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_以山东潍坊市为例.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_以山东潍坊市为例.

重庆建筑

ChongqingArchitecture

1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界定

城市形态(UrbanMorphology )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广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外在表现,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如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如文化、传统、民俗、社会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狭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经常被描述为城市空间形态。

在城市规划领域,虽然城市形态概念涵盖内容比城市空间形态要广,但研究的主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本文讨论的潍坊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是指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

2潍坊城市现状概述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西和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居于半岛城市群中心位置,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潍坊市现辖4区、6市、两县,中心城市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4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功能区。全市土地总面积

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 5 0万人

3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

3.1圈层式空间扩展期

1 9 5 8年,潍坊首次制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是以

发展冶炼和机械工业为主,同时发展电力、燃料、化工及日用消费品生产的综合工业城市。规划城市用地布局为:城区东北部及西部为工业区,旧城为生活居住区,南部为仓库区。至6 0

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演变的步伐也愈加迅猛。城市空间演变不仅决定了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形态,而且对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进行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

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是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其功能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形态和空间规划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空间演变的大趋势是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拥有规模大、需求量大、人口密集度高的功能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程度高,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就会逐渐呈现出异质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和分散化特征。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市扩张、发展和更新。这一过程中,随着城市向外扩张的趋势,城市发展面积逐渐扩大,周边农村也逐渐受到城市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此外,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通过城市更新和建设新区,城市空间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二、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内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

特征的重要体现,它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调整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城市内部的贸易、工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都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和空间中得到满足。这种以城市空间为切入点的经济建设思路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城市内经济活动的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城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与人口迁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与人口迁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与人口迁

移研究

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城市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城市与社会空间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人口迁移和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可以为我们理解城市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决策依据。

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区域内各种空间要素在空间上分布的特征和排列方式。它

是由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变迁、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化等信息。通过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可以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预测城市未来的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编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人口迁移涉及到人口数量、人口组成、人口分布等多个方面。研究人口迁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和趋势,以及它们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城市人口的变化趋势,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与人口迁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会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而人口迁移也会受到城市空间格局的制约。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会引起人口的流入和流出,而人口迁移也会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布。

在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中,人口迁移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口迁移可以改变城市

的人口分布、社会结构和经济特征。当城市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时,人口会相应地做出反应,通过迁移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机会。例如,当城市中心区域经济繁荣时,人口迁移到这些地区寻求就业和生活机会;而当城市的发展重心转移到郊区时,人口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 王文超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  王文超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王文超

发表时间:2017-10-18T19:10:40.423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9期作者:王文超

[导读] 本文从城市规划、哲学、地理学三个角度对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和梳理,旨在为国内规划理论与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历史渊源流长,成果丰富。百余年来,国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城市空间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本文从城市规划、哲学、地理学三个角度对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和梳理,旨在为国内规划理论与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空间理论

1 前言

城市空间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容器和场所,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城市生产的效率与城市发展的趋势,基于此,从上世纪初开始,国外学者针对城市空间做了大量了研究与探索,积累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城市空间的演变不仅包含了城市的物质属性,还包含了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文化属性等等。因此哲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规划学者等多学科从多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分类梳理,有助于全面了解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空间优化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石。

2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2.1 规划学家的主张

城市规划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空间地域规划,这种规划亦称---实体环境规划。百余年来,规划学者们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入手,积累出了丰富的空间规划理论。

2.1.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溯源

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城市社会空间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关注的是城市中人们生活和

互动的空间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原因与影响。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社会差异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首先,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可以从城市形态出发,探讨城市空间

的组织与结构。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其空间形态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通过对城市地域特点、土地利用、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的区域性差异、功能布局以及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一座高密度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反映了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方向。

