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第二章 中学课程

合集下载

中学教资科二中学课程思维导图

中学教资科二中学课程思维导图

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1 .广义: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1狭义: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课程类型2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者性质(分科、综合和或活动课程)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要求、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地方和校本)呈现方式(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任务(基础、拓展和研究)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3 .社会、知识和儿童1课程理论的历史与现状4 .萌芽中国唐朝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代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西方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产生与发展美国博比特,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课程作为专门的领域诞生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现代课程理论的新发展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内含1 .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2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体系三维课程目标3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计划(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1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科目的设置(中心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2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阶段:前言课程目标(中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高中新课程: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和附录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材3 .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主体)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文本是教科书的主体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教科书的编排方式(是否有重复):直线式、螺旋式教科书的使用教材(主要是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1 .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内容9-第二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内容9-第二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第二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第三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一、课程目标(略)(一)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

二、课程内容(简答、单选)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个层次组成,或者说是其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3.教材(1)教材概述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教科书的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教师资格证 中学课程

教师资格证  中学课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考虑兴趣、能力差异。
表现性课程目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 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 神、批判思维。适合以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普遍性目标取向
指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
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 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可普遍运用于教育实践,一般表现为教 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
文件。 2. 课程计划主要由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 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任务。 3.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
② 普遍性 ③ 基础性
(二)、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 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评价 的指导性文件。
答案:隐性课程具有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易接受性;持久
性;难评估性等特点。
三、课程理论流派
•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赫钦斯、巴格莱、 布鲁纳等。 • 主要流派: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论和永 恒主义课程论。 • 基本观点: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 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 1、结构主义课程论
– 产生背景: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国防教育 法》;进步主义对美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 代表人物:布鲁纳
– 课程思想:强调学科结构重要性;学科的基础结构指一门 学科的一般原理、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和探究该学科的基 本态度。学科基本结构体现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课程 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02.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

02.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

三、微观的课程内容
教案
★★★
教学方案:即“教案”,设计教案的过程称为 “备课”。教案设计一般不涉及课程总目标和学科 目标体系的再设计,而是在接受和认可现有目标的 前提下,对较大的目标进行分解,进行一个单元或 一个课时教学的设计。
★★
四、课程开发的泰勒模式
即“目标导向”模式,由泰勒在《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他认为编制任何一个课程都 需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四段论):与此中开发模 式相关的课程评价是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被称为 “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当前的课程改革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标志 为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此文件为新课改的指导文件。因是新一轮 的课程改革,故又简称“新课改”。 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
A 直线式
C 分科式
B 螺旋式
D 综合式
3.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第二节 课程组织
4.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课程标志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 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D )
A 实践模式
C 环境模式 A 分科课程 C 活动课程
B 过程模式
四、新课改的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 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 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 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 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 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 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 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二章中学课程考纲解析考纲中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如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分析上述考纲,这部分内容由四块组成: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课程类型与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这几部分内容中,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是本章重点。

考生要能够运用课程理论说明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对课程改革有全新的理解。

本章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为选择题和辨析题,课程的类型有可能出简答题,材料题的可能性很小。

2011年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国际论坛上,作为研究与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北京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教材中“我是从哪里来的”部分,图文并茂介绍性交概念的内容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一些网友认为,试点教材图文尺度过大,担心孩子模仿尝试,性教育内容不该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学生课堂。

也有网友认为,对性观念的正确介绍和引导,是杜绝性危害的有效手段,作为校本课程,《成长的脚步》开发的很好。

一时间,课程问题,成了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那么,什么是课程?我国当今正在施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如何?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手段的课程,又该如何发展?本章将带领你一起探讨这一课题。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一、什么是课程(一)课程的词源分析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朝。

宋朝朱熹所说的“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中的“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度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阶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设计,于是课程一词越来越被教育者关注。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单选题]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江南博哥))。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目标D.教科书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课程计划即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单选题]2.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A.任务分析模式B.过程导向C.工作分析D.目标导向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泰勒所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目标导向模式。

[单选题]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活动等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单选题]6.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

A.确定方法B.确定内容C.确定目标D.确定标准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确定目标。

[单选题]7.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理论,被称之为泰勒理论,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

[单选题]8.()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

A.教材B.事例C.个案D.情境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如课本、讲义等。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也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对象。

答案选A。

[单选题]9.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内容8-第二章-课程分类及其特征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内容8-第二章-课程分类及其特征

第二章-课程分类及其特征第二节课程分类及其特征二、课程的分类(单选或者简答题)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如六艺。

综合课程又叫广域课程、统合课程,主张实行分科教学但又要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采用合并相关或相邻领域的学科,以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

