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作者:一场有意义的对话——赫施意图论的当代解释学意义
翻译的阐释学派
⑥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语内语际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
⑦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人交往的实质就是翻译研 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
⑧斯坦纳还详尽地分析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障 碍;
Ⅰ、语际翻译的障碍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 同,要经过解释性地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文 化的障碍;
2)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 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 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界融合是建立在差 异基础上的融合。
3、“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的 第三个基本原则。
1)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 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细横之中,伽达 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 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 话人的智能和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 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 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 问题。
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
一、斯坦纳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 面观》
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 ຫໍສະໝຸດ 阐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与独立地位.
1、理解的历史性是伽达默尔哲学的第一位原则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 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处于历 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 象。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 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 力的表现。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 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 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每一次翻译 却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这也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的行动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以与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
这种综合的目的是克服现代世界中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裂。
而建立在生活世界概念基础上的普通语用学,在哈贝马斯看来,是现代人走向自由的必要手段。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当代思想家中,像哈贝马斯那样致力于庞大的理论构建、在那么多领域作出深刻思考的人,几乎没有了。
哈贝马斯的影响遍与社会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各个领域。
90年代在国际汉学界引起广泛讨论的“中国市民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动力之一就是来自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学说的特点,一是它的系统性,在西方社会理论界,在帕森斯以后,他可能是唯一致力于XX论构造的人;二是它的“对话性”,哈贝马斯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与近代和当代著名学者的对话中展开的。
他的最主要的“对话”伙伴除了韦伯与马克思外,还有德国的伽达默尔,法国的列维•施特劳斯和德里达,美国的整个社会学派和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学派。
两卷本的《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德文版1981年;第二卷:功能主义理性批判,德文版1984年。
中文版:洪佩郁、蔺青译,XX1994年版)是哈贝马斯思想的最系统的表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内在思想逻辑的框架。
在本书中,“哈贝马斯以理论建设与对经典思想家的思想进行历史重建相结合的方式”〔1 〕展开自己的思想。
这本书对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米德、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和帕森斯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实现他自己思想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一、行动的概念在《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中,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
他区分出四种行动类型。
〔2〕第一种是目的性行动,又称作工具性行动。
这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行动,在比较、权衡各种手段以后,行动者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达到目的的手段。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与近现代哲学的社会观点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与近现代哲学的社会观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德国近现代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提出了沟通行动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社会观点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与近现代的社会观点之间的关系。
一、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认为,沟通是个体与社会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的基本方式,而沟通行动则是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自主性和社会的规范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通过理性与真理的表达来实现有效沟通的观点。
在沟通行动理论中,哈贝马斯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沟通行动,分别是:仅仅基于技术性目标的工具性行动、基于交往目标的价值性行动和基于真理目标的理性行动。
在这三种行动中,理性行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它是建立在对话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的。
哈贝马斯认为,理性行动需要符合某种基本前提,包括自由和平等的参与,解放个体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体之间的沟通才能真正实现理解和共识的目标。
二、近现代哲学的社会观点在近现代的哲学思潮中,社会观点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众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观点,试图解释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构成的。
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而韦伯则强调社会行动中的目的性和意义性,认为个体的行动是基于他们的意义构建的。
此外,社会建构主义提出了社会是一种被共同建构的现实的观点,强调个体通过语言和符号互动来产生意义和创造现实。
符号互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立和维系的。
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与社会观点的关系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与近现代哲学中的社会观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首先,哈贝马斯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与社会建构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中的观点相契合。
保卫作者:一场有意义的对话——赫施意图论的当代解释学意义
保卫作者:一场有意义的对话——赫施意图论的当代解释学
意义
程欣
【期刊名称】《荆楚学刊》
【年(卷),期】2006(007)006
【摘要】赫施的意图论从客观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决定文本意义的是作者意图,他提出了两个关键的词,即意义和意味,实际上这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对话和调和.在新的解释学视野中,他的关于解释有效性的自身限度的问题是有启示意义的.在对话的语境中,如何通过作者意图达到一种客观有效的释义,作者意图与读者意图之间如何调和,这些自然成为一个颇有意义的话题.
