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 铁路 断链计算
铁路统一里程和长短链

铁路统一里程和长短链
长短链
铁路上的长短链分为外业断链和内业断链
内业断链是在设计阶段产生的,比如已经设计好了,因某种原因要修改(比如曲线半径修改),就要设置断链。
如果不采用断链的方法,所有已经设计好的文件就要全部修改里程,这样工作量就太大了。
施工时先按此施工,竣工时再统一排里程。
有时断链并不是一米半米的,做概算时应按实际长度(去掉断链)计算。
外业断链,单线铁路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复线铁路长短链是绝对会用到的,复线地段里程要求上下行要统一,并行地段上下行里程相同很容易,但碰到复线非并行地段就没法做到统一了,这时候一般以其中一条线为基准(我们一直以下行线为准)其里程一直顺延,另一条线里程丈量时从分线开始直到再次并线时所量出的里程和基准线里程不是同一个值,有可能长有可能短,长了就设置长链,短了就设置短链,但是长短链的设置要避开桥梁、隧道、曲线。
长链多用在直线段,短链多用在曲线地段。
现场长短链没有特殊标志区分,只有带公里标的长链在公里标的数字后会加一个字母以示区分。
举例一:每条线路建成后有一个统一的里程数据,如京广线以北京西为起点(0km),广州为终点(2294km);北京局与郑州局交界口为安阳(502km)。
假如北京局管内进行改造后,里程会发生变化,重新测量后,至安阳为500km,而郑州局的起始里程仍为502km,这2km即为短链,反之为长链。
铁路上的长短链分为外业断链和内业断链

铁路上的长短链分为外业断链和内业断链
铁路上的长短链分为外业断链和内业断链,内业断链是在设计阶段产生的,比如已经设计好了,因某种原因要修改(比如曲线半径修改),就要设置断链。
如果不采用断链的方法,所有已经设计好的文件就要全部修改里程,这样工作量就太大了。
施工时先按此施工,竣工时再统一排里程。
有时断链并不是一米半米的,做概算时应按实际长度(去掉断链)计算。
外业断链,单线铁路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复线铁路长短链是绝对会用到的,复线地段里程要求上下行要统一,并行地段上下行里程相同很容易,但碰到复线非并行地段就没法做到统一了,这时候一般以其中一条线为基准(我们一直以下行线为准)其里程一直顺延,另一条线里程丈量时从分线开始直到再次并线时所量出的里程和基准线里程不是同一个值,有可能长有可能短,长了就设置长链,短了就设置短链,但是长短链的设置要避开桥梁、隧道、曲线。
应根据现场实测值设置。
我这的资料里现场最长的一条长链要两公里多。
现场长短链没有特殊标志区分,只有带公里标的长链在公里标的数字后会加一个字母以示区分!。
公路材料运距计算与路面混合料运距计算示例

公路材料运距计算与路面混合料运距计算示例点击率:1035 资料整理:郭俊飞来源:本站发布人:郭俊飞时间:2010-8-8 在计算材料的预算价格时,要涉及到运距问题。
《公路基本建设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中规定:“一种材料如有两个以上的供应点时,都应根据不同的运距、运量、运价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运费”。
下面仅就平均运距有关问题作介绍。
1、关于运料终点的确定公路工程是线形构造物,所以材料运距终点的确定对运距的计算影响极大。
一般可按下述办法确定运料终点:⑴石方工程为各个集中石方地段的中心桩号。
⑵路面工程为各类型路面地段中心桩号。
⑶大中桥工程为桥址中心桩号,并增加材料场内搬运距离。
在计算运费时可多计一次装卸费。
⑷沿线房屋为房屋所在地相应路线桩号加横向距离。
⑸小桥、涵洞及其他构造物比较复杂。
如分布较均匀时,可取路线中点;分布不均匀时,可分段确定。
2、关于料场经济供应范围的确定当公路工程沿线有若干个同种材料的供应点(料场)时,则两相邻料场间可以确定一个经济分界点。
这个经济供应范围的分界点的确定原则是:当两料场的材料单价相等时,其分界点距前、后两料场的路相等。
某路段料场分布图如图9-2所示。
而料场的经济分点K可按下式计算:图9-2 经济分界点当桩号>桩号时,则:计算桩号时要注意:路线起、终点至最近料场上路的经济范围内,其起、终点即为经济分界点,不必计算;若有断链桩要予以考虑。
