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效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彭万年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三则_姜帅
眠不稳,饮食不振,经常梦遗而排出赤色液体,苦于求医,曾经某医院检查拟诊为前列腺炎伴精囊炎,用药无效。
诊其脉来细数,舌红、苔薄白,自觉咽部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按其证情,乃木郁不达,相火内扰,心肾失交,阴络受伤之象。
治宜清平相火,交通心肾,药用:生地炭18g,杭麦冬15g,甘青果15g,飞青黛3g,酸枣仁30g,远志10g,青龙齿30g,炒川连3g,琥珀6g,灯心草3g,玄参炭15g,先进7剂。
药进1周,证情明显好转,其他无变。
拟原方再服旬日,后患者前来告之,一切如常。
嘱其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养身必先养心,方可达到安然无恙。
按本证在古今文献中虽未详加记载,但徐师根据中医理论,因证施治,终使患者症减病愈。
事后吾辈将此案问教于先生,以求明示,先生笑言:“吾不过略加分析,从二火论治,辨证用药而矣”。
从案中可知,患者早年丧妻,情志不遂,久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二火相炽,而伤阴耗液,火迫络伤,心神不宁,故见眠差、梦遗而色赤。
诊其脉弦细数,舌红少苔,此皆阴伤火动之象,故其治以滋肾水为主,水足则火熄。
方中重用生地、玄参、麦冬以壮水制火。
古人云:“精之藏制虽在收稿日期:2013-01-09作者简介:姜帅(1985-),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伤寒学。
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相火扰心,心神不宁,精血随梦而遗泄”,故佐用灯芯草、黄连、琥珀清之、镇之以安君位,君位已定,五脏皆安。
病症因情志变动而生,理当兼以调治,方中所用酸枣仁、远志、龙齿即为此意。
理正法合,用药精细,加以言语疏导,终获良效。
5小结以上虽仅选四案,然每案皆可堪称经典。
案1罗某之咳血,徐师依其脉证,断其咳血之证乃因阴虚火动,火迫肺络,肺失清肃所致,其治亦未囫于轻清理肺,和络止血之法;而取王汝言“补左制右”法以滋阴润燥,清平相火,未治咳而咳自止,未治血而咳血自愈。
案4血精一证,古今虽无成法可依,然徐师临证,灵活变通,依据病者具体证情,详加分析,颇有见地地指出,此证乃因肝郁化火,扰及心神,二火相炽,水火失交,热伤阴络而致,拟用方药紧扣病症机理,加之言语疏导,以除病根,此等手眼实令吾辈钦叹。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观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20年1月到2023年入院心内科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合计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
分别给予常规治疗、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差异。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患者的心率指标得以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值得肯定,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麻黄附子细辛汤;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dded Mahuang Fuzi Xianxin decoction on chronic arrhythmia.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chronic arrhythmia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rom January 2020 to 2023 were includ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ombined with ephedra fuzi asarum decoc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6.67%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eart rate index of the patients was improved and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Mahuang Fuzi asarum Decoction has definite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chronic arrhythmia, its safety is worthy of affirmation, and it has high popularization value.Key words: chronic arrhythmia; Ephedra fuzi asarum Decoction; Curative effect前言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指成年人心率≤60次/分钟。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麻黄6g 附子6g 炙甘草6g【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功效主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禁忌】1.口干、口苦,思饮、喜冷者,忌之。
2.自汗出者,忌之。
【类方】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
不同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表实里虚,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倶虚,故一者无汗,一者自汗。
【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1.治头痛连脑者。
(《医贯》)2. 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涎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属大寒犯肾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张氏医通》)2. 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
