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最全笔记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54
目 录导言0.1 复习笔记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古代哲学引言第1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晚期希腊哲学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编 中古哲学引言第4章 教父哲学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经院哲学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 近代哲学引言第7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7.1 复习笔记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法国启蒙哲学8.1 复习笔记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德国古典哲学9.1 复习笔记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10.1 复习笔记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言0.1 复习笔记一、西方哲学史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1哲学问题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西方哲学史最全笔记
第一编:古希腊哲学(一)自然哲学时期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料,万物种子本性潮湿,希腊神话海神创世说。
(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恩格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的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具有某种固定形式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在水里去寻找。
”)万物充满着神灵。
泰勒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万物有灵。
"根据这一学说,连石头也是有灵魂的生物。
泰勒斯向他哲学上的对立面毕达哥拉斯反复强调说: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
神灵——非精神实体。
能动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原始“物活论”。
阿那克斯曼德本原是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无限者。
有限者不能成为本原,因为有生有灭。
世界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宇宙起源说:本原永恒运动,分立出对立物,冷热湿干形成漩涡运动,火水云雾,日月星辰。
生物起源说:生物从湿元素中产生,人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
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始基。
万物由气的稀薄或凝聚所致。
气体是万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
三者评价:恩格斯:“关于所有这些人,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正确:他们没有说明运动的起源。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始基是火。
火的创造就是它的毁灭,而它的毁灭就是它的创造的表现。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逻各斯: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
这就是“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将对立面统一与和谐的规律归结为逻各斯,逻各斯不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原则,也是人摒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所把握的世界规律。
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运动绝对,但不否认相对稳定。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古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指爱奥尼亚Ionia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Ephesus,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
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的“本原”的问题。
●一、希腊哲学●1.希腊哲学概述:在西哲史,古代哲学也称为“古希腊哲学”或“希腊哲学”。
从古代希腊发源,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因而有时亦被称为“希腊罗马哲学”。
“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延续,实际上相当于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一般称之为“希腊哲学”●2.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1)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①“惊异”和“闲暇”是两个必要条件。
●②希腊民族是一个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
●(2)希腊民族具有思辨禀性的原因●①政治层面的原因:希腊城邦社会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本原则而形成,这种适应商品生产和公平交换所建立的城邦奴隶制国家,其政治形式必然会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②思维方式的原因: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把抽象原则看得比感性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黑格尔认为,希腊的精神就是“尺度”和“限制”,将规定性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3)哲学含义:哲学=爱智慧●①广义上,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纳入哲学的范围,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探索,是世界各个古老文化共同具有的。
●②狭义上,只有探寻事物一般原理、追问自然万物本原根据的知识,才能是“智慧”,亚里士多德:“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即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希腊民族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注:亚里士多德对自己哲学的划分为:●①“第一哲学”是指关于“存在本身”or“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实体哲学or形而上学;●②“第二哲学”指广义的物理学or自然哲学。
西方哲学史复习笔记
绪论一、哲学是什么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第一个使用philosophia指代哲学,意为“爱智慧”。
古今中外,对哲学的定义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答案。
罗素说,哲学的任何定义都是有争议的,要弄明白哲学是什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哲学本身。
二、哲学史黑格尔:“哲学史就是哲学。
”哲学史应该是研究哲学、哲学思想来龙去脉,各哲学家思想的前后继承、发展、提高的过程。
三、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是指从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哲学产生到19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这一漫长过程中欧洲各国的哲学思想。
☆基本线索和各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概述时间上: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哲学史上的地位: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文明讲起,罗马文明基本上继承了希腊文明。
恩格斯:“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四个发展阶段:1、古希腊哲学的兴起哲学家们注重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探讨万物的本原问题。
“本原指这样一种东西,万物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
正所谓现象永不停息地变化,而本体常住不变。
”——亚里士多德2、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探讨物质的结构问题,并转向人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原子论3、古希腊哲学的高峰以往哲学的系统总结:亚里士多德哲学4、古希腊哲学的衰落和古罗马哲学晚期,古希腊哲学走向衰落,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古罗马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
第一节古希腊哲学的兴起☆概述时间:公元前7或6世纪。
地点:最早的希腊哲学产生于殖民地。