例:i号料场j号料场=0.6km 1.3km桩号:K20+020 桩号:K25+300 试确定两料场的经济分界点:A= (K25+300)-(K20+020) =5.28则分界点K桩号为:K点桩号=(K20+020)+ (K2+990)= (K23+010)3、材料平均运距计算⑴路面工程材料平均运距的计算当路面设计结构类型确定后,先确定各个料场供应的经济界限,再计算每种材料的平均运距。
当代表路面厚度,为宽度,为长度,则如图9—3所示的每个料场的平均运距为:图9—3 材料供应示意图而全线路面材料平均运距为:当路面宽度不变时,上式可简化为:要注意,以上计算的前提是某种材料的各料场材料单价相等,否则要考虑料场单位不相等的因素。
关于道路长短链的问题

关于道路中长短链的问题在丈量过程中,出现桩号与实际里程不符的现象叫断链.断链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指两种:一种是由于计算和丈量发生错误造成的;另一种则是由于局部改线,分段测量等客观原因造成的。
断链有"长链"和"短链"之分,当路线桩号长于地面实际里程时叫短链,反之则叫长链.其桩号写法举例如下:长链:k3+110=k+105.21 长链4.79 m短链:k3+157=k3+207 短链50m所有断链桩号应填在"总里程及断链桩号表"上,考虑断链桩号的影响,路线的总里程应为:路线总里程=终点桩里程-起点桩里程+∑长链-∑短链在线路选择中为什么要设长短链? % ]G'u这个是线路实际测量里程工作开展与室内画线里程之间出现的差值,即如果室内画线是5km,而实际测量时不一定就是5km.可能是4.8km或5.2km,这样就出现了长链或短链其实是这样的,比如说,在外业第一次定线的时候是K0+000~K20+000,测量放线后,各种调查数据都已经回来了,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K10+000~K15+000这段路线要改线,改线后,以前的这5公里可能长于5公里,也可能短于5公里,但是K0+000~K10+000及K15+000~K20+000这两段是不需要改的,如果里程继续顺排的话,K15+000~K20+000这段的里程桩号也要变,所以一般在K15+000(老桩号)这里设断链,断链以后的桩号不变,相应的测量数据要不需要改变,主要是为了减少路线方案对测量数据的影响。
断链在公路、铁路、电力等与线路有关的行业经常用到!几个原因: OmX(3>:91,经常外业分了几个队就会形成短链或者长链 }EZd=_kAq~2,或者一个公司做一段,每段之间就能形成短链或者长链 2aUy1*aM3,方案不是按照线路顺序稳定的,中间某一段稳定了,但是其他地方改线了 ! uyC$8V*l4,方案的频繁变动,有些工作已经做了里程就不顺了也没有必要顺了KDX34Fr1但是总的来说,短链还行,长链有重复的里程,容易把人搞晕Q:在地铁隧道施工中看到标段里面有提示长链0.46?A:与道路工程中的长短链是一回事.在测量过程中,有时因局部改线或事后发现测量有误或计算错误,造成路线里程桩号不连续,叫断链.断链分长链和短链两种,长链是指原先路线记录的里程比实际的地面里程要短时,就叫长链,相反则叫短链. 所说的长链0.46米,就是原先隧道记录的长度比实际的长度要短0.46米,或是说实际的长度比设计时的要长0.46米.断链分为长链和短链:所谓长链,是指实际长度比里程桩号长了,比如说K5+000=K4+500,这就表示实际上比桩号长了500m,在计算里程时应在起始桩号之差上加上500m;短链则相反,指实际长度比里程桩号表示的短了,如K4+500=K5+000,这就表示实际上比桩号短了500m,在计算实际里程时,应减去500m。
铁路与公路计算程序5800(实用)

铁路与公路计算程序5800(实用)如有雷同请,按照我的程序进行编写。
QXYS(曲线要素表)N=1=>Goto 1↙N=2=>Goto 2↙……(注:每个N=?