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教案

课题16.4碰撞与类碰撞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掌握解决碰撞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解决动量中的碰撞问题和类似于碰撞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一般意义上的碰撞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小球相碰。

这种碰撞可分为正碰和斜碰两种,在高中阶段只研究正碰。

正碰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弹性碰撞:碰撞时产生弹性形变,碰撞后形变完全消失,碰撞过程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2、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物体粘结成一体或相对静止,即相互碰撞时产生的形变一点没有恢复,碰撞后相互作用的物体具有共同速度,系统动量守恒,但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此时损失的最多。

3、一般的碰撞:碰撞时产生的形变有部分恢复,此时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有部分损失。

例:在光滑水平面上A、B两球沿同一直线向右运动,A追上B发生碰撞,碰前两球动量分别为smkgPA/12⋅=、smkgPB/13⋅=,则碰撞过程中两物体的动量变化可能的是()A、smkgPA/3⋅-=∆,smkgPB/3⋅=∆B、smkgPA/4⋅=∆,smkgPB/4⋅-=∆C、smkgPA/5⋅-=∆,smkgPB/5⋅=∆D、smkgPA/24⋅-=∆,smkgPB/24⋅=∆[析与解]:碰撞中应遵循的原则有:1、统动量守恒原则:即0=∆+∆BAPP。

此题ABCD选项均符合2、物理情景可行性原则:(1)、碰撞前,A 追上B 发生碰撞,所以有碰前B A v v >(2)、碰撞时,两球之间是斥力作用,因此前者受到的冲量向前,动量增加;后者受到的冲量向后,动量减小,既0<∆A P ,0>∆B P 。

此题B 选项可以排除 (3)、碰撞后,A 球位置在后,所以有''B A v v >3、系统能量守恒原则:在碰撞中,若没有能量损耗,则系统机械能守恒;若能量有损失,则系统的机械能减小;而系统的机械能不可能增加。

一般而言,碰撞中的重力势能不变, 所以有'+'=+KB KA KB KA E E E E 。

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定理-课标分析

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定理-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也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尤其是方向的一致性,即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量和动量定理》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从教材编排上看,它是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之后,在动量守恒定律之前。

因此不仅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巩固运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上看,《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所以动量定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习情况分析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又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碰撞中的守恒量,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

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建立情境→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归纳得出动量定理,并对其进行理解。

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与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动量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物体动量的变化。

(2)理解和掌握冲量的概念,强调冲凉的矢量性。

(3)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4)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35选修课程中的重要物理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35选修课程中的重要物理知识介绍。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实验探究(15分钟)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并从中学习。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答疑。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35选修课程中的重要物理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九章 第2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九章 第2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含解析

第2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2.α衰变:23892U→23490Th+42He3.β衰变:23490Th→23491Pa+0-1e4.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

一、原子核的衰变1.定义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则核电荷数变了,变成另一种原子核,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衰变分类(1)α衰变:放出α粒子的衰变。

(2)β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

3.衰变方程238U→23490Th+42He92234Th→23491Pa+0-1e。

904.衰变规律(1)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2)当放射性物质连续衰变时,原子核中有的发生α衰变,有的发生β衰变,同时伴随着γ辐射。

这时,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中就会同时具有α、β和γ三种射线。

二、半衰期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2.决定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

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不同。

3.应用利用半衰期非常稳定这一特点,可以测量其衰变程度、推断时间。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核的质子数减少2,而质量数减少4。

(√)(2)原子核发生β衰变时,原子核的质量不变。

(×)(3)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4)半衰期就是放射性元素全部衰变所用时间的一半。

(×)(5)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6)半衰期可以通过人工进行控制。

(×)2.合作探究——议一议(1)发生β衰变时,新核的电荷数变化多少?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怎样变化?提示:根据β衰变方程23490Th→23491Pa+0-1e知道,新核核电荷数增加了1个,原子序数增加1个,故在元素周期表上向后移了1位。

(2)放射性元素衰变有一定的速率。

镭226衰变为氡222的半衰期为1 620年,有人说:10 g镭226经过1 620年有一半发生衰变,镭226还有5 g,再经过1 620年另一半镭226也发生了衰变,镭226就没有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17.2+光的粒子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17.2+光的粒子性+

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

教师倾听、点评。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新课1.光电效应教师:实验演示。

(课件辅助讲述)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 器张角增大到约为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教师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概念: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实验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概念:遏止电压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章末盘点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章末盘点 Word版含答案
[正确答案]7.585 MeV
专题三
半衰期的计组成的放射性样品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一半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2、计算公式
N′=N0( )n或m′=m0( )n,其中n=t/T。(式中N′、m′为衰变后剩余的原子数量和质量,N0、m0为衰变前原子数量和质量,n为半衰期个数,t是所用时间)。
(4)在写核反应方程时,应先将已知原子核和已知粒子的符号填入核反应方程一般形式的适当位置上;然后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规律计算出未知核(或未知粒子)的电荷数和质量数;最后根据未知核(或未知粒子)的电荷数确定它们是哪种元素(或哪种粒子),并在核反应方程一般形式中的适当位置填写上它们的符号。
[例1]关于核衰变和核反应的类型,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详细解析:选ACE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元电荷即基本电荷的数值,A项正确;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项错误;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和镭两种新元素,C项正确;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的原子核,从中找出了新的粒子,通过测定其质量和电荷,确定该粒子为氢的原子核,证实了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D项错误;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确定了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的粒子流,并测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E项正确。
5、太阳能是由于太阳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聚变反应产生的,下列核反应属于聚变反应的是()
图1
A. H+ H―→ He+ n
B. 7N+ He―→ 8O+ H
C. 92U+ n―→ 54Xe+ Sr+10 n
D. 92U―→ 90Th+ He
详细解析:选AA是聚变反应,B是人工转变的核反应,C是裂变反应,D是α衰变反应,故选项A是正确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八章 第1节 电子的发现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八章 第1节 电子的发现 -含答案

