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
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
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
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尚礼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赏读: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赏读: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讲读3 三 棵 树
(二)词语解释 1.余晖: 傍晚的阳光。 2.厮守: 互相依靠;互相陪伴。 3.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比喻没有动静或没有
什么影响、作为。
形容 4.不动声色: 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 态度镇静。
5.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
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 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提示:这首诗通篇都建立在树与人的某种类比关系之上。在 一开始,三棵倒在路边的树,被比喻成“三条盲汉”,“它们亲 密地挤在一起交谈”。“三条盲汉”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 了树木的粗壮,也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悬念 ——树怎么会失明 呢?在随后的诗行中,“树”不断被赋予人的知觉、人的情感, 它们就像伤残的人体,在诗人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呈现。落日的余 晖被比喻为“一层鲜血”,树枝与树叶的接触、交叠,也被说成
提示:这一节写诗人与三棵树的厮守、交流、分别,这是诗 歌的高潮部分,也是诗歌的精华所在。“伐木者把它们遗忘,夜 即将来到”表现“伐木者”的残忍和冷漠,“夜”是家人团聚的 时刻,是温馨浪漫的象征,“夜即将来到”为下文诗人的出场作 铺垫。“我愿与它们厮守在一起”表明诗人对三棵树施以家人般 的爱心, 对横遭荼毒的弱者满怀同情。 “用心房接受柔软的树脂, 那树脂会像火一般把我燃烧”表明诗人真心感受弱者的痛苦,在 关心受难者的同时爱心变得炽热。“而天明时我们将无声无息 / 被一片离别的痛苦所笼罩”表明分别的难舍难分,诗人为短暂的 抚慰不能为对方解除苦难而感到自责和痛苦。
讲读 3
三_棵_树
加夫列拉 · 米斯特拉尔 (1889—1957) ,智 利女诗人,生于智利北部的阿尔基山谷。她 是个自学成才的诗人,1914 年参加了圣地亚 哥花奖赛诗会,以三首《死的十四行诗》荣 获头奖,从此便踏上了鲜花和荣誉铺成的道路。因为她的抒情 诗感情强烈,她的名字被当成“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 1945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她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
三棵树人教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品PPT课件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生于智利北部艾尔基山谷的倒数第 二个小村上。巍峨的群峰造就了诗人的品格,动听的鸟语陶冶了 诗人的灵性,那“芬芳的土地”培养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 乡的深厚感情。
米 斯 特 拉 尔 生 前 主 要 发 表 了 四 部 诗 集 : 《 绝 望 》(1922) 、 《柔情》(1924)、《塔拉》(1938)和《葡萄压榨机》(1954)。此外, 她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她死后的第二年,智 利圣地亚哥的太平洋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向智利的 诉说》。1967年,在巴塞罗那又出版了她的《智利的诗》。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4.词语解释 ①盲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厮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看不见的人。②相互守护。厮,相互。 5.文学常识 米斯特拉尔,________(国别)女诗人,1945年获__________文学 奖。成名作是____________,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她的名字 被当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智利 诺贝尔 《死的十四行诗》 《绝望》 整个拉丁 美洲理想的象征
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讲读3 三 棵 树
提示:这一节写诗人与三棵树的厮守、交流、分别,这是诗 歌的高潮部分,也是诗歌的精华所在。“伐木者把它们遗忘,夜 即将来到”表现“伐木者”的残忍和冷漠,“夜”是家人团聚的 时刻,是温馨浪漫的象征,“夜即将来到”为下文诗人的出场作 铺垫。“我愿与它们厮守在一起”表明诗人对三棵树施以家人般 的爱心,对横遭荼毒的弱者满怀同情。“用心房接受柔软的树脂, 那树脂会像火一般把我燃烧”表明诗人真心感受弱者的痛苦,在 关心受难者的同时爱心变得炽热。“而天明时我们将无声无息/ 被一片离别的痛苦所笼罩”表明分别的难舍难分,诗人为短暂的 抚慰不能为对方解除苦难而感到自责和痛苦。
[多维探究] 在本诗中,前面说三棵被伐倒的树“犹如三条盲汉”,后
面又说树的“两个伤口像一双眼睛”,这两种比喻是不是矛
盾?为什么? 提示:(观点一)不矛盾。诗歌的表达不一定是合乎逻辑的,
这是两个比喻,这两个比喻之间有某种联系,而且能收到较大的 效果。“三条盲汉”说出了树的不幸,“两个伤口像一双眼睛”说 明被观察的对象——树——仿佛也睁开了眼睛,从纸面上回看读 者,这样的表述有惊心动魄的效果:在这一“回看”当中,读者 也被迫卷入了这个事件,像目击者那样不再外在于这个事件,而 是不得不面对它,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击。
3.这首诗有一种强烈的写实性,然而,这种写实并不等同 于纯客观的记录,而是处处渗透了诗人的同情和想象,试结合诗 文加以分析。
