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2 故都的秋 课件 (人教版必修2) (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9张PPT)
C.恬 (tiǎn)静 穿着 (zhuó ) 廿 (nià n)四 . . . D.倩 (qià n)影 .
【答案】 应读 juà n。 )
靓 (lià ng)丽 .
隽 (jù n)永 .
A(“仄”应读 zè ;“恬”应读 tiá n;“隽”
1.读准字音 凋 (diāo)落 . 一椽 (chuá n)破屋 . 落蕊 (ruǐ) . 混沌 (dù n) . 喇 (lǎ)叭 . 潭柘 (zhè )寺 . 疏 (shū)落 .
细腻 (nì ) 夹 (jiá )袄 . . 橄 (ɡǎn)榄 (lǎn) . . 萧 (xiāo)索 . 鲈 (lú )鱼 . 散文钞 (chāo) . 馍 (mó )馍 .
碧绿的天色、青天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日光)一丝一丝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一椽破屋、破壁腰 漏下来的日光
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
作者写秋树,运用了哪些感官去感悟? 视觉:像花而又不是花、铺得满地、扫帚的丝纹
听觉:声音也没有
嗅觉:气味也没有 触觉:极微细极柔软 感觉:细腻、清闲、落寞、深沉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 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 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色 彩以 。我 观 物 王, 国故 维物 皆 着 我 之
---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名 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 《薄奠》、《迟桂 花》,中篇小说《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
三、自主 合作 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共52张PPT)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 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特点:清、静、悲凉)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起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秋花 秋槐
记叙 分写 议论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总括
秋蝉
(五幅秋景图)
秋雨
秋果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郁达夫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名 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诗人。代表作: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 晚上》、《薄奠》、《迟 桂花》,中篇小说《迷 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和《出奔》等。
清 、 静 、 悲 凉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本文描绘了 哪几幅故都 秋景的画面, 试用自己的 语言加以概 括?
合作探究
秋晨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秋 晨 图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秋院静观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清
向院子一坐,你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静
听得到天下驯鸽的飞声
小院的牵牛花
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 悲凉 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浓茶 —— 清闲 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冷 安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2.故都的秋.课件(共31张PPT)
讨论交流
悲秋 、颂秋?
开头:“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 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 故都的秋味。” 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向往、眷念之情。) 主体:描绘秋 “清、静、悲凉”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讨论交流
2、读1-2自然段,分别用三个词来概括北国的秋和 南国的秋的特点。作者多次写到“南国之秋”,有 什么作用?
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用: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 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 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 情。
解读秋景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 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 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 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秋蝉残声图
秋雨淋人人知秋:(秋雨话凉图)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和境 境的 的宁 悲静 凉、 情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之 色 以 彩 我 。 观 物 , 故 王 物 国 皆 维 着 我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里, 在 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
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 ,
在 秋雨的每一点雨滴里
在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 课件 (32张PPT)
让我们走进秋天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秋的明净
无边落木萧萧下
_秋的肃杀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短片小说《沉沦》《春风沉 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等。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19 33-1936年郁达夫转辗各地,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王映霞也 离他而去,此时的郁达夫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 哀痛。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写下了此文。
C、形态 (幽雅)
D、环境 (悲凉)
E、生活
(悠闲)
碧绿的天色、青天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日光)一丝一丝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一椽破屋、破壁腰 漏下来的日光
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
按照分析秋花图的方法,自行 分析其余四幅图画,说说哪些方面 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
以课文所写景物为内容,试填一曲《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 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 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秋蝉蝉鸣而报秋:
秋
“衰弱”
蝉
“残声”
啼
“啼唱”“嘶叫”
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闲 灰沉沉的天底下
一阵凉风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秋的明净
无边落木萧萧下
_秋的肃杀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短片小说《沉沦》《春风沉 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等。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19 33-1936年郁达夫转辗各地,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王映霞也 离他而去,此时的郁达夫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 哀痛。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写下了此文。
C、形态 (幽雅)
D、环境 (悲凉)
E、生活
(悠闲)
碧绿的天色、青天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日光)一丝一丝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一椽破屋、破壁腰 漏下来的日光
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
按照分析秋花图的方法,自行 分析其余四幅图画,说说哪些方面 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
以课文所写景物为内容,试填一曲《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 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 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秋蝉蝉鸣而报秋:
秋
“衰弱”
蝉
“残声”
啼
“啼唱”“嘶叫”
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闲 灰沉沉的天底下
一阵凉风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ppt课件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 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 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 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 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 《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 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 这段属于议论,写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深沉, 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指出“中国的秋的深 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写景之 外再添议论,第一,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 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 “故都”题旨暗合;第二,从行文章法上看, 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 蕴和开阔的思路;第三,说明感秋处处有,而 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 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使整个文章的情、景、 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 时间:5-10分钟。 • 内容:探究《导学案》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部分。 •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合作。 • 2、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 整理答案,总结心得。
精彩展示
展示内容 展示小组 展示区域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G4
G6 G2 G5
后黑板
后黑板 后黑板 后黑板
2、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提示:注意划出关键性的句子、段 落),在哪一段找到的?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南国的秋的 特点及不足之处是什么?
