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最新】《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一)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着《易中天品三国》。
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
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第一、对于江东政权的认识。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
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
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
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
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
北至长江,南至大海。
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
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
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
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
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
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
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孙权的用人方法。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
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
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
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
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
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
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
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
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
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
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
图书是百家讲堂的拷贝,因为自己几乎从来都不曾记得家里有个电视存在,只好用快捷便利的电子书来代替一下。
起源是前阵子有人跟我提到易中天,并转发给易讲十悟(如下):1.人都是逼出来的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
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
虽然向来不怎么关心时事,虽然也不怎么关心世人的流行和追随。
但上上周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启了阅读之旅.......孜孜不倦读至第四十七回……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
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
最终我会去关心追究历史的真相,至于草船借箭是孔明也好孙权也罢。
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
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
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
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品三国读书笔记
《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教授《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一书中谈的第三个人物是窦婴,名字是《窦婴与外戚》。
为了读懂这篇文章,我详细阅读了《史记》中的《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还仔细读完了王立群教授《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一书。
读完这些资料后,掩卷长思,一个问题总在脑子中困扰着我,怎样评价这个人,从他的身上又能汲取些什么样的做人的经验与教训呢?先说说外戚是怎么回事儿吧。
一个人,他一般这样几门亲戚,父族、母族和妻族。
父族,即兄弟、叔、伯辈及其亲属,母族则是母亲的娘家人,如舅、外公等,妻族则是自己的妻子的娘家人,如岳父、小舅子,乃至于连襟(妻的秭妹的丈夫)。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在古代,一个男人是可以有三妻四妾的,但妾的娘家与自己是不存在亲戚关系的,这就看出来,古代的妾的身份是很低的。
其原因可能是,古代讲究嫡庶之分的缘故,即夫人生的孩子与妾生的孩子的待遇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想想,《红楼梦》中的王夫人、贾宝玉与赵姨娘、贾环的境况,就很明了。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妾的娘家人与夫家也算亲戚,那就是皇家,即皇帝的嫔妃的娘家人仍然是国戚。
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皇家的亲戚。
父族,都有着皇族的血统,都是龙子凤孙,千金之躯,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的政治待遇却不高。
为什么?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血统,因为他们都有着做皇帝的可能,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地也会这样想。
譬如,汉惠帝死后,却无后,在平定了诸吕后,周勃和陈平就迎立了刘邦的另外一个儿子代王刘恒做了皇帝,也就后来的汉文帝。
又譬如,明成祖朱棣,本来他是燕王,但在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时,朱棣就反了,自己做了皇帝。
这一点,历代皇帝都明白,所以他们一旦继位,对自己的兄弟、堂兄弟们都会有所顾忌的,必要的时候,皇帝们是会大义灭亲的,会痛下杀手,以维护皇权不会旁落。
母族,是与自己是有着血缘关系,妻族,则与自己仅有姻缘关系,虽然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却不会对自己的皇权构成威胁。
为什么呢?因为,母族、妻族他们没有做皇帝的资格,不是皇族血统,他们一旦篡位,譬如,王莽篡柆,那是属于谋反,是大逆不道,会遭到众人群起而攻之的。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关于品三国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必须的了解。
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
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
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一样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民间形象。
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
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十分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
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明白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貌吗?在我看来,一个人确定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
可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所以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仅有短短六十年时间。
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1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
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
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
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
