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训练

合集下载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
2.实例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点】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善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返回
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
返回
02
关键能力 · 互动探究
返回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返回
[考点精析]
一明确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返回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
水 特征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
大气 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尝试解答] (1)__D___ (2)___C__ (3)__A___
[题组精练]
返回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 000~
2 500 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
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
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如图为草本植
【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 联性”和“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 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 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返回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 (1)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__动__力__;(2)联系_岩__石 ___圈__、大气
地貌。
返回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必修1)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点拨: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 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
教学参考
教辅、网络
授课方法
启发讲授、学案导学、读图观察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读图3-2-1,同学们,我们可以从这幅图片中看到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今天就学习各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的另一特性:整体性。
【新课讲授】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一: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步步高】2012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册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步步高】2012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册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
)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解析
该题组反映了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关系,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亚热 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 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土壤贫瘠。
答案 1.B 2.A
考查点二
云贵高原的形成及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 答 3~4 题。
岩石 条件
石灰岩 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
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气候 位于 条件
亚热带湿润 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 以 4~7月 降水较多 漓江谷地 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地形 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 条件 水文 条件 较低,
地表水和地下水 丰富, 流水侵蚀 作用强烈
2.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 能量 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 联系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的桥梁和纽 带。 (2)主要体现 ①海洋与大气之间 a. 海洋输送 热能 给大气; b.大气将动能 传输给海洋。 ②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 势能 的传输与交换。
3.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 与能量交换一样, 地理环境 发展演化的原因, 是 也是 圈层间 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①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吸收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释放 O2 制造或消耗 制造 有机物 消耗有机物
答案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
扩展; 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黄土高原。 (2)暴雨、 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 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 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件(共89页)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件(共89页)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_整__个__地理环境状态的 改变。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 _其__他__区__域__的发展变化。
【探索应用】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加固训练】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
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 复的植被。据此完成下列1~3题。
1.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 )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
2. 与 其 他 时 间 相 比 较 , 该 区 域 7 月 、 8 月 表 层 土 壤 含 水 量 较 低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的流水侵蚀使沟谷不 断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 盖度随着水土流失持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 河流挟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给黄河下游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使黄河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2)此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 提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4选D,5选D。第4题,其原产地接近沙漠,D处位于阿拉伯半岛,沙漠面积 大,适合该植物生长。其他选项中没有大面积沙漠分布。第5题,该植物喜高温 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其原产地接近沙漠,花土中掺入沙粒、长时间 阳光下暴晒、花土干裂才浇水都不会影响;不耐寒,室内温度比较低,可能导致 植株慢慢枯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课后限时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课后限时集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岩石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岩石C.土壤岩石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岩石大气水文土壤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A 2.D[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

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2018·徐州调研)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

读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3.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4.近十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C 4.B[第3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第4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2018·聊城模拟)下图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

读图,回答5~6题。

5.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泰山风光D.长白山天池6.下列对该处景观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C.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5.B 6.B[第5题,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如下图:3.表现(1)环境各要素与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2)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4.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考向一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的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选B。

第2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对;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做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D错。

考向二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记者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通过对我国的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气温及出山径流量与厄尔尼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强,在第一类厄尔尼诺事件年,高温少雨,出山径流量偏少;在第二类厄尔尼诺事件年,该地区低温多雨,出山径流量较丰富。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情分析]1.多以区域案例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成因。

2.结合模式图和景观图片的形式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1.区域认知: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典型山脉垂直自然带图。

2.综合思维:案例分析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异规律及成因。

3.地理实践力:通过课外调查和对图表材料的分析,探讨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及成因。

4.人地协调观:结合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演变的整体性,树立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及应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3)表现: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素养盘点]1.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综合思维)提示: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加。