提示:这首诗通篇都建立在树与人的某种类比关系之上。在 一开始,三棵倒在路边的树,被比喻成“三条盲汉”,“它们亲 密地挤在一起交谈”。“三条盲汉”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 了树木的粗壮,也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悬念——树怎么会失明 呢?在随后的诗行中,“树”不断被赋予人的知觉、人的情感, 它们就像伤残的人体,在诗人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呈现。落日的余 晖被比喻为“一层鲜血”,树枝与树叶的接触、交叠,也被说成
第一单元自主阅读课件(人教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________了。
例句3:张京这次真是出了大力,可不能________人家的功劳。
答案
湮没
淹没
埋没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 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修身名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赏读:不辞劳苦地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直到死才停止。后
人评诸葛亮的《出师表》为至忠之文,李密的《陈情表》为至孝 尽瘁:竭尽劳苦的意思。已:停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曹植《白马篇》 赏读:为了挽救国家的危难,投身于锋利的刀刃中,把死亡 看做如同回家一样。捐躯:牺牲生命。《白马篇》是乐府歌辞,
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 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
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
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 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5.文学常识
(1)惠特曼,________国诗人,最具代表作的长诗是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整合课件
-1-
重点突破
考题示例
答题模式
写作导引
怎样欣赏外国诗歌 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 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象,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 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然而,欣赏外国诗与欣赏 中国诗又有所不同。那么,欣赏外国诗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呢?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评价、鉴赏外国诗歌呢? 一、不宜苛求外国诗歌的音韵美。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说过,好诗应当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 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四溟诗话》)。这四条标准里,除了 第四条外,前三条讲的都是诗的语言美和声韵美。黑格尔也曾说:“至 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 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还更重要。”的 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吟诵如歌、悠扬悦耳,是诗的魅力之一,这对 于格律诗来说尤为重要。自由诗虽无严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别种方 式体现出它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首 页
考题示例
答题模式
写作导引
可以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可以谈学校应废除注入式教学,反对 把学生作为容器满堂灌,倡导不拘一格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以使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代新生力量。具体行文时,可以写一堂 课,写老师如何授之以渔,并且用老师的话来点题;可以写一篇议论 文,谈满堂灌的危害,谈教师授学生以渔的好处,形成正反对比,从而 突出强调主题。 可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谈。文章不妨先谈在家庭 教育中反对溺爱,提出放手让孩子自立的迫切性,然后过渡到谈学 校教育,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我们的文章自 然有深度和高度。
重点突破
考题示例
答题模式
写作导引
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3 三棵树(人教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幽长的小巷,风声沙沙,微笑浅浅;脚步轻轻,心绪淡淡。 雅致的空间,乐音悠悠,情谊深深;墨香袅袅,诗心款款。 习惯安静,于是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冷雨微寒的日子,与文字相依相偎,任悲愁在纸上缤纷俏丽, 让凄清由指尖缓缓流失,那些快乐与不快乐的细节啊,只是一杯 茶的功夫,竟显得那么的赏心悦目,好似珍藏已久的画册,每一 页都精彩,每一帧都可亲。 清寂落寞的瞬间,和音乐耳鬓厮磨。一句歌词牵动一份念想, 一段旋律幻化一款韵致,一首歌曲成全一场梦寐。那些往昔,击 节而歌,扣动心弦;那些未来,似暗香盈满心房。
(2)改良·改善 改良:去掉事物的某些缺点,使之更适合要求。 改善:改变原有情况使比较好一些。 例句1:随着国家住房保障措施的落实,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得到进一步________。 例句2:看来这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还得进一步________。 答案 改善 改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词语解释 ①盲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厮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看不见的人。②相互守护。厮,相互。 5.文学常识 米斯特拉尔,________(国别)女诗人,1945年获__________文学 奖。成名作是____________,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她的名字 被当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智利 诺贝尔 《死的十四行诗》 《绝望》 整个拉丁 美洲理想的象征
