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传播与组织传播

合集下载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构成,执行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类的个体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发生的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在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它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企业传播的系统性显而易见。

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和分享而在传播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称为传播关系。

建立传播关系必须依靠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共同经验范围
2.契约关系:指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种默契关系,传播双方以此来约束各自的传播行为。

(例如——咨询医生与求询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理解的关系)。

3.反馈。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一、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指的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它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讯息和信息的区别: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因媒界渠道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三、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

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群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将要论述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 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 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另
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
所罗门· 阿什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总之,阿加西的研究有力证明:人们宁愿追随群体的意 见而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便这种判断正确无疑,而群
体的意见荒谬透顶。
思考:
阿什的研究揭示了人们顺从群体压力的强烈倾向。 但是,在阿什的实验中并非每一个人都顺从群体。不 顺从群体压力的人们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二是显性的群体规范。Fra bibliotek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所谓的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 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含群体价值,及群体成员关于 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链接:“自己人” 效应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少数服从多数)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瓮安打砸烧抢的现场
公安局被烧毁的警车
/society/200812/d724f3b308db-4733-8a21-5e3c5548e72a.shtml

传播学概论第四讲人内传播

传播学概论第四讲人内传播

2、基模的特点(P68)
• (1)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它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现层化 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
• (3)它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 (4)它具有预测和控制决策功能。
3、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 程模式(P69)
•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
基模(又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者认知判断新事物时所 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者新事物、遇到 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 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对新 的状况做出认知、判断和推理。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三)作为社会心理 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我
义 的
客我
I

Me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理论要点(P65):
•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 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 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 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 动的传播过程 。
自己不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他人不了解
秘密区域

第四讲 人内传播、

第四讲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 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 如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而 展开的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的动 机与功能
• 1、实现自我认知。认知三个方面:物质 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开放区域 他人了解 自己不了解 盲目区域
1、概念
•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 活动。
2、研究焦点
• 群体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要受到与 自己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他人的影响,信 息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动力论。 • 群体动力论的观点:一个群体就形成了 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 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 重要影响。
人内传播、 第四讲 人内传播、人 际传播、 际传播、群体传播与 组织传播
一、 人内传播
(一)概念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指的是个人 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 活动。(P73) 自我传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 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 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组织内传播
A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下行传播 纵向传播 上行传播 横向传播
B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 A. 交流的信息广泛 B. 交流的双向平等强 C.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 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组织传播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 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 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 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组织内传播 和组织外传播. 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二,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指挥管理,鼓舞士气. 2,指挥管理,鼓舞士气. 3,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控制环境, 4,形成共识, 进行情感交流. ,形成共识, 进行情感交流.
公关 范围: 范围:除新闻写作之外还 包括许多面向的工作, 包括许多面向的工作, 如事件规划和议题管理 的咨询 目标:提供信息只是手段, 目标:提供信息只是手段, 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才是目的 受众: 受众:分别针对不同的区 隔受众 管道: 管道:整合多元化管道接 触不同的公众
III,组织传播 ,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 组织:人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 角色分工, 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 的持续性体系.(狭义) .(狭义 的持续性体系.(狭义) 组织的特点: 组织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的, 内省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 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不疚, 活动:"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 何忧何惧".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 何忧何惧" 另一种是短期的, 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式思考. 内省式思考. 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 内省式思考只是在人遇到困难, 内省式思考只是在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 状况,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状况,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 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联系. 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联系. 个人会将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 都调动起来,就此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行为. 都调动起来,就此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行为.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正式渠道又存在三种传播形式:下行传播、平行传播和上行传播两种。
非正式渠道传播,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 渠道。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交流的信息广泛而自由②交 流的关系双向而平等③交流的内容率真而感性。
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营造一个积极、 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பைடு நூலகம்强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 使它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谣言:在集合行为中,除了群体成员的行为会表现出异常
状态,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处在一种扭曲的异常状态中。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 中的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 的事件重要性。
R=I×A(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3.特点:
⑴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⑵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⑶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⑷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表达多样,含义丰富,构成人类传 播的基本条件。
星巴克咖啡的“口碑营销传播”
思考:
大多数传播学者都同意,面对面交流是最有效的,它传递的信 息尤其非语言信息特别多,超过其他任何形式的传播。
——勒庞《乌合之众》
万圣节服装通常 掩盖了个人身份。使 其处于一种没有社会 约束力的“匿名”状 态中
谣言:在集合行为中,除了群体成员的行为会表现出异常
状态,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处在一种扭曲的异常状态中。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 中的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 的事件重要性。 谣言的控制策略如下: 1.设立权威、明确的信息源。 2.大众传播应成为公开真相、遏制谣 言的主渠道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五大传播模式