【总页数】4页(P27-29,39)
【作者】程欣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2
【相关文献】
1.作者意图重构与“客观性”追问——赫施意图论解释学的语境维度 [J], 庞弘
2.对E.D.赫施“意义”与“指意”概念的解读 [J], 庞弘
3.一场深入而有意义的对话 [J], 姜亚民
4.取消作者/保卫作者:一场无意义的对话--关于现代诗学中的"作者问题" [J], 王建
刚
5.作者意图的捍卫与人文精神的守望——论赫施意图论解释学的伦理内涵 [J], 庞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背影》的赫施解释学解读
背影》的赫施解释学解读作为语文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背影》的解读饱受争议,1951 年之前,学术界一直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解读《背影》;而1951 年到1977 年,对《背影》的评论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1978 年至今对《背影》的解读变得多元化,有人从《背影》的艺术特色、描写手法、语言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有人对《背影》中的语言风格产生了质疑,也有人脱离文本得出了不合实际的观点,这些解读要么停留在浅层面解读要么是过度解读。
无论是浅层解读还是过度解读,都不符合赫施文本解读的原则。
赫施是美国当代著名解释学哲学家,在他的著作《解释有效性》中,对伽达默尔等现代解释学理论展开了批判,他主张文本解读要保卫作者,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本中的含义与意义的区别,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与现代解释学各自所固有的偏颇,并为合理地解读文本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方法原则。
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关于文本解读,赫施说:“我们应该尊重原意,将它视为最好的意义,即最合理的解释标准” [1] 。
他认为:“一篇文本的重要特点在于,可以从它分析出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各不相同的复杂的意义,而其中只有作者的意义才具有这种察有统领一切意味的确切资格” [2] ,也就是说,只有作者的原意才是决定理解文本是否正确的关键。
如何有效的解读文本,赫施提出了“有机整体观念”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有机整体观念”即从文本的整体含义和作者的相关著作把握作品;“知人论世”指从作者的创作环境(社会、生活)、人生经历、思想观点等理解评价作品。
从整体上看《背影》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而单单从文本出发将它解读为父爱的伟大显然过于浅显。
如果结合作者本身以及与作者有关的其他著作,就会发现这还是一篇儿子对父亲的忏悔之信。
当时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与父亲有好几年没见面了,因其间二人闹了矛盾,老死不相往来。
而三年后父亲的一封来信让作者心怀已久的思念与内疚之情迸发,岁月的痕迹使他明白了父亲的不容易,不善言辞的朱自清先生于是写下了对父亲的深情。
作者意图重构与“客观性”追问——赫施意图论解释学的语境维度
2013年第4期姓才论毖No.4,2013(总第240期)T H E N O R T H E R N F O R U M To ta l N o.240【西方文学与文论】作者意图重构与“客观性"追问——赫施意图论解释学的语境维度庞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美国学者赫施始终将作者意图视为解释的必然前提与终极归宿,通过语境层面的深入探究,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意图论主张。
首先,赫施将解释学中的“视域”指认为一个同语境密切关联的范畴,从而驳斥了伽达默尔著名的“视域融合”命题,并凸显了自己重构作者原意的坚定立场。
由此出发,依靠对“范型”概念的提炼与阐发,赫施进一步指出,意图应当被定义为一种建基于语境之上的、大致的“可能性”状态,它可以经由解释者对语境的持续开掘而不断精确化。
在“作者之死”的时代背景下,赫施的理论不仅体现了他对作者意图的创造性建构与价值重估,更彰显了他对意义之客观确定性的不懈追寻。
[关键词]赫施;作者意图;语境;视域融合;范型[中图分类号]1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3)04-0036—06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uthor’SIntention and the Inquiry of“Objectivity"——Contextual D i me n s io n in Hirsch’S Inten tion alis t HermeneuticsPANG H o n g(Art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Jiangsu,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 t:Am eric an scholar H i rs c h al w a y s treat s t he au tho r’S intentio n t he e ssen tial foundation and th e f in al destination ofi nt e r pr e t at i o n-a n d consolidates hi s o p i ni o n s b y m e a n s of t h e i n—de pt h i nvestigation in to context.Firstly,he de f in e s“ho r iz o n”astheore tical category wh ich is c losely co nn ec te d with c on t e xt。
作者身份的多重建构--从赫施的“捍卫作者”命题出发
在解释学理 论 的发展 进程 中, 意义 的来 源 与存在方式始终是一个极富争议 的论题 。以伽
间发掘 出相 对恒 定 的意义 。问题 的关键 是 , 赫 施近乎偏执地将获取这种意义的希望 寄托于作
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 释学将 理解等 同于人类 生存 的本然状态 , 自然 , 意义也将伴 随生命 的无
一
、
立足 于文本 的“ 言说 主体”
在奠定其理论基 调 的论文 《 客观解 释》 中,
赫施对把握作者意 图的基本方式作 出了初步 的 规定 。他指 出 , 解 释者 的首 要任 务在 于重建 包
才可 能获得牢 固的立 足根基 : “ 一旦作为文本意 义决 定者的作者 被无情 地 放逐后 , 人 们才 渐渐
意识 到 , 没有任 何一 个能 充分 评判 解释 之正确
