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辽金元服装

合集下载

宋辽金元服饰

宋辽金元服饰
–大带:鞓,銙,扣,铊尾
• 鞓:大带基础,前后两条,一条有孔,两 端以金银为饰一铊尾
• 束时下垂,另一条腰后,缀饰片→銙、方 型为主,间以圆型
• 銙:其数量与质地区别官职大小
宋辽金元服饰
11
宋辽金元服饰
12
• 方心曲领
–下方上圆,形如缨 络锁片
–戴于项间 –宋→明
宋辽金元服饰
13
宋辽金元服饰
14
宋辽金元服饰
106
1)男子
• 常服有四部分:皂罗巾、盘领衣、吐骼带、 乌皮靴
• 环境色、纹样:麻痹动物,保护自己
–冬:白 –春:绣“鹘捕鹅,杂花卉之饰” –熊鹿山林
宋辽金元服饰
107
宋辽金元服饰
108
2)女子
• 团衫(袍衫类)
–直领左衽 –黑、紫、绀色
• 半臂 • 襜裙
–六道折裥 –黑紫色 绣全枝花纹
宋辽金元服饰
118
宋辽金元服饰
119
宋辽金元服饰
120
3.服饰
• 长袍 样式多于辽
宋辽金元服饰
121
1)男子
• 燕居
–窄袖袍 下等人加短袖 衫
–辫线袄子 腰线袄子
• 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 以密裥
• 腰部缝以辫线制成宽阔 围腰 有时钉成排钮扣
宋辽金元服饰
122
宋辽金元服饰
123
宋辽金元服饰
86
宋辽金元服饰
87
宋辽金元服饰
88
2.冠服制度
1)辽太祖时,朝服只穿胄甲,后在重大场合 穿
2)太宗入晋后 南班 北班 • 朝服
–北班 本族 乾亨年后,三品以上,行大礼 穿红制
–南班 晚唐五代遗制

辽金元服饰特点

辽金元服饰特点

左上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佩 豹皮箭囊的骑士(胡瑰的《卓歇图》
局部)
左下图为梳髡发的契丹族男子
辽代北班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 多做髡(kun)发。早在一千多年 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 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 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 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 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 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 左右两绺(liu)头发修剪整理成 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男子 习俗髡发。不同年龄有不同发式。、双髻、螺髻之 外,亦有少数披发,额间以带系 扎。按辽俗,女子喜涂面以黄色, 如宋时彭如砺诗:“有女夭夭称 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
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 汉族男子(河北出土壁画) 及梳髻、穿襦裙的汉族妇 女(河北出土壁画)。
金饰蹀躞带(辽宁辽墓出土实物)
二、金、女真族服装
时代背景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 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国号为 “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发 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 彻底推翻辽的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 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挟黄金、白银、牛马、绸 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面对腐朽 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 包围北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 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之后,被蒙古军灭
髡kūn发
辽代女子 发式
妇女发式较为简单,一般好、梳高髻、双 髻、螺髻,或披发,额间以巾带扎裹,结帕 巾。
契丹妇女妆面,喜涂黄粉,俗称“佛妆”
辽初,官员服分南北,南官以汉制治汉人, 穿汉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
凡三品以上行大礼时一律用汉服

宋、辽、金的服饰设计

宋、辽、金的服饰设计
■ (2)装饰图案喜用兽(鹿的图案被大量使用,鹿与“禄”同 音寄寓了女真人祈求吉祥的愿望)
宋辽金服饰的相互影响
相互影响---女真族对宋的影响
宋朝服饰
■ 2.民间服饰(清明上河图)
■ 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间)规定宫内妇女的服饰颜色要随大夫变化,还 规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绫缣五色华衣。但在现实生活中,宋代民间 往往突破朝廷规定的等级制度,穿戴的衣冠上自皇帝、贵族、百官, 下至士人、平民,没有绝对严格的差别。
■ 哲宗至徽宗时人张耒在《衣冠篇》中记载,当时胥徒(官府衙役)的 冠服与知州、县令相差无几,公卿大夫与武官、技术官的衣冠没有 太大区别。南宋的朱熹也说过:“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1115年 在上京会宁府立国,国号金,建元“收国”。 1125年灭辽朝, 1127年又发动靖康之变灭北宋。
■ 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 急剧由盛转衰。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 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 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 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
宋、辽、金的服饰设计
■ ■ ■
目 叁贰壹 录



















宋辽金的历史背景
1.宋 2.辽 3.金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继续周 世宗时统一天下的大略,最终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太祖赵匡胤、太 宗 赵光义二帝发动宋代仅有的几轮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 宋朝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很少对北再兴干戈。建国之初, 赵匡胤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频繁干政引发的悲剧,将军权归 于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募兵制和调将指挥制相结合的政法。 这一国策影响所及深远: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员极广极雑,终宋少有权臣豪强 乱政,工商业、科技发达,文化极为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北宋自初立之

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形象鉴赏

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形象鉴赏

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形象鉴赏引言辽金元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辽朝、宋朝互相交替以及后来的西夏、金朝等国家存在的时期。

这一时期,尽管男性在政治和社会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女性也在各个层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服饰、容貌、艺术形象等多个方面审视辽金元时期女性形象,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服饰与装束在辽金元时期,女性的服饰和装束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和审美观念。

一般而言,贵族女性穿着精美华丽的衣物,如罗裙、长袍等,并佩戴丰富华丽的首饰。

而平民妇女则着装简约实用。

1.服饰风格:辽金元时期女性常穿长款衣裳,大量使用绸缎、丝绸等高档面料,并注重色彩搭配。

2.首饰配饰:陶瓷珠宝、玛瑙饰品、银冠等在贵族女性中非常流行,而平民妇女则更多使用简单的铜饰品。

容貌与美学观念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审美标准与当时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在这个时期,娇小玲珑、柔美可人的外貌被广泛看作是女性的理想形象。

此外,黑色发色和红润的面部肤色也是当时女性所追求的美丽标准。

1.面容特征:当时对于女性脸型轮廓有着清晰、细腻的要求;五官端正、秀丽典雅。

2.发型和发饰:古代女性喜欢将头发梳成各种复杂的发式,并佩戴各类发饰来增加错落有致的感觉。

艺术形象辽金元时期,不仅在服饰和容貌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1.绘画艺术:在绘画中,女性通常以柔美姿态展现,如《千手观音像》等作品。

2.文学描写:很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女性的美丽、聪慧和善良,如辽代著名《百咏》及元代花李弥远的《金銮子·为金人妇女作》等。

结论通过对辽金元时期女性形象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价值观。

女性在服饰、容貌以及艺术形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展现出独特而多样化的风采。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出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和审美标准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思想。