☆概念地图:“大希腊”希腊本土伊奥尼亚地区地区毕达哥拉斯学派米利都学派爱利亚学派爱非斯学派一、米利都学派☆概述诞生于米利都城的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派别。
时间:公元前7至前6世纪。
主要特征:将哲学观点及自然哲学观点结合在一起,从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中寻找万物统一的始基。
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亚里士多德:“那些最初从事哲学思考的人,大多数只把物质性的东西当作万物唯一的本原。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2011-03-04 23:20:12| 分类:学在华工|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按,此笔记作于2010年底至2011年初。
主要参考了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Stumpf&Fieser《a history of philosophy》,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等。
间出己意。
未竟,不知何时续之。
山人2011.3.4西方哲学史笔记:古希腊一、总论(一)外缘1.社会政治背景:(1)城邦政治与奴隶制;(2)交通便利2.思想背景:(1)海洋文化;(2)神话与史诗(二)总体特征1.思辨性:重视逻辑2.超越性:形上学指向(三)发展脉络1.自然哲学:万物本原及其有无定形问题2.形上学:存在于恒一问题,超越了经验自然的同时开始了人间伦理的探讨3.伦理学:人世间的幸福境界问题,自然哲学、形上学都降于次要地位二、米利都派(一)泰勒斯1.第一个哲学家,即以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提出“世界本原”的问题2.水本原说(二)阿纳克西曼德1.以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为本原,即以时空上的有限物不能作为有限物之本原2.从否定(具体有限物)的立场来把握世界,说明世界本原,因其无限故而绝对、普遍3.“无定形”中潜在着对立面(冷热干湿),由此对立面在永恒运动中的分离与冲突,形成了宇宙必然的成、毁过程(三)阿纳克西美尼1.扬弃、融合前二者的观点,提出气本原说2.气的性质:(1)与水一样属于可感的自然物;(2)与“无定形”一样普遍存在,自身无定形而具有变化为有定形之物的能力;(3)气的冷热两性质造成的凝聚、稀散两运动构成了万物及其变化;(4)气并非纯粹的质料,兼有一定的精神性,表现了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观念三、毕达哥拉斯派(一)数本原说1.数的特征:(1)数既是抽象原理,又可以构成形体(从点到线面体);(2)以十为最完满与和谐之数,并由奇偶对立引出十对基本的对立范畴;(3)具体存在在物、事是对数的模仿,因而必须与数相合2.为杂多是世界寻求一种具体的规定性,而非无规定(水)或仅有笼统的规定(冷热聚散)3.超越感性世界(阿德只是反感性实在,但并未超越),数作为万物本原具有抽象原则的含义,开创了理性主义的哲学路向,由此发展出抽象的形式系统(逻辑学)与超越感性思维(本质先于存在)的形上学4.数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具体事物,也可以用来解释抽象事物(二)灵魂学说1.灵肉对立2.灵魂不死与轮回转世四、赫拉克利特(爱非斯派)(一)火本原说1.世界本原: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的升降(稠化、稀化)形成万物及其变化2.火的属性:无定形的火的燃烧有自身的分寸(规定性,有定形),即逻各斯(二)逻各斯1.内涵:话语、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必然性,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是恒一的2.火的永恒运动反显出逻各斯的恒一3.是灵魂固有的自我尺度,既有客观规律的含义,也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因为“语言”本身即是主客观统一的4.因为万物包括人都是火生成的,所以人人都有逻各斯,对于逻各斯的听从就是智慧5.逻各斯相对毕达哥拉斯之数而言,不仅有量的必然性,更包含了质的必然性6.逻各斯是语言、思想把握的对象,有唯理主义倾向,也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精神的出现(三)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1.“万物流变,无物常住”,由此导致“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悖论2.运动变化的依据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之前的对立观如毕达哥拉斯都未注重统一的一面3.事物的相对性和认识的相对性五、埃利亚派(一)克赛诺芬尼1.一神的宗教观:(1)神是一不是多;(2)神超越时空而具有普遍性、绝对性;(3)冲击了当时的多神世界观2.逻辑的进展:论证中运用归谬法,这在后来演变为包含深刻思辨内容的诡辩(二)巴门尼德1.存在与非存在:(1)(概念)存在物存在,始终是其所是,这成为西方形上学的基石;(2)(属性)存在是完整、统一、连续、不动的恒一,“居留在自身之内”;(3)存在像滚圆的球形一样(这表明巴的存在论尚未完全摆脱形体的理解而上升到纯粹概念思辨)是有定形的,被必然性所包围;(4)(非存在的概念)(被感官所了解的)流变、杂多是非存在,不能是其所是2.真理与意见:(1)(概念)真理是理性通过逻各斯对存在的表述和思想,意见则是感官知觉关于非存在的幻见;(2)(关系)存在与非存在截然对立,对二者的混淆也属于意见,如“既是又不是”;(3)对意见的研究有助于对真理的认识3.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通过逻各斯得以建立4.认识基本立场:逻辑推理比感性经验更可靠,这是唯理主义的认识路线(三)芝诺1.立论基本模式及其本质:通过归谬法使常识(多、动)陷入矛盾、悖论,从而反证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正确性;其本质在于用逻辑推理(理性)来否定经验观察(感性)2.内容:(1)否定运动(四大悖论:二分法、阿喀琉斯追兔子、飞箭不动、运动场);(2)否定杂多(存在不是由多构成,具体如“大小的悖论”论证既非有限的多构成又非无限的多构成)3.意义:(1)涉及一系列深刻问题,如时空的连续性与间断性、运动与静止、有限与无限等;(2)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四)麦里梭1.“存在”内涵的变化:从有限(有定形)到无限(其认为如果存在还受到他物限制那就成了二或者多,但没有注意到存在可以是自我限制)2.“非存在”内涵的变化:不再将存在与感性事物对立起来,认为后者不是不存在,而只是不真实的存在,并不影响前者的不动不变与自身同一3.存在是充实的,故不动(已经看到了“运动”需要有空虚的虚空才能成立,后来的结构自然观取此)六、结构自然观:原子论者及其先驱(一)恩培多克勒1.四根说:(1)万物由水火土气四种基本元素(而非单一的本原)按不同的比例构成;(2)每种元素各自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3)万物的生灭只是四种元素的混合与分离,没有真正的生灭,也不是某种本原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4)这种坚实不变的元素构成万物的观念,意味着本原问题在经过埃利亚派的“存在”论批判之后,转化成为“元素”及其“结构”的问题(原子论的雏形),历时的生成观转换为共时的结构观,而元素的观念又事实上吸收了“存在”的性质,在“多”中保持了“一”的特性(从另一面说,也是“一”在与自然哲学结合中自我分化为多)2.爱与恨:(1)爱与恨是在四根之独立的动力本原;(2)爱令四根聚,恨令四根散;(3)爱恨作为独立的动力因,虽有一定的精神性,但尚未从性质上与物质元素完全区别开来3.流射说(认识如何发生,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2)“同类相知”,即由不同的元素构成的不同的人类感官认识客观事物中的相应元素;(3)这是第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论(二)阿那克萨戈拉1.种子说:(1)种子构成了万物;(2)种子的种类和数量都无限多,体系无限小,不同类的种子在性质上彼此相异而又各自恒一;(3)每一具体事物都含有其他一切事物的种子,其中占优势地位的桌子使之成其为该特殊事物(一物的本性);(4)不同种子通过漩涡运动从宇宙的原始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所以相互包含,“一切中包含一切”(如此一方面便从事物的内部结构上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这种事物之间仍然有一种质的关联);(5)种子说相对四根说而言更加彻底,用无线多的种子来说明无限多的万物,由此导向原子论2.心灵(努斯):(1)在宇宙之外为宇宙运动变化提供动力的纯粹精神,并将主观目的注入客观世界的进程之中,有目的论的倾向;(2)努斯是单一、能动、自在自为的,有知识与力量;(3)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精神和物质区分开来,终结了朴素的“物活论”3.心物关系:并非绝对分离的两个世界(这是后来柏拉图的发展),心灵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存在的地方(三)原子论(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1.世界观:(1)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构成了世界,不同形状的原子相互结合构成万物;(2)否定世界具有外在精神性原因,将世界诶的物质统一性建立在原子与虚空上,成为结构自然观的完备形态;(3)没有精神也就意味着没有目的因,世界受绝对的机械必然性支配(但这绝对的必然性本身即成为最大的偶然性);(4)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与唯物主义体系2.原子的性质:(1)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2)原子是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永恒(不生不灭)的基本粒子(具有巴门尼德“存在”的性质);(3)原子数量无限但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秩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与毕达哥拉斯的“数”很类似,一则都只具有量的规定性,二则结构观与其以点为基础的万物构成方式相似);(4)原子没有重量;(5)灵魂也是原子构成的,只是更加精细和活跃,故没有不死的灵魂(这又与毕达哥拉斯不同);(6)原子与虚空一样,都是不可感知的,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3.