文本意义锚定为作者 的意图。 ” ¨ 3 _ 2 ∞
然而 , 正如 帕尔 默所 言 , 赫施 的方 法论 “ 在
当今 需 要 一 种 关 于 解 释 学 问 题 的 超 越 性 视
止境流动而呈现 出多元 、 相对 、 变幻无 常的本质
者身上——而后者 , 在 当代 西方 文论 的话语 体 系中早 已是一个 失却 威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明 日黄 花般 的存
在 。正 因为如 此 , 赫施 的理论 也 成为 了时 常招
特征 。相较之下 , 美 国学者赫施 ( E .D .H i r s c h ,
1101在他看来意义的生成固然与主体的创造活动保持着紧密的关联但另一方面主体的表意行为又必须得到某种更具包容性的普遍规范的支持认可与限定而范型所代表的恰恰是一种贯穿于创作活动始终的初始性总体化的思维模式与精神线索正是这样的模式与线索支配并引导着作者表意行为的不断展可以说范型的存在为作者可能指涉的意义圈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也正是在范型的作用下作者才不再是一位不受丝毫约束的自由行动者他所选择的意义必须从属于特定范型之内必须被范型赋予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加以表达的资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是德国哲学家,也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是他对当代科学技术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的产物,他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论。
他认为,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的主要驱动力和意识形态基础,对于科学技术的思考和批判是十分重要的。
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核心观点是,科学技术具有一种专制性,它们通过规范和标准化来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凭借专业知识来判断和决策,忽略了其他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这种专制性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它们不仅仅是中立的、客观的工具,而是在背后潜藏着一种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它提醒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价值在于,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思考和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更加全面的考虑。
它呼吁我们要保护科学技术的中立性。
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指出,科学技术不应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而不是去左右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使得我们意识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公正、平衡的制度和机制,以保护科学技术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释学与接受理论140.解释学是什么?(1)解释学文论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一部分,揭示了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和生存论意义,从而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了哲学思维,同时为文学研究的读者立场及历史态度奠定了基础。
解释学文论作为哲学解释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导意旨是哲学。
(2)发展概况:①西方解释学的初始样态是出现在中世纪后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
②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解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解释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成了它的具体应用。
③稍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阐发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认为一般解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3)本体论解释学:①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在伽达默尔的理论中真正建立起来。
②对艺术的思考成为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始于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4)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18世纪方法论解释学的代表,美国文论家赫施也是传统解释学的代表;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法国哲学家利科等。
(5)影响评价:①解释学文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期的接受美学和70年代的解构主义文论中都有一定影响。
②在宽泛的意义上来看,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解释学文论的一部分,尤其是姚斯的接受美学但接受美学的思想来源不仅有解释学还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
③由于解释学文论和接受理论的卓越探索,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变的现代转向,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④但解释学和接受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a如何摆脱以传统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又不至于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b如何将美学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起来又不失于机械拼合;c如何处理审美经验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之间的关系,等。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广泛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