第1节电子的发现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电子。

3.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电荷量。

4.密立根实验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一、阴极射线1.实验装置:如图18-1-1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把它们分别连在感应圈的负极和正极上。

图18-1-12.实验现象:玻璃壁上出现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

3.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二、电子的发现1.汤姆孙的探究(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和磁场,根据偏转情况,证明它是B(A.带正电B.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它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

证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3)进一步研究新现象,不论是由于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热还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同样的带电粒子——电子。

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2.密立根“油滴实验”(1)精确测定电子电荷。

(2)电荷是量子化的。

3.电子的有关常量1.自主思考——判一判(1)玻璃壁上出现的淡淡荧光就是阴极射线。

(×)(2)玻璃壁上出现的影是玻璃受到阴极射线的撞击而产生的。

(×)(3)阴极射线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4)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5)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是电子。

(√)(6)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电荷量可以取任意数值。

(×)2.合作探究——议一议气体放电管中的气体为什么会导电?提示:气体分子内部有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对外呈电中性,当分子处于电场中时,正电荷和负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电场很强时正、负电荷被“撕”开,于是出现了等量的正、负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定向运动,气体就导电了。

高中物理3一5教案

高中物理3一5教案

高中物理3一5教案课题:激光教学目标:1. 了解激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掌握激光的产生原理和工作原理;3. 能够说明激光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激光的特性;2. 激光的产生原理;3. 激光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激光的工作原理;2. 激光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关于光的知识,让学生思考光有哪些特性。

2. 引出激光的概念,让学生猜想激光与普通光有何不同。

二、激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0分钟)1. 给出激光的定义,解释激光的特性,如单色性、准直性、相干性等。

2. 通过实例讲解激光与普通光的区别。

三、激光的产生原理(15分钟)1. 分别介绍激光的产生原理,包括受激辐射和放大原理。

2. 讲解激光发射过程中能级跃迁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激光的产生过程。

四、激光的工作原理(15分钟)1.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包括激发、放大和反射过程。

2.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实现特定波长和能量的激光输出。

五、激光的应用(10分钟)1. 介绍激光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疗、通信、加工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激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六、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激光的理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学习激光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但是在教学难点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留下更多的例子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激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六章 第3节 动量守恒定律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六章 第3节 动量守恒定律 -含答案

第3节动量守恒定律1.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叫系统,系统内部物体间的力叫内力。

2.系统以外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外力。

3.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一、系统内力和外力1.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2.内力: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3.外力: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以内的物体的作用力。

二、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常写成:p1+p2=p1′+p2′或m1v1+m2v2=m1v1′+m2v2′。

3.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

4.普适性: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独立的实验规律,它适用于目前为止物理学研究的一切领域。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如果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则动量也一定守恒。

(×)(2)只要系统内存在摩擦力,动量就不可能守恒。

(×)(3)只要系统受到的外力做的功为零,动量就守恒。

(×)(4)只要系统所受到合外力的冲量为零,动量就守恒。

(√)(5)系统加速度为零,动量不一定守恒。

(×)2.合作探究——议一议(1)如果在公路上有三辆汽车发生了追尾事故,将前面两辆汽车看作一个系统,最后面一辆汽车对中间汽车的作用力是内力,还是外力?如果将后面两辆汽车看作一个系统呢?提示:内力是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外力是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以内的物体的作用力。

一个力是内力还是外力关键是看所选择的系统。

如果将前面两辆汽车看作一个系统,最后面一辆汽车对中间汽车的作用力是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是外力;如果将后面两辆汽车看作一个系统,最后面一辆汽车与中间汽车的作用力是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内力。

(2)动量守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否一样?提示:动量守恒定律比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要广。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17.3+粒子的波动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17.3+粒子的波动性+

17.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2.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3.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历史过程。

2.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事实以及实验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3.知道某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不同规律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介绍讲解,使学生了解科学真知的得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断得到纠正与修正。

2.通过相关理论的实验验证,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电子衍射实验,使学生了解创造条件来进行有关物理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讲解-归纳总结★教学用具:课件:PP演示文稿(科学家介绍,本节知识结构)。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事实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认识光的本质和把握其特性呢?请同时举出相应的事实基础。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后回答: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

(分别举出有关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事实)。

点评: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正确观点。

教师:原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能举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类似的事或物吗?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哲学中对事物的辨正观点等。

点评:培养学生对事物或规律的全面把握,并与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渗透联系。

(二)进行新课1、光的波粒二象性教师:讲述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学生的辨析说明下进行归纳整理。

(1)我们所学的大量事实说明: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分立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光子的行为服从统计规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九章 第7、8节 核聚变 粒子和宇宙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九章 第7、8节 核聚变 粒子和宇宙含答案

第7、8节核聚变__粒子和宇宙1.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核反应叫聚变。

2.约束核聚变材料的方法:磁约束和惯性约束。

3.粒子分为三大类,有媒介子、轻子、强子。

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

一、核聚变1.定义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反应。

2.条件(1)轻核的距离要达到10-15_m以内。

(2)聚变可以通过高温来实现,因此又叫热核反应。

3.核反应举例(1)热核反应主要应用在核武器上,如氢弹。

(2)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核反应堆。

(3)典型的核聚变: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的聚变,21H+31H→42He+10n+γ该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比裂变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3~4倍。

