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_祝福_中的语用预设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浅析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摘要:”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之为前提,是语义学中的重要概念。
上个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文献讨论过这个概念。
一般说来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存在于句子结构与句意之中。
语用预设是关于说话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本文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浅谈”预设”在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区别和联系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5-011.语义学领域的预设1.1 语义预设的理论基础。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研究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考虑说话人或者作者以及听众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它与语境无关,它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例如:a. peter’s grandma bought him a new bike.b. peter has a grandma.上面的例子在语义学领域下根据我们学过的”真值条件”应该这样进行描述:如果a 是真实的,b则是真实的;如果a 是虚假的,则b还是真是的;如果b是真实的,则a 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
具体到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解释: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是真实的,则彼得肯定是有奶奶的。
如果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辆自行车是假的,那么彼得还是有个奶奶的。
而彼得有个奶奶,那他奶奶给他买自行车这件事是可真的也可是假的。
也就是说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不买自行车都是可以的。
1.2 语义预设的特点。
一般说来,语义预设有稳定性(stability)、可变性(changeability)这两个基本特点。
(俞如珍,1996,25)①稳定性(stability)。
语义预设依赖于语言内部词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不受外部语境的影响,因此是稳定的。
对语句进行否定或者加以疑问都不会影响句意和句子预设。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1.引言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而另一方面,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
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 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
(3)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所作强调。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参考内容三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义预设指的是语言交流中 隐含的语义关系,而语用预设则是指言语表达中隐含的语用关系。理解这两个 概念对于理解语言交流和言语表达的实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义预设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在字面意义之外,需要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例如,“他打开了电脑”这个句子中,就隐含着“他 拥有电脑”的语义预设。这种语义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减少误解的发生。
1、语用预设不是一种逻辑、语义或语用问题,而是一种语言现象。 2、语用预设与语境密切相关,是语境的一部分。
3、语用预设通常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共有知识或背景知识。
三、语用预设的功能
语用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具有多种功能,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功能:
1、预设句子的真值:语用预设可以是句子意义的基础,帮助听话人理解说话 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参考内容二
语用预设,作为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 家的。这种预设现象不仅涉及到语言使用的语境敏感性,还反映了人们对于世 界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本次演示将探讨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
一、语用预设的特征
1、语境依赖性:语用预设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 能正确理解和解读预设的含义。例如,“他是个独子”这句话,如果没有特定 的语境,我们无法确定这是陈述了一个事实,还是预设了某个人的家庭情况。
4、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我们可 以运用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关键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 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总结结论: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启示或建议。在总结时,我们应 该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同时也要指出这些观点对读者有什么启示或建 议。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思考,以鼓励读者进一步思考 和讨论。
浅谈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
浅谈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语用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具有主观的、动态的、依赖于语境的意义。
语用预设的理解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预设的理解基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认识了解预设的语用特征对成功的交际至关重要。
探讨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对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语用预设合适性共知性文化差异言语交际一、引言语用预设是指“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keenan则指出,许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约的条件或语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方可被理解,这些条件自然地成为该句子的预设前提。
从语用学角度观察,语用预设不同于语义预设,它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即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而语义预设是指把预设和句子或者句子的命题联系在一起, 即预设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层意义。
语义预设是客观的、非语境性的、静态的,但有时无法对预设概念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
因为预设并不像其他语义关系(如蕴涵关系)那样,独立于语言使用之外,仅为语言本身所固有。
预设除了语言本身的固有特征之外,与说话人以及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依赖于语境的意义,因而也是开放的。
