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征求意见草稿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公示图为,《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一部分图示。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以及市域城镇体系、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城市绿地水系、城市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综合防灾、中心城区发展时序规划等规划。
据了解,《规划》自2009年开始编制,已经先后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行政审查,现已完成规划草案并进入上报审批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程序要求,现向社会公示。
以下为公示的文字内容: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介一、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1、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德州市行政区域,包含市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2个县级市(乐陵市、禹城市)、8个县(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总面积为1035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德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德城区、运河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陵县边临镇(73平方公里)、丁庄镇(70平方公里)以及武城的四女寺镇(107平方公里),总面积78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即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西起冀鲁省界,东至德州东环路,南起南外环,北至二屯工业园,总建设用地153.13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
2、发展目标以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为要求,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争取在环渤海经济圈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在国家公路枢纽城市、鲁西北和冀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基础上利用高速铁路“一横一纵”交通枢纽及济南半小时交通圈的优势上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作为济南都市圈西北门户城市,积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塑造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德州调研报告

德州调研报告
根据我们对德州的调研报告,以下是对德州市的概述和主要发现:
1. 经济概况:
德州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第四大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该市的经济以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为主,同时也涉及其他领域,如航空航天、医疗保健、金融服务等。
2. 人口和人口增长:
德州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间大幅增长。
这主要归因于该市的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以及对企业和个人的低税收政策。
3. 就业机会:
德州的就业机会丰富,特别是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航空航天、医疗保健和科技领域。
该市吸引了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初创企业,为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4. 房地产市场:
德州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该市拥有多个新兴社区和住宅开发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购房者。
房价相对较低,使得德州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居住地。
5. 教育和卫生保健:
德州拥有许多高质量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机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医疗资源。
该市的公立学校和大学享有良好声誉,
也吸引了许多国际学生。
6. 文化和娱乐:
德州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城市,有许多文化和娱乐活动可供选择。
该市有许多博物馆、艺术画廊和音乐场所,同时也有丰富的户外活动和运动场地。
总的来说,德州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丰富、拥有良好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城市。
它的多样性和活力使其成为许多人选择居住和工作的理想地点。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1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物质环境、功能活动和文化价值等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表现方式,是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1]。
与地理学相比,城市规划更倾向于关注城市的实体空间,因此,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面临关键转型,探究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优化城市内部各种物质要素的空间组合、优化城市整体布局、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
2基本特征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山东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交汇区内[3]。
行政区域面积10356km2,常住人口579.58万人(2017年底),市辖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
德州是一个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是华东、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自古有“九达天衡,神京门户”之美誉。
古运河、津浦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对德州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时,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海运兴则城市兴,嘈运废弛,则城市转而出现衰退。
到了现当代,京沪、石德铁路的建设使得这一城市再现生机,借助铁路优势再度发展。
京沪高速公路给德州带来了新的契机,日益成为影响德州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随着2011年京沪高铁的建成通车,德州到北京、上海的车程分别缩短到56min、3.5h,德州再一次赢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时机。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指出,德州将“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作为自己的城市定位,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争取在环渤海经济圈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利用高速铁路“一横一纵”交通枢纽及济南半小时交通圈的优势,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演变的步伐也愈加迅猛。
城市空间演变不仅决定了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形态,而且对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进行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是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其功能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形态和空间规划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市空间演变的大趋势是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拥有规模大、需求量大、人口密集度高的功能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程度高,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就会逐渐呈现出异质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和分散化特征。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市扩张、发展和更新。
这一过程中,随着城市向外扩张的趋势,城市发展面积逐渐扩大,周边农村也逐渐受到城市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
此外,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通过城市更新和建设新区,城市空间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二、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内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特征的重要体现,它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调整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城市内部的贸易、工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都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和空间中得到满足。