(《证治准绳》)3. 失音。
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失音,咽微红不肿,舌质淡,脉沉细,二剂而愈。
(《经方应用》)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症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昏厥、乏力、畏冷、健忘、脉迟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5. 脑垂体微腺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脑垂体侏儒症;脑垂体消瘦综合征。
(《当代医家论经方》)7.阳虚癃闭。
(《新中医》1977;增2:7)8.手足厥,但欲寐,全是少阴寒证,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而于水肿一症尤宜。
(《经方实验录》)9.附子、细辛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
运用于衰弱患者之感冒、老年性肺炎、衰老者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体痛或头痛者。
(《古方临床之运用》)10.治乳腺炎。
(《云南中医杂志》1982;1:56)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1.水之为病,其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既是鼻鼽的特效药,也是起搏心脏的救命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既是鼻鼽的特效药,也是起搏心脏的救命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现结合病例将王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经验总结如下:《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以其气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温经补阳,又能佐麻黄解散表寒,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
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温阳中兼发散,解表中兼补虚,共同发挥扶正祛邪、温经解表的作用。
王老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通痹,临床应用并不局限于太少两感证,不必拘泥于有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举凡风寒身痛、暴哑咽痛、冷风头痛、风寒齿痛、过敏性鼻炎等诸多病证,使用本方均收卓效。
对于方中细辛的用量,王老师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可用至8~10g,临床观察并无毒副反应出现,且疗效颇佳。
1、过敏性鼻炎李某,女,22岁,2009年9月29日初诊。
过敏性鼻炎病史3年,迁延不愈。
刻诊:晨起打喷嚏不休,流鼻涕清稀如水,不分冬夏,稍遇冷则明显,经五官科检查鼻部无异常。
鼻痒,咽痒,面色无华,平素恶风,纳可,眠可。
舌淡红、苔白润,脉浮紧。
此乃阳虚卫外失司、风寒留滞鼻窍所致,当温阳散寒、固护肌表。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过敏煎加减。
处方:(炙)麻黄6g,细辛5g,(制)附子10g,荆芥10g,防风10g,黄芪15g,(炒)白术15g,(炒)黄芩15g,鱼腥草20g,薄荷6g,川芎10g,白芷8g,僵蚕10g,蝉蜕6g,乌梅10g,五味子10g,生地黄10g。
7剂后流清涕即止,喷嚏不作,鼻通气大为改善。
原方既效,加桂枝8g、白芍8g。
服用14剂后晨起打喷嚏、流清涕、恶寒怕风等基本消失,王老师嘱以二诊方药配成水丸,巩固调理,以求长效。
按:该患者当属本虚标实之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虽为表寒束缚之象,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必责之于素体阳虚,阳虚生内寒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病机。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畏寒2年”)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畏寒2年”)张某某,女71岁,2015-05-14初诊主诉“畏寒2年”来诊,患者畏寒2年,不分昼夜,不别寒暑,畏寒不伴发热、寒战。
有乏力,嗜卧嗜睡,虽嗜睡而多梦,咽干,虽咽干而渴不欲饮,纳可,大便干,小便调,近来畏寒更甚,虽时为立夏,夜覆8斤棉被,床铺电热毯,苦不堪言。
舌淡红,苔薄淡嫩,舌下瘀暗结节,脉沉细短。
史老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麻黄10g 淡附片15g 细辛10g二诊:2015-05-21患者诉畏寒较前缓解,十去其三,8斤棉被已经改为4斤棉被,已不用电热毯,乏力、嗜睡较前好转,时有抽筋,纳可,二便调,寐安;舌淡红,苔薄腻,舌下瘀斑。
史老调整处方,改拟桂枝加附子汤,用药如下:桂枝15g 炙甘草30g 淡附片15g 生姜15g白芍30g 大枣15g 炮姜15g三诊:2015-05-28患者诉畏寒十去其六,白昼无明显畏寒,夜间平卧则恶寒,抽筋较前好转,纳呆,舌红,苔薄腻,脉沉细。
史老拟上方加活血化瘀药物,上方去炮姜,加柴胡8g枳壳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川牛膝15g 赤芍30g 干地黄10g川芎15g 当归10g 肉苁蓉15g 升麻10g按语: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少阴病一节,原文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其肾气为外邪遏抑,不能上升以济心,是以脉象皆微细无力也,但欲寐者,因心肾之气不交,身中之气化衰惫,精神必然倦怠,是以常常闭目静思,又因肾气不能上达以吸引心阳下潜,是以虽闭目休息不能成寐。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乃太阳少阴具病,该患者用麻黄鼓动一身之阳气,脉沉细为少阴寒证,以附子温其心肾之阳,细辛助附子解里寒,故用药对证,诸证大减,后期随症加减,以温阳活血为主,共助温阳助阳之功,药到病除。