其次,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

布与互动。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对城市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例如,研究城市中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差异,可以揭示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同时,通过研究城市中的社区、小区和公共场所等空间,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和文化交流,进而为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另外,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还关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与社会活动。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共同使用的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等。研究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可以揭示城市社交和文化活动的特点与规律。例如,通过分析城市公园的位置、规模和功能,可以了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以及休闲和娱乐活动的特点。此外,研究城市街道的布局和人行活动,可以了解城市交通和文化特征,并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讲解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讲解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
第九讲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
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 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城市形状(urban form)、城市型式(urban pattern)
和城市空间形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内 在联系。
区面积,L为建成区最长轴长度,当Q≥0.5,城市为块状形态; Q<0.5,城市为带状形态。
( 2 )紧凑度( compactness ratio );计算公式为:建成区面 积/最小外接圆面积=A/πR2,这一公式便于进行同一城镇不同历 史时期形状的对比,及不同城镇形状的对比,是目前比较流行 的指标。
就会形成有3个或3个以上的超长伸展轴的星状。指状发展是 星状城市中的特例。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第九讲 城市空间形态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第九讲 城市空间形态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四、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类型
2.组群式城市空间形态
第九讲 城市空间形态
与集中式城市空间向台相比,一些城市受地形或其他条件
城市空间形态扩展主要通过连片扩展、轴向扩展、飞地式 扩展、融合式扩展来完成。 1、连片扩展 连片扩展主要发生在城市拥有巨大增长动力时,有目的
地选择建成区外几个方向,地进行成片集中开发,并且在空 间上与建成区连成一体。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分析研究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分析研究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分析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日趋

复杂。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时空分析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理解,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提供科学依据。

1. 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时空演变

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时空演变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城市人口密

度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渐向城市核心区集聚。同时,城市郊区也出现了增长,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结构。此外,随着城市内部功能的转型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城市边缘区域日益扩大,形成了明显的中心与边缘差异。

2. 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

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例如,城市自然条件的差异、政府的规划政策以及土地供应与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扩张的方向和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分析,可以发现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3.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演化

城市功能区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演化既

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受到政府的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文化区等,都是城市功能区的常见类型。通过对城市功能区的时空分析,可以揭示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展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展

属于单 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 。但是 ,形成 密集 团块状态的城市,人 E密度 与建筑高度不断增 l
大 ,交 通拥 塞不 畅 ,环境 质量较 差 。 放 射 型 ( 型 ) 空 间形态 ( ai rhlg)这 种类 型 的城镇 多 位 于地 形 较平 坦 ,而对 星 R da Mo o y l p o
型 、星座 型 、组 团型和散 点 型六 大 主要 类 型 。赵 和生 ( 9 9 根 据城 市 发 展 演 变 的历 程 ,将 19 )
其空 间形态 分 为单 核生 长 的同心 圆式 扩展模 式 、轴 向生 长 的带状 扩展 模式 、多核生 长 的延连 扩
展模式和多核生 长的结构重组模式共 4种类 型。凯文 ・ 林奇 (0 1 20 )根据城市 的平面形状 , 将 城市 空 间形态 分 为放射 形 ( 星形 ) 、卫星 城 、线形 城市 、棋 盘 形 城 市 、其 他格 状 模 式 、巴洛
克轴线 系统 式 、花 边 式 城 市 、 “内敛 式 ” 城 市 、巢 状 城 市 共 9种 类 型 。刘 易 斯 ・芒 福 德 (99 将 中世 纪 的城镇 形 态分 为 3种形 式 :罗 马时代 遗 留下来 的为 长方 形 体 系 的街 区空 间 形 18 ) 态 ;从 一个 修道 院或 城堡 周 围发展 起来 的圆形城 镇 ;严谨 棋 盘形 的殖 民地 城市形 态 。 通 过分 析 ,以上 这些 方法 是相 互关 联 的 。如星形 通 常也 是多 轴线 扩展 式空 间形 态 ,集 中式 通 常也 是 同心 圆扩展 式等 。 目前 ,在 城 市 规划 学 术 界 较 多 采 用 的形 态类 型分 析 法 是 比较 直 观 的 、简 单易行 的 “ 图解 式 分类 法” 1 [ 。综 合上 述 的分类 方法 与 各类 特 征 ,常 见 的城 市 空 间形态 ]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4月25日晚8时58分57秒,“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北京时间4月26日凌晨5时04分,神舟十八号航天员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圆满会师(图1)。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试验是此次飞行的主要任务之一。据此完成1~3题。

图1

1.“神舟十八号”升空过程中,首先穿越的大气分层的特点是()

A.大气多处于电离状态

B.海拔越高气温越高

C.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在太空中开展舱外科学试验的优势()

①高洁净②高真空③超重力④极端温度⑤低辐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3.航天员圆满会师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

