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2011版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修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3.1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教材文字内容的阅读,试图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知识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其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地图”,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食材导入新课。
(二)主要教学环节1.农业区位教师对学生分组,安排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41页内容,指出42页图3.1和图3.2中农业活动的劳动场所、劳动对象。
(2)说出造成图3.1和图3.2农业活动差异的地理原理。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的情况,请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性说明。
根据教材41页对农业生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是动物和植物。
而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规律,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必然存在差异。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设计:3.1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章第1课农业的区位选择任课老师:班级:高一(7)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位因素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结合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教学准备】课前调查珠三角地区主要的农业景观变化情况的相关材料【教学方法】案例感知、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吃货地图”,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概念自主探究1:读教材42页图3.1和图3.2分别找出图中农业活动的劳动对象。
引出农业的概念:指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广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
展示:视频“耕耘天地间”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农业。
二、农业的区位自主探究2:结合教材42页图文资料,分析为什么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出农业的区位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受什么影响),这些因素就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过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那么,对于某一个具体地方,应如何进行农业的区位选择呢?三、农业的区位选择小组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1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1农业的区位选择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课题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时第1(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造。
(4)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以发展农业,但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1)运用阅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取地理知识,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通过练习、联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所学进行正确的农业区位选择。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图片: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小麦、水稻田、内蒙古三河牛、东北的大豆生产等图片,提问: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2、讲授新课(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阐述、分析、推导、采用的教学方法等。
) 一.区位的含义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样的农业生产活动问题:农业是不是只有种植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副业、渔业、牧业请同学们看P42的图3.1和图3.2,观察两地农业景观的差异,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思考什么是“区位”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位置(即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分布(相对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指导学生读“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及相关课文,分析: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②除“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③举例说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1 / 3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学习过程】【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____。
(2)农业与_________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__________的选择。
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自然因素:包括______、地形、______、水源等,比较______。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_____、劳动力、__________、政策、科技等,发展变化______。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_____________, 在______、社会、_____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_____、经营方式、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土地的结果。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重点难点探究突破探究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发展变化 自 然 因 素气候 (光照、热量(温差)、降水)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水田、旱地、灌溉农业)主要受降水影响。
年降水量小于250mm 的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可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范围,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使之有利于农业生产,但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地形 (类型、高度、坡度、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4.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重、难点】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重点)2.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难点)一、自主学习(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__。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____________2.主要区位因素:3.区位因素的变化:____________(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
1.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_________________、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征。
2.成因:是因地制宜、___________农业土地的结果。
3.混合农业:(1)生产方式:耕作业和___________相结合。
(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___________盆地,其经营方式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
二、新课探究材料:洛阳牡丹自古就有“甲天下”的美誉,如今洛阳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
每年春节前后,洛阳牡丹大量运往全国各地,就连“春晚”也用洛阳牡丹装扮舞台1.洛阳成为牡丹生产基地的区位因素有哪些?2.每年春节前后“花随人意应时开”,牡丹催花需要从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进行控制,影响催花牡丹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导学案装订线——————————————————————————————————————————————————————————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有哪些?(结合课本及区域地理P71反思归纳)三、反思归纳——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1.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
高中地理3.1《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自学探究】一、1.农业区位的含义自然因素:2.农业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比较稳定,发展变化较快。
5.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等。
6.说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课堂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B.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B.一地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C.人们通过垦荒可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D.限制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是地形3.影响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的最重要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B.地形C.土壤D.市场4.受交通运输影响最明显的是()A.春小麦B.棉花C.奶牛业D.玉米5.当前,我国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B.政策C.技术条件D.市场6.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梯田的原因是()A.技术力量达不到B.不利于水土保持C.不能耕作D.交通不便7.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土壤C.地形D.水分8.我国南方粮食作物是水稻,而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形成此差异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B.土壤C.市场D.政策9.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A.政策B.交通运输C.科技D.市场10.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但1996年苹果价格大跌,主要由于()A.政策变化B.市场需求变化C人口增长趋缓D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二.双选题11.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出口国是()A.美国B.法国C.荷兰D.新西兰12.国的弗罗里达州利用光热优势,重点生产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主要依赖于()A.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B.市场的需求C.政策D.农产品的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13.国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A.平原地形为主B.雨热同期的气候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D.农业技术的推广参考答案:一、1、C 2、B 3、A 4、C 5、D 6、B 7、B 8、A 9、D 10、B 11、CD12、AD 13、CD。