(张佳志整理)。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临床效果观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临床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10-10T15:12:57.7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6期作者:李江[导读] 结论: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改善患者痛经疼痛程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人民医院 622651 摘要:目的:观察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1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所选患者均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评分进行分析。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患者的痛经评分均明显降低,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患者减少,无痛及轻度疼痛患者占比增加。
结论: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改善患者痛经疼痛程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临床效果子宫腺肌病指的是子宫肌层受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入侵,以进行性加重与继发性的盆腔痛、痛经为主要典型症状,同时伴随经量增多、子宫均匀性增大、性交痛、经期延长等症状[1]。
近些年,子宫腺肌病发生概率呈现出递增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应引起重视[2]。
基于此,本文择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1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观察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1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所选患者均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且与寒凝血瘀证诊断标准相符合,另外患者均存在经前下腹隐痛,且经行疼痛程度增加,得温状态下疼痛程度减轻,或月经量少、推迟,月经带有血块或色暗,大便稀,舌苔薄白活腻,舌黯红或边尖存在瘀斑瘀点,脉弦或沉紧,平素肢体耐热但不耐寒,或伴随气短、神疲乏力以及肢冷等症状。
陈明教授麻黄细辛附子汤解读与运用(二)经方家园
陈明教授麻黄细辛附子汤解读与运用(二)经方家园2 临床运用举验2.1 太阳少阴两感证一女,虽值豆蔻之龄,但自诉其免疫力差,素易感冒。
2007年9月某日又患感冒,症现头痛、低热(T37.4℃)、鼻流清涕、声重、微汗出、恶寒、乏力、心烦、食后胃中发满,查舌质淡嫩,脉沉细。
问起本次感冒原因,为前夜K歌至凌晨2点,回家途中受风寒所致。
且该女生活极不规律,经常熬夜,拒吃早饭。
综合辨之,虽有心烦胃满,仍当先行解表,处桂枝汤原方4剂。
岂料,服2剂后患者即来复诊,云其服药后心烦更甚,影响睡眠,要求换药。
再细察其证,仍有微汗出且恶寒,喷嚏,流涕,舌脉如前。
思索再三顿悟,患者体质素弱,乏力、舌淡、脉沉细等少阴阳虚之证被忽视,实为太阳、少阴两感证,因外邪较甚,病重药轻,桂枝汤不但不足以祛除邪气,反而激惹邪气势力,故而服后发烦,《伤寒论》第24条曾明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遂于上方中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炮附子10 g,细辛6 g,麻黄3 g。
又服2剂,外感及少阴虚症状若失,为巩固计,续服本方加陈皮10g,苏梗10 g,续服3剂以扶阳固表,并除胃中胀满。
按:本案为太少两感证,多见于体质虚弱、阳虚气衰之人复又外感,该种人群免疫力低下,极易感冒,麻黄细辛附子汤为首选之方,对于汗出者,可以合桂枝汤使用,汗出较多者,亦可以去麻黄易桂枝。
对太少两感证而言,当灵活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可视太阳中风、伤寒之不同,区别使用桂枝与麻黄。
笔者认为,既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亦当有桂枝细辛附子汤证,一用于表实之太少两感,一用于表虚之太少两感。
2.2 胸痹(心动过缓)隋某,女,54岁,北京人,2011年4月9日初诊。
心动过缓13a(50次/min),自觉心悬于咽喉,发作时周身汗出,心悸,胸闷憋气,身颤,前后心痛,气短,小腿抽筋,舌暗红,苔淡黄,脉细迟,偶见结代。
心电图示-R间期延长。
某医院诊为房室传导阻滞,建议装起搏器,病人不肯,欲求中医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
更新日期: 08-10 赵云芝 闫 琳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功擅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近年来用本方加减治疗阳虚感寒所致的病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1 背部恶寒证
3 冠心病
张某,女,65岁。1997年5月14日初诊。患者素有冠心病病史,近来因外感致胸闷心慌加重,伴恶寒肢冷,精神萎糜,倦怠嗜卧,动则气短,少气懒言,自服感冒药效果不显。查体见患者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而结。心电图检查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据脉证中医辨为心肾阳气不足,复感寒邪,治以温里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6g,炮附子9g,细辛3g,黄芪30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1剂/d。药后患者周身微汗出,恶寒顿减,精神振作,无胸闷心慌等症。守上方2剂,诸症消失,改用桂枝汤加减调理1周,病情渐趋稳定。
2 慢性肾炎