辽金元服饰

辽金元服饰

金代贵族服饰 金代服 饰略有讲究,男子的常 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 成,即头裹皂罗巾、身 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 脚着乌皮鞋。他们的形 制(包括样式、色彩、 纹样),都有一些特点。 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 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 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 服装。 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 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 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 物、保护自己的作用。本图为圆领窄袖袍展示图。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戴交脚幞 头或局脚幞头、穿襦裤的鞍马仆从
辽金元时契丹男子的髡发 男子的发 式,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 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 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 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 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 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 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 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元代 临李公麟人马图卷 纸本 水墨设色,戴高顶毡帽,穿翻领蕃袍,高31.7厘米,宽73.5厘米 元代 赵雍画,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元 代代 赵苏 孟东 頫坡 画像 戴 东 坡 巾 , 穿 道 衣
元代 梅雀方补半臂 山东省邹县出土
元代 销夏图案 图中人物穿比甲,束巾子 元代 刘贯道画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 袖 本图为织金锦半袖 展示图。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 超过以往历代。织物 加金, 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 现。至于汉族服饰上 得到 运用,时间大约在东 汉或东汉以后,而且 主要 在宫廷中使用。
此图为金代穿盘领衣的男子 (河南金墓出土砖俑)

辽国服饰
金国服饰 西夏服饰

元代服饰
辽金西夏元代的首饰佩饰

第五章 宋辽金元服装

第五章  宋辽金元服装
在对外贸易上,宋元较之唐代为盛,其中主要贸易国以阿拉伯诸国、波斯、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和印度等国为主。宋人以金、银、铜、铅、锡、杂色丝绸和瓷器等,换取外商的香料、药物、犀角、象牙、珊瑚、珠宝、玳瑁、玛瑙,水精(晶)、番布等商品,对我国服饰及日用习尚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一、男子服装
2、帽衫(插图)
士大夫交际常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登革靴。唐时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时.而宋时儒生亦戴,样式尽可随己所好,一般以新奇为尚。除帽衫之外,还有初为戎服,后成官员便服的紫衫:有举子服用、女子亦穿的凉衫.或称白衫,再后演变为丧服.
3、裘衣
是由羊、兔、孤、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其中一种华美的贵重裘衣,谓之鹤氅,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
①女子着团衫:
直领、左衽,
②下穿黑色或紫色裙:
裙上绣金枝花纹.亦着背子(习祢绰chuo子),与汉族式样稍有区别,多为对襟彩领,前齐拂地,百花绣金、银线或红线。《续资泊通鉴》载;“乾道间金主谓宰臣曰,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盖以备礼也,非朕心所好’.”由此看来,民族错居之间,时而互受影响,乃使习俗杂糅,是为大势所趋。
(三)朝服
1、宋代官员朝服式样基本沿袭汉唐之制。
2、颈间多戴方心曲领。(插图)
3、色彩在服装上的身份标志
黄色仍为皇帝专用服色,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即是黄袍加身而称帝的。
下属宦官,三品以上多为紫色,五品以上多为朱色,七品以上多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上朝时多佩鱼袋,唐代时即作为出入宫廷的证件鱼符,起始于秦代传达命令时从中剖成两半的虎符,宋代已作为显示等级的标志了。带钩仍应用广泛,其中不乏其精品。
3、宋代的服饰风格特征:在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下,提倡理性之美,在建筑上用白墙黑瓦与本质本色,绘画上多水墨淡彩,陶瓷上突出单色釉,服饰上要简练、质朴、洁净、自然,反对过分豪华,即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亦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而形成淡雅恬静之风。

历史趣闻辽金元服饰 元代妇女服饰

历史趣闻辽金元服饰 元代妇女服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辽金元服饰元代妇女服饰导语: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

这种袍比较宽大,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

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而成。

皇后、妃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

这种袍比较宽大,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

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而成。

皇后、妃子、侍从穿翻鸿兽锦袍、青丝缕金袍、琐里绿蒙衫。

贵族、宫女多穿红靴。

“衣裳光彩照暮春,红靴着地轻无尘”(萨都剌《王孙曲》)描写的正是元代贵妇人的衣着打扮。

元代最具特色的女帽是姑姑冠,也叫故故、固罟〔gu古〕、顾姑、固姑等。

它上宽下窄,好像一个倒过来的瓷花瓶。

通常用铁丝和桦木制成骨架,外用皮、绒、绢等裱糊,再加上金箔珠花等饰物,走起路来,冠上珠串摇摇晃晃,冠顶翎枝迎风抖动。

这是皇后、妃子、大臣妻子戴的贵冠。

有诗这样描写:“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

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

”(蒋平仲《山房随笔》引聂碧窗《咏北妇》)这种女冠可能与蒙古族生活习俗有关。

他们过游牧生活,骑马行走在荒原上,冠体高耸,易于辨认。

元代灭亡后,这种冠式随之消失。

元代妇女,不分贵贱都可以装饰假发,时称(上髟下狄)〔di笛〕髻。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梳着个霜雪般的(上髟下狄)髻,怎戴那销金锦盖头?”这里描写的就是假发。

辽、金、元还流行佩戴耳环。

男女都戴,女者为多。

辽墓出土的一对耳环,用极薄的金片模压成立体的凤形,中间空心,高冠翘尾,口衔瑞草,呈现展翅飞舞的姿态。

金代的耳环,以金质为主。

有的用金丝编成圆形托座,托座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耳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特色

花贵 纹族 。阶 穿层 圆的 领长 袍袍 的, 契大 丹多 族比 骑较 士精 。致
, 通 体 平 锈
7
辽代北班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 多做髡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 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 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顶 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 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 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 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 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 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 然,上下同制。
34
元代 销夏图案
图中人物穿比甲,束巾子
元代 刘贯道-画
35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 袖 本图为织金锦半袖 展示图。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 超过以往历代。织物 加金, 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 现。至于汉族服饰上 得到 运用,时间大约在东 汉或东汉以后,而且 主要 在宫廷中使用。
- 元代织金锦半袖
36
元代 扶醉图轴 绢本,水墨设 色,高28厘米。 宽49.35厘米 穿褐衣,长裤, 布鞋 元代 钱选画, 美国王己千藏
《卓歇图》所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整个画面是 一幅长卷,共画了几十个人物。本图为此画卷的最 后一段,是契丹族游骑猎罢,回营宴饮的场面,在 一块毡毯上,并排坐着一对夫妇,周围站立着带弓 佩箭的侍臣,并有几个侍女奴仆持壶托盘,作跪进 斟酒状。前面还有数人奏乐歌舞为之助兴。图中男 子全部髡发,位尊者裹有巾帛。妇女大多梳挽螺髻, 另在额上扎一道狭窄的帛巾,仅贵族一人戴覆杯式 圆帽。妇-女所穿服装,都是交领左衽,与史籍记载10 相符,是典型的契丹族装束。
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 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 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 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本图为梳髡发、 穿圆领袍的契丹族贵族。