高三地理3.1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4、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基础导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________。
2.主要区位因素3.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____,社会经济因素___________快。
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首先,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如下表所示:农作物自然条件水稻属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玉米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棉花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天然橡胶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椰子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苹果、梨暖温带地区花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的区位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1)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该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案例。
(2)各小组讨论:分析所给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总结农业生产特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巩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3)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促进相互学习,提高整体水平。
4.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实地调查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2)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提高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兴趣和效果。
(3)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生物学、经济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利用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调查当地农业区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作用,理解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为农业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3.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条件。
【新知导学】一、相关概念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二是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的改造或对、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合作探究】探究一: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中等城市及周边地区略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若在A、B、C、D、E五处安排甘蔗、荔枝、乳牛、花卉、渔业五种农业类型,如何合理的选择区位并说明理由。
A地_____ __理由:__________ __B地___ ____理由:___________C地_____ __理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D地____ ___理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E地____ ___理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说出下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上海城郊的乳牛、蔬菜、花卉业:______________ ;以色列的无土栽培:_____________;江南丘陵的茶叶:_____________;基塘农业、鱼塘台田农业:____________横断山区、五台山的立体农业:_____________;海南天然橡胶、珠三角三季稻:_____________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_________;冬季海南的瓜果蔬菜被端上北京市民的饭桌_______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的绿洲:____________:分析农业生产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硕县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东北部,年总日照时数为2990小时,无霜期平均210天,年均温11.4℃,年均降水量为58.6毫米。
近年来和硕县开始实施“减白增红”策略,即减少棉花播种面积,增加西红柿、辣椒等红色农业经济作物,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材料二:新疆和硕县农民马玉民种了十多年棉花,他也许没有想到,原来怎么种植,棉花亩产量也只能达到150公斤左右,可是近两年,他的棉花亩产竟翻了一番,其法宝就是实施了滴灌……(1)试分析新疆和硕县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及主要的制约因素。
人教版必修2学案:3.1农业的区位选择
〖必修2〗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了解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生产配套能力、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或农业污染等。
2.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水,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有时某个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主导因素。
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1.混合农业的概念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各产业产值相近,属于混合农业。
因素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羊毛、小麦出口量大。
③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忙季错开,有利于合理安排农事。
(秋季播种小麦,冬季剪羊毛,春末夏初收小麦,夏季牧羊)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科技水平高,培育优良牧草和畜种。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对点演练1】普罗旺斯是世界闻名的薰衣草故乡、旅游胜地,同时它还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
浓浓地中海风格的葡萄酒庄园与紫色花海翻腾的薰衣草共同构成了一道传统而精彩的普罗旺斯风景线。
下图示意普罗旺斯薰衣草和葡萄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薰衣草与葡萄分布区位置不同的主导因素是A .地形B .气候C .土壤D .河流2.据图中信息推测薰衣草的生长习性A .无法忍受高温,忌潮湿多雨B .最适宜酸性土壤环境C .耐旱、耐寒、抗盐碱,喜高温D .需水肥量大,喜阳光咖啡树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本,气候是其种植的决定性因素。
南、北纬25°之间的地带,最适合种植咖啡树,被称为“咖啡带”。
据此回答3~4题。
3.咖啡树多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说明咖啡树A .需土壤肥沃B .需光照充足C .喜冷湿环境D .喜阴湿环境4.人们常在南北纬25度附近的咖啡种植园里夹种树干较高的植物,这一举措不是为了A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B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C .改变咖啡树热量条件D .改变咖啡树光照条件芒果为热带水果。
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地理一給禽嚓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的区位选择编辑:管恩友【考纲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导读】基础梳理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等。
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怎,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分析农业区位以自然因素为主(气候最重要),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形成: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形成某一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考试时一般是针对某一地区的某一农业地域类型问其特点)。
3.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家庭大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生态效益高。
(3)区位因素分析: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温暧,丄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强度,可以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2.不利影响:不合理生产,会引起水上流失、上壤肥力下降、上壤污染、上地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
考点精析: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影响某地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对其区位因素分析,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而进行。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令布农业严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市场的需求虽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机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髙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岀良种使单位产量提高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用内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高考真题】 ( 2011?福建文综)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地理必修二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主备人:李晓东审核人:相治虎校对人:白云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4、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重点难点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自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这些因素就是。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
