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史话:断烂朝报
包含-"报"-字的成语
9▲恩将仇报 △ēnjiāngchóubào △典故: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七:“奴字亦望夫荣妻贵,何期你忘恩负本,就不念结发之情,恩将仇报,将奴推堕江心。” △例子: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天理何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
10▲恩有重报 △ēnyǒuzhòngbà道:“若得如此,~。”(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5▲赤心报国 △chìxīnbàoguó △典故: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
4▲报仇雪恨 △bàochóuxuěhèn △典故: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 △例子:滥官害民贱徒,把我全家诛戮,今日正好报仇雪恨!(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八回)
1▲拔来报往 △báláifùwǎng △典故:报:通“赴”,迅速。很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 △出处:《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 △例子:少顷,以足床来,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携短足几至,~,蹀躞甚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
8▲恩恩相报 △ēnēnxiāngbào △典故:用恩惠报答恩惠;把有利于人的行为回报给有恩于己的人。 △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汤我吃,我就好了……我会去救他,正是恩恩相报。”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10《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1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称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现存《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
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礼教规范 写入《文言》,《系辞》,编入“周易”。汉末儒生将“周易” 改称《易经》并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系辞》,《说卦传》等杂货的“易经”,并非正宗《周易》,应当称为〈儒学易〉。其详情,请看以下诠释。
8《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四书五经总览(详解)
四书五经总览四书五经(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四书四书(Four Books)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The Great Learning)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人民版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1|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1.儒学危机(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朱熹的理学体系: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②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4.理学的世俗化(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
试论《宋元学案》的编辑特色
试论《宋元学案》的编辑特色作者:程得中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8期学案体史籍,是我国古代史家记述学术发展历史的一种特殊编纂形式,其源于传统的纪传体史籍,系变通正史中的《儒林传》《艺文志》,兼取佛家灯录体史籍之所长,经过长期酝酿演化而成。
所谓学案,就其字义而言,意即学术公案。
公案本佛门禅宗语,即档案、资料之意。
顾名思义,学案体史籍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其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评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
学案体雏形肇始于朱熹著《伊洛渊源录》,定型于黄宗羲著《明儒学案》,而最终完善和成熟则是《宋元学案》。
《宋元学案》是一部记述宋元两代学术思想发展概况的著作,由黄宗羲发凡起例,主要由全祖望撰定,全书100卷。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卷目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
书中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学派源流,介绍了各派的学说思想并略加论断,收录范围广,著作选录多,史料考证精,在编辑思想与方法上有诸多创新,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编辑思想不拘于门户之见。
务求“穷其本末”,网罗众家,持论公允,力求打破宗派门户之见早在黄宗羲编纂《明儒学案》时便提出了“一本而万殊”的宗旨,全祖望秉承这一思想,认为学术当“去短集长”,以使“和同收益”,而绝不应“各持门户”。
因此在补修《宋元学案》时便以“上下学案者,不可不穷其本末”为著述宗旨,以理学为主,兼及理学以外各学派,梁启超盛赞此书“不定一尊,各派各家乃至理学以外之学者,均平等看待”。
宋元学术,学派林立,不同学派的论争也相当激烈。
当时学者大都“好附门墙……喜争同异,于宗派尤详。
语录学案,动辄栽赃,不攗汗牛充栋”。
即便《明儒学案》也并未完全打破门户之见。
黄宗羲信奉阳明心学,痛感明末王学流于狂禅,意欲用此书来振衰起弊,重振王学。
因此该书其实是为表彰王学,对明代王学建立谱系。
“不仅是在总结明代理学的历史,更在于宣扬新王学,试图用修正的王学来再次充当学术思想的先锋。
为什么说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
为什么说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书春秋大义,让人不敢乱来孔子“春秋大义”里所标榜的,是以“兴灭国、继绝世”为宗旨. 1.:"《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
《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
《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