A.3/8

B.5/8

C.1/24

D.23/24

云贵高原是孕育谷雾的“温床”。经辐射散热冷却后的空气,由于密度增大,沿洼地下沉,水汽达到饱和时,就会在谷底形成谷雾。谷雾的出现,让高原平添几分飘逸脱俗之美,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图2为贵州某山区谷雾景观照片。据此完成4~5题。

图2

4.云贵高原上观赏谷雾景观最佳的时间是()

A.日出

B.正午

C.傍晚

D.子夜

5.云贵高原是孕育谷雾的“温床”,其原因有()

①光照充足②降水丰沛③山高谷深④植被茂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共3篇

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共3篇

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共3

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1

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

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城市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分形系统。分形在数学上被定义为自相似的结构,即一个结构的一部分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描述整个结构。在城市规划中,自相似结构被认为是城市空间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分形城市系统是指城市空间中,如果将一幢建筑物放大,其内部的结构会展现出与整座城市相似的自相似形态。这也就是说,城市空间中的一个小部分与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具有相同的分形特征。

分形城市系统的研究体现了城市规划学科向更高层次的转移,从简单的街区和单一的建筑开始转向复杂的城市整体形态。城市规划师们认为,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与演化,以及使城市空间更加合理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层级关系:城市空间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层级关系,如单

个房屋;一条街道;一个社区;一座城市。而这些不同的层级之间又会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分形系统。

2. 自相似性:分形城市系统中,每个层级的小部分都具有与整体相似的分形特征,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具有相似之处。

3. 空间随机性: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随机性,而这种随机性又符合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并非完全可预测的,但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动态演化:城市空间不断变化,短期内可能是一种静态的状态,但长时间来看则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发展体系。这种动态演化是城市空间的另一个特征。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论文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论文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摘要:本文从中小城镇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分析了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演变的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对策并指出动态得看待规划是规划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与研究能力,也是规划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转型时期;中小城镇;产业结构;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经济开始起飞,国家经济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都促进城市中心在职能和规模方面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对城市中心原有的结构造成很大的冲击。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着在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其城市中心如何发展的问题。

一、实例分析

1.1整体分析

浙江省小城镇近20多年的发展,多是以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建设和工业区的不断扩展为先导的,因此工业用地的发展规模和布局定位对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一方面是城镇工业用地所占比重甚大。这是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工业用地在城镇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

大。另一方面,城镇工业用地布局区位偏散,且用地不集约,对城镇结构影响较大。浙江省乡镇工业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轻型化、小型化和加工化,以个私和集体经济为主,工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式和工业生产特点在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不同的分布特征。同时,在城镇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指导思想下,城镇生活居住区的开辟,交通网络的配置,以及城镇组团的布点,大多深受工业用地布局影,从而使城镇工业区的布局区位,往往成为影响城镇总体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先导性因素。因而,研究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与作用机制,不仅可以科学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有效地加以引导,同时对优化城镇总体形态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城市化演变

城市化演变

Conzen(1960年)认为,对于城市物质空间演化阶段的划分往往过于主观武断,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过程。在对于Aluwick 的研究中,Conzen 引入了“边缘地带”(fringe belt )和“固结界线”(fixation line)的概念。他的研究方法是判识“固结界线”作为城市物质空间发展的障碍,包括自然因素(如河道)、人工因素(如铁路)和无形因素(如地产业权)。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这些因素的束缚,但最终会克服这些障碍,产生新的边缘地带,直至遇到新的固结界线,从而形成城市物质空间的分布模式。

赫希曼:区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相应地,空间组织也表现为四种形式:(1)在工业化前期阶段,要素较少流动,早已存在若干不同等级的核心,但区域之间彼此孤立,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2)在工业化起始阶段,边缘区的要素大量流入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3)在工业化成熟阶段,核心区要素开始向边缘区扩散,边缘区开始出现次中心,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差距开始缩小;(4)在后工业化阶段,要素在整个区域内全方位流动,边缘区次中心的发展达到与原中心区相等的规模,边缘区消失乃至空间经济出现一体化。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