传播学五大传播模式

传播学五大传播模式
人内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出于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及时对周围变化了的环境做出适应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它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

大众传播:指一群人经由一定的大众传播工具向社会大众传送信息的过程。

大众沟通的传送者通常是庞大的组织体,沟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进的科技结晶体,而收受人则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众。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部与部门、组织与其成员的传播活动以及组织与相关的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

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行为。

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聚合方式,在一定的场所进行信息交流,群体的规模有大有小,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传播路径与传播手段

传播学传播路径与传播手段

传播学中的传播路径主要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内向传播,也称为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和交流,是个人与自我的内心交流。

它包括对于思想、情感、感觉和想象等方面的反思,以及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过程。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通过各种媒介的间接交流。

人际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它对于建立人际关系、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组织传播则是指在社会中的组织机构内部的成员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组织传播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和结构,旨在维护组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决策过程、协调合作等方面。

此外,传播手段也是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介手段。

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传递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信息内容。

不同的传播手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需要根据传播目标和受众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手段。

总的来说,传播学中的传播路径和手段都是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能够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做什么, 想什么,自己为了什么而做什么,想什么。
自我认知过于偏执,也会影响到人内传播, 造成新的认知偏差。
“伤痕实验”
“投射效应”即人们常把自己的感情、意 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从而 产生认知障碍。
四、人内传播的特点
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 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概念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婴语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 “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 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 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对什么是人际传播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 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 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二、作为生理机制的人内传播
要素与环节: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结构: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和肌肉神经
三、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
1.感觉 2.知觉——感觉的集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
“主我”—— I: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
“客我”—— Me:作为他人社会评价
和社会期待的代表
某人打算到邻居家借把斧子。到了门口,
突然犹豫邻居会不会借他,因为上次邻居找
他借锤子时他没有借人家,邻居肯定认为他
是小气鬼。他自言自语道:“真是,为了一
把锤子就不愿意借我斧子!”越想越气,敲
开邻居的大门,气鼓鼓地对开门的邻居嚷道:
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 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 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见诸文字的内省:日记
依然故我:人内传播的良好状态
人在社会中总以某种身份(角色)与外界发 生联系。然而重要的是:人必须明确认识自 己的基本角色,不能由于在社会中扮演了某 个角色就陷入其中。
接下来自我传播是······
布鲁默指出,从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个人 与他人间社会互动行为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 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不过, 这种反映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 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所谓具有独自的特点,即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 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 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
布鲁默认为,人能够和自己本身进行互动, 这就是人的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 存在,人认识的对象中不但包括外界和他人, 也包括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对自己 进行审视和认识并拥有自己的观念,也可以 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为。
有人爱吃肉,一天不吃就难受,可是吃多了肉 会发胖,而且饱和性脂肪对健康有害。面对肉, 其态度是“想吃”;可是常识说:“肉含饱和 性脂肪对健康有害”。一旦吃起肉来(行为), 实际上的认知不和谐就出现了:吃,对健康不 好,还发胖;不吃,舍不得,不舍得。
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 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 的思维活动,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产生的;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 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主我与客我”理 论
最早从传播角度对人 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 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 会心理学家G.H.米德
其一,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目的是完善个 人的修养,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其二,短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 称为 “内省式思考”。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后者。
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 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 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发生。在 这种情况下,个人无法以过去的习惯做法立 即作出反应,因而内省式思考就会活跃起来, 通过人内传播来作出决策。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传 播与个人自我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 理论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传播不仅在个 人与社会他人之间进行,而且在个人与自己 本身之间进行,这就是人的自我传播,自我 传播与人的其他类型传播一样,具有很强的 社会性。
内省式思考
内省是人们对自身的一种反思,也是人内 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
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 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 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 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实践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 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 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 响。
“留着你的斧子好了,小气鬼!”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 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 以改变“客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 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 过程(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 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 (significant symbol)。
“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 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 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 成者,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 一书中,他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重点掌握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省式思考
依然故我:人内传播的良好状态
人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动机和特点 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概念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 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 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的 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