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2今天,我们先从一句话开始:“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是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可是曹操到底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读完《品三国》我终于有了答案。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寒假里,我随着易中天先生的文字,重温了那段几乎家喻户晓的辉煌历史。
书中分别介绍了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鲜为人知的成才史,让我能“跳出演义看历史,还原名人品三国。
”回顾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我最欣赏的人物莫过于曹操,虽然他饱受后人的鄙视,乃至痛恨。
错杀吕伯奢后,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在是将自私自利发挥到了极致,可谓“小人名言”中的经典,可他拥有的疆土几乎是东吴、西蜀两国的总和,实在是一等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会翻脸无情,如早年杀的陈宫,中年杀了许攸,晚年杀了杨修。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流传至今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是《诗经》之后为数不多的精品四言诗,而孙权和刘备二人留下的名句貌似只有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我看来,曹操实在是天使与魔鬼的完美结合。
像他这样的奇人,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不为过呢。
我敬重他,也曾想过向他学习:学他的文韬武略,学他的'领袖才能,学他的英雄本色。
但我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避而远之的人。
那是多么悲剧啊!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当今之能人”,不做“乱世之奸雄”。
将来要能创出一番事业,曹操的经历告诉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养祖父是宦官的现实,恐怕他会面临不少闲言碎语,但曹操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消极影响。
平凡如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若能坚守合适的理想,也必能走向成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再次哼起这首《曹操》,我心中不禁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期待。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能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
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
他善用形象的比喻。
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品三国读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
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
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
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
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
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
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
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
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1】今天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回目,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章节使我认识了曹操,故事是这样的。
袁绍听说董卓横行霸道,非常气愤,就写信给责备王允。
王允就请大臣到家里商议,大家因无能为力而抱头痛哭。
这是晓骑校尉曹操来了,说道:“哭能将董卓哭死吗?”他愿借王允的七星宝刀去杀死董卓。
董卓视曹操为心腹,曹操趁四周无人就要下手,此时董卓突然翻身看到曹操举刀。
曹操连忙跪下,诈称要献七星宝刀。
曹操趁董卓分神之时逃跑了。
董卓悬赏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成皋时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疑心吕伯奢要杀自己请功,便杀了他一家八口人,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刀杀了他,并说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曹操本可以是一代枭雄,一统三国,但只因他的多疑和凶狠,使的身边的心腹纷纷离开。
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存善念,心怀感恩。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2】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
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
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
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
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
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而,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打的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贪官污吏。
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地方表现的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
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
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
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国》。
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
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第一、对于江东政权的认识。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
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
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
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
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
北至长江,南至大海。
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
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
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
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
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
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
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孙权的用人方法。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
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
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
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
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