虚空的性质:(1)虚空作为“非存在”也是存在的,存在不一定是物质性存在;(2)虚空使得运动成为可能4.运动的性质:(1)原子具有能动性,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或在众原子间传递(但未说明这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外来推动的,为避免无穷回溯而悬置了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2)没有质量的原子可以朝任意方向运动;(3)每个原子都在做直线运动,故原子间发生碰撞从而形成漩涡运动,原子结合后重的凝结为大地,轻的抛向外层空间;(4)运动受机械的因果必然性支配5.影像说(认识论):(1)物体发出与自身形状等特性相似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睛等感官里留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朴素的唯物反映论);(2)理性认识只与认识对象本身有关,是精致的认识工具,得到的是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有通过它才能认识原子和虚空),比喻为“嫡出”;(3)感官认识是暗昧的认识,因人而异,受众多经验因素影像,比喻为“私生”;(4)(关系)一方面两种认识并无正误之别,而只有精确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也离不开影像对感官的刺激;(5)相较而言,德谟克利特更看重理性认识6.伦理学:(1)人生的目标是愉快;(2)活动快乐的方式是遵循必然性7.政治学:民主、法治七、智者派(一)概说:开始关注人的道德世界而非自然界,对真理与价值的绝对性持怀疑态度,重视修辞学与辩论术并以此为业,他们导致了古希腊辩证法的最终确立(二)普罗泰格拉1.人是万物的尺度:(1)每个人以自己的逻各斯(尺度)为终极准绳去描述和衡量万物的存在与否以及其他属性;(2)这是将逻各斯的“一”的绝对性转化成了个体的“多”的相对性,从而消解了真理标准的普遍性;(3)这实际上恰恰根源于普罗泰格拉对个体有限性的认识,尺度本身是受限于个体感知的相对性的,每个人都不能完全把握事物,而只能以自身的尺度去衡量,也不存在外在于每个个体的另外标准2.知识论:(1)知识受限于感知的有限性(单个个体)和多样性(无数个体),而成为相对的;(2)事物可以因无数的有限感知者的存在而有无数多的性质(感性的丰富性),因而不能发现其“本性”所在,这意味着人不能区分现象与实在或者说不能认识现象背后的实在;(3)逻各斯依附于每个有限个体之后,即便是逻辑论证也再不能建立任何真理的普遍性3.主观辩证法:(1)“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2)这是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而形成思想的矛盾(逻各斯作为逻辑就是有矛盾的,不管是在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皆然,前已述普罗泰格拉将逻各斯依附于个体);(3)因为矛盾在仅于主观方面,所以只要言之成理都可成立,导致“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4.伦理学:(1)否定“自然法”,认为伦理法制都有相对性,基于社会习俗;(2)由于强调伦理法制的社会性,因而普罗泰格拉也就成为社会契约论的先驱(三)高尔吉亚1.逻辑的进展;(1)普罗泰格拉用主观判断的多样性(逻各斯的个人性)来否定埃利亚派通过逻辑论证建立起来的唯一性,高尔吉亚则严格坚持埃利亚派的逻辑论证方法,从理论上证伪埃利亚派的主张;(2)芝诺用逻辑证明经验的不可靠,高尔吉亚则用逻辑揭示了理性在形式上将会出现的悖论(也许他自己并未意识到)2.三大命题:(1)用归谬法证伪“有物存在”,而得出“无物存在”;(2)由于前在运用归谬法时穷尽一切可能也没有认识到存在,得出“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中的东西可以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也能被思想到);(3)以语言的符号性揭示思想在人际间传达的局限性,得出“即使有物存在并可以认识,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3.批评:纯粹在语言和逻辑的层面展开自己的论证,对于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如存在、有无、无限)的界定就非常关键,否则便可能沦为自说自话(四)色拉叙霍马斯:强权即公理,完全否认超越的价值信仰八、苏格拉底(一)人的理论1.问题的缘起:自然哲学转向伦理学之后,“人”的问题就不可避免被提出,以将思想建立在对人的真实认识之基础上2.与普罗泰格拉的相对主义理解不同,苏格拉底认为人是具有普遍本质(逻各斯、定义)的理性思维主体且具有精神性和道德性,因而提出“认识你自己”(重建本质)3.人的有限性:人只能“爱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智者派也承认自己的无知,但止步于此,走入相对主义,苏格拉底进而寻求“知”)4.灵魂观:(1)灵魂不是某种特殊实体;(2)灵魂使得认识与实践活动成为可能;(3)灵魂不朽,向死而生的唯灵主义,此上承毕达哥拉斯5.人的目的(人神关系):(1)神把自然安排为一个以人为目的的系统;(2)人以认识神为最终目的;(3)此是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雏形(二)美德即知识1.内容:(1)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2)知识即美德2.真、善的同一性:(1)善本身(善的概念)具有绝对性、普遍性、永恒性,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也就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因而可以成为知识的对象(善化为真);(2)具体行为都是相对的,本身不足以构成美德,因为“分有”了善本身而成其为善;(3)善行之为善,还建立在人对善的自觉认识上,无意中做出“善行”称不上美德;(4)知识可以区分表象上的善和实际的善3.人求善的必然性:美德带来灵魂的内在幸福,一切善都是有益的,恶的都是有害的,所以“无人有意作恶”,作恶都是出于无知4.成德的先验基础与现实道路:(1)美德是心灵内在、潜在的原则和渴望,成德是本性的圆满;(2)但又需要后天的教育将其揭示出来(柏拉图将其发展为“回忆说”)(三)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对话法)1.是一种从有规则的对话中获得可靠真理的方式2.过程:(1)对话开始于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立场,从对方所承认的前提出发提问;(2)在不断追问中,让对方从自己的前提中引出自相矛盾的结论;(3)再一步步剥离出个别事物背后掩藏着的普遍原则,归纳出关于所论对象的一般意义3.作为对话的目的、贯穿整个对话过程的是对普遍定义的寻求4.即便最终没有得出结论(通常如此),也(1)使得问题更加明晰而为进一步讨论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而(2)对话本身作为一个通过具体事例揭示思想中的矛盾、并试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本质定义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推理和定义的技巧,实际上更)是思维在矛盾逼迫下飞跃到更高层次的方法,即“辩证法”(四)普遍定义(共相)1.内涵:特殊现实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使某物成为某物的东西(本质、事物本身)2.承上:与智者的相对主义相反,这是在形式上对自然哲学(宇宙论)时期形上学追求的一种回归,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即“善”3.启下:苏格拉底的共相还只是主观辨析获得的抽象概念,并未脱离个别事物而为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其客观实在化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完成4.隐含的向度:本质论(经验与超验的横向统一)若再跨一步即可进入目的论(经验与超验的纵向统一),因为“本质”必然意味着参与某种实践活动、进入某种关系系统的能力与可能性,甚至潜在意欲,这在柏拉图“善”论中完成(五)小苏格拉底派1.麦加拉派:(1)欧几里得、欧布里德;(2)将“善”与埃利亚派意义上的“存在”、“一”结合起来,而成为宇宙的普遍法则;(3)只有普遍“存在”是绝对真实的,对个别事物(非存在)的判断会使人们的思维陷入矛盾(悖论)2.昔尼克(犬儒)派:(1)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2)鄙弃一切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主张回到人的自然本性3.昔勒尼派:(1)亚里斯提卜;(2)从感觉论的方面发展“善”,用情感体验取代客观真实,主张快乐主义九、柏拉图(一)理念论1.内涵: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是思维或理智的对象2.与可感事物的关系:(1)作为个别事物的普遍本质,具有独立于个别事物以及人的思维的客观实在性,也因而是永恒的(2)理念是自身同一的,可感事物通过摹仿或分有理念而获得各自的实在性和本质,但永远不能如理念一样完美3.理念之间的关系:(1)由于万物都各有自己的理念,所以各理念本身又构成一个独立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2)理念世界中的理念有一种种属关系(3)理念之间还具有从低到高的层次性,从自然物、人造物、数学、范畴、道德与审美等类型的理念最后到作为最高目的的“善”的理念,是不断向上趋向的,形成有秩序的世界模式和本体论体系4.认识理念:回忆说(依据)、辩证法(方法)、求知欲(动力)5.与苏格拉底“定义”的关系:(1)所运用的对象从主要在审美与伦理实践领域,扩展到世界的一切方面(2)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定义对于柏拉图而言,只是从经验物过渡到对理念的认识的一个中介(3)具有了客观实在性并构成一个独立的理念世界(个别事物与普遍概念之间二元分立的“分离说”)(二)作为最高原则的“善”与神创世界1.善的理念不仅限于伦理领域,也是整个世界的最高原则,代表圆满2.善一方面将真理赋予客观对象,又使认识主体获得了认识能力3.善是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使一切理念(并通过理念使一切事物)获得了实在性和本质(形式),也是万物的终极目的4.作为至善的神,以善的理念为指导,赋予原始混沌的“物质”(非存在)以本质或形式(因之得以“存在”),现实中的可感具体事物介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这体现了本质先存在)(三)知识论1.