• 从第一段最后一句最后一个词 “秋味”可知是从“味”的角 度来写秋的。 • 故都的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 眼,提纲挈领,统领全文; • 南国的秋的特点是:“草木凋 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 风”;不足是“看不饱,尝不 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 课件PPT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 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 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 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 互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 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 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 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 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槐 树 的 落 蕊
牵 牛 花 的 蓝 朵
碧 绿 的 天 色
好一个灰冷的界!
绿、青、蓝是冷色系
声音
息衰扫驯 缓列弱帚鸽 慢索的声的 悠落蝉 飞 闲的声 声 的雨 声声 调
清
,
静
,
悲 凉一
九
。三 四 年 八 月 北 平
故都的秋的特点是 清、静,悲凉(四个字)。
清在 秋色 (两个字);
静在 秋声 (两个字);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 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 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 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 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 课件(共41张PPT)
做到: 略读以习其文 诵读以赏其情 品读以鉴其神
B级问题一 B级问题二 B级问题三
B级问题一:
散文的 特点是“形散 而神不散”, 本文围绕“秋” 描写了哪五幅 秋景图?主要 在哪些段落? 请用四字短语 概括每一景观 的内容。
B级问题一:
散文的
特 而 本 描 秋 在点神写景文 哪是不了图围些“散哪?绕段形”五主“落散,幅要秋?” (((((34516段段段—0段)))9)段)
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
人生的感悟。
2020/1/7
32
B级问题三:
请用列作文提纲 的形式整理我们所分 析的五幅秋景图。
总体构思
故都的秋
总写
分写
总括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五幅秋景图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 秋有声——
•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 秋有色——
•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 秋有形——
•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相同的秋天,
在不同人眼中各有不同。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习 1、了解作者,掌握课内字词。理清文
目
章思路。
标 2、围绕“秋”的三个特点分析作者描
:
写的 五幅秋景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悲凉!
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2020/1/7
31
(三)品秋味
为什么作者内心会有如此悲凉的心境?
和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郁达夫三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
B级问题一 B级问题二 B级问题三
B级问题一:
散文的 特点是“形散 而神不散”, 本文围绕“秋” 描写了哪五幅 秋景图?主要 在哪些段落? 请用四字短语 概括每一景观 的内容。
B级问题一:
散文的
特 而 本 描 秋 在点神写景文 哪是不了图围些“散哪?绕段形”五主“落散,幅要秋?” (((((34516段段段—0段)))9)段)
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
人生的感悟。
2020/1/7
32
B级问题三:
请用列作文提纲 的形式整理我们所分 析的五幅秋景图。
总体构思
故都的秋
总写
分写
总括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五幅秋景图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 秋有声——
•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 秋有色——
•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 秋有形——
•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相同的秋天,
在不同人眼中各有不同。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习 1、了解作者,掌握课内字词。理清文
目
章思路。
标 2、围绕“秋”的三个特点分析作者描
:
写的 五幅秋景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悲凉!