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探讨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等特征对成功进行言语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所谓合适性,指预设要跟发话人所处的语境相适应,是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前对语境所作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的语境必须符合现实语境,否则说出的话语就不合适,预设就不成立。
何兆熊认为“语用前提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
例如,一家美国银行在中国开业,董事长在开业致辞上这样说道:“我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坚不可摧。
”当中国人听到这句话时,就会想到万里长城的确很坚固,他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资金一定很雄厚,可以放心的把钱存在他们的银行里。
《祝福》句式的选用及表意效果分析
林嫂 打算要 到另一个 世界 去 。这 么简单 的一 句话就摧 毁 了祥林嫂
“ 啊! 地狱 ?” 我很 吃惊 , 只得 支吾者 , “ 地 狱?—— 论 理 ,就该 也有 。—— 然 而也未 必 ,… …谁
的精神世界 。 由此可 看 出作 者用
句 时考虑得 多么细致 入微 。
她 一手提着竹 篮 。 内中一个
破碗 , 空的 ; 一手技着 一支 比她 更 长 的竹竿 , 下端开 了裂 : 她分 明 已
经纯 乎是一个 乞丐 了。
来 管这 等事 ……。”
面对祥 林嫂 的追 问 ,自认 为
是现代 知识分子 的“ 我” 陷入 困境 又落入 “ 说 出真实 ” 与“ 说谎 ” 的两 难境 地 , 我 终 于 以“ 说 不清 ” 即中
破碗, 空 的; 一 手 拄 着 一支 比 她 更
句 的运 用可 使语 言 贯通 凝 练 , 形 式整齐 ;长短句 的交错搭 配又 显 出思路 之敏捷 , 音韵 之变化 , 富有
流动美 。
今年 自然也如 此。 这段文 字运用 了排 比修 辞手
长的竹竿 , 下端 开 了裂
这是 一 个逆 挽 式 的句 子 , 在
是 吞 吞 吐 吐 的说 。 “ 那 么, 也 就 有地 狱理 运用常式 句变式 句。
槛赎 了罪 ,可别人仍 以为她 不干 不净, 伤 风败俗 。这样 , 她对 一切
都 彻底绝望 了 ,这也 就导致 了祥
句 子 的结 构 有一 定 的形 式 , 词语在句 子 中的位置也有 一定 的 次序 。如 主语在 前 , 谓语在后 ; 定 语、 状 语在 前 , 中 心语在 后 ; 偏 句 在前 , 正句 在后 , 这样按 正 常语 序 组成 的句子 叫常式句 ;而为 了突
《祝福》句式的选用及表意效果分析
《祝福》句式的选用及表意效果分析作者:王军文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以鲁迅《祝福》中句式的选择运用及其效果为研究的突破口,对鲁迅先生作品中句式特色进以浅要分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修辞艺术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祝福》句式运用效果语言富有表现力,不仅要有语义上的内在要求,更要有漂亮的“外衣”作修饰,这外衣就是句式的选用。
在写作时,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谨;设问句式的运用,可彰显主旨,凸显话题,重点突出,引人注意;反问的运用可引人思索,发人深省,绕梁三匝,回味无穷;对偶句的运用可使语言贯通凝练,形式整齐;长短句的交错搭配又显出思路之敏捷,音韵之变化,富有流动美。
1.巧妙运用整句散句。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
它主要指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散句比较灵活,富变化,生动感人。
整句散句交错运用,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如行云流水。
例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使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把鲁镇迎接祝福的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衬出革命新思潮对鲁镇没有带来丝毫的影响和不安。
人们一如往常地祝福、过新年。
2.灵活运用长句短句。
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为长句;反之,为短句。
长句的表达效果是表意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表达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长短句交替使用不但表意丰富,增强抒情效果,而且往往能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如文中对祥林嫂道具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这是一个逆挽式的句子,在这里鲁迅把“空的”、“下端开了裂”单独放在后面以加深对读者的印象:“空”的破碗表明她什么也没乞讨到,生活之凄凉可想而知;“开了裂”的竹竿,则不仅表明她沦为乞丐的时间很长,而且还表明她已经虚弱到几乎把身体的全部重量都压在竹竿上,以致使它开了裂。
小说(《祝福》)语言的语用鉴赏
小说语言的语用鉴赏——《祝福》语言例析一、由叙述语言确定小说的情感基调“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
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
旧历的年底对于习惯使用夏历(俗称阴历)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正儿八经的年底,然而,鲁迅为什么说“毕竟最像”呢,也许这句许应当这样说:①旧历的年底到了。
②旧历的年底是热闹的。
③旧历的年底终于又到了④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最热闹的。
但鲁迅不这样说。
鲁迅开始讲述故事的这句话显得别扭、生硬,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实在的信息。
如果把阅读小说视为一种会话方式的话,这就违背了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如果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则可以认为这句话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鲁迅先生当然不会说一句毫无意义的话.我们不由联想到类似的一些话语:①战争就是战争②雷锋就是雷锋③正宗毕竟是正宗④伪劣产品毕竟是伪劣产品这些话语显然都不能从表现意义去理解,它们都是故意对会话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的违反,然而,却产生了一种言外之意或表达了特定的情感态度。
句①表示强调,是说战争必须是严酷的,言外之意是说悲痛无益,表示告诫或慨叹。
句②③并不表示对对象的真假判断,而是表示赞许和肯定。
句④则表示这种产品是经受不起检验的。
这些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都能表现出二种鲜明的情感态度,产生一种言外的语用含义,完成某个具体行为。
鲁迅讲述故事的开场白也是如此。
旧历的年底是我国传统大节——春节。
习惯上,春节并非单指夏历元旦这一天,而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新正元宵节为止。
其间包括腊八、祭灶、除夕过年等。
此过程中诸多祭神祀祖的礼仪活动庄严而隆重,与之伴随的各种习俗充满喜庆而又热闹。
所以鲁迅讲述道:“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年中的好运气的”。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习俗少有变化。
在鲁镇的芸芸众生祈祷神灵之际,已沦落为乞丐的祥林嫂发出了魂灵有无的疑问,“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是企盼着神灵的降临;还是怀着希望破灭走向地狱的恐惧? 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庆的爆竹声中。
浅谈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 实 预 设 2事
事 实 预 设 是 指 交 际 双 方 在 交 流 过 程 中预 先 肯 定
或 否 定 的 一 些 事 实 情 况 , 无 需 语 境 的 加 入 。 这 类 它 在
预 设 中 , 们 比较 关 注 由预 设 触 发 语 引 发 的现 象 。 人 例 如 :真 正 的 去 过 兵 马 俑 之 后 , 她 就 觉 得 观 景 真 不 如 “ 听 景 。 这 句 话 预 设 “ 去 过 兵 马俑 ” 个 事 实 。 外 , ” 她 这 另
一
存 在 预 设 是 指 交 际 双 方 对 世 界 上 的 事 物 和 人 的 存 在 的 认 识 , 种 预 设 的 推 知 不 需 要 语 境 。F e e认 这 r g
为 关 于 指 称 对 象 的 存 在 预 设 与 语 句 的 真 假 无 关 。 例
、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
1语 义 预 设 的 理 论 基 础 .