然而由于《春秋》叙事过简,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
" 以上的论述只是关于《春秋》的皮毛叙述而已,殊不知,《春秋》正因为简短,所以用词颇费斟酌。
很"艺术"地体现了微言大义,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是孔门治学的圣经。
子夏乃治《春秋》的高手,然而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春秋文字的精练。
另外,《春秋》简朴的文字背后深藏着艰深的隐痛和博大的胸次。
庸常之人难以窥见。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新〗周,故殷,运之三代。
约其文辞而指博。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
'"为何后世知在焉,罪亦在焉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然而到了西周末年,奠基着华夏先民信仰人心的巨大基石:礼乐制度已经倾圮。
所谓"礼崩乐坏"是也。
利欲熏心的权势者深信赋予其权力的乃是其心中不可遏制的权力意志。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期末复习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填空题:1、《礼经》在汉代“五经”中指的是《仪礼》,而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书《周礼》和《礼记》。
2、“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3、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一批儒臣编纂《五经正义》。
4、“十三经”中的《孟子》是到宋代才升格为“经”的。
5、《三国志注》的作者是裴松之。
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7、《世说新语注》的作者是刘孝标。
8、唐代子书的注释,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子疏》等是后人推重的注本。
9、把儒学经典哲学化,是宋明理学对经学发展的贡献。
10、首先提出四书并行的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他们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11、明清时代出现了李贽、冯梦龙、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大家。
12、“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是[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13、“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是[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14、《十三经注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不破注,即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
15、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为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作补注。
16、“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焦循的《孟子正义》是专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证。
17、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是补注体式注释古籍的精品。
18、《离骚纂义》的作者是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游国恩。
19、评注体古籍的评,记于书页正文之上端空白处者,称“眉批”,记于正文和注文之侧者,称“旁批”。
20、陈桓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法归纳为四种,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21、《诗经》三百零五篇之外,还有六首只有题目没有正文,通常称之为“笙诗”。
22、从孔子开始,一代代学者相继进行了一场把《诗三百》诠释为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
新近问世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应当是这场运动的第一批重要成果。
23、汉代治《诗经》的学者,有今文三家,另有古文一家,就是毛亨和毛苌。
援儒入医 相得益彰──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评述
援儒入医相得益彰──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评述关键词: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朱丹溪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重要的理学学者。
理学和医学,实成为丹溪思想中浑然为一的整体。
黄宗羲等人的《宋元学案》列丹溪于“北山四先生学案",当然不仅仅因为他是朱熹四传弟子许谦的学生。
许谦,字益之,婺州金华人,学者称白云先生。
许谦及其上三代宗师:何基、王柏、金履祥,在金华地区递相授受朱熹理学,是金华理学的主要传人,史称“金华四先生”,亦称“北山四先生”。
《元史》载,“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
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世嫡。
"所以,元代金华理学号称朱学嫡脉,而许谦被称为金华理学大师。
许为教凡四十年,时人黄缙谓其“出于三先生之乡,克任其承传之重。
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
然则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之大至许公而益尊"川,对程朱理学的发扬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丹溪师事许谦,确是其人生的转折点。
许谦为之“开明天命人心之秘,内圣外王之微",丹溪则"日有所悟,心局融廓",由此苦读默察,见诸实践,严辨确守理欲诚伪之消长。
“如是者数年,而其学坚定矣。
i2l”《宋元学案》引宋濂说,认为“其学以躬行为本,以一心同天地之大,以耳目为礼乐之原,积养之久,内外一致"。
自此之后,丹溪处事行世,待人接物,著书立说,率以理为宗;理学成为丹溪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
丹溪援儒入医,影响深远,竟由此而形成中国医学史上哲学思想进入医学领域的第二次高潮。