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2020/1/7
31
(三)品秋味
为什么作者内心会有如此悲凉的心境?
和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郁达夫三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 (共30张PPT)
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 落蕊...会铺得满地,声音 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细 极柔软的触觉。
3.秋蝉图
秋蝉图:是如何加“浓”秋味?
分析: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 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 落、悲凉。此处以动衬静,令人 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之感。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合作学习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 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 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 图(感觉或色彩)。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秋院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1.秋晨图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 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 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 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的凄苦
《故都的秋》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自题
解题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 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积淀。京,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 田的沉重感。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结构,把握 作者感情。
2. 品 味 语 言 , 学 习 “ 融 情 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散文“形”与“神” 的特点。
2.读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哪些 字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 征。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 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 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五幅秋色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秋 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秋 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秋 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故都 的 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学会通过赏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的方法。
赏秋景 听秋声 悟秋情 写秋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创作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郁达夫,三岁丧父,性格抑郁善
感,作品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
听秋声
虫唱 鸽声 蝉声 人声
钟声 帚声 雨声
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赏秋景
芦花 柳影 天色 牵牛花
落蕊 天底 单衣 秋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悟
秋情
悲凉
1.家:居无定所 孩子病逝 2.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3.心:抑郁善感
秋味 破屋浓茶落皇城, 驯鸽孤蝉伴钟声。 骤雨方歇叹凉意, 国乱家衰尽伤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PPT
滋长在北平的破屋小院里, 点缀在淡蓝的牵牛花上, 沉淀在雨后斜桥的感叹声中。 在秋蝉的残声中嘶鸣, 在秋雨的凉意中淅沥, 在秋果的颜色中闪耀。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苍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故都的秋 PPT课件(1)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 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 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 生活,思想苦闷,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3.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 、“静”、“悲 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分析课文
1.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 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 悲凉”的?
秋院
一椽破屋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感情:
清,静,悲凉
秋槐
铺得满地 声音也没有,气味 也没有。极微细极 柔软的感觉。 灰土上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清,静,悲凉
感情:
秋蝉
衰弱的残声 无论在什么地 方,都听得见 它们的啼叫 简直是家虫
清,静,悲凉
感情:
秋雨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 更像样。 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 落的下起雨来 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
感情:
清,静,悲凉
秋果
屋角,墙头,茅房边 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作业:
1.随堂练习 2.搜集有关秋的诗句,散文,朗 读背诵。
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课文朗读
课文分析
课堂作业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 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 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 《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 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 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 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2 故都的秋1-人教版
3、品秋味 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 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自己的笔画出来,用四 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并用“我从……中品出了故 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黄色 的落蕊
枯黄 的秋草
淡绿微黄 的枣树
秋色: 碧绿的天色 蓝色的牵牛花 枯黄的秋草 灰土 灰沉沉的天 青布衣 淡绿微黄的枣树
英国温莎城堡的步道上,游人在女王居所前享受秋色。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小女孩摇动树干,下起一阵“黄叶雨”。
德国慕尼黑,沾着雨水的多彩落叶。
莫斯科,水面上显出的秋色和过桥行人的
迈阿密,当地教堂志愿者们准备刻南瓜大赛, 正从卡车上卸下一箱南瓜。
印度尼西亚秋季举行的传统奔牛节,参赛牛只 在泥地奔跑展示力量,随后在拍卖会中出售。
匈 牙 利 一 片 边 缘 结 霜 的 秋 叶
2012年9月20日,德国东部,一只欧洲孔雀蝶 在阳光中展开了它的翅膀。
2012年10月10日,英国伦敦的里士满公园。一只马鹿在晨曦中咆哮,秋天是 它们发情的季节,雄鹿们通过咆哮等方式来吸引雌性的到来,雄鹿之间也经常会
出现斗争与冲突。
靠近德国南部城市贝希特斯加登 黄绿相间的森林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 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体会散文“形散神 聚”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景显 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一、快速阅读,把握主旨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是怎样的?