宋某,女,65岁,1997年4月8日初诊。患者有肾炎病史,虽经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有反复。1周前因外感风寒致病情加重,眼睑及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周身拘急,腰部冷痛,腰以下如坐水中,疲乏无力,夜尿多,每夜3~5次,小腹冷痛,大便时稀软,日2~3次,不成形,形体肥胖,面色晦滞,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沉细。查尿常规:蛋白(++),白细胞2~5个/高,红细胞1~3个/高,大便常规正常,尿素氮、肌酐均在正常范围。据脉证中医辨为脾肾阳虚,气化失职。治以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肉桂6g,炮附子、山萸肉各9g,熟地、山药、菟丝子、薏苡仁、女贞子各20g,茯苓、桑寄生、怀牛膝、旱莲草、芡实、金樱子各15g,苍术、白术各12g。5剂,水煎服。经上述治疗后,腰部冷痛及疲乏较前减轻,大便正常,精神好转,唯浮肿消退不明显。患者平时畏寒怕冷,背部有透风感,上方加麻黄9g,细辛3g,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5剂,水煎服,1剂/d。服上药后微汗出,患者顿觉周身舒适,浮肿明显消退,走路轻便,畏寒怕冷等症减。效不更方,继服15剂,患者浮肿消退,精神爽,腰部冷痛愈。查尿常规示:蛋白(±),白细胞2~3个/高。红细胞1~2个/高。为巩固疗效,给予金匮肾气丸,每次9g,日2次。随访至今未复发。
八大类方|马新童: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拾萃
八大类方|马新童: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拾萃【导读】马老师分享了一个疑难发热病案的辨证治疗过程,通过深入细微的观察,判别为“夹阴伤寒”,施以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很快药到病除!整个辨治过程复杂而精彩,思路条分缕析,打通了经典条文到临床实践的通道。
他强调,要回归传统,回归经典的东西,把我们以前学的东西先打开,再结合现在的一些研究,通古今,明医昭。
我们看看细辛,《神农本草经》里咋讲的?我们要回归传统,回归经典的东西,把我们以前学的东西先打开。
研究完以后,再结合现在的一些研究。
通古今,明医昭。
古代的、现代的,还有当代的一些研究,我们结合起来。
(细辛)味辛,温。
主治咳逆。
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神农本草经》(细辛)无毒。
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
——《名医别录》齆(weng)鼻,这是啥?浓鼻涕。
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这个细辛原来是这个样的,我们以前就认为是个祛风的药。
它比较热还能止疼,其实你只是知道了它一点点功效,这个细辛可以通神明,通精气。
这个药非常神奇。
记得我刚行医不久的时候,一个病人来,他看什么呢?发热一个多月,一到中午就开始热,最高体温大家知道多少吗?他跟我讲:“体温计到头了”。
我心里想哪有这样的,我行医这么长时间,没见过体温到头的。
他发热时到他家,一量体温多少?41.5度。
他说:“嗯,这刚开始,还没到头。
”看来他没骗我。
看他的发热情况起伏,这是往来寒热啊!我就去摸他的脉,这个脉很奇怪,他那个脉是最典型的脉,两个尺脉独浮,沉取无力,别的脉是沉的,就这两个脉高起的,我想了半天这是啥病。
尺脉都是下部脉啊,想了半天问他这个问他那个。
他说小便正常,什么都正常,我说怕不怕冷?他说不怕冷。
这个病没见过,反正当时想的这好像有往来寒热,先用小柴胡汤。
下了一个小柴胡汤,早上开的药,下午我正在干活,他媳妇跑来找我来了:“大夫,你来到家里来看看吧,又开始发烧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6种临床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6种临床应用发汗、利水是治疗水肿两大法门,本方则兼而有之。
少阴阳虚,气化失常而肿者,宜用真武汤、五苓散之类温阳化气,行水消肿。
肺失宣降,水道失调而肿者,宜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宣肺行水,开源导流。
若卫阳郁而不宣,肾阳衰而不振,既属太阳少阴同病,也属肺肾同病的水肿则宜使用本方。
方中麻黄宣降肺气,可散在外的阴邪;附子壮其肾阳,可化内停的水气。
俾肺气开宣,卫阳不郁,肾阳得温,气化正常,则三焦通畅而水肿易消。
复配细辛辛通表里,沟通上下,体现宣上温下,肺肾同治之法。
水肿较甚,单用利水法难于获效,即可投以此方。
与真武汤、五苓散合用尤佳。
由于水肿表实,服用此方以后很少出汗,多见小便通畅。
若见大便稀水亦绝非药误,而是肺的宣降功能和肾的气化功能开始恢复。
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象,是好转的征兆。
或问:此方伤寒注家及方书均从阳虚外感,表里同治作解,今从宣上温下解释,是否能够指导临床?此方诚属表里同治之法,但经历代医家实践,治疗五官七窍与咽喉心肺诸疾,尤见效验。
仅从表里同治释方便与此类证候风马牛不相及矣!只有从宣上温下、肺肾同治解释,才能广泛应用此方。
提出宣上温下之法,并非标新立异,学者识之。
临床应用1 暴哑失音,或咽喉疼痛,或咽中如有物阻(慢性咽炎)等证,审其确属阳虚里寒机理,投此可获良效。
喉为肺系组成部分,足三阴经脉皆过喉中,发生病变,常见喉肿或痛,呼吸不利,自觉梗阻,失音声嘶等证。
究其病因病机,或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或因温邪上受,久羁不散;或因少阳三焦湿热阻滞;或因少阴阳虚,气化不及,痰水上壅。
此方所治的暴哑失音,或咽喉疼痛,多因素体阳虚,一遇外寒相加,侵犯太少二阴,遂成上焦肺气闭郁,宣降失常;下焦气化不及,水湿阻滞少阴经脉机理。
热证过用寒凉转成此证者尤为多见。
方中麻黄宣肺气之郁,行壅滞之水,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振心阳以畅血运;细辛辛通少阴经脉,协助麻黄、附子辛通上下。
转】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黄煌-刘渡舟-卢崇汉-倪海厦】兼细辛毒性
转】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黄煌-刘渡舟-卢崇汉-倪海厦】兼细辛毒性转】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黄煌-刘渡舟-卢崇汉-倪海厦】兼细辛毒性16-02-22 作者:想像力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
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
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1 过敏性鼻炎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