如 : i a e w s e d 预 设 “ 有 其 人 ”这 个 预 B nL dn a d a . 确 , 设 是 和 这 个 语 句 的 真 假 ( 本 拉 登 是 否 死 亡 ) 无 即 是
关 的 。
我们之 前 已经提到 语义 学领 域 的预设 研 究句子
本身 固有 的意义 ,不考 虑说 话人 或作 者及 听众 的对
() 在 预 设 1存
关 系 , 双 方 交 谈 时 , 们 有 着 各 方 面 共 同 的 背 景 知 在 他
识 , 仅 对 所 交 谈 的某 一 特 定 场 合 有 共 同 的 知 识 , 不 而 且 对 整 个 世 界 有 共 同 的 认 识 。本 文 将 会 对 “ 设 现 预 象 ” 语义 学及语 用学 领域 做一 些简单 的探 讨 。 在
《祝福》教材分析
《祝福》教材分析《祝福》教材分析(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材分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材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材分析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
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
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复习鲁迅的小说集介绍怎样鉴赏小说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布置作业理论支持结束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三、语用预设(一)关于语用预设1.语用预设的概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尔和凯南等人便提出了与语言运用现实语境密切相关联的‘语用预设’,以代替语义预设,目的是避免其封闭的句义限制、非语境性、静态性等弱点,实现预设的语境性、开放性、动态性,尤其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①斯塔尔内克尔认为:“关于预设的一个粗略的定义可以是:一个谈话者在谈话中的一个给定的时间里设置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他的听众一样地认为P当然真。
”②后来又修正为“一个命题B在已给定的语境里是一个说话人的语用预设,如果说话人假定或者相信B,并且假定或者相信他的听众认为他正在做出这些假定或具有这些信仰。
”③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说话人有关,即预设不仅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说话人与语段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不仅是说话人本身相信的,而且是说话人相信这一命题能够被听话人接受和认同。
王娟(2006)“对于语用预设,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不同的语言逻辑学家有诸如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有的理解较概括,有的理①杨翠(2006)《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
②[美]R.斯涛纳克尔(1972),《论预设》,胡泽洪译。
另:斯涛纳克尔即斯塔尔内克尔,不同学者的译法不同。
③斯涛纳克尔(1974),转引自杨翠(2006)《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
12 解较狭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从言语行为角度出发,把预设定义为:有效言语行为的条件,即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语具有必要的社会实效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预设不构成话语的语句意义,只是为运用话语创造基础,使言语活动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例如:‘请开门! 这个祈使句可用来实施一项表示‘请求’的言语行为,而这项言语行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时才是有效的,即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允许其中一个人去麻烦另一个人,受话者有能力完成‘开门’这个动作,并知道发话者指哪一扇门,而且门是关着的,等等。
试论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
试论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摘要:本文探讨了广告用语中不同的语用预设的运用及所使用的策略特点。
不同的语用预设及策略在广告用语中的使用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和兴趣,使顾客相信该产品,从而促成最终的购买行为。
事实上,广告主经常通过利用顾客的心理而采取相应的语用预设策略而增强产品的促销能力。
关键词:语用预设广告策略在经济社会与信息时代,广告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告已成为人们更好了解世界的窗口。
于是,广告语言的运用及特点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广告语是用来说服人的。
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广告宣传就属各种各样的语用行为。
而语用预设正是在广告中被频繁使用,用来增强说服力的语用策略。
因此从语用学角度了解语用预设的定义和策略及语用预设如何在广告用语中增强说服的功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或称语用前提),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 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何自然,1997) “前提是言语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基于这种知识,说话人才有可能对听话人说某一句话语,并认为听话人会理解他的话。
”(何兆熊,2000)预设是说话人说话前所假定的真实命题。
因此,语用预设是说话人说话之前假定的预设的内容;往往包含在语句的意思中,一般不表现在语句的字面上的。
例如:(1)甲:我的巧克力在哪?乙:我的小儿子今早在你的房间里!“甲的巧克力很可能被乙的小儿子所吃”,是乙的预设涵义。
而事实上,这个隐含意义是基于“孩子喜欢吃巧克力”这事实之上的一个语用预设。
与此同时,说话人在发话之前并不可能与受话人先进行协商甚至对对方的语义进行推论。
语言学家并没有从狭隘的真实语义上去考虑这样的推理;相反把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来研究。
在交际的过程中,合适性与共知性是语用预设的两大特征,也是话语理解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所谓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是指预设应与语境密切结合。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语用预设被认为是言语行为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
浅析《祝福》中的语用预设
者为 保证语 段 信 息 流 的 畅通 ,根 据 自己对 受 话 者 的组织状 态 作 出无 需 断 言 的 假 设 ,将 受 话 者
已经 了解 或被 认 为是 已 知 了解 的信 息处 理 为 预
设信 息 。 语 用预 设具 有单 向性 、主观 性 、隐 蔽 ”
性 的特点 ,在交 际过 程 中 又 具 有 合 适 性 和共 知
性 的特点 。预设 这 一 概 念 近 年 来 已经 成 为逻 辑
效 果 ,从而 使 读 者 对 作 品 的思 想 内容 有更 深 刻
及其 应用 。但 明 确 就某 一作 家 或 某 一 作 品 进 行
全 面 、深 入 系 统 分 析 的似 乎 不 多 ,就 我 们 目前
所见有葛红 《 雨中猫 > < 的语用预设解读》 ,徐
莉华 、 肖青芝 的 《 伦 ・ 推 理 小 说 的语 用 预 爱 坡
句 的认 知意 义 ,与 语 句 本 身 的 意 义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具有 稳 定 性 的 特 点 ,可 在 实 际 的 语 言 使
广州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特 点 ,把 一些 不 便 明 言 或 不 想 说 出 或 没 必 要 说 出 的信息 巧妙 地 蕴 藏 在 话 语 中 ,以 预设 的形 式
可 就称 为 ‘ 礼 ’ 了 ,五 更 天 陈 列起 来 ,并 且 福 点上 香 烛 ,恭请 福 神 们 来 享 用 ,拜 的却 只 限 于 男人 ,拜完 自然 仍 然 是 放 爆 竹 。 年 年 如 此 ,家 家 如 此 ,—— 只 要 买 得 起 福 礼 和 爆 竹 之 类 的
深入剖析《祝福》: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读文本?