他的学说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社会理论、道德理论等等。
他对科学技术在意识形态上的作用进行了独特的探讨,提出了科学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与传统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传统意识形态被科学技术理性所取代。
传统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指导行为的框架,包括宗教、哲学、道德等。
而科学技术理性则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效用的理性,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理性的出现使传统意识形态失去了其作为社会规范和思考方式的地位。
哈贝马斯并非认为科学技术理性完全取代了传统意识形态。
他提出了“修辞转向”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理性需要传统意识形态的支持,而传统意识形态也可以通过修辞来回应科学技术的挑战。
修辞在这里指的是人们通过言辞来表达观点、建立共识的过程。
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理性在解决问题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科学技术理性强调效用性和功利性,而忽视了个体人的价值和尊严。
科学技术理性往往被经济利益所驱使,导致人类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和环境的问题。
科学技术理性导致了权力的集中和专家的垄断,削弱了公众参与和决策的机会。
哈贝马斯主张应该寻找一种平衡,既要保留科学技术的理性和效用性,又要注重传统意识形态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他认为,通过公共讨论和民主过程,人们可以建立起共识和价值观,使科学技术不仅为经济利益服务,也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和幸福。
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给哈贝马斯的理论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公共讨论和民主过程更加容易实现,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观点和参与决策。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哈贝马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借鉴的价值。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和思考深度,为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2021文本理解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范文2
2021文本理解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范文 范式的存在往往决定着研究的对象与主题。
托马斯·库恩指出,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所认可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与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当范式发生变化时,通常决定问题和解答的正当性的标准,也会发生重大改变”[1]93,因而相对于观点和结论的变革而言,范式的转换是更为深刻与根本的变革。
文本理解的解释学范式有其一定的正当性与科学性,但其割裂历史语境与思想出场之间的必然联系,或将历史语境看作是精神性存在的观点近来不断遭人诟病。
如何通过对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来推动研究视域的调整和提升,实现对文本本真意义的理解与把握,成为当代理论工作者的学术使命。
一、使命、自识与本性:出场学范式的历史生成 出场学是指以交往实践为历史底板,以历史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核心要素,来与时俱进地理解文本意义的哲学范式。
[2]7出场学的出场是时代使命的召唤,是研究方法论自觉的产物,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性使然。
首先,时代的发展召唤着出场学视域。
以《真理与方法》出版为标志的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创立以后,立刻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轰动。
与此同时,它也招致了诸多的争论和批评,并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富有成果的解释学体系,促使和推动着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
不过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似乎也越来越走向无本之木,走向多元化的行为,正如罗兰·巴特所言:“在这理想之文内,网络系统触目皆是,且交互作用,每一系统,均无等级; 这类文乃是能指的银河系,而非所指的结构; 无始; 可逆; 门道纵横,随处可入,无一能昂然而言: 此处大门; 流通的种种符码( codes) 蔓衍繁生,幽远惚恍,无以确定。
” [3]62文本意义走向无限膨胀、撒播和众声喧哗之中。
在这个充斥着结构主义和激进的后现代解释学批判的时代中,如何重新回答“文本理解何以可能”和“文本意义何处去”的问题,准确指认历史文本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成为当代解释学家们深切关注的焦点。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二)
137.俄罗斯历史诗学批评是什么?(1)发展概况:①历史诗学批评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谢洛夫斯基于19世纪末提出。
②60年代以前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历史诗学并未得到文艺学界的承认和重视,只散见于普洛普和巴赫金等少数人的著作中。
