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政教育工作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政教育工作的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真谛教育虽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根据这一原理,论证得出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
(一)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教育同样具有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把教育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通过教育来灌输本阶级的思想,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愿意也害怕劳动人民受教育。
“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这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和扭曲。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教育在阶级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把教育同劳苦大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现如今,无论是社会的和谐进步还是人的全面发展都对教育有了更新更高的诉求。
教育不仅具有个人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教育可以使人摆脱分工所带来的片面发展,提高和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在促进个人全面的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更高的生产力。
正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意义近代以来的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但是都缺乏对社会宏观规律的深刻把握,缺乏科学的哲学理论作支撑,因而都无法上升到科学教育理论的高度。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体验感
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 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环保行动 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 增长见识、培养品质。
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 赛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 化修养。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提高政治素养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提 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融入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
02
通过实践课程、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思政教育的内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融入学生活动的思政教育
03
在学生活生积极参与,提升综合素质。
案例分析法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
01
选取典型案例
总结本次项目成果及经验教训
01
成果显著
02
经验教训
通过本次项目,我们成功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课程中,提高了学 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如部分学生对思政教 育的抵触情绪、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够贴近学生实际等。这些经验教 训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融入专业知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摘要:在核心素养教学的引导下,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展开综合思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基础,能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此,高中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政治课堂进行结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型课堂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究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可参考性的策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高中思政;教学探究引言: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广大教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高效创造情境化教学课堂,进一步带动学生在有趣化的情景学习中产生互动与思考,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与育人价值的统一教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我国的实践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能催生出多样化的教学课堂,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培养思维逻辑体系,提高对各类知识的综合认知。
一、以素养为导向,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作为综合性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明确的要求。
高中政治教师要以核心教学素养为导向,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课堂参与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结合,进一步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1]。
因此,思政教师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时刻谨记自身作为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从教材教学中挖掘活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以及政治认同感。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开设全新的教学视角,对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产业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加强对我国当前经济的认识,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及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最新教育文档
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最新教育文档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一、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有效的衔接的原因首先,搞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并通过设立选修课作为两者衔接的桥梁,这为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开展好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而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搞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高中思政课的内容有很多重合之处,这些重合之处往往让学生产生厌烦之感,不少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早就掌握了,现在根本不需要再学习,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此外,目前的高中思政课堂因为高考的压力,早已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挖掘到了很深的程度,而现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思政课学不到东西,甚至还不如高中的学得东西的感觉,这样的课堂肯定不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教师如果能与高中思政课做好衔接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再次,搞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过高中思政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升入大学之后,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良社会风气会对他们原有的认知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导致他们的政治信仰的迷茫,理想想念的模糊、价值取向的扭曲、诚信意识的淡薄、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进而引发他们对已接受过的高中教育的质疑。
