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合集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当今教育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随着知识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一、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首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潜能。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个性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构建和深化。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共同探索和创造新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学生参与决策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教育决策。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唯一的决策者,学生被动接受和执行。

然而,现代教育认识到学生在教育决策中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评价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这种学生参与决策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变革的挑战。

总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 新理念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 重新认识学生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

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

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潜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他们负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

2. 合作学习: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交流思想,提高学习效果。

3. 问题导向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和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并与学生一起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通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对新课程有了一些认识: 1.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舞台而是师生交流的舞台。

2.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是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学生发展的场所。

3.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探究的场所。

1.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

很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之间,中间断了一节,您说会怎么样?以学生为本,其实说的就是传承,接力棒需要有人接的,如果只有第一个,而没有第二个,那会是怎么样? 2.以学生为本主要体现的是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学习,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将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3.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核心,所以,教育要从核心抓起,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在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

相比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和探究。

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

本文将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实施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听众”,因而容易产生学习的厌倦和无效习惯。

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观点、讨论问题、参与实践等,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这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因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也会有所不同。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表达。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科专业能力,以便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引导和支持。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引导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并且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需要主动参与和配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且能够团结合作,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

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并且能够接受和应对教师的指导和评价。

通过这样的参与和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学生为主体__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__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

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

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

“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

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

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

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查字典文档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

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知识要点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

⑵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

⑶围绕教学目标,椐认知规律,选择精当的训练题,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这是文化素质的面。

⑷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点、线、面构建的立体,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

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二、再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

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挑战。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800字(7篇)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800字(7篇)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800字(7篇)关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范文):1我们在新课程中倡导学生主体交流、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效果。

为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在新课程整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确定位置,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

为此,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采用启发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简单的问几个为什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积极讨论交流。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逐步体验成功,形成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内化。

新课程整改要求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发展的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

努力实现教学由“教”转化为“导”,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能力转化。

努力创设生动活泼、实践高效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新天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理念、新方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

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

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

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

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

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 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结合实际,实行集体备课,并结合学校的学生情况,特制定该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及特点,特开展集体备课,在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集体备课目标及措施
(一)、目标
1、以学生为本。

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业生易接受、易掌握的运动项目,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久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抓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小群体合作学习的风气,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知识与能力并举,在教学过程中,巩固所学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并强化能力的培养。

(二)、措施
1.固定时间、地点、人员:教研组为单位,每周三次在严安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做好考勤记录。

2.固定各次备课内容:集体备课时,我们将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

3.结合学年实际:各教师必须根据本学年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4.及时反馈改进: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大家做在一起解难释疑。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在教学例题时,尽可能多让学生先做后评。

例题往往是在复习旧知后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很好的铺垫,所以例题可采用让学生先尝试解答再评讲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在形成知识时,尽可能多让学生归纳总结。

概念、规律等的形成、课堂的小结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利用小黑板逐步演示把一个物体(一块蛋糕、一张长方形纸)、一个计量单位(1米、1小时)、一个整体(4个苹果、6只熊猫)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

然后出示“刚才我们把哪些物体分的?怎样分的?取了其中几份?”等问题,老师也可在题目的下面可以适当的写上“把**平均分* *,取其中的**的数”,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什么是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的数叫做分数的意义)再如,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通过“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收获?”之类的提问,组织学生自己总结。

通过归纳本课内容,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同时,老师也应该采用比较新颖的方面来归纳一些比较难懂易错的知识,比如五年级这学期学到的体积和容积以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我采用了楼梯教学三、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让学生进行练习。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往往一灌到底,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作固定的容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要求每位教师转变观念,把教学作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给学生练习。

我在一次南康实习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说一所重点中学规定每位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起先大家有点不理解,三年后,当家长都愿把子女送到这所学校就读时,校长在记者采访他时说:“没有什么大的诀窍,唯一的诀窍就是规定每堂课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名词解释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名词解释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名词解释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将学生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求知欲望为目标,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他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运用者。

教师通过了解各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实验研究和团队合作,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和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愿意去主动参与学习。

只有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合作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应该扮演主角,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教育环境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种教育下,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以合作、引导、激励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则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应运而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

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成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为什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因

为什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因

为什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因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大家想想,老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却像一群小木偶,听得打瞌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有点让人无奈?所以说,为什么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呢?学生们是课堂的主角,不是配角。

就像一部电影,主角才是最吸引人的。

你想想,如果所有的戏份都在老师身上,那谁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呢?学习就像一场聚会,大家都得参与,才能热闹非凡。

学生们的主动参与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谁还愿意听那种像广播一样单调的声音呢?再说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是学习的动力哦!想象一下,课堂上老师讲解枯燥的知识,学生们一个个像是喝了迷糊汤,完全不在状态。

可要是老师问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哇,那个反应绝对是火花四溅的。

每当学生被引导去探索新知识,那个兴奋的表情就像看到新玩具一样。

课堂不就是一个让学生发现世界的地方吗?当学生主动去探寻知识时,他们的眼神闪烁着光芒,简直能把整个教室都照亮。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不只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会用。

就像煮饭,光知道食材的名字可不行,还得会调味、掌握火候。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和讨论,就像让他们在厨房里动手,慢慢琢磨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你想啊,等他们长大了,走上社会,遇到问题怎么办?只能瞪眼愣神?不行,得有自己的见解,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

让学生参与课堂,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个别学生在发言,其他人无所事事,那可就有点无趣了。

要是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合作,简直就像在打团队战一样,气氛轻松愉快,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

这种互动不仅能让学生们学到更多,也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未来走上社会时,才能与人有效沟通,齐心协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想象一下,老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那一瞬间,那个学生可能会有些紧张,但一旦开始发言,他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发光发热的。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