1963年贝里(B.J.L Berry )将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学说引入城市商业中心的研究,对芝加哥的商业中心作了详尽的分析,区分出区域中心、购物中心、社区中心和街道中心四级商业中心,指出城市商业中心与作为服务中心的城市功能类似。城市商业中心也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具有不同功能和服务范围的等级体系及相应的六边形市场地域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简单地讲,城市空间形态就是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空 间物质形态。 具体地说,“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
上的呈现,其显著的体现就是城市活动所占据的土地图形; 用地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外在表现,它包含位置、距 离(广度)、方向等要素;社会文化结构是城市空间形态的 隐性影响因素”。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
三、城市空间形态的系统特征
(1)城市空间内部形态 城市被看成是地表上占据一定面积的地理实体,其内部 结构是由不同功能区构成的地带组合。这种功能区主要有商 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其特征和分布千差万别,是所有
层次中最复杂、最基本的层次。
(2)城市空间外部形态 城市空间外部形态是指处于城乡交接部分的边缘环境地 带的形态。它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征,是城市形态变化 最强烈的地带。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我国的 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堪萨斯城都是团块状城市。团块 状城市如果受到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只向一侧延展,就 会形成扇形的城市形态。
四、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类型
1.集中式城市空间形态 ②带状城市 带状城市主要是在沿交通线发展的轴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一种城市形态,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或外部吸引 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交通条件是城市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重要条件,城市地 域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 成条带状城市形态,这些交通线也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 ③星状城市 当城市的主要发展轴由3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轴线构成时,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纲要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纲要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纲要

一、引言

城市形态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及其内在机制的学科。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形态学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国外城市形态学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重点介绍其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

二、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同时,环境问题、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城市形态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国外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形态学进行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

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 城市形态演变:分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轨迹,揭示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因素。

3. 城市肌理与设计:关注城市微观层面的空间形态,包括街道、建筑、公共空间等,探讨城市肌理的形成机制及设计原则。

4. 城市与自然关系:研究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

模式。

5. 城市社会空间: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社区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动态。

2. 实地调查:通过现场观测、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深入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与城市形态演进——城市形态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社会发展与城市形态演进——城市形态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社会开展与城市形态演进——城市形态理论研究开展综述

一城市形态研究的范畴及特点城市是生产力开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是

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以城市的物质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为核心的城市形态的研究是

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根底之一。一般而言,狭义的形态是指物体呈现于人们视觉

的全部表现形式,即形相与状态,广义的形态是指事物呈现于人们知觉的全部表现形式,包括抽象表现形式。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

程的综合表现,具体而言,城市形态是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

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织形式上,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内部组织上,城市建筑和建筑群的布局特征上等。从城市形态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城市形态是

社会多要素多功能系统作用下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布局结构、建筑风格等非常具体

直观的有形表现,因此,城市形态的研究是包括多个侧面(物质要素)和多个层次(文化内涵)的研究,再加上城市形态本身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这就使城市形态的研究成为内容非常丰富的综合性的内容。因此,城市形态的研究一方面

具有具体分析的特点,只有对城市特定开展时期的城市物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深

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把握各个时期的城市风貌和艺术成就,从而得出有益的经验和设

计手法,为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城市形态的研究具有抽象概括

的特点,只有对城市的各物质要素的内在机制及其外部关系的高度凝炼抽象和概括,

才能把握城市总体的形态特征,揭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城市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文献综述】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文教育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一、材料来源

笔者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研究成果来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并在图书馆找到了许多相关的著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另外,笔者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详细书目可参见“参考文献”一节。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比较和分析,对这一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其定义而言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美国城市化的研究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王旭的《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一文及其它的一些著作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美国城市化研究的状况。

综观期刊网上的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城市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而随着材料的积累和认识角度的不断更新,对于城市化的研究也变的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而微。

由于国外城市化的发展比较早,所以对于城市化的研究相对的起步较早。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在60年代以前有Archie Binns在 1941年出版的《西北部大门:西雅图史话》(Northwest Gateway:The story of the port of Seattle);Auther M.Schlesinger(阿瑟.施莱辛格) 在1941年出版《1878-1898年间美国城市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City,1878-1898)等。在60年代有Blake Mckelvey(布莱克.麦克尔维)在1962年出版的《1860至1915年美国的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1860-1915)及1968年版《1915至1960年间大都市美国的崛起》(The Emergence of Metropolitan America,1915-1960);Charles N.Glaab(查尔斯.格莱布)1963年出版的《美国城市史文献》;David Lavender 1965年出版的《伟大的西部》(The Great West)。70年代主要有Frank M.Mackgraw1971年出版的《城市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city);David Ward(戴维.韦德)1977年出版的《移民与城市:19世纪美国变化的地理》("Cities a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1 引言