代表一条线路,如有多个线路继续添加入N=*)Lbl 1↙(注:Lbl N 到下一个Lbl N 之间是第N条线路的数据)0→S:143686.379→A:113455.055→B:28°31′44″→C:-1000→I:54.259→K:-1000→T↙If L≧S And L ﹤K :Then Goto 0 :IfEnd↙54.259→S:143734.729→A:113479.663→B:25°25′12″→C:10^(45)→I:321.279→K:10^45→T↙If L≧S And L ﹤K :Then Goto 0 :IfEnd↙(注:如有多个曲线元要素继续添加入数据库QXYS中)……Lbl 2↙0→S:143686.379→A:113455.055→B:28°31′44″→C:-1000→I:54.259→K:-1000→T↙If L≧S And L ﹤K :Then Goto 0 :IfEnd↙54.259→S:143734.729→A:113479.663→B:25°25′12″→C:10^(45)→I:321.279→K:10^45→T↙If L≧S And L ﹤K :Then Goto 0 :IfEnd↙(注:如有多个曲线元要素继续添加入数据库QXYS中)……Lbl 0↙Return↙FSZB(反算坐标)Lbl 0:Prog “QXYS”:Prog “ZSZB”:Z=O-90↙P=(R-Y)cos(Z)-(M-X)sin(Z):L=L+P↙If Abs(P)≥0.001↙Then Goto 0↙Else Goto 1↙If End↙Lbl 1:Q=(R-Y)cos(O)-(M-X)sin(O)↙Return↙ZSZB(正算坐标)90÷π→F:(L-S)÷4→H:HHF(1÷T-1÷I) ÷(K-S) →U:2HF÷I→↙DC+D+U→E↙C+2D+4U→W↙C+3D+9U→G↙C+4D+16U→O↙O+J→P↙A+Abs(H)÷3(cos(C)+4(cos(G)+cos(E))+2cos (W)+ cos (O))+Q cos (P) →X↙7B+Abs(H)÷3(sin(C)+4(sin(G)+sin(E))+2sin (W)+ sin (O))+Q sin (P) →Y↙Int(O)+ Int(Frac(O)×60) ÷100+ Frac(60×O)×60÷10000→O↙Return↙XH(循环)?N↙(注:程序开始运行时提示输入N,也就是线路序号)…Lbl 0:“1.LC→XY”:“2.XY→LC”:?V:If V=1:Then Goto 1:Else Goto 2:IfEnd↙Lbl 1:?L:Prog “QXYS”:“JL”?Q:?J:Q=0=>J=0:Prog “ZSZB”:“X=”:X ▲“Y=”:Y ▲“FWJ=”:O ▲Goto 0↙Lbl 2:?L:Q=0:J=0:“XO”?M:“YO”?R:Prog “FSZB”↙“LC”:L ▲“JL”:Q ▲Goto 0↙变量说明:S……..起点里程A…..起点X坐标B….起点Y坐标C….起点方位角I ….….起点半径K…..终点里程T .…终点半径L….计算点里程J…输入左右(左-,零,右+)角度Q….中桩到边桩的距离注意:1:计算中桩坐标J D,JL 等于零。
铁路线路中心线IFC标准编制与应用实践

0 引言通常各线路软件以专有格式存储线路中心线(Alignment)数据,满足企业自身应用,但造成跨软件平台共享数据困难。
为解决铁路线路中心线信息传递和BIM模型线性定位问题,基于国际智慧建筑联盟(buildingSMART)IFC Alignment 1.0标准编制了铁路IFC Alignment 1.0标准,是“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1]的组成部分。
经实践检验,该标准适用于铁路线路中心线信息传递,并已应用于多个铁路BIM生产项目。
1 buildingSMART IFC Alignment 1.0标准线路中心线实体(IfcAlignment)主要是对IFC标准的几何拓展,派生自定位实体(IfcPositioningElement),位于I F C标准核心层。
I f c A l i g n m e n t包括线路平面(I f c A l i g n m e n t 2D H o r i z o n t a l )、线路纵断面(IfcAlignment2DVertical)。
线路平面由X /Y 平面内1组有序、首尾相连的线路平面线段(IfcAlignment2DHorizontalSegment)组成;线路纵断面为沿线路平面展开的高程曲线,由1组有序、首尾相连的线路纵断面线段(IfcAlignment2DVerticalSegment)组成。
buildingSMART IFC Alignment 1.0标准结构见图1。
buildingSMART IFC Alignment 1.0标准不能完全满足铁路应用需求,主要原因如下:(1)缓和曲线定义为特定的回旋线型(ClothoidalCurve),不支持正弦型(SinusoidalCurve)等常用缓和曲线类型,不具备普适性。
(2)不支持断链表达,无法描述里程不连续情况。