这种以城市空间为切入点的经济建设思路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城市内经济活动的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城市中心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区的地位正在逐步降低,而新兴的城市发展区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如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在城市中心区建设CBD(中央商务区)和新兴的城市发展区,促进了城市综合发展,增强了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空气、水质、噪音等环境污染程度上。
山东省德州市十年变化心得感悟

山东省德州市十年变化心得感悟世事变迁,时光流转,城市慨叹。
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然而,正是这寸寸逝去的光阴,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出了恢弘的历史长卷,打开德州历史的胶卷,回望那些从前慢的流金岁月,就会从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找到时光雕刻的蛛丝马迹。
十年前,德州街头,那是一群穿着皮衣,摇滚链条牛仔裤的热血少年。
十年后,奔赴他乡,那是一群西装革履,走路永远匆忙的家庭顶梁柱。
十年前,德州手机市场刚刮起一阵苹果风,那是非主流年代为数不多的炫耀。
十年后,国产华为后来者居上,5G之旅走的异常艰辛,但好在国人团结一心。
十年前,商贸城、三八路、德州学院附近的夜市摊。
让人回味无穷的糟溜鱼片、羊肠汤、大柳面、烤羊排等小吃,藏着德州最接地气的文化。
十年后,整顿过的路边摊,味道不曾改变,整齐干净的摊位也晋升,为德州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年前,德州火车站留住了无数的脚步,它是无数德州人走出家门探索世界的主要窗口,它见证了一年又一年漂泊在外游子的归心似箭。
十年后,德州向东,大量新兴资源都向东站倾斜,京沪高铁成了人们的新宠,速度拉近距离,高铁让回家的路更短更近。
十年前,德州楼市开发进入市场自由竞争,人们对商品房的微妙态度,正像初露尖尖角的小荷那般,带着懵懂的试探性。
十年后,住房需求暴涨,房价被推高,越来越多人加入抢房的队列之中,房子成了通货膨胀时代。
最为保值的资产利器。
十年,德州高歌猛进的不止是房价。
这是德州楼市经过市场大风大浪洗礼过十年后的规律,亦会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定律。
十年时间,德州巨变,城市不断向东发展,高铁经济的到来,让德州腾飞如虎添翼。
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瞄准这片土地,准备与高铁新城共繁荣同发展;越来越多的德州骄子开始在故乡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高铁经济给了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不必远走他乡,亦然可以实现梦想。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产业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以及城乡空间结构对比等方面。
研究发现,德州市存在着一些空间结构上的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不高、城市规划不够合理等。
文章提出了优化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建议,包括加强城市规划、优化交通网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
最后展望了德州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指出需要在城乡发展均衡、产业结构优化、交通便捷性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德州市未来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山东省、德州市、空间结构、地理位置、城市、产业、交通网络、城乡、对比分析、存在问题、优化建议、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德州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德州市的空间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深化,德州市在构建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历史原因和规划不足,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亟待得到解决和优化。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为德州市未来的空间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通过研究德州市空间结构,可以为其他类似中小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探讨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德州市的地理位置特点,探讨其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一、德州市的基本概况德州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邻泰安市、东临济宁市、北界滨州市、西接聊城市和菏泽市。
全市总面积14,300平方公里,总人口770万。
德州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德州市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方面都有着较为发达的实力。
二、德州市的空间结构特点1. 区位优势明显德州市地处胶济铁路、京沪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交汇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在整个华北地区,德州市是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 区域发展不均衡德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地级市,其地区发展不均衡是其空间结构的显著特点。
市区和周边城镇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活动和人口聚集在这些地区;而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
3. 市区密集、郊区松散德州市区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差异。
市区内部居民密集,建筑高度较高,交通便利,商业繁华;而城市郊区则大多为农田和村庄,人口稀少,建筑低矮,居住和商业功能较为单一。
1. 自然地理条件德州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
其地理位置使得德州市具有较强的农业和工业基础,这些地理条件直接影响了德州市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 政府政策引导德州市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影响。
政府在规划和发展德州市时,会对市区和郊区的发展进行区分和引导,这些政策也直接影响了德州市的空间结构。
3. 经济发展水平德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其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导致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差异,同时也会影响市区和郊区的发展格局。
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德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
城市化的进程将会改变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和人口的聚集将会更加集中。
2. 城市发展向外延伸城市发展向外延伸是一种普遍的城市发展趋势,也是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一。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
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
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
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
“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分析研究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日趋复杂。
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时空分析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理解,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提供科学依据。
1. 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时空演变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时空演变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城市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渐向城市核心区集聚。
同时,城市郊区也出现了增长,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结构。
此外,随着城市内部功能的转型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城市边缘区域日益扩大,形成了明显的中心与边缘差异。
2. 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例如,城市自然条件的差异、政府的规划政策以及土地供应与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扩张的方向和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分析,可以发现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3.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演化城市功能区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演化既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受到政府的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文化区等,都是城市功能区的常见类型。
通过对城市功能区的时空分析,可以揭示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前述提到的城市扩张和功能区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政策等,都会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和特征。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议。
规划师2020年(第36卷)总目次