深入剖析《祝福》: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读文本?。
一、语言运用《祝福》的语言运用相当精细。
鲁迅先生运用大量的比喻、暗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晨曦的微凉中,小城外一颗孤零零的野草,又在默默地成长着。
”这句话用孤零零来形容野草,暗示了母系社会中弱者被边缘化的悲惨境遇。
而“默默地成长”也暗示了弱者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鲁迅先生在文中还通过语言运用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主人公周建雄的性格就通过他的言行向读者展现出来。
当他在见到妹妹之前,总是要擦擦眼镜,显得缺乏自信心。
而当他和妹妹的争吵中,他却毫不留情地伤到妹妹。
这些文字上的描写,也让人更直观地了解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二、结构层次《祝福》的结构层次相当清晰。
事实上,全篇小说的布局与品种商标相似,呈现出中规中矩、层次分明的格局,使得文本的阅读顺畅自然。
小说的整体结构分为引子、训字、妹妹篇、周家炉灶、柿子篇、马桥才子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内在逻辑关系。
其中的训字“忍”更是成为了《祝福》一书中最著名的一个部分,用“忍”来表达深层意义,使人们记住了这篇小说的主题。
此外,小说的内部结构同样精致。
每个部分都呈现出明显的高潮和低潮,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兴趣和探究欲。
三、文化背景《祝福》的文化背景十分复杂。
小说设定在清朝末年的中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各种社会问题悄然发生。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描绘了小城里的种种矛盾冲突,例如物质贫乏、文化匮乏和权力斗争等。
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不仅加深了小说的现实感和鲜明度,还使小说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同时,小说的文化背景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建雄的弱智妹妹结局莫测,也暗示了“天不作美”的思想。
而训字“忍”更蕴含着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忍让精神。
这些细节的出现,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底蕴,还为后续的文化传承提供了范本。
总结: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祝福》不仅在语言运用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其结构和文化背景也是不容忽视的。
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c.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f H ub ei U ni ver s i t y o f E co nom i c s(Phi l osop hy&.Soci al Sc ie nc es)V01.24N o.6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李倩(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江苏泰州225300)摘要:认知语境是内在化了、认知亿了的一个人对世界的假设.这些假设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存储在头脑中,当交际时,双方的认知语境要形成互明说话者要根据他对听话者认知语境做出的假设。
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预设是指说话人在说话之前头脑中预先设定已经存在的东西,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种假设。
语用预设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同时它对认知语境的构建起着作用。
关键词:语用预设;认知语境;关联理论一、语用预设1892年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了预设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声称任何事物时.都会很明显的假设或者先设了该事情是有其所指意义的。
预设最初只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的这一思想.将预设看作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现象。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预设进入了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已成为语义学、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视角.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预设进行研究和分析。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主要从语句的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限定在语句或命题范围之内。
语义预设是保证一个句子取得真值的必要条件。
语用预设是不满足于静态地、抽象地从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语义或逻辑关系研究预设.要求联系具体的交际语境,联系具体的交际者的信念、背景知识来动态地研究预设现象。
二、认知语境关联理论是一种话语理解推导理论.即交际双方在交际中都试图遵循的原则。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示意一推理过程.是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
浅析话语交际中的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研究预设在言语使用中的各种情 在上面的例子中,丈夫在发出话语时同时表 况, 它涉及交际中人的因素和语境 的因素 , 是说话 达了预设信息( 家里有牛奶 ) 和断言信息 ( 牛奶确 人的预设 , 以 虽然 句子意义和结构为基础 , 但只有 实放在—个地方了) 但是, 。 在妻子的匝答中, 1 我们 结合i境 才能推导出来。话语交际中的预设属 于 知道她否定了丈夫所作的预设,即家里已经没有 磊 种语用现象 , 但又和语义密切相关, 语义为语用 牛奶了。由此可见 , 语用预设是信息传递的起点 , 所用。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出发, 探 吾 用预设在话 它决定着交际的进程和方向。 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及创造的交际效果。 2 语用预设和话语交际中的语境相互影响 . 2 1 语用预设的特点 语用预设和语境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生成的。 语用预设 , 也叫语用前提 , 是一种语用推理 , 方面, 语用预设受语境的影响而表现出量的动 即听话人必须根据语言事实和它表达的功能才能 态变化。语用预设量是指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 推出话语的意义。这种意义往往不是指语句的字 数量的多少( 刘国辉,0 1。 20 ) 语用预设量的多少总 面意义,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某些准则推导 是受到说话人主观性、听话 人 的知识状态和其他 出来的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 自 1 9 ) 在 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 何 然,97 。 在动态的话语交际中, 说话 交际中, 预设隐含在话语中, 是由语境和话语暗示 人 的预设量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 响交际 的质 出来的背景信息。因此 , 语用预没就其本身而言, 量 , , 因此 谠话 ^ 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对听话 具有主观性和隐蔽陛的特点 , 而就交际过程而言 , 人的知识状态不断地加以假定 , 交际才能持续下 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主观性特点是指预 去,而构成语境的各个范畴也会随着交际的深入 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隐蔽性 而发生变化邀 也是语境的动态性的本质 , 所以预 特点是指语用预设以隐含的 形式存在于 话 人 的 设信息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话语里, 需要听话 人 的推断才能得以理解。 