2、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 对故都的秋的情感的句子,看看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 情感?
2、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 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 味。(”他为赏秋不远千里,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 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黄色 的落蕊
枯黄 的秋草
淡绿微黄 的枣树
秋色: 碧绿的天色 蓝色的牵牛花 枯黄的秋草 灰土 灰沉沉的天 青布衣 淡绿微黄的枣树
英国温莎城堡的步道上,游人在女王居所前享受秋色。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小女孩摇动树干,下起一阵“黄叶雨”。
德国慕尼黑,沾着雨水的多彩落叶。
莫斯科,水面上显出的秋色和过桥行人的
迈阿密,当地教堂志愿者们准备刻南瓜大赛, 正从卡车上卸下一箱南瓜。
印度尼西亚秋季举行的传统奔牛节,参赛牛只 在泥地奔跑展示力量,随后在拍卖会中出售。
匈 牙 利 一 片 边 缘 结 霜 的 秋 叶
2012年9月20日,德国东部,一只欧洲孔雀蝶 在阳光中展开了它的翅膀。
2012年10月10日,英国伦敦的里士满公园。一只马鹿在晨曦中咆哮,秋天是 它们发情的季节,雄鹿们通过咆哮等方式来吸引雌性的到来,雄鹿之间也经常会
出现斗争与冲突。
靠近德国南部城市贝希特斯加登 黄绿相间的森林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 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体会散文“形散神 聚”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景显 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一、快速阅读,把握主旨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是怎样的?
2、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 对故都的秋的情感的句子,看看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 情感?
2、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 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 味。(”他为赏秋不远千里,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 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是怎样扣住“清”、
学科网
“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 的自然融合。 3.把握文意,感受文章借秋寄意
的情感内涵。
题解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 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 明确:第一段
体都不能自由……。”由此 可知,苦闷并试图排解苦闷, 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 1934年的《故都的秋》的感 情基调。
1927~1937年,国民党为配合对红军的军事
“围剿”,同时对进步文化进行“围剿”。1930年
9月,当局下令取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通缉鲁迅
等人,文化“围剿”在更大范围内开始。特务、
暴徒袭击与捣毁进步书店、报馆、印刷所的事不
课后作业:仿写诗词
•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的格式,将 这篇文章中的秋景涵概于《天净沙 秋思 》一词中.几幅秋景图顺序可以打乱,甚至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只要与文章的意 境大体相合即可。
天净沙·秋思
小院碧天浓茶, 鸽声残垣蓝花, 秋蝉秋雨秋话。 槐蕊满地, 落寞人在客家。
天净沙·秋思
枯草蓝朵残垣, 鸽声漏光碧天, 破屋枣树鸣蝉。 槐蕊翩翩, 落寞人在深院。
•
最后一段
•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怎样的印象
清、 静、 悲凉——文眼。
本文写景,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 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构上以 “北国的秋”为主轴,兼及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 在比较中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偏爱。
秋 晨 院 落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鸣
秋 雨 话 凉
• ②社会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 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 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 ③写作理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
• ④传统文化因子:悲秋的情愫,已成为一种文化 浸润,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内心,影响着他 们对秋的体验。
《郁达夫评传》一书中对郁达夫这种情感 的来自,有较详细的描述。本来,郁达夫一家 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是想找一个闲静 的所在,以逃离时艰。他曾将寄情山水作为治 疗苦闷的良方。然而,迁居杭州后,心境并非 因此宁静,甚至痛苦郁积。1933年8月18日,他 曾在一首诗的下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 夹,颇觉烦闷,精神躯
断发生,1933年10月捣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神
州国光社和艺华影片公司。暗杀进步文化人的事
层出不穷,1931年 2月左联成员柔石、殷夫、胡
也
频、李伟森、冯铿在上海被害;1933年
5月作家丁玲、潘梓年被绑架,诗人应
修人拒捕牺牲;开明民主人士杨杏佛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史量才
(《申报》总经理)也遭暗杀。
• 陶然亭( )的芦花, • 钓鱼台( )的柳影 • 西山 ( )的虫唱 • 玉泉 ( )的夜月 • 潭柘寺( )的钟声
客观景———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主观情———个人的心境 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将故都之秋,写得优美而又动 人,却为什么会有“悲凉”之感呢?