辽 金 元服饰特点简析

辽 金 元服饰特点简析

• 金代男子的衣装窄小,着尖头靴,各种皮帽,衣 为左衽,男子的常服,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 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着 乌皮鞋。 • 女服也是左衽,但极其宽大,裙式异于汉人, 左右各阙二尺许,用布帛裹铁条,为圈,使裙摆 扩大,然后外罩单裙。这一裙式为女装为女真族 独创,与西方中世纪的贵妇的撑裙有异曲同工之 妙,表现了民族张扬的个性。 • 男子辫发垂肩,女子辫发盘髻,也有髡发,但 式样与辽相异。耳垂金银珠玉为饰。
契丹族服装男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 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有带系于胸, 两端垂直膝,纹饰简朴,色彩灰暗,袍内 衬以衫袄,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 女式样式不多,上穿襦衫,下穿褶裙, 而且在衫内系扎,穿长简皮靴。
穿皮衣、戴皮帽、蹬革靴的男子
• 辽代除了皇帝好大臣可带冠帽和裹巾外,契丹那种多髡发。 • 辽代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 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 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 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 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 垂至肩。
三、元 蒙古族服装
• 元人汉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于汉族, 衣着十分简单、朴素。入主中原以后,在 生活习俗上受汉文化的影响很大,服饰趋 于华丽。当时有仿效汉族贵族服装的,有 随意使用龙凤图案的,服制较混乱。
• 蒙古族的服装民族特征尤为突出。元代服装,以 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 • 男子长袍,圆领大摆,腰部缝以辨线,制成宽 围腰,或钉成排纽扣,下摆折成密裥。俗称“辫 线袄子”、“腰线袄子”等。男子的公服多从汉 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 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 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 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 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 (女服)

宋辽金元服饰特征

宋辽金元服饰特征
宋辽金元服饰特征
朝代
服饰特征
典型服饰
服饰材质与色彩
配饰与装饰
宋朝
简约素雅,保留汉民族风格,注重等级制度
袄、裙、衫、背子(褚子)、领巾、抹胸等
面料以罗为主,色彩丰富但”),方心曲领
辽朝
草原与中原文化交融,长袍为主,左衽、圆领
圆领长袍、套裤、高筒皮靴
毛皮做里子,服饰材质多样,色彩丰富
腰间系带子,挂箭囊、刀、豹尾等物品
金朝
粗犷与细腻并存,保留女真族传统
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靴
材质除织物外,多采用皮毛,喜爱运用环境色
女子服饰多绣花纹,腰系红黄巾带
元朝
蒙汉服饰融合,统一规定服色
质孙服(高级礼服),马褂逐渐流行
丝纺绣染技术发达,服饰品种丰富
四、五品以上官员项挂朝珠,用贵重珠宝制成

宋辽金元服饰

宋辽金元服饰

北宋——辽——金——南宋——元一、概述:1.服饰趋于拘谨质朴。

2.汉族官服与民服三、汉族官服与民服:1.男子服装:襕衫、帽衫、裘衣、幞头、幅巾、朝服2.女子服装:背子、襦、袄、衫、半臂、背心、抹胸与裹肚、裙、裤、盖头巾、花冠与配饰3.背子--宋代妇女平常所穿的背子,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

4.袆衣,是皇后最贵重的服饰,有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穿着。

四、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1.辽——契丹族服装:契丹族服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

女子在袍内着裙,亦穿长筒皮靴。

2.金——女真族服装:服装主要采用兽皮制作,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分贵贱都穿兽皮服装,就连裤子和袜子也都用毛皮制成,以挡风寒的侵袭。

3.蒙古族服装: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契丹族长袍更为宽大。

上左图为左衽窄袖袍、长裙上右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秦汉服饰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

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

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帝王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

冕冠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

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九、赤舄,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衣为深衣制。

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宋辽金元服装

宋辽金元服装

穿皮衣、戴皮帽、佩云肩的妇女 (金《文姬归汉图》局部)
梳发辫的金代男子
三、元——蒙古族服装
? 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契丹族长袍更为 宽大。
窄袖织龙纹锦 袍、综帽、云 肩、缎靴
元世祖忽必烈像
皮靴、瓦楞帽
戴瓦楞帽的男子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图》局部)
戴瓦楞帽、穿辫线袄的男子(河南焦作出土陶俑)
山茶花罗上衣
?裤
卷起裙子、穿长裤劳动的妇女
穿襦裙、佩披帛、 缀玉环绶的宫女
穿窄袖短 襦的宫女
袆衣,是皇后最贵 重的服饰,只有在 受皇帝册封或祭祀 典礼时穿着 。
戴龙凤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
戴花冠的女子
插簪钗、穿襦裙、披帛的妇女 插簪钗首饰、穿短襦长裙的妇女

印花罗褶裙
宋代 《蕉阴击球图》中儿童的衣着
第五章 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 概述
? 北宋——辽——金——南宋——元 ? 服饰趋于拘谨质朴。
2
第二节 汉族官服与民服
一、男子服装
襕衫 帽衫 裘衣 幞头 幅巾 朝服
?襕衫
展脚幞头、大袖襕衫
玉銙大带
?幞头
男子幞头
?朝服
通天冠
朝服、方心曲领、蔽膝示意图
黑舄
扎巾、穿 衫的士人
戴束发冠、穿 背子的士人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三节 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一、辽——契丹族服装
? 契丹族服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下穿裤, 裤放靴筒之内。女子在袍内着裙戴皮帽、蹬革靴的男子
髡发
二、金——女真族服装
? 服装主要采用兽皮制作,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分贵 贱都穿兽皮服装,就连裤子和袜子也都用毛皮制成, 以挡风寒的侵袭。

【历史典故】辽金元服饰:金代贵族服饰

【历史典故】辽金元服饰:金代贵族服饰

【历史典故】辽金元服饰:金代贵族服饰金代贵族服饰之一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

在松花江下游奥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就雕有一对赤鹿,一只公鹿长角弓背,傲然挺立;一只母鹿回眸凝望,温文闲雅。

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小树,表示鹿在林中栖息,具有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

兰州中山林金墓出土的雕砖上,也雕刻着大量的鹿纹。

至于在山西稷山马村、化峪等地金墓发现的这种图案更多,鹿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或漫步缓行,或奔腾飞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种装饰特点,在衣冠服饰上也得到大量的反映,《金史舆服志》中就有女真族服饰“以熊鹿山林为文”的记载。