为了突破这样的困境,我们就要在了解了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在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既要像高中思政课一样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等的教育,更要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和国家大事,在此过程中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各个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同构建起了学生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课程。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大理论成果,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文科学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科学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成果,使学生深入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为学生的思想情感提供了丰富滋养。
时事政治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
时事政治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政治敏感性、政治判断力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时事政治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时事政治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为学生的思想觉悟提供了实际指导。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提供了思想认识的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提供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支撑,人文科学课程提供了人文情怀的丰富滋养,时事政治课程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实际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本科院校的必修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基于以学生为本的“雅典式”教学模式则是教学改革中一个新的突破口。
标签:“雅典式”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雅典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原理”教学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全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原理”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各高校的“原理”课程一直为公共必修课,凸显了国家、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逐渐由一元主导转变为多元化共存,各种社会思潮充斥其中,特别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选择大学课程时更看重计算机、英语及专业课等对自身职业发展有直接作用的课程,而忽视了一些具有潜在影响力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对教学方式反感,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参与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无趣,课堂变成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讲的状态。
三、“原理”课采用“雅典式”教学模式的探索1.对“雅典式”教学模式的理解“雅典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理念是驱动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采取提问式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形式可以表现为学生小组任务、小组项目,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讲授,采用小班教学,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
新时代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探究
新时代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探究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和递进关系。
但由于其教材编写隶属不同部门,两者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大学与中学教育各自为政,导致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出现课程衔接上的问题,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加强高校与中学课程的衔接与深化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尝试。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引言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联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然而,当前我国大学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问题仍然是一个“瓶颈”。
一、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重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高校思想政治专业的一门学科,它与《经济生活》同出一源;《政治学原理》是高校思政课《政治生活》的延伸,是高校思政类专业《文化概论》和《文化生活》的延伸;《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学思政类专业的课程,同时也是《生活与哲学》的延伸;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大学的专业课程,以及大学的政治理论公共课,都与高中的政治课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中学政治教师所讲的知识,仍然是一遍遍地咀嚼,没有突出重点,导致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对“思政”课程的兴趣,既不能吃,也不能扔掉,从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二)忽视学生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在情感、思想上都有很大的波动,而在中学阶段,正是建立三观的关键阶段,老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经历了情感和思想的变化之后,形成了一种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梳理自己的三观。
高中《生活与哲学》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比较研究
学性 与革命性 的统 一” 下的分观点之一 : 马克思 主义最根 本 的世界 观 和方法 论 。 而关 于其他方 面的分 观点中学教材 只是 蜻蜓点水 般提 及 , 并没 有详 细说 明。所
以大 学 思 政 课 教 师 , 教 学 中 就 要 注 意 在
第三单元 与第二 单元 的 主题 相 同 :
作者简 介 : 王维杰 (9 6 ) 女 , 17 一 , 安徽蚌埠 人 ,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 治理 论课 教研 部 20 0 9级研究生。
§ ; -l 菇 》镬  ̄A 蕺鬻 b . ,
《 克思 主义 基本 原 理概 论》 内容逐 马 的
一
对 比进行 比较分 析 , 在相 应部 分提 并
分 主要 由学生 自学。而要重点介绍 和详
细论证 的是 “ 马克思 主义科 学性 与革 命
性 的统 一 ” 。
出具体处理建 议 , 而促 进大 学思 政课 从 与高中思政课 的衔 接 , 一步 增强 大学 进 思政课的实效性 。
( ) 立 统 一 规 律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根 3对
() 3 马克思 主义科 学性 与革命 性 的
统一 。
《 马克思 主 义基 本 原理 概 论》的第
一
章 的学 习, 为科 学世 界观 的树 立打 下
比较分析 与处理建议 :
关 于“ 马克思 主义是 关 于无产 阶级
本规律 。 () 4 唯物辩 证法 是认识 世界 和改 造 世 界的根本 方法 。 () 5 主观能动性 与客 观规律 性 的辩
一
所以, 中学 所学 的这 部分 知识 有 助
于充 分 理解 大 学 教 材 中 “ 克 思 主 义 科 马
和意识关系 , 三课 主要讲 实践 和认识 第
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修的衔接
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修的衔接相信大家对思想政治课都不陌生吧。
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思想政治课都一直陪伴着我们。
小学时学的思想品德课,初中高中学的政治课以及大学学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其实都是思想政治课,只是名字变了而已。
但其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备的知识,逐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观,树立建设特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的目标都贯穿在这些课上。
思想政治课对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塑造我们的道德修养及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学好思想政治这门课,而要学好这门课,对于大学生和老师而言,首要解决的就是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高中政治课的衔接。
我觉得要解决好这问题,就要解决好以下几个矛盾:1.调节课堂气氛。
高中的政治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能通过高考,而对于理科生而言,要求就更简单,会考过了就行。
所以说高中的政治课就纯粹是应试教育。
这就决定了高中课堂枯燥乏味,沉闷单调的气氛。
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抄笔记的现象在各大高中频频出现。
