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例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例析作者:游志涛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3年第05期
能力是练出来的,练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知能转化的必要环节。但这并不等于说,练习越多越好,练习难度越大越好。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并没有做很多练习,其学习成绩却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整天都在做练习,其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原因何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后者没有真正明确、理解和掌握高考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下面笔者结合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考试大纲所列出的12条能力要求(见下表),结合若干典型的高考试题做一简要分析,希望对同学们提升历史学科能力有所帮助。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本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要求考生对本地图(图片材料)和图例中的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解读。
第二,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①整体信息:本题图文材料包括一幅历史地图和解读这一历史地图的图例信息。②时空信息:本题图文材料告诉我们其所处历史时空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③内容信息:本题图文材料提供的是属于经济方面的货币信息。④货币信息:中国南北朝时期使用的货币包括铜币、金银和绢、帛。⑤货币使用区域信息:黄河流域使用绢、帛,长江流域使用铜币,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使用金银。⑥隐含信息:货币是如何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南北朝之前使用什么样的货币。
第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①如何对试题图文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要依据试题的具体要求进行。就本题而言,就是运用图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逐一分析四个备选项,看哪一选项的评述能准确、合理地反映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②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题图文材料至少包含了5个方面的信息,但真正有效的信息是时空条件与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货币等信息。③通过对本题信息解读发现,仅依靠本题图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无法对四个备选项的评述作出准确、合理解读的,这还需要我们调动所学知识。这些所学知识包括政治学科中有关货币的产生、演变及其出现原因方面的知识;秦统一全国与统一货币方面的历史知识;我国经济重心逐步由北向南转移的历史知识等。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准确、合理解读本题的四个备选项了。本题答案为D。
例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和考试要求。本题提供的文字材料为:“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第二,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本题提供的文字材料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以下信息:①时间信息:汉武帝时期。②人物信息:汉武帝。③制度信息: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④行为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⑤隐含信息:从字面上看,本题考查的问题似乎是汉武帝设置刺史制度迁徙豪强说明了什么,其实质考查的是汉武帝通过设置刺史制度和迁徙“田宅逾制”的豪强集中监管以抑制土地兼并。
第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从题干材料看,其关键信息有三处:一是“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二是“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三是“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题干中提到的主要是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上的监督,以便中央加强对“田宅逾制”者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A、B两项与题干反映的主题不符,容易排除;D项片面地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刺史监察地方属于政治手段。本题答案为c。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解读,并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将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第一,调动所学知识。由“崇周制”可以联想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由“大一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可以联想到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井田制下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且分封制和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都已瓦解,由此看来,西汉“崇周制…‘崇”的不可能是分封制和井田制,而只能是宗法制。宗法制用血缘关系维系统一,形成了家的认同感。宗法制还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思想,从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方面加强了思想统一,做到了“国”和“家”的一体化。由此就可以知道,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了。另外可运用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内容分析判断四个选项的正确性。本题答案为C。
例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2题)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第一,调动所学知识。题干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本题所要调动的知识是1958年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历史知识,如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所面临的问题等。
第二,运用所学知识,即运用上述提到的历史知识,辨别美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文件”所做的历史解释,理解、分析、判断其所做出的历史结论是否正确。由1958年之后的历史事实来看,由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既没有“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没有“保持高速发展”,而是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可见美国的评估文件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严重不符。1958年后不久,中苏关系破裂并全面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作协议,B、c两项表述错误;材料不涉及中美关系,排除A项(从史实看,1958年后,中美关系也没有出现急剧变化)。本题答案为D。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例1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5题)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