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教案2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对于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培养学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五.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法:通过展示实际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

2.准备一些非轴对称图形,作为对比。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正式介绍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形,找出它的所有轴对称线,并判断这些轴对称线是否符合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现象可以用轴对称图形来解释?让学生举例说明。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2简单地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2简单地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2简单地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2简单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以及会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对称现象,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判断给定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能找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2.找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对称的美。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称现象,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找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4.巩固拓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练习题。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对称的实物,如剪纸、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建筑、自然界中的对称等。

引导学生发现对称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对称的实物,如剪纸、图片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动手找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5.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5.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有关特征.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特征.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有关特征的应用.教学过程:复习:1.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2.线段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见课件)新课:【想一想】问题1:你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等腰三角形吗?【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问题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所在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问题3:你知道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你是怎样思考的.(1)沿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将三角形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特征?(2)你能用说理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你的发现吗?已知:ΔABC中,AB=AC,M是BC的中点,连结AM.(1)∠B与∠C相等吗?为什么?(2)AM平分∠BAC吗?为什么?(3)AM与BC的位置关系怎样?为什么?解:(1)在ΔABM和ΔACM中,.(2)AM平分∠BAC.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有下列【特征】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3.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问题4:(1)你知道等边三角形吗?什么叫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3)等边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议一议】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的角相等.”(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的边相等吗?通过折纸或测量可以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的边相等(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由此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随堂练习1.下图是由大小不同的正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墙上钉了一根木条,小明想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他拿来一个如图所示的测平仪,在这个测平仪中,AB=AC,BC边的中点D处挂了一个重锤.小明将BC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锤是否通过A点.如果重锤通过A点,那么这根木条是水平的,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3.如图,在下面的等腰三角形中,∠A是顶角,分别求出它们底角的度数.提高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其中一边长为2,其他两边分别为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40°,则这个三角形其他两个角为 .3.若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8,则斜边上的高为 .小结:今天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有关特征.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主要包括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对称轴的判定和性质运用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2.能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方法;4.练习法:设计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实际问题的案例;2.练习题: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讲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通过PPT展示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分析和解决。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方法。

4.巩固(5分钟)针对刚才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总结,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掌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让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见解。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是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应用。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例题和习题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理解不深,不能灵活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如何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轴对称图形的实物模型。

3.练习题和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关注轴对称现象。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a.轴对称图形关于对称轴对称。

b.对称轴是图形的中心线,将图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c.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相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轴对称图形,运用性质b和c进行验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对轴对称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七年级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有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要求,因此本节通过多次操作实践的研究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角的轴对称性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对于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折叠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轴对称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

2. 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能力目标:1.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

2.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情感目标:1.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角平分线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2.在探讨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内容安排上,从简单的线段、角到复杂的图形,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际操作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能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3.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活动教学: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剪贴、折叠等,增强学生的体验。

3.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

2.准备一些纸质材料,如纸片、剪刀等,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3.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剪纸、折叠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不能找出一个对称轴,使得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2.呈现(10分钟)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呈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剪贴、折叠等,尝试找出对称轴,判断和验证图形的轴对称性。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性质的定义;2.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3.练习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5.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训练其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本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知识点时间1. 何谓轴对称5分钟2. 构造对称轴10分钟3. 判定轴对称图形15分钟4. 画轴对称图形20分钟5. 创作轴对称图形20分钟1. 何谓轴对称(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引入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引出什么是轴对称和轴对称的性质。

2. 构造对称轴(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如何构造对称轴,如何将图形分为两部分,从而引导学生去学会构造对称轴。

3. 判定轴对称图形(15分钟)教师用一些图形来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通过对称轴的判定来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正确认识轴对称的主要特点。

4. 画轴对称图形(20分钟)教师讲解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通过演示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画图技巧,然后要求学生上课练习画出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

5. 创作轴对称图形(20分钟)最后一部分让学生自己设计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在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自己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和发挥,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一个更加集中和高效的学习,真正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

同时,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技巧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还能培养其学习探究的能力。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对称轴的确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寻找对称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确定对称轴的方法后,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寻找对称轴,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寻找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寻找对称轴。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如何寻找对称轴。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判断和寻找对称轴。