2020年(第36卷)总目次1-5 1-13 1-20 3-5 3-12 3-17 3-24 4-5 4-13 4-21 5-5 5-10 5-15 5-21 5-30 6-5 6-13 6-20 6-26 7-5 7-10 7-16 7-22 7-27 9-5 9-13 9-22 9-29中国城市绿色交通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单数城市”到“复数城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人本规划设计策略城市绿色交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策略—基于国外实践经验的思考“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新时期我国都市圈治理的新逻辑与变革方向探讨西雅图大都市区空间协同发展思路及其启示治理视角下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导向下济南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培育型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福州都市圈为例武汉城市圈的圈层聚散特征与引导策略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体系构建及广东省实践“双评价”成果在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青岛市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国土空间脆弱性评价及优化策略—以山东省荣成市为例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升级:关于城乡规划学科认知的自省与解决之道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培育“旧疾”与“新题”: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探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思考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规划教育思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态势与规划方法研究中国境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空间规划策略研究制度集成视角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模式研究—以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双流片区为例空间发展规划视角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审视—以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九大板块协同发展为例魏贺,等卓健庞哲,等马向明,等龙茂乾,等王智勇,等邱凯付,等马交国,等刘希宇,等吴挺可,等张臻,等蒋国翔,等田川,等陈伟莲,等白娟,等于连莉,等李永浮,等杨昔,等农宵宵,等张昊哲,等杨贵庆杨辉,等陈宏胜,等周庆华,等杨晓娟,等李磊,等矫雪梅,等胡浩区城联动背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研究—以深圳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制度空间化与空间制度化:边境型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实践与思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特征、模式与制度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刚性与弹性的互动逻辑及优化路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实施的难点及建议新时期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建议论海洋资源监管、用途管制与规划管理基于三条控制线的重庆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探索市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技术与制度协同—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以保护为导向的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规划管理研究新时期城乡规划行业前景、机构变革与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规划理论发展与行业变革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与机构转型发展研究新时代地方规划设计机构“产品”适应性思考新时期地方规划设计机构发展思考我国自然保护地分类研究综述与思考自然保护地体系下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构建路径公园城市的思想溯源、价值认知与规划路径存量背景下公园城市实践路径探索—公园化转型与网络化建构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面向规划统筹的厦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州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思路: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探讨县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框架及实践中国巨型城市区长远空间战略展望及“十四五”思考“十四五”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协同治理研究西部地区“十四五”规划的刚性、弹性与落地性研究资源·功能·治理—对浦东新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空间干预、场所营造与数字创新:颠覆性技术作用下的设计转变“技术”与“人本”理念下未来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9-359-4111-511-1111-1611-2111-2712-512-1312-2013-513-1013-1513-2013-2915-515-1315-1915-2517-517-1317-2017-2617-3519-519-1419-2219-2921-521-14魏正波,等欧阳东,等何明俊孔雪松,等黄征学,等贾克敬,等林坚,等曹春霞,等何冬华李佳芮,等汪毅,等王唯山江勇,等白娟,等彭建德,等陈耀华,等雷会霞,等林凯旋,等邹锦,等汤怀志,等何子张,等黄慧明,等马向明,等程功,等于涛方,等赵广英,等矫雪梅,等罗翔张恩嘉,等伍蕾,等84852020年第24期 第36卷21-2021-2721-3523-523-1123-182-412-482-544-294-358-418-4810-4210-5012-2512-3114-2414-3314-4016-3216-3816-4518-2918-3418-3820-2720-3220-3722-2522-3222-40农业生产视角下的未来城市空间演变新模式未来社区:城市居住区建设的有益探索未来高密度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框架研究基于物权制度框架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基础研究地方性国土空间规划立法中存量规划入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研究我国控规公示特征、影响因素与优化建议—基于全国288个城市政务公开数据生态空间的系统化构建和差异化管控研究成都市生态绿隔区管控探索岳阳市居住街坊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深度控制策略因“制”而“治”:城市规划实施中的“程序正义”—基于凤凰山庄征收事件的讨论超大城市机场规划用地分类体系研究—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例多元主体共治下的贫困村整治规划实践及其治理效应—广东省F 村的实证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及用途管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系统管控新时期政府整体性空间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以长沙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为例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的机构设置、问题及建议管制并轨: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整合与重构“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制度重构珠海设计控制的目标、政策及机制深圳市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构建研究深圳市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共享机制研究深圳创新型产业空间治理的转型与创新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海岸带海陆统筹管制探索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涉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中美城镇增长管理工具比较研究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调控机理研究基于边界效应理论的风景名胜区分区管控探讨长沙非集中建设区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融合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转型策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四线”管理制度的姜鹏,等袁奇峰,等王才强,等何明俊魏书威,等徐瑾,等史雅楠,等程茂吉,等汪小琦,等朱镱妮,等黄军林,等石蓓,等张园林,等龚健,等汤西子,等崔海波罗锦,等周子航,等姚爱国王世福,等刘芳,等肖靖宇,等侯衡,等易斌,等周鑫,等苏章娜,等刘力兵,等王晓洁,等邓方荣,等唐寄翁,等朱镱妮,等完善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规划框架的优化策略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发展回顾与运作评价水鸟友好视角下的海岸带湿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范围研究生态格局理念下的国家公园边界划定方法探讨—以秦岭国家公园为例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策略基于“容量测算—形态修正”的张家界城市建筑高度定量控制研究大明宫遗址区空间演化机制及规划提升策略景观指数化视角下的榆林古城文化景观特征解析及格局修补边缘效应下的烟台历史文化核心地段更新设计方法“双评价”结果在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探索公园城市:价值系统引领下的城市空间建构路径基于“精明营建”理念的城市设计探讨—以中山总部经济区滨水城市设计为例“绿量”到“绿质”:广州市空港经济区绿化景观规划探索空间基因:推动总体城市设计在地性的新方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重点及对策—以广西融水县香粉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成都医学城产业功能区“链式模型”规划方法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探索品质提升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景观风貌规划探讨—以林芝为例乡村密度与乡村居住质量的和谐设计之策—以上海松江区平移归并村庄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为例沈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策略与实践总体城市设计下公共中心体系构建与控制研究“公园+”模式下的昆明北站区域城市设计探析农业城市主义视角下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营造策略西安杨家村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探讨市县及以下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体系与内容探索“以流定形”:城市公共绿地设计方法探析上海虹口区63 