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课时知能训练.

合集下载

政治试讲教案《发达的古代农业》

政治试讲教案《发达的古代农业》

政治试讲教案|《发达的古代农业》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高对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特点,加强对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史料教学法、情境实践教学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让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1.歌词中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这段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这段戏曲反映了对自给自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板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过渡句:《天仙配》中的董永是生活在明朝的人,当时人们的生产形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那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模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小农经济产生的背景教师请学生回顾商周时期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统治者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土地。

高考历史总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考纲解读、知识梳理、核心素养、考点突破(86张)

高考历史总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考纲解读、知识梳理、核心素养、考点突破(86张)
(3)耕作技术 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__垄__作__法____。 ②汉代:西汉时期出现了二人一牛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 法。 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__耕__耙__耱___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 也采用耕耙技术。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4)耕作制度 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代以后,江南形成__稻__麦__轮__作____的一年两熟制。 (5)农田水利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__都__江__堰____,汉朝出现了漕 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__筒__车____,宋 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生活 方式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 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 已具备
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 __定__居____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__铁__农__具____和牛耕,并将 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__犁__壁____;发明了播 种工具耧车。
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
高考总复习 ·历史
返回目录
通 史 时 序
返回目录
线索 1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
主 题
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 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
线索 2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 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是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复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复习)

耒(lěi)、 骨耜(sì) 七、八千 年前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 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农 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请您思考
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 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 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 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主要特点,也是中 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原始农业 商、周
春秋战国 西汉 魏晋南北朝
生产工具 石器农具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五谷等
耕作技术
耒耜、青铜 排水、沤肥
铁农具、牛耕 耦犁、 耧车
垄作法
代田法、 一年一熟
都江堰 翻车 筒车
漕渠、白渠、 龙首渠
耕耙耱、 耕耙
隋唐
宋朝 明清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有 哪些特点?如何理解?
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 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8.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 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课堂小结
刀耕火种
业发 达 的 古 代 农

示范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示范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设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同步习题:第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答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同步习题:第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答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3.“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4.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 )A.大运河B.都江堰C.郑国渠D.灵渠5.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下列有关这一生产模式的认识错误的是( )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6.清初嘉兴人张履祥设计了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今即其遗业,为经画之如左:瘠田十亩……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

……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

”这一模式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D.农业和手工业协调发展7.《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 A.原始畜牧业出现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D.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春秋时期品种基本具备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大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3.黍和稷为同一类农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研究者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4.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C.②④ D.①②④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这主要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7.《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提升卷(含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提升卷(含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提升卷一发达的古代农业(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3·执信中学模拟)《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

中国人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 )A.原始社会末期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明朝时期2.四川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3.唐朝学者陆龟蒙曾说:江东用的曲辕犁最为科学。

事实上汉代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式普遍使用于唐宋明清,直到近现代。

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曲辕犁推广受地域限制B.小农经济阻碍技术革新C.牛耕是农业文明的标志D.传统农业动力未能突破4.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5.(2013·大连模拟)“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7.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B.宗法制的解体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8.(2013·哈尔滨高一检测)唐代诗人李绅作《悯农》二首,其中一首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课时作业20: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作业20: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当时()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2.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3.《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下图为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表明()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4.《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卑,所以进退曰评。

”该工具是()5.《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6.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千耦其耘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集约经营8.“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A.封闭保守的特点B.精耕细作的特点C.耕织结合的特点D.艰难脆弱的特点9.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下部为“人”。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10.“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教学设计6: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设计6: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分析比较、直观演示、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单元引言分析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

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

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导入: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片断,提问导入。

推进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问题探究1:阅读教材第4页本课的引言由学生讲述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问: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的什么情况?2)、能不能以此就得出结论?3)、用什么方法可以加以证实?(想一想: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过去的历史?)这样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人教高一历史练习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答案)

