到夫妇间的感情上,这个基础是并不稳固的。

我常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有感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有感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有感《生育制度》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

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

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全书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费孝通看来, 种族绵续并不是生物机能的表现, 而是社会性的。

婚姻家庭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性的需要和种族绵续的需要是两回事。

只有性的结合并不足以使两个人建立起稳定的婚姻。

种族绵续是人们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形成的种种活动就是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中包括着生和育两部分。

如果单纯将孩子生下来而不去抚育, 听之任之, 或采取人为的措施堕胎、杀婴,那么势必不能达到种族绵续的效果。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也就是要教会他们在社会中如何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比如近日发生的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童一案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在思考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设置年龄是否合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究男孩家长监管失职的责任。

在孩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可以说起着决定作用。

教育孩子,监护人不可缺席,一旦缺位,不仅会让孩子陷入犯罪深渊,更会殃及整个社会!人总要经历生死, 因此不断地有新个体产生出来代替旧个体的位置即种族延续就非常重要了。

人是家庭的个人,还是社会的分子, 社会的完整依赖于人口比例的协调。

按照费老的话来说,“个人生活所依赖的不是社会分工合作结构的空架子,而是按着这结构活动的一辈人。

”社会分工结构靠着人发生作用,个体不能长久的生存, 那么社会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新陈代谢的机制。

而生育恰恰是对社会结构的修复。

通过生育婴儿形成社会分子, 以继替即将死亡或已经死亡的人。

费孝通生育制度

费孝通生育制度

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其经典著作《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个人、家庭与村落》中,提出了中国生育制度的概念,即“一胎化政策”。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为应对快速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

费孝通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与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一种社会生育制度。

费孝通指出,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以大家庭为主,即不止一个核心家庭,而是众多家庭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大的家庭群体。

同时,传统家庭以孝道为核心价值观,养儿防老也是家庭的基本职责。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的生育制度是比较宽松的,生育一个以上的孩子不仅被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家庭尊严和社会地位的表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尊重孝道的社会风气逐渐减弱,个人自由和权益逐渐被强调。

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中国生育制度从宽松向严格的转变。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近40年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得以控制和逐步平稳。

除此之外,计划生育政策还对中国影响深远。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打破了生育的自由权,对中国家庭、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实施初期,计划生育政策并不高效,一些家庭通过非法手段绕过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后来,政策愈加严格,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人口增长率减缓,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社会和谐稳定,就业压力得到缓解,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流动人口和二孩政策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在我看来,费孝通生育制度的概念准确描述了中国生育制度转型的过程和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它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将一直为后人所铭记。

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生育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费孝通《生育制度》评述_生育制度 费孝通

费孝通《生育制度》评述_生育制度 费孝通

《费孝通《生育制度》评述_生育制度费孝通》摘要:有了新生儿女需要抚育,为了抚育就从事结婚,在这里,婚姻和抚育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这时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特别重要,很多社会的安排:包括继替问题、父系、母系、父居、母居、父权、母权等问题,都必须从这种家庭的需要出发来认识,(《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第一版,0.50元)本书是作者于一九四七年出版的旧著,这次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一年重新出版,为了照顾历史的本来面目,除了个别字句有所修改外,基本上保持了旧著的全部观点。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据说他自己最满意的著作却不是那本早已为人熟知的《江村经济》,而是这部读书界多少感到有些生疏的《生育制度》。

本书是以比较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家庭问题的。

一八七七年摩尔根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成为家庭问题研究中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一八八四年恩格斯根据《古代社会》及其他有关著作写成并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庭的发生、发展作了更为系统性的论述。

自从一八七七年到一九四七年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社会人类学家对少数民族的家庭问题作了不少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资料和新观点。

作者曾学习社会人类学,阅读过许多对发展中的不同民族的调查资料,并亲自在国内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实地社会调查。

本书在吸收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就家庭与子女抚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书中以下几个观点是值得加以注意和研究的。

第一,结婚的社会意义究竟是什么?本书明确指出,结婚是为了子女的抚育任务得到落实和保证而由社会规定下来的一种制度。

任何种族要绵续下去,都得有新生的成员不断加入,但是,一个人从初生到能够独立生活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从生理性抚育到社会性抚育一系列工作要有专人来担负,通过婚姻所肯定的夫妻就被社会安排为担当此项任务的适当人选。

在性生活比较开放的少数民族中,社会人类学家发现这样一种普遍情况,即参加性生活的所有男女中,只有一对男女通过婚姻被肯定为夫妻,担负抚育子女的主要任务。

费孝通老师的《生育制度》

费孝通老师的《生育制度》

费孝通老师的《生育制度》
费孝通老师的《生育制度》是一本探讨中国生育政策和家庭制度的著作。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生育政策和家庭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将个人的生育自由和国家的利益相对立,导致了社会矛盾和家庭冲突的增加。

费孝通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生育制度理论,即将生育权交还给个人,让个人自由决定生育与否,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来调节生育行为,保障孩子的权益和家庭的稳定。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生育政策应该从计划生育转向鼓励生育,通过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机制来调节生育行为。