回忆说:(1)灵魂堕入肉体之前居住在理念世界,故而本有对理念的知识(2)知识受肉体的遮蔽而暂时忘记,而又在感觉经验的刺激下回忆起来(肯定了感性经验对知识的激发作用)(3)学习与教育也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上(4)知识从根本上说得于回忆,回忆的过程是灵魂的净化,完全摆脱感性肉体的束缚后则可达到一种“理性的迷狂”(5)回忆是灵魂(努斯)调动自身主体能动性,不断上升的过程(6)以先验论的方式表达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原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思想2.洞穴喻:(1)内容(2)洞外事物之于洞内阴影,正如理念之于可感事物,太阳之于世间万物,正如“善”的理念之于理念世界(3)除了比喻人的认识内容,还比喻了人的认识过程,它表示对人的现实困境的自觉与反思而非认假为真,并展现了一条通过不断地反思(“转向”)而最终认识真理的上升之路,这与“线喻”是一致的3.线喻:(1)从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即“意见”(想象、信念)到对可知世界的知识即“真理”(理智、理性),清晰程度和真实程度渐次增强(2)意见与真理一样都是知识,而不是无知,只是确定性不及后者(3)理智的不足是因为还不能完全摆脱感性的辅助,又把一些假设作为绝对的出发点,这两点导致理智的认识还不够圆满(4)理性是关于纯粹理念是认识,超越了理智的局限,并通过辩证法使理念世界联接为一个整体(在科学理智中世界是割裂的)4.辩证法:(1)柏拉图的辩证法不涉及抽象概念与经验事物的关系,而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2)柏拉图发现了纯粹哲学范畴自我否定的必然性与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3)为了解决概念的矛盾本性,提出“通种论”,即用一个第三者概念作为更高、更普遍的“种”将矛盾对立面统一起来,理念世界也因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有层次的逻辑体系(4)这超出了埃利亚派与智者派(分别是两个极端)带有诡辩色彩的“消极的辩证法”,而上升到了黑格尔意义上的积极的辩证法,即从对立面的冲突中提升出一个更高的概念而使之产生积极的结果(四)伦理学1.灵魂学说:(1)理性、激情、欲望(2)理性是造物主创造,后两者是一般的天神创造(3)灵魂是身体的主宰,灵魂内部应当寻求一种和谐,即让理性做主宰2.善恶:(1)灵魂非理性部分的非完美性意味着堕落的必然性(2)灵肉结合后灵魂在理念世界中的和谐被打破,并遗忘了关于理念的知识(3)与苏格拉底一样,认为知识即美德,故为善即是要求得真知(4)求知即是回忆,回忆的前提是对“无知”的自觉,这可由主动的或被动的方式达到3.目的论的德性观:(1)某物之德性在于对本质的圆满、目的的完成,人也是如此,灵魂也是如此(2)灵魂的德性在于三部分各自圆满德性而达到“正义”(五)理想国1.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统治者、保卫者、劳动者,三个阶级各自恪守德性,即是“正义”2.与理念世界的秩序井然相应,理想国也等级森严、分工明确3.哲学王:掌握了“善”的知识的哲学家来统治国家,因为在理念世界中善是最高的4.这是按照严格的理性来设计人类社会合理结构的尝试十、亚里士多德(一)存在论1.第一哲学:(1)即形而上学,与逻辑学、物理学构成理论科学(2)第一哲学的基本宗旨是阐明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普遍地研究存在本身(即作为存在的存在)而非具体的存在物(3)“存在”不能被定义(因为没有更高的种属),只能研究存在的种类(be的用法),偶性与范畴为两种主要意义,确定性与潜在性两种意义为其次(4)十大范畴作为任何一个事物身上必然的、本质的存在,其内部又以实体范畴为核心,实体是一切存在的中心,因而其存在论的核心问题就成为了实体论2.实体(1)实体作为最基本的范畴是第一性和独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畴都必须依实体而存在(2)实体既不作为谓词,也不依附于一个主体而存在(3)实体是具体、个别的东西,而非抽象、普遍(4)实体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与属性不同(如大与小)(5)实体没有程度的差别,没有一个东西比另外一个东西更是实体(6)每个实体都是自身同一的,与变化的属性不同(7)以上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实体(第一实体),尚有作为第二实体的种属,它们虽然不依存于一个主体,但可以作为谓词3.四因说(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原因)(1)质料、形式、动力、目的,在自然有机物中后三者可以归结为形式因(2)形式是积极、能动、决定性的因素,是主动的现实性,质料则相反,是被动的可能性(3)形式是能动的活动,给质料赋形,使自己在质料中实现出来(4)实体的形式比质料更为本质,代表了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而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5)形式与质料的规定是相对的,低一级事物的形式可以成为高一级事物的质料,整个宇宙构成一个从纯质料到纯形式的上升序列,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不动的推动者、神,但神是没有意志和目的的4.潜能与现实(1)潜能与现实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2)任何实体都在从潜在到实现的运动过程中,运动的动力则是形式对质料的吸引(3)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对应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实现就是质料获得了某种确定的形式(4)实体的生成过程就是从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二)逻辑学1.逻辑形式和规律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和规律在主观思维中的反映,相应的,主谓判断即表现了实体与属性的关系2.范畴是语言和逻辑的基本单位,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基本形式和最普遍的联系,将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统一起来,辩证表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三)认识论1.认识的经验过程:由感觉经验经过记忆等过程上升到科学技术以及关于一般原理和原因的哲学认识。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通用21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篇1曾经读过李未写的一本书叫《富人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颇觉精妙:这个世界如果从情感上来领会是个悲剧,从理智上来领会则是个喜剧。
我不太明白作者的本意指什么,但就我个人理解,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动感情而要动脑子。
动脑子的人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取出真理,为我所用,促我发展;而动感情的人则沉湎于事务或繁华或萧索或绚烂或颓靡的表象而不能自拔,往往结局悲惨。
或许前者可以称之为“入世”后者可以称之为“出世”吧。
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两种人是分别用“激情”和“理智”来形容的。
激情的人喜欢过集体的生活,习惯于政府权利的管辖和束缚,也往往有狂热的宗教情节,容易被权利所利用;理智的人则冷静的旁观事态的发展,他们往往是无政府主义者,只专注于自我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
事务总是相通的,而善于思考的人也容易找到思想上的契合点。
这不,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文字和一个英国思想大师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的人名和学派。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关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比……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
”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
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
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
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西方哲学史笔记_真正的完整版
西方哲学史笔记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9、神: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
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1.柏拉图①相论⑴两个世界的划分:相和可感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变动不居、因人而异的,因此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存在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不动不变的(如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
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主张的普遍性定义(将柏拉图的理念等同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普遍性定义是复旦版哲学史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种普遍性定义不单单局限于伦理道德,也不只是内在于心灵之中,而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
柏拉图把这种普遍性定义称为“相”(希腊文idea和eidos,有“理念”和“型相”等译法,赵认为“理念”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两种译名是互补的。