可想而知,学生在这种课堂气氛下,能学到上面有用的东西。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其重要,所以我觉得,大学的课堂气氛必须是活跃的,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愉悦欢快的课堂中,以高效率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2.改变教学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高中的政治学习就是应试学习。
为了考试而学,学生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在高中课堂上,政治课教学以课堂教育为主,老师往往只重点讲考试会出现的知识,学生也往往死记硬背。
高中的政治课缺乏老师与同学的沟通交流和带领学生以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等形式的实践教学。
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所以大学的政治课学习就应该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多展开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3.注意课本内容的重复。
大家看过高中与大学的政治课本也许都会发现,大学的政治课本与高中的课本在某些内容上是又重复的。
高中思政课创新路径探析
高中思政课创新路径探析高中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成为当前亟待探索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探析高中思政课的创新路径,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强调问题导向,增强思辨能力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 passively 接受,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思考。
现代社会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
思政课的创新应当强调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其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分析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增进情感体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以抽象的思想理论为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有一定困难。
思政课的创新应当着力于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知思想道德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亲身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开展。
可以安排学生到社区服务中心、红十字会、福利院等地参观,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社会中的百姓生活;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实践,让他们亲手去做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增进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接受者。
大学“基础”课与中学思政课教材衔接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对国家安全 有 一 定 的 表 述,初 中 只 是 在 《道 德 与 法 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对国家利
要内容呈现连贯性和一致性。分析大学“基础”课 益有一定表述,总体还是侧重于责任义务,而没有上
的教材内容,我们发现有些章节还是体现了衔接性 升到一 种 情 感,更 没 有 体 现 爱 国 主 义 精 神。再 如
大学“基础 ”课 与 中 学 思 政 课 教 材 内 容 断 层 还
“基础”课在此基础上还丰富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 表现在辅助文上。初中高中的教材当中都有辅助
国特色法治体系”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如初中教材中的 “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
法治道路”等内容。
“探究与分 享 ”“相 关 链 接 ”“拓 展 空 间 ”等;再 如 高
质,不仅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还包括道德素质、 身心素质和法律素质等,因此不管是大学 “基 础” 课,还是中学思政课,其教学内容都十分广泛,涉及 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三是教 学方法的实践性。对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认知,大 学和中学都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能够听懂,还要能够 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需要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多个环 节共同努力,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知识。“基础”课 和中学思政课都要求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达到“知行 统一”的效果,以此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宪法原则相关内容 第二节
法律体系相关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课(3-5页)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3第八课(86-87页)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 第六章第三节 局相关内容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第四节
相结合相关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3第九课(96-108页) 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 2第一课(5页)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探析
的“ 社会 意识 与 价值 观 ” 第 七 课 中的 “ 、 社会 性 是 人 的本 质属 性” “ 择崇 高 的社会 理 想” 第 八课 中的“ 、选 、 实践 及 其作 用 ” 等
内容 , “ 理 ” 材 第 三 章 、 七 章 、 二 章 的 某 些 内 容 相 重 与 原 教 第 第 复 。在政 治常 识部 分 , 了第 四课 “ 国 的 民族 和 宗 教 ” , 除 我 外 其它关 于 “ 国的国 家制度 ” “ 国 的政党 制度 ” “ 际社会 我 、我 、国 和 我 国 的 对 外 政 策 ” 分 , “ 理 ” 材 相 关 内 容 也 都 有 不 部 与 原 教 同 程 度 的 重 复 。总 之 , 上 述 分 析 可 以 看 出 , 两 种 教 材 在 从 这
、
高校“ 原理 ” 与 中学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学 衔 接 存 课
在 的 问 题
教 学 衔 接 是 指 教 学 活 动 从 教 学 的 整 体 性 、 关 性 、 次 相 层
性 、 序性 要求 出发 , 时灵 活地 调节 教学 各要 素 、 教 学 环 有 及 各 节组合及 作 用 的方 式 , 教 学 过 程 处 于 动 态 的 良性 运 行 状 使
师 的 交 流 , 确 高校 “ 理 ” 与 中 学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学 目标 和 基 本 要 求 的 关 联 性 和 层 次 性 , 教 学 中 整 合 和 优 化 教 学 明 原 课 在
内容 , 择 恰 当 的 教 学 方 式 。 选
关 键 词 : 校 “ 理 ” ; 中 学 思 想 政 治课 ;教 学 衔 接 高 原 课 《 克 思 主义基 本 原 理概 论 》 ( 下 简 称 “ 理 ” ) 马 课 以 原 课 是
高中思政课创新路径探析
高中思政课创新路径探析高中思政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修养和人生观。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以及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兴趣缺乏,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枯燥无味”的问题。
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拓宽课程内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扩大教学内容上可以开展相关的案例教学,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二、改变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
在讲解相关概念的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课程任务;使用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创新评价方式传统的思政课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智力以外品质的培养。
在评价方式上可以进行创新。
引入项目学习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入个人成长记录方式,记录学生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和成长,促进学生的自省和发展。
五、加强社会实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加强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培养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并将思政课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课程教育研究 综合理论·292· 之意,如《汉书·贾谊传》“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颜师古注:“矜,尚也”,取“崇尚”之意。
又有《尚书·旅奖》:“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指不看重细小品行,最终会损害大节。