2、影响因素及其变化:主要因素有:、、、、、、、、等。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因素是比较稳定的,而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和一定的,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2、标志: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发展农业、合理利用的结果。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该国家农业主要是和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其国土东南部的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
【知识梳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3、技术条件:4、影响某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很多,但其中必然会有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主导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一般来说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也是早期农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并非一直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因素,从而削弱了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而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案1
教学设计——3.1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
该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生了解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应地制宜,因时制宜,最终能够指导人类合理的生产活动,与环境和谐发展。
该节课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也是后两节学习的基础。
教材无论是阐述理论,还是案例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问题。
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二、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学习内容能够提起他们的兴趣。
同时,该地区的农业活动主要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本节内容又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联系他们的实际经历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很重要。
三、教学目标(1)从农业生产实例出发,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并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4)结合农业活动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学会从材料、地图中获取信息和评价地理信息,进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6)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合作和探究的观念。
(7)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和乡土情感。
四、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农业区位的选择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游戏“脑中构图”教师:现在,同学们在大脑中构思一张中国地图,然后看看与老师边白板展示的地图是否一致。
(学生构思完成后,老师一边展示,一边与学生讨论)(展示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中国吃货地图”的反应)老师:爱吃美食的同学们,你大脑中是否也有这么一张地图呢?我国的美食为什么会这样分布呢? (部分学生回答跟农业生类型有关,老师承接转入新课)农业生产类型影响美食的分布格局,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农业生产格局呢?现在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学习新的知识——3.1农业区位的选择1.农业区位的概念[读图分析]指导学生看图,学会从地图上找出相关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考目标定位】
【考纲知识梳理】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因素选择的主要因素
(1)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主要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机械等。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形成
2.实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要点名师讲解】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具体如下:
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例题】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农业属于:
A.粗放农业与自给农业
B.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
C.粗放农业与商品农业
D.密集农业与自给农业
(2)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A.园艺业
B.游牧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3)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布典型地区是:
A.恒河平原南部
B.波德平原北部
C.拉普拉塔平原南部
D.墨累—达令河流域南部【解析】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看懂示意图,特别注意图例,对主要流向和次要流向的区别和理解。
(1)从图中的对牲畜的投入大和牲畜主要流向市场,可知该农业属于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
(2)结合图和选项中四种农业地域类型,一一对比可知,满足图示的是大牧场放牧业。
(3)根据上题结论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分布地区。
【答案】(1)B (2)D (3)C
【感悟高考真题】
(2010·江苏·T5~6·4分)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
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
图3为
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2.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解析】本题以海地、智利两次大地震为背景,主要考查地震、农业区位的选择。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两地的地理位置来判断两地地震的成因、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地震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影响其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第1题:因为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由此可判断C正确;A项与图示海地位于大西洋矛盾;B项与图示海地震中位于美洲板块内部矛盾;D与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矛盾。
第2题:因为由图可知,两地国土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由此判断A正确;B与乙区位于40~60度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照不足矛盾;C项与甲区位于30~40度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相矛盾;D与甲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相矛盾。
【答案】1选C ,2选A
(2010·山东文综·T1~2·8分)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4、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解析】本题以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及农业的影响为背景, 结合区域实际,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农业区位选择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解答该组题的关键是掌握和理解农业区位分析原理,备考中重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并且能综合分析出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
第3题,由题干信息知图1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图中显示地形类型是山地丘陵,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布局了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和林业,判定该地农业类型是立体农业。
故选C。
第4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推进,市场对水果、蔬菜及乳畜产品等农产品需求量扩大,使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呈现种植业比重下降,牧、渔和林业比重上升的新变化,反映在土地利用上是粮食用地规模减小,牧、渔和林业用地规模扩大。
故选A。
【答案】3选C,4选A。
(2009·海南高考)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分析表1、表2,完成19~20题。
表1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
表2 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
19.1979--2000年我国蔬菜
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一高的变化
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20.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图表解读、分析;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联考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的选择。
(19)各时间段种植面积的递变幅度:79~80为342.6,99~2000为208.7;
各年份,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比值,简单计算,可得出单产量的变化。
由表2知:城郊种植面积的比重减少,但实际面积是否减少,判断条件不充足。
(20)城郊蔬菜种植是基于城市这一市场需求,且靠近城郊,与市场的交通联系便利;因此,其他农区的此类农业生产活动也可以借助便捷的交通得以实现。
【答案】:19.C 20.A
【考点精题精练】
4.(2010·福州模拟)读图11,回答3—5题。
5.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
B.B地农业发展引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C.C地发展河谷农业是因为该地热量条件优于周边地区
D.D、E两地要大力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
6.F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当地广阔的市场B.便利的交通运输
C.丰富森林资源D.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20.与F区域农业发展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A.工业化的发展B.城市化的进程
C.地区经济合作D.国际局势多极化
7.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甲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试分析其发展的自然区位优势。
⑵图中500米以上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区的名称是__________,试分析其地表特征及形成原因。
⑶试分析丁城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4)试分析该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C
5.A
6.D
二、综合题
7.(1)商品谷物农业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阿巴拉契亚山脉地表破碎,起伏小;抬升为陆地早,以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为主
(3)接近铁矿产地(五大湖西部铁矿资源丰富),五大湖便利的交通,接近消费市场(4)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