而共知 另—方面, 语用顶设又影响着语境的生成。 为 性特 点, 是指语用预设总表现为交际双方都可理 了使交际能够持续下去,语用预设就必须为交际 解、 都可接受的背景知识。 合适 陆 是指预设要跟说 双方所共有。 话人在发出话语之前, 说 就首先对交 话 人B受 的语境相适应。 旰 际双方的“ 共有知识” 进行假定 , 然后把假定 的“ 共 2话语交际与语用预设 有知识 ” 作为预设信息发出 , 去 这个预设信息结合 人们在 日 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b; ̄就是话 断言信息而传递 出 Eh - 新的信息,当听话人接受新信 语交际。他们将 自 身的意见 , , 感觉 信息等通过话 息后, 新信息也就成为了预设信息。 此 由此随着交 语向 ^ 他 传达, 并获得他人的理解。 人类的话语交 际的深入 , 这种预设信息量会不断增加 , 即原来不 际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说话人的话语构建 , 话语的 被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信息会浙渐地而转化成共有 传递及听话 ^ 对话语的理解。话语交际中包含着 信息。 在话语交际中, 这种动态的共有信息量也属 语用预设 , 它在话语交际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它 于语境 的范畴。因此, 在话语交际 中, 语境会随着 是信息传递的起点 , 是人们成功构造和理解话语 预设信息 量的不断增大而扩大。 的关键性因索。 . 2 3语用预没参与记 含义§推导 糟 9 2 语用预设是话语交际中 . 1 信息传递的起点 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假设和推理的过程,语用 一 朱永生和苗; i( 0 ) ,  ̄f 2 0认为 语用预设在语 学中的合作原则, t0 i 礼貌准则等都参与推 导 和阐述 言交际的信息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因为发话 了会话 含义形成的机制。会话含义的产生在很大 者在发 出—个语段时往往同时表达了预i 殳 和 程度上依赖于语境 , 而语用预设又和语境密切相 断言信息。虽然预设信息和断言信息同时被说话 关。 所以, 语用预设不仅是理解语句意义的 先决条 人在发出话语时发出, 但是预设信息是说话人的 件, 更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本依据。 A: o o et m at t ih? o yo 信念或预先设定, 是先于话语意 义 而存在的, 而断 例如 : w埘 yucm ypr ng t 言信息是听话人对说话人信念或设定的认同, 是 B: m o s ' fe od td y My mu d e nt e lg o o a . 话语意 义 之所在。 因此, 断言信息是信息流中的新 在这个例子中,语用预设结合合作原则共同 信息 , 而预设信息则是信息传递的 起点。 参与了会话含义推导。 B的回答似乎与 A的问题 般说来, 话 人为了交际的简涪陛, 说 往往把 无关, 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的 关联准则。 但结合语 些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 同时 , 说话人为了信息 境 , 我们知道如果 B去 参加了 A的派对, 那么就没 的有效传递, 就要对听话人的知识状态作出假设, 有人可以照颐生病的妈妈了。所以 B的言外之意 以确定哪些信息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但如果 是“ 我不能去参加你 的派刘了” 。合作原则是对话 说话人作出了错误假设,其发出的预设信息并不 语意图准理的一种模式。 它从—套前提出发 , 得出 为听活人所知或赞同, 那么此次交际就会巾断。 套合乎会话逻辑的结论( 何自然,04 。冈此 , 2O) 例如: t r k s ( e ft A ba a) “ 我不能去参加你的派对 了” 这个结论是要有它 自 Hu b n W h r s te mik e lti t. sa d: eei h l?Ife hr y s 己的前提 , 妈妈生病 ”“ 即“ 、生病的妈妈需要我 W i W e o a e a y n l n w,o o 照顾” 今晚我要照顾妈妈, f e: d nt v n fk o d y u h i 和“ 就没有时间去参加 wa ts me w tr i se d n o a e n l a ? 派对了” 。所以, 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中的“ 关联
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
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一、本文概述《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语用预设的内在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在认知层面得到阐释。
语用预设,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在表达某一命题时,对听话者所持有的先设条件或背景知识。
这些预设条件并非直接由语句的字面意义所决定,而是依赖于语境、文化背景和说话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语用预设的特征进行剖析,并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这些特征进行解读,以揭示语用预设在言语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人类认知活动的影响。
在结构上,本文首先将对语用预设的定义和性质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详细探讨语用预设的主要特征,如隐蔽性、主观性、文化依赖性和动态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在认知阐释部分,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如概念隐喻、心理空间等,对语用预设的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运作机制。
文章将总结语用预设研究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对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言语交际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语用预设的定义与分类语用预设,又称为语用前提,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语言交际中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共享知识和认知环境。
语用预设的核心在于,某些语言信息的理解和解读,依赖于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或前提假设。
这些前提可能是明显的,也可能是隐含的,但它们对于理解话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至关重要。
语用预设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种是事实性预设,即话语中隐含着某些事实的真实性。
例如,当某人说“我昨天去了电影院”,这句话就预设了存在一个电影院,且该人昨天去了那里。
另一种是信念预设,即话语中包含了说话者或其他人的某种信念或态度。
比如,“张三认为李四会赢”这句话预设了张三有一个关于李四会赢的信念。
浅析语用预设的功用
浅析语用预设的功用作者:胡英华付临恩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摘要:预设应用于很多学科的研究,例如: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
预设在语言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预设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
它一般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在本文中,笔者只谈语用预设。
第一章分析何为预设,然后,进一步分析语用预设是什么以及它的特点和性质。
预设表面上很好理解,在第一次接触预设的人中,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它指的是发话者和受话者都共知的事情,实际上却不只这些。