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
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
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篇一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又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
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
《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
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
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
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
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品三国读后感(优秀10篇)
品三国读后感(优秀10篇)今天,我读了一本易中天的书,叫做《品三国》。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不知道的事,比如说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老奸巨猾、大逆不道、谋权篡位”的曹操。
他为什么被人们说成奸臣?难道就因为他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难道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一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明确的答复。
先说说他的那句“名言”。
虽然世人皆知,但却不是他说的,而是罗贯中改出来的。
曹操原来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是针对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的事而说的,带有“被逼、无奈”与“歉意”。
而“宁教我负天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则是狂妄的,自大而又自私的。
所以说,曹操在这点上不算奸险。
在说“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天下大乱,他那么做完全都是出于迫不得已与政治需要。
如果这时间,孙权、刘备称帝岂不更奸?诸如此类的事,在这一本书中还有许多,多读一读它,在生活中,你会更加机智,识破一些骗术:在学习中,会让你更加聪颖。
总之,它不仅说了三国,评为三国,也讲了我们的生活。
在增长知识的的同时,也会开阔我们的视野。
读完了义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让我对三国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也有意见和分歧。
书中给予曹操的评价是个狡猾奸诈的小人,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我的脑海里,曹操治国有方,教子有方,是个天生做皇帝的人才。
他乃是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
多疑的性格塑造了这个“保守党”的魏王。
而多疑不是在这乱世中处事的方法吗?三国人物中,我最钦佩曹操和孔明。
畅游在书海中,遥想三国人物,李白的《咏赤壁》写得好,只见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到江边,那火海滔天的景象仿佛有呈现在眼前。
《品三国》这本细品三国的书,令我受益匪浅。
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毕业班,面临人生的一个关口的时候,我多了一份思索。
每天在烈日下赶往辅导班,每晚在大堆的习题里,找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1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三国大家都很熟悉的吧!不用我介绍了,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并不真实,而这本书则结合各种有关三国的记载、演义来告诉我们真正的三国。
这本书真实地写出了三国时代的种种迷案,告诉我们一个个历史真相。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原来是想当一个忠臣,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当成,便想当一个乱世英雄,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当了一个乱世奸雄。
有一段时间,诸葛亮并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法正则是那个时代的“诸葛亮”,刘禅其实并不笨,刘表和刘璋都很软弱,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地”,可惜他们的地盘都被别人占领了。
刘备拿下荆州和益州没有半点犹豫,孙权能守住江东是因为他重情义。
曹操用人靠智慧,孙权用人以感情,刘备用人靠义气。
诸葛亮用人以法则。
用书上的话说“操以智,权以情,备以义,亮以法”曹操的朝廷像沙龙,刘备的朝廷像帮会,孙权的朝廷像家庭。
想知道有关三国的别的知识吗?如:为什么他们都被晋统一了,那就自己去书的海洋里去寻找吧!劝大家如果有时间去看一看这本书,特别是爱看《三国演义》的同学,演义不是历史,想知道三国真正的历史,那就看看《易中天品三国》吧!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2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是我喜欢看的一档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我认识了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国》,初听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异常是他常用现代的一些俗语和事例来解释三国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觉挺新鲜还很趣味:比如他把刘备这一帮人比作一个集团,认为刘备集团好比一个很有前途得民营企业,可惜缺少一个能干得CEO,搞不清自我得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所以生意做得平平淡淡。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一)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
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
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
品三国读书笔记500字
品三国读书笔记500字《品三国》是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读了之后,是否获益很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品三国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品三国读后感1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
又有多少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
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
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
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
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
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
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
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
《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
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
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
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
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
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
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
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
赵子龙单骑救幼主。
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
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
