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优秀实用
9《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范围
反驳 理据
现象 本质
讨论交流: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阻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绵绵愁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历史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世事无常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 — 相思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 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 于凑泊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 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 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 着说不出来的话。
— —钱钟书《谈中国诗》
活动三:
思考如何周到分析
你认同林庚先生的观点吗? 诗歌里的“木”,都具有这些特征么?
“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欧阳修《醉翁亭记》) “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不包含落叶的因素,也不暗示疏朗、空阔、微黄、 干燥。
字义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寒窣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笙 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笙: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 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
密密层层浓阴
差
木叶
微黄
落叶 繁密
优秀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 说木叶 课件
什么是关键词句呢?
• 关键句:开头总起句、中间过渡句、结尾总结句、 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的主旨句、独立成段的句 子、反复出现的句、抒情句、议论句。 • 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 关联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 是 然而 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 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 均可视为理清思路的关键词句。 • 概括文意要舍否定取肯定
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 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 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 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 仿 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木头、木 料、木板——树干——落叶)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请先读这段前面的内容)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 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 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艺术特征1: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 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 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 会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品读第5段)
小组合作,找出每段关键句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 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 到了“落木”.(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 现的句间关系)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 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 落叶的因素。(结尾句)
说木叶Ppt 课件
木叶一词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象的描绘,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思考和感悟。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木叶的文化内涵
01
未来可以对木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探
讨其演变过程和原因。
比较不同文化中木叶的运用
02
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木叶的运用,探究其共性和差异,以及背
生态价值
木叶生长周期长,对环境要求高,因 此其生态价值也较高,有利于环境保 护和生态平衡。
05
木叶的保护与传承
木叶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老的 木结构建筑和林木资源面临被破坏或 拆除的风险。
问题
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和法规;木叶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缺乏市场竞争力。
木叶的文化内涵
木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哲理。
木叶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 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物我本无间”。
木叶的演奏注重自然和生命的感悟,通过音乐表达对自 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木叶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如诗 歌、绘画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03
木叶的种类与特征
不同种常有五个 或七个裂片,边缘有锯齿。颜 色变化丰富,从鲜红到橙黄再
到黄绿。
柳叶
柳叶细长,呈线形或镰刀状, 边缘平滑。多为深绿或淡绿色 。
樟树叶
樟树叶呈椭圆形或卵形,表面 光滑,背面有柔毛。多为深绿 色。
槐树叶
槐树叶呈心形或圆形,边缘有 波状齿。多为黄绿色或深绿色
02
03
清热解毒
木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 、咽喉肿痛等症状。
说“木叶”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迥然不同 截然不同 ①本次艺术展将一中一西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作品并置,试图探 讨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西方艺术的并置、交流、结合。 ②一个旷日持久的开发项目,因为股权争议引来了同一法院的两 次截然不同的判决,五位法学专家联名质疑其中的法律漏洞。 提示两者都有“不相同、不一样”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 割断一样。“截然不同”表达的意思比“迥然不同”重。
2.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 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点评:①这个“距离”是:“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 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木”与“叶”的统一。
②“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 绵密之意。可以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用“无边”修饰看出其 “空阔”。
读过林庚早期创作的诗歌,正像诗人废名说过的那样:“他的诗是自然的, 同时也是突然的,有着一份晚唐的美丽。”如今重读林庚,更喜欢他耄耋之 年的作品。一本去年从书店购买到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的,先生九十岁时 问世的诗歌力作——手迹影印本哲理诗集《空间的驰想》,总是让我爱不 释手。
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正因为先生曾经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学识功 底,才使他更加觉得有限的科学方法在无限的宇宙面前总是显得那样苍白, 而艺术的表现却可以超越,艺术的感受在一刹那可以永恒,能“于一瞬见终 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人类超越有限,直面无限的宇宙。诗歌足以实现人 生的解放。先生每首诗中的哲理味道,就在于“突然”里面,包含着太多深 邃隽永的“自然”。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件(5)
3、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叶”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黄叶”,进而 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 (1)袅袅兮秋风,洞 庭波兮木叶下
• (2)美女妖且闲,采 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
• (3)静夜四无邻,荒 居旧业贫,雨中黄树叶, 灯下白头人
•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比“落叶”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
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 “落木” 一片悲凉、凄清。
五、探究
• 1.读1-3段:作者如何阐述“木叶”是 诗人们笔下钟爱形象的(或者说他使用了 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 式?
四、精读:4-6段,思考
1、古诗歌中中为什么用“木叶”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 的意味用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1)诵读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 • 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②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 • ③午阴嘉树清圆(午阴嘉木清圆) • 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景象,令人感觉到“空阔”的 意味; • ②“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觉,感觉到层层树叶的波动; • ③“午阴嘉树清圆”中“树”与“午阴”相契合,十分一致,给人以浓荫密密层 层的感觉;若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就少了“午阴”真实的形象。
• 全文共7段,分三部分。
• 1-3段,第一部分,重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古代诗 歌中“树叶”无人问津,而 “木叶”大行其道?