4.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很多优点(1)轻核聚变产能效率高。

(2)地球上聚变燃料的储量丰富。

(3)轻核聚变更为安全、清洁。

5.实现核聚变的方法(1)难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容器能够经受几百万开尔文的高温。

(2)方案:科学家设想了两种方案,即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环流器是目前性能最好的一种磁约束装置。

二、粒子和宇宙1.“基本粒子”不基本(1)19世纪末,人们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2)后来认为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粒子,并称为“基本粒子”。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数以百计的不同种类的新粒子,它们都不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另外又发现质子、中子等本身也有自己的复杂的结构。

所以,从20世纪后半期起,就将“基本”二字去掉,统称为粒子。

2.发现新粒子与夸克模型(1)反粒子实验中发现,对应着许多粒子都存在质量、寿命、自旋等物理性质与过去已经发现的粒子相同,而电荷等其他性质相反的粒子,这些粒子叫做反粒子。

例如,电子的反粒子就是正电子。

(2)粒子的分类按照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不同关系,可将粒子分为三大类:①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18章 第二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18章  第二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18章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一、教学任务分析电子的发现、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这些都是人类探求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的起点,其中涉及到的实验、逻辑推理方法也都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典型的科学方法。

因此这些内容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而且也为后面继续学习人类对微观世界认知过程打下重要的思维与方法的基础。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库仑定律、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等电、磁场知识为基础。

从介绍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入手,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到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

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对汤姆孙建立的“葡萄干蛋糕模型”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介绍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

并运用该模型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在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设计思想时,使学生了解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是利用其他的高能粒子去碰撞原子,引起某些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从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从而使学生理解人类是如何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原子结构;怎样在实验与理论的相互推动下,使认识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

在介绍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时,可通过比较该模型、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与实验结论的相互印证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模型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物理学的研究通常需通过提出假设、建立物理模型、实验验证等几个过程;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这些认识都将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科学品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2)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感受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假设、建立物理模型、实验验证等方法。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认识人类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微观现象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微观世界的认知手段与方法。

2021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教学案:第16章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版含解析

2021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教学案:第16章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版含解析