它有很多属性,并且也有很多用途,所以,第二章写语用预设的用途,分别从会话策略、文学作品等方面阐述,进而发现语用预设更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语用预设;会话策略;语境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斯特劳森主张把预设引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自1960年起,预设被语言学家重视了起来。
随着预设研究的深人,语言学家们从语义角度不能对预设概念作出强有力的解释,因此,语言学家便将预设作为语用现象进行研究。
一、关于语用预设1.1预设的概念最初,预设是一个哲学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德莱格提出的。
预设自20实际80年代以来,被学人们掀起了“预设热”。
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预设进行了分析。
1.2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是由预设认识产生的,是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的信心、态度、企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其推断通过说话人动态隐含认知语境的词语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的系列假设,运用会话推理来实现,具有合适性、共知性、主观性、单向性、可取消性等特征,并且必须在语境中才能体现这些特征。
语用预设倡导者强调说话者、语境在预设推理中具有很大价值。
语用预设的特征包括主观性和隐蔽性等。
二、功能与用途语用预设受发话者和语境的影响,因为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信息凸显性、认知多维性”,所以它无论是对现实生活还是学术研究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现实生活中,语用预设对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学术研究方面,它是重要的语用功能。
浅析_祝福_中的语用预设
2009年第5期(总第36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 19No 152009年10月JOURNAL OF G UANGZHOU RAD I O &T V UN I V ERSITYOct 12009浅析《祝福》中的语用预设杨佳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收稿日期:2009-05-12作者简介:杨佳佳(1986-),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训诂。
摘 要: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
语用预设这一概念是语言学家stalnaker 首次提出的。
语用预设本身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
鲁迅小说《祝福》利用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深刻地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形象地刻画人物、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巧妙地向读者传递潜在信息等。
关键词:预设;语用预设;鲁迅小说;《祝福》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09)05-0080-05预设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预先设定或先决的条件,也叫前提、前设或先设,它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在1892年提出的。
预设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的话语的先决条件。
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语境影响的语句的认知意义,与语句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这种语义预设关系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会取消或被取消,这就为语用预设的分析提供了条件。
语言学家stalnaker 首次提出了语用预设这一概念,多数学者也都认为预设对语境具有敏感性和依赖性,“而且同发话者有关,发话者为保证语段信息流的畅通,根据自己对受话者的组织状态作出无需断言的假设,将受话者已经了解或被认为是已知了解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
”①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
标语中语用预设的作用
标语中语用预设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预设的相关概念,并着重介绍了语用预设。
并联系现实生活,发掘了语用预设在标语创作中的实际意义。
标签:预设语用预设标语一、预设和语用预设所谓预设,是指人们在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对某些隐含着的语境因素所做出的设定。
预设是使句子成立的条件,但在句中并没有宣称出来。
要讲清预设究竟是什么,就要和几个概念区别开。
预设与假设是不同的:预设不仅仅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得到了交际双方共同承认的;假设则是没有事实依据的陈述。
预设与蕴含也不相同,蕴含是谓语的一部分,是信息的焦点;预设则是成句的先决条件,是交流的双方早就达成共识,而并非是要说明的情况。
预设一般存在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就其表现形式来说,预设是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语句,它总是蕴藏在现存语句的内层,按照现代语言哲学的观点,任何一个句子的意义都是一组蕴含命题的集合,它们有序排列并彼此关联;其次,预设可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原因就在于预设是句子成立的基础。
预设一般分成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三类。
例如:(1)北京将承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北京”作为陈述对象成为存在预设。
)(2)北京人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
(“北京人热情好客”作为陈述的事实成为预设。
)(3)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中国的首都”包含了种类的特征,成为种类预设。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语言学家把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个层次。
如果仅仅将语句的预设纯粹地用语句或命题的真值,从逻辑与语法的角度来进行说明,即将预设理解为“一个语句预设与另一语句当且仅当后者必须为真,以保证前者在任何时候都有真值”的话,则这种意义下的预设叫做语义预设或逻辑预设。
语义预设的研究始于英国哲学P.F.Strawson,他将语义预设定义为“一个命题S预设一个命题S’,当且仅当S’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研究仅局限于句子的真值方面还是比较抽象的,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是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出路,毕竟任何语句只有出现在具体语境中才有意义,这样语用预设的研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浅析语用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语用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且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开始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话。
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汉语的使用价值。
而在汉语的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语用预设。
标签:语用预设;对外汉语;汉语教学一、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为前提、前设、先设,是语言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始于语言哲学与逻辑学,其分析可追溯到语言哲学对所指与指称结构的分析。