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
诊见:形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
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炙甘草、细辛各5g,熟附子3g,黄芪15g,蝉蜕6g,茯苓12g,防风、大枣各10g。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
5月20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进5剂,症状消失,且面色转红润,怕冷感减轻,胃纳好转,大便成形,舌质转红润,苔薄。
嘱间断服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月余。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
《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
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
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
2 喉源性咳嗽谭某,男,12岁,1999年12月5日初诊。
喉痒干咳5天,稍受凉或异味刺激则加重,时发出清咽样干咳声。
曾服头抱氨苄、牛黄益金片、咳必清等药3天未愈。
诊见:阵发性喉痒作咳,无痰,遇凉风或大声说话则呛咳不止,咽部不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淡黄、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略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
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及×线胸透亦无异常。
诊为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橘红各5g,熟附子、细辛、甘草各3g,百部、桔梗各10g,蝉蜕6g。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况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况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药理研究文献综述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能。
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相当的广泛,为了更好地了解古方、应用古方、研究古方,我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情况作一回顾。
1 临床应用1.1 呼吸系疾病:朱晓红[1]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54例,结果:痊愈3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6%。
葛蓓芬[2]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哮喘。
孙庆[3]、江畔[4]用本方加味治疗痰饮咳喘,许金珠[5]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袁传爱[6]治疗肺气肿,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郑淑伶[7]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来预防感冒8例。
结果,4例效果明显,6个月内未患感冒;3例感冒次数明显减少,且感冒时症状明显减轻;1例无明显改变。
焦彦超[8]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外感发热50例。
结果,服1剂体温可下降2℃,服2剂热退,病人精神体力恢复。
1.2 心血管疾病:分述于下。
1.2.1 肺原性心脏病:石喜亮[9]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85例,疗效满意。
包祖晓等[10]也报道用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了肺原性心脏病,疗效甚佳。
1.2.2 心律失常1.2.2.1 缓慢型心律失常:牛振华等[11]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75例,结果:显效49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5.3%。
刘秀坤等[12]用本方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48例,结果:痊愈3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
李仁和[13]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本病31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87%。
谢建华[14]设治疗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对照组(用阿托品)。
结果:治疗组63例中,显效28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52例中,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85%。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活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活用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的症状,属于机体对抗外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中医学从脏腑辨证的角度一般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类。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或疫毒之邪而出现发热的一类病证;内伤发热是指以情志、饮食、劳倦为病因,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八纲是中医辨证的纲领,阴阳又为八纲的总纲,大凡辨证诊断都应首分阴阳。