如自然课;社会课。

【例-单选题】目前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A.融合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本题考查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融合课程的概念区分。

语文、数学、英语是根据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编排课程、进行教学,应属于学科课程,故选D。

【例-单选题】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

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B.横向组织C.纵向组织D.螺旋式组织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综合课程是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整合到一起,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正是横向组织的表现,故选B。

补充知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按照一定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古今中外大多数教育家都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

近年来,也有些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的原则。

横向组织就是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性最关心的问题。

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存在的问题:1)对教师的要求较高;2)学校的条件“硬件”跟不上;3)学生的应试问题解决不了。

(2)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第二章-中学课程 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第二章-中学课程 总

13下: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 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 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 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 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 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 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综合与分科结合 –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 综合课程
–优点:①破旧学科界限,促知识融合,增强课程的内在联 系,贴近学生生活
–②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整体认知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③利于减少学科数目,减轻学习负担 –其缺点:①教科书编写难度大 –②逻辑体系比较松散,不利于获得学科系统知识 –③对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较高

能力
科学、环保等课程
研究型课 重探究态度与 学生自己组织、探索、 重过程

能力
研究课程
三者关系: 基础型课程是后两类课程的基础 拓展型课程是研究型课程的基础 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对基础型课程有增益促效的作用
(二)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 国家课程 – 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 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国家一级课程。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4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4
1.请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p12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p22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二级) p24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一级) p26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级) p28-p30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二级) p34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一级) p34 8.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二级) p37 9.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级)p41 10.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级)p46 11.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二级)p47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观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内容联系观 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 学习方式观 合作、自主、探究 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程管理观 国家、地方、学校
三、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发展的人 独特的人 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角色
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老师
教师观—行为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 自我:强调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教学观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结论过程并重 关注人
(二)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

第二章中学课程xx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课程概述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

高频考点速记_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三、(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四、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五、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六、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七、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八、(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九、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十、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精品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精品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江南博哥)1[单选题]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O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2章》第1节》课程的概念(了解)参考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2[单选题]学校教育的基础是()o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正确答案:I)知识点:第2章》第1节》课程的概念(了解)参考解析: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课程。

原因有以下五点: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单选题]我国中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I).课程是项目正确答案:A知识点:第2章》第1节》课程的概念(了解)参考解析,:我国中学仍然实行学科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逻辑结构,但是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动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课程即知识”的表现。

A.斯宾塞B.杜威C.赫钦斯D.泰勒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2章》第1节》课程理论流派(了解)参考解析:杜威,美国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代表,实用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5[单选题]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O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正确答案:A知识上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掌握)参考解析: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学科课程。

6[单选题]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掌握)参考解析:1999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资科二第二章—中学课程 简答题

教资科二第二章—中学课程 简答题

第二章—中学课程简答题汇总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2.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作出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去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高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古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组成为教材。

3.教材编写的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学书的编排形式要利于与学生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

(1)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实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及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第2章-课程知识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第2章-课程知识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第2章-课程知识[单选题]1.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综合化、()、现代化。

A.过程化(江南博哥)B.专业化C.科技化D.效果化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综合化、过程化、现代化。

[单选题]2.以学论教主要是从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A.发散状态B.思维状态C.讨论状态D.接受状态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以学论教主要是从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以学论教注重学生的学,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主体。

[单选题]3.中学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不包括()。

A.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B.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方法C.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D.实践与概括的思想方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中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符号化与变换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等。

[单选题]4.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

A.应用学科B.新兴学科C.基础学科D.边缘学科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基础学科,是指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一般多为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

基础学科,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学科,很难具备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条件。

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单选题]5.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A.存在正相关B.关系不明显C.存在负相关D.有利有弊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如果单纯使用批评的手段,或是看不见学生的“闪光点”,就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或是产生自卑心理,或是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的心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产生消极影响。

[单选题]6.下列选项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总体目标”的是()。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03 课程的主要流派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主要观点: 1 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2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 题, 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客观需求,课程学习应深入社 会生 活中,深刻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
03 课程的主要流派
02 课程内容
(三)教材(选择、简答) 教材的编写的基本原则/要求(简答)——补充
记忆口诀:科学思想要及时 逻辑教学切联系
知识点:
01 课程目标 02 课程内容 03 课程评价 04 课程开发
03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 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 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02 课程类型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选择)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 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 是 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02 课程类型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选择)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 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 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目录
CONTENTS
01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02
中学课程
03
中学教学
04
中学生学习心理
05
中学生发展心理
06
中学生心理辅导
07
中学德育
0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章 中学课程
CONTENT S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 理论精讲5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 理论精讲5

