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插管部位皮肤消毒不彻底。
•术中操作污染。 •插管时间过长。 •导管本身污染。 •静脉输液的污染。 •患者抵抗力低下及其他感染灶的血行性播散等。
穿刺部位及感染
多项研究证实:股静脉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 脉;右侧颈内静脉置管 的细菌定植发生率低于 左侧(31%比53%); 锁骨下静脉置管细菌定 植发生率右侧高于左侧 (27%比15%)。 感 染率最低。
不常规推荐抗生素涂层导管(推荐级别:A) 导管材料要求表面光滑,具备良好的生物相
容性,不易引起血栓
感染及导管选择
血栓形成及感染密切相关。
超声提示 :中静脉血栓发生率约33%,15 %是导管相关性血栓。股静脉血栓发生率 约为21.5%,而颈内静脉血栓发生率是锁 骨下的4倍。
导管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生率为非血栓 患者的2倍之多。
感染的预防
1.手消毒
导管穿刺及护理操作者的无菌操作技术非常重 要,手部消毒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选用70%酒 精进行手部消毒,较之皂液洗手明确而显著地降 低了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
推荐意见:正确的手部消毒是减少感染的 有效措施(推荐级别:A)。
导管置入、更换、查看、触诊、调整 或更换敷料前后均应清洁双手,即便佩戴手 套,也应注意手部清洁。
导管不再需要时应立即拔除。如果置管时没 有保证无菌操作,紧急置管,则应尽快于 48h内更换导管
感染的预防
6.敷料选择及更换
穿刺术野的覆盖保护一般使用透明、半透性 聚安酯敷贴或纱布等材料。应根据临床情况 和各种敷料不同的优缺点进行选择。对于成 年患者,敷贴1周更换1-2次,纱布则需2d 更换一次。足够大:9*11或10*12 敷料潮湿,松动或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 置管部位 受限
概念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病原菌定植 是导管头部(至少5)定量或半定量
培养, 微生物生长(>15)。无临床表 现 导管相关感染 出口部位感染;隧道感染 局部感 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全身感
导管相关感染
出口部位感染:指出口部位2内的红斑、 硬结和(或)触痛;或渗出物培养出微生 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 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感染发生率高低及导管类型、医院规模、 置管位置及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常见致病菌
革兰阳性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
表皮葡萄球菌占的30%,皮肤污染引 起;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13.4%,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 ↑。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导管感染增多趋 势
真菌比例越来越高。白色念珠菌引起 的血行感染率为5.8%。接受免疫抑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感染诊断标准
当怀疑而拔除导管时,导管培养是诊断的 金标准,半定量和定量导管培养
置管时间少于1周,培养结果最可能的是皮 肤表面微生物,它们沿着导管外表面进入 引起感染或其他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 播散到导管并在导管上黏附定植(腔外途 径)。半定量培养技术协助诊断更敏感。
推荐意见: 血管内导管置管和局部换药时的皮肤消毒,宜选 择2%洗必泰或1%~2%碘酊(推荐级别 B)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感染的预防
4,选择最理想的置管位置,首选锁骨下静脉
5,每日检查患者是否需要保留导管。 导管留置愈久,产生的风险愈大。所以,当
发现27 %导管培养阳性者存在肉眼可见血 栓,而所有无血栓形成的导管培养均阴性。 另一研究中,6例有血栓形成的病人中有5例
感染临床表现
包括发热、寒颤或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或有脓 液渗出等,严重者可并发心内膜炎、骨髓炎和其 他迁徙性感染。有研究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该菌很少引起局部或 全身感染征象。若置管部位有明显的炎症表现, 特别是当患者同时伴有发热或严重全身性感染等 临床表现时,应考虑感染系由金葡菌或杆菌引起。
研究显示若无明显临床症状,4 d更换 和7 d更换肺动脉导管对导管相关感染 的发生并无统计学意义,故需要持续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可达7 d。
感染及导管选择
导管越粗、越硬、越复杂(带囊导管、多腔导 管),越容易发生感染。
尽量选择导管接头和管腔最少的中心静脉导 管,不反对使用多腔导管以满足临床治疗需 要(推荐级别:D)
A 评估导管 1 导管功能评估 导管穿刺时间 导管留置时间 局部情况评估
导管维护三部曲
C 冲管 抽回血,10 以上注射器 营养液及蛋白之间用盐水隔开维持管腔通畅,防
止药液沉积。 冲管方法,脉冲式
推一下停一下,在管腔内造成小漩涡,加强冲 管效果。
导管维护三部曲
L 封管 1 、 封管液5-10。 2、 封管液配制方法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穿刺部位及感染
下肢外周静脉穿刺点发生感染的危险高于 上肢血管,手部发生静脉炎危险小于腕部 和前臂血管。
动脉导管通常留置于桡动脉,肱动脉,足 背动脉和股动脉等位点,其中以桡动脉发 生感染几率最低。
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
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之间无相关性,且感染的危 险高峰是在导管置入的前几日,2周之内感染的风险 相对较低,定期更换(3d或者7d)并没有比按需更 换导管,显示出感染发生率的降低, 但留置时间﹥28日,感染率明显增加24%。
250生理盐水加入12500的肝素 纳
思考题
简答题:CVC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手部卫生 穿刺导管时提供最大无菌屏障 使用洗必泰消毒皮肤 选择最理想的置管位置 每日检查患者是否需要保留导管 合理选择敷料及更换 正确封管 专业队伍培训及质量控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感染的预防