此外,他还分析了中国家庭制度的演变和变革,提出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协调共生的,而非对立的。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生育政策和家庭制度的视角,对于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发现在根本上人类的生育制度
有着个女娲氏忽略了没有填实的缺 陷。 人们很容易实现‛不是冤家不碰头 ‚的谚语了。
人,犹如刺猬
人,本来有如叔本华所说的 刺猬:
离远了觉得冷;
逼近了大家又有刺。
两个人要能亲密合作 有很多不易克服的困难。
我的痛不能直接跑进你的身体, 使你也感觉到痛。
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工夫,
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 如胶如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
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 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上又好像受 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洽上 用工夫了。
夫妇之间能否相处,在我看来,是决定
于两方面: 他们已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互相能了解 的底子; 和他们既已共同生活是否具有相互融合 的意愿。 前者靠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靠两人的 爱好。
媒妁
(shuo4)
之言,父母之命
门当户对的标准,也就是在保证相配的人
文化程度相近,使他们容易调适。 在一个文化比较静止的社会中,父母自己 认为妥当的配偶常常是对子女也未必不适 当的配偶,因为他们的判断,根据着可靠 的经验,比较正确。 而且,第三者的考虑也是比较周到和客观, 他们可以顾到夫妇生活的各方面。
爱情, 若只有‚两性无条件的吸引‛ ‚不顾一切的一往情深‛…
若是把恋爱训作‚两性无条件的吸引‛,把
夫妇关系是人和人关系中最需要契
洽的一种,他们在生活上所接触的 方面太多了,他们在生活上互相依 赖的程度太深了。
婚姻所需的‚和谐‛
“在一个真正‘理想的’婚姻里,我们所能
发见的,不只是一个性爱的和谐,更是一个 多方面的而且与年俱进的感情调协,一个趣 味与兴会的结合。 一个共同生活的协力发展,一个生育子女的 可能的合作场合,并且往往也是一个经济的 单位集团。‛ ——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
这样就把男女个人间的婚姻关系弄成了一桩有关 公众的事件了。
这并不是一般人的无理取闹,或是好事者的瞎忙,
而是结合男女成为夫妇所必需的手续。 因为,让我再说一遍,
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的私情是并不
足以建立起长久抚育子女的关系来 的。
婚姻不是‚私事‛
婚姻,不是性的冲动;不是儿女
私情。
为了维系婚姻,有习俗的、法律的、 经济的、道德的、宗教的等等确保。
我虽不敢武断,以往传统社会里快 乐的家庭比了现代都市里的快乐家
庭为多, 但是我也不能想象以往的夫妇都是 冤家。
如今呢? 择偶的自主??
——自主的欠思量和 不幸
现代社会, 分解了家庭的多种职能,
夫妇间‚感情的满足‛ 成为可能。
两心相印,两情依依
现在中国的青年对于婚姻有了一种以前
的人所没有的,或可以没有的新要求。 他们要在婚姻配偶身上获得‚感情的满 足‛。 ‚婚姻的配偶,必须就是志同道合的好 朋友,一对知己。‛
“婚姻关系
绝非寻常的人事关系可比,
其深刻处, 可以穿透两个人的人格, 教他们发生最密切的精神上 的接触以致于混化。‛
两代间的隔膜,西洋社会的影响,
青年人偏重配偶性格的配合,而不注重
了行为和事务上的配合。
在这个时候,青年人要求自主(不是自
由)的择偶是合理的。
合理,是容易完成婚姻的使命,也就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
“才‛,并不是指技术上的能力, (如纺织的才能),而是指性灵上
的钟情; ‚德‛,也不是行为上的善,而是 ‚人间的幸福‛。
“上床夫妻下床客‛
中国传统社会很严格地把夫妇关系
弄得‚上床夫妻下床客‛。 但是对于男子的感情生活,很少加 以严格的约束。 (小人,总不能约束‚大人‛的。)
人生若得一‚知己‛
若是在我们感情深处,独到的领悟,能得到
另外一个人的同情和欣赏,这个人是否完全 懂得我们的意思且不说,已经是十分难得, 我们要称他作‛知己‚;
有了个知己,死也可以无憾。
人与人的合作,可以‚片面化‛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只在很狭小的一部分上
去认识另一个人。 在钓鱼会里只要大家对于钓鱼有关的一套兴 趣和观念相同已足;至于哪个是保皇党,哪 个是共产党,大家正可以不问,愈不问愈能 相处得好。 娱乐场、公事房、图书馆、赛马会、讨论团 里,各人可以分别找他片面合作的对手。
一番‚苦心‛??
这样把确立个人关系的婚姻弄成了一件
热热闹闹的社会举动,更把这和生物基 础十分接近的俗事,转变成了好像和天 国相通的神迹。 为了这双系抚育,我们不能不敬服人类 在文化上所费的一番苦心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 上帝也不能强迫人相敬相爱。