一、“格物致知”的医学理论思维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朱熹理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何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朱子语类》卷6)何谓致知?即是"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四书集注》)。
也就是通过辨察形而下的事事物物,来认识形而上的天理,即是物中见理,由寡而多地推展扩充知识。
许谦继承发挥了朱熹这一学说,而更强调心的认识作用,"格物之理,所以推知我心知。
《左传》之大纲解析
《齐桓公存卫救邢》(闵元、2)
《晋文公教民》 (僖27) 《晋悼公复霸》 (成18、襄9)
《泛舟之役》(僖13)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2 股肱爪牙——良将与能臣
《卫石碏大义灭亲》 (隐4) 《季梁谏逐楚师》(桓6)
《宫之奇谏假道》 (僖2) 《烛之武退秦师》 (僖30) 《先轸犯君死国》 (僖33)
《孟僖子补过》(昭7)
《秉公执法的魏绛》(襄3)
《少年子产》(襄8) 《士鞅见远》(襄14)
《子罕分谤》(襄17) 《罕、乐出粟赈灾》(襄29)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3 昙花一现的“小人物”——草根形象与草莽英雄
《仓葛一呼》(僖25) 《堇父之勇》(襄10) 《隶人斐豹》(襄23)
6 其他国家的内乱:
楚斗越椒之乱(宣4) 楚白公之乱(哀16)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韩非子》曰:“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 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非下也, 權重也。”
《老子》说:“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
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 可与论议。”
《文夫人不忘仇》 (庄
《怀赢识礼》(僖22、23)
《季隗与姜氏》 (僖23)
《僖负羁妻》 (僖23)
《施氏妻》(成11)
《》《》
《》《》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二 反面形象
《鲁桓夫人文姜》 (桓3、桓6、桓18、庄21)
《夏姬不祥》(宣10、成2、昭28)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3经部总叙释读
• 盖北宋以来,出新意解《春秋》者,自孙 复与敞始。复沿啖、赵之馀波,几於尽废 三《传》。敞则不尽从《传》,亦不尽废 《传》,故所训释为远胜於复焉。
苏辙春秋集解提要
• 先是刘敞作《春秋意林》,多出新意。孙 复作《春秋尊王发微》,更舍《传》以求 《经》。古说於是渐废。后王安石诋《春 秋》为“断烂朝报”,废之不列於学官。
春秋集传纂例提要
• 唐陆淳撰。盖释其师啖助并赵匡之说 也。……助之说《春秋》,务在考三家得 失,弥缝漏阙,故其论多异先儒。如论 《左传》非丘明所作,《汉书》丘明授鲁 曾申、申传吴起、自起六传至贾谊等说, 亦皆附会。公羊名高,穀梁名赤,未必是 实。又云:“《春秋》之文简易,先儒各 守一传,不肯相通,互相弹射,其弊滋甚。 《左传》序周、晋、齐、宋、楚、郑之事 独详,乃后代学者因师授衍而通之,编次 年月,以为传记。
经部总叙研读
经禀圣裁
• 伪孔安国《尚书序》:”孔子生於周末, 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 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 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 丘。”
• 《隋书·经籍志》: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 頽之運,歎鳳鳥之不至,惜將墜於斯文, 乃述易道而删詩書,修春秋而正雅頌,壞 禮崩樂,咸得其所。
• 论语公冶长: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 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 朱子集注:器者有用之成材。夏曰瑚,商曰璉, 周曰簠簋,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 重而華美者也。
• 何晏集解:包曰:瑚璉,黍稷之器,夏曰瑚,殷 曰璉,周曰簠簋,宗廟之器貴者。
• 《礼记·明堂位》云:“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 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毛奇龄孝经问提要
• 汉儒说经以师传,师所不言,则一字不敢 更。宋儒说经以理断,理有可据,则《六 经》亦可改。然守师传者其弊不过失之拘, 凭理断者其弊或至於横决而不可制。王柏 诸人点窜《尚书》,删削二《南》,悍然 欲出孔子上,其所由来者渐矣。奇龄此书, 负气叫嚣,诚不免失之过当。而意主谨守 旧文,不欲启变乱古经之习,其持论则不 能谓之不正也。
不可不知系列丛书·史海钩沉中-第十章
第十章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
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
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儒家思想渐渐开始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经义为汉治法,攻读儒经成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道。
但汉武帝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当时有名的儒家学派,皆为其在大学设一讲座,谓之学官。
充学官者,并不只是《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然而,自此以后,儒家学说经政府的倡导,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越传越多,越传越繁琐。
《汉书-儒林传赞》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鉴于当时诸经分派分支太多,对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的状况,宣帝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临制决”史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地方)奏议,这成了封建政权第一套完整的法典。
西汉末年,哀、平之际,儒家哲学内部发生经今,古文派之争,刘歆于皇家图书馆秘室中发现的古字体《春秋左氏传》、《毛诗》、《易礼》等在王莽时代被立为学官。
论经典传注的阐释学意义
李春青I论经典传注的阐释学意义文化论经典传注的阐释学意义文/李春青引言在西方,阐释学(hermeneutics) —词来自古希腊神 话中的赫尔墨斯(Hermes),他是奥林匹亚山上诸神的信 使,负责把神的信息传递给人世间。
中国古代阐释学的最 早称谓是“传”,而“传”也是信使的意思。
依《说文解 字》,“传”之本义就是驿使,后来引申为经典阐释。
二 者不同之处是,赫尔墨斯是神与人之间的信使,而驿递则 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使。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具有传 达、转达的中介作用。
