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上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1-精品

苏教版七上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1-精品

【关键字】方法、问题、难点、透明、合作、需要、重点、作用、分析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三、教学准备:1.FLASH:(1)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实验;(2)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3)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2.准备“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全体同学都能回答出: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观察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小结]: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认同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苏版初一生物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苏版初一生物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苏版初一生物上册3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课标要求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2.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坚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稳。
课标解读
1.“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
2.本节课的具体内容为: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点;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坚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稳。因此在本节的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侧重关心学生建立更为具体的概念,如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开释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那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要紧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事实上质确实是分解有机物,开释能量。呼吸作用的强弱常常是生命活动强弱的标志,阻碍着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农田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贮藏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等等。
播放视频《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摸索问题,观看视频,通过总结,归纳比较。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绿色植物在坚持生物圈碳—氧平稳中的作用
[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专门复杂,但至少我们明白了它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60%,二氧化碳含量为0.035%,二者在大气中相对稳固,这叫作碳—氧平稳。植物的显现才使得其他生物繁育生息、朝气蓬勃成为可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坚持了如此美好的和谐的一种平稳。那它会可不能被打破呢?
关于“绿色植物在坚持生物圈中碳—氧平稳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教师从复习的角度提出问题,如生物通过呼吸作用获得能量,同时还向大气中排出二氧化碳。你们明白还有哪些过程需要向环境中排放二氧化碳呢?环境中二氧化碳积存过多,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什么样的阻碍?一旦大气中的氧气用完,会是什么样?你听说过臭氧层空泛吗?在师生交流中,逐步使学生明白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养活了我们人类,是绿色植物坚持着生物圈碳—氧平稳。因此,我们要善待植物,爱护和爱护植物,大量植树造林,充分发挥植物的庞大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为爱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地球,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苏教版初一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讲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讲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讲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三、教学预备:1.FLASH:〔1〕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实验;〔2〕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3〕种子呼吸时开释二氧化碳2.预备〝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器材。

五、板书设计: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的实质1、呼吸作用2、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二、呼吸作用的意义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在早晨、傍晚、深夜在同一植株上分不摘取三片叶子并标记为甲、乙、丙,用打孔器在三片叶子上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脱色后用碘液处理,结果蓝色较浅的是______________,较深的是______________,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植物吸取______________,分解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并开释______________。

二、判定题1.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2.同一植物体的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呼吸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

〔〕3.高等植物除淀粉外,蛋白质、脂肪也能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分解开释能量。

〔〕三、填表题四、简答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实验报告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1.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01.苏教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 第6章 第4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 (1)

5801.苏教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 第6章 第4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 (1)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内容植物的呼吸作用( 1课时)教学目标1.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教学策略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过程(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学生4人一组。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不加标记)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尸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

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会利用凹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察现象。

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

二次备课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3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3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课的教学内容。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重要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呼吸作用。

不仅植物细胞能进行呼吸作用,动物细胞和细菌等微生物的活细胞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人体的呼吸现象很熟悉,但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却不是很了解。

正是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构成了学习动机第一要素---强烈的探知欲。

另外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2、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3、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能力目标:1、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观察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表达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创新和分工合作的探究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2、关注与植物呼吸作用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2、分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3、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难点分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五、教具准备:菠菜,黑色塑料袋,吸管,试管,止水夹,澄清的石灰水,锥形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法七、教学流程八、教学预设:本节课着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演示讲解和讨论交流为课题主线。

教师完全扮演导演角色,仅在必要时予以提示和补充。

这节课课前准备较多,课上的活动也多,在教师积极引导和控制下这将会是最大的亮点,但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有限,如果师生任何一方准备不足,都会成为失败的一课。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4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4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案
学生手中的平板出现不同的界面,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兴趣体验。电子书包能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对教师的课前准备作出了更大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大胆的将两个实验同时操作,一起分析,更好的将课堂教给学生处理。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引领者。
植物的呼吸作用
江苏教育出版社生物第三单元第六章第四节
学时
1课时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布置作业后,等待学生提交的过程,既可以辅导个别学生,也可以时时关注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和进度。投票功能直接电脑生成结果,学生参与度更高,效果真实有效。小组讨论并拍照上传,学生更加认真的参与实验操作。教师也更容易带领大家一起反思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结果、结论和出现的错误。现场随机提问和抢答功能是学生有一种争先恐后的紧迫感,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
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完成实验结论。
小组实验拍照上传,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完成程度,又可以给与学生展示的机会。
过渡
26’00”-
30’30”
承前启后
课堂小结通过实验验证的结果,并引入下一知识点
评价学生实验表现,思考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屏幕展示所有学生的活动情况,可以更好地进行自评和互评。
活动三
30’12”-
37’30”
呼吸作用的意义
完成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是释放能量,了解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4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案1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4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案1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目标】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