清官难断家务事,上帝也不能强迫人相敬相
爱。
个人是一个自足的感觉单位。各个单位的痛
痒是锁在窗户里无法相传的。 我的痛不能直接跑进你的身体,使你也感觉 到痛。 可是你我要能合作,却又不能不痛痒相关, 甘苦与共;于是我们只能造下一个能互相猜 测和捉摸别人痛痒的象征体系。
推己及人??
靠这象征体系,我们才能据此以推己及人。
可是这些象征的意义却又只能从我们各个人
青年人所注意的可能只是婚姻的 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譬如说,长期的合作生活需要身体的康
健。而在热恋中的青年是否会注意这客 观条件呢? 又譬如说,婚姻并不只是配偶间的社会 关系,而是得调适于两人原有的许多社 会关系的。这一点又是否会被青年们所 考虑到的呢?
再进一步说,就是两个人性格的本 身也是十分复杂的整体,青年人是
同。最主要的:
1)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
间偏重感情的调协,趣味和兴会的 相投; 2)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 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
夫妇,共同一项‚事业‛
夫妇一方面是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 另一方面又是共同经营一件极重要
又极基本的社会事业。
若不能两全其美,就得牺牲一项。
为了求全反而毁了其他方面可能的合作,
那是时常发生的不幸。
不能十全十美,求其‚片面化‛
若是把夫妇关系稍稍片面化一下,契洽
程度也就可以不必太高,这是应付婚姻 里基本矛盾的一个常用的方案。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嘛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夫妇关系‚片面化‛方式
夫妇关系的片面化的方式,各地各时各有不
夫妇们能否胜任愉快地履行社会所
指派给他们的事务,还得看夫妇关 系的内容。
人间快乐的家庭都一模一样, 而不快乐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我固然不知道在这世界上快乐的家
庭多,还是不快乐的家庭多;
可是若要有人说,人间从没有过一
个永远快乐的家庭,我是很预备相 信这句话的。
“不吵架不成夫妇‛
“不吵架不成夫妇‛,不但是句俗话, 也含有相当的真理。
如何办呢?
主张恋爱的人,可以说这种男女间强烈
的吸引力,可以把双方性格上的不同之 处销熔,使他们变成另外一个人,不是 一个人,而是性格合同的一对。 ——爱的创造力,现代人意识到了吗?
穿透人格的爱,需要培植
“婚姻关系绝非寻常的人事关系可比,
其深刻处,可以穿透两个人的人格,教 他们发生最密切的精神上的接触以致于 混化。 除了极度肤浅与无聊的人,这种深入腠 理的精神关系,虽属不容易培植,却是 谁都可以有的。
容易达到比较美满的家庭。
自主择偶的假定:
1)最明白自己个性的是自己本人;
2)最能了解别人个性的是接触比较
多的人 。
——但事实呢??
事实上,青年人的择偶 是否注意到个性的适合, 和人格的穿透?
这一点我们并没有保障。
一个没有结过婚的人并不能从经 验里体会到结婚的意义和责任。 更加上了现有教育中 特别忽略了对于这件终身大事的 讨论和阐发。
家庭,一个屋檐下, 则地生活
夫妇还是不能和钓鱼会里的会员一般。
合作的分子,不是‚共生‛(只求行为上的
配合,不求感情上的体贴。)
而是‚一致‛。
全面的合作,整体地生活
一致:他们在目的、兴趣、习惯、
嗜好上要有高度的契洽。 契洽,包括观念上的相同,感情上 的相合,能互相推己及人。
婚姻关系:从个人间的感情的爱好
扩大为各种复杂的社会联系
1)婚礼的习俗
2)法律的确认
3)宗教的神圣化
婚姻的神圣化
1)在西洋,婚姻仪式须在教堂里 由牧师来主持,把婚姻视作一种向
上帝负责的契约。 2)在我们自己,一方有月下老人 的暗中牵线,一方有祖宗的监视, 一方还有天地鬼神来作证。
但是 青年人忘怀了这种培植功夫的不易
如今所注意的既然只是外表的条件与格
式,风气所趋,不但是从事婚姻的人忘 怀了这种培植功夫的不易,并且教他们 不再感觉到这种工夫的必要。 就这一点说,近代的婚姻是退步了,因 为在旧式的婚姻里,这一点倒是比较充 分地做到。
婚姻必有其不可避免的痛苦
旧时的一种观念认为,婚姻必有其不可
恭喜恭喜 恭喜你啦
婚姻的确立 夫妇的配合
费孝通:《生育制度》
后代的繁衍,社会的新陈代谢
社会分工利用了两性区别作基础后,一个能担负
抚育作用的最小的单位是一男一女所组成的团体。
为了社会新陈代谢作用的重要,社会上必须预备
下这负责抚育的基本团体来完成这任务。
每一个社会所容许出生的孩子必须能得到有人抚
否在决定婚姻之前能互相充分了解 呢?
朋友, 你考虑到了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 不利于主张自主择偶的。
爱情,是盲目的……
男女的恋爱是一种由生理基础上发生的
冲动。这本来不是一种理智的活动。 有恋爱经验的人常说‚爱情是盲目的‛, 一见生情的巧合,机会多于选择。 而且,所谓的‚恋爱‛,是排斥考虑的。
避免的痛苦,现在这观念是不时髦了。 不过痛苦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方式已 经换过罢了,而这种痛苦是从婚姻关系 的内在的性质所发生的。‛ 霭理士《性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