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实验目的1.明确探究物体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根本思路.2.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二、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 ,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 =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 ,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实验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图16-1-1[实验步骤]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数据处理]1.滑块速度的测量:v=ΔxΔt,式中Δx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直接测量) ,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实验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实验器材]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实验步骤]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 .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图16-1-2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数据处理]1.摆球速度的测量:v=2gh,式中h为小球释放时(或碰撞后摆起的)高度,h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由量角器和摆长计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实验方案三]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实验器材]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图16-1-3[实验步骤]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ΔxΔt算出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数据处理]1.小车速度的测量:v=ΔxΔt,式中Δx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Δt为小车经过Δx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实验方案四]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器材]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 .图16-1-4[实验步骤]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2.安装:按照图16-1-4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 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16-1-5所示.图16-1-56.验证:连接ON ,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 .最||后代入m1·OP=m1·OM+m2·ON ,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7.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数据处理]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三、本卷须知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 "水平〞和 "正碰〞 .2.方案提醒(1)假设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 .(2)假设利用摆球进行验证 ,两摆球静止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 ,且刚好接触 ,摆线竖直 ,将摆球拉起后 ,两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假设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 ,要注意平衡摩擦力 .(4)假设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 ,安装实验装置时 ,应注意调整斜槽 ,使斜槽末端水平 ,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四、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 .(1)碰撞是否为一维 .(2)实验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 ,如气垫导轨是否水平 ,两球是否等大 ,用长木板实验时是否平衡掉摩擦力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m 和速度v 的测量 .[例1] 利用如图16-1-6所示的实验装置 ,可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由于小球的下落高度是定值 ,所以 ,小球落在地面上的水平位移就代表了平抛运动时水平初速度的大小 ,这样碰前速度和碰后速度就可以用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来表示 .图16-1-6(1)(多项选择)为了尽量准确找到碰撞中的不变量 ,以下要求正确的选项是________ .A .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大于被碰小球的半径B .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等于被碰小球的半径C .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D .斜槽末端必须是水平的(2)(多项选择)关于小球的落点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_______ .A .如果小球每次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重复几次的落点一定是完全重合的B .由于偶然因素存在 ,重复操作时小球的落点不会完全重合 ,但是落点应当比较密集C .测定落点P 的位置时 ,如果几次落点的位置分别为P 1、P 2、…P n ,那么落点的平均位置OP =OP 1+OP 2+…+OP n nD .尽可能用最||小的圆把各个落点圈住 ,这个圆的圆心位置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解析] (1)只有两个小球的半径相等 ,才能保证碰后小球做平抛运动 ,所以A 错误 ,B 正确;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才能使得小球平抛运动的落点在同一位置,所以C正确;斜槽末端必须水平也是保证小球碰后做平抛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D 正确 .(2)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重复屡次,找到小球平抛落地的平均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小偶然误差,因此B、D选项正确.[答案](1)BCD(2)BD[例2]如图16-1-7所示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B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 .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200 g、300 g ,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B离开弹簧后,A滑块做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1-7[思路点拨][解析]由题图可知,A、B离开弹簧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时v A=0 ,v B=0 ,A、B被弹开后,v A′=0.09 m/s ,v B′=0.06 m/s ,m A v A′×0.09 kg·m/s=0.018 kg·m/sm B v B′×0.06 kg·m/s=0.018 kg·m/s由此可得:m A v A′=m B v B′ ,即0=m B v B′-m A v A′结论是: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 .[答案]匀速直线0.09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例3]把两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金属球用细线连接起来,中间夹一被压缩的轻弹簧,置于摩擦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6-1-8所示.现烧断细线,观察两球的运动情况,进行必要的测量,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图16-1-8测量过程中:(1)还必须添加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直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需要验算的表达式如何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实验是在 "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时,为了确定物体速度的方法进行的迁移.两球弹开后,分别以不同的速度离开桌面做平抛运动,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均为t=2hg(h为桌面离地的高度)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由两球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v t知,两球水平速度之比等于它们的射程之比,即v1∶v2=x1∶x2 ,所以本实验中只需测量x1、x2即可,测量x1、x2时需准确记下两球落地点的位置,故需要刻度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等.假设要探究m1x1=m2x2或者m1x21=m2x22或者x1m1=x2m2…是否成立,还需用天平测量两球的质量m1、m2 .[答案](1)刻度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天平(2)两球的质量m1、m2 ,两球碰后的水平射程x1、x2(3)m1x1=m2x21.(多项选择)在用打点计时器做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以下哪些操作是正确的()A.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B.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解析:选BC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没有必要一个用钉子而另一个用橡皮泥配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有共同速度,选项B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原那么是先接通电源,C项正确 .2.(多项选择)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A.导轨安放不水平B.小车上挡光板倾斜C.两小车质量不相等D.两小车碰后连在一起解析:选AB导轨不水平,小车速度将会受重力影响,A项可导致实验误差;挡光板倾斜会导致挡光板宽度不等于挡光阶段小车通过的位移,导致速度计算出现误差,B项可导致实验误差.3.(多项选择)在做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A.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B.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半径C.入射小球从静止释放时的起始高度D.斜槽轨道的末端到地面的高度E.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飞出的水平射程F.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碰撞后飞出的水平射程解析:选AEF从同一高度做平抛运动,飞行时间t相同,所以需要测出的量有:未碰时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被碰小球的水平射程,及两球质量的大小.4.如图16-1-9所示,某同学利用两个半径相同的小球及斜槽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主要步骤如下:图16-1-9(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32.6 g、m2=20.9 g .记下斜槽末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 .(2)不放置被碰小球,让入射小球m1从某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m1的落地点P .(3)把被碰小球m2置于斜槽末端,如下列图,让小球m1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小球m1、m2的落地点M、N .(4)把被碰小球m2的左面粘上一小块胶布,然后重复步骤(3) .(5)测量各自的水平射程,记录在下表中.OP OM ON不粘胶布时56.0 cm 12.5 cm 67.8 cm粘胶布时56.0 cm 20.4 cm 55.3 cm关于碰撞中的不变量,该同学有以下猜想A.v1=v1′+v2′B.m1v1=m1v1′+m2v2′C.12m 1v 21=12m 1v 1′2+12m 2v 2′2 其中v 1指不放置m 2时入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v 1′、v 2′指放置被碰小球时m 1、m 2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由实验数据经计算分析 ,判断哪一种猜想正确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两小球的质量和题表中的数据 ,经过计算可知m 1v 1=m 1v 1′+m 2v 2′ ,选项B 正确 .答案:B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甲的前端粘有橡皮泥 ,推动小车甲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 .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乙相碰并粘合成一体 ,而后两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16-1-10所示 .在小车甲后连着纸带 ,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 ,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图16-1-10(1)假设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16-1-11所示 ,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并标在图上 ,A 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 ,那么应选________段计算小车甲的碰前速度 ,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小车甲和乙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 "AB 〞 "BC 〞 "CD 〞或 "DE 〞) .图16-1-11(2)已测得小车甲的质量m 甲=0.40 kg ,小车乙的质量m 乙=0.20 kg ,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 甲v 甲+m 乙v 乙=________________kg·m/s ;碰后m 甲v 甲′+m 乙v 乙′=________kg·m/s .(3)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1)观察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点迹均匀的阶段BC 应为小车甲与乙碰前的阶段 ,CD 段点迹不均匀 ,故CD 应为碰撞阶段 ,甲、乙碰撞后一起匀速直线运动 ,打出间距均匀的点 ,故应选DE 段计算碰后共同的速度 .(2)v 甲=BC Δt =1.05 m/s ,v ′=DE Δt=0.695 m/s m 甲v 甲+m 乙v 乙=0.420 kg·m/s碰后m 甲v 甲′+m 乙v 乙′=(m 甲+m 乙)v ′×0.695 kg·m/s =0.417 kg·m/s .(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 v 之和是相等的 .答案:(1)BC DE(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 v之和是相等的6.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入射小球m1=15 g ,原来静止的被碰小球m2=10 g ,由实验测得它们在碰撞前后的x-t图像如图16-1-12所示,由图可知,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1v1是________ ,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1v1′是__________ ,被碰小球碰撞后的m2v2′是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 .图16-1-12解析:由图可知碰撞前m1的速度大小v1=,0.2) m/s=1 m/s ,故碰撞前的m1v1×1 kg·m/s=0.015 kg·m/s .碰撞后m1速度大小v1′=,0.4-0.2) m/s=0.5 m/s ,m2的速度大小v2′=,0.4-0.2) m/s=0.75 m/s ,故m1v1′×0.5 kg·m/s=0.007 5 kg·m/s ,m2v2′×0.75 kg·m/s=0.007 5 kg·m/s ,可知m1v1=m1v1′+m2v2′ .答案:0.015 kg·m/s0.007 5 kg·m/s0.007 5 kg·m/s碰撞中m v的矢量和是守恒的量7.如图16-1-13所示为用气垫导轨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装置,遮光片D在运动过程中的遮光时间Δt被光电计时器自动记录下来.在某次实验中,滑块1和滑块2质量分别为m1=0.240 kg、m2=0.220 kg ,滑块1运动起来,向着静止在导轨上的滑块2撞去,碰撞之前滑块1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光电计时器自动记录下来的时间Δt=110.7 ms .碰撞之后,滑块1和滑块2粘连在一起,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214.3 ms ,两滑块上的挡光板的宽度都是Δx=3 cm ,问:图16-1-13(1)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相等吗,即m1v1+m2v2=m1v1′+m2v2′成立吗?(2)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的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之和相等吗,即m1v21+m2v22=m1v1′2+m2v2′2成立吗?解析:(1)因为滑块遮光片的宽度是Δx ,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是Δt ,所以滑块速度可用公式v=ΔxΔt求出.碰撞之前,滑块1的速度v1=ΔxΔt=3×10-2×10-3m/s=0.271 m/s碰撞之前,滑块2静止,所以v2=0 碰撞之后,两滑块粘连在一起v1′=v2′=ΔxΔt′=3×10-2×10-3m/s=0.140 m/sm1v1+m2v2×0.271 kg·m/s=0.065 kg·m/sm1v1′+m2v2′=(0.240+0.220)×0.140 kg·m/s =0.064 kg·m/s所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m1v1+m2v2=m1v1′+m2v2′成立.(2)碰撞之前:m1v21+m2v22×2 J=0.018 J碰撞之后:m1v1′2+m2v2′2=(0.240+0.220)×2 J=0.009 J可见m1v21+m2v22>m1v1′2+m2v2′2 .答案:(1)成立(2)不成立。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教案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知识与技能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过程与方法培养学孙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阴极射线的研究教学难点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1.阴极射线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孙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