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便于用作装饰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鹿与汉字的“禄”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

本图所绘的裙字图案,即饰有鹿纹。

明清时期,鹿的图案虽然没有被收进官员补服,但在民间仍属常用,比较多见的是将它与“福”字和“寿”字配合在一起,名谓“福、禄、寿”。

图为左衽较窄袖袍、长裙佩戴展现图金代贵族服饰之二金代服饰有所讲究,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即为头缠皂罗巾、身着盘领衣、腰系吐骼拎、脚着乌皮鞋。

他们的器形(包含样式、色彩、纹样),都存有一些特点。

金代服饰存有一关键特征,就是多用环境色,即为穿著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

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游牧民族,以狩猎维生,服装颜色与环境吻合,可以起著维护的促进作用,冬天多擅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鹘钓鹅”“卤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存有麻痺;猎物、维护自己的促进作用。

图为圆领窄袖袍展示图。

辽金元服饰:元代皇帝服饰

辽金元服饰:元代皇帝服饰

辽金元服饰:元代皇帝服饰中国朝廷冠服源渊颇古,并且上下有别,贵贱有章,充分显示了封建等级的区别。

至元初,“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

忽必烈即位前后,在此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大抵参酌古今,随时损益,兼存国制,用备仪文。

”即“近取金、宋,远法汉、唐”。

所谓“旧俗”、“国制”指的都是蒙古的一些礼俗。

天子冕服:关于元朝皇帝冠冕,《元史》卷七八《舆服志》一:“衮冕,制以漆纱,上覆曰綖,青表朱里。

綖之四周,匝以云龙。

冠之口围,萦以珍珠。

綖之前后,旒各十二,以珍珠为之。

綖之左右,系黈纩二,系以玄紞,承以玉瑱,纩色黄、络以珠。

冠之周围,珠云龙纲结,通翠柳调珠。

綖上横天河带一,左右至地。

珠钿窠纲结,翠柳朱丝组二,属诸笄,为缨络,以翠柳调珠。

簪以玉为之,横惯于冠。

”有关皇帝的礼服,据传言:“衮龙服,制以青罗,饰以生色销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龙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华虫四十八,虎蜼四十八。