其主要的特点是普遍性和分离性,复旦认为这里的“相”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意味,这与柏拉图的原意不符,故用“相”)。
因此,在柏拉图这里,相构成了一个客观的独立存在的领域或者说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
相是一,具体事物是多,相无生灭,是单一、不可分割的,同一的,而具体事物则是变化无常、变动不居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相是不可感知的,只能凭借思想(理性)去把握,而具体的事物则是可感知的。
柏拉图的上述看法与他对数学和道德的研究相关。
⑵两种认识与两种认识能力的划分:知识与意见、理智与感觉与两个世界相对应,柏拉图也区分了两种认识:知识和意见,以及两种认识能力:理智和感觉。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确实可靠且真实的,所谓确实可靠,就是不容许有矛盾、有错误,能明确表达;所谓真实的,就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按照此标准:感觉对人人都是特殊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如生病的苏格拉底和健康的苏格拉底,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感觉并不符合柏拉图知识的标准,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而只能产生意见——意见的对象介于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是与非是)之间,如果是非存在的话,那么就是无知,而不是意见了。
西方哲学史
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笔记(增强修订版)英梯利著葛利译●任何地方都是从部落首长制经过、贵族、政治到民族政治的演化。
希腊最初在采取自然崇拜,后为神教,创造了神仙社会。
那时的思想家这样解释(用经验)周围的事象和物象是生殖或人类意志造成的;黑暗和夜晚相结合而产生白昼,天和地相结合而产生河。
哲学的产生: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以智慧代替想象,摒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释的基础,这是哲学才产生。
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它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的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后来,注意力更特别集中于伦理问题,最后,上帝和人同上帝的关系问题,即神学问题,占显著地位,希腊哲学向它的产生一样,仍归咎于宗教。
希腊哲学的发展:1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2.第五世纪的哲智者学派时期——转折时期。
大约为公元前585年到公元前第五世纪中叶。
这时是希腊最早的哲学——自然主义3.苏格拉底时期(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320年。
):苏格拉底时期是重要时期,苏格拉底维护知识,对抗怀疑论袭击,努力规定善的意义,从而为伦理学铺平了道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基础上,建立了唯理的认识论(逻辑)、行为学(伦理学)、国家论(政治学),他们建成了广博的思想体系(形而上学),用思想、理性、或精神来解释宇宙。
此时期以二元论为主。
4.最后的时期:从公元前320年到公元529年查士丁尼皇帝封闭所有哲学家的学院为止,被称为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这时期两方面需注意伦理和神学,神学运动发源于亚历山大,是希腊哲学同东方宗教接触的结果,它发展的最高时期是新柏拉图主义。
●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不断变化,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状态,食物没有真正的永久性(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起源)。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1)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1)作者按:这是我阅读《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时摘抄记录下来的笔记整理,大部分文字摘录的是原文,并注有页码,有时也有我个人评述,可作为阅读这部哲学史巨著的导引纲要。
一、早期希腊哲学专题1.泰勒斯(Thales)读书笔记1:泰勒斯被誉为第一位哲学家。
他提出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是:万事万物由之而生的本原是什么?他认为万物源于水,不仅源于他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古希腊神话的影响。
比如赫西奥德的《神谱》中就有说到俄刻阿诺,他是3000位海洋女神俄刻阿尼得和一切江河之神的父亲,发挥着水之源头的伟力。
但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泰勒斯提出了对第一原因的追问,才使神话转变为哲学。
读书笔记2:埃及很早就有几何学,因尼罗河泛滥后重新分配土地的需要而发展了量地法这种用经验事实描述的几何学,泰勒斯从埃及那里学到几何学,但他也不像埃及的几何学那样,停留在经验事实的水平上,而是提升到普遍原理的高度,概括出一些几何命题。
他提出了5条几何学定理:第一,圆周被直径等分;第二,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第三,两直线相交时对顶角相等;第四,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边和两邻角彼此相应和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第五,内切半圆形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学术版》第87页。
读书笔记3:泰勒斯还从巴比伦人那里学到了天文学知识,他自己独立观测天文现象。
我们都知道柏拉图记载过一件有趣的故事,“泰勒斯仰望星空竟失足掉落井里”。
色雷斯女奴嘲笑“他只热衷于认识天上发生的事情,却看不到在脚下发生的是什么。
”(《泰阿泰德篇》174A)他发现,太阳在冬至点到下至点之间的运行并不总是一致的。
另有传说他预言了公元前585年5月28号的日食。
但这也有争议。
(第88页)读书笔记4:“本原”是希腊哲学中提出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希腊文“arche”的原意是“开始、发端、起源”。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最初从水产生,最后又消解为水。
亚里士多德说,“泰勒斯因此认为大地浮在水上。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注:因篇幅过大,故笔记分为上、中、下、续四个部分,分四期连载。
笔记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整理。
第七章早期基督教哲学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耶和华”(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犹太人的救世主)、“基督”(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一)教父和教父哲学1、教父:2、教父哲学:(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
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
奥古斯丁代表。
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Augustin、354——430年)(一)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上帝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是“恶”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
3、原罪和恩典说。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的历史。
第八章早期经院哲学一、什么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
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
考研《西方哲学史》重要考点归纳
考研《西方哲学史》重要考点归纳第1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1.1考点归纳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指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
它们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的“本原”的问题。
一、希腊哲学1.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古代哲学通常也被称为“古希腊哲学”或“希腊哲学”。
它从古代希腊发源,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从时间上看,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因而有时亦被称为“希腊罗马哲学”。
“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延续,实际上相当于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所以一般称之为“希腊哲学”。
2.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1)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①“惊异”和“闲暇”是哲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②希腊民族是一个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
