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导学案
厘米和米(导学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厘米和米(导学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2. 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3. 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4. 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引入厘米和米的学习。
2. 新课学习:(1)学习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长短的量。
(2)学习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的关系。
(3)学习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以及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是否能正确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结果是否准确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长度测量工具,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给大家上课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章节是教材的2.3.1节,主要内容是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大家理解这些概念,并学会如何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学习难点是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概念,重点是学会如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让大家能够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1. 小明有3个苹果,又买了5个香蕉,又买了2个橘子,问他一共有多少水果?答案:10个水果。
2. 小明有2个苹果,又卖了3个香蕉,又买了4个橘子,问他一共有多少水果?答案:3个水果。
3. 小明有5个苹果,又卖了2个香蕉,又买了3个橘子,问他一共有多少水果?答案:6个水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果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我,我会耐心解答。
同时,大家也可以课后自己找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大家特别关注。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理解这些概念是进行计算的基础。
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例来感受这些概念,并能够将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对于连加,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小明有3个苹果,又买了5个香蕉,又买了2个橘子,问他一共有多少水果?”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连加的问题,我们需要将小明买的苹果、香蕉和橘子的数量相加。
通过这个例子,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连加的概念,并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为你详细描述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一章第一节《连加、连减》。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2.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
多媒体教具包括连加、连减的图片和动画,实物教具有小棒和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幅图片,比如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看到图片中的水果数量,然后提问:“如果再加上两颗苹果,水果的总数是多少?”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有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现在有多少个苹果?”来讲解连加的概念。
然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连加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连加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解决。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解决一个实际的连加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连加、连减的定义和例子。
我会用清晰的字体和符号,将连加、连减的定义写在黑板上,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连加、连减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巩固连加、连减的概念和应用。
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连加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二年级数学导学案.doc6
讨论:①、②和③、④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课堂达标
★算一算 25+13= 34+16= 56+18=
★★请你当数学医生,把错的改过来。 3 6 5 4 +4 6 +3 7 2 8 4 ( ) ( ) 自主反思: 本节课, 我参与了
7 5 +2 1 5 4 ( )
次, 我的表现: 很棒, 积极参与。 ( 还不错。 (
我来闯关啦! !
个人疑难问题
导学过程
检测
备注
1、复习检测
复习
1、笔算下面各题。 25+23= 43+6=
55+33=
7+52=
提示: 上节课学习哪些知 识?
2、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书写数学书 第 11 页例 3 , 请认真书写。
自主
1、例题
合作
看例题,把你的疑难问题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1 二(1)班和二(3)班能和乘一辆车吗? 2、 3、
本周课堂规范:认真聆听 大胆展示
芙蓉学校二年级数学导学案
班 级: 科任老师: 黎玉英 一般 差) 学案编号: 数 【06】 家长签名:
主人姓名:
预习情况: (优秀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学习目标:A: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学会相应的笔算方法,能够 熟练地进行计算。 B:学会正确的书写格式 学习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进位”的道理。
激励语: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学习 方法:
1、 自己看课本第 11 页读例题,读两遍。 2、 对子讲一讲自己会做的题目,并告诉你搭档是用什么 方法解决它的? 3、全班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一、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学习目标。
-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 知道1米 = 100厘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 知识要点。
- 厘米的认识。
- 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 米的认识。
- 米尺的长度是1米。
- 张开双臂,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用米作单位。
- 单位换算。
- 1米 = 100厘米。
3. 典型例题。
- 例1:量一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 一支铅笔长()厘米。
- 先将铅笔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再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例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 一棵大树高约10()。
- 因为大树比较高,所以用米作单位。
- 例3:1米 - 30厘米 =()厘米。
- 先把1米换算成100厘米,再用100厘米 - 30厘米 = 70厘米。
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学习目标。
- 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 知识要点。
- 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 例如:35+27,先算5 + 7 = 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再算3+2+1 = 6,结果是62。
- 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 例如:56 - 38,先算6 - 8不够减,从十位5退1当10,16 - 8 = 8,十位上4 - 3 = 1,结果是18。
- 解决问题。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3. 典型例题。