③60年代出现了历史诗学发展的小高峰,巴赫金、利哈乔夫等人出版了历史诗学的专著,学术界涌现出研究神话诗学、民间创作诗学、现实主义诗学、浪漫主义诗学和一些关于经典作家创作的诗学问题的专著,在这一时期历史诗学真正形成了一个流派。
④80年代初期,赫拉普欣科院士提出要把历史诗学当做一门新学科来建设,历史诗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形象地把握世界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演变,研究它们的社会审美功能的演变以及各种艺术发现的命运。
⑤90年代之后历史诗学批评进一步深化,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成为历史诗学研究的主要中心,该学派目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列金斯基、米哈伊洛夫、马恩等。
(2)历史诗学的任务:维谢洛夫斯基认为,历史诗学的任务在于从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诗歌创作的规律和评论这一创作的标准,这一批评理论是要使原来从诗歌历史发展中阐明其历史本质这一任务转向研究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
(3)主要特征:①由对具体作家创作的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逐渐转向对文学创作题材演变做历史的宏观研究。
②在研究过程中拓展了研究范围,增加了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的研究。
③在借鉴和运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许多新方法例如语言分析方法时,仍然注意从历史和社会变化的背景中去考察。
④创作体裁、叙述结构、人物关系、艺术风格等在历史诗学批评那里都与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
138.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是什么?(1)学派发展: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在60年代兴起,洛特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2)主要特征:①语言、文学、文化等学科研究的交叉。
莫斯科学派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从事文论研究,而塔尔图学派是从文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学,后来二者融合转向符号与文化联系的研究上。
浅析赫施解释学有效性理论
浅析赫施解释学有效性理论作者:陈玲敏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5期摘要赫施的有效性理论从客观主义原则出发,证实文本含义的确定性和可复制性,号召理解应当回归作者,把作者原意作为理解的标准,并以此反对任意理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理解活动的相对主义,也充实和发展了现代解释学。
但与此同时理解是否符合作者原意最终只能由读者自己判断,这又使得赫施的有效性理论备受非议。
【关键词】赫施;理解;含义;意义;有效性解释学是一门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把握。
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传统解释学把寻找作者原意作为价值目标,所以在此以及之前,解释学是一种理解技艺学。
当解释学发展到海德格尔时,解释学开始从寻找作者原意的工具,到作为人的生存方式转变。
伽达默尔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观点,批判传统解释学复制作者原意的目标就是一种浪漫主义幻想,理解活动总是无法摆脱理解者的自身历史和前见进行,由此实现了解释学的哲学化。
在他看来,所谓理解就是理解者自身历史与文本相互交融,创生文本新意义的过程。
但他在捍卫了理解活动的历史性原则的同时,否定了文本作者和理解共同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也为理解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埋下了种子。
赫施在其《解释的有效性》中强调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与可理解性原则,认为作者对于文本意义的解释有着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求理解回到作者的意图。
1 赫施解释学有效性理论的内容在理解活动中,理解者、时间和场景的改变,无疑给理解的多样性带来无穷的可能性,这也引起各种解释之间的有效性争论,究其根源就是关于普适性的理解标准的争论。
赫施在《解释的有效性》一书中,重提作者原意的重要性,即认为反映作者原意的解释才是有效的,力图重建理解的客观性原则。
1.1 区分“含义”与“意义”赫施认为虽然读者对同一种文本的解释很多,但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是不变的。
为此他区分了文本含义和文本意义,文本意义纷繁多样,文本含义却只有一个。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
他的交往行动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本文将探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类社会行动的沟通性质。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而这种交往和沟通是通过语言和理性来实现的。
在交往行动中,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并试图通过理性的辩论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这种交往行动是自由和平等的,参与者在交往中享有平等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通过理性的辩论来解决分歧。
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性的辩论”。
哈贝马斯认为,理性的辩论是人们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理性的辩论中,人们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彼此的观点,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种理性的辩论是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而不是基于权力或利益的斗争。