城市空间形态客观的反映了城市各功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工过程和自然过程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空间物化形态。城市地区的地形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等从外部限定城市结构形态的特性;而社会经济活动则以内力的作用促使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自然力与非自然力的作用促使城市形成一定的形态,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动态的变化和发展着[1]。

古代城市经济水平有限,居民的出行受到交通工具简陋的影响,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狭小的区域内,城市空间规模较小,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城市整体集中发展。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交通系统的的日益完善,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产业布局、城市形态都发生较大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分析各种引导因素,探讨未来的演变趋势,以实现城市空间合理有序的增长成为重要问题。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平原。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河北及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是联系华东、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有“九达天衡,神京门户”之美誉。德州是一个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古运河、津浦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对德州城市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城市形态上留下了清晰可见的印迹。交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益成为影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从明清时期运河航运的鼎盛到21世纪高速公路的拉动和引导,德州城市用地空间的拓展基本上遵循着轴线推进、环状填充、圈层扩展、跳跃式发展等几种基本方式,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或交替出现。因此,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富有鲜明的特征模式,探寻其发展规律,不仅对于指导德州城市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而且对解决中国同类城市的用地布局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指导价值。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理论

2.1城市空间形态的定义

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

影响下发展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城市形态可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主要是指用地形态、空间形态

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则是指文化传统、民俗等非物

质要素形态。城市空间形态,也就是城市的显性形态,是某一时间内城市实体所表

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

互动影响。

本文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

外部结构(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是指由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

2.2城市空间形态演进机制

经济发展中的城市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演变一直是城市空间演进的直接动力。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形式的周期性更替:高速增长一外延式水平空间扩展与缓慢增长一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或内部填充。自然地理环境是扩展的基础条件。交通建设对扩展有指向性作用。城市发展政策、法律、规划等政策与规划控制是扩展的控制阀,我国的财政体系、人口迁移和户籍管理政策、住房政策、城市发展政策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很大。“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成为国家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居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对扩展具有特殊影响。

黎夏、叶嘉安利用遥感有效地监测和分析了东莞市的城市扩张过程。汪小钦、徐涵秋、陈崇成(2002)提出福清市时空扩展的动力机制。同年,何流、崔功豪提出南京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经济因素(GDP,产业结构)、政策因素(土地制度,房改制度)、规划引导。姚士谋、朱振国等(200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从规划背景、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以及新市镇发展的功能,探讨香港城市空间扩展的新模式,提出香港发展的动力机制。朱鹏宇、胡海波(2003)在研究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扩展机制时提出自然限制要素、人文指引要素、交通诱导要素和经济指向要素四个影响要素[2]。

2.3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阶段

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城市的空间布局受各个城市内部、外部条件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发展

阶段往往有一定关系,一般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早期:以单中心为特点的中小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工业化阶段,集中连片发展,一般呈同心圆形态。中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状分布;②扩张期:以单中心为特点的大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工业化成熟阶段,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在既有的土地使用基础上,向外扩大,出现分散组合式的或更为集中的发展模式。③中期:以多中心(核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区(圈)发展阶段。城市现代化阶段,城市由单中心发展模式转变为多中心(核心)发展模式,城市由一个中心城、多个核心城(卫星城或新城)组成。

④成熟期:以多个大都市区(圈)相连接组合为特点的大都市带发展阶段。城市国际化阶段,城市沿交通线继续扩展,建设新城,形成更大区域发展的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组合发展态势[9]。

3 德州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

3.1城市概况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河北及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衙”、“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枢纽。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交错。1995年4月,德州撤地设市(地级),改原德州市(县级)为德州市德城区。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和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一区二市八县,2008年底,德州市域总人口约56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约50万人,建成区面积68平方公里。

德州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形成了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有运河,中有岔河,东有减河,三河纵贯全市,是农业灌溉及城市用水的重要资源。全市为暖温带亚温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春季干早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雨雪较少。

德州历史悠久。尧舜时期为充州之域,夏为有扁氏之国,秦立扁县,隋唐为长河,宋为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清为德州,1913年改为德县,1948年置德州市。元朝建都北京以后,为保证帝都粮食和其他物资需要,对沟通南北交通的大运河进行改修和疏导,改修后的河道—开凿于隋朝的永济渠绕陵州(今德州)而过,水上交通极为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