2.4退位减(导学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4退位减(导学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要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这包括整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退位减法这个概念。
退位减法是指在计算减法时,需要从被减数的更高位借位给当前位,以解决当前位不够减的问题。
例题1:235 97 = ?解:从个位开始减,5减7不够,需要从十位借位。
十位的3变成2,个位加10,变成15,然后15减7等于8,所以个位的答案是8。
接着,百位的2减去9也不够,需要从千位借位。
千位的2变成1,百位加10,变成12,然后12减9等于3,所以百位的答案是3。
千位的1减去0等于1,所以千位的答案是1。
所以,235减去97等于138。
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类似的题目,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教具和学具来辅助教学,比如PPT和计算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板书设计方面,我会将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写在上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至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以加深对退位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例题2:456 89 = ?解:同样,从个位开始减,6减9不够,需要从十位借位。
十位的5变成4,个位加10,变成16,然后16减9等于7,所以个位的答案是7。
接着,百位的4减去8也不够,需要从千位借位。
千位的4变成3,百位加10,变成14,然后14减8等于6,所以百位的答案是6。
千位的3减去0等于3,所以千位的答案是3。
所以,456减去89等于367。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我会鼓励学生思考,退位减法和之前学过的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有哪些,以及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减法问题。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希望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是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减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他们之前只接触过简单的加减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中的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这是我们人教新课标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展开。
我们会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并能够正确识别它们。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它们来描述生活中的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则是让孩子们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今天的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模型,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房屋等,引入角的概念,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角的存在。
2. 讲解:我会向孩子们展示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模型,并解释它们的特点。
直角是90度的角,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钝角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3. 操作:孩子们将会自己动手操作模型,尝试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生活中的图片来练习。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判断给出的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我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标注它们的度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判断下列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并说明原因。
1. 一个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重合的角。
2. 一本书打开时的两个页边的角。
3. 一条直线的两个相邻的角。
答案:1. 直角:因为时针和分针重合时,它们之间的角度是90度。
2. 锐角:因为书的页边是弯曲的,所以两个页边的角度是小于90度的。
3. 无法确定:因为直线没有角度,所以无法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直角、锐角和钝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1 东南西北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1 东南西北——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方向感,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认识。
2. 方向的辨别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辨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向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方向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方向问题。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辨别方向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解决的?2. 新课讲解- 讲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让学生初步了解。
- 利用教具或图片,直观展示方向的辨别方法。
-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向的相对性,如: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实践操作- 分组让学生进行方向游戏,如:指方向、走迷宫等,巩固所学知识。
-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4. 总结提升-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方向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家附近的建筑物或景物,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描述。
2. 请同学们与家长一起讨论,方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总结,让学生掌握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并能正确辨别和运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方向的相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七、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和辨别方向,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结合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和方向关系。
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他们对方向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向知识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二年级数导学案
二年级数导学案
一、认识0-100的数字
1. 从0唱到100,每10个为一个单位,例如0-10,10-20等,同学们能够流利地唱出0-100的数字。
2. 完成0-100的数字填空练习,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一个数字。
二、数学比较
1. 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让同学们掌握“大于”“小于”的概念。
2. 完成简单的大小比较题目,例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数的组成
1. 将数字进行拆分和组合,例如将数字20拆分为20=10+10,同学们能够灵活地理解数字的组成形式。
2. 完成数字拆分和组合的练习,能够准确地按照要求进行数字的拆解和组合。
四、数轴认识
1. 介绍数轴的概念和作用,让同学们了解数轴的基本原理。
2. 让同学们画出简单的数轴,并根据要求在数轴上标出指定的数字位置。
五、数的顺序排列
1. 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同学们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
2. 完成数的顺序排列的练习,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排列的能力。
六、口算练习
1. 进行简单的口算题目练习,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口算。
