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二)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防止输入不足(如施肥不足)、输入过多(如富
营养化、重金属)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
⑤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能量都是有 限的,当一个种群达到生态系统所给 于的限 制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或出于疾病、竞 争、饥饿、低繁殖率等等原因,引起种群数 量下降。
⑥环境的改变和波动(如环境的开发和种间竞 争),表现为对种群的选择压力,有机 体必须 调整以适应这种选择压力,不能适应的有机 体便会消失,这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降低 生态 系统的成熟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a)通过各级食物链,组成了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并且服从热力学定律。
(b)能量流动的实现途径:光合作用和 有机成分的输入;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 的输出。
(c)生态系统热力学公式:
Pg=Pn+R 其中:Pg为食物链某营养级的总产量或输 入耗的的能能量量;。Pn为净产量;R为呼吸作用消
此外,还有利用耕作防 治(改变农业环境)、 不育昆虫防治(控制害 虫繁殖能力)和遗传防 治(改变昆虫的基因) 等方法。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 累和富集规律 DDT、Hg 、Cd….
三、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1、编制生态规划(环境规划)
——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
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还有考虑地球物理因素、 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类规划必须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d)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 低,只有1.2%;

生态学-2_真题-无答案

生态学-2_真题-无答案

生态学-2(总分68,考试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2.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渠道一般为______食物链。

3. 生态金字塔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4. 请把下图空缺部分填完整5.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6. 生态系统包括______和______,生物成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功能类群,非生物成分包括______、______及______。

7.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

8. 物种流是生态系统一个重要过程,具有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等特点。

9. 全球碳循环是一种______型循环,由于人类影响碳循环而产生的问题是______,进而产生______。

10. 生态系统都包括______、______两大组分,根据前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11. 食物链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1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____A. 正确B. 错误2. 一个生态系统增加或减少一个物种对整个系统无影响。

____A. 正确B. 错误3. 数量金字塔有时会表现为倒金字塔形。

____A. 正确B. 错误4. 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统称为一级消费者。

____A. 正确B. 错误5. 营养物质的含量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最重要因子。

____A. 正确B. 错误6.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时候遵循热力学的第一和第二定律。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2

生态学2

值得强调的是: (1)仅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分析只能说 明组成群落的种类与各个种的个体数比例 这一群落结构特征,并不能说明群落的性 质。 (2)这里所说的多样性指数不是针对群落 的全部有机体而言,而是用于研究某一类 型或类群有机体。它仅仅是一个分析群落 种类结构的工具,主要用于生态学比较。
(五)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或 复杂性与群落的稳定性有关。一个群落 的种类越多,其中各种生物的关系越错 综复杂,群落就越稳定。
三、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种间竞争往往出现在生态位很接近的种类之 间,即以同一方式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食物限制种团:竞争的资源主要是食物;
基底限制种团:竞争的资源是生存的基底。
竞争的作用: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降低了
竞争紧张度,使群落中更多的物种共存。
四、空间异质性对群落结构 的影响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群 落空间环境中各个部分性质不同的程度。 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意味着更多的小 生境存在,从而可以维持群落有更多的 种类生存。
2、环境稳定性理论:
热带水体温度高而且恒定,广温 种和狭温种都可以在这里发展,由于竞 争激烈,进化的较快,因而物种多样性 丰富;而温带高纬地区由于冰川灾难, 只有能迁移并在新群落中有竞争力的种 才能存活下来。
深海海域(多样性高)与浅海海域(多 样性低)。 3、稳定时间假说:
浅海:环境波动剧烈,没有出现小生 境的特化,种类数目少; 深海:环境稳定,有足够的时间适应 特殊的小生境和资源;食物数量 少,动物密度低,种间竞争弱。
(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反映群落中物种的多寡 (丰度)和分布状态(均度)。包括群落 中物种的丰富性和异质性两个内容,群 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组织的独特特征。 一般群落中物种越多,多样性指数越高, 物种多样性还与群落中物种的均匀度有 关系。

生态学名词解释(00002)