这也正是阐释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任何阐释都是一种传达,是在两者之间的中介。
阐释使单 个人成为群体,也使无数具有独立性的文化因子构成一种 文化传统。
因此阐释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
传注作为中 国古代的经典阐释学与西方现代阐释学有诸多相通之处,也存在不少差异,有其独特性。
以西方阐释学的观念和术 语为参照,在“间距与之间”的框架下对这种传注之学予 以新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当代阐释学理论来说,无 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传注之学的基本形态对经典的阐释是西方哲学史的基本言说方式,也是中 国儒学史的基本言说方式。
在西方阐释学史上先是形成了 文献阐释学和圣经阐释学,后来产生了一般阐释学和哲 学阐释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则存在着源远流长的传注之 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注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经典阐 释学。
对周代典籍的传注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大量存在。
吕思勉先生尝云:“然孔子以前,《诗》确已自有传,《史记•伯夷列传》引《轶诗传》是也。
以此推之,《孔子 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书传二字,盖平举之辞。
孔 子序《书》,盖或取其本文,或取传者之辞。
故二十八 篇,文义显分古近也。
”吕先生此说是有根据的。
现存先 秦典籍中有大量“传曰”之类的引文,历代注者大多不明 其出处,皆可视为孔子前后关于经典的解读性文字,即所 谓“传”。
在中国古代经典阐释学史上,“传”是最早的阐释方式。
连续性传统与断裂式思维——儒家思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连续性传统与断裂式思维——儒家思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摘要:传统儒家思想将人置于种种关系之中,关注人与各层关系的连续性,即个人与家庭的连续性、个人与集体的连续性、个人与天的连续性。
依据这种连续性传统,儒家构建起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和以纲常为核心的国家。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这种连续性传统已贯穿于中华文化之中。
近代以来,封建专制主义逐渐瓦解,儒学式微。
新儒学思想家都试图以西方民主思想,内圣开新外王,以达到复兴儒学的目的。
儒学的复兴必须建立在这种连续性传统之上,达到与西方“断裂式”的民主自由思想的融合。
关键词:连续性传统、断裂式思维、儒学一、儒学的连续性传统(一)家、国、天下关系的连续性在政治层面,儒学把个人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结合,认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构成了家、国、天下关系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家。
家族氏族结构是儒家政治秩序的基础。
在中国,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对家庭伦理本身的忠诚。
在政治秩序的物理层面上,家是与人民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政治传播的连接点。
政治生活的表现和国家对政治的运作大多是由家庭来承担。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国与家是相通的,家庭法和国家法、生活秩序和国家秩序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使国家权力结构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国。
国是家的放大,因而称之为国家。
孝悌是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推及到国家伦理层面便成为“君子为政之道”的根本。
个人生命是有限的,家族也不能保证长久不衰,但由诸多个体组成的国家社会却能持久存在发展。
将自我的生命荣辱与民族国家的兴衰相贯通,个人也能够真正获得安身立命的归所。
天下。
儒家观念中的天下既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国家,也不是泛指整个世界,“天下,谓天子之所主;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
”儒家突破了传统的天下乃天子一人之天下的观念,不仅仅是对君主个人的“忠”,更提倡“天下为公”,“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
”因而,士人可以摆脱对国家权势的依附关系,其根据在于士所代表的是超与国家的天下观念。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2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必修)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2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必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 世袭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2.“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法家( )A. 主张以德服人B. 主张变法革新C. 主张选用贤能D. 主张严厉法治3.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
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对“天下之一人”的最佳解读是( )A. 天下为公B. 皇权至上C. 集权D. 分权制衡4.董仲舒指出:成人有骨366节,与一年的天数相符;大骨12节,与一年之月数相符;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符;外有四肢,与四季相符。
董仲舒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 宣扬阴阳五行B. 实现思想一统C. 迎合专制统治D. 完善儒学体系5.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
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
”此记载( )A. 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 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C. 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D. 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7.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四字成语断什么文什么意思