预设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区分意义与所指时所注意到的现象,他在1892年撰写的《意义与所指》一文中曾用预设来解释语义-逻辑现象。
[1]对预设的最初研究一直运用于逻辑语义学中,当时的语义预设可理解为:两句话A和B,当A为真时,B为真;当A为假时,B也为真,这样B就是A 的前提。
直到70年代,语言学家发现预设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了预设的合适性及共知性。
由此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预设是语用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内容。
学者何自然曾提到,学界对于预设的兴趣是随着语言学分支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而逐渐浓厚起来,尤其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兴起。
最初只是局限在语义学方面,主要探讨命题的真值问题,然后,语言学家们认识到,由于语义预设有可取消性和语境依赖性,因此预设应该属于语用现象。
在笔者看来,语用预设是指交际双方所谈的内容是在某一背景下产生的,说话者所说的话或者预设基于一定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语用预设同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在说话者提前作出预设的情况下可能促使说话者接下来的活动更加顺畅,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
其实最早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斯塔尔纳克,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
也就是说,语用预设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信息,或者是通过他们的交际可以推理出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5期(总第36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 19No 152009年10月JOURNAL OF G UANGZHOU RAD I O &T V UN I V ERSITYOct 12009浅析《祝福》中的语用预设杨佳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收稿日期:2009-05-12作者简介:杨佳佳(1986-),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训诂。
摘 要: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
语用预设这一概念是语言学家stalnaker 首次提出的。
语用预设本身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
鲁迅小说《祝福》利用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深刻地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形象地刻画人物、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巧妙地向读者传递潜在信息等。
关键词:预设;语用预设;鲁迅小说;《祝福》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09)05-0080-05预设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预先设定或先决的条件,也叫前提、前设或先设,它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在1892年提出的。
预设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的话语的先决条件。
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语境影响的语句的认知意义,与语句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这种语义预设关系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会取消或被取消,这就为语用预设的分析提供了条件。
语言学家stalnaker 首次提出了语用预设这一概念,多数学者也都认为预设对语境具有敏感性和依赖性,“而且同发话者有关,发话者为保证语段信息流的畅通,根据自己对受话者的组织状态作出无需断言的假设,将受话者已经了解或被认为是已知了解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
”①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
预设这一概念近年来已经成为逻辑学与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范畴之一。
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预设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最热烈的程度。
国内对它的研究也不少,其研究多集中在预设及其相关理论上,如束定芳(1989)系统论述了预设的由来、定义、分类;徐盛桓(1993)研究了预设的特点、设项、推断并简单对其应用举例论述等。
多关注广告用语、英语翻译、法庭问讯等方面的预设及其应用。
但明确就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分析的似乎不多,就我们目前所见有葛红《<雨中猫>的语用预设解读》,徐莉华、肖青芝的《爱伦・坡推理小说的语用预设》和谈云雷的《谈<阿Q 正传>中预设的幽默》等。
对鲁迅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很多,不过从语用预设这个角度分析的也不多见,就目前看到的有谈云雷的《谈〈阿Q 正传〉中预设的幽默》。
本文从语言学语用预设的角度对鲁迅作品《祝福》中的一些看法进行系统的归类、补充分析和论证,希望找到其中一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内在原因,明白鲁迅沉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使人们对预设这一概念有更深刻地认识,了解预设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达到的效果,从而使读者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语用预设在小说《祝福》中的体现及其作用鲁迅小说《祝福》的语言具有语用预设的8特点,把一些不便明言或不想说出或没必要说出的信息巧妙地蕴藏在话语中,以预设的形式附带地表达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读者也能更深刻地体会文本含义和思想内容。
一、运用预设,揭示小说的写作背景,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原则,交际双方的话语与交际环境相适应,能产生对方能够接受而且实现说话者所期待的效果。
例如在《祝福》中作者设定了一个特定的语境条件、时代背景。
(一)“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这是《祝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其中包含有三个语用预设:11有旧历年和新历年之分。
21旧历的年底到了。
31祝福发生的时间是在旧历年的年底。
预设是话语传递的基本信息之外的一种附加信息,它需要交流双方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下,拥有共同的背景知识。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当时人们对这句话是有共同认识的,因为在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二天即1912年1月2日,南京政府发布改历通电,以公历(阳历)取代中国传统历年。
此后,新旧二历并存。
从这句话的语义表层上来看,“旧历”指“传统的”、“历史的”。
作为逻辑联系词的“毕竟最像”在这里起强调作用,再联系作品内部和外部语境,这句话预设出:对于习惯使用阴历的中国人来说,旧历年才是真正的过年,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封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此前一系列的改革斗争,并没有触动旧时代的根基,人们不愿接受新思想、新改革,仍然过着麻木的生活。
年终大典也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指向深厚复杂的历史背景。