”此外,对其它服饰,如裳、中单、蔽膝、玉佩、大带、玉环绶、红罗靴、履、靺等的形制,质料,皆有详尽的规定。

元代冕服始于宪宗,“初冕服自此始。

”①后来,至元十二年(1275年)、大德十一年(1307年),根据《太常集礼·唐制》,又对冕服进行在形制和质料方面的调整。

①《元史》卷78《舆服志》1,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935页。

至延祐七年(1320年),英宗命礼仪院使传旨,“令省臣与太常礼仪院速制法服。

八月,中书省会集翰林、集贤、太常礼仪院官讲论,依秘书监所藏前代帝王衮冕法服图本,命有司制如其式”①。

①《元史》卷78《舆服志》1,第1933页。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国服装史课后练习第一章、先秦服装课后练习题一、选择题1、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说明中国远古时期的纺织材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A.棉花B.亚麻C.涤纶D.蚕丝2、周礼中,帝王冕服上起着规劝帝王广纳言路功用的是A.冕冠上的“充耳”B.綖板前低俯C.衮服上的绣黻D.衮服上绣绘宗彝3、周代冕服中“玄衣纁裳”,“纁”是指A.黑色 B.白色 C.绿色D.黄色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胡服骑射的是A.赵武灵王 B.齐桓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二、填空题1.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靴或裹腿,左衽、衣袖偏窄,便于活动;3、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4、从出土实物来看,两万七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5、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大致形成于夏朝;“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6、胡服骑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三、简答题1、深衣的内涵: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2、胡服又称“胡衣”;是指周代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服装的总称;由于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所决定,这些少数民族服装形制较为紧窄;其特点是由短衣、长裤和皮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与射猎;服装质料较为厚实,冬季以皮毛为多;服装色彩以间色为主;装饰纹样较为粗扩,题材以禽兽为多;与汉族的褒衣博带、高冠浅履的服饰形制有较大区别;3、襦裙襦裙为百姓妇女穿的一种服饰,现存最早的襦裙视觉图象资料为出土的中山国玉人饰品,中山国是战国中期中原地区一个由白狄族建立的少数民族诸侯国;其服饰特点为上下两款,上衣为紧身窄袖,右衽开襟,下摆长到腰节,下裳为方格花纹裙,腰间系带;此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发式为卷型,形似牛角,可能是中原地区流行的笄饰;4、蔽膝是贵族礼服上一种装饰;用多熟皮制作;蔽膝使用时系佩在革带之上,下垂前膝;原为上古时期人类服饰,用兽皮和树叶制成的腰衣即“围裙”,不过这种“围裙”裙幅不大,用途是遮蔽前面的阴私部分,因为那时人们已经有了害羞的观念,所以要用些东西将前面遮挡一下;商周以后为表示对先民的纪念,勿忘古制,特佩此物为饰;四、识图第二章、秦汉服装课后练习题一、选择题1、秦汉时期,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的服式是A.直裾袍B. 曲裾袍C.司服D.深衣2、汉代的法冠也叫,为执法官戴用的;A.獬豸冠B.武冠C.梁冠D.冕冠3、东汉诸多式样的首服中,长冠又称﹝﹞A.平天冠B.高祖冠C.法冠D.武冠4、秦汉时期,男子以为贵A.曲裾深衣B.袍服C.绕襟深衣D.重领深衣二、填空题1、堕马髻又称坠马髻,汉代典型发式,梳挽时由正中开缝,分发双颞,至颈后集一股,挽髻之后垂至背部,另从髻中抽出一绺,朝一侧下垂;给人以落泊之感,似刚从马上堕下;2、佩绶制度是汉代服饰中一大特色;佩绶除是一种装饰物外,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区分等级地位高低的标志;绶:丝织带类织物,多用于束腰,三指宽,用不同颜色分别等级;3、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与袍式略同,上下连属,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三、简答题1、簪zan笔簪笔是汉代一种制度;官吏上朝奏事必先书写在笏板上,皇帝旨意或议事结果也需书于笏hu板上以备忘;故官员需随身带笔,笔无搁处即插于头上耳边一侧的冠内,叫作簪笔;本出于实际应用,后才形成官制,限于御史或文官使用,这一点成为汉时文官上朝时特征之一;2、中国汉代首服有诸多式样,列举三种冠式并简述其功用;冕冠,俗称“平天冠”,为皇帝士大夫阶层的朝冠;长冠,多为宦官、侍者用或贵族祭祀宗庙时穿带;武冠,武将所戴之冠;法冠,也叫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梁冠,也叫进贤冠,为文官用;四、识图汉代曲裾袍服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一、选择题1、魏晋时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A.袍短而衫长B.袍有袖而衫半袖C.袍的面料厚而衫的面料薄D.袍有祛,而衫无祛2、魏晋时期在文人中逐渐兴起“褒衣博带”之风,下面对“褒衣博带”解释正确的是 ;A.好材料衣服宽带子B.好材料衣服散开带子C.大衣服宽带子D.大衣服散开带子3、魏晋南北朝时的裲裆形制似于清代的 ;A.马甲B.比甲C.巴图鲁坎肩D.背心4、裤褶服为穿着时代为;A.汉代B.魏晋南北朝C.唐代D.元代5、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多戴 ;A.纶巾B.小冠C.高冠D.漆纱笼冠6、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妇女饰物,形似;A.围巾B.纱巾C.披帛D.饰带二、填空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2、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3、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服饰变革三、简答题1、简述裲裆的特点;裲裆古作“两当”是一种无袖的服装;背心式服装,一般作为两片,一片挡胸,一片挡背,故称“两当”裲裆,肩部以带相联,俗称背心、坎肩;两汉时仅用作内衣,多施于妇女;魏晋时期则不拘男女,均可穿在外面,成为一种便服;2、简述裤褶的特点;裤褶是胡服的一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上身服褶而下身服裤,称为裤褶服;这里的“裤”是指有裆的、典型的西域风格样式,曾一度对汉族的“袴”无裆的裤子有一定影响;3、指出褒衣博带是哪一时期文人所崇尚的着装风格,并简述其形成原因;它是魏晋时期文人衣服趋势1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使得没有一个统一的服饰制度约束人们的着装;2思想意识上,腐朽的经学束缚被冲破,产生了玄学,它促进逻辑思辩的发展和理论探索的自由空气;3政治上的失意使得许多文人选择了逃避现实,提倡人性对自然的回归;因此褒衣博带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他们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4、杂裾垂髾服杂裾垂髾服是深衣的一种变式;它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襳xian髾”;所谓髾是指上衣的装饰,在衣服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它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重叠;所谓襳,是指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形如燕尾;四、识图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一、选择题1. 在唐朝是较为普遍的首服,它的功用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外形,其式样较多.A.幞头 B. 武冠 C.梁冠 D.冕冠2.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称谓,在唐初和盛唐期间,他们的服饰曾使唐代的妇女耳目一新,妇女着胡服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如就是当时女子外出时较喜欢的一种首服;A.幂 B.长冠 C. 瓦楞帽 D.凉帽3.隋唐时期男子着袍服十分普遍,其主要的式样是 ;A.圆领袍服 B.交领袍服 C.绣袍 D.皂罗袍4、唐代女子服装的领口常有变化,盛唐时代的襦裙,初始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后来连仕宦贵妇也予以垂青;A.鸡心领 B.直领 C. 圆领 D.袒领5.唐代的女子喜欢在背上搭披一条长长的帛带,有风时随风飘舞,下垂时似瀑布绕臂;服饰学上称其为 ;A.玉带 B. 银带 C. 披帛 D.帛锦9.半袖式衣衫是现代服装造型的主要形式,在隋唐时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服装式样,属短袖式罩衣,被称为;A.褐 B.祆 C.襕衫 D.半臂10.大翻领式的服装在唐朝时就曾流行过,当时这种式样主要是取自于以下哪一个少数民族A.回鹘 B. 蒙古 C.维吾尔 D.壮族二、填空题4.唐代妇女面部妆容中,有一种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传说源于魏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三、简答题1.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是最为灿烂的一章,请简述其原因;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进步;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为前代人所不敢想象,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鼎盛时期,国家强大,政通人和,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与各国各民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③唐代的文化空前繁荣,诗词、书法、石窟艺术、工艺美术等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推陈出新;加之道教、儒教、佛教三教合一,产生新的文化理念,这些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创作灵感;2、幞头幞头又称“折上巾”,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几乎成了男子的主要首服;到北周时,将这种幅巾作了修改加工,裁出脚,后幞头故俗称之幞头;3、帷帽帷帽为唐代女子首服;其形为高顶宽沿笠帽;从唐昭陵陪葬墓中的李贞墓所出土的女骑马俑所戴的笠帽中可领略其形状,仅在笠帽周围垂一圈透明纱罗帽裙即称为帷帽;帷帽始于隋朝;4、幂篱幂mi之巾;通常以黑色纱罗为之,戴时上覆于顶部,下垂于背,近脸面处开有小孔,以便露出眼鼻;六朝时期男女均用;始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至唐初尤为盛行,成为妇女出行之服;关于幂篱的形制,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类似斗篷一类的装束;这种服制可能与阿拉伯服饰有关;由于西北风沙很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体,障蔽风尘;有人认为,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篱,以免男人窥视;5、武德令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规定了有关上自帝王后妃,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服饰制度,甚为完备,服装史称“武德令”这是自汉明帝恢复“礼制”以来及隋炀帝“宪章古制,创造衣冠”之后拟定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完备的冠服制度,在我国服装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规定“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 “武德令”是唐朝统治阶级的服饰制度的准则,其影响一直波及宋、明各朝;6、隋唐五代服饰特点一第一阶段服饰特点1.隋至初唐女子服饰以瘦高为美2. 女子下裳主要为裙,裙子成为妇女专用服饰,3.