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
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
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
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
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
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
品三国个人读书笔记模板4篇
品三国个人读书笔记模板4篇三国是一本好书,它如同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比方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我的战马十分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异常是各公司的老板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
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这些政策时隔多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纳,《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明白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易教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
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例如曹操并不仅仅是冷酷奸诈,而是一个雄才大概的枭雄,他善于开掘人才,利用人才,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我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提议为自我所用,并且赏罚清楚,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能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经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主角,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期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奉献还是相当大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早就听说过《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如何如何地好,于是把书借来,偶尔翻翻几页。
没料想书中曹孙刘三家的斗争深深地吸引了我,渐渐地,《品三国》成为我的床头读物,每天晚上仔细地翻上几页,仿佛三国战场历历在目。
一部三国史,记载了无数英雄驰骋沙场的睿智与骁勇。
没有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品三国以朴实的语调为读者掀开真实三国的帷幕。
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独到见解是最让人着迷的。
曹操、刘备、孙权如何从无到有经营自己的政权,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事实上,很多企业家以及领导者喜欢读三国,正是其中有许多难得的领导的智慧。
而正是这种智谋的交锋,才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领导的先决要素当然是领导人的素质,离开领导人谈领导是无稽之谈。
三国的领导人主要是谁,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董卓,袁绍都是三国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董卓野蛮跋扈,结果被下属吕布杀了;袁绍刚愎自用,后来惨遭背叛,兵败官渡之战。
这两个人后来都没有好下场。
反观曹操,他攻打张绣时轻敌,结果损兵折将,于是自罚,没有推卸责任;曹操北征乌桓险胜,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嘉奖阻止他征站乌桓的谋士,明明白白赏罚,结果成为中原北方的霸主;再看刘备,以义证天下,与关羽、张飞坐则同席,寝则同塌,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于是雄踞于荆州;少主孙权,谨慎隐忍,招贤纳士,用鲁肃、纳吕蒙、收陆逊,使吴国人才没有断流过,最后临江而治,与魏国、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中不难发现,领导人的.素质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董卓和袁绍是祸起萧墙,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了领导人还不够,还必须有战略方针,才能建立企业的框架。
深谋远虑的曹操早已与他的谋士顾问制定了长远的路线:首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然后夺取北方政权,进而趁势沿江南下,统一全中国。
然而理想并不总是和现实完全一致,但这并不能否认曹操战略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曹操扩张的野心,刘备和孙权分别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几乎同时确立了三分天下,联合抗曹的路线,刘备甚至早已在隆中与诸葛亮草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首取荆、益,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待天下有变,三路分兵,一统中原。
《品三国》读书笔记
《品三国》念书笔录急忙又急忙,终于读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册。
很喜爱易的表达点评笔调,能够说,除了生活和带孩子的一定时间外,其余事情都让我扔在了一边,读此书,实在有一种欲罢不可以的感觉,仿佛已经好久没有这类感觉了 !朋友说,读后有感觉看完书后立刻写,所以又将一大堆必做的正经事扔下,先记录一些念书的感觉。
假如时间同意,本应当再翻一遍做些信息的挑选,此刻只能就这样敲出些文字欣慰一下自己。
所以怕是不免有胡说八道之处。
读此书,感觉易先生实在是谨慎、仔细而又博学,但感想最深的是他的可爱,这类可爱包含了好多内容,这全部的内容就形成了他的个性魅力。
由于不过急忙阅读,由于自己解读文本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只能略说一二,并且还极有可能是乱说。
我想说的是易先生的好恶,对象自然是三国中的英豪,并且是大英豪。
三国的英豪中,感觉先生更喜爱曹操和孙策,而对刘备则不太认为然,虽也有赞叹之词,但仍是有些言不衷心,那些必定之词仿佛不过是学者的一种态度,而曹操和孙策却仿佛是真赏识,是一种发自心里的喜爱。
下边我摘录一些文字加以说明。
一、曹操曹操终归是英豪、奸雄仍是奸贼 ?品三国主要想弄清这样一个事实。
品三国第一集——真假曹操。
在这一集中,先生尽量科学地引用历史上的各样议论来叙述曹操其人。
开篇他就引用了鲁迅的议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起码是一个英豪。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不论怎样,老是特别钦佩他。
”这自然是一个踊跃的指引,接下来仍是引述鲁迅先生的话,鲁迅是想为曹操翻案的,他的言论自然对曹操有益。
所以接下来先生说:“坏话说多了,就成了偏见。
偏见一代代传下去,就积重难返。
详细到曹操,事情更麻烦。
”后边先生说到了众多波及曹操的书本,包含《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 ; 还就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话引经据典睁开了议论。
看“毛批”:“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表里如一之小人”,“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易中天品三国》的一些想法
洪泽外国语中学丁家海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三国,经常听爷爷讲三国的故事,三国里的英雄。
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读完了整本三国演义,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
自从06年易中天品三国开始,出现了很多的争论,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好感,只看了很少的一部分,不喜欢他在央视上面的做作,所以也只是很少的看了一点点。
今年暑假曾经坐过两次长途火车,为了消磨时间就简单的拿来看看,突然发现他讲得很对我的胃口.虽然骂他的人很多,说他好的人也不少.一时板砖四处飞.好歹也是厦大出了个这么风云人物啊。
在看《品三国》的时候首先在我的心里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该不该把历史通俗化?
学者们不屑他的论三国. 咱们不过也是老百姓,文学造诣很一般。
坛子上关于易中天我比较赞许这种说法.