号街坊风貌保护更新策略研究武汉市汉口历史街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规划24-2824-3524-411-261-321-381-473-313-397-337-409-509-5711-3311-4011-4911-5511-6011-6713-3413-3913-4613-5313-6015-3215-3815-4315-49张清华,等李开明,等庞晓媚,等韩西丽,等薛冰洁,等陈翀,等许乙青,等付晓萌,等黄嘉颖,等邢忠,等李彦波,等范颖,等李敏稚,等范京,等邵润青,等王志玲,等代鑫,等哈思杰,等黄炀杜春宇,等杨楠,等苏悦,等刘敏,等朱俊华,等吴雷,等蔡健,等严婷婷,等杜春宇,等2020年(第36卷)总目次17-41 17-48 17-5517-62 19-34 19-40 19-47 21-45 21-51 21-58 23-26 23-32 23-38 23-441-52 1-59 1-66 1-73 2-5 2-12 2-20 2-27 2-34 3-44 3-51 3-58 4-41布局研究面向精细化空间管制的德州市老城区品质提升路径郊野地区总体城市设计分区导控方法基于冬季PM2.5 扩散规律的居住组团内部公共空间优化—以成都市颐和家园、三千里、虹波苑三组团为例海宁市“杭海创谷”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评述流域治理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探讨—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土空间规划为例空间基因:驻留地方记忆的规划设计新径—南京原近代民国首都机场案例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非集中建设区规划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响应—以山东省日照市城市设计试点为例城市设计中居住片区的引导与控制研究共生链接:都市区古镇规划策略—以成都市黄龙溪镇为例基于价值观战略决策模式的开发指导规划编制非保护类工业地段城市设计的逻辑构建—以杭州民生药厂地块为例城市自然生境空间体系构建研究—以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为例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浅山沿海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顶层设计探析—以闽江流域(福州段)为例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交通指标体系构建思考海陆界面城市生活段的绿色景观与生态营造从“角落村”到“明星村”:系统论视角下广州增城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大都市发展视角下的近郊镇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模型研究—以徐州市铜山区近郊镇为例耦合空间规划体系的区域绿地规划思路西安纺织城地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国家园林城市与国家森林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比较滨海城市风暴潮避难所分布的灾害风险适应性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空间特征与规划对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模式绿色化转型思考老年视角下社区日常消费性服务设施的感知与使用研究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关联研究中国乡村规划建设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国邹涵,等喻晓,等俞静郑丽红,等李婷,等朱江,等邵润青, 等杜瑞宏,等孙卓元,等杨靖,等贾刘强,等肖鹏飞,等任凌奇,等何萍,等王文奎,等马小毅,等刘利刚,等邓毛颖,等牛成,等黄槟铭,等王冰倩,等韩静,等张威涛,等杨培峰,等陈蓉,等彭科,等杨贵庆,等4-504-587-467-537-608-58-128-208-268-339-649-7110-510-1210-1810-2610-3211-7311-8111-8612-3812-4512-5112-5813-6613-7213-78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末梢时间”对保障房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我国城市公园儿童游戏场地空间布局演替的类型学研究澳门“第四空间”规划纲要及策略探索基于多源数据的北部湾城市群都市圈识别与发展规划建议东南亚地区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主要特征及发展策略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基于FLUS 模型的江西省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与评估市县级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优化新时期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15分钟生活圈关键指标讨论影响微型公共开放空间活力的建成环境因素研究社区建成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国际化发展态势研究—基于中国学者SCI/SSCI收录期刊文献分析社区公共交往活动的空间争夺特征与规划导控—以福州市区广场舞空间为例男性使用视角下城市公共场所育婴空间研究—以西安市大型商业设施为例共生理论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协调研究—以铜川市为例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留学生聚居区的社区响应探讨—以南京市南秀村为例福利导向的新增长主义:中西比较与中国城镇化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规划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网络研究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进趋势、动因及协调机制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及差异分析—以武汉市五类住区为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及差异研究城市诊断方法在社区更新规划中的应用—以北京石景山区八角社区为例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世界园林博览会园区的后续利用研究—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为例双城经济圈内的重庆主城区与周边各区流空间特征研究基于心理可达性的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研究基于POI 混合度的城市公园体力活动类型多样舒波,等杨林川,等陈甜甜,等姚敏峰,等毛蒋兴,等袁新国,等朱雷洲,等薛峰,等傅幸之胡紫薇,等吴夏安,等韩西丽,等陈春,等秦诗文,等曾献君,等董欣,等施一峰,等王凌瑾,等李沁原,等刘晓畅赵万民,等申洁,等胡耀文,等叶锺楠,等段义猛,等王芳,等潘裕娟,等86872020年第24期 第36卷13-8714-514-1114-1715-5515-6116-516-1316-1916-2517-7117-7718-518-1218-2219-5219-5819-6420-520-1120-2021-6421-7222-522-1222-1923-5023-5723-6724-524-1224-21性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步行商业街界面形态类型与感知量化研究韧性城市理论下河流蓝绿空间融合策略研究健康水文视角下的西南山地多雨城市雨洪调控与规划应对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解析与规划刍议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40年:回眸、反思与展望基于网络图景的重庆主城空间意象研究日常生活圈视角下的南京中心城区居民生活便利度评价研究大城市中心区小学布局满意度提升规划策略杭州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评价城市设计内容纵向传导的现实困境及建议“自然状态”情景下的规划正当性来源与基础研究新中国城市扩张与更新的制度逻辑解析哈尔滨多中心空间结构识别与特征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实施转移的陕南河谷城市空间布局研究—以山阳县城区为例协同治理视角下成片连片改造的更新模式转型探索—广州鱼珠车辆段片区土地整备实施路径的思考城市规模缩放效应的实证研究城市设计的“基础设施主义”—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空间生产模式街道吸引力对老年人活动可行能力的影响研究新发展阶段社区规划的时代认知、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研究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构建技术方法与路径初探城市脉搏: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动态结构研究武汉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格局研究未来城市智慧TOD 的发展趋势思考—兼议TOD 化与去TOD 化之争县域生态空间系统化修复路径与实践基于运动轨迹大数据的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慢行系统优化研究国家规划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系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历程及分析成都市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协同性评价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探索面向低碳生活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乡村生活圈范围测度方法与优化策略探索——以雅安市汉源县为例郑权一,等孙良,等陈竞姝李云燕徐家明,等边泓溱,等杨迪,等韩非,等魏伟,等陈玉娟,等杨一帆,等郑伊辰李晋轩,等郭嵘,等吴左宾,等许宏福,等周东东杨超韩瑞娜,等黄瓴,等马文军,等徐苏宁,等杨俊宴杨柳琪,等刘泉,等李立峰,等黄红元,等许景权彭姗妮,等杨镇铭,等李琪,等张赫,等官钰,等5-395-425-455-495-525-575-615-675-725-785-825-855-895-945-995-1035-1096-336-366-406-446-506-566-616-656-696-726-766-80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城市规划反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城市发展思考与规划应对城市公共健康风险的复杂性认知与适应性规划响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韧性思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疫情防控规划编制思考医疗科技的新趋势对城市防疫规划的启示应对重大疫情事件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规划反思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策略—以武汉市为例特大城市公共卫生风险识别及规划应对街区“大开放”+ 