• 4-6段,第二部分,旨在 分析问题:指出“木叶”其 道大光,源于它的两个艺术 特征。
说木叶——优秀实用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 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 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 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从课文看, 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两者在 按照字面解释, 就是“ 概念上一致, 概念上一致,但“木”一般具有秋风叶落的情景 的形象; 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 感情。 感情。
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做题: 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做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 6自然段的内容(段意)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的内容(段意)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多用 指出“木叶”就是“树叶” 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 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 于一个“ 虽然两者概念相同, 有区别。 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说明“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说明“ 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说明“ 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给右边加红颜 色的字注音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解 释 下 列 词 语 的 含 义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袅袅 明亮鲜艳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灼灼 秋后的捣衣声。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寒砧 凄凉萧瑟的景象。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水边的平地。 亭皋——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亭皋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萧萧——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萧萧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疏朗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窸窣——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窸窣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冉冉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 缠绵——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缠绵 绵密—— 柔和紧密的样子。 柔和紧密的样子。 绵密 迢远—— 遥远。 迢远 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相去无几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课件18:第9课 说“木叶”
相关知识 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 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 物。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 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 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 色彩。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都是意象组合在一 起,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 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陆厥.( jué ) 橘.颂( Jú ) 亭皋.( ɡāo ) 寒砧.( zhēn) 万应锭.( dìng ) 迢.远( tiáo )
照浦.( pǔ ) 皎.皎( jiǎo ) 陇.首( lǒng ) 庾.信( Yǔ ) 言筌.( quán) 妨.碍( fáng )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尽尽用.管尽.
1.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1)“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2)引述诗人们使用“木叶”的例子,突出了“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 起下文对“木叶”特征的分析,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富于文采的基调。
2.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 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 提示:(1)“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 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2)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 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 “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 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说课稿篇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9.说“木叶”
浓密繁华
一、“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一、“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秋 风 吹 木 叶 , 还 似 洞 庭 波 。 木 叶 下 , 江 波 连 , 秋 月 照 浦 云 歇 山 袅 洞 袅 庭 兮 始 秋 波 风 , , 木 洞 叶 庭 微 波 脱 谢 。 屈 兮 原 木 庄 《 《 叶 九 月 歌 下 赋 》 。
空阔
全文总结
木叶
性暗 相去无几
疏朗空阔 一字千里
? 示
树叶
绵密饱满
结构梳理
提出问题 “木叶”成为诗 人钟爱的形象 “木”的两 个艺术特 征及原因 诗人们钟爱用“木叶” 古诗很少用“树叶” “木叶”“树叶”不同 分析问题 素(暗示性) 第二个特征:微黄、有干燥 感(颜色性) 概念上:相差无几 ↓ ↓
一、“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第三段 说明“木叶”“落木”与 “树叶”“落叶”的不同,关 键在“木”字。
二、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二、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说说作者引用以下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
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 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问题探究
1、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 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 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 作用?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板书课题)二、交代预习情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叶--公开课⼀等奖《说“⽊叶”》教学设计教学⽬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富于暗⽰性的特质,进⽽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
2、熟读课⽂,了解“树叶”“⽊叶”“落叶”“⽊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中的古诗词句⼦,掌握⽂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叶”“落叶”“⽊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具有暗⽰性的特征。
⾼考导航:1、积累⽂中“相去⽆⼏”“⼀字千⾥”等常考成语,纠正⽂中“⼀字千⾦”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的暗⽰性以及⾼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1、熟读课⽂,⾛进⽂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章中的相关评论做⼀番⽐较。
3、总结并掌握课⽂中的⼀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法,并且尝试⽤这种⽅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同学们好,我姓卓,卓⽂君的”卓“,我来⾃⼴西;我的丈夫姓张,来⾃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家传递了⼀个什么暗⽰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
是的,⽂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些暗⽰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起学习林庚先⽣的《说“⽊叶”》,看看⽊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性的信息。
⼆、⽂本探究(⼀)摆现象——中国古代诗⼈钟爱“⽊叶”【提问】⽂章的题⽬是《说“⽊叶”》,这告诉我们本⽂主要讨论的中⼼是“⽊叶”,那么请问,⽂中告诉我们⼀个有关“⽊叶”的什么现象(请⼤家快速浏览第⼀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钟爱“⽊叶”⼀词。
【PPT展⽰】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屈原《九歌》洞庭始波,⽊叶微脱。
——谢庄《⽉赋》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陆厥《临江王节⼠歌》【提问】⼀般来说,我们“⽊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乎不使⽤“树叶”⼀词呢(⼆)析问题——分析“树叶”“⽊叶”“落叶”“落⽊”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叶”【提问】“树叶”与“⽊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那么,⼆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的区别。
第9课《说“木叶”》【教考融合】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9课《说“木叶”》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当朔风吹响悠扬的长笛,秋色就离咱们远去了。
光阴绵甜而轻柔,带着祝福和问候,带着回忆与美好,带着思念与温馨,轻轻悄悄地来了,也带来了临沧的冬天。
冬季的临沧似一位卸妆丽人,表演虽落幕,但气韵犹存。
冬天的树是写在临沧大地上的一首抒情诗,既粗犷豪放,又婉约细腻。
很多的树,如松、柏、茶和许许多多长在山野里不知名的阔叶树,一年四季都身着绿衣。
少数的树,像桃、梨、柿、核桃、木棉,在萧瑟秋风中落尽了叶,只剩下饱经风雨的树干,顶着一身的刀枪剑戟。
说木叶-专业文档!