外感发热属于表证,表证又可分阴阳,[1]从六经的角度上来讲,表证可以分为太阳表证,少阳表证,阳明表证,太阴表证,少阴表证,厥阴表证,发热恶寒是六经表证共同的症状,但由于各条经脉循行部位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的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表证发热,仅需一两剂,效果显著,下面我们就从临床的几个病例来讨论一下少阴表证:上述几个病例主症为发热,或高热或低热久羁,发热时间都在下午或夜间同时伴有精神不振,怕冷,无汗,头痛或身体疼痛,脉沉细等证。
患者大都素体阳虚,平素就有怕冷,手足不温的症状,复感风寒,卫阳被遏,阳气不得宣发,郁而发热,所以患者既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又有肢冷,脉沉细等脾肾阳虚的表现,属于少阴表证。
虽症状表现类似于太阳表证,但其脉象沉细与太阳表证脉象不符合。
太阳表证的脉象多浮,或浮数或浮紧。
太阳表证之所以脉浮,是因为太阳为六经之籓篱,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气血充盛,脉管充盈,脉为气之先,正气浮盛于表,故脉浮。
同时伴有恶寒发热(高热),鼻塞,流涕,全身酸痛等兼证。
而表证发热属于少阴经的病人,脉象多沉细或沉迟,《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表证之所以脉沉,是因为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达表以祛邪,故脉沉。
同时伴有畏寒怕冷,无热或是下午、夜间低热明显,也会出现如口干,口腔溃疡等假热的表现,属于真寒假热证。
少阴证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讲属于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阴阳格拒,虚阳浮越,就会出现真寒假热的症状。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经方派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经方派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很有意思,它很简单,就三样药,我在临床上也常常用,都是经过化裁的,所以要承其法。
在《伤寒论》少阴篇里面谈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那么用来治疗什么呢?用来治疗阳虚受寒的发热。
麻黄是辛温发汗的,它能够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能够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的寒邪;细辛,能够走经窜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既可以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的清窍,又能够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甚至还具有宣肺、散寒、温通肾阳的功能,具有开窍、启闭的作用。
所以对于寒邪困阻肾阳,阻滞了清窍所导致的一系列的病证,它都是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说这个方在临床上完全可以广泛的应用。
四川有个范中林,也是我祖父的一个门生,我祖父主要是在临床指导他怎么样用麻黄附子细辛法,所以他一辈子就是以麻黄细辛附子法为主,他如果开30张处方,有25张处方都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范中林在临床上还是有所心得的。
那么用这个方意,在具体的病案上,我就选了几个不常见的来说明,比如暴哑、暴聋、暴盲。
这些疾病作为一个医者不可能天天在门诊、在病房都能见得到。
病案暴哑患者男性,56岁,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是个教师。
这个人找我看病的时候,他就讲,发病是在一个月前,由于当地突然大雪,他当时又穿得少,受了寒。
开始就是太阳病的一些症状,头痛很厉害,寒战、恶寒,当时就用了一点解热止痛片,用的量比较大,一般吃两片就可以了,他多吃了一片,吃了三片,吃了过后,出汗很多,头痛减轻了。
但是到第二天,突然就说不出话来了,完全说不出来了。
当时他很惊慌,就到当地医院去治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治疗,没一点好转。
我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办法说话,哑巴开口也可以有发音,他却一点音都发不出来,只能用笔写,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笔写告诉我的。
那么他当时什么情况呢?他当时情况主要是颈项还有点强,头微微还有点痛,全身也有点痛,还微微有点恶寒,咽喉部也有点痛,吞咽时更明显,当时舌是淡红色,白润苔,脉沉紧。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广泛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广泛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陈明,马召田,张水馨北京中医药大学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近况。
总结其在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的应用,揭示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主治范围及运用规律,进一步指导该方的临床应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 条:“少阴病 , 始得之 , 反发热脉沉者 ,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中麻黄解在外之风寒,附子助少阴之阳气,细辛在表助麻黄散寒,在里助附子温阳,药仅三味却可统领一身之阳气。
故本方在临床应用甚是广泛。
1 内科1.1 心系疾病—心动过缓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附子温少阴心肾阳气,细辛散少阴之陈寒,麻黄入心以舒通心阳,伍附子鼓动肾阳,故可治疗心阳不足,阳气鼓动无力之心动过缓。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罗陆一[1] 以本方加鹿角胶、仙茅、淫羊藿、人参治疗1 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效果满意。