通过理性的辩论,人们可以超越个人的偏见和利益,达到共同的理解和共识。
交往行动理论还强调了社会的公共领域的重要性。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人们进行交往和辩论的场所,是社会民主和公共意见形成的基础。
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影响社会决策和政策的制定。
公共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民主和公正至关重要。
交往行动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当今世界,人们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交往和辩论,人们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观点和利益,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交往行动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问题。
此外,交往行动理论还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在交往行动中,个人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辩论来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参与交往行动,个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性和沟通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的贡献
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的贡献施莱尔马赫(Hans-Georg Gadam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解释学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解释学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经验和语言的本质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的理论主张以对话和解释为基础,强调了解释的主观性和历史性,为后世的哲学和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解"。
他认为理解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活动,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理解,还包括对艺术、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理解。
他强调理解的过程是主观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理解的过程也是历史性的,受到个体的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还强调了解释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理解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接受,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和相互影响。
在解释过程中,主体的先入之见和偏见会影响对客体的理解,同时,对客体的理解也会改变主体的观念和认识。
这种对话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解释学的核心内容。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还强调了历史性的维度。
他认为理解的过程是历史的,我们的理解受到历史和文化的限制和影响。
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我们的理解也是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构建的。
因此,理解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在哲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哲学领域,他的理论对于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哲学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理论与德国哲学传统的批判理论和分析哲学形成了对话,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为历史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他的理论强调了对文本和文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的来说,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的贡献在于他强调了解释的主观性和历史性,提出了解释的过程是对话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经验和语言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为哲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方法论基础。
《保卫马克思》的文献学意义
《保卫马克思》的文献学意义《保卫马克思》是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
以下是对该著作文献学意义的探讨。
一、背景介绍《保卫马克思》是路易·阿尔都塞在20世纪60年代所著,当时正值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盛时期。
阿尔都塞作为法国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读,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二、文献学意义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保卫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阿尔都塞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解释,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2、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保卫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
