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功_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 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即使用公式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移动距离。
3.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功的国际单位制。
4.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力学中的功、电学中的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功。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功在复杂情况下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例如一个人推一辆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概念。
2.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就是功。
3.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使用公式W = F × s,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4.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功的国际单位制。
5.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力学中的功、电学中的功等。
6.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功的计算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移动距离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下面两个情况下的功:(1)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车的功。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功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应用,尤其是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人提着物体上楼、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探究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功?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解释:F 表示力的大小,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cosθ 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4. 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如:一个力为10N 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5m,求这个力所做的功。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初中物理《功》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初中物理《功》教案 2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功的计算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功》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在制定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的课程目标:1、掌握《功》的重要概念和定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3、掌握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
通过设定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功》知识点时,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课程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重要性;2、讲解不同类型的《功》,并介绍其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4、总结教学内容,梳理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步骤的安排,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1、案例法:通过讲解不同的《功》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中,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方式:1、课堂作业: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小组竞赛: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3、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将上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第1节 功教学设计
第1节功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关于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物理学中的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称之为功。
(2)功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
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是:力的方向上要有移动距离。
3. 巩固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功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行走,引发学生对功的疑问,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功。
2. 探究功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2)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总结出功的概念:功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3.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1)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计算功?(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 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才能算做功?(2)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5. 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提着一桶水行走所做的功。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了解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1. 了解功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内容:功的定义和公式,功的物理意义,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练习题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介绍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 通过例题,介绍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功的物理意义及其正负性。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三、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总结功的定义和公式。
2. 总结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学习方法和练习策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问题。
※教学结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功的定义和公式,了解了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增加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标题:《功》教学设计正文: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功》,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并理解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利用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本堂课。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一直懒散不思进取,功课成绩也很差。
有一天,他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功的书籍。
通过阅读书中内容,小明逐渐认识到功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要通过勤奋努力来提升自己。
这个故事将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为他们之后对功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二:知识讲解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首先,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施力作用以及相应的移动物体或产生其他影响的现象。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功的特点,例如功是一种量,它可以正负,用单位焦耳(J)来表示。
最后,我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功,如重力功、弹性功等,给出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功的理解。
教学设计三:案例分析在这一环节,我将给学生提供几个力与功相关的案例,要求他们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功。
例如,举一个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提水所需的功是如何计算的,以及力和移动的方向如何影响功的正负值。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小组探究在这一部分,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功相关的场景或现象,并从中找出力和功的关系。
例如,他们可以选择研究人类体力劳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或者探究体育运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促进他们对功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设计五:课堂讨论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他们在探究中的发现和体会。
我会设立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为什么身体做功时会感到疲劳?”,以及“功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功的概念和公式。
2.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关示意图。
2.准备教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
1.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介绍功的单位和量纲。
三、示例演练(15分钟)
1.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功。
2.学生根据示例练习计算功的方法。
四、教学实验(2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移动的功。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做功的大小。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功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
六、总结复习(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实验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8.课后辅导与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4.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正负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5.实践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进行解答。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功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时,功为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4.能量转化:分析力做功时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情景涉及到力做功。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用能力:通过设计生活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功的正负含义。
2.难点:将功的计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实验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质课竞赛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单元内容都围绕着功与能量展开。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本节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力的作用效果,为本节课研究力做功的两个要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了大量做功与不做功的例子,如:把物体拉到高空、搬着课本前行等,都为更加形象的理解本课做好了铺垫。
另外,初二的学生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抽象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说出两个做功的必要因素,并判断力是否做工。
2、明确功的表达式,并用公式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来总结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况,利用小组讨论拓展思维宽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并用公式简单计算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来循序渐进引入本节内容,同时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通过自学来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入教,由学定教。
难点:能准确判断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解决策略:利用课本“想想议议”栏目中的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另外再利用以前所学的惯性知识来总结另一个力不做功的情况,本环节设计小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来拓宽思维。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结:本课设计重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例,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教学各环节设计的过程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情感的培养,力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步步延伸,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 W = F × s。
3. 讲解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实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重物在斜面上上升的高度,计算重力做的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2. 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呢?3. 出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巩固了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功的计算方法,避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
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
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
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
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
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
北京版体育二年级《第一节 基本功》教学设计1
北京版体育二年级《第一节基本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京版体育二年级《第一节基本功》教学设计1以“基本功”为主题,主要围绕基本的体育技能展开教学。
教材内容涵盖了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对于新的体育技能容易接受和掌握。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如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等。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本体育技能的掌握。
2.教学难点:动作要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动作示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
2.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所学技能。
3.比赛法:学生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激励法: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场地准备:宽敞的操场或体育场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练习。
2.器材准备:跑步器材、跳高器材、跳远器材、投掷器材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热情洋溢的问候开场,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或播放课件,呈现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等基本体育技能的动作要领。
讲解动作的关键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分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提问
新课引入
一、力学中功的含义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提冋:
1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3、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产生什么
效果)?
生活中的功有“贡献”、“功
劳”等丰富的意思,力学中的功吸收
了生活中功的意思,但它也有着更为
特殊的含义。
斜面探究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
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
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
功。
(多媒体课件演示)
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的过程中,
举力是否做了功?
⑵马拉木头水平前进,马的拉力是否
做功?
⑶起重机把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
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的钢绳
的拉力是否做了功?
⑷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冰球由于惯
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禺。
(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
用。
(3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
距禺,但移动的距禺与力的方向垂
直。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思考后发表
自己的观点。
学生实验
理解
分析回答
理解
二、功的计算例题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
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功二力乂距禺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禺,则功
的公式可写成:W二F 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m ),功
的单位是牛顿•米,匕有一个专用名称
叫焦耳,简称焦(J )。
1焦=1牛•米。
几点说明:
1 )使用W二Fs,要注意单位的统
一。
2)做功的多少只由W二F s决
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
变速运动无尖。
3)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焦的大小。
4)介绍焦耳
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
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沿水平道
路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
共用时40min,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
摩擦力是800N,求马的拉力做的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
己演算。
要求解题规范化。
追问:此
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
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
功没有?为什么?教师小结。
自主学习
理解掌握
倾听了解
一名学生板演,
其他学生自己演
算。
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