裙腰高齐胸口,以身躯修长为美4. 妇女流行穿男装风俗5.服饰质料、色彩、式样等丰富超过前代6. 男服以窄袖衣为主,圆领、翻折领7. 不同官职服装用不同服色二第二阶段服饰特点1. 女性为丰腴为美,流行袒胸宽袖大袍、2.袒胸露背,盛行面妆3.领子款式丰富多样4. 流行胡服5. 服装色彩华丽,面料品种丰富6. 服装配套完善,等级分明四、识图1、面妆2、圆领袍衫3、半臂、襦裙五、试述唐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成为最为灿烂一章的原因;唐帝国承袭了中国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域及异族同胞交往日密,广收博采众族之长,出现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服饰史上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进步;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为前代人所不敢想象,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7分其次,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甚广;当时,唐代首都长安不仅君临全国,而且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着名的大都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与各国各民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和服饰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唐代的服饰得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借鉴、吸收、发展相提高,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7分第三,唐代的文化政策开明宽松;诗词、书法、石窟艺术、工艺美术等空前繁荣,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推陈出新;加之道教、儒教、佛教三教合一,唐代统治者在尊道、礼佛、重儒的同时,更鼓励三教自由展开辩论;三教并行不悖,不仅有力地促使道、释、儒三教相互吸收,而且造成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人们的心中自然产生一种开放的宽容的文化心态: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于一尊意志,所以在唐代朝野弥漫着自由的文化空气,不断产生新的文化理念,这些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创作灵感;8分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课后练习题一、选择题1.宋代的服饰承袭唐代的款式,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此袍服称为 ;A.襕衫 B.冕服 C.玄服 D.深衣2.宋代官员上朝时多佩,它不仅是出入宫廷的证件,亦是显示等级的标志;A.鱼袋 B. 玉带 C. 佩玉 D.金带3.宋朝官员的朝服用色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着色标准;赵普身为宋国的宰相位高权重,他上朝时应该穿的朝服;A.蓝色 B. 黄色 C. 紫色 D.绿色4.宋朝时有很多胡商来中原做生意,他们的袍服同汉人的袍服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胡服为 ;A.直襟 B. 对襟 C. 右衽 D.左衽5.流行于北宋,普及于南宋;衣长过膝、腋下开衩的长衣,早期男女均可穿用,后为女子专用服装;A.背子B. 比甲 C. 马甲 D.襦裙6.中国古代北方契丹都有习俗;一般是将额头发剃光,两鬓或前额留下少量头发作为装饰,有的额前留一排短发,有的耳边披散鬓发,有的把左右头发修剪成特殊形状,下垂至肩;A.锥髻 B. 螺髻 C. 高髻 D.髡发7. 是元代最有特点的女子首服,多以桦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为顶,上用四五尺长柳枝包以青毡;A.顾姑冠 B. 瓦楞帽 C.忠靖冠 D.高冠二、简答题1、宋代背子背子又称“褙子”;对襟、直领,两腋开衩,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衣长过膝;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任其露出里衣;无论后妃,还是妓妾,礼见宴会均可穿着;背子分为大袖背子和窄袖背子;大袖背子为贵夫所穿,窄袖背子为侍女与百姓穿着;早期男女都穿背子;后为妇女专用服饰,流行于北宋,普及于南宋;2、质孙衣质孙衣蒙语音译,又称一色之衣汉译;形制为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下裳较短;腰间作无数襞积,肩背间贯以大珠;元代定为内廷大宴礼服;上自天子下及百官皆穿之,其制贵贱不一,因职而异,但冠帽衣履须用一色,不得有异;元代衣着用料精粗相差悬殊;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明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高低;3、方心曲领方心曲领是帝王、官吏朝服上的领饰;方心曲领大袍仅次于冕服,相当群臣朝服;由汉代曲领演变而来,使用时套在颈间,以免衣领拥起;用于帝王以及七品以上的官员;唐代以后此领失传,宋代以后将方心曲领作成项圈下垂方锁式佩物,形成天圆地方的含义,附于衣外胸前;之后立为制度,凡重大朝会,穿朝服时则必须佩之;四、识图方心曲领大袍平面款式图姑姑冠第六章、明代服装课后练习题一、单选题1.在我国古代,在官服上缝补子最早始于 ;A.唐代 B. 明代 C. 宋代 D.清代2. 本为蒙古服饰,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好加以金绣,罩在衫祆以外,样式主要似背子无袖,亦为对襟;A.赤罗衣 B.袍衫 C. 比甲 D.马甲5. 明代武官服的补子上一品文官以仙鹤为图案,一品武官的图案是 ;A.一品 B. 三品 C. 五品 D.七品二、填空题1.明代服饰上喜欢将吉祥之意施于图案的创作中,其艺术手法多为谐音、象形,因其形象符大众的审美感受而深受群众喜爱,如松树仙鹤寓意长寿,鸳鸯寓意夫妇和美偕老,石榴寓意多子,以凤凰牡丹寓富贵,以瓶子、鹌鹑示平安、以荷、盒、玉饰示和合如意;2. 明代官服的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服花纹也各有规定;盘领右衽,袖宽三尺之袍上缀补子,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成为典型明代官员服饰;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明代服饰风格的主要因素;①明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其封建意识趋向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诸多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之风;因而多将吉祥祝词施与图案之上,以其形象加深群众审美感受,因而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明代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个文化也反映到了明代的服饰上;②明代中叶以后,在我国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并开始摆脱封建经济,出现产业的苗头,这对服饰质料、色彩、图案的特点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时形成北方服饰效仿南方,改变了原来四方服饰仿效京都的局面;2、简述明代服饰的特点;1、明建国后恢复汉族礼仪,吸取“周汉唐宋”服饰制度;2明衣裙与宋元近似,服饰普遍使用纽扣;3明代所穿服装有严格的规定;4服装强调装饰功能,讲究服装穿着形式美;5官吏袍服有品色规定,袍服胸背缀有补子;6官吏腰带因品级不同、质地也不一样;7寓意性吉祥图案用于服饰 ;3、比甲比甲大背心是明代妇女的普遍装束便装,无领、无袖形制类似马甲,下长过膝、对襟、直领穿时罩于衫袄之外;传说产生元代,初为皇帝所服,后才普及于民间,转而成为一般妇女服饰;因其穿着便利,故多用于士庶阶层妇女;在明代多为年轻妇女所穿;到了清代,这种服饰更加流行,且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4、水田衣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又别致,所以在明清两代赢得普遍喜爱;在民国时期,民间孩童也有穿着这种衣服以讨吉利;比甲水田衣第七章、清代服饰课后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清初的“十从十不从”条例 ;A.男从女不从B.生从死不从C.阴从阳不从D.老从少不从2、清朝官服上的补子图案是怎样装饰到补服上的A.直接刺绣于衣上B.用特殊颜料直接绘于衣上C.绣在补子上再缝于衣上D.用特殊颜料绘于补子再缝于衣3、清朝袍服中有一种前襟下摆分开,右边裁下一块,比左面略短一尺,便于骑乘的“行装”,人们称之为 ;A.箭衣B.缺襟袍C.补服D.马褂4、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绣饰A.仙鹤B.孔雀C.麒麟D.云雁5、清代服色制度严格,皇帝着 ;A.明黄色B.杏黄色C.鹅黄色D.金黄色6、清代满族女子发型保留本族形制,梳两把头,满族人称 ;A.牡丹头B.两把头C.达拉翅D.荷花头二、填空题1、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2、清朝完全满化的服装还是沿用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我们称这种服装为补服;3、满族习惯骑马,因而有一种开衩大袍被称为箭衣,袖口有突出于外的箭袖,因形似马蹄,被称为马蹄;4、清朝有一种多纽襻的背心,类似古代裲裆,满人称为巴图鲁坎肩,意为勇士服,后俗称一字襟;5、清朝官服中的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官员燕居及士庶男子则多戴瓜皮帽;6、在清朝女子的服饰中,云肩是一种当时普遍佩用的装饰,形似如意,披于肩上;7、清代旗女天足,所着木底鞋,形似花盆者为花盆底,形似马蹄者为马蹄底;三、简答题1、简述旗袍的形制旗袍是满族妇女中颇为流行一种长袍;服呈直筒状,由一整块面料裁剪而成,任何部位都不重叠,款式为衽圆领右大襟镶、领子有高低两种;清末时尚高领二寸五左右,领子是单腰上去的,可以随时拆洗,如不用领子时,往往系一条长领巾;身宽大,长及踝部,两侧开祺,边袖、衣襟下摆处镶有各种装饰饰;袍色一般多以浅谈为多色;旗袍上还喜欢加罩件绣花坎肩;2、清代马褂清代马褂又称马墩子、短褂等,因便于骑马而着名;满式马褂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流行男服款式,它不能单穿,主要是套在长袍之外,所以也称“补褂”;马褂领型多为圆领;门襟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襟等;长不过腰,下摆开衩;衣袖有长短袖、长者及腕部,短者至肘间和宽窄袖之分,均是平袖口;满式马褂还有单、夹、棉、皮等多样品种;3、清代服饰主要特点1服饰总体上趋向高贵质地和精巧的艺术加工;2领子由交领、圆领变为立领;3清代已普遍用纽扣代替带子系结服装;4长袍多开祺,官吏士人开两祺,皇族宗室开四祺;5服装色彩多用石青等冷色调;6服饰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征;7汉妇仍承袭明朝服装旧制;8妇女服装装饰大量使用数层花边镶滚;中国服装史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一、选择题1、下列那一组是青年或从事洋务工作者的装束A.西服革履礼帽B.长袍革履礼帽C.西服布鞋罗宋帽D.长袍布鞋瓜皮帽4、学生装的式样主要为 ,胸前一个口袋;A.大翻领B.戗驳领C.直立领D.青果领8、20年代末出现“奇装异服”中的衣服,从保存至今的实物和照片资料来看其上衣窄小,领口很低,袖长不过肘,袖口似 ;A.窄小B.宽大C.喇叭形D.羊腿形二、填空题1、在青年或从事洋务工作者的装束中,礼帽的材质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2、学生装的首服为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一般为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所服用;3、这一时期中西合璧非常成功且颇具代表性的一套男子服饰为长袍、西裤、礼帽、皮鞋;4、北洋军阀时期,直、皖、奉三系军警服中的胸前佩章,文官为嘉禾,寓五谷丰登;武官为文虎,寓势不可挡;5、清代旗女的袍服称为旗袍,其主要特征为体宽大、腰平直,衣长至足,加诸多镶滚;三、简答题2、简述中山装的基本形制及主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科目中西服装史年级二班级服装C20901G30801时间2010年10月11-12课题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第9、10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宋辽金元的服装产生的时代背景,宋朝朝服中的方心曲领,女装的背子为本朝代的服装特点,自然质朴的服装风格与唐朝明显不同。