2 铁路IFC Alignment 1.0标准铁路I F C A l i g n m e n t 1.0标准编制应尽可能保持与b u i l d i n g S M A R T已发布标准一致[1],该标准在buildingSMART IFC Alignment 1.0标准的基础上,对铁路常用缓和曲线统一参数表达、里程系统和非几何属性等方面进行了修改。
铁路线路计算

铁路线路计算1名词解释(有计算公式时,应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货运密度、货流比、货运波动系数、铁路设计年度、轮周牵引力、车钩牵引力、列车运行基本阻力。
答:货运量:一年内单方向需要运输的货物吨数,应按设计线(或区段)上、下行分别由下式计算: ∑=iC C (104 t/a)式中 C i某种货物的年货运量(104 t/a )。
货物周转量:设计线(或区段)一年内所完成的货运工作量,可根据单方向一年内各种货运量C i (104 t/a )与相应的运输距离L i (km )按下式计算: ∑⨯=)(iiHZ L C C (104 t .km/a )货运密度:设计线(或区段)每km 的平均货物周转量。
LC C HZM =(104 t .km/km.a ) 式中C HZ ——设计线(或区段)的货物周转量(104 t .km/a ); L ——设计线(或区段)的长度(km )。
货流比:轻车方向货运量C Q 与重车方向货运量的比值。
ZQ QZ C C =λ货运波动系数:指一年内最大的月货运量和全年月平均货运量的比值,以β表示。
全年月平均货运量一年内最大的月货运量=β2.韶山3型电力机车牵引列车在线路上运行,当列车运行速度为40km/h 时,计算机车的最大粘着牵引力。
(注:机车粘着质量P μ=138t ,粘着系数按式(1-7)计算。
)解:268.04081001224.081001224.0=⨯++=++=V j μ机车的最大粘着力为:)(04.362813268.081.913810001000N g P F j =⨯⨯⨯=⋅⋅⋅=μμμ根据教材图1-5所示电力机车牵引特性图,采用持续制,确定当列车运行速度分别为60km/h 、80km/h 时,机车的最大牵引力(特性曲线外包线)。
答:当列车运行速度为60km/h 时,机车的最大牵引力为255100N; 当列车运行速度为80km/h 时,机车的最大牵引力为142200N;3某列车采用韶山3型电力机车牵引,机车质量P=138t ,列车牵引质量G=2620t ;车辆均采用滚动轴承;计算当列车以最低计算速度运行时,列车基本阻力与列车平均单位基本阻力。
铁路发运合理损耗计算公式

铁路发运合理损耗计算公式在铁路运输领域,合理损耗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合理损耗计算可以帮助铁路公司合理安排资源,控制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因此,铁路发运合理损耗计算公式是铁路运输管理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合理损耗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损耗,包括自然损耗、人为损耗等。
合理损耗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货物的性质、运输距离、运输方式等。
在铁路运输中,合理损耗的计算公式通常是根据货物的特性和运输条件来确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货物的特性。
不同类型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
例如,易碎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振动和碰撞而造成损耗,而液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有泄漏损耗。
因此,货物的特性是确定合理损耗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运输距离也是影响合理损耗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运输距离越长,货物的合理损耗就会越大。