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高中物理 《冲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冲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5

冲量和动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的定义,知道动量是矢量。

2、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的定义,知道冲量是标量。

3、知道动量的变化也是矢量,会正确计算一维的动量变化二、能力目标1、会计算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

2、会计算一维情况下动量的变化。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论的方法论。

四、教学重点1、冲量和动量的概念;2、冲量和动量的正确计算。

五、教学难点1、对冲量和动量概念的理解;2、动量变化的计算。

六、教学方法1、通过举例、推导、归纳,讲解综合教法得到冲量和动量的概念。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求解物体动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片资料中的碰撞、爆炸、打击、反冲等问题)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几类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这几类问题中物体间作用时间都很短,作用力很大,而且作用力随时间都在不断地变化,并用变化规律很难确定。

因些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

物理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引入了动量的概念研究了与动量有关的规律,确立了动量守恒定律。

就用有关动量的知识,这些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冲量和动量。

(出示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冲量1、用多媒体出示下列问题:一个静止的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F=10N的水平恒力作用,问:1、经过时间t=4s物体的速度v变为多大?(v=20m/s)2、如果要使此物体的速度从静止开始在t´=1s的时间内速度达到v , 则应将作用力变为多大?(F=40N)学生给出答案后,询问解题方法。

解: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得到的加速度为a= ;经时间t,据v=at= t。

3、拓展分析把v= t。

整理可得Ft=mv,由此我们得到:对于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v0=0,m一定),要使它获得一定的速度,你可采用哪些方法?学生答:a、可以用较大的力作用较短的时间;b、可以用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六章 第5节 反冲运动 火箭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六章 第5节 反冲运动 火箭 -含答案

第5节反冲运动__火箭1.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分裂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向某个方向运动,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个现象叫反冲。

2.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的飞行应用了反冲的原理。

3.日常生活中,有时要应用反冲,有时要防止反冲,如农田、园林的喷灌利用了水的反冲,用枪射击时,要防止枪身的反冲。

一、反冲运动1.定义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向某一个方向运动,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

2.特点(1)物体的不同部分在内力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运动。

(2)反冲运动中,相互作用力一般较大,通常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3.反冲现象的应用及防止(1)应用:农田、园林的喷灌装置是利用反冲使水从喷口喷出时,一边喷水一边旋转。

(2)防止:用枪射击时,由于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步枪射击时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二、火箭1.工作原理:利用反冲运动,火箭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尾部喷管迅速喷出,使火箭获得巨大速度。

2.影响火箭获得速度大小的两个因素:(1)喷气速度:现代火箭的喷气速度为2 000~4 000 m/s。

(2)质量比:火箭起飞时的质量与火箭除燃料外的箭体质量之比。

喷气速度越大,质量比越大,火箭获得的速度越大。

3.现代火箭的主要用途: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如发射探测仪器、常规弹头和核弹头、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反冲运动是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产生的效果。

(√)(2)只有系统合外力为零的反冲运动才能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3)反冲运动的原理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

(√)(4)火箭应用了反冲的原理。

(√)2.合作探究——议一议(1)反冲运动过程中,动量守恒吗?为什么?提示:守恒。

因为反冲运动是系统内力作用的结果,虽然有时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但由于系统内力远远大于外力,所以系统的总动量是守恒的。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一章 第1节 碰撞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一章 第1节 碰撞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碰__撞(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1 )一、碰撞现象1、碰撞做相对运动的两个( 或几个)物体相遇而发生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2、碰撞特点( 1 )时间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时间很短。

( 2 )相互作用力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外力。

( 3 )位移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物体发生速度突变时,位移极小,可认为物体在碰撞前后仍在同一位置。