2.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综合思维)提示: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1.图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考法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相互作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❶。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应学生用书第83页)[识记—基础梳理]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理解—要点突破]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下图为某地主要气候要素随季节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要素中,关联度最高的一组是( )A.昼长——平均日照B.气温——昼长C.降水量——气温D.平均日照——降水量2.该气候区的典型植被( )A.叶片宽薄、冬落夏绿B.硬叶宽薄、常绿长青C.针叶阔叶、参差错落D.肉茎多汁、四季生长1.A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昼长变化曲线和平均日照变化曲线具有一致性,两条曲线大致平行,变化趋势相似,二者关联度最高。

第2题,该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气温季节变化较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具有叶片宽薄、冬落夏绿的特征。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3~5题。

【导学号:98510089】3.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5.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3.A 4.D 5.D[第3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鲁教版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选择题1.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些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A.气候B.植被C.地形D.河流解析: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答案:B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2~3题。

2.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3.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解析: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

第3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

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该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2.B 3.C(2017·上海闵行模拟)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完成4~5题。

4.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5.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解析:第4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5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4.A 5.D(2017·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训练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训练

第2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2014泉州模拟)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

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

据此回答1~2题: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2.单位面积土地植物年截留总量最大的是( )A.刚果盆地B.西西伯利亚平原C.华北平原D.印度半岛解析:1.C 2.A 第1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

第2题,年降水量越大、森林覆盖率越高,单位面积土地植物年截留总量越大。

(2015宁夏大学附中质检)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根据材料,回答3~4题:3.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4.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B.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C.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D.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解析:3.C 4.D 第3题,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水文要素。

第4题,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引发土壤肥力的变化、水质的变化和海岸线的变化,说明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4南通市三模)2014年4月13日1时3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发生森林大火,过火面积约1 000亩。

下图为攀枝花市周边地区略图。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能力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1.(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选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山地海拔高,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异大;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大。

第(2)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 突破A.自然地理环境是统一演化过程B.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C.一个地区的变化影响其他区域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1) 突破A.等高线的判读B.经纬网的判读C.气候类型判读D.洋流性质判读2.(2) 突破A.一因多果B.一因一果C.多因多果D.多因一果答案:1.A 2.(1)AB (2)D突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CO2 、H O ①___ 2
O2
有机物 制造②_______
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四、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淀积作用 。 ___________
举 例




全球共同努力
出露地表的总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被埋藏于地下的 则更为广泛,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甚至上万米。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 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
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气候

地貌
联系 、相互影响,构成 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_____ 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 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_____ 境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 协调一致 。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_________ 相互制约 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_________ 相互联系 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_________ 影响到其他区域。
要素 气候
相互作用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地貌)直接影响到 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有涵养水源、保 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获取和解读信息] 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 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 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 洋。故选B项。 [答案] B
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 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 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种植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 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 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读图,完成1~2题。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
能量维联持系地岩表石系圈统、正大常运气行圈的、
动力 水圈
、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输送 热能
(1)海洋―传―输―动――能→大气 势能 的传输与交换
(2)大气圈―――――――――→水圈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 地理环境 发展演化的原因, 圈层间 相互联系的纽带。
[答案] D
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 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 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3~4题。
3.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
确的是( )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 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 境。 (2)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 合气候(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

【解析】选B。降水的变率和降水量的大小主要和气候有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对 降水影响较小。由于植被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提高植被覆盖率, 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 渗,从而减少河流径流量并有调峰补枯的作用。
【关联知识】 关联1 明确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加固训练】 (2020·天津模拟)山西大同土林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角,景区内植被稀疏,土地 裸露,土层多由钙化层、砂石和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等组成,成为当地一处独 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大同土林景观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石风化
Hale Waihona Puke B.风力沉积C.河湖沉积
D.流水侵蚀
2.该地植被常年稀疏的原因是( )
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 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太阳能(蒸发、 太阳能→光合
能 水汽输送)、 作用→化学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量 重力能(降水、 →分解呼吸→ 力能
径流)
热能
二、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 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_岩__石__圈__、大气圈、_水__圈__、生物 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我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题号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1、2、3、5、7、8、9、1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4、6、10、11、12、13
(2014泉州模拟)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