• ①个人经历: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 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 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 年。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其抑郁善 感的性格。
秋 日 胜 果
秋
秋
秋秋
日
蝉
晨
胜秋残秋院
景
果雨鸣槐落 五
话
落
图
凉蕊
清 静 悲凉(秋晨院落)
碧绿的天色, (清爽、清冷)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境的宁静)
破屋、悲凉)
“静对”、“细数”“一 (心的宁静)
课堂 练习
• 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形容词,来表现作者 内心的独特感受——清、静、悲凉。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是怎样扣住“清”、
学科网
“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 的自然融合。 3.把握文意,感受文章借秋寄意
的情感内涵。
题解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 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 明确:第一段
体都不能自由……。”由此 可知,苦闷并试图排解苦闷, 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 1934年的《故都的秋》的感 情基调。
1927~1937年,国民党为配合对红军的军事
“围剿”,同时对进步文化进行“围剿”。1930年
9月,当局下令取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通缉鲁迅
等人,文化“围剿”在更大范围内开始。特务、
暴徒袭击与捣毁进步书店、报馆、印刷所的事不
课后作业:仿写诗词
•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的格式,将 这篇文章中的秋景涵概于《天净沙 秋思 》一词中.几幅秋景图顺序可以打乱,甚至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只要与文章的意 境大体相合即可。
天净沙·秋思
小院碧天浓茶, 鸽声残垣蓝花, 秋蝉秋雨秋话。 槐蕊满地, 落寞人在客家。
天净沙·秋思
枯草蓝朵残垣, 鸽声漏光碧天, 破屋枣树鸣蝉。 槐蕊翩翩, 落寞人在深院。
•
最后一段
•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怎样的印象
清、 静、 悲凉——文眼。
本文写景,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 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构上以 “北国的秋”为主轴,兼及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 在比较中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偏爱。
秋 晨 院 落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鸣
秋 雨 话 凉
• ②社会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 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 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 ③写作理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
• ④传统文化因子:悲秋的情愫,已成为一种文化 浸润,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内心,影响着他 们对秋的体验。
《郁达夫评传》一书中对郁达夫这种情感 的来自,有较详细的描述。本来,郁达夫一家 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是想找一个闲静 的所在,以逃离时艰。他曾将寄情山水作为治 疗苦闷的良方。然而,迁居杭州后,心境并非 因此宁静,甚至痛苦郁积。1933年8月18日,他 曾在一首诗的下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 夹,颇觉烦闷,精神躯
断发生,1933年10月捣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神
州国光社和艺华影片公司。暗杀进步文化人的事
层出不穷,1931年 2月左联成员柔石、殷夫、胡
也
频、李伟森、冯铿在上海被害;1933年
5月作家丁玲、潘梓年被绑架,诗人应
修人拒捕牺牲;开明民主人士杨杏佛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史量才
(《申报》总经理)也遭暗杀。
• 陶然亭( )的芦花, • 钓鱼台( )的柳影 • 西山 ( )的虫唱 • 玉泉 ( )的夜月 • 潭柘寺( )的钟声
客观景———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主观情———个人的心境 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将故都之秋,写得优美而又动 人,却为什么会有“悲凉”之感呢?
• ①个人经历: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 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 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 年。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其抑郁善 感的性格。
秋 日 胜 果
秋
秋
秋秋
日
蝉
晨
胜秋残秋院
景
果雨鸣槐落 五
话
落
图
凉蕊
清 静 悲凉(秋晨院落)
碧绿的天色, (清爽、清冷)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境的宁静)
破屋、悲凉)
“静对”、“细数”“一 (心的宁静)
课堂 练习
• 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形容词,来表现作者 内心的独特感受——清、静、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