(2)希腊民族具有思辨禀性的原因①政治层面的原因希腊城邦社会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本原则而形成,这种适应商品生产和公平交换所建立的城邦奴隶制国家,其政治形式必然会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②思维方式的原因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黑格尔认为,希腊的精神就是“尺度”和“限制”,就是将规定性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3)哲学的含义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
①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哲学的范围,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探索,是世界各个古老文化都共同具有的。
②从狭义上来说,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即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精品文档]
希腊哲学一,发展脉络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早期希腊哲学鼎盛时期希腊哲学人生哲学希腊化时期哲学希腊哲学发展脉络二,早期自然哲学主要研究问题:世界本原是什么?米利都学派无定形之实物毕达哥拉斯学派定形抽象“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水无定形之物气赫拉克利特定形和不定形统一之火爱利亚学派不定形之抽象的“一”和“存在”克赛诺芬尼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抽象“一”,即神抽象定形之存在无定形之存在另提出:一,逻各斯。
万物变化法则;二,辩证法。
芝诺早期希腊哲学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一,智者学派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
普罗泰戈拉著名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对主义:一切因人而异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形式论证上的怀疑主义智者学派代表二,原子论 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
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
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一,基本四元素说;二,动力本原为爱与恨;三,认识论之“同类相知说”(流射说)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之发展一,种子说;二,独立动力之心灵(心物分离)一,原子说(一变多);二,运动为原子固有属性;三,认识论之影像说三,苏格拉底1,认识你自己。
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2,神学目的论。
3,真善统一。
“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
4,方法论。
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
苏格拉底派的分流1,麦加拉派: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
3,昔勒尼派: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
四,柏拉图1,本体论的理念论 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
可感事物具体理念“善”的理念柏拉图的理念论追求目标提供原型追求方向2,认识论的回忆说“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导言一、西方哲学史研究对象哲学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
列宁认为,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哲学史研究涉及面广,它涉及本体论、知识论、自然观、社会观、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学、宗教观和价值论等多种人类认识发展。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西方哲学史,就是研究西方哲学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科学。
二、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它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相关,然而哲学史正是各个不同时代哲学发展的缩写。
它再现各时代哲学家的精神思想的风貌。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探索宇宙与人生的学问。
而哲学史从哲学历史发展上体现着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论观点与看法。
每一时代哲学家都有其思想体系,而哲学史就是历史上这些哲学体系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的过程,这些思想系统表面上是一个打倒另一个,但实质上它贯穿人类认识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是有规律性的。
因此哲学史是体现各时代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
它是具体的,因此研究每一时代具体哲学思想,它又是发展的,是螺旋式地前进,它超越个个时代,但它又在个个时代之中。
三、哲学史的研究哲学史是哲学历史思想发展的科学,因此,研究哲学史要贯彻历史主义的原则。
在这个原则上,对历史的哲学思想的接受有一个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既反对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又反对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
对哲学史上哲学家思想的评价,要看他们对他们前辈提出了什么新的东西,他们思想本身的价值何在。
不能用“两军对战”、唯物唯心划线的方式去简单而不正确地评价历史上哲学家的思想。
四、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通过学习西方哲学史,能提高我们哲学专业知识的素质。
它概观整个西方哲学,对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方哲学史笔记
1.简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第二阶段: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第三阶段: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第四阶段:现代和当代哲学,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
2.简述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第一阶段:自然哲学阶段,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直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其中贯穿的核心问题是万物的本原问题。
主要流派:米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元素派;原子派第二阶段: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所探讨的问题不再限于自然,而是转向了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其中贯穿着的核心问题是存在和统一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名著阅读笔记
Don't be obsessed with online games. If you want to play, just play the big game of lif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西方哲学史名著阅读笔记西方哲学史名著阅读笔记1罗素这本书很久以前就有教师推荐过,由于听到很多评论说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解释并不很忠实于原意,并且我记得还有人说过罗素根本就不懂形而上学,所以一向没敢看,怕被他的先入为主影响太深。
之后由于专业课要讲这本书,教师做了要求,我就看了这本被称为经典的着作。
看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这个选择是对的,这本书比我事先想象的更令我满意。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很幽默,说的夸张点,简直能够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
这也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了。
首先,论述清晰,这一点可能和罗素搞逻辑的事实有关。
这也许是很多人认为罗素不懂形而上学的原因,因为他总是力图把其他哲学家(尤其是欧陆哲学家)的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丢掉很多细腻精微的意思。
可是如果这是一种错误,我喜欢这种错误。
这一点也保证了这本哲学史是一本很安全健康的书,也许我浅薄了一点,可是它不会把我引向对我来说很危险的冥想之中:一切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即使不清晰明了的东西也会清晰明了的承认这一点。
论题的广博,崇尚理性,具有常识感,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些都是令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本书让我理解罗素自我而不是他所论述的哲学家的哲学,但我认为,这也是任何一本由个人撰写的哲学史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罗素的哲学是很能帮忙人的,并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正常智慧的现代人。