2021年上教师资格证理论精讲——《教育知识与能力》梳理总结第一节 课程概述01第二节 课程组织 02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3第二章 中学课程目录课程概述1 课程的类型2 课程理论流派 3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4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概述(P59)(一)“课程”一词的由来西方“课程”一词最早源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二)“课程”的概念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1.内容属性 5.课程任务 6.呈现方式 7.古德莱德2.组织方式3.实施要求4.开发主体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理想课程正式课程 领悟课程 运作课程 经验课程二、课程的类型(P60)(一)按照内容属性划分(P60)学科课程知识的逻辑体系_________经验活动课程学生的兴趣和需要________经验(二)按照组织方式划分(P60)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三)按照实施要求划分(P60)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课程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课程 展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四)按照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P60)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010203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五)按照课程任务划分(P60)(六)按照呈现方式划分(P61)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具有计划性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七)古德莱德的分类(P61)7.古德莱德专家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课堂实施学生来个小口诀属性动动学学组织分分合合要求必修选修主体国校地方任务基拓研研呈现显隐结合小试牛刀1.【2019 上】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二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二章

基 础教 育课程 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d.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e.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实施); f.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课程评价)。
Slide 20
5.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① 含义: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 ② 作用: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③ 核心:课程计划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开设哪些学科(科目设置)
课程标准
① 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 评价的
指导性文件。
② 作用:a.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一、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b.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c. 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① 核心:课程标准的核心: 课程目标
教材
① 含义: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 讲义、 参考书等。 ② 作用: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 核心:教科书和讲义。 ④ 教科书编写编排方式: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第四节
Slide 17
课 程实 施与 评 价
1.课程评价的三种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关注预期目标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评价的重点:“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 程让划实际的结果” CIPP模式——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Slide 18
第五节
Slide 19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对课程的调整 综合实践活动

速记中教第2章中学课程

速记中教第2章中学课程

第二章中学课程本章节内容在历年考试中主要以单选和简答形式考查考生应重点掌握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需要识记不同的课型,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课程概述考点1 课程的含义☆☆☆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课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这里指的是广义的课程。

真题再现(2013 年下半年真题)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参考答案】B。

考题预测精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一文中。

A.《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B.《社会静态论》C.《心理学原则》D.《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参考答案】D。

第二节课程理论考点2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主张学科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真题再现(2013 年上半年真题)简答题: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2)学校教学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3)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

(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考题预测精选主张学校教学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中心论B.活动课程理论C.社会课程理论D.要素课程理论【参考答案】A。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讲-第二三章A1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讲-第二三章A1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二)中学课程考纲提要1.了解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现状。

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内涵(二)课程的意义与作用(三)课程的分类(四)课程的层次(五)课程的开发模式(六)课程的主要理论流派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内涵:我国宋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

(二)课程的意义和作用(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三)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在1-6年级主要是综合课程,7-9年级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10-12年级主要是分科课程。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

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确定教育目标
改进课程或 重新设计
依据目标设计/选 择教育性经验
评估教育目标的 实现过程和结果
对教育性经 验进行组织
(二)实践模式(集体审议模式) 由美国课程学家施瓦布提出,主要解决课 程探究的具体方法。 (三)过程模式 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基本原 理为: 1.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 2.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3.开放系统与形成性评价
1.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 大意义的过程,是“从中学”的过程。这 一观点是由()提出的。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D.凯洛夫 2.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四段论, 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课程模式。这一模 式称为() A.实践模式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D.目标模式
第二节 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其中巴 格莱是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主要倡导者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 四、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概念 1.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 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2.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 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3.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 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4.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 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
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
• 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 自我实现和 学家亚伯拉罕· 马 斯 洛 在 成长的需要 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 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 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 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 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 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 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 的新型课程观 (二)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 的发展 (三)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二)课程管理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 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级课程管理: (一)国家课程 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 央级教育机关。 (二)地方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 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三)学校课程 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3.教材 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 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 和具体化。 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 研究型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 课程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 课程任务 课程固有属性 课程显隐程度 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 不同
(四)突破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 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五)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 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六)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身份,确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 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七)改变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 的学校文化
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一)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 2.课程结构实现调整,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择性。 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 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记忆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 6.评价与考试制度得以调整,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的课程评价。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课程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目前在 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 教材三部分组成。 1、课程计划 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 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课程标准 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五、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1.下列哪项不属于教材的内容() A.试听资料 B.参考书 C.幻灯片 D.课外活动 2.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 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 3.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 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
四、课程评价与管理 (一)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 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 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 弊病而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 “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 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 价模式 (4)CSE评价模式 由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 而成,实施步骤为:(1)需要评定;(2) 方案计划;(3)形成性评价;(4)总结 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