四字成语断什么文什么意思恩断义绝:恩:恩情;义:情义。
感情破裂。
多指夫妻离异。
出处: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咱两个思断义绝,花残月缺,再谁恋锦帐罗帏。
”恩断意绝:恩:恩惠,恩情;意:情份。
恩爱和情义全然切断,形容感情破裂出处:明·无名氏《认金梳》第一折:“你若得见了你的亲娘,莫漏泄,休将我恩断意绝,可怜我无家无业。
”恩绝义割断:恩:恩惠,恩情;义:情义,情份。
恩爱和情义全然切断,形容感情破裂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索什么恩绝义断写休书。
”残编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抽刀断水抽刀:拔出刀来。
水:流水。
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
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分钗断带钗分离,带断了。
比喻夫妻的初恋。
漂蓬断梗比喻生活不安定,到处漂泊。
识文断字识字。
指有一点文化科学知识。
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雄鸡断尾断尾:割断回去尾巴。
本所指雄鸡因怕搞祭拜的牺牲生命而自杀其身。
后比喻人害怕被杀而自尽。
残圭断璧残缺不全的圭璧。
指虽然残缺却是很珍贵的东西。
残篇断简残缺不全的书籍。
残章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
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
同。
成城断金成城,团结一致得像是城堡一样厚实;断金,力量小得能够撞断金属。
指万众一心,力量极其强悍。
出死断亡指效死捐生。
割恩断义抛弃恩德,切断道义。
隔皮断货指隔着封皮,判断货物的好坏。
比喻凭外部现象推测内部底细。
不含“文”的四字成语好多:偃武修文偃:暂停;修成:昌明,昌明。
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特别注意精神实质。
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
一纸空文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以文乱法文:指儒家的经典。
提及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允文允武形容能文能武。
质非文是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国学经典解读 实践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质
国学经典解读实践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质“实践哲学”不能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所有的东西,但它的确是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一个可靠进路。
不能把中国哲学的所有问题都还原和化约为实践哲学,但中国传统哲学的大部分问题都与之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各个流派都有实践哲学的倾向这一点,也是没有疑义的。
由于中国传统中本无“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是日本哲学家西周对philosophy一词的翻译而由[被屏蔽广告]我们加以引进,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家始终有对中国哲学身份的焦虑。
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正是这种焦虑新的又一次体现。
中国古代哲学没有“本体论”问题在一般人看来,中西哲学的区别显而易见,根本不需特意加以区分。
其实不然。
由于中国人是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对古代中国哲学开始研究的,自然而然会比照西方哲学的样子来理解和重塑中国哲学。
明明知道中西哲学有重大的不同,中国哲学不是西方哲学,可是在实际研究时却往往不自觉地以西方哲学的问题、形态、范畴和概念来论述和要求中国哲学,结果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因为西方哲学以本体论(ontology,应译为“存在论”)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们也要在中国哲学中找出本体论,却不知将ontology理解为“本体论”本身已经错了。
Ontology是对“存在”的研究,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因此,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可能有存在论。
但由于首先将ontology误解为“本体论”,因而以为既然宋儒那里已经有了“本体”概念,中国哲学当然有本体论。
殊不知传统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西方哲学的存在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
再比如人们在谈论中国传统哲学时开口“主体”,闭口“主体性”,甚至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就是主体性。
例如,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就说,中国哲学的特质“用一句最具概括性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
劳思光认为哲学或归于主体性,或归于客体性。
王阳明与莆田人的情谊
王阳明与莆田人的情谊文史:王阳明与莆田人的情谊原作者:吴国柱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
明弘治十二年(1499)登进士第,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其生于浙江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公元一五二九年一月九日)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之高村(今属绍兴县兰亭镇)。
隆庆元年(1567),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万历十二年(1584)从祀于孔庙。
其留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等传世。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其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传承与发展儒学的贡献尤为卓著。
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象山,而形成为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或曰阳明学、王学。