难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

教师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

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

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板书)植物的呼吸作用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

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

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3)怎样才能检测O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O2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4)怎样才能检测CO2含量的变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教师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混浊)实验一:人呼吸会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事先准备好的澄清石灰水,分组进行操作,一名学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吹气,其余的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知道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人呼吸时会呼出很多二氧化碳,我们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测CO2含量的变化。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一上)2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一上)2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一上)2张成利涟水县永兴学校(223400)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活动与探究关键词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先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专门关键的步骤。

)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一、学情分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关心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阻碍。

教师能够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觉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觉咨询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摸索。

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那么实验成效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看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摸索:什么缘故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那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缘故,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因此不能直截了当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

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

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裂。

6.4植物的呼吸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6.4植物的呼吸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结果,解决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一步深化对植物呼吸作用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相互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
3.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展示植物呼吸作用的动画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4.设计有趣的游戏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植物呼吸作用。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呼吸作用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2.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是什么?呼吸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农田,观察农作物,引发学生对植物呼吸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兴趣。
2.教师通过展示植物呼吸作用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
3.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植物呼吸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呼吸作用的知识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评价,互相给予肯定和建议,共同提高。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4.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

课标上给出的相应重要概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具体内容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开展帮助学生领会植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的科学事实的实验。

因实验内容较多,遂把课程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专门讲述述植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科学事实。

在第一课时中,教材给出的目标是:描述植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教材给出了两个相关实验:给生、熟蔬菜套黑色塑料袋提前处理24h后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浑浊的实验,以及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新鲜植物和烫过植物的三角瓶中看火柴的燃烧现象。

通过第六章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科学史、场所、实质,为学习呼吸作用奠定了一定的思维基础。

但是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过程看似相反,容易导致学生混淆,且呼吸作用的实质容易被学生忽视。

为了让学生领会植物的各个器官均能进行呼吸作用,本节课上,教师将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提供植物的六种器官,分别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最终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领会植物的六大器官均能进行呼吸作用。

2学情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植物的生活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面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章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比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把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完成探究实验,描述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3.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植物通过氧气和有机物质进行代谢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有氧呼吸是指植物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将有机物质和氧气进行代谢反应,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无氧呼吸是指植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将有机物质进行代谢反应,产生能量和乳酸或酒精的过程。

2. 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相互联系的。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会进行呼吸作用,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进行代谢反应,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

3. 植物的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植物的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维持植物的正常代谢活动。

同时,植物的呼吸作用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和品质。

4. 实验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和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

实验步骤如下:1.将一盆植物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记录下容器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2.将植物暴露在光线下,记录下容器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3.将植物暴露在黑暗中,记录下容器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4.分析实验结果,探究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呼吸作用。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实验探究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生动形象地介绍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展。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七年级生物上册3.6.4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6.4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新版)苏教版
在学习态度上,学生们对生物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困难,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需要设计有趣且易于理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建立自信。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但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因此,我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
5. 例题五:植物呼吸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题目:请描述植物呼吸作用与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关系。
答案:植物呼吸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表现为: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植物呼吸作用更为旺盛;反之,则呼吸作用减弱。
板书设计
a. 知识点一: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
- 概念:植物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一片茂密的森林,提问学生“为什么植物在夜间也会进行呼吸作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 讲授新课(15分钟)
a. 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3分钟):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内涵。
总计拓展资源和建议字数:约1500-2500字。
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节生物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感到满意的是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片茂密的森林并提问“为什么植物在夜间也会进行呼吸作用?”这个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积极参与思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提问环节,学生们提出了各种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对植物呼吸作用还是有一些疑惑的。我觉得我在回答问题时应该更加清晰明了,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精品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精品教案

植物的呼吸作用【设计依据与构想】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

在课堂中注意时时以动物或人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组织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以及课外调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分析身边的生活现象,加深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完成呼吸作用的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设计简单实验。

3.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4.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生生参与、师生交流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的智慧。

教学重点1.植物呼吸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1.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呼吸作用为生命提供能量。