这是因为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货物会经历更多的振动和运输环境变化,从而导致更多的损耗。
此外,运输方式也会对合理损耗产生影响。
不同的运输方式会对货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损耗。
例如,铁路运输相对来说比公路运输更稳定,货物损耗会相对较小。
因此,运输方式是确定合理损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铁路运输中,合理损耗的计算公式通常是根据以上因素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合理损耗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合理损耗 = 货物特性系数×运输距离系数×运输方式系数。
其中,货物特性系数是根据货物的特性来确定的,不同类型的货物有不同的货物特性系数;运输距离系数是根据运输距离来确定的,运输距离越长,运输距离系数就越大;运输方式系数是根据运输方式来确定的,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运输方式系数。
通过以上公式,铁路公司可以根据货物的特性、运输距离和运输方式来确定合理损耗,从而合理安排资源,控制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除了以上因素外,合理损耗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货物包装、运输环境等。
这些因素也会对合理损耗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计算中也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铁路断链计算一、先把断链搞清楚断链其实在道路路线中经常会遇到,甚至可以说没有遇到断链反而不正常,那么什么是断链,什么是长链,什么又是短链,可能还有很多现场测量人员还不十分熟悉。
1.断链的产生先来看看断链是怎么产生的。
断链,指的是因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的桩号不连续的现象。
分段测量,这个很好理解,我曾经就遇到过,1999年在湖南沅陵,进行一条县道的改建勘测,总长45公里左右,分两支队伍同时测量,我所在的队伍测后面那一段,当时勘测起点就按老道路的桩号假定了一个起点桩号,很显然,这个假定的桩号肯定不会与前面那段道路测量的终点桩号正好一样(不然可以去买彩票了),这样就产生了断链,此处桩号不连续。
局部改线,怎么会发生局部改线呢,其实,这种情况大多会发生在勘测设计文件在评审后的修改上,专家在评审设计文件,会提出很多意见(体现专家的作用),有些意见就会说:某某路段半径要改大(或改小)一点,以便占用更少的农田;某某路段要向这个方向偏移一些,以减少填方数量;这段路线走这里不行,从村外绕过去。
得,专家的意见,若拿不出充足的理由来反驳,就乖乖地照做吧。
于是集合队伍,又开拔到现场,重新计算路线,打桩,测量,数据出来了,当调整的路段重新回到原设计的路线上时,桩号不连续了,设断链吧。
还有时候,当现场勘测人员现场拿不定注意,在某某路段选取了两个路线方案,测量对自己推荐一条路线方案,连续推算桩号过去,另一条作为比较线,推算桩号与正线汇合时,汇合点的桩号不连续,后来专家一评审,觉得比较线要好,就用它了(设计院怎么就这么背),得,断链又产生了。
还有一种情况,都不好意思讲,有一次我碰到了,就是,测量过的路线,回过头来突然发现某个交点的要素计算错误,导致桩号也算错了,有错就改啊,断链于是又产生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条路线,不产生断链,基本可以说是不正常滴。
有人说了,既然断链是桩号不连续,那为什么不把断链后面的桩号重新推算,使它连续呢?不就解决了吗?这个问题的提出者,显然没有搞过路线勘测,先拖出去打……。
我们都知道,桩号是确定道路中线点的位置的表示,在路线平面参数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一个桩号可以唯一地表示路线中线上的一个点的位置。
路线的桩号,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整20米的桩号,一种是曲线要素桩(ZH/HY/QZ/YH/HZ),道路勘测,就是放样出这些桩号的实际位置,再测量高程、横断面数据,可以说,每一个桩号及其相关的数据,无不渗透着勘测人员的心血。
