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关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

二、走进作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预习检测:读准字音: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2、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3、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五、合作探究: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搜集记忆
分组畅谈
集体交流
齐读感知
整理笔记
学生在音乐中吟诵两首诗歌,再次感受美。
实现学生生活和语文学习的结合,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吟诵,和课堂的开头实现呼应,再次实现音乐和文学的整合,感受韵律美。




1.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诗歌
2.鲁迅先生说“别为了单纯的爱而把人生的一切都忘却了”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
(3)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①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②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听读、指导朗读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诗歌内容。
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歌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通过学生的读、思、品、说,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分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达到了课堂预期的效果。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众口传唱的歌词时,是否依稀记起那首因不朽的失眠而产生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将盛有剩饭的饭碗一推,耳边是否响起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叮咛?当你手捧取得高分的试卷,心中是否涌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

今天,就让《蒹葭》这首诗,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

二、走进作者:《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三、预习检测:1.配乐朗读:请同学们在选择的《神秘花园》的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

2.请同学说说选择《神秘花园》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忧伤的情感基调。

】3.主人公为何而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下面请你细读诗歌,走进画面。

以“我依稀看见了______”这个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

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秋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秋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诗经》两首关睢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ū):用于古人名,如X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

2.(cān):①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shēn):人参。

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

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

如:差得远。

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chāi):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cī):等级,等次。

“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

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

寐(mèi):睡。

如:假寐。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

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

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5、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1. 《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

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文学常识诗经三、研读《关雎》【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对接训练】1.默写(1)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2)《关雎》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起源及《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2)了解诗中运用的“兴”和重章叠句等创作手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关雎》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那么,诗歌的源头在哪里呢?(学生回答)《诗经》,尽管它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留有它的踪迹。

大家知道“之子于归”的意思和出处吗?(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这节课,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1、“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

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2、“诗六义”“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xìng)。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作品分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表现手法: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引自朱熹《诗集传》,下同)。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蒹葭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蒹葭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 蒹葭一、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通过品读诗歌,能够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 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能够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诗经》中一首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体现距离美和朦胧美的名篇。

(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 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皆生于水边。

(三)预习检测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蒹葭(ji ān ji ā)伊人(yī)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 )跻(j ī)坻(chí)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追寻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采采:茂盛,众多未已:还没有完已:停止涘:水边右:弯曲沚:水中的小块陆地2、学会读诗听范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学生示范朗读,注意语速及重音,读出词中蕴含的惆怅之情。

3、译文赏析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四)新课讲解学习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目标自学指导一:学习目标内容:课文。

1:通过诵方法:诵读诗歌。

读诗歌,时间:8 分钟。

能说出诗要求:思读课文,把握诗意,品味诗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枣儿》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①熟悉课文,了解小品剧情。

②了解小品的大体结构和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①提高品读鉴赏小品剧本的能力。

②通过语言赏析把握剧中人物形象。

③了解戏剧小品中象征手法的作用。

3、情感目标:①通过阅读使学生加倍珍惜亲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亲情。

②培育学生酷爱家乡、酷爱传统的思想情感,在现代社会忙碌的节拍中也要保留一些淳朴的乡土气息。

重点、难点:一、学习小品知识,学习阅读、赏析小品剧本。

二、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情感。

3、理解“枣儿”的多重象征意义。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孙鸿,剧作家,1999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小品奖二、字词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jīn jīn()()有味niè()手niè()脚咀()嚼掸()去踌()躇()翘()首囫()囵()吞枣二、初读作品,整体感知(A类题)3、枣儿留给几人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人讲了儿子“枣儿”有关的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老人回忆了和枣儿有关的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总结:“三”——剧本情节能够归纳为“三个三”。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经》两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经》两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经》两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24 《诗经》两首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节奏特点,体会《诗经》诗歌的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学习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体味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学习难点1.体会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四、知识链接(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涉及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关雎》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总集,本来只称,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
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 ) 。

窈窕( ) 。

逑( ) 。

荇( )莱。

寤寐( ) 。

芼( ) 。

钟鼓乐之( ) 。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把握语速、读出情感。

句读(dòu)分明,停顿合理。

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3、提问:本文在语言句式有什么特点?
4.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蒹葭》
自主预习2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
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精读品析
问题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