另外,罗素从时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也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
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为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
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都占有一席地位。
《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第一篇:《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导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在很多正统哲学学者眼中都算不上是一本好的著作,更遑论是一本好的哲学史了。
这大概与罗素个鲜明的个人作风,不加掩饰的独立臧否和较为特立独行的行文风格有关。
然而,在学习了其他较为正统的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如门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等)之后,回过头来看罗素这本文字优美、简洁流畅且角度独特的哲学史,却也别有一番收获。
在此,笔者略过通常较为引起,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系学生关注的古希腊部分与近现代哲学部分,选择其卷二,即天主教哲学一章进行阅读和思考。
按照罗素的定义来说,这一时期包括了上起奥古斯丁,下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时间阶段。
这是欧洲思想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前与此后,希腊精神(以及与其有关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态等)都较为显著地统治了西方人的生活;而这一漫长的,经常被冠以黑暗、蒙昧等形容词的历史时期却在西方社会的核心深处打上深刻的希伯来烙印。
两种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交缠融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模型。
忽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或者给其一个较低的评价,是无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今日西方人心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几乎成为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的,哪怕这一时期的哲学从任意角度来看也与其他时期显示出更大的不同。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或者宗教)的关系不断引起思考和争论,也给历来的哲学史撰写者增加了难度。
为了避免一种陌生与无目的的盲目(也许与中世纪的世俗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同等盲目),罗素首先考察了教会制度以及教皇制的成长。
以次为开端,不但僧侣们在修道院中苦思冥想所得的见解得到关注,中世纪的普通人群或说是平信徒们的思考和信念也通过教权王权之间彼消此长的大势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第一篇教父1、受虐:有关犹太人在教父篇章的一开始,罗素便为我们描绘了整个犹太民族从诞生、繁衍、生息至今的整个过程。
当然,由于史料的缺乏,许多相关资料我们除了从圣经旧约中获得之外,别无他法。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
希腊哲学一,发展脉络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早期希腊哲学鼎盛时期希腊哲学人生哲学希腊化时期哲学希腊哲学发展脉络二,早期自然哲学主要研究问题:世界本原是什么?米利都学派无定形之实物毕达哥拉斯学派定形抽象“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水无定形之物气赫拉克利特定形和不定形统一之火爱利亚学派不定形之抽象的“一”和“存在”克赛诺芬尼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抽象“一”,即神抽象定形之存在无定形之存在另提出:一,逻各斯。
万物变化法则;二,辩证法。
芝诺早期希腊哲学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一,智者学派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
普罗泰戈拉著名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对主义:一切因人而异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形式论证上的怀疑主义智者学派代表二,原子论 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
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
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一,基本四元素说;二,动力本原为爱与恨;三,认识论之“同类相知说”(流射说)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之发展一,种子说;二,独立动力之心灵(心物分离)一,原子说(一变多);二,运动为原子固有属性;三,认识论之影像说三,苏格拉底1,认识你自己。
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2,神学目的论。
3,真善统一。
“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
4,方法论。
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
苏格拉底派的分流1,麦加拉派: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
3,昔勒尼派: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
四,柏拉图1,本体论的理念论 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
可感事物具体理念“善”的理念柏拉图的理念论追求目标提供原型追求方向2,认识论的回忆说“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
西方哲学史笔记
[转帖]西方哲学史笔记(很详细)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
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
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思考题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范畴(概念)分析。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最全笔记第一编:古希腊哲学(一)自然哲学时期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料,万物种子本性潮湿,希腊神话海神创世说。
(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恩格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的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具有某种固定形式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在水里去寻找。
”)万物充满着神灵。
泰勒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万物有灵。
"根据这一学说,连石头也是有灵魂的生物。
泰勒斯向他哲学上的对立面毕达哥拉斯反复强调说: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
神灵——非精神实体。
能动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原始“物活论”。
阿那克斯曼德本原是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无限者。
有限者不能成为本原,因为有生有灭。
世界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宇宙起源说:本原永恒运动,分立出对立物,冷热湿干形成漩涡运动,火水云雾,日月星辰。
生物起源说:生物从湿元素中产生,人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
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始基。
万物由气的稀薄或凝聚所致。
气体是万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
三者评价:恩格斯:“关于所有这些人,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正确:他们没有说明运动的起源。
”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始基是火。
火的创造就是它的毁灭,而它的毁灭就是它的创造的表现。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逻各斯: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
这就是“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将对立面统一与和谐的规律归结为逻各斯,逻各斯不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原则,也是人摒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所把握的世界规律。
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运动绝对,但不否认相对稳定。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