结合李密其人,本为蜀汉旧臣,若屡次固辞晋命,极易使晋武帝起疑,故《陈情表》指出他并不重视名誉节操,不仕的主因是祖母刘氏“旧薄西山,气息奄奄”,而非眷念旧时朝廷。
后文亦提及“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希冀”即求出仕显赫闻达,足见李密在《陈情表》中极力塑造不重视名节的形象。
类似问题在教材中偶有出现,对此教师应有清醒认识,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教材注解存疑处应合理评判文言文距今时代久远,选入教材的篇目固然经典,但有些语句的诠释本就见仁见智,方家意见尚不一致。
若因此不选入某些优秀篇目无异于因噎废食,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争议的前因后果,将各方观点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争鸣,若能参入自己的研究观点则更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
而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平,对训诂的了解不可或缺。
如沪教版必修高二第二册《劝学(节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编者将“能水”释为“会游泳”,“能”解释成了“会”、“善”。
刘盼遂、郭预衡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也将“能水”释为“善游泳”。
如此理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是指能否行路,而是指借助车马可以提高行走效率;同理,“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不是指能够或擅长游泳,而是指借助舟楫可以横渡江河。
需要指出的是“利足”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快腿”,由此可见这种翻译方式并非直译。
事实上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能水”当作“耐水”讲,“能”通“耐”,训为“经受得住”。
如《汉书·食货志上》:“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
颜师古注:“能,读曰耐。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唐韵正》中指出:“能,古音奴来、奴代二反。
试论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与互动
楚, 缺乏 共 和制 、 总统 制等 政 体形式 知 识 , 这显 然不 是 当今 大学 生应 有 的知识 视野 和素 质要求 。 上述 种种情
形表 明 , 大学 和 中学在 思想 政 治教 育上 应 主动借 鉴相 互优 势 , 中学在 强 调知识 接 受 和掌握 的同时 要培 养学 生 的思 维 方式 , 大学 在 培养 学生 思维 方式 的同时 也要 将基本 知识 的掌握作 为重 要 内容 。 二、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基 本规 律 要求做 好 中学 与大 学思 想政治 教 育的衔 接 思 想政 治教 育的 一般 原理 要 求 大 学与 中学 思 想
鉴 。中学 整体上 强 调 的是知 识 教育 , 调对 知识 的分 强 析 、 理 和吸 取 , 调 学 生对 某 些 知识 原 生 态 和文 本 整 强
问题介 入得少 。在 高考 指挥 棒 的导 引下 。 中较 早实 高
行 文 理分 科 。使 得 学 生思 想 政 治教 育 偏 离 了预定 要 求 ,文科 生 的思想政 治 教育 变成 了应 对 高考 的工 具 .
删 2 7 0年2 4 第 期 1 0
l 。 腑 |魈与。 一臻 嚣 。思
~
j
政 治教 育进 行有 效 的衔接 。 思想 政治教 育是把 一定 社 会 意识形 态转 变为 个人价 值 观的过 程 。 加强对 学生 的 思想政 治教育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
’l。 速形 成 和确立 的关 键 时期 。 中学 作 为 向大
学 输送 人 才 的主 阵 地 , 负着 重 要 的育 人 使 命 , 学 担 大
则 承担 着 将学 生 培 养成 适 应 社会 需 要 的 合格 人 才 的
神 圣使 命 , 种 紧 密 的教 育体 系理应 实 现 中学 、 学 这 大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课比较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课比较摘要: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多数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是高中和大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1[本文从高中与大一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在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崇拜英雄式的生活方式”、在对集体主义的认知几个方面,探究思想政治课的差异与衔接问题,由此本文得出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维度高考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差异;衔接;高考改革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7年《意见》将全面推进。
教学课本的价值方向一直都是社会主流价值抢占的主要部分之一,也可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缩化。
]2[思想政治课的课本作为一种高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文本,是政治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重要依据,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媒介。
近年来,关于高考思想政治改革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通过调查,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课程的衔接问题进行系统的意识形态视域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维度高考改革的必然性分析通过对**高中学生和**学院大一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理清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度。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维度。
(一)大一学生与高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工类专业中也有多数同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绝大作用,认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学却很少。
这一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认知能力较薄弱。
根据高中生的性质,高考依然代表了“一考定终身”的特点,从他们的角度看考试的结果是极其重要的。
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大多数仍然是老旧的方法和套路,较少次数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成效甚微,仅仅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师生们均不是十分看重。
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集体备课实施路径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4期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强调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因此,需统筹设计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途径,体现各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差异性、关联性,实现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2]。
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政工作新理念。
“一体化”具有丰富内涵,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本质、内涵、逻辑理路方面,但研究已出现趋于深入细化的倾向,主要涉及课程一体化和教材一体化。
本文试从跨学段一体化集体备课视角探寻实现有效衔接的路径,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进一步落实。
一、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明确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由于思政课伴随着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需遵循“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分层联动”的原则,“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
”[3]根据人才培养连续性的内在要求,集体备课不仅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围绕所教授课程在不同范围分别开展的教学准备活动,还包括不同学段之间的集体交流,可将大中小学各阶段、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全面性掌握,既有分段意识,又有整体观念;既体现理论知识学习的层次性,又注重关联性,实现各学段相互衔接、相互协作、互为补充,形成保障思政课教学连贯递进的育人机制,持续地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1.遵循系统规划原则,增强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涉及思政课教学系统的诸多层次与要素,这些要素既是独立存在的功能主体,同时彼此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机整体,呈现出动态开放的状态。
思政教育课教学内容重复性
思政教育课教学内容重复性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以来,各高校积极贯彻和深入实践“05方案”精神,积累起一系列成功经验。