课前准备1.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选出小组长。

2.每小组收集实验所用的新鲜蔬菜叶(应该选择那些比较容易腐烂的叶,这样比较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如菠菜叶),并将实验材料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3.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实例,兴趣小组走访农贸市场调查生黄豆芽或绿豆芽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4.教师提前渗透与本节课有关的化学知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有助燃的作用。

5.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鱼类呼吸作用的视频,小鸟发现储存的种子质量减少而争吵的组图漫画等)6.准备实验用具:黑色和白色的塑料袋、软管、锥形瓶、止水夹、澄清石灰水、小木棒和火柴。

【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以PowerPoint形式展示视频:鱼类的呼吸。

教师设疑:植物也有呼吸吗?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植物的呼吸与动物的呼吸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氧气就会减少,二氧化碳就会增多。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认识植物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植物体内的关系。

4.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及其运输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如氧气罩、空气泵、水杉叶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呼吸的呢?呼吸对于植物有什么重要性?二、讲授植物的呼吸作用(15分钟)1.教师通过PPT介绍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讲解植物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如叶片、气孔和根等。

3.教师通过案例或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解释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三、进行植物呼吸作用实验(25分钟)1.教师布置实验环境,为每个小组准备好氧气罩、空气泵和水杉叶片等实验器材。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步骤,例如将水杉叶片放在氧气罩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等。

3.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强调它们是相互依赖的。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不同?它们对植物体内的气体有什么影响?五、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及其运输方式(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总结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和呼吸作用的表现。

2.教师介绍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如通过气孔和根等途径。

3.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图片中的现象和过程。

六、小结(5分钟)1.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让学生积极回答并做出解释。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植物的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与发育的重要性。

七、课堂作业(5分钟)1.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本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并写出一篇200字以上的小结。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一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一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三、教学准备:1.FLASH:(1)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实验;(2)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3)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2.准备“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器材。

五、板书设计: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的实质1、呼吸作用2、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二、呼吸作用的意义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在早晨、傍晚、深夜在同一植株上分别摘取三片叶子并标记为甲、乙、丙,用打孔器在三片叶子上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脱色后用碘液处理,结果蓝色较浅的是______________,较深的是______________,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植物吸收______________,分解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并释放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1.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2.同一植物体的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呼吸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

()3.高等植物除淀粉外,蛋白质、脂肪也能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分解释放能量。

()三、填表题四、简答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苏教版 (1)

《植物的呼吸作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苏教版 (1)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内容植物的呼吸作用( 1课时)教学目标1.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教学策略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过程(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学生4人一组。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不加标记)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尸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

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会利用凹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察现象。

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

二次备课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Respiration)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定位(Mitochondrial)常呈棒状,球形,卵圆形等,0.5-1.0μm⨯2-10μm,一个细胞约500-2000个,自己分裂。

(图)(1)外膜厚6-7nm,光滑而有弹性,含高比例磷脂,和一般膜类似,一些跨膜的内在蛋白构成小孔(2-3nm)分子量一万以下的水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

有几种酶,不是参与氧化磷酸化的,如磷脂酶,卵磷脂合成酶类。

(2)膜间空间:约25nm,内有一些可溶性酶,底物,辅助因子,一般能自由出入于线粒体与胞浆,如有腺苷酸激酶,二磷酸核苷激酶等。

(3)内膜厚约5-7nm,向内反复折迭形成嵴,上有许多颗粒,透性很小,H2O、CO2、NH3等不带电子分子可透,其它则要经一定孔道或特殊载体。

膜上嵌有各种电子传递体和偶联因子,Cytb, c1, c, a, a3,NADH脱氢酶,脂肪酰CoA脱氢酶,各种代谢物载体,所以内膜蛋白质比例很高,在内膜上发生电子传递与能量转换。

(4)衬质(matrix)蛋白质50%,含70-100种酶,细胞中一半代谢在线粒体中发生。

全部三羧酸循环的酶,脂肪酸氧化的酶,氨基酸分解及蛋白质合成的酶。

还有Ca2+,Mg2+,Mn2+,Zn2+,等离子。

进行物质转化的场所。

DNA,RNA,部分自主性,可复制,转录,翻译一些酶类。

植物细胞线粒体DNA分子不均一性大大高于动物的,以蛋白质为基础的耗氧速率也高,而脂肪酸氧化速率极低或检测不到。

活细胞中,线粒体的形状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第一节呼吸作用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植物在生命活动进程中,需要不断地消耗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中,植物利用这些化学能进行生命活动,就要对这些有机化合物进行氧化分解。