试列举几种常见的碰撞过程。

提示:棒球运动中,击球过程;子弹射中靶子的过程;重物坠地过程等。

二、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动能的变化1、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滑块和光电门,挡光条和弹簧片等。

2、探究过程( 1 )滑块质量的测量仪器:天平。

( 2 )滑块速度的测量仪器:挡光条及光电门。

( 3 )数据记录及分析,碰撞前、后动能的计算。

三、碰撞的分类1、按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是否损失分为:(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动能不变,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E k1+E k2=E k1′+E k2′。

( 2 )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有动能损失,即动能不守恒,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小于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

E k1′+E k2′<E k1+E k2。

( 3 )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黏合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动能损失最大。

2、按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沿同一条直线可分为: ( 1 )对心碰撞( 正碰 ):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沿同一条直线。

( 2 )非对心碰撞( 斜碰 ):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 高中阶段只研究正碰 )。

(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1 )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1.探究方案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实现一维碰撞 ( 1 )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 2 )速度的测量:v =Δx Δt ,式中Δx 为滑块( 挡光片 )的宽度,Δt 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 挡光片 )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 3 )各种碰撞情景的实现:利用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设计各种类型的碰撞,利用滑块上加重物的方法改变碰撞物体的质量。

高中物理 第1章 动量守恒研究 实验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 鲁科版选修3-5-鲁科版高二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1章 动量守恒研究 实验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 鲁科版选修3-5-鲁科版高二选修3-5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目的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二、实验原理1.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发生正碰,假设碰前m1运动,m2静止,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应有:m1v1=m1v1′+m2v2′.2.因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知识可知,只要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落地前运动的时间就相同.那么小球的水平速度假设用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所以只要测出小球的质量及两球碰撞前后飞出的水平距离,代入公式,即m1OP=m1OM+m2ON.假设在实验误差允许X围内成立,就验证了两小球组成的系统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式中OP、OM和ON的意义如下图.三、实验器材斜槽,大小相等质量不同的小钢球两个,重垂线一条,白纸,复写纸,天平一台,刻度尺,圆规,三角板.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碰撞球.2.按照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调整时应使斜槽末端水平.3.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4.不放被碰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5.把被碰小球放在槽口上,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如下图.6.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最后代入m1OP=m1OM +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X围内是否成立.五、须知1.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判断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将小球放在斜槽轨道平直部分任一位置,假设小球均能保持静止,那么说明斜槽末端已水平.2.入射小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轨道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可在斜槽适当高度处固定一挡板,使小球靠着挡板,然后释放小球.3.入射球的质量应大于被碰球的质量.4.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桌、斜槽、记录所用的白纸的位置要始终保持不变.5.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m1、m2与OP、OM和ON的对应关系.6.应尽可能的在斜槽较高的地方由静止释放入射小球.六、误差分析1.小球落点位置确定的是否准确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原因,因此在确定落点位置时,应严格按步骤中的4、5去做.2.入射小球每次是否从同一高度无初速度滑下是产生误差的另一原因.3.两球的碰撞假设不是对心正碰那么会产生误差.4.线段长度的测量产生误差.5.入射小球释放的高度太低,两球碰撞时内力较小也会产生误差.实验的操作与数据处理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A .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B .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C .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2)图中O 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 1多次从斜轨上S 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 ,测量平抛射程OP .然后,把被碰小球m 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 1从斜轨上S 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 2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A .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 1、m 2B .测量小球m 1开始释放的高度hC .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D .分别找到m 1、m 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 、NE .测量平抛射程OM 、ON(3)假设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假设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4)经测定,m 1=45.0 g ,m 2=7.5 g ,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O 点的距离如下图.碰撞前、后m 1的动量分别为p 1与p 1′,那么p 1∶p 1′=________∶11;假设碰撞结束时m 2的动量为p 2′,那么p 1′∶ p 2′=11∶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p 1p 1′+p 2′为________. (5)有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更换两个小球的材质,其他条件不变,可以使被碰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增大,请你用(4)中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出被碰小球m 2平抛运动射程ON 的最大值为________cm .[思路点拨] 此题可根据平抛运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求解.[解析] (1)该实验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也就是验证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否相等,即验证m 1v 1=m 1v 1′+m 2v 2′,由题图中装置可以看出,不放被碰小球m 2时,m 1从抛出点下落高度与放上m 2两球相碰后下落的高度H 相同,即在空中做平抛运动的下落时间t 相同,故有v 1=OP t ,v 1′=OM t ,v 2′=ON t,代入m 1v 1=m 1v 1′+m 2v 2′,可得m 1·OP =m 1·OM +m 2·ON ,只需验证该式成立即可,在实验中不需测出速度,只需测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即可. (2)需先找出落地点才能测量小球的水平位移,测量小球的质量无先后之分. (3)假设是弹性碰撞,还应满足能量守恒, 即12m 1v 21=12m 1v 1′2+12m 2v 2′2, 即m 1·OP 2=m 1·OM 2+m 2·ON 2.(4)p 1p 1′=m 1·OP m 1·OM =OP OM =44.835.2=14∶11. p 1′p 2′=m 1·OM m 2·ON =45.0×35.207.5×55.68=11∶2.9. p 1p 1′+p 2′=m 1·OP m 1·OM +m 2·ON=45.0×44.8045.0×35.20+7.5×55.68≈1(1~1.01均可). (5)当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碰后m 2的速度最大,射程最大,由m 1·OP =m 1·OM +m 2·ON 与m 1·OP 2=m 1·OM 2+m 2·ON 2可解出ON 的最大值为76.8 cm .[答案] (1)C (2)ADE 或DEA 或DAE(3)m 1·OM +m 2·ON =m 1·OPm 1·OM 2+m 2·ON 2=m 1·OP 2 (4)14 2.9 1(1~1.01均可)(5)76.8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如下图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 、B 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 .