住区“中防控”+ 组团“小隔离”—“平疫”结合模式下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构建与转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规划思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型应急医疗设施规划思考韧性城市理念下传染病医院弹性建设模式研究临时性到常备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救治设施空间规划供给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城市防灾规划复合化体系建构思考应对突发传染性疫情的城市民生商业供应布局规划研究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应对思考“冗余空间”:城市应急空间规划与管理思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乡关系思考空间联动发展和城市“升维”规划管治研究—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思考与应对城镇空间危机预警系统研究人口输入型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空间策略探索—以苏州市为例健康的韧性城市规划模型构建与策略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解读与响应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居民健身空间的规划思考健康乡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乡村应对策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应对思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乡村社区治理与空间管雷诚,等赵毅,等于婷婷,等许丽君,等金锋淑,等邱爽,等欧阳鹏,等方可,等刘斐旸,等余珂,等吴林芳,等陈保禄,等卢涛,等矫雪梅,等欧阳东,等赵东昊,等孔德静,等黄建中,等周建军,等沈瑶,等唐源琦,等倪庆梅,等夏杰,等肖婧,等李晓宇,等魏晓芳丁少平,等段德罡,等882020年(第36卷)总目次粤港澳大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设计—以佛山三龙湾为例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对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指导研究基于创新网络理论的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规划探讨FLUS 模型对佛山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验证与修正分析广义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思与应用滨海生态地区空间发展策略探索—以深圳市大鹏新区为例面向单元化风险管理的人居安全格局构建—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深圳市大运轨道枢纽片区城市更新困境与策略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规划策略及实践地域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广西象州温泉城规划设计策略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潇贺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生态文明体制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建构深圳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的联动:案例实践与政策反思基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深圳土地整备制度研究复杂存量地区综合提升路径及深圳龙岗河沿线实践门户与中心:哈尔滨建设国家边境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思考“央地关系”改革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思考新时期综合保税区转型发展与空间应对—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规划为例高品质的田园化空间特色构建策略—以北京顺义区为例海南共享农庄发展现状及规划设计探索—以三亚南田共享农庄为例国土空间规划中发展战略规划路径转变:框架、愿景到绩效—湛江、黄石与北海的对比研究网络化治理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研究—对广州市黄埔区规划实施路径的思考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用途留白策略探讨—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空间活力模拟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以北海市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城市历史景观(HUL) 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广州逢源大街—荔3-653-733-793-867-697-757-807-878-568-618-669-779-849-919-959-10210-5810-6410-7010-7612-6612-7212-7812-8315-66刘洁贞,等袁勇,等谭宇文,等招晖,等李启军蔡奇杉,等杜菲,等谭琛,等陈江碧,等朱少武,等胡金龙,等赵广英,等刘荷蕾,等许亚萍,等朱骏,等蔡天抒,等荀春兵,等胡章,等魏祥莉,等李荣,等陈研新,等赵颖,等杨恒,等许宏福,等6-866-906-946-986-1026-1076-1126-1162-592-652-714-664-724-7814-4814-5614-6316-5316-6216-6616-7216-8016-8622-4622-5222-6024-4624-5224-58控—基于PPRR 模型的案例解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社区防疫规划和治理体系研究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社区治理平疫结合的城市韧性社区建设与规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市开放社区规划反思与应对策略健康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应对健康城市理念下社区建成空间环境研究与治理——由某农贸市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规划思考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韧性社区营造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区建设策略—基于“社区”概念的辨析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实践广州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研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智能化评价研究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体化业务模型研究与实践改革背景下自然资源业务重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例“数据治理”的转型:长沙市“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探索柳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维探索柳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划策略研究柳州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策略探索及实践巴基斯坦瓜达尔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面向2050年的瓜达尔城市发展路径探讨政府公共财政约束下的巴基斯坦瓜达尔城市空间方案演变研究瓜达尔港城协调发展思路与方案巴基斯坦瓜达尔市城市安全规划策略探讨瓜达尔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困境及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空间治理智慧决策系统建设理论与实践天津市国土空间规划基数转换方案研究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体检评估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相关研究数字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新空间认知与分析从“数据治理”到“信息化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方式改革探索—以长沙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为例高银宝,等刘佳燕袁媛,等于洋,等戴锏,等王兰,等黎洋佟,等王世福,等栾晓帆,等喻文承,等詹美旭,等钟镇涛,等刘瞻,等唐巧珍,等崔海波,等宁琦,等秦钦兰,等黄玉莉,等李奇,等姚苑平,等刘景华,等覃振东,等黎杰,等彭佐康,等谢盼,等张硬,等何正国,等曹先,等胡晓艳,等崔海波,等。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山东省德州市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州市的空间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地理的角度出发,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一、城市概况德州市地域辽阔,总面积11191平方千米,辖12个县(市、区),总人口约520万人。
这些县区属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地区,属于华北经济区,是一个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的城市。
德州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其工业产品主要有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
二、空间结构分析1.城市地理环境德州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区,是丘陵地带和黄河平原的过渡地带。
德州市的北部以山为主,地势相对较高,主峰为泰山南麓的蓝石山;中部以平原为主,地势逐渐平坦,土地肥沃,适宜耕种;南部则为丘陵地带,山峦连绵起伏,地势较为陡峭。