转贴:你可以批评易中天绝不能说他没文化
天价版权《品三国》出版之际,成为各路人马讨伐易中天之时。
一时间,博客和BBS上唾沫四溅,板砖横飞,大有把这位年近六旬一炮走红的教授批臭、批倒的气势。
讨伐大军里多是作家和学者。
他们的“批易”文章或不屑一
顾,或义正严辞,或鞭辟入里,或头头是道。
言外之意却大多只有一个:易中天品读历史系列的火爆,不是他学问有多高,讲得有多好,而是听他的讲座读他的书的老百姓太俗太无知,欣赏水平太低。
易中天以堂堂教授之尊,居然向这样的老百姓抛媚眼,媚他们的俗,迎合他们低人一等的欣赏水平,实在不应该!他这是在把严肃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粗鄙化”!
初中就看过《三国演义》,至今没有什么大众熟悉的作品的丁天丁大作家,更是在博客上义愤填膺地表示“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看《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我就有种强烈感觉,此人毫无文化”。
按理说,易中天如今是公众人物,刚拿了140万元的版税,被人说三道四,甚至被人骂几句都是他应该付出的代价。
但是,你批他什么都可以,绝对不能说他没文化!因为,按这样的逻辑来推断,深受群众喜欢的大学教授易中天都被你说成“毫无文化”,我等普通老百姓在你眼中还不成了文盲?
《疯狂的石头》里,道哥骂谢小萌:“你先侮辱了我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我的智商!”在这里,我认为,丁天丁大作家先是侮辱了易教授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大众的智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对于一名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说他“毫无文化”更耻辱的了。
丁大作家公开批评易中天“毫无文化”,无疑算是在侮
辱易教授的人格。
其次,对大众而言,连他们眼中的饱学之士、堂堂大学教授易中天都“毫无文化”,言外之意,不是在侮辱大众的智商是什么?更别说丁大作家还狠狠地掷出过“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这样的话。
易中天的走红难道真是大众的耻辱?鄙人虽然不才,但对这样的荒谬论断却万万不能认同。
作为一名观众、一名读者你可以不喜欢他,可以批评他的讲学风格,但绝不能说他没文化。
大众喜欢的历史讲述方式难道就是没文化?没有这个道理。
这些天来,一直在读易先生的的《品三国》刚刚读完,许多都已经不太记得了,我写的是我记得的部分,就算全记得了也不敢妄加断言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和人物,因为任何断言都是极其无知和武断的表现,但是我还是说出某些自己的喜恶,纵然,我将说的将是我完全主观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
因为我相信会有和我抱有同样看法的人存在。
还是先说说易先生的《品三国》吧!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能让人正确的认识历史,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一本好书这么评价这本书自己感觉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内心实在很喜欢这本书,并且本人从书中受益匪浅,但是所能概括和想起的就是上面两句话,也许是词语贫乏吧!但我更愿归结为内心的感情比重占据的太大反而在语言表达中不那么自然,这有为自己辩
解之嫌疑,不管怎样,我都很欣赏,这部书的语言文字.不光让人在认知历史上得到教育,同时可以完全当作文学著作体会语言的精辟和简洁.
以前我本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完全是建立在“演义”“演说”上的,也就是说我看了很几遍《三国演义》和听了很多关于“三国”的评书.也接触不少包括现在看来很让人恼火的“戏说”。
当时,也并不怎么感觉反感,相反还很津津乐道。
当然在“戏说”的人当中,也有好的和纯无聊的,这个很难说清楚。
况且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不做评论只能建议大家,要多多看看“正史”不要被“演义演说戏说”所迷惑,里面所说的东西90%和实际情况没什么联系或者说有极大的出入。
易先生的《品三国》完全可以成为您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最好书籍。
因为里面他很少断言,或者是凭借他主观的想法做出论断,而是把很多史料上的记载列出来,供读者了解并作出自己的推测。
而且作者本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就我本人来说,我很赞同,他的绝大部分的看法,不敢苟同的也是最有争议的地方和自己主观的想法。
没有什么根据,这样好象在给这本书做广告。
哈哈,如果能起到效果,也不枉我写这么多废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