其中经历了几个少数民族朝代,袍与汉族的袍不同。

重点1、宋代男子尚澜衫,男女均穿背子。

朝服中直脚幞头、方心曲领及佩鱼制度盛行。

2为游牧民族总的服饰特色是左衽、窄袖、开衩,便于乘骑等。

3、宋代的服饰风格特征:在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下,提倡理性之美,在建筑上用白墙黑瓦与本质本色,绘画上多水墨淡彩,陶瓷上突出单色釉,服饰上要简练、质朴、洁净、自然,反对过分豪华,即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亦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而形成淡雅恬静之风。

难点理学对服饰的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传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教学过程: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第一节概述公元960年,后周禁军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基本上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当时,在我国西北地区尚有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公元1127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利用宋王朝内部危机。

攻入汴京,掳走北宋徽钦二帝,国号为金。

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南越长江.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登基称帝,史称南宋。

自此,我国又形成南北宋金对峙局面。

正当中原地区宋金纷争不已之时,北方蒙古族开始崛起于漠北高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并开始东征和统一全国的活动.成吉思汗及后辈先后灭西辽、高昌,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少牧民族政权,进而灭亡南末,统一全国.忽必烈继位。

国号为元。

自宋起至元末共经历四百余年。

此期间各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北宋工商经济异军突起.农业与手工业发展迅猛,出现汴粱繁华之日.南宋苟廷残喘但占据江南鱼米之乡,亦有偏安王朝的文化与经济盛况。

但政治形势远不及唐代巩固、稳定,因而某些歌舞升平是通过屈辱妥协换来。

元代大一统局面之中,也饱含着民族压迫的成分。

诗人陈高作诗曰:“豪家列华第,被金饭珠玉。

茅屋耕田夫’,衣食常不足,均为羲皇民,胡焉异荣辱?”真实地说明宋元时期的复杂情况。

汉族人民与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族人民在四百年中各自为捍卫其领土与主权或是企图扩张统一全国而展开殊死的搏斗,从而产生了许多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

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也非常频繁。

但因经济交流的主要渠道是索纳贡赋或领地易主,因而民族之间对于互为吸取有抵制情绪。

虽然元世祖也曾采用汉法,但很多政令是通过血腥镇压而得以些微推进的,不似唐王朝在平等友好气氛之中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从服饰来看,尽管互为吸收,但基本上还是各自保留其本民族的特点.在对外贸易上,宋元较之唐代为盛,其中主要贸易国以阿拉伯诸国、波斯、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和印度等国为主。

宋人以金、银、铜、铅、锡、杂色丝绸和瓷器等,换取外商的香料、药物、犀角、象牙、珊瑚、珠宝、玳瑁、玛瑙,水精(晶)、番布等商品,对我国服饰及日用习尚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一、男子服装(一)衣裳1、襴衫(插图)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襴衫为尚。

所谓襴衫,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谰,以示上衣下裳之日制.谰衫在唐代已被采用,至宋最为盛兴。

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者还乡或低级吏入服用。

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镧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

2、帽衫(插图)士大夫交际常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登革靴。

唐时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时.而宋时儒生亦戴,样式尽可随己所好,一般以新奇为尚。

除帽衫之外,还有初为戎服,后成官员便服的紫衫:有举子服用、女子亦穿的凉衫.或称白衫,再后演变为丧服.3、裘衣是由羊、兔、孤、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

其中一种华美的贵重裘衣,谓之鹤氅,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依宋代制度,每年必按品级分送“臣僚袄子锦”,共计七等,给所有高级官吏.各有一定花纹。