生态学名词解释(00002)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 (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气候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李比希)在研究植物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除了最小因子外,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有限制性现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小、最适、最大“三基点”。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1913年美生态学家V.E.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或生态价: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生态学

生态学

第一章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经典范畴: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而分子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则属于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类群、生境以及研究性质等可将其划分如下:1)从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

2)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地植物生态学等。

3)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

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有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②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③系统分析与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有时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二章1、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综合作用: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人类生态学: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02

人类生态学: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02

一是体核和体表间的热传递;
6
下脂肪较少,新陈代谢活性降低。

普遍肌肉不发达,而糖类食品也导致了基础代谢降低。

8
极地原著居民体重较重,胸围较宽,腰部较粗,上下肢
10
生理调节适应(1)
12
兴都库什一喜马拉雅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4、人类对高山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
14世界主要高山(2500m 以上)分布
安第斯山地区
埃塞俄比亚北部山区
15
16对低氧寒冷的生物适应(2)
18素质发生了变化。

21
凌晨1时:痛觉最灵敏
2一4时:体温、血压最低,脉搏和呼吸次数较少;听觉灵敏
早晨6时:体温、血压上升,肾上腺皮质素分泌增加
上午9时:痛觉降低
10一11时:精力充沛,是最好的工作时间
下午1一2时:感到疲倦,身体机能处于低潮,反应迟钝,痛觉不灵
3一6时:工作能力逐渐恢复,嗅觉和味觉最灵
7时:由于激素变化,情绪最不稳定
晚上8一9时:体重最重,反应迅速,记忆力增强,是最佳学习时间
10时以后:身体机能再度处于低潮,体温、血压下降
28。

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

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
3. 分解者: 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原生动物、 小型无脊椎动物
6
二、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1. 物种结构 2.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
1. 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中,除了在生物群落中介绍的优势种、 建群种、伴生种及偶见种外,关键种和冗余种 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 义。
8
1. 物种结构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的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和概念。 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我们全面、综合地认识 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生物、环境以及它们的相 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态工程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基础。 对于当前的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 领域而言,仍是其基础核心。
1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 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 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 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 毁灭。
须鲸
企鹅
鹈鹕
磷虾
桡足类鲨鱼ຫໍສະໝຸດ 齿鲸 海牛海龟 海豹

水母
箭虫
浮游植物
鱼类、软体动物 等的幼体
鳗草 海藻
14
2. 食物网
(1)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简化食物网: 将一些具有相似功能地位(生态位)的等值种(equivalent species)归为一类,称为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或同 资源种团(guild),即将同样食性且具有同样捕食者的不 同物种归并为一个营养物种(trophic species),以营养物 种来描绘食物网结构。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 于强调生物与环境的整体 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 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 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
4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5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生态学-生态系统(二)

生态学-生态系统(二)

生态学-生态系统(二)(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40.00)1.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组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分数:1.00)A.分解者、腐生生物√B.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D.生产者、异养生物解析:2.生活在一个森林中的所有昆虫组成一个( )。

(分数:1.00)A.种群B.群体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解析:3.在“绿藻—水蚤—小鱼—大鱼—人”这条食物链中,如果人要增加1kg,需消耗绿藻约为( )。

(分数:1.00)A.104gB.105gC.106gD.107g √解析:4.下列方法中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分数:1.00)A.增加生物种类B.增强能量输入C.减少能量输出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解析:5.在一火力发电厂附近地衣不能生长,是因为大气中含有较多的( )。

(分数:1.00)A.COB.SO2√C.CO2D.NO解析:6.一个山坡上的一片毛白杨生态系统是一个( )。

(分数:1.00)A.空间概念B.功能实体√C.形态现象D.物种集合解析:7.没有开花植物的生态系统是( )。

(分数:1.00)A.荒漠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解析:8.下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层最厚的是( )。

(分数:1.00)A.苔原B.温带落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解析:9.下列平均净次级生产量最低的生态系统是( )。