德州市处于交通要道上,京九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307国道等主要干线纵横贯通,交通非常便利。
2.城市空间结构特点(1)单中心结构德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单中心结构的特点,其中的核心区域是德城市区。
这个区域是德州市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其他县市区则以德城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发展。
比如,距离德城市区最近的临邑县和武城县,都是以德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发展的。
(2)东西分布不均德城市位于德州市的东部,是山东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因此,整个德州市的东部发展迅速,而西部的发展相对滞后。
比如,位于德州市西部的平原县,虽然被称为“北方水乡”,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3)工业区和居住区分离德州市的生态环境较好,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为了保障环境和农业发展,德州市将工业区和居住区分离开来,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东边和南边,居住区则向西和北发展。
3.城市空间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德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行科技创新德州市政府强调创新创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德州市位于华北经济区中心地带,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优质的粮食生产区。
该市地处鲁西南地区,东临济南市,南接泰安市,西邻临沂市,北靠河北省。
德州市总面积10384.49平方公里,下辖11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498.9万人。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分布、交通网络、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一、城市空间分布德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和“东西强弱”的特点。
其南部地区主要以德城区为核心,环城区为主体的“单中心多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明显;而德州市北部地区则是以宁津、武城、夏津等地为中心,国道105线和208线贯穿南北,形成类似“链状”空间结构,城市间联系较弱,发展相对滞后。
德城区位居市中心地带,是德州市行政、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产业的中心,是城市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核心区域。
此外,商河、乐陵等近郊城市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总体来说,德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南部地区相对较为集中,两端的发展水平则相对比较低,空间分布不够均衡。
二、交通网络德州市的交通网络以公路为主,公路密度很高。
其中,连霍高速公路、308国道和105国道贯穿市区,构成了横向和纵向的交通走廊。
此外,济南绕城高速、济青高速和临沂境内的京九铁路、济德高速等交通干道也与德州市相交汇。
近年来,德州市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
目前,济南至德州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德州市与济南市及周边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
三、行政区划德州市下辖11个县市区,包括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陵县、宁津县、齐河县、武城县、庆云县、平原县、夏津县和临邑县。
各县市区职司不同的行政管理、服务和发展任务。
德城区是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他城市则是德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口分布德州市总人口约498.9万人,人口密度约为480人/km²。
从区域角度看,德州市南部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北部城市、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山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山东省德州市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本文将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规划方向。
一、区域位置德州市地处山东省中西部,北临省会济南市,东邻泰安市,西接聊城市,南接河南省周口市。
在地理位置上,德州处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城市总面积7904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35万人,是山东省内人口规模大、经济总量大的中心城市。
二、城市空间结构1. 城市布局德州城市布局呈现出南北长、东西宽的格局,北有运河,南有清风河。
整个城市可以分为北城区、南城区和西城区,其中北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地,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城区为商业中心,西城区则是工业区。
德州市还有多个县级城镇,各具特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群。
2. 交通枢纽德州市是山东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均很发达。
市区内主干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而且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穿越而过,使得该地区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
德州机场也是山东省内的重要机场之一,为德州的对外交流提供了便利。
3. 经济空间结构德州市属于山东省的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城市,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使其成为了省内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在城市经济空间布局上,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市区西部,而商业、文化、居住区则主要分布在市区中心和南部。
这种结构使得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商业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 “一核多极”结构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核多极”的特点,即以市区为核心,周边各县级城镇为分散的次级中心。
市区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各类资源和服务配套。
而周边各县级城镇虽规模较小,但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下,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产业和功能定位,形成了多个分散的次级中心。
2. 区域发展不均衡虽然德州市的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内排名较高,但是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仍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山东省德州市位于中国东部,地处胶东经济区中部,是胶东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德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本文将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空间结构基本情况德州市总面积11884平方公里,辖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和6个县,总人口约530万。
德州市地势以东北高、西南低为主,地域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从人口分布来看,德州市主城区人口集中,其他地区相对分散。
主城区涵盖了德城、乐陵、庆云、武城等县级市,人口集中度较高。
而其他县级市和县则人口相对较少。
从经济分布来看,德州市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特点。
主城区是市区经济的中心,工业、商贸、金融等产业发达;而郊区和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
德州市还存在一些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夏津经济开发区、德州火车站片区等,这些区域也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二、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1. 城乡发展不平衡。
德州市主城区经济发达,而郊区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2. 城市功能分化不明显。
虽然主城区是市区经济的中心,但其他县级市和县的功能重叠,城市之间缺乏明显的分工合作,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
3. 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规划存在趋向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而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考虑不够充分。
4. 城市交通压力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5. 发展规划不够统一。
德州市各县级市、县区的发展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缺乏整体统一性,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协调。
三、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建议1.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鼓励以城市为依托,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中部,是山东省的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之一。