佟秀芳等 [2] 以本方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细辛、栝楼、薤白、桂枝、桃仁、红花、鸡血藤、炙甘草,治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属阴寒固结、血脉迟滞者 1 例。
肖银刚 [3]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56 例病窦患者,即以本方随症加减,如神疲懒言、胸闷、气短者加丹参、茯苓、黄芪、党参;失眠健忘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益智仁、远志;腰膝酸软、下肢挛缩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牛膝、木瓜。
同时口服氨茶碱片、黄连素,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
结果:显效12 例占21.43%,有效26 例占46.43%,无效 18 例占 32.14%,总有效率为 67.86%。
张卫斌等 [4] 以本方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当归、三七、远志、夜交藤治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 例。
郝秀梅[5] 以本方加桂枝、炒白芍、丹参、当归、茯神、炒白术、黄芪、生地、炒酸枣仁、苦参、砂仁治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1 例。
吕玉秀 [6] 以本方合桂枝甘草汤临床治愈心动过缓 1例。
(2)房室传导阻滞。
翟阳蕾[7] 以本方合温胆汤加味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 例疗效满意。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况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况目的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及其药理研究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坐骨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疾病均具备较好的疗效。
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且治疗效果非常好。
标签: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理研究;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曾被提及,它的组成部位比较复杂,主要包括1枚炮附子、2两麻黄以及2两细辛[1]。
这类药物具备助阳解表、温经散寒的功效,现阶段仍然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1~58岁,平均(49.83±2.95)岁。
其中过敏性鼻炎8例、支气管哮喘6例、坐骨神经痛10例、顽固性头痛患者6例。
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流鼻涕、鼻痒、打喷嚏等,一旦遇到刺激性气味,症状便会变得更加严重。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舌质淡、舌唇边存在齿纹、咯白色泡沫痰等。
坐骨神经痛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存在僵直感,且背部酸痛,若没有经过及时治疗,病情会变得更加严重,疼痛症状加剧。
顽固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面部冰凉,且存在麻木感,如果被冷空气所刺激后,便会头痛加剧。
身体畏寒怕冷。
本组研究的30例患均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
1.2 方法1.2.1过敏性鼻炎在本组研究中共有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相同。
以往主要服用氯雷他啶及中药,便于缓解自身病情,经服药后,并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利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患者进行治疗。
取6克细辛、10克麻黄、10g制附子、10g白芷、10g防风、10g苍耳子、10g 辛夷,15g炒白术、6g炙草、30g黄芪,利用开水煎后分服,药量为5剂,3次/d,1剂/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效验
肖地文肖省义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的方剂之一,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用以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的虚寒证。
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
少阴病为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发热,是必兼表证,因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
本方证虽属阳虚而兼有外感,但既发热,说明阳气尚不至于过虚而可抗邪;如不发热者,则为阳虚不能抗邪,属阳虚里寒之证,在治疗方面,则应以温阳散寒补虚为主。
一流感
肖某,男 41岁搬运工。
2009年8月15日,因受凉发热,头身痛,伴鼻塞,流清涕,体温39.5°,经西医打针输液三天,体温逐日增加,体温高达41.5°,患者出现头痛加剧,颜面潮红,口干鼻燥,四肢乏力,便溏,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质淡胖,边有
齿痕,口渴不俗饮,六脉浮紧而带中空,重按无力,右脉为甚.四诊合参,确为寒中少阴, 误用西医大量抗菌消炎药,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症候。
治疗采取温阳解表,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附子70克,细辛15克,麻黄10克.一剂后,汗出热退,但仍时有出汗,全身乏力,便溏,脉虚大,故二剂原方去麻黄,加桂枝15克,砂仁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药尽而愈.