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滑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200 g 、300 g ,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 、B 离开弹簧后,A 滑块做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 /s ,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由题图可知,A 、B 离开弹簧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时v A =0,v B =0,A 、B 被弹开后,v A ′=0.09 m /s ,v B ′=0.06 m /s ,m A v A ′=0.2×0.09 kg ·m /s =0.018 kg ·m /sm B v B ′=0.3×0.06 kg ·m /s =0.018 kg ·m /s 由此可得:m A v A ′=m B v B ′,即0=m B v B ′-m A v A ′结论: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答案] 匀速直线 0.09 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1.(多项选择)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中,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 )A .导轨安放不水平B .小车上挡光板倾斜C .两小车质量不相等D .两小车碰后连在一起解析:选AB .选项A 中,导轨不水平,小车速度将受重力的影响,从而导致实验误差;选项B 中,挡光板倾斜会导致挡光板宽度不等于挡光阶段小车通过的位移,使计算速度出现误差,所以答案应为A 、B .2.(多项选择)在做利用悬线悬挂等大的小球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悬挂两球的细线长度要适当且等长B .由静止释放小球以便较准确地计算小球碰前的速度C .两小球必须都是刚性球且质量相同D .两小球碰后可以粘合在一起共同运动解析:选ABD .两线等长能保证两球正碰,也就是对心碰撞,以减小实验误差,所以A正确.由于计算碰撞前速度时用到了mgh =12mv 2-0,即初速度为0时碰前的速度为v =2gh ,B 正确.本实验中对小球的材质性能无要求,C 错误.两球正碰后,有各种运动情况,所以D 正确.3.(多项选择)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以下哪些操作是正确的( )A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B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C .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D .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解析:选BC .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没有必要一个用撞针而另一个用橡皮泥配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有共同速度,选项B 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原那么是先接通电源,C 项正确.4.在利用平抛运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中,安装斜槽轨道时,应让斜槽末端的切线保持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入射球得到较大的速度B .入射球与被碰球对心碰撞后速度均为水平方向C .入射球与被碰球碰撞时动能无损失D .入射球与被碰球碰撞后均能从同一高度飞出解析:选B .实验中小球能水平飞出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间相等.5.“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入射小球质量m 1=15 g ,原来静止的被碰小球质量m 2=10 g ,由实验测得它们在碰撞前后的x -t 图象如下图,由图可知,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 1v 1是________,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 1v ′1是________,被碰小球碰撞后的m 2v ′2是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题图可知碰撞前m 1的速度大小v 1=0.20.2m/s =1 m/s 故碰撞前的m 1v 1=0.015×1 kg ·m/s =0.015 kg ·m/s碰撞后m 1的速度大小v ′1=0.3-0.20.4-0.2m/s =0.5 m/s m 2的速度大小v ′2=0.35-0.20.4-0.2m/s =0.75 m/s 故m 1v ′1=0.015×0.5 kg ·m/s =0.007 5 kg ·m/sm2v′2=0.01×0.75 kg·m/s=0.007 5 kg·m/s可知m1v1=m1v′1+m2v′2.答案:0.015 kg·m/s 0.007 5 kg·m/s0.007 5 kg·m/s 碰撞中mv的矢量和是守恒的量6.用如下图的装置可以完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1)假设实验中选取的A、B两球半径相同,为了使A、B发生一维碰撞,应使两球悬线长度________,悬点O1、O2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____.(2)假设A、B两球的半径不相同,利用本装置能否完成实验?如果你认为能完成,请说明如何调节?解析:(1)为了保证一维碰撞,碰撞点应与两球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故两球悬线长度相等,O1、O2之间的距离等于球的直径.(2)如果两球的半径不相等,也可完成实验.调整装置时,应使O1、O2之间的距离等于两球的半径之和,两球静止时,球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答案:(1)相等球的直径(2)见解析7.把两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金属球用细线连接起来,中间夹一被压缩了的轻弹簧,置于摩擦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桌面上,如下图,现烧断细线,观察两球的运动情况,进行必要的测量,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测量过程中:(1)还必须添加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需直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两球被弹开后,分别以不同的速度离开桌面做平抛运动,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均为t=2hg(h为桌面离地的高度).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由两球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v·t,知两物体水平速度之比等于它们的射程之比,即v1∶v2=x1∶x2,因此本实验中只需测量x1、x2即可.测量x1、x2时需准确记下两球落地点的位置,故需要直尺、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和木板等.假设要探究m1x1=m2x2或m1x21=m2x22或x1m1=x2m2是否成立,还需要用天平测量两球的质量m1、m2.答案:(1)直尺、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天平(2)两球的质量m1、m2以及它们做平抛运动的射程x1、x28.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甲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甲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乙相碰并粘合成一体,而后两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下图.在小车甲后连着纸带,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1)假设已得到打点纸带如下图,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并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那么应选________段计算小车甲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小车甲和乙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或“DE〞).(2)已测得小车甲的质量m甲=0.40 kg,小车乙的质量m乙=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甲v甲+m乙v乙=________kg·m/s;碰后m甲v′甲+m乙v′乙=________kg·m/s.(3)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观察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点迹均匀的阶段BC应为小车甲与乙碰前的阶段,CD段点迹不均匀,故CD应为碰撞阶段,甲、乙碰撞后一起匀速直线运动,打出间距均匀的点,故应选DE段计算碰后共同的速度.(2)v甲=BCΔt=1.05 m/s,v′=DEΔt=0.695 m/sm甲v甲+m乙v乙=0.420 kg·m/s碰后m甲v′甲+m乙v′乙=(m甲+m乙)v′=0.60×0.695 kg·m/s=0.417 kg·m/s.(3)在误差允许X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v之和是相等的.答案:(1)BCDE(2)0.420 0.417(3)在误差允许X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v之和是相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2)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2)16.2 动量守恒定律(一) (6)16.3 动量守恒定律(二) (8)16.4 碰撞 (12)16.5 反冲运动火箭 (18)16.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20)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23)17.1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23)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26)17.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31)17.4 概率波 (33)17.5 不确定关系 (35)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38)18.1 电子的发现 (38)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1)18.3 氢原子光谱 (44)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 (46)18.5 激光 (52)第十九章原子核 (56)19.1 原子核的组成 (56)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59)19.3 探测射线的方法 (62)19.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64)19.5 核力与结合能 (65)19.6 重核的裂变 (68)19.7 核聚变 (72)19.8 粒子和宇宙 (74)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例1: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