德州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核心区和周边的中心城镇、城乡结合区、农村区域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德州市的城市核心区位于市区中心,是市政府和经济、商业、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功能的集中地。
城市核心区的道路网密集,交通便利,商业设施齐全,人口集中,是城市的中心和象征,也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
德州市的周边地区有几个中心城镇,如乐陵、禹城、陵城等。
这些中心城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离市区较远,但是它们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发达的经济体系。
这些中心城镇在德州市的空间结构中起着辐射和引导的作用,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服务,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市区的功能下沉。
德州市还有一些城乡结合区,这些区域位于城市核心区和农村区之间,既有城市化的特点,又保留了农村地区的特色。
这些区域的房地产开发较为活跃,建设有大量的住宅小区和商业中心,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德州市的农村区域主要位于市区的外围以及山区和丘陵地带。
农村区域地广人稀,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产业和服务业,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德州市的空间结构主要由城市核心区、周边中心城镇、城乡结合区和农村区域构成。
这些区域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有特点和分工,相互联系和依存,共同推动着德州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德州市的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优化。
论证报告

三一文库()〔论证报告〕*篇一:论证报告1项目背景1.1工程总体概况德州市位于北纬36°24-38°0、东经115°45-117°24之间,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
德州历史悠久,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燕赵文化长期融合,运河文化积淀丰厚,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
在《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确定城市用地发展的方向为:城市空间向东跨越发展,规划形成“老城组团、新城组团、东部组团”三大组团式城市结构;同时规划还确定了近期建设用地方向:重点是开发河东新城。
远景德州的城市空间将跨过市区东部京沪客运专线,向东进一步拓展。
随着德州市新的空间发展战略的深入,河东新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发区的长河公园、沙王河、艾家沟和陈段沟将作为城市内河展现河道自然风光,成为德州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东新城区原有水网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水系得到进一步的贯通优化,排涝体系发生了变化,排水系统需进行整合优化,沙王河和陈段沟的河道断面都进行了扩大,原通过大申庄排涝涵闸(减河左岸桩号21+960)、刁李贵排涝涵闸(减河左岸桩号23+320)、陈段沟排涝涵闸(减河左岸桩号25+288)向减河排水的河沟已因城市建设被填平,拟将大申庄排涝涵闸、刁李贵排涝涵闸、陈段沟排涝涵闸(桩号25+130)和陈段沟排涝涵闸(桩号25+288)四座涵闸进行合并,使排涝区域的涝水全部通过陈段沟排涝涵闸(桩号25+130)排入减河。
因此,需对陈段沟穿堤涵闸进行改建,涵洞改建处,位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境内减河左堤,袁桥闸上游100m,对应减河左堤桩号为25+130。
1.2论证背景陈段沟涵闸需建设穿老减河左堤涵洞,而老减河不仅是海河流域的重要防洪河道,而且是德州市的城市防洪河道,属国家二级防洪河道,两岸堤防等级均为二级。
但由于穿堤涵洞建设过程中需对老减河堤防、滩地进行开挖及回填,如果设计和施工不当,有可能对河道堤防、附近建筑物,及防洪区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高度重视该涵洞的建设。
德州市袁桥社区新型城镇化探讨

德州市袁桥社区新型城镇化探讨新型城镇化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时期所提出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乡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重点是“人”的城镇化。
为了更好的认识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主要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做具体的研究。
主要研究对象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重点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民生活福祉问题及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德州市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标签: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转移;新市民福祉1研究区新型城镇化现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镇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城镇空间不断扩大,大小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
郑杭生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是工农城乡双赢互利的城镇化。
二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让农村转移人口平等参与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
德州新型城镇化的特别之处有以下三点:首先是村庄合并与民主选举联动实施。
据统计,全市共有190万村民参加了选举,社区选民参选率达85%。
其次居住社区与产业园区联动建设。
至2013年9月,已建成或开工的有378个居住新社区,同步建设各类农村产业园区876个,30多万农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占全市在村劳动力的30%左右。
近年来德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德州市统计数据显示德州市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8.19%提高到2014年的49.53%,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本文的研究区为袁桥镇,位于在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53.5平方公里,镇内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000人,可耕地37000亩,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全镇有43个行政村。
全镇最终规划为袁桥、大王和小刘三大社区。
袁桥社区规划10个村,一期建安置楼25栋,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已安置村民874户,3200多人。
二期占地629亩,安置2000余户7000多人于2025年底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1 引言城市空间形态客观的反映了城市各功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工过程和自然过程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空间物化形态。
城市地区的地形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等从外部限定城市结构形态的特性;而社会经济活动则以内力的作用促使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这种自然力与非自然力的作用促使城市形成一定的形态,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动态的变化和发展着[1]。
古代城市经济水平有限,居民的出行受到交通工具简陋的影响,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狭小的区域内,城市空间规模较小,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城市整体集中发展。
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交通系统的的日益完善,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产业布局、城市形态都发生较大的改变。
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分析各种引导因素,探讨未来的演变趋势,以实现城市空间合理有序的增长成为重要问题。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平原。
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河北及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是联系华东、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有“九达天衡,神京门户”之美誉。
德州是一个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古运河、津浦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对德州城市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城市形态上留下了清晰可见的印迹。
交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益成为影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从明清时期运河航运的鼎盛到21世纪高速公路的拉动和引导,德州城市用地空间的拓展基本上遵循着轴线推进、环状填充、圈层扩展、跳跃式发展等几种基本方式,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或交替出现。
因此,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富有鲜明的特征模式,探寻其发展规律,不仅对于指导德州城市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而且对解决中国同类城市的用地布局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指导价值。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理论2.1城市空间形态的定义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下发展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城市形态可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主要是指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则是指文化传统、民俗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也就是城市的显性形态,是某一时间内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本文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结构(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是指由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