正是由于背景的深厚久远,一切才显得顽固、坚牢,流露出沉重的忧思,给本是喜庆欢乐的世界蒙上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语境、情感基调也随之确定下来。
②(二)“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福神”就像过去的封建统治势力,人们总是一味的迷信,相信神佛能够保佑他们、保佑庄稼丰收,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努力拼搏才能得到。
而且在过去,女性无任何地位可言,像祭祀一类重要的场合不得出现。
从这一段的描述预设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封建帝王,可中国农村的状况并没有因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依旧;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依旧。
从以上两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人们奋起反抗、斗争推翻旧制度的时代背景下,仍有一些人固守封建思想不愿改变。
鲁镇便是这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祥林嫂生于这种浓厚的文化历史氛围中,又死于此,那些“钝响”的爆竹,“新年的气象”都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孕育像祥林嫂一样广大农村女性的时代悲剧。
二、巧用预设,展开情节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仅同语境有关,而且和说话人有关,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则这个命题是说话人本身设想或相信的,有经验的作家常运用语用预设主观性的特点,展开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意蕴。
例如《祝福》中鲁迅对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女工时的三句看似相同的称呼就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到鲁镇)“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再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镇上的人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后两句话包含的预设是:11她叫祥林嫂。
21人们以前就叫她祥林嫂。
31人们现在还叫她祥林嫂。
从文字表面上看,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18言环境中细细揣摩,会发现其中微妙之处。
祥林嫂并不是她的真名,初到鲁镇时人们是用她死去的丈夫的名字“祥林”来称呼她的。
就是这样一个称呼预设了人物的身份及其生活环境所深蕴的历史文化内涵。
封建时代,妇女只能依附于男人生存,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出嫁后,姓氏也得从夫,可见妇女地位的低下。
此时的祥林嫂虽是寡妇遭到鲁四老爷的“讨厌”,但也还是被鲁镇社会暂时接受和承认,开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情节由此展开。
好景不长,祥林嫂被婆婆捉回家,被迫再嫁给贺老六,这时人们应该叫她贺六嫂才对,可是“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观念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寡妇倘若再嫁便是“败坏风俗”、“父母、国人皆践之。
”(《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的再嫁是不情愿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
不嫁了她,那来一注钱来做聘礼?”社会的贫困逼得穷苦的农家不顾社会普遍的伦理观念,强制她再嫁。
可祥林嫂也深受封建礼教观念的毒害,恪守妇道,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节,“出格”的反抗,“闹得厉害”。
“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
”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称呼,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鲁四老爷“暗暗告诫四婶,祭祀时候用不着她沾手。
”“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预设了祭神祀祖的严格,祥林嫂是不合格的人。
故事情节向前推进了一步。
“镇上的人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说话,但笑容却冷冷得了。
”这句话预设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老爷形成共识,对祥林嫂第二次婚姻坚决不予承认,即使他们知道祥林嫂是被迫的,也是受害者。
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漠,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鄙视与羞辱,充分显示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故事情节也逐渐走向高潮。
这三个句子是对文章情节的三次概括,其隐藏在称呼后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表现出作者批判的锋芒正是要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向人们暗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作品的文本意义也渐渐显现出来,被读者所理解。
三、利用预设,揭示人物深层心理,塑造人物形象语用预设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揭示人物在会谈、问询中潜在的心理,也可以通过人物周围的人、事或物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刻画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祝福》在一开头便讲到的鲁四老爷。
(一)这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见面只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新党。
”“监生”在清朝是凭祖先的“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可见鲁四老爷并非是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
“讲理学”又体现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
“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他顽固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
再联系后文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那“脱落”的对联,“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摆在案头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一个信奉宋明理学的没落腐朽的乡村地主形象便鲜明的呈现出来。
同时,作者还插入一段有趣但含义深刻的评议:“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得还是康有为。
”“还是”是“仍然是”、“竟然是”的意思。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是反抗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的。
而此时“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指那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
可鲁四老爷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暴露无遗,同时还预设了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下一潭死水的社会状况。
这些平实简单的描写却寓意深刻,不但形象地刻画出鲁四老爷的特征,还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