阿尔都塞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和矛盾,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3、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动《保卫马克思》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发展。
阿尔都塞在书中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和新解释,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4、对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尝试阿尔都塞作为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保卫马克思》中尝试将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这种尝试为后来的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保卫马克思》作为路易·阿尔都塞的重要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该书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同时,该书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阿尔都塞在书中尝试将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意味 , 实际 上 这 是 在 传 统 和 现 代 之 间 寻 求对 话 和调 和 。在 新 的 解 释 学视 野 中 , 的 关 于解 释 有 效 性 的 自身 限度 的 f 题 他 * q
是 有 启 示 意 义 的 。 在 对话 的语 境 中, 何 通过 作 者 意 图达 到 一 种 客 观 有 效 的 释 义 , 者 意 图 与 读 者 意 图之 间 如 何 调 和 , 如 作
说 ’ 坚 持 寻 找 作 品 客 观 存 在 的 意 义 ¨ ‘ 。
展 了文学意 义 的 空 间。 之后 , 国解 释学 的鼻 祖 德 施 莱尔 马赫 力 图从 心理 上 找 出 对作 者 原 意 的 理 解, 他认 为读者 只有 尽 可 能 地摆 脱 或 超 越 自己此
时 此 地 理 解 作 品 的 个 人 心 理 状 态 及 全 部 心 理 积 淀, 以空 壳 状 态 进 入 作 者 构 思 原 意 时 的 心 理 状 态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沙洋师 范高 等专科学 校学 报
J u n lo f a g Te c r le e o r a fSh y n a hes Col g i
N 6 2o0 。. 6
保 卫作 者 : 场 有 意义 的对话 一
同施莱 尔马赫 一 样 , 释学 之 父狄 尔 泰 也认 为 理 解 解 历史上 的作 者和作 品 , 只能靠设 身处 地地去 “ 重
新 体验 ” 才能 获 得 。后 来 的弗洛 伊 德 的精 神分 析 心理学 也为作 品 的 意义 提 供 了新 的解 释 , 他发 现 作品 的意义 总是 溢 出作 者 所 明 言 的意 图 , 作者 无 赫施 因此 被认 为是 当代客 观解 释学 的代表人 。 表述 ” 的东西需要 解 释者 的 阐释来 “ 述 ” 表 。 伽达 默尔 和赫施 的这 场争 论在 二 十世纪 六 十 意识 “ 作者 的 ‘ 图 ’ 意 不外 是 ‘ 合乎 理性 的 想法 ’ 评论 , 、 年 代 中期 。六 十年代 西方 主要 国家 已进 入后 现 代 “ 意图 ’ 当然 不能 不加 以考 虑 , 也 可 以从 完 但 时期 , 一个 “ 者 已死 ” 时代 , 对 主 义 和 怀 这些 ‘ 在 作 的 相 可 疑主义 盛行 , 解成 了大 众 的游戏 , 理 赫施 提 出 回归 成 的作 品 的 角度 加 以批 评 。 一个 作 者 的 意 图 , ” ” 这样 很 自然 人 作 者原 意 , 对 解 构 主 义 式 的“ 读 ” 纠偏 , 是 误 的 他 以远 远超 过他 完成 的作 品。 “ 建 立客 观解 释 的 口号 表 现 了对 时 代潮 流 的反 思 , 们 就会承认 , 品的意 义 由作 者 的原 意 ( 义 ) 作 本 和 具有一 定 的现 实意 义 , 成 为 了 当代 解 释学 中让 文字 意义衍 生 的意义两部 分构成 。 也 赫施在 《 释 的 有 效性 》 宗 明义 第 一 章 就 解 开 我们继 续思 考的 问题 。 保卫作 者” 为标 题 。他认 为 , 释作 品 意义 的 解 如何 使 释 义准 确 , 是 解 释 学研 究 的基 本 命 以“ 这 依据 只能是作 者的意 图 , 是作 者意 欲表 达 的含 义 。 题 。传统 的解 释 学 是 一种 如何 解 释 《 经 》的理 圣
这 些 自然 成 为 一 个 颇 有 意 义 的 话题 。
关 键 词 : 者 意 图 ; 释 ; 效 性 ; 话 作 阐 有 对 中图 分 类 号 : 0 9 2 B 8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8 2 0 ) 6— 0 7— 3 17 0 6 ( 0 6 0 0 2 0
— —
赫施 意 图论 的 当代 解释 学 意 义
程 欣
( 峡大学 文 2
摘 要 :赫 施 的 意 图论 从 容 观 主 义 的 立 场 出发 , 为 决 定 文 本 意 义 的 是 作 者 意 图 , 提 出 了 两 个 关键 的 词 , 意 义 认 他 即
作 者 意 图 能 否 被 看 作 是 文 学 释 义 的有 效 证
找到解 释作 品的事 实根据 。最典 型 的代表是 法 国 的丹 纳 , 提 出 了影 响文 学 的 三要 素 : 族 、 境 他 种 环 和 时代 。这 一 主张 探 讨作 品产 生 的社 会 原 因 , 拓
据, 这是 传统解 释学 与 现 代 解 释 学 的根 本 分 歧 所 在 。迦 达默 尔在《 真理 与 方 法 》 中指 出 , 统 解 释 传 学 中的客观 主义 努 力 对 文 本 作 者原 意 的迷 信 , 忽 略 了人 类理解 的 历史性 。他认 为 理解 不是 消极 地 复制文 本 , 是 进 行 一 种 创 造 性 的努 力 。在 伽 达 而 默尔 的哲学 解 释学 理 论 风 靡 一 时 之 时 , 国现 代 美 文论家 赫施 做 出了 自己批评 性 的反应 。为 了捍卫 文本作 者 原 意 的 存 在 , 在 《 释 的有 效 性 》中 他 解 “ 自己 的客观论 角 度 和立 场 展 开 了对 伽 达 默 尔 从 哲学解 释 学 的批 判 , 要 任 务 是 ‘ 建 作 者 原 意 主 重
论 和一种语 文学 的 注 释方 法 , 即解 释 著 作 原本 的 意思 , 开始 就贯 穿 着 客 观 主义 精 神 。随 着 现代 一 西方 历史 意识 的 兴 起 , 学批 评 和文 学 研究 也具 文
有 了 浓 厚 的 历 史 意 识 , 生 了社 会 历 史 批 评 方 法 。 产 他 提 出 了 两 个 具 有 关 键 作 用 的 词 : 义 ( a ig 意 me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