2.准备一些实际操作的材料,如剪刀、纸张等,让学生动手剪出轴对称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剪纸、折叠等,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如何确定对称轴。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公开课优质教案(2)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公开课优质教案(2)

《5.3简单地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地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地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了解等腰三角形地轴对称性及其有关特征.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地有关特征.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有关特征地应用.教学过程:复习:1.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地对称轴是什么?2.线段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地对称轴是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地对称轴(见课件)新课:【想一想】2问题1:你知道什么样地图形叫等腰三角形吗?【定义】有两条边相等地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腰腰底边底角底角顶角问题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地对称轴是什么?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地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等腰三角形地底边中线所在直线是等腰三角形地对称轴吗?等腰三角形地底边上地高所在直线是等腰三角形地对称轴吗?问题3:你知道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你是怎样思考地.(1)沿等腰三角形地对称轴将三角形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地哪些特征?(2)你能用说理地方法进一步证实你地发现吗?已知:ΔABC中,AB=AC,M是BC地中点,连结AM.4(1)∠B 与∠C 相等吗?为什么?(2)AM 平分∠BAC 吗?为什么?(3)AM 与BC 地位置关系怎样?为什么?M CB A解:(1)在ΔABM 和ΔACM 中,C B SSS ACM ABM CM BM AM AMAC AB)(.(2)CAMBAM ACM ABM AM 平分∠BACBC AM AMB AMC AMB AMC AMB ACMABM 90180.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有下列【特征】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地两个底角相等(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3.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地中线、底边上地高重合(也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地对称轴.问题4:(1)你知道等边三角形吗?什么叫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地对称6轴是什么?(3)等边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定义】三边都相等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议一议】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地角相等.”(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地边相等吗?通过折纸或测量可以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地边相等(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由此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随堂练习1.下图是由大小不同地正三角形组成地图案,请找出它地对称轴.D CBA2.墙上钉了一根木条,小明想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他拿来一个如图所示地测平仪,在这个测平仪中,AB=AC,BC边地中点D处挂了一个重锤.小明将BC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锤是否通过A点.如果重锤通过A点,那么8这根木条是水平地,你能说明其中地道理吗?3.如图,在下面地等腰三角形中,∠A 是顶角,分别求出它们底角地度数. (3)(2)(1)12060ABC AB C CB A提高练习1.等腰三角形地周长为12cm ,其中一边长为2cm ,其他两边分别为 .2.若等腰三角形地一个角为40°,则这个三角形其他两个角为 .3.若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8cm ,则斜边上地高为cm.小结:今天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地轴对称性及其有关特征.10。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三课时角的轴对称性(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三课时角的轴对称性(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形成对轴对称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空间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探讨轴对称性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角的轴对称性的基本概念。角的轴对称性是指一个角沿某条直线对折后,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它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设计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轴对称图形,了解角的轴对称性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难点二:在应用轴对称性质求解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利用性质简化计算。教师应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性质简化计算过程。
-难点三:在设计轴对称图案时,学生可能缺乏创意和灵感。教师可以提供ຫໍສະໝຸດ 些参考图案,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改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角的轴对称性》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轴对称的情况?”(如剪纸、建筑设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角的轴对称性的奥秘。
-掌握轴对称角的性质:强调轴对称角的两侧长度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通过具体图形进行说明。
-应用轴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以设计轴对称图案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轴对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
-识别对称轴:学生在识别角的对称轴时往往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图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对称轴。

(新北师大)3_简单的轴对称图形_教案3

(新北师大)3_简单的轴对称图形_教案3
(力求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情感是力量的源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搜索力、发现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
思维力、操作力、应变力、创造力和自我调控力
教师活动(恰到好处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体现充分的主体作用)













一、导入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教学重、
难、疑点
重点:等要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性质
难点:了解等要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源于它们的对称性
教学方法
教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主动探索研究发现法
教具学具
准备
等腰三角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设计
巧设情景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教学环节与步骤


主、合作,分层评价”(渗透探究的内涵)的教学特色
2、认识等腰三角形及它的记法
二、折纸活动
1、步骤
(1)分别在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上折顶角、底角的平分线
(2)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能否重合
2、问题: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吗?
(3)底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吗?
三、想一想p194的问题
巧布课外
作业
巩固基础提升能力拓展思维
(巧字体现在试题能面向生活,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面向“三考”,能紧跟时代步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及其能力)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2简单地轴对称图形教案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2简单地轴对称图形教案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2简单地轴对称图形教案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3.2简单地轴对称图形教案2主要介绍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能够找出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于图形的对称性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够找出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找出常见图形的对称轴。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正方形、矩形、圆等。