如翠毛、宜汉族官服与民服(二)首服1、幞头:(插图)作为宋人首服,应用广泛。

不过唐人常用的首服幞头至宋已发展为各式硬脚,其中直脚为某些官职朝服。

两边直脚甚长,确为宋代典型首服式样,有“防上朝站班交头接耳”之说,不一定可信,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种式样予以辨认宋代服饰形象。

另有交脚、曲脚,为仆从、公差或卑贱者服用。

高脚、卷脚、银叶弓脚、一脚朝天一脚卷曲等式幞头,多用于仪卫及歌乐杂职。

(插图)另有取鲜艳颜色加金丝线的幞头,多作为喜庆场合如婚礼时戴用。

南宋时即有婚前三日,女家向男家赠紫花幞头的习俗。

(插图)2、幅巾:在官员将幞头逐渐演变为帽子时,庶人已不多戴。

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因可随意裹成各式,于是形成了以人物、景物等命名的各种幅巾。

如“东坡巾”,还有“程子巾”、“逍遥巾”、“高士巾”和“山谷巾”等。

(三)朝服1、宋代官员朝服式样基本沿袭汉唐之制。

2、颈间多戴方心曲领。

(插图)3、色彩在服装上的身份标志黄色仍为皇帝专用服色,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即是黄袍加身而称帝的。

下属宦官,三品以上多为紫色,五品以上多为朱色,七品以上多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

上朝时多佩鱼袋,唐代时即作为出入宫廷的证件鱼符,起始于秦代传达命令时从中剖成两半的虎符,宋代已作为显示等级的标志了。

带钩仍应用广泛,其中不乏其精品。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依宋代制度,每年必按品级分送“臣僚袄子锦”,共计七等,给所有高级官吏.各有一定花纹。

如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宝照大花绵,宝照中等花锦,另有毽路、柿红龟背、锁子诸锦。

这些锦缎中的动物图案继承武则天所赐百官纹绣,但较之更为具体,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四)劳动人民服式(插图)1、短衣、紧腿、缚鞋、褐布,以便于劳作。

2、工商各行均月特定服饰。

素称百工百衣二、女子服装宋代妇女服装,一般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之中的一种服式.1、背子(插图)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绊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

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似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侧衩者。

宋时,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及男子燕居均喜服用.取其既舒适合体又典雅大方。

2、襦:(插图)短襦之式最迟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多系在裙腰之内。

此期有由内转外的趋势,犹如今日朝鲜人所穿短襦,不系裙腰之中。

3、袄;(插图)为日常服用衣式,大多内加棉絮或衬以里子,比襦长,且腰袖宽松。

4、衫:(插图)衫为单层,以夏季着之为主,袖口敞式,长度不一致,一般质以纱罗。

宋诗中;“薄罗衫于薄罗裙”、“藕丝衫未成”、“轻衫罩体香罗碧”等诗句绘出其质地之美。

5、半臂:(插图)原为武士服,因袖短而称之为半臂,唐女喜服,宋代男子着于内,女子着于外。

6、背心:(插图)当无袖,似裲裆。

连同半臂、背子等皆为通对襟,此间区别为半臂加袖长可成背子,半臂去袖则为背心,与某些裲裆肩处加襻有所不同。

7、抹胸与裹肚:(插图)主要为女子内衣.二者比之,抹胸略短似今日乳罩,裹肚略长,似农村儿童所穿兜兜。

8、裙:(插图)①色彩——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色彩清淡,是妇女常服下裳,劳动妇女多穿深色素裙。

“淡黄衫子郁金裙”、“碧染罗裙湘水浅”、“草色连天绿色裙”、“碟蓝衫子杏花裙”反映宋代色彩特点。

②裙式——裙式修长,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

时兴“千褶”、“百迭”。

裙式中还有以裙两边前后开衩的“旋裙”赶上裙”。

③裙幅用料——用料六幅、八幅以至十二幅.④裙腰——裙腰自腋下降至腰间的服式已很普遍,9、裤:(插图)汉族古裤无档,因而外着裙.裙长多及足,劳动妇女也有单着合档裤而不着裙子的。

印花罗褶裙(福州南宋黄异墓出土实物)10、履:(插图)宋代女子有缠足的陋习,“一钩罗袜素蜡弓”不仅示出袜料,也显示了缠足缠足形象。

11、首饰:①盖头巾:(插图)方五尺左右,以皂罗制成。

为女子出门时遮面,后以红色纱罗蒙面,作为成婚之日新娘必着首服,此习惯一直延续到近代。

鞋子讲究红色鞋帮上绣花,且作风头形的式样,劳动妇女多数着草鞋等平头、②花冠与佩饰:(插图)花冠初见于唐,因采用绢花,即可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谓之“一年景”。

男女皆可戴。

圆头鞋。

天足,以便劳作。

第三节少数民族服装一、辽契丹族服装1、概述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辽河和滦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契丹族还处于氏族社会,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

五代初,由于汉族人避乱涌入边区,加之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使其很快强大起来。

公元916年,阿保机在临潢府(今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自立皇帝,定国号为“辽”,后经常侵扰中原。

由于宋王朝腐败无能,致使最终签定“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贡银十万两,绢20万匹。

1125年,被女真族所灭。

2、契丹族服装:(插图)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

女子在袍内着裙,亦穿长筒皮靴。

因为辽地寒冷,袍料大多为兽皮,如貂、羊、狐等,其中以银貂裘衣最贵,多为辽贵族所服。

3、男子习俗髡发。

(插图)不同年龄有不同发式。

女子少时髡发,出嫁前留发,嫁后梳髻,除高髻、双髻ji、螺髻之外,亦有少数披发,额间以带系扎。

按辽俗,女子喜涂面以黄色,如宋时彭如丽诗;“有女天天称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二、金女真族服装1、概述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生活,古称“靺鞨momo”。

公元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

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柞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统治。

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灵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干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之后,被蒙古军所灭灭。

2、女真族习俗①金俗尚白认为白色洁净,同时也与地处冰雪寒天与衣皮而皮简里儿多为白色有关。

②衣料:富者多服貂皮和青鼠、狐、羔皮,贫者服牛、马、獐、犬、麇等毛皮.夏天则以贮丝、锦罗为衫裳。

③发式特征:男子辫发垂肩,女子辫发盘髻,也有髡发,但式样与辽相异。

④首饰:耳垂金银珠玉为饰⑤金人尚火葬,3、女真族服装①女子着团衫:直领、左衽,②下穿黑色或紫色裙:裙上绣金枝花纹.亦着背子(习祢绰chuo子),与汉族式样稍有区别,多为对襟彩领,前齐拂地,百花绣金、银线或红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