(分数:1.00)A.热带雨林B.北方针叶林√C.大陆架D.开阔大洋解析:10.下列平均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分数:1.00)A.温带森林B.北方森林C.河口√D.开阔大洋解析:11.下列属于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的是( )。

(分数:1.00)A.同化效率B.林德曼效率√C.生长效率D.都不属于解析:12.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 )。

生态学-2剖析

生态学-2剖析

第一章绪论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

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35亿年前。

大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

生态学定义:字意上看,生态学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1866,《普通生物形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

(适宜: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环境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美国生态学家W.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在其《生态学》(1997):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骏(1980):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生态学设计的环境也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促进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现代生态学发展:1.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

在微观方向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近年来还出现了分子生态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2.研究手段的更新20世纪40年代:“一只生态学工具箱”。

现代生态学研究:野外自计电子仪器(测定光合、呼吸、蒸腾、水分状况、叶面积、生物量及微环境等);同位素示踪(测定物质转移与物质循环等);稳定性同位素(用于生物进化、物质循环、全球变化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时空现象的定量、定位与监测);生态建模(从生态生理过程、斑块、种群、生态系统、景观到全球)等技术。

生态学2

生态学2
8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可能由另一 个因子来替代。但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 个因子来替代。但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个因子的加强 得到调剂和补偿。 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非密度制约因子:强调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b.非密度制约因子:强调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种群密 度不能起调节作用。 度不能起调节作用。 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6
4、前苏联学者蒙卡斯基则依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将其 、 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2
(二) 生态因子 组成环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或叫环境因子。 组成环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或叫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 和相关生物等。 如温度、湿度、食物、O2、CO2和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叫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叫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可以认为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因子可以认为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18
4、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1)昼夜变化 )
海洋水温不超过4 ,随着深度的增加, ①海洋水温不超过 0C,随着深度的增加, 变化幅度更小。 米深度以下 无昼夜变化。 米深度以下, 变化幅度更小。15米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 大陆气温一般在17 左右 左右; ②大陆气温一般在 0C左右;沙漠地带 有时可达40 C; 有时可达400C;高海拔比同纬度低海拔日较 差大。 差大。 土壤:土壤表面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 ③土壤:土壤表面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 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变幅减少; 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变幅减少;35~100厘 厘 米以下,土壤温度无昼夜变化。 米以下,土壤温度无昼夜变化。

考研生态学-2_真题-无答案

考研生态学-2_真题-无答案

考研生态学-2(总分132,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 他感作用(allelopathy)2. 霜害3. 风化作用4. 嗜钙植物5. 单盐毒害6. 群丛(association)7.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8. 生产者9. 反硝化作用10.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11.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12.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13. 生态环境14. 湿生植物15. 污染生态监测二、选择题1. 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2. 在生态系统中,与碎屑食物链的能流相比,捕食食物链的能流。

A.流通量大 B.流通量小 C.流通量相近D.流通量略小3. 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条件的是。

A.梨北橘南 B.仙人掌的叶刺 C.蛾类的趋光性 D.人参在林下才能生长好4. 英美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演替原则 B.植物区系 C.植被型 D.特征种5. 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蓝紫光6. 下列群落中属于共建种群落可能性最大的是。

A.热带森林 B.北方森林 C.草原 D.落叶林7. 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多样性 B.生物量 C.初级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8.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减少 D.汞等有毒物质的积累9. 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

A.英美学派 B.法瑞学派 C.原苏联 D.中国10. 酸雨是指pH小于的酸性大气降水。

A.6.5 B.5.6 C.5.5 D.5.011. 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因子是。

A.蛇多、鹿多、草少B.鹿少、蛇多、鼠少C.兔少、草少、鼠少D.蛇少、草多、鹿少12. 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温度的生态学作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

温度的变化可引起环境中其她生态因子的改变。

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纬度: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度大,太阳辐射量也大,辐射量的季节分配要比高纬度地区均匀。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这种递减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可用此来划分相应的植被气候带。

地形特点:不同的坡向,热量的分布也不均匀,一般南坡比北坡大,封闭的谷地和盆地,往往会出现逆温现象。

积温: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形态方面的适应:植物: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盒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