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没有了千万个朝气蓬勃的学生,无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团体多么扎实的硬件设施多么雄厚的师资队伍都不可能使得一个学校的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特定到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同样的思路,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在这种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苏省江阴市:蒋仪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成为现在的学习主人,未来的社会主人。

一、更新观念,创设创新氛围。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学习,新颖的师生关系应是相互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

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胆地对教材提出疑问,教师应积极给予肯定,这是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最好肯定。

学生只有把书本、权威当作"对手",敢于对权威评头品足,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充满自信的人。

二、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1、敢于和善于提问题。

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

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针对课题提问。

(2)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

(3)从课后思考题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问。

(4)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

(5)从语言的运用上提问。

(6)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提问,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看有什么值得提问的地方。

主题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体

主题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体

主题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教育领域引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能力主题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知识并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并通过问问题、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

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创造力,在解决问题时也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素质发展主题教育注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通过设置各种学习任务和项目,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主题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健康意识等。

通过全方位的成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展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目标。

三、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与探索欲望主题教育整合多种资源和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将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使得学科之间的边界模糊化。

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促使他们对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每一个主题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会积极探索相关领域,并且愿意为了获得更多知识而努力。

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主题教育以培养社会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凝结着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精华。

从每个主题中,学生将能够感知和理解社会的现实问题,并通过研究和讨论产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树立人文关怀、环境意识等一系列积极的品质。

五、提高教学效果与实践操作主题教育以探索性学习为核心,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知识传递与交流。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其中,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主题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

主题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

主题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主题教育则将更加聚焦于学生身上。

主题教育以学生为主的目的在于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他们所需的资源和指导,使其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得到积极而全面的发展。

一、关注个体差异主题教育以学生为主,首先需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才能、兴趣和潜力。

因此,在实施主题教育时,应该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

对于优秀学生,可以通过提供更高层次、更深入的任务来挑战和激励他们;对于较弱学生,则应给予额外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实现自我进步。

二、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是主题教育中一个关键的目标。

传统上,学生更多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知识输入,但这种单向传授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主题教育中,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情感发展除了认知层面的发展,主题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年轻人常常面临着各种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困惑,如焦虑、悲伤或缺乏自信等。

在主题教育中,应该创造积极支持的氛围,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并提供适当的帮助与引导。

通过情感上的关怀以及运用艺术、体育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增强学生成长中所需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四、拓宽视野主题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拓宽学生的视野。

传统教育往往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于社会、文化和世界的理解与认识。

然而,在当今高度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中,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日益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十分重要。

因此,在主题教育中,应该注重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联系紧密,并通过互动与对话来拓宽其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认识客观世界,它应该是一个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达来参与数学思维的活动。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

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息息相关。

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的情境:首先由大屏幕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出下一个图形以及后面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从而发现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存在类似规律的现象,举出例子。

很简单的一个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复杂动态变化的过程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形成一种爱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我采取动画的形式开头,让学生跟着动画角色走进学习: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决定休息一下,孙悟空、猪八戒各自去找食物。

猪八戒走着走着摔了一跤,找到了三个大西瓜。

这可难住了猪八戒,他想:三个西瓜4个人怎么分,不如先吃掉一个。

于是,他偷偷吃了一个,但是还不过瘾。

又想:这两个西瓜分4份,我先把自己的那一份吃掉吧!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明确目标,激发兴趣。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知道如何去学,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学习目标的欲望,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下进行学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应用》时:课前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正确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并总结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很快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并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学生们都说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很容易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得很轻松。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例如: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小组竞赛法,让学生比一比谁先做出来,谁的方法多等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教师让学生依自己的观点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看哪组的速度更快,得到的结果更准确。

这样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过程异常流畅。

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一)多认真观察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教师可以从观察物体的数量、数量之间的关系、观察的顺序以及变化规律等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要从事物出现的顺序来观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要求学生要从图形的变化来观察。

(二)多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教学《一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千支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数数去认识一千以内的数,从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一直到一百一百的数,找到了数与数之间的变化,使新知识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得到了深化。

在操作体验中,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同时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交往合作,学会了互助互帮、取长补短。

(三)多动脑思考
动手实践不是数学教学目标,其作用只是为学生动脑思考提供材料,让学生更好地动脑想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动手实践离不开动脑思考,动手固然重要,动脑却比动手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设置疑问,让学生勤于动脑;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独立思考与互相交流相结合。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创设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多参与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采用积极评价,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评价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大影响。

积极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一是产生了成就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

两方面的作用合在一起就能够形成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力,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那么,怎样的评价才具有激励作用呢?
(一)评价以鼓励为主
及时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给与鼓励,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教师也要看到并肯定其优点,对其给与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

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创造性时,当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能正确回答时,教师便用“你真聪明”、“你真的进步了”等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发给学生“小智慧星”、“小红花”,装入成长记录袋。

当然这样的评价久之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这时教师就要变换方式,如:
几颗星可以换一面“小红旗”等,再一次鼓起学生进取的风帆,让学生总处在不断的进步中。

(二)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如有的差生有时也把手举得高高的,但当请他说时却低下了头,不敢说了。

这表明他有压力,缺乏自信心。

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可以用“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别紧张,你会成功的!”等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自信心,使他有“我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等自信和成功心理。

(三)评价应具体化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如果只笼统地说:“好!”“不错!”,而缺乏具体化的评价,那么学生往往不知道好在哪,为什么好,怎样做还能好,所以教师的评价既要简洁,又要具体,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将大有益处。

(四)重视自我评价
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中来,这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体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样做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能更好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

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