2. 通过口算练习,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思维速度。
七、综合测试
1. 给同学们出一份综合测试卷,包括以上各个方面的内容。
2. 让同学们独立完成测试,检测他们对数字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扎实掌握0-100的数字、数的比较、组成、数轴认识、顺序排列和口算练习等基本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大家在数学学习的路上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数至99内的运算
一、认识99内的数
本章主要研究数至99内的运算,通过认识99以内的数,培养
学生灵活运用数的能力。
1. 数的认识
- 研究数的命名法,了解数的读法和写法。
- 掌握数的顺序排列,培养数的直观感受。
2. 数的比较
- 研究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培养数的相对感受。
3. 数的进位和退位
- 研究数的进位和退位,了解数的进位和退位对数的大小的影响。
二、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章主要研究数的加法和减法,培养学生进行简单运算的能力。
1. 数的加法
- 研究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数的减法
- 研究数的减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三、数的查找和变化
本章主要研究数的查找和变化,培养学生通过运算找到数的能力。
1. 数的查找和变化
- 研究数的查找方法,通过简单的运算找到所需数。
- 研究数的变化方法,通过加减法改变数的大小。
四、数的确定和判断
本章主要研究数的确定和判断,培养学生进行计算和判断的能力。
1. 数的确定和判断
- 研究数的确定方法,通过一些条件计算出所需的数。
- 研究数的判断方法,通过判断数的属性进行筛选。
五、数的应用
本章主要研究数的应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 数的应用
- 研究数的应用方法,将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以上是《部编版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的导学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9.1长颈鹿与小鸟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9.1 长颈鹿与小鸟北师大版当我站在讲台前,看着二年级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我知道我又开始了新的一天,新的课程。
今天我要教授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9.1 长颈鹿与小鸟。
一、教学内容我打开教材,翻到了第二章第三节,是《长颈鹿与小鸟》。
这一节主要讲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
通过长颈鹿与小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孩子们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基本的计算。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故事,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加减法可能有些抽象,所以我会特别强调加减法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让学生们理解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计算器,还有学生们用的练习本。
我会用PPT展示长颈鹿与小鸟的故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演示,让学生们更直观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我先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了长颈鹿与小鸟,让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
然后,我展示了PPT,让学生们看到长颈鹿与小鸟的计算过程,他们通过观察,理解了加减法的概念。
接着,我拿出了计算器,进行了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孩子们看到加减法是如何操作的。
我让他们上台演示,让他们亲手操作,加深他们的理解。
在学生们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操作后,我给他们出了几道随堂练习题,让他们当场解答。
通过练习,他们更好地掌握了加减法。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长颈鹿和一只小鸟,旁边写上了加减法的公式,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加减法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我给学生们设计了几道作业题,都是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我让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掌握得还不错,但我认为我还可以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加减法。
对于拓展延伸,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我打算下次课,让学生们用纸牌来玩加减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八单元第3课时买球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八单元第3课时买球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买球,能够分辨用红、黄、蓝三种球代表哪个数字。
2.能够用买球的方法求出两个一位数的和,并能够解释方法的原理。
3.能够运用买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买球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问题:小明今天买了3个红色的球、5个黄色的球和2个蓝色的球,他一共买了多少个球呢?•让学生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他们能否用加法算出答案。
•引入买球方法的概念,让学生们通过买球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 买球方法介绍•展示红色、黄色、蓝色三种球,让学生们知道它们分别代表哪个数字。
•要求学生们通过买球的方式来求出3+5+2的值。
然后,让学生们向同桌介绍自己的方法,交流理解。
3. 买球方法的应用•让学生们自己创造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手中有6元钱,他想买一些水果,橘子每个1元,苹果每个2元,梨子每个3元,请问他最多能买多少个水果?•让学生们使用买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让他们向同桌介绍自己的方法。
4. 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们总结一下买球方法的使用,归纳出规律。
•引导学生们自由发言,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有趣的思考过程。
5. 练习与巩固•完成教材或练习册中的习题,对书写规范进行要求。
四、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习题。
2.每天至少买3次水果,用买球方法记录下来,做好记账表。
3.班内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换自己记录的记账表,进行比较和检查。
五、教学评价•教师记录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可以参考学生掌握程度、思维开发程度、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作业的检查,了解学生买球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
•对教师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课时 直角的认识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课时直角的认
识
一、背景介绍
直角是几年级的数学学习重点之一,在二年级数学上册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直角,理解直角的概念和特点。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直角的定义。
2.能够用简单的例子讲述直角的特点。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直角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1.直角的定义。
2.直角的特点。
3.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理解直角的概念。
2. 讲述直角的特点。
难点: 1. 能够运用直角的概念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直角的图片或实物,引出直角的概念,让学生进行观察
和讨论。
2. 学习
1.老师简单讲解直角的定义。
2.学生通过老师给出的例子,讲述直角的特点。
3.学生自行探究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3. 拓展
老师可以出示一些有关直角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
的视野。
4. 练习
老师布置一些与直角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直角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直角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直角的概念。