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
他还明确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
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赫拉克利特的核心思想是"变","变"却是永恒不变的对立统一:自然界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由联合对立物造成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物造成和谐的。
雌雄对立面既是相反相成的,因此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转化的。
生死、醒梦概念的灵活性与真理的具体性。
驴爱草料,不要黄金。
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战争是万物之王。
循环论:火-----水----土的下降道路与土---水----火的上升道路是同一条路,周而复始的圆周。
(被斯多亚派和尼采利用)政治思想:看不起群众,看不起保守性贵族,反对多神崇拜,反对灵魂不死。
灵魂由火产生,灵魂也是火,死就是变成水。
伦理思想:按照自然行事,就是真正的智慧,就是道德。
毕达哥拉斯灵魂转世说:人死后,灵魂转为别的人或者别种生物。
数是万物的本质:万物的本原是一。
一生二,二是质料,一是原因,从完满的一和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各种数目;从数产生点,产生面,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数的关系孕育着规律的思想;单一自身包含着不同的规定性;对立是僵死的,不能转化的;)和谐说:和谐就是宇宙秩序。
(总的来说,是原始唯心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和有价值的深刻洞见、自发辩证法因素以及科学思维的一种奇特的结合)色诺芬尼神:神无所不在,绝对不动。
一个完全没有形体的神。
这是比较明显的“一神论”倾向世界的本原是土,一切的生成都来自于土和水巴门尼德:“存在”: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唯一的、不动的。
没有缺陷的,非实体,非物质。
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
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
(他试图抛开表现形态,寻找永恒不变的本原。
)唯理主义倾向:理性不以感官为基础。
对立面的“混合”,造成了事物的生灭,从而有运动和变化。
但是他把这些对立面割裂开来,成为两个领域。
“存在说”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先驱。
芝诺存在是“一”不是“多”,是“静”不是“动”。
(把思维对运动的反映的一个方面——间断性加以片面地夸大、绝对化)麦里梭存在的时间性存在是无限的无限才是完满的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火水土气。
他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爱”和“憎”: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原动力,机械的外因论。
流射说:人们的思想、感觉都是凭借元素的结合而进行的,一切事物会流射出某些东西来,感觉就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东西与人们的感官的孔道相结合而产生的。
理性、思想可以超过感觉的界限。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种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体积无限小。
万物由各自的种子构成。
种类上的差异正取决于构成该事物的种子中占优势的那种性质。
每一件事物既是“一”同时又是“多”。
产生是混合,消灭是分离。
这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奴斯”说:种子本身是不动的,推动种子的结合和分离的力量在于种子之外的一种东西。
是运动的起源,又称为“心灵”。
是外部推动,机械论。
(第一推动的雏形)。
奴斯和任何个别事物不同,它不和别的事物相混,是独立自在的;是事物中最稀最纯的,它能认知一切事物;奴斯是运动的源泉,宇宙各种天体都是由奴斯推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奴斯安排的。
留基伯世间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物质即原子组成。
宇宙间的原子数是无穷无尽的,它们的大小、形状、重量等都各自不同,并且不能毁灭,也不能创造出来。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宇宙观:一切事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是在性质上没有差别,都是相同的。
原子之间的区别在于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的不同。
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万物的差别是由原子的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位置的不同造成的。
灵魂原子精细,聚合时,散布于全身;分散时,灵魂消亡。
(首先,只是一种猜测,其次,是一种朴素的观点,不能把精神和物质分开;再次,含有很多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由于排斥偶然性,必然成为抽象的。
而必然形应该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影象说: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素朴的反映论。
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
政治:民主制是最好的政体,调和阶级矛盾。
幸福:是节制的享乐和灵魂的安宁。
伦理: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
神不过是一种“形象”,并非不死。
不必恐惧,不必悲观,不要盲目崇拜,相信自己。
人的物质需求或欲望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希腊化和罗马哲学时期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首先,他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发展,又错误的把一切都看作相对的;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
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人的主观感觉。
(约定论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离开了动机与效果统一的道德标准,单纯强调效果是错误的)高尔吉亚否认事物的存在及其可知性。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有物存在又可知,也不可能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别人。
(出发点是反对爱利亚学派的唯心主义的“存在”说的,也是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的。
但是他没有把“存在”与唯物主义的存在区别开,陷入极端的不可知主义。
但是涉及了思维与存在、思维与语言、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这样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
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德性就是知识知识,是关于善的本性的一般知识,是理性。
苏格拉底认为,“善”代表“德性”,“理性”代表“知识”。
所以尽管人人都有“德性”,但这并非与生俱来,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发挥自己的德性。
因而行善的美德必然具有理性的品质,表现为理性的行为。
方法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
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
(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
(3)形式:对话和问答。
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法。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一种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柏拉图从思想渊源上讲,除去苏格拉底,还有毕达哥拉、爱利亚派,赫拉克利特。
理念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分有”说和“摹仿”说。
1、“分有”说“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
“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
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
“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2、“摹仿”说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
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理念论的本质及其认识论根源把事物的一般概念绝对化,把它们变成脱离具体事物并且先于事物存在的精神实体。
带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宇宙生成说理念的模样印于这混沌的“物质”之上,就形成宇宙万物。
巨匠的作用。
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否定感觉所包含的绝对因素,即感觉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思维的抽象作用往往掩盖了它对客观世界和感觉经验的依赖。
灵魂学说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
(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