一咽痛
李某,女,38岁。
2010年7月21日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清热养阴之剂和西药抗炎而症情加重;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温41°,体痛。
咽痛,痰多气急,水浆不能下咽,红肿起白疱而糜烂。
舌苔白滑,口不渴饮,脉沉细而兼紧象。
本人四诊和参认为,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和抗菌消炎药,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症候。
治法取扶阳祛寒,消肿排脓,引阳归舍之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桔梗汤加味治之:
附子60克,干姜30克,细辛10克,麻黄10克,上肉桂6克,桔梗30克生灸甘草各10克.一剂后寒热即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八.3剂尽,诸症痊愈.
案语: 少阴受寒误用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和抗菌消炎之法,无异于雪上加霜.《灵枢经脉篇》、《灵枢经别篇》皆认为十二经脉、支络、别络,大都循喉咙。
人身气血相随,经络相贯,因此凡外感内伤,干及咽喉,俱可出现本症。
《伤寒论》阳明一经,以燥为本,少阳一经,以火为本,少阴一经,以热为本,其经脉皆循咽喉,故咽痛喉痛以热症为多,但外感风寒,郁遏卫阳,少阴寒邪,太阴痰湿,上泛于咽喉,亦可导致咽喉痛。
本病为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通,虚火上浮冲于咽喉而肿痛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方中附子能扶阳驱寒,麻黄开发腠理,解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温散经脉寒邪,并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
然获愈.
二腹痛
吴某,女 35岁农民。
2010年8月因天气炎热,每日饮用大量生冷水果和冰冻饮料,致寒湿之邪郁滞少阴经脉,肚脐周围疼痛,曾注射阿托品、654=2,口服腹痛水口服液等,都只能暂时缓解。
患者自觉少腹仍感冷痛,脉沉紧,舌苔白腻,舌青。
诊断:少阴腹痛。
治则:扶阳抑阴,散寒止痛。
附子60克,干姜30克,麻黄10克,吴茱萸10克白胡椒10克,油桂10克,砂仁10克,灸甘草10克,大枣6枚。
服一剂腹痛祛半,再剂诸症如失而愈。
案语:《内经.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於脉外则血少,客於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邪客於少阴,故腹痛,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愈
三乳核
唐某,女,39岁,个体户。
2009年11月来诊。
患者于一年前因无意中发现双侧乳房外侧各有3-5颗大小不等,表面光滑的硬结、扪之有胀痛感,但不红肿,某医院诊断乳房纤维增生,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症见畏寒怕冷,面色萎黄,四肢不温,乏力,心慌气短,食少头昏,脉沉细无力,舌质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有津液。
治宜温经散寒,
通络止痛,软坚散结。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附子60克,麻黄10克,细辛5克,桂枝15克,赤芍10克,制乳没各10克,重楼30克,鹿角霜30克,牡蛎30克,白芥子10克,王不留行20克,夏枯草15克,甘草6克。
本方加减治疗一周,痛止,硬结消散而瘥。
案语此例禀赋较差,身体虚弱,风寒湿之邪,日久治不得法,病从寒化,故采用温经散寒,软坚散结活血止痛治之,能在短期出现如此佳效,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