人教高一历史练习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农民在井田上集体耕作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3.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4.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D.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5.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6.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力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7.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pptx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pptx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 9.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
学无止 境
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 时 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 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 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 C 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 从反映,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二、非选择题 10.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 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学无止 境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 7.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 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南宋时,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到了明清时期,湖广地 区取代了江浙一带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随着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在元朝时成为 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浙江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可见当地的农 业开始转型,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故答案为 A 项;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不属于实质问 题,故 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故 C 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江浙地 区不再是经济重心,故 D 错误。gkstk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经济重心 8.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 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 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pptx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pptx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 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建议一: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理由:春秋战国时期, 都江堰、郑同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 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 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 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 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 (可对参考条目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技术史变迁。) 【解析】
学无止 境
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 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 理 解能力。从材料“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盛行定额租制”“出现了货币地租”“ 佃农 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中可知,江南地区中国 封建生 产关系开始变化。所以答案选 D。A不符合题意;B 中没有哦松弛;C 中货币错误 。gkstk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租佃关系的发展 3.近代自然经济之所以“瓦而不解”,有人总结,是因为地主“不会废”,资产阶级“没想 废”,农民“没废成”,无产阶级“没废完”,帝国主义则说,“废它个啥!"这里的“废”是 指废除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封建土地国有制 C.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土地买卖制度 【答案】A 【解析】

第六单元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课时知能训练.

第六单元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课时知能训练.

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精耕细作【解析】A、C两项是耕作方式,A项自春秋战国沿用,是主要耕作方式。

B、D项是生产模式及其特点。

【答案】 A2.(2012·南京模拟)《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应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答案】 D3.“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解析】从材料中对“代田法”的描述,可见反映的是精耕细作,容易误选C,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在这些年中,去别的土地耕作,直到这块土地恢复肥力,也叫做轮作)。

【答案】 D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上看,作者揭示了铁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

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秦汉时期,联系战国时期郑国渠的修建,秦朝灵渠的开通和汉朝西北地区坎儿井的开凿,可知答案为B。

【答案】 B5.《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历史ⅱ苏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历史ⅱ苏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历史ⅱ苏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生产要紧是为了满足自己差不多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D.小农经济限制了农耕技术的进展2.下列农耕技术属于领先世界的是()①使用垄作法②播种工具耧车③在耕犁上安装犁壁④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农具和耕作技术按发明和使用的时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耧车②曲辕犁③耧锄④套耕技术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耒耜的表述,错误的是()A.发明于七八千年前B.是我国古代先民发明的最早的松土农具C.耒与耜的区别在于柄的长度不同D.耒耜的普遍使用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时期5.原始农耕时代,人们在专门短期间里便不得不撂荒而另找新土地耕种的要紧缘故是()A.生产技术低下造成地力有限B.气候千变万化C.生存环境险恶D.部落战争频繁6.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开始于()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两汉时期7.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说法相符的是()A.井田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C.屯田制D.均田制8.下列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明白得,不正确的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B.土地完全被地主阶级占有C.地主土地所有制居主导地位D.在中国连续两千多年9.对右图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二牛抬杠牛耕技术②显现于汉代③所用耕犁称为耦犁④掌犁人可一手扶犁一手驱牛A.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连续了两千多年,阻碍深远。

回答下列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要紧缘故是什么?(2)《汉书·食货志》中写道:“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简要分析“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显现的缘故。

历史人教ⅱ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每课一练

历史人教ⅱ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每课一练

历史人教ⅱ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每课一练[随堂基础巩固]1、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在种植作物时知道应对旱灾、施肥和灌溉,B项较为全面。

答案:B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解析:由材料中“耕”“牛”等字在人名中的应用,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牛耕现象,牛耕得到广泛推广是在西汉中后期。

答案:B3、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A、商周时期B、西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判断能力。

图中所示为代田法,是西汉赵过发明的。

答案:B4、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以下有关这种经济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对于这种经济形态的描述①②③均正确,④与史实不符,自然经济排斥市场,应选C项。

答案:C[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总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右图为原始社会某生产工具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该生产工具应为()A、石斧B、石犁C、木耒D、铁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耕作工具是木耒。

答案:C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及生产工具演变历程的认识与判断。

课时作业26: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作业26: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开始于(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三国时期D.隋唐时期2.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 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3.如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集体劳作铁犁牛耕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铁犁牛耕家庭农业4.《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

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独立发展B.农牧结合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5.李文治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说:“(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户闲适的乡村生活C.乡村市场的繁荣景象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6.《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jìn),百姓飨其利。