但与此同时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困惑。
其中就包括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重复现象,对此,人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重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是必须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重复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没有新鲜感,也让老师教得没有热情。
事实上,只要是明确了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适度重复是很必要的,同时也要注重重复的频率,不能重复到让人产生厌恶感,所以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据调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设置与高中政治课本重复现象大约占有30%,突出表现在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关于“商品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等内容存在明显重复和相互裹挟现象。
举例来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关于“商品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章节内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和裹挟现象,与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关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等章节内容存在着大量的重复。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实现、坚持集体主义取向等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同样存在大量重叠和交叉现象。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与高三年级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关于“我国的国家制度”、“政党和政党制度”以及“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等章节内容也存在着大量重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得到了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 05
第2 9卷 第 1 期 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r lo u a Un vest ofSce e a dEn i e i g ou na fH n n i r i y inc n g n ern
、0 .9No 1 ,1 . 1 2
N o . o8 v20
20 年 1 月 08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求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 基本方法。 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认真贯彻” 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 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全面反映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
8 5
( ) 一 分文理科进行 不同理论层次的教 学
通过对高 中思想政治课程 的全面研究 ,以及在教学 中的调查 ,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基本一致的。要开好这门课,教师 是关键;教师要讲好这门课,教学准备是关键,必须做好充分的 思想、知识、教案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人 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懂得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教学
治课的衔接?如何协调基本原理各部分之间及与其它三门课程之 间的关系?我们按课程的大纲要求集体进行教学攻关。
二 明确目的,改进方法,注重实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 论素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运用马克
的核心内容、 基本思想与 9 方案的 “ 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8 马 和 马
论大学 “ 马克思主义原理 "课与 高 中思想 治课的衔接 与创新 局中思想 政
张群英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教学部,湖 南 长沙 4 00 ) 10 6
摘 要: 高 质量地落实中共中央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5 0 方案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 “5方案 四门课程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门,如何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可从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 O 进行探索。文章主要从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方面 探讨了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课程方案的落实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与创新
我们利用假期,分组分批进行了新课程的培训,集体备课,统一 制作多媒体课件 , 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通过 20 06
级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全面授课,我们收集到教学一线的丰富 的感性材料,对照以往的教学经验,系统地进行教学总结和改革, 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5 0 方案和 9 方案在内容和体系方面有 8 直接的联系和教学的衔接,课程减少了,但涵盖的内容并没有减 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过去三门课程的内容纳入一门课程来讲 , 课时还减少了很多。这些内容的合并,决不是简单的叠加,新课 程的内容和体系都必须有所创新,这必然增加教学的难度。思想 政治理论课有自己的特点,其思想性、政治性很强。怎样把思想
收 稿 日期 :20 -0 —1 08 8 4
பைடு நூலகம்
基金项 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 0 6年教改研究项 目“ 高
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教 学的衔接 和创新研究”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群英 (9 6 ,女 ,湖南平江人,副教 16 一) 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
贯彻落实新方案,我们从如下各个方面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
高度重视,积极准备,全面落实
从 20 06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普遍 执行 “5 0 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四门必修课之一, 。“ 既陌生又熟悉。说它陌生,是因为这门课程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体现新的时代特点、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力图对马克思主义原理 作出全面的、完整的、准确而又符合实际的新阐释,增加了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部分 ( 硕士研究生课程) ;说它熟悉,因为这门课程
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有机结合 ;如何处理好这门课与 中学 思想政
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 (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及其 ( ‘ 实施方案》 。决定把 19 98年方案中
的七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整充实为四门,并将思想政治理 论教材的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中,作为重 大项目 组织全国教育科研骨干力量编写教材,胡锦涛总书记和政 治局常委还亲自 审定了这四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纲… 为了高质量 。
道 德修 养与 法 律 基础 的教 学 和研 究 工 作 。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
课不仅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头脑。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和巨大魅力,以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威信,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们着重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的主要目标是科学价值观的教育r 2 J 。因此, 教师要准确把握和贯彻
课新课程新方案高质量实施,确保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任务 进一步落到实处,学校首先对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动员和课程分组,
广大教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 ,高度重视新课程的贯彻和落实。
落实中央对本课程的要求,在编写教案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