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诗五首》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饮酒》(其五) 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悠闲恬静生活的追求及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行路难》(其一) 表现作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作者不计较自我得失,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感情;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己亥杂诗》表现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心情,抒发了诗人不甘沉沦,仍心系国事,愿为国效力的情怀。

这五首诗歌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

2.吟诵诗歌名句,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重难点突破】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出示投影)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篇一】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岳(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

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

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教法学法]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着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2)他,是唐代晚期着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

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

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4)他,是唐代着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赏析《江南春》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2?学生阅读《江南舂》,思考:[问题一]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五首【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积累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3.结合课下注释,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出示)樽.()箸.()狐裘.()瀚.海()掣.()坳.()挂罥.()三重.茅()2.完善作者资料:《饮酒》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行路难》的作者李白是(朝代)著名的(风格)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自学方法指导1.诵读感悟2.自疑自问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八年级上册学习过陶渊明的诗和文,本期学习过他的《五柳先生传》;本册第五单元学习过《诗词曲五首》,学生重温了诗文阅读的方法。

【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对本课作者有了了解,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品读诗文,再加上对25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

但是,诗歌鉴赏始终是初中学生的难点,教学中仍需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2.建议课时:2—3课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背诵诗歌,积累名句;2.领会诗意,体味诗情;难点1.品味语言,领会诗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1.范读课文。

2.个性解读文本。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问题探究《饮酒》1.既然生活在“人境”,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2.从诗歌的前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技巧突破:1.引导理解“车马喧”指“上层人士的交往”,抓诗句“心远地自偏”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

2.点拨赏析诗句的方法,侧重抓写法及效果进行赏析。

《行路难(其一)》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2.诗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行路难”,它是写实吗?作者为何有这种感受?3.怎么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学目的1.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饮酒》和《行路难》,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饮酒》情景激趣公元416年,X裕某某,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朝廷为了讨好X裕,下诏书封X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X裕篡位只是时间问题,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他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醉酒之后他反而诗兴大发,先后写了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由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文选自第五首。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相与﹕相伴。

见:在这里读音为:“jiàn”,看见。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

二、整体理解前四句:作者的人生的态度。

后六句:获得的享受与启迪。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第5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第5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五首己亥杂诗课题 30.诗五首己亥杂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对诗句的理解: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学生介绍,师生交流。

学生记录、积累文学常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小组讨论四、古诗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见”字似信手拈来,不费力气,其实从中可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夫。这个“见”字把“悠然自得”的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若改作“望”字,整个气氛就被破坏,以至“悠然”之态荡然无存。
(2)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仍会了诗人对远某某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点明题旨。也是这首诗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4)如何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
这两句是诗人发挥神奇的想象,将北风看做春风,将雪花比做梨花。这是新奇的比喻,格调非常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诗人这个新奇的联想,既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①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②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布置作业】
1. 背默诗五首。
2.完成第30课校本作业。
30 诗五首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内涵,领悟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30《诗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30《诗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诗五首》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金樽()珍馐()投箸()挂罥()塘坳()庇护()阑干()风掣()突兀()狐裘()2、填写表格,识记文学常识。

诗题出处作者朝代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风雨不动安如山(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概括五首诗的内容。

《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1、《饮酒》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2、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A、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B、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C、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4、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四、课堂小结收获:疑问:五、达标测试默写: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3、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叹: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把握诗文大意,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

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学生回忆曾学过杜甫的诗,介绍诗人的基本情况。

学生相互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某某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诗人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自己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

(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

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某某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精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新整理初二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初二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初二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教学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

《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像,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

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学生: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教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

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学过程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十课《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前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3.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诗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还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我们借以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

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吧!课堂实录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首《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1.文学常识。

(1)田园派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

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作者介绍。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理解诗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研读第二节:
1、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2、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研读第三节。
1、“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四、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研读第一节。
1、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2、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3、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
4、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5、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五、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出示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

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我国古代经典文化谈起,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

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三、学习这五首诗(一)学习《饮酒》(其五)1. 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 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五首教学重点、难点: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一、导入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⑴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⑵“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⑶“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⑷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⑸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明确:⑴: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人的自然本性。

⑷: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当堂背诵。

《行路难》一、导入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五首》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饮酒》(其五) 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悠闲恬静生活的追求及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行路难》(其一) 表现作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作者不计较自我得失,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感情;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己亥杂诗》表现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心情,抒发了诗人不甘沉沦,仍心系国事,愿为国效力的情怀。

这五首诗歌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

2.吟诵诗歌名句,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重难点突破】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出示投影)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写诗15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因其诗多为写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尊称为其人“诗圣”。

岑参 (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龚自珍(1792—1841年)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2.写作背景《饮酒》题为饮酒,实为借酒以抒怀。

第五首表现作者辞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可是入京后,受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写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所盖了一所茅屋,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于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为他送他归京而写下了此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

三.积累生字新词1.给加点字注音。

金樽(zūn)珍馐(xiū) 投箸(zhù)挂罥(juàn)塘坳(ào)锦衾(qīn)庇护(bì) 阑干(lán) 风掣(chè)突兀(wù)狐裘(qiú)瀚海(hàn)2.补充解释重要的字词。

问君何能尔. (如此) 玉盘珍羞直.万钱(同“值”)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布衾.多年冷似铁 (被子)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落红..不是无情(落花)将军角弓不得控. (拉开弓) 瀚海..阑干百丈冰 (沙漠)四.学习《饮酒》(其五)一诗。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了?(2)“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明确:(1)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3)人的自然本性。

(4)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5)各抒己见五.学习《行路难》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1.朗读(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2.思考探究(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五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掌握了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并重点学习了《饮酒》和《行路难》两首诗,初步把握了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背诵《饮酒》和《行路难》。

板书设计:饮酒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行路难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昂扬激越豪迈乐观)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

指明学生背诵《饮酒》与《行路难》。

二.学习《己亥杂诗》。

龚自珍曾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1.朗读(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2)教师范读2.探究(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

(多媒体展示杜甫草堂原貌图片)1.引导学生查看图片,引导提问:杜甫这位大诗人为什么住在这样简陋的草堂当中?他处境悲凉,内心绝望吗?2.指导朗读(1)老师示读。

(2)学生再读。

3.思考探究(1)本诗中还有哪些疑难未解的字词?(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3)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4)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崇高理想?明确:(1)虚词:①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②向:副词,渐渐。

③安:疑问代词,怎么。

④呜呼:感叹词,哎。

实词:①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②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2)秋风破屋——惨群童抱茅——悲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愿(3)“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粗犷有力,壮阔深达。

(4)不计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事世情怀。

(5)各抒己见。

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段,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军入幕,为国效力,在体验到边塞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之时,他们以笔著录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和感慨。

岑参就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