”材料说明该工程是典型的( )A.灌溉工程B.防洪工程C.蓄水工程D.综合性水利工程7.下图从左到右为古代中国某些时期农具犁的剖视图,由此可见( )A.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已广泛应用B.耕犁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C.轻便化是耕犁发展趋向D.我国农具出现重大变革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精耕细作【解析】A、C两项是耕作方式,A项自春秋战国沿用,是主要耕作方式。

B、D项是生产模式及其特点。

【答案】 A2.(2012·南京模拟)《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应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答案】 D3.“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解析】从材料中对“代田法”的描述,可见反映的是精耕细作,容易误选C,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在这些年中,去别的土地耕作,直到这块土地恢复肥力,也叫做轮作)。

【答案】 D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上看,作者揭示了铁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

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秦汉时期,联系战国时期郑国渠的修建,秦朝灵渠的开通和汉朝西北地区坎儿井的开凿,可知答案为B。

【答案】 B5.《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这句话指出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意思是说,如果男耕女织生产活动跟不上的话,天下就要受到影响。

即“天下或受其饥矣”“天下或受其寒矣”。

这充分说明了封建自然经济之下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答案】 A6.(2012·临沂月考)“(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C.重建小农经济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解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脆弱的,极易因沉重赋税、动荡局势以及王朝更迭而破坏,尤其是在王朝更迭时期,故王朝创立之初都忙于重建小农经济,选择C项。

【答案】 C7.(2012·蚌埠月考)“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又)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B.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解析】注意材料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当时官府垄断手工业制造,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由此判断B项说法准确。

其它三项说法均有知识性错误。

【答案】 B8.(2012·扬州调研)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有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唐时,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故A、D不正确;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故C不正确。

【答案】 B9.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解析】“木棉”即“棉花”,“吉贝布”反映了棉纺织技术,A项符合题意,B项中的“主业”与史实不符,C项出现于元代后,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10.《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解析】题干揭示的是对工匠工作的管理制度,可以看出法律规定严苛。

B、C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从汉代既已出现。

【答案】 A11.(2012·日照月考)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其配文注解为“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钱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

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解析】调用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当时(宋代)私营手工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排除B、C 项。

由材料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判断“叮叮当当的去处”并非官营手工业作坊,由此排除A项。

故选D。

【答案】 D12.“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解析】“南海一号”是运输外销瓷器的船只,①正确。

②可从沉船本身研究得出,③无法体现,④可从瓷器研究得出,⑤出现于明清时期。

【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

(4分)(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

(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农夫的“耕稼树艺”妇人的“纺绩织紝”等信息可以得出特征。

第(2)问需要总结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繁重劳役。

第(3)问需要结合封建统治本身来回答。

第(4)问要结合小农经济本身的特征及封建政权的统治需要,应表述准确,逻辑严谨。

【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赋税过重,徭役频繁,疾病重大,人情往来,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

(3)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国家的安危。

(4)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培植小农经济;中国古代不断的改朝换代,使得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

14.(2012·福州模拟)铜与铁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标志,古代中国的冶铸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商朝司母戊大方鼎图二西周乍伯簋(一种盛食物的礼器)材料二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

——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材料三昭王(指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材料四错误!图四水排鼓风冶铁图(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图片,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要特点。

(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春秋时期在铜的使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综合材料二、三,概述战国以来铁器应用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是铁器而不是青铜器基本取代了木石农具?(12分)(3)材料四反映出汉代冶铁技术有何新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仔细观察两幅图片即可回答。

第(2)问铁器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原因可以从其蕴藏量、性能、冶炼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概括材料四所反映的冶铁技术在燃料、鼓风设备方面的进步性即可回答其新发展及影响。

【答案】(1)特点:生产规模较大,铸造工艺高超;铸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

(2)变化:应用于生产领域,出现了铜质工具。

特点: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军事领域(铁器被制成工具和武器)。

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原因:铜矿有限,青铜器比较贵重;铁矿蕴藏量非常丰富;铁器具有石器、铜器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战国以来铁器冶炼锻造技术发展迅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出现革命性变化,创制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影响:促进了冶铁业的繁荣,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