例2: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

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2、活动建议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引入演示:(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

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

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

(二)进行新课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 一维碰撞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演示:如图所示,A 、B 是悬挂起来的钢球,把小球A 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线夹一角度a ,放开后A 球运动到最低点与B 球发生碰撞,碰后B 球摆幅为β角,如两球的质量mA=mB ,碰后A 球静止,B 球摆角β=α,这说明A 、B 两球碰后交换了速度;如果mA>mB ,碰后A 、B 两球一起向右摆动; 如果mA<mB ,碰后A 球反弹、B 球向右摆动。

以上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结论:以上现象说明A 、B 两球碰撞后,速度发生了变化,当A 、B 两球的质量关系发生变化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同。

(2)追寻不变量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量只有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

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它们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1v '、2v ',规定某一速度方向为正。

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和物体的质量m 的关系,我们可以做如下猜测:22112211v m v m v m v m '+'=+222211222211v m v m v m v m '+'=+22112211m v m v m v m v '+'=+分析:①碰撞前后物体质量不变,但质量并不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

②必须在各种碰撞的情况下都不改变的量,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

2、实验条件的保证、实验数据的测量(1)实验必须保证碰撞是一维的,即两个物体在碰撞之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之后还沿同一直线运动; (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测量两个物体在碰撞前后的速度。

测量物体的速度可以有哪些方法? 总结:速度的测量: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如利用匀速运动、平抛运动,并借助于斜槽、气垫导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来达到实验目的和控制实验条件。

课件:参考案例――一种测速原理如图所示,图中滑块上红色部分为挡光板,挡光板有一定的宽度,设为L,气垫导轨上黄色框架上安装有光控开关,并与计时装置相连,构成光电计时装置。

当挡光板穿入时,将光挡住开始计时,穿过后不再挡光则停止计时,设记录的时间为t,则滑块相当于在L的位移上运动了时间t,所以滑块匀速运动的速度v=L/t。

3、实验方案(1)用气垫导轨作碰撞实验(如图所示)实验记录及分析(a-1)实验记录及分析(a-2)实验记录及分析(a-3)实验记录及分析(b)实验记录及分析(c)(2)用小车研究碰撞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桌面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

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

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个小车连接成一体(如上图)。

通过纸带测出它们碰撞前后的速度。

16.2 动量守恒定律(一)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和动量守恒的条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二节动量守恒定律(一)(一)引入新课上节课的探究使我们看到,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碰撞,碰撞前后mυ的矢量和保持不变,因此mυ很可能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二)进行新课1、动量(momentum)及其变化(1)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

记为p=mv 单位:kg·m/s 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大家知道,速度也是个状态量,但它是个运动学概念,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运动,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了物质便没有运动.显然地,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

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1、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2、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 1 矢量差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2、系统内力和外力(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

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公式:m 1υ1+ m 2υ2= m 1υ1′+ m 2υ2′ (2)注意点:① 研究对象: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

② 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 ③ 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④ 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

要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当F 内>>F 外时,系统动量可视为守恒; 思考与讨论:如图所示,子弹打进与固定于墙壁的弹簧相连的木块,此系统从子弹开始入射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子弹与木块作为一个系统动量是否守恒?说明理由。

分析:此题重在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系统),对应不同的过程中,受力情况不同,总动量可能变化,可能守恒。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是正确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应的物理规律,不能生搬硬套。

例2:质量为30kg 的小孩以8m/s 的水平速度跳上一辆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平板车,已知平板车的质量为90kg ,求小孩跳上车后他们共同的速度?解:取小孩和平板车作为系统,由于整个系统所受合外为为零,所以系统动量守恒。

规定小孩初速度方向为正,则:相互作用前:v 1=8m/s ,v 2=0,设小孩跳上车后他们共同的速度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1v 1=(m 1+m 2) v ′解得数值大于零,表明速度方向与所取正方向一致。

课后补充练习(1)一爆竹在空中的水平速度为υ,若由于爆炸分裂成两块,质量分别为m 1和m 2,其中质量为m 1的碎块以υ1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求另一块碎片的速度。

(2)小车质量为200kg ,车上有一质量为50kg 的人。

小车以5m/s 的速度向东匀速行使,人以1m/s 的速度向后跳离车子,求:人离开后车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