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阳明与莆友人刑部尚书林俊、兵部右侍郎林富、寿州知州林僖、顺德知县林应骢等结下深厚的情谊。
王阳明与莆田弟子马明衡、陈杰、林达、林子文、林学道、蓝渠等人的师生情谊亦深。
王阳明举荐莆田生员陈大章于南宁府学讲解演习仪文节度。
现综述之,以存史料。
一、王阳明与莆友人(一)王阳明与林俊附其弟林僖,侄子子文(王阳明弟子)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晚号云庄逸老。
莆田县城内联桂坊(俗称柴行巷,今荔城区凤山社区东大路)人。
景泰三年(1452)二月十一日生。
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成化十五年(1479)授刑部主事,成化二十年(1484)迁本部四川司署员外郎。
极论妖僧继晓,下狱,谪姚州判官,累迁湖广按察使,引疾告归。
弘治十三年(1500)四月,赴召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台,提督巡江兼理操江。
弘治十六年二月,受命巡抚江西,正德元年(1506)七月,升右副都御史致仕。
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一作正德五年)复以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平蓝鄢诸寇,晋右都御史。
正德六年(1511)十一月致仕,俊归,蜀士民号哭追送。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林存阳;罗刚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8)2
【摘要】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
“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
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
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
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
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总页数】9页(P16-24)
【作者】林存阳;罗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
【相关文献】
1.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的文献学成就考述——《朱熹礼学诠释学美学与构建当代和谐生活世界之意义研究》系列之一
2.清儒孔广林礼学思想探论r——以《孔丛伯说经五稿》为中心的考察
3.现代礼学史研究的发端之作——蔡介民《中国礼学史刍议》探微
4.在礼仪之邦寻找失落的礼学——《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评介
5.集清儒郑学之成凿《三礼》郑注之户——读杨天宇著《郑玄三礼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三历史试题与解析-南昌市2025届高三年级摸底测试+历史
2025届高三摸底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表1可知,该时期表1距今约4500—4000年前龙山时代在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特点特点表现印证一城址林立,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区域。
与文献所记载的“万国”时代的情景颇为吻合。
二书写在陶器、玉石器上的陶文出现,如陶寺朱书陶文、澄湖陶文。
与仓颉造宇的传说产生联想。
三以玉器、陶器、漆木器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更加完备。
《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A.呈现文明起源的多元性B.进入可考的信史时代C.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D.完善了封建礼乐制度2.属国是两汉安置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行政区划,能够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
在中央政府设置的流官之外,尚有另一套专门用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首领的爵位系统。
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往往会被赐予归义侯、率众侯、仟长、佰长等爵位。
这表明,汉代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B.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C.中枢机构运行呈双轨局面D.民族交融拓展政治版图3.《旧唐书》载:“(宰相)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
”元载此举意在A.掌控朝政信息B.缓解舆论压力C.规范官员议政D.加强君主专制4.宋代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畦分亩列,多者至数万根”。
广西地区“居民研(蔗)汁煮糖,泛海鬻吴越间。
”四川梁山军高都山民“以种姜为业,衣食取给焉。
”这主要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B.农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C.传统自然经济有所突破D.江南经济作物广泛种植5.明代江南知识女性读书与督管儿子教育的事例几乎成了一种文学书写的惯例。
万历《琼州府志》记载,临高王原恺妻唐氏“知书娴礼,幼寡守节,抚孤子佐,教以诗书节义,中礼魁,以文学名世”。
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B.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世俗文化发展助推社会进步D.传统伦理观受到冲击6.图1为晚清《点石斋画报》的一幅插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儒学史话:断烂朝报
朝报指官府的公告。
《春秋》经秦火之后,已残缺不全。
解经者每遇疑难之处,便称此处疑有阙文。
王安石据此便称《春秋》为“断烂朝报”,即破烂的官方文告。
后人沿袭此说,“断烂朝报”便成为《春秋》的别号。
《春秋》是孔子所著的经典,在汉代因《公羊传》、《左传》的推崇,社会影响极大,权威极重,学界常以此为标准来评论、衡量其他思想与言论。
王安石为了推行变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接着他又提出《春秋》是“断烂朝报”,是为了打倒圣人和经书的权威,解除圣经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支持改革,强国富民。
王安石的这种说法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