再回过头看看前面那位,提出把断链之后的桩号重新推算,就意味着重新推算出的整20米桩和曲线要素桩,都要重新拉队伍到现场重新测过,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
2.断链点的位置与标记先理解一下断链点这个名词,断链点就是新老桩号不连续的那个点。
一般来说,断链点之前的是改线后的新桩号(当然改线路段之前的桩号还是老桩号,原测量数据可继续利用),断链点之后的桩号则是老桩号(可利用原测量数据,直到又碰到另一段改线)。
断链点设在什么位置合适呢,这个我们施工人员不搞勘测可以不需要知道,但理解一下也不是坏事。
从前面讲断链的产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与此相关的结论:改线后,老桩号利用得越多越好。
因此,从我多年来勘测的经验来讲,断链点的设置位置一般有如下特点:(1)最好设在改线与老线正好相接的位置上;(2)绝对在直线上,有些就在HZ(YZ)点上,有设在曲线上的你找我(先声明,HZ/YZ 点后面紧接着另一个曲线的不算啊)。
断链的标记,一般在平面图、直曲表、纵断面图等图表中均有表示,看几幅截图:这是平面图上的:这是纵断面图上的:这是直曲表上的:还有直曲表上这样表示的:断链点不管在哪里标记,始终要搞清楚断链的表示方法,均按类似这样的格式:K50+622.760 = K50+621.166。
很显然,这是一个等式,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等式显然不成立,不等于还差不多。
但是,这不是数学等式,它表示的是新老桩号的交汇点(即断链点)。
只要看懂了这个等式,就不管再标记什么长链、短链,长多少、短多少,不管在平面图、纵断面图上是否再有标记,一切都不重要了,换句话讲,你理解了这个等式,其它的你就可以自行确定了。
等式前面的桩号(搞设计的同志千万不要搞错了,前后是有区别的,等式的交换律在这里绝对不能起作用)表示的是改线段的结束桩号,等式后面的桩号是与之相接的老路线桩号。
换个角度理解,路线桩号推算到这里(等式前面的桩号),突然不连续了,突然以另一个桩号出现(等式后面的桩号),而这两个不相等的桩号,实地表示的则是同一个位置的点位(计算出来的坐标应该相等)。
3.长链与短链长链和短链是断链的两种类型,很多同志经常犯迷糊,碰到了要韵半天的神。
再来看断链等式,说是等式,其实两边的桩号绝对不会相等(相等就不是断链了),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前面桩号大于后面桩号,另一种是前面桩号小于后面桩号。
先看第一种,前面桩号大于后面桩号,比如:K112+943.305 = K112+900.001,我们会发现:桩号有重复,比如前面我们桩号推算到了K112+943.305,又突然从K112+900.001开始,那么断链点之后从K112+900.001~ K112+943.305这一段桩号就和与断链点之前有重复的桩号。
这种情况,就称为长链,长多少呢,就是两桩号之差,43.304米,因此必然标记长链43.304米。
再看第二种,前面桩号小于后面桩号,比如:K115+309.227 = K115+320.001,我们会发现:桩号有空白,前面我们桩号推算到了K115+309.227,又突然从K115+320.001开始,那么从K115+309.227~ K115+320.001这一段桩号就不会出现。
这种情况,就称为短链,短的距离,同样是两桩号之差,10.774米,因此必然标记短链10.774米。
总结成一句简短的话,就是:桩号重叠为长链,桩号间断为短链。
记住了!实际应用中要特别注意长链,因为有桩号重叠,比如K112+943.305 = K112+900.001,会出现两个K112+920、两个K112+940重复的桩号,就一定要搞清楚了哪个是断链点之前的,哪个是断链点之后的。
而短链,因为桩号是间断的,中间会缺失部分桩号,不会出现重复桩号,实际应用中倒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只要别以为丢了桩到处找桩就行了。