2.准备一些非轴对称图形,如三角形、五边形等。

3.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衣服、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正方形、矩形、圆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① 呈现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 呈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图形的中心线,图形两部分关于对称轴对称。

3.操练(10分钟)① 判断一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② 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2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现象,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对图形的变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如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学会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判断。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断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如剪纸、图片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进行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如剪纸、图片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什么是轴对称图形?2.呈现(10分钟)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同时,给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进行讲解和演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每组找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标出它们的对称轴。

然后,各组互相展示并判断其他组的轴对称图形是否正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教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对轴对称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七年级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有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要求,因此本节通过多次操作实践的研究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角的轴对称性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对于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从折叠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轴对称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

2. 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

2.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角平分线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探讨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活动内容:
[情境问题一]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
相等的角。

你有什么办法?(对折)再打开纸片,看看折痕
与这个角有何关系?
学生实验:通过折纸的方法作角的平分线。

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作品。

活动目的:体验角平分线的简易作法,并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引出做铺垫,为下一步设置问题墙。

活动效果:通过折纸及作图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时间和空间.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情境问题二]对这种可以折叠的角可以用折叠方法的角平分线,对
不能折叠的角怎样得到其角平分线?
有一个简易平分角的仪器(如图),其中AB=AD,BC=DC,将A点放角的顶
点,AB和AD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BAD的平分线,为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将实物图抽象出数学图形。

学生独立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AE是∠BAD的平分线。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是否能从简易角平分仪中抽象出两个三角形;
(2)学生能否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说明线段AE是∠BAD的平分线。

活动目的:说明用其他实验的方法可以将一个角平分。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活动效果:这个提问设置为角平分线的基本作图的出现做
好铺垫,同时证明又验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使学生获
得成功的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解
决.
2、问题:
(1)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得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什么?求作什么?
(2)把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放在角的两边.且平分角的仪器
两边相等,从几何角度怎么画?
(3) 简易平分角的仪器BC=DC,从几何角度如何画
(4)OC与简易平分角的仪器中,AE是同一条射线吗?
(5)你能说明OC是∠AOB的平分线吗?
(6)归纳角平分线的作法
教师提问,学生与老师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学生独立说明,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归纳后教师归纳展示作法。

活动目的:从实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活动效果:这个提问设置为角平分线的基本作图的出现做好铺垫,同时证明又验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解决.
第三环节: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

[情境问题三]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角,把纸片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把对折后的纸片继续折一次,折出一个直三角形(使第一次的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问题 1:第一次的折痕和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何关系,它们的长度有何关系?
学生动手剪纸,折叠,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过程.学生观察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第一次折痕是角的平分线,第二次的折痕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它们的长度相等.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
活动目的: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活动效果:从实验探索中发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及理性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

辨一辨:如图,OC平分∠AOB,PD与PE相等吗?
判断:(1)∵如图,AD平分∠BAC(已知)∴BD = CD
(2)∵如图, DC⊥AC,DB⊥AB (已知)∴BD = CD
(3)∵ AD平分∠BAC, DC⊥AC,DB⊥AB (已知)∴BD = CD
练一练:1、如图,∵ OC是∠AOB的平分线,又 ________________
∴PD=PE ( )
2、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
相等吗?为什么?
3、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
分别是D、E,PD=4cm,则PE=__________cm.
4、已知△ABC中, ∠C=90°,AD平分∠CAB,且BC=8,BD=5,求点D
到AB的距离是多少?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知识进行独立练习,自我评
价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效果: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理解程度;
(2)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
小节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目的:通过小结归纳,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梳理
活动效果: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始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而后设计了第一个学生活动——折纸,让学生体验角的轴对称性,为角平分线性质做好铺垫。

紧接着引出简易角平分仪推出了第二个学生活动——尺规作图,以达到复习全等和再次验证猜想的目的,猜想是否正确?还得进行证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整堂课都以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角平分线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