同时,老师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加强对直角概念的理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本次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直角的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 儿童乐园(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 儿童乐园(1)——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加减法运算。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3. 学习乐园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儿童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儿童乐园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等。
3. 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本节课以儿童乐园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100以内加减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 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数学广角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数学广角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广角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通过数学广角探索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和趣味。
难点
1.确保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广角中的几何概念。
2.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广角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准备数学广角教材和工具。
2.制作示例题目和练习题目。
3.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广角的概念和作用,并激发学生对数学广角的兴趣。
第二步:示范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数学广角的具体运用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
握数学广角的概念。
第三步:练习
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四步:梳理与总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习收获,为下节课的学习做
准备。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数学广角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和关系,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七、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广角的学习,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学案(精选13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学案(精选13篇)《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学案篇1《乘法的初步认识》【课题】数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所有乘法和除法教学的基础,也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的概念,因此在整个学段的教学中地位很重要,教学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问题,并通过摆小棒进一步强化“几个几相加”的概念,为认识乘法做好准备。
接着通过求一个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就是乘法。
在整个过程中教材没有把乘法的意义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想像力丰富、好表现自己。
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所以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
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
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是本节课的难点。
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为了完成以上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法选择上主要以“谈话法”“指导法”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带路人、向导的作用。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4课时整理和复
习
一、本节课内容概述
本节课主要是对前几课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巩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本节课学习目标
1.复习加法和减法计算;
2.复习各种数字的认识和运用;
3.复习数字的排列和组合。
三、课前准备
1.确保学生已经掌握前几课时所学内容;
2.准备好复习资料,包括练习题、教具等。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加法和减法计算
•让学生做一些加法和减法口算题,加强他们对计算的熟练程度;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应用加法和减法计算。
2. 复习各种数字的认识和运用
•让学生观察一些数字,让他们写出这些数字代表的数量;
•给学生一些数字,让他们按大小顺序排列。
3. 复习数字的排列和组合
•给学生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自己排列组合,制定一定的规则;
•给学生一些排列组合的题目,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五、课堂互动
1.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互相讨论;
2.学生互动:学生之间合作完成任务,互相帮助。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复习今天所学内容,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
通过这堂整理和复习的课程,相信学生们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更牢固的掌握,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课后认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1 毫米分米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1 毫米分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一、知识讲解1. 认识毫米和分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毫米、分米等单位进行长度的度量。
那么毫米和分米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呢?•毫米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测量小物品的尺寸和长度,如针眼、手机厚度等。
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
•分米是长度单位,用于表示值较小的长度,如房间的长度、宽度等。
1分米等于十分之一米。
2.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在数学中,毫米和分米是两种不同的长度单位,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
•1 毫米 = 0.1 分米•1 分米 = 10 毫米也就是说,1毫米等于0.1分米,1分米等于10毫米。
通过这些简单的换算,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转换。
二、练习题1.小明测量自己的课桌长度为60厘米,请将其转换为毫米和分米。
答:60厘米=600毫米=6分米2.一条小鱼的长度为2.5分米,将其转换为毫米。
答:2.5分米=25毫米3.一支笔长为9.4厘米,请将其转换为毫米。
答:9.4厘米=94毫米4.立方体每条边长为2.5厘米,求其体积。
将结果以分米表示。
答:体积为(2.5×10 ÷ 100)³ = 0.0015625立方分米三、拓展练习1.某校教学楼的一层楼房高度为3.2米,一共五层,求该教学楼高度的总和并将结果以分米表示。
答:总楼高为:3.2×5=16米=160分米2.甲同学拿了一张长为4.8分米,宽为3.4分米的画纸,他在上面画了一个正方形,边长为2.5厘米,求画纸剩余的面积,将结果以平方分米表示。
答:原画纸面积为(4.8×3.4)=16.32平方分米,减去正方形面积(0.025×0.025=0.000625), 剩余面积为16.319375平方分米。
四、思考题你认为除了毫米和分米之外,还有哪些长度单位比较常用?这些单位有什么特点和使用场景?。
2024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4)导学案
2024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回顾掌握上一节课的知识点;