1.3三棵树(人教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讲解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安静,是一种情调,与心念有关,随温暖同在。橘色的灯影 下,一些馨香在柴米油盐的烟火中升腾,一些快乐在有一句没一
句的对话间传递,一些温软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乐中滋长,一些幸
福在肌肤的相触中蔓延。 安静,是一种素朴,好似墙角下的花骨朵,不经意间叫你眼 前一亮。因为真实,一举手就能任意扑捉,一不留神便会撞个满 怀;因为习惯,一抬头就会尽收眼底,一想起竟又那么的平淡如 水,朴实无华。 安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眼睛和眼睛的对话,是十指相扣 的温暖,是唇齿相依的温柔。 有着不能言语的魅力。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安静,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底蕴,是源自心灵深处的蛊惑,
修身名句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
赏读:高地变为山谷,深谷变为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 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
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转
脂 ③ 指
摹 ④ 幕
④描摹
答案 幕布
膏肓
②厮守
撕扯
③树脂
指点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近义辨析
(1)缺憾·缺陷 缺憾:不够完美而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缺陷: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 例句1:由于设计的环节上存在着某些 ________,导致这款新
《柔情》(1924)、《塔拉》(1938)和《葡萄压榨机》(1954)。此外, 她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她死后的第二年,智 利圣地亚哥的太平洋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向智利的 诉说》。1967年,在巴塞罗那又出版了她的《智利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诗人赋予三棵被砍伐后遗忘在路
边的树以人性,表达出作者因树的痛苦而痛
苦,因人与树的离合而悲伤的独特情绪,隐 隐传达出遗忘的终究会记起,厮守的亦须要 别离的无奈与哀怨,整首诗笼罩着一层冷峻 的忧郁美。
3.在《三棵树》中,前面说三棵被伐倒的树 是“三条盲汉”,后面又说树的“两个伤口 像一双眼睛”,这两种“比喻”之间是否有 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名师点拨】 不矛盾。“三条盲汉”这个 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粗壮,也给 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悬念:树怎么会失明呢? “两个伤口像一双眼睛”,表明树仿佛也睁 开了眼睛,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击。
(2)相关知识 米斯特拉尔的人品 智利产生了两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加 夫列拉· 米斯特拉尔(1945)和巴勃罗· 聂鲁达 (1971)。有人说聂鲁达宛似智利南方波澜壮 阔的大海,米斯特拉尔则像北部峥嵘巍峨的 高山。在这高耸入云的大山下面,却孕育着 炽热的熔岩。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看上去 “以为她是大理石,其实却是活生生的肉体 ”。
失恋痛苦的篇章。《一棵松树在北方》就是
一首典型的失恋诗。
这首诗是用寄寓法写的,通篇无人,但通篇
写的恰恰是诗人自己,是诗人强烈的心理活
动,无穷的依恋、向往和痛苦。短短一首诗
抓住了三个要素。
三个要素汇成了一个总的意境,便是无穷的 依恋、向往和痛苦。 这首诗写得真实、巧妙、深沉,而又通俗易 懂,所以不难为人们所接受。截至20世纪初,
[技法归纳] 1.借助拟人的手法,也借助态度与情绪的变 化。 这首具有“写实”风格的诗作,并非单纯描摹 了外部的现实,而是在对现实的描绘中,形成 了一种更集中、更独特、更内在的体验和表达。 这充分说明了诗之所以为诗,在于诗人能够使 语言摆脱一般的日常使用,焕发一种活力,表 达出全新的经验,就像在这首诗中所发生的, “三棵树”被赋予了生命,诗人引领读者进入 了一个物我交融的情感世界。
美文佳作欣赏
一棵松树在北方 海 涅
一棵松树在北方, 孤单单生长在枯山上,
冰雪的白被把它包围, 它沉沉入睡。
它梦见一棵棕榈树,
远远地在东方的国土,
孤单单在火热的岩石上,
它默默悲伤。 (冯至译)
【注】 【赏评】
亨利希· 海涅(1797~1856),德国 海涅的青年时代可以说是在恋爱
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的波峰浪谷之中度过的。他的《诗歌集》向 人类奉献了幸福美丽的爱情诗,也不乏充满
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
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已觉人海 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 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用这不经意 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 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怀念友人,更同情其身世,议论中带情韵, 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 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最后两句,诗 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
通宵(xiāo) . 云霄(xiāo) . 无精打采(cǎi) . 五彩(cǎi) .