说木叶这是说木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说木叶第1篇说“ 木叶”林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说木叶优秀课件
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 “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 阔吗?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 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26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返回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 “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 例如:月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13
• 1、酒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结: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木”比“树”更显 得单 纯,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为何具有这个特征?(读第5段)
“木”与“树”的暗示性
木 木头、木料、木板 (“叶”→排斥) 树 繁密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 (“叶”→一致)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2、作者举出这些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 象,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第1段: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 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 但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 的,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用 的是 “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 上。 第4段: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第三部分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 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 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 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 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 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大有区别。
陆游《卜算子· 咏梅》表达的是 “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 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 “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卜算子》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毛泽东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 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 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 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 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 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 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 振奋人心。
• 3、为了说明这两个艺术特征,文章过渡衔接 很自然,请划出这些语句。
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1、看第四段,区别“高木”与“高树”
高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 有落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 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 “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 阔吗?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 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 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 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 以简要分析。
梧桐:悲秋,愁苦,凄苦之情。
杜 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杨万里《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
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秦 时 水 楼 台 先 得 月
床 前 明 月 光
举 杯 邀 明 月
月 是 故 乡 明
无 言 独 上 西 楼 , 月 如 钩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山 高 月 小
别 时 茫 茫 江 浸 月
杨 柳 岸 晓 风 残 月
月 上 柳 梢 头
相思情、愁别意
走近作者
林庚(1910— 2006)字
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 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夜》。他提出的最著名的 论点是“盛唐气象”。 林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等。
3、看第六自然段
“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 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 “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 “叶” ,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
天 街 小 雨 润 如 酥 江 雨 霏 霏 江 草 齐
对 潇 潇 暮 雨 洒 江 天
细 雨 鱼 儿 出 , 微 风 燕 子 斜
山 色 空 濛 雨 亦 奇
叶 上 初 阳 千 宿 雨
空 山 新 雨 后
红 雨 随 心 翻 作 浪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夜 来 风 雨 声
骤 雨 初 歇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字典(概念解释) :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之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失意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 个愁字了得?(孤独之愁)
王 反“套 比较“梅”不同的生长环境, 安 板”练 分析三种“梅”的不同形象, 石 习 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给右边加红颜 色的字注音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 ng quán xī sū tiáo
解 释 下 列 词 语 的 含 义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1—3)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 “落 木”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阅读第一部分 1、课文首段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子,可以引出议论话题;
比较“木”与“树”的暗 “木” 示性 “树”与“叶”
•
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 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歌中,因此也就从来 “树” 它与“叶”都带有密密 很少见“树叶”这个 词汇了。 层层浓阴的联想。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 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 头”“木料”“木板”等的影 排斥,而且是十分一 致的;也正因为它们 子; 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 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 之间太多的一致, 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 “树叶”也就不会比 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 一个单独的“叶”字 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 多带来一些什么,在 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梧 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阅读第二部分 • 1、提取信息,归纳诗歌语言“木”的两个艺 术特征是什么? •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 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 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 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 2、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 • 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洞 房 昨 夜 停 红 烛
灭 烛 怜 光 满 , 披 衣 觉 露 滋 红 烛 自 怜 无 好 计 银 烛 秋 光 泛 画 屏 云 明蜡 何 母 烛 当 屏 有 共 风 心 剪 烛 还 西 影 惜 窗 深 别 烛 , 替 人 垂 泪 到 天
多为夕阳 ,表示一种感慨
东 边 日 出 西 边 雨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树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 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看第五段, 明“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 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 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 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 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 树
叶落 树干
疏朗、秋风、 晴空的清秋气息。
微黄 干燥
叶茂 枝繁 碧绿 湿润
饱满、繁茂、 浓阴的春夏气息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缠绵——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绵密—— 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 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 意蕴。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3、第二段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 歌极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后发展到
“落木”。 4、第三段指出了“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不同,关键是什么?“不同” 如何表现 ? 关键是“木”。
•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 坚贞不屈的品格。 •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 • • • • • • •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征。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的不同意 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秋 风 叶 落
脱 尽
树 春 夏 (叶) 之
交
叶 子 枝 绿(叶) 叶 褐绿 繁 (干)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