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

据此回答1~2题:
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单位面积土地植物年截留总量最大的是( )
A.刚果盆地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华北平原
D.印度半岛
解析:1.C 2.A 第1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

第2题,年降水量越大、森林覆盖率越高,单位面积土地植物年截留总量越大。

(2015宁夏大学附中质检)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4.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B.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C.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D.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解析:3.C 4.D 第3题,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水文要素。

第4题,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引发土壤肥力的变化、水质的变化和海岸线的变化,说明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4南通市三模)2014年4月13日1时3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发生森林大火,过火面积约1 000亩。

下图为攀枝花市周边地区略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山高谷深,开发利用难度大②夏季水热组合好,森林生长快③自然灾害频发,人口迁出多④在建水电站规模大,森林保护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该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一现象体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相似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解析:5.A 6.D 第5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的西南林区,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开发利用难度大,原始林区保存的较好,森林覆盖率高,①对;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组合好,森林生长快,②对;自然灾害频发,会造成植被破坏,③错;在建水电站规模大,会淹没或破坏某些地区的森林,④错。

第6题,森林火险等级高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主要与气候的季节变化有关,说明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符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4玉溪三模)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下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8.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弱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
解析:7.C 8.B 第7题,矿产来自岩石圈,矿产开采对水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A错;②排放的是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气候变暖,而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氯氟烃化合物,B错;绿色
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C对;④表
示动植物遗体变为煤炭、石油的过程,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D错。

第8题,太阳活动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基本没有关系,A错;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B正确;石灰岩地貌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侵蚀作用增强,C错;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加剧
全球变暖,则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扩展,D错。

(2015高州质检)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回答9~10题:
9.图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10.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解析:9.B 10.A 第9题,由图可知:Ⅰ表示土壤水增多、Ⅱ表示植被覆盖率增加、Ⅲ表示库区蒸发量增大、Ⅳ表示蒸腾加强。

第10题,修建水库一方面使得库区土壤水分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使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水面增大,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该图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1.(2014惠州质检)马莲河流域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据图可推断( )
A.前期由于增加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B.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
C.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
D.三个时期生态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
解析:C 读图,前期耕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加,A错;中期森林、草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会逐渐增大,B错;近期耕地面积减少,森林面积增加,说明在退耕还林,所以生物多样性可能在恢复过程中,C对;在三个时期生态经历优化—
退化—好转过程,D错。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读“世界某区域简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请说明A地区气候及其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15分)
(2)分析B三角洲近年来萎缩的主要原因。

(11分)
解析:第(1)题,A地区气候影响要从对河流、植被等其他因素方面回答。

第(2)题,B三角洲为尼罗河三角洲,近年来萎缩与阿斯旺大坝修建有关。

答案:(1)A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影响:河流稀少,流量小;荒漠植被;沙漠广布。

(15分)
(2)上游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输入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沿海波浪的侵蚀。

(11分)
13.(2014长春市四模)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材料一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 000平方千米,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

材料二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以水景最为奇丽,湖、泉、瀑、滩连缀一体,呈Y形分布(如图2)。

东侧日则沟湖泊众多,而西侧的则查洼沟几乎是一条干沟。

冬季九寨沟几乎所有的湖泊都结冰,而五花海却不封冻,在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被当地称为“圣湖”。

材料三图1为我国西部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九寨沟景观分布图。

(1)据图1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4分)
(2)分析则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和五花海不封冻的可能原因。

(8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

(8分)
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河流)、植被;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结合地理位置、等高线、河流等信息即可判断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第(2)题,题目明显提示“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岩溶地貌多溶洞和漏斗,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可用于回答“则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不冻”说明温度较高,题目中所给的提示“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说明该处可能有温泉出露。

第(3)题,考虑湿地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即可;重点分析湿地对气候、河流、生物的影响。

答案:(1)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或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且垂直差异明显。

(14分)
(2)为干谷的原因: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

不封冻的原因:位于断层地带,地下温泉水涌出。

(8分)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黄河、长江提供水源;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