三、词语辨析 (1)体验· 体会 体验: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会:
体验领会。
例:①有些作家常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去住上一 体验 段,这种出行被叫做______生活。 ②他______到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的重要 体会 性。
触也从树转向了自己,在与树木的厮守中,
“那树脂会像火一般把我燃烧”,人与树在 此时已不分彼此。就是在这种高潮中,诗歌 戛然而止了,最后黎明到来,“而天明时我 们将无声无息/被一片离别的痛苦所笼罩”,
在无声无息的平静当中,激烈的情绪表达被
抑制了,但也变得更为厚重、深邃了。
[素材积累]
★有关“树”的成语
2.诗歌内在情感的潜在变化。 诗歌的开始部分保持了一种冷静的旁观,语 调中甚至还包含了一丝幽默,但随着诗行的 展开,诗人的情绪进一步凝重,仿佛随着观
察的深入,她的态度也从“旁观”变为一种
“卷入”,似乎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分享到 树木的痛苦。
在“伐木者把它们遗忘,夜即将来到”之后,
这种分享痛苦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诗人的笔
(2)幻想· 幻象
幻想:虚而不实的思想。幻象:从幻想、幻
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
幻想 例:①是什么可悲的______使你如此烦恼? ②眼看着龙消失在门外,他心里很不舒服, 幻象 希望那都是_______。
(3)感同身受· 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
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身临
其境:亲自来到那个境地。
例:①孩子年纪还小,远离家门去北京读书,
承蒙周老师悉心照顾,在此作为孩子的爸爸, 感同身受 我_________。 ②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 身临其境 使人有__________的感觉。
四、词语释义 傍晚的阳光。 ① 余
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而脆的、固体或半固体、无定形、易熔 ②树脂: 融、易燃的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相依靠,互相陪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③ 厮 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心的愤懑,尤其着一“赠”字,更生动真
实地表现了李白独特的内心活动。
【思考】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两
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Nhomakorabea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余晖(huī) .
厮守(sī) .
二、字形辨认 边缘(yuá 描摹(mó n) . . ) n) 蓦然(mò ) 椽笔(chuá . .
《柔情》(1924)、《塔拉》(1938)和《葡萄
压榨机》(1954)等。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米斯特拉尔,生于智利北部的阿尔基山谷, 1914年她参加了圣地亚哥花奖赛诗会,以三 首《死的十四行诗》荣获头奖,从此踏上了 鲜花和荣誉铺成的道路,主要作品有《绝望》 《柔情》《塔拉》《葡萄压榨机》。她的诗 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其核心内容是一个“ 爱”字,而且与诗人的经历与切身体验紧密 相连,从情爱到母爱再到博爱不断地升华。
六、整体预知
第1节 第2节 三棵树 第3节 第4节
引出对象——三棵树 映衬背景——余晖、风 白描手法——树之情态 感受生命——痛楚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试简要概括《三棵树》每一小节的内容。 【提示】 第一节:写三棵倒在路边的树, 被比喻成“三条盲汉”。第二节:落日的余 晖被形容成“一层鲜血”。第三节:它们的 伤口睁开如“一双眼睛”,表达哀怨。第四 节:诗人似乎在代替树木说话,让人体验到 生命的痛楚。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加夫列拉· 米斯特拉尔(1889~
1957),智利诗人,是拉丁美
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也是迄今为止,十位获 此殊荣的西班牙语作家中唯一的女性。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是“她那富于强烈 感情的抒情诗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
理想的象征”。主要作品有《绝望》(1922)、
第3课
三棵树
诗海探珠 第 3 课 三 棵 树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赏析】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
水)时所作。时李白因为永王璘事长流夜郎, 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
它已先后被谱成77种歌曲。
【树碑立传】指对人或事进行歌颂并让其流 传久远。现在有时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 个人的声望。 【树大概深】比喻势力雄厚,根基牢固。
【树之风声】建立好的教化,宣传好的的风
气。
【树大招风】比喻因名气大引人注意或惹人 嫉妒而生出是非。 【树倒猢狲散】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 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