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动物: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球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小少。

Allen规律:恒温动物生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

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生理方面的适应:植物: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和在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斜率小。

行为方面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

迁移:可躲避低温环境。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所。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 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 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等等。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 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1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 窄。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的生物,其分布一般很广。 3)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 性可能随之下降。 4)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 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 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 5)生物的耐受限度因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此期间生态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 用,因此植物在种子萌发与开花结实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 的要求比较严格。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诸多 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 制,甚至死亡的因子。 即:对生物正常生存和成功繁殖有限制 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 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 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
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 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 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 生物环境的综合体。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二)(总分:9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总题数:28,分数:75.00)1.人类生态学一词,最早是1915年,由美国社会学家 1首先提出。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波尔克(R.Park))解析:2.生态学的第二步重大发展是开展 1的研究。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生态系统)解析:3. 1是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可持续发展理论)解析:4.人类生态学是以 1作为研究对象。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人类生态系统)解析:5.一般可以将人口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儿童少年组劳动力组老年组)解析:6.区域人口一般可划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年轻型(扩张型) 成年型(稳定型) 老年型(收缩型))解析:7.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解析:8.生态承载力以人类社会的______为承载目标,以______为基础条件,以______为约束条件。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可持续发展资源供养能力环境自净容量)解析:9.人类种群密度制约调节的途径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两种方式。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计划生育迁移)解析:10.人类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两部分。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解析:11.一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增减,是人口______和______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自然变动机械变动)解析:12.荒漠化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土地退化过程。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解析:13.环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分数:4.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温室效应同温层臭氧耗损酸雨全球氮循环失衡)解析:14.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几个方面。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荒漠化环境污染森林砍伐)解析:15.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______为主,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______为主。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解析:16.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 1浓度的增加。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二氧化碳)解析:17.地球上空的臭氧层能阻止 1到达地球表面。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紫外线)解析:18.烟雾事件是由于______和______排放的有害气体,在一定的______形成的。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工厂汽车气候条件下)解析:19.酸雨是大气中的______和______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的。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硫化物氮氧化物)解析:20.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______和______。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植被破坏)解析:21.治理沙漠化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发展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解析:22.引起地面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

(分数:1.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过量开采地下水)解析:23.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日益突出。

(分数:5.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人口激增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食物严重供应不足)解析:24.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分数:7.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解析:25.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分数:5.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砍伐林木开垦林地采集薪材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解析:26.______、______、______是当今对人类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与许多门科学相关,但与______有着特别密切的关联。

(分数:4.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自然保育生态系统恢复地球资源的科学管理生态学)解析:27.环境污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分数:4.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解析:28.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四个主要计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4.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国际地一生物圈研究计划(IGBP)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影响国际研究计划(IHDP) 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DIVERSITAS))解析:二、判断题(总题数:20,分数:20.00)29.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为老年型人口,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多为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30.人为因子属于特殊的生物因子,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31.人类种群密度制约调节是被动的和积极的,环境制约调节是主动的。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前者主动,后者被动32.人类的自我调节必须以密度制约调节优先,在此条件下再施以适宜的阈值调节。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33.人口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生物学规律较为次要。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34.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越向内陆人口越稠密的趋势。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稀少35.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自身变动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社会因素36.60岁以上的老人所占的比例达到2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达到15%就认为进入了老龄社会。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10%,7%37.荒漠化是全球性的最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38.人类的存活曲线一般是属于B型。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39.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40.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外,还与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有关。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41.臭氧层能阻挡红外线对地球的照射。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紫外线42.氟里昂、氯氟烷烃、四氯化碳、汽车尾气等均能破坏臭氧层。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43.烟雾事件是由工厂和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44.酸雨是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随雨水降到地面形成的。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45.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DDT等有机氯农药,经过江河进人鱼虾体内,人吃鱼虾而引起的慢性中毒所致。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汞46.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47.人工固氮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人类没有危害。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不良后果4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沉积型循环与全球性三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酸雾,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气相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