2.2城市空间形态演进机制经济发展中的城市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演变一直是城市空间演进的直接动力。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形式的周期性更替:高速增长一外延式水平空间扩展与缓慢增长一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或内部填充。
自然地理环境是扩展的基础条件。
交通建设对扩展有指向性作用。
城市发展政策、法律、规划等政策与规划控制是扩展的控制阀,我国的财政体系、人口迁移和户籍管理政策、住房政策、城市发展政策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很大。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成为国家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
居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对扩展具有特殊影响。
黎夏、叶嘉安利用遥感有效地监测和分析了东莞市的城市扩张过程。
汪小钦、徐涵秋、陈崇成(2002)提出福清市时空扩展的动力机制。
同年,何流、崔功豪提出南京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经济因素(GDP,产业结构)、政策因素(土地制度,房改制度)、规划引导。
姚士谋、朱振国等(200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从规划背景、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以及新市镇发展的功能,探讨香港城市空间扩展的新模式,提出香港发展的动力机制。
朱鹏宇、胡海波(2003)在研究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扩展机制时提出自然限制要素、人文指引要素、交通诱导要素和经济指向要素四个影响要素[2]。
2.3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阶段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
城市的空间布局受各个城市内部、外部条件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往往有一定关系,一般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早期:以单中心为特点的中小城市发展阶段。
城市工业化阶段,集中连片发展,一般呈同心圆形态。
中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状分布;②扩张期:以单中心为特点的大城市发展阶段。
城市工业化成熟阶段,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在既有的土地使用基础上,向外扩大,出现分散组合式的或更为集中的发展模式。
③中期:以多中心(核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区(圈)发展阶段。
城市现代化阶段,城市由单中心发展模式转变为多中心(核心)发展模式,城市由一个中心城、多个核心城(卫星城或新城)组成。
④成熟期:以多个大都市区(圈)相连接组合为特点的大都市带发展阶段。
城市国际化阶段,城市沿交通线继续扩展,建设新城,形成更大区域发展的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组合发展态势[9]。
3 德州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3.1城市概况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河北及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衙”、“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枢纽。
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交错。
1995年4月,德州撤地设市(地级),改原德州市(县级)为德州市德城区。
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和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一区二市八县,2008年底,德州市域总人口约56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约50万人,建成区面积68平方公里。
德州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形成了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有运河,中有岔河,东有减河,三河纵贯全市,是农业灌溉及城市用水的重要资源。
全市为暖温带亚温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春季干早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雨雪较少。
德州历史悠久。
尧舜时期为充州之域,夏为有扁氏之国,秦立扁县,隋唐为长河,宋为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清为德州,1913年改为德县,1948年置德州市。
元朝建都北京以后,为保证帝都粮食和其他物资需要,对沟通南北交通的大运河进行改修和疏导,改修后的河道—开凿于隋朝的永济渠绕陵州(今德州)而过,水上交通极为便利。
至明朝初期,南粮北运的官家水上转运队和宫廷官府的船只络绎不绝,再加上从京城通往南方各省的官道沿城西而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也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
明洪武七年 (1374年)徙德州治于此,遂名德州(在此之前,德州治于安德县,即今陵县)。
至明洪武三十年 (1397年)德州城变土城为砖城。
此后一直到晚清年间,德州治所再没有发生过变迁。
3.2城市空间形态演进过程及规律性分析本文依据德州历史上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主导产业的更替,结合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将德州市城市形态的演进分为三个时期。
3.2.1“一城两片,内主外辅”发展阶段(明代—晚清)德州在明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较为稳定和强大的中心城市。
运河航运兴盛后,德州由于处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上,到明朝永乐年间,会通河与江淮河贯通之后,德州遂成为大运河潜运要港和骚道的中继枢纽。
德州开始由原来的陆路骚站转换为南北水陆换乘的枢纽,交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5]。
在运河航运发展的影响下,明朝初期德州城产业和人口增长加快,城市逐渐突破明城墙的范围向外扩展,在城市西关外运河码头周边以及通往码头的北行骚道(桥口街)两侧出现了较多与航运有关的仓储、物资运输(主要为运粮)、水官骚站等用地。
同时,四方商旅也纷纷来德州城开展各种对外贸易活动,这类手工业、商贸等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城墙西关外运河沿岸顺城街两侧以及南关外西行、南行骚路冲要,成为明清时期德州古城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带之一。
相对于德州西关、南关外运河经济带的快速发育,明城墙内城市用地的拓展则较为缓慢。
主要的城市功能用地如衙署、法院、学校等多分布于主城内的中南部,北部则为大面积坑塘和零星的居住用地。
这种格局从明代至晚清的几百年来未有大的改变。
明清时期运河航运的发达,使德州主要的经济活动多集中在运河沿岸,城市空间布局也由单纯局限在城墙内转变为开始突破明城墙约束向西、向南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城墙内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城墙外经济功能为主的两大片区。
但是由于受封建社会生产力较低的制约,德州运河沿岸的经济片区规模较小,大部分人口仍居住在主城内,还处于依附主城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用地布局表现为“一城两片,内主外辅”结构。
至晚清年间河运衰落时(约1900年前后),城区规模达到1.7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城墙0.64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余人。
3.2.2“一城两片,外主内辅”发展阶段(晚清—20世纪50年代)晚清年间,京杭运河日渐废驰,之后铁路兴起,德州成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
但这一时期正值日军侵华期间并没有发挥出作为铁路枢纽的经济促进作用。
解放后,德州城市重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在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铁路运输优势为德州城市的发展带来生机。
在初步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德州重点发展的工业类型如机械、纺织、建材、化工等开始起步。
受铁路交通磁场的作用,这类工业用地主要沿津浦铁路(现称京沪)两侧分布并向南呈枝状延伸。
这一时期津浦铁路的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围绕铁路车站在其周边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商贸服务区,使站场一带商贸地位较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全市商贸中心;二是沿车站以南津浦铁路两侧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重型工业区和大量煤炭、木材等物资堆场用地。
新增用地多围绕二者站点及其沿线在城外西、南选址,整个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以向西南拓展为主。
至上世纪50年代,明城墙拆除以前,城外用地规模已达到城内用地规模的两倍左右,城市重心己由“内”转移至“外”,形成了“一城两片,外主内辅”的空间格局。
3.2.3“单核星状结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1996年)从1949年建国开始,德州市经济发展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1957年,“一五”计划胜利完成,使城市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带动德州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掀起高潮。
城墙内外两片用地融合为一体。
1958年,德州市制定出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德州业向西、向北发展,开辟了河西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