7.专业队伍培训及质量管理 推荐意见:应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 操作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推荐级别:A) 条件允许时,应采用床边B超引导下中心静 脉导管的放置(推荐级别:B)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ICU 张淑香
源自文库
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 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 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血管内导管包括周围静脉导管、中心 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皮下隧道式导管; 体内置入式输液泵。
导管相关并发症:机械损伤、血栓形成、 感染、脓毒症、心内膜炎、骨髓炎
感染的预防 :其他策略
监测尽量选择一次性密闭式压力传感系统,并将 压力监测系统和液体输注途径分开
应用导管稳定装置() 正确封管:沉积在导管中的纤维蛋白性血栓是微
生物定植的好发部位,肝素可降低血栓发生而减 少感染,使用持续的低剂量肝素可能是方便且有 效的预防的方法。 封管肝素液:10-50
导管维护三部曲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感染的预防
3.皮肤消毒剂选择
2%洗必泰常作为首选,其次2%碘酊、1%碘伏 或70%酒精。洗必泰和碘酊的效果优于碘伏。范 围要大,直径15,消毒用力,时间﹥30秒,待干酒 精30S,碘伏待干60S ,洗必泰不宜用于小于2个 月的婴儿。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感染的预防
7.专业队伍培训及质量管理
•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 等均可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严格培训、标准化无菌操作,详细的工作流程、 详实的记录、加强质量监督等可显著降低
•提倡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操作熟练
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
周围静脉导管:定期更换不能作为预防静 脉炎和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方法 (推荐级别: D);
重点不是72 h更换,而是每天对导管位点 的监测。但是当周围静脉导管不能正常使 用或者出现静脉炎(皮温升高,触痛,皮肤发 红,触及静脉条索),应当立即拔除。
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
肺动脉导管:采用薄层塑料薄膜包裹 可预防接触污染,导管相关感染的时 间点通常为4~7 d,保留通常不超过3 d。
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大于2的 触痛、红斑和(或)的硬结,同上
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 :有导管,有 菌血症,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外周静 脉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及身 体其他部位感染源无关
若拔管,导管尖端培养及血培养为同 一致病菌,排除其他部位感染源
流行病学资料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约为2.9~ 11.3/1000导管日, 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 /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 ×1000‰
②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等 临床表现,但导管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 的来源,至少两个血培养阳性(其中一个来源于外周血)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感染的预防
包括手部卫生、穿刺导管时提供最大无 菌屏障、使用洗必泰消毒皮肤、选择最理 想的置管位置及每日检查患者是否需要保 留导管。
推荐意见:不需要定期更换(推荐级别) 推荐意见:血管内导管应尽早拔除(推荐级别:E)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国外有资料报道,置管 时间长达近2 年而未发生感染。所以对长期 置管者,只要未发生感染迹象,不一定要中途 更换导管,因为置管后皮下潜行段导管已及 皮下组织形成较紧密的结合,有一定的机械 阻挡作用,只要严格无菌操作及护理,长期置 管仍是安全的。
置管时间大于1周,病原微生物从导管尖端 进入管腔并蔓延是感染的主要机制(腔内 途径)定量培养结果更准确。
感染诊断标准
1.确诊:具备下述任1项,可证明感染
①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细菌数≥15)或定量导管培 养阳性(细菌数≥1000),同时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并及导 管为同一微生物。
②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 落计数比(导管血:外周血)≥5:1。
③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培养,导管血培养阳性出 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至少早2 h。
④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一株 微生物。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感染诊断标准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1项,提示极有可能感染
①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导管培养阳性,血培养阴性, 除了导管无其他感染来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 h内未用 新的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
感染的预防
2.无菌操作 穿刺导管时提供最大无 中菌心屏静脉障导管穿刺时如果没有提供最大无菌屏障,感染率
可高达6倍。最大无菌屏障是指进行置管时,无论操作者还 是其助手都应严格洗手、戴帽子、戴口罩、穿无菌隔离衣 和戴无菌手套。对患者应采用一整张无菌单从头到脚整个 覆盖,只露出穿刺部位。
推荐意见:在进行导管相关操作时, 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推荐级别: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