二、交点定位与交点计算范围前面说明过每一条数据的格式:每个方框就是一个数据,共11个方框,其中第一个方框是交点定位的判别依据,我这里称之为交点定位临界点,其余10个方框是定义为矩阵Mat A的十个因子的,是交点的主要数据,其中前面八个数据意义非常明确,这里就不啰嗦了,而最后两个数据,一个是交点的计算起点桩号,一个是交点的计算终点桩号,这两个起终点桩号,就构成了交点计算范围。
这里,重点讲述交点定位临界点和交点计算范围,因为这对于后面断链的处理、卵形曲线的处理、单一直线的处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交点定位临界点与交点定位桩号范围一般情况下(注意我说的是一般情况,没有断链、卵形曲线等特殊情况),交点定位临界点定义为下一交点的ZH点(或路段计算终点),当程序判定输入的桩号小于等于临界点时,就定位在了本交点上。
由于数据库程序每一条数据是将交点从小到大依次编写的,程序将顺序地从第一个临界点开始判别,因此实质上程序是判别当输入桩号大于前一临界桩号、小于等于本临界桩号时(这个范围称为交点定位桩号范围),才定位在本交点上。
因此,交点定位桩号范围一般是从本交点的ZH点到下一交点的ZH点,鉴于可能出现两曲线之间的直线段为0的复曲线,在输入定位桩号定位计算交点时,最好取交点曲线上的任一桩号。
2.交点计算范围所谓交点计算范围,是指利用当前的交点数据,可有效地计算出中桩坐标的桩号范围。
可以容易地得知,一般情况下,交点计算范围包括本交点的平曲线,以及本平曲线之前和之后的直线段(如果有的话)。
我们可以看出,根据交点计算范围的定义,相邻两交点曲线间若存在直线段,则该直线段则成为相邻两交点的重复计算范围,即既可在前一交点内计算,也可在后一交点内计算,并且均可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定义了交点计算范围,当输入的桩号超过此范围时,程序会提示“KP OUT”,表示桩号超出范围,提示使用者注意。
因此,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和设定交点计算范围,以免到了现场计算出错还不知道,切记切记。
三、断链的处理现在终于回到了正题,讲述ROAD-2程序进行断链的处理与计算,这实在没有办法,因为没有前面的铺垫,就没法讲断链的处理。
1.有断链时的交点定位与交点计算范围当存在断链时(这是特殊情况,不再是一般情况),交点定位临界桩号就有了一点小小变化。
断链之前的那个交点的定位临界点就不应选择下一交点的ZH点,而应选择断链点的桩号。
什么,断链点有两个桩号?废话,当然用等号前面的那个桩号了!而交点的计算范围,则不再遵循从上一交点的HZ点开始,至下一交点的ZH点结束的规定,而改为:(1)对于断链点之前的交点,交点计算范围从上一交点的HZ点开始,至断链点结束(桩号为改线桩号,即等式之前的那个桩号);(2)对于断链点之后的交点,交点计算范围则从断链点开始(桩号为老桩号,即等式之后的那个桩号),至下一交点的ZH点结束。
如此,数据库子程序的编写就OK了,当然,这还只是断链处理过程中第一个注意事项,重要的还在后面的程序操作上。
2.工程实例(感谢校友曾令武提供工程实例)根据某高速公路的直曲表,在13公里范围内有一长链和一短链两个断链,非常典型,就用它了。
.直曲表太大,只好拆成两半,不然字就看不清了,请各位见谅。
3.数据库文件ROAD-DATA2的编写编写数据之前,我们先仔细看一下,容易看出,第一个断链点K112+943.305 =K112+900.001在JD59和JD60之间的直线段内,而第二个断链点K125+309.227 =K125+320.001在JD65和JD66之间的直线段内。
因只研讨断链,我们只编写了这四个交点的数据(省略了中间六个交点的数据),编写时为操作方便采用了简化坐标和简化桩号。
数据库子程序中,红色字体均是断链相关的桩号,编写时一定要结合前面的讲述编写准确。
计算时,记得要把ROAD-2程序第二行调用的数据库子程序名称改为“ROAD-DATA2”。
4.验证与应用示例首先看第一个断链点K112+943.305 = K112+900.001,既然这两个桩号表示的是同一个点,那么计算出来的平面坐标应该相等,我们用计算器算一下看,先算等式左边的桩号K112+943.305,它应该在JD59的计算范围内。
退出程序,再次执行,计算等式右边的桩号K112+900.001,它应该在JD60的计算范围内。
由以上验证计算可看出,断链点K112+943.305和K112+900.001两个桩号的坐标计算结果相同,均为X=17412.741,Y=543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