所以在整个植物生命活动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的变化:同化作用(Assimilation)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呼吸作用是物质代谢的中心。

一、概念呼吸作用是指在生活细胞内有机物进行有控制的生物氧化,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广义的概念应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内,狭义的概念仅指有氧呼吸,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往往是指有氧呼吸。

1.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生活细胞在氧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一般葡萄糖是植物细胞最常利用的物质,因此呼吸作用的过程可用方程式表示:C6H12O6 +6O2 → 6CO2 + 6H2O(+686千卡)但此方程式没有准确说明呼吸作用的真正过程,葡萄糖降解需要水分子参与,产生的H+再与O2结合而还原成H2OC6H12O6 +6O2 +6H2O → 6CO2 + 12H2O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ATP形式去参与代谢活动,一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耗损。

2. 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出较少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用于高等植物无氧呼吸,如在微生物中就是常说的发酵(Fermentation)。

C6H12O6→ 2C2HSOH + 2CO2+ 24千卡——酒精发酵C6H12O6→ 2CH2CHOHKOOH + 18千卡——乳酸发酵从进化现点看,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的,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能量利用效率高,但在淹水缺O2情况下,也能进行短时间无氧呼吸,产生部分能量以适应不利环境,又如种子萌发,种皮未破裂之前,也进行无氧呼吸,体积大的块根,块基和果实内部也进行无氧呼吸,水稻等沼泽植物有较强的无氧呼吸系统。

但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比较:(1)氧化不彻底,产生能量少,是个低效率的放能过程。

(2)产生酒精,乳酸,积累下来会使细胞中毒,影响TCA的正常运行,所以高等植物长期处于缺O2条件下时,就会受到伤害以至死亡。

种子堆积受潮,产生酒味,酸味,发热等均是无氧呼吸的结果。

但短暂的无氧呼吸是对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

3. 呼吸作用的特点(1)吸O2,放出CO2,把复杂的有机物变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氧化过程。

(2)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逐步释放能量,把糖或其它呼吸底物的化学能转移到ATP和NADH2中成为活跃的化学能供生理活动利用。

(3)任何生活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与生命活动紧密联系,不限定于某些专门部位。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1. 植物生命过程中能量供应的来源呼吸作用是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而且以ATP 形式暂存,适于植物生理活动需用,(1)如植物根系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运输。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3)细胞的分裂,伸长,细胞分化。

(4)植株的生长发育等无一不需要能量供应,呼吸停止则生命死亡。

2. 提供各种生物合成的原料呼吸作用中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成为合成许多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

丙酮酸→丙氨酸→蛋白质草酰乙酸→无冬氨酸→蛋白质α-酮戊二酸→谷氨酸→蛋白质乙酰CoA→脂肪酸→脂肪磷酸甘油醛→甘油→由于呼吸作用供给能量带动各种生理过程,其中间产物又能参与合成其它重要的有机物,所以说呼吸作用是植物代谢的中心,呼吸作用的强弱标志着植物生理活动的旺盛与否。

归纳如图第二节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Respiratory Metabolism)复习植物的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生化过程:有氧呼吸包括三步: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细胞色素系统)呼吸链电子传递。

一、高等植物呼吸系统的多样性1.糖酵解(G lycolysis)1897年Hans Buchner和Eduard Buchner研究酵母时发现了关键,1940年才完全了解。

糖酵解,也叫EMP途径(纪念三位生化学家:Embden, Meyerhof ,Parnas)在细胞浆中进行。

反应过程(图)小结糖酵解过程:(1)总反应式:C6H12O6+ 2NAD+ + 2ADP + 2Pi →2CH3COCOOH + 2NADH + 2ATP + 2H+ + 2H2O(2)反应物是葡萄糖,产物是丙酮酸,没有彻底氧化。

(3)产生的能量少,但其中许多物质是细胞代谢的重要中间物。

反应中共产生2个NADH2,进入呼吸链可产生6个ATP,直接产生2个ATP,共8个ATP。

NADH2也可不进入线粒体,而在胞浆中用于各种合成和还原过程。

(4)不需要O2,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也无CO2产生,产生的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生成乙醇,乳酸等,在有氧条件下,进入TCA,继续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可产生大量ATP。

(5)糖酵解的控制点:(不可递反应部位)(a)磷酸果糖激酶(PFK,Phosphofructokinase)是最重要的控制部分,它是变构酶,4个亚基的四聚体,340KD。