2.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内容
本次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
2.导入乘法的概念;
3.同学之间结对练习。
三、导学过程
第一部分:复习知识
1.请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复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并
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导入新知识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乘法?有哪些实际应用场景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通过示例和图表介绍乘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乘法运算法则。
第三部分:结对练习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对进行乘法练习,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2.老师巡视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导学反思
1.本节课的导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理解乘法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
2.学生在结对练习中的表现如何?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3.对于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做出调整或补充?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
力和合作意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3《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3《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苏教版一、知识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中国的地理方位,包括东、南、西、北四大方位以及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中心地带的位置和特点。
孩子们可以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知识目标1.能说出中国四大方位和四个中心地带的名称和特点。
2.能正确地将中国的各个方位划分出来,并将所属省份说出。
三、知识内容本章节中,我们将学习中国的地理方位,包括东、南、西、北四大方位以及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中心地带。
1. 中国的四大方位中国的四大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
具体的位置如下:•东:靠海的一侧,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省份。
•南:靠近南海的一侧,包括广西、广东、海南、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等省份。
•西:与中亚和南亚接壤的一侧,包括西藏、新疆、云南、甘肃、青海等省份。
•北:朝向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的一侧,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
2. 中国的四个中心地带中国的四个中心地带分别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具体的位置如下:•东北:东北三省,即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的一大工业基地。
东北冬季寒冷,夏季湿润,土地肥沃,盛产大豆、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
•西北:包括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和内蒙古等地,是中国的重要农牧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与欧洲和中亚接壤的地区。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荒漠化严重,但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
•东南:包括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台湾和海南等地,是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之一。
东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盛产水果、茶叶、稻米等农作物。
•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藏等地,是中国的一个山区地区,地形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包括高山、峡谷、河流和湖泊等。
西南地区气候多变,盛产茶叶和水果,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巩固提升、检测反馈] 4、练:认真做,仔细查,我练习,我快乐!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4 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5 题
加减混合运算
车上原有 56 人,下了 27 人,上了 19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教学反思]:
2、看看下列竖式毛病出在哪?
[教学反思]:
问:同学们,你能把他们改正过来吗?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盘点收获】 分钟) (1 :
共 同 体 学 校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二 年级 数学 学科 第六 小学 数学 组 执笔人 朱彩艳 2013 年 8月 20 日
集
体
备
课
自主调整
集
体
备
课
自主调整
一、课题: 《星星合唱队》第二课时 二、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 100 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学生看懂图意,能根据图意突出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56+25-39= 69-47+48= 47+36-28= 91-56+29=
[导学释疑] 一、学(8 分钟) :认真看,仔细想,我自学,我快乐! (1)出示图片.
集
体
备
课
自主调整
[作业设计]:
集
体
备
课
自主调整
[巩固提升、检测反馈] 四.练(10 分钟) :认真做,仔细查,我练习,我快乐!= 1、学生试算 85-49+27= 56+42-69=
1、二年级 3 班原有 55 人,开学后转走了 8 人,又转来了 12 人,现 在二年级 3 班有多少人? 2、美术课上,同学们一共带来了 75 个易拉罐做灯笼和向日葵。做 灯笼用了 35 个,做向日葵用了 28 个,还剩下多少个易拉罐?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合唱队原有 52 人,今年有 9 人毕业了,又加入了 15 人,合唱队 现在有多少人 ? 52-9+15=58(人) 52+15-9=58(人)
车上原有 56 人,下了 27 人,上了 19 人, (1)和同伴说一说,现在车上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2)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研:轻轻说,仔细听,我研讨,我快乐! 针对自学内容学生小组讨论: 组评: 3、展:大胆说,勇敢辨,我展示,我快乐! 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演示算法.
[导学释疑] 1、学 :认真看,仔细想,我自学,我快乐! (10 分钟) 仔细观察主题图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1 小题。 车上原来有 56 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就用竖式算一算现在车上有多少 人? 学生板演
集
体
备
课
自主调整
[作业设计
自主调整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42+39-24= 2 、 87-59+28= 56+36-59= 83-56+29=
共 同 体 学 校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二 年级 数学 学科 第六 小学 数学 组 执笔人 2013 年 8 月 20 日
集
体
备
课
自主调整
集
体
备
课
自主调整
一、课题: 《星星合唱队》第一课时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 100 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你能得到几颗星(5 分钟) 1、口算. (1) 2+7-8= 3+9+6= (2) 27-7+10= 36+7-20= 2、笔算下面各题. 2+4+9= 7+8-4= 28+8-30= 96-6-90= 8+9-10= 6+7+1= 8+17+20= 54-8-30= 三.展(10 分钟) :大胆说,勇敢辩,我展示,我快乐! 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2、演示算法. 9-8-1= 10-6+7= 二.研(6 分钟) :轻轻说,仔细听,我研讨,我快乐! 针对自学内容学生小组讨论: 组评: 星星合唱队有 52 人,有 9 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了 15 人,合唱队 现在有多少人? 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