它被高水平ATP抑制,它降低酶对F-6-P的亲合力,ATP结合在高度专一的调节部位上引起酶的变构效应,而AMP可以逆转这种作用,因此当ATP/AMP 下降时,酶活性就增加,也就是说EMP是被能荷下降所刺激的。

也被H+抑制,以防止过多乳酸形成和造成血液酸中毒。

(b)由于EMP还为生物合成供应碳素骨架,所以PFK会受原材料多少的信号控制,TCA环中,ACC接受乙酰CoA,首先形成柠檬酸(citrate),当其水平高时,表示有丰富的生物合成前体物,因此不需要降解更多的葡萄糖,它通过加强ATP 的抑制效应来抑制PFK活性。

细胞的生理活动既需要能量,又需要原材料,所以ATP/AMP低以及柠檬酸低时,PFK活性增高,加强葡萄糖的分解。

1980年在植物体内发现F-2.6-P2,它能促进PFK活性而促进糖酵解,(Henri-Gery Hers and Emile Van Schaftingen),存在于叶绿细胞的细胞质中,它还促进另一种酶活性即PFP(焦磷酸-果糖-6-磷酸-1-磷酰基转移酶) PFKF-6-P + ATP ―――→ F-1.6-P2+ ADPF-6-P + PPi → F-1.6-P2+ Pi (CAM植物中广泛)F-2.6-P2+ ATP还能使PFP→PFK(“代谢物调节的催化转变”)F-2.6-P2还能调节抑制FBP酶活性以调节蔗糖合成。

所以它能调节光合作用中的蔗糖合成及糖酵解速率(PFK,PFP,FBPase)关系到植物细胞光合产物的分配及碳代谢的走向。

动物细胞中,F-2.6-P2是PFK最强的正效应物,调节动物细胞(特别肝细胞)的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

受Mg、Pi、ADP、AMP、F-2.6-P2促进;受高ATP、H+和柠檬酸抑制。

(2)已糖激酶(Hexokinase)也是变构酶,被G-6-抑制,当ATP/AMP高时及柠檬酸高时,PFK受抑制,F-6-P 水平升高,而F6P和G6P间有平衡关系,所以G6P也升高,而对此酶产生抑制作用。

(3)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它的活性受ATP抑制,柠檬酸Ca2+抑制受mg2+、K+、NH4+、Mn2+、ADP促进。

(4)磷酸甘油醛脱氢酶(Phosphoglyceraldehyde Dehydrogenase)4个亚基的蛋白质,活性中心有-SH每年亚基上连一个NAD+(辅酶)甘油醛的H+传给NAD+二、三羧酸循环(TCA cycle)也叫柠檬酸环或Krebs环( Hams,A.Krebs,1937)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在线粒体中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二羧酸和三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直到形成CO2和H2O,这个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The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1. 丙酮酸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CH3CCOOH + HS-CA + NAD+———————复合体 Mg2+CH3CO-SCoA + NADH + H+ +CO2(乙酰辅酶A)这一步反应是连接糖酵解与TCA的中心,催化的酶复合体包括:丙酮酸脱氢酶,硫辛酸转乙酰基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CoA-SH,FAD,NAD+,硫辛酸,Mg2+ , 硫胺素焦磷酸(TPP+)2. 进入TCA:柠檬酸合成酶(1)CH3CO-SCoA + 草酰乙酸 + H2O———————柠檬酸 + CoASH 顺乌头酸酶顺乌头酸酶(2)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H2O +H2O 异柠檬酸脱氢酶(3)异柠檬酸 + NAD+————————草酰琥珀酸 + NADH +H+异柠檬酸脱氢酶(4)草酰琥珀酸—————————α-酮戍二酸 + CO2α-酮戊二酸脱氢酶(5)α-酮戊二酸+NAD++CoASH————————琥珀酰COA+CO2+NADH+H+酶系的辅助因子有:TPP+,硫辛酸,HSCoA ,FAD, NAD+琥珀酸合成酶(6)琥珀酰CoA+GDP+H3PO4————————琥珀酸+GTP+CoASHH2O Mg++琥珀酸脱氢酶(7)琥珀酸+FAD———————延胡索酸+FADH2延胡索酸酶(8)延胡索酸+H2O——————苹果酸苹果酸脱氢酶(9)苹果酸 + NAD+ ————————草酰乙酸+NADH+H+小结TCA Cycle:(1)总方程式CH3COCOOH + 4NAD+ + FAD+ + GDP + Pi + 3H2O→3CO2+ 4NADH2+ FADH2+ GTP(2)进行部位,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