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终身教育语境下的创新教育

合集下载

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教育体系将学习和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中,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个体自身的发展要求。

本文将就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意义终身教育是指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训,在个人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终身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不再仅限于学校、年龄和学历,而是一个人一生的学习过程。

无论是在校生、职场人士还是退休人员,都可以通过终身教育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终身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个体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终身教育强调个体需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能,从而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终身教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个人的生活品质。

对于社会来说,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对于国家来说,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使国家更具竞争力。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政府应起到引领和主导的作用,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个体自身也应有意识地参与其中。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法规体系,保障终身教育的权益。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终身教育的概念、目标和原则,确立终身教育的政策框架,保障个体学习的权益和机会平等。

2.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终身教育应摆脱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教育,包括课堂学习、在线学习、实践学习、社区学习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3. 健全评估认证机制,保障学习成果的转化。

建立起与学历教育相对应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体系,鼓励个人通过学习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认证,将其纳入学历体系,推动学历和学习成果的转换和对接。

论终身教育理念视野下现代妇女教育创新——以宁波市“母亲素养工程”为例

论终身教育理念视野下现代妇女教育创新——以宁波市“母亲素养工程”为例
收 稿 日期 :2 o — 9 0 090—7
基 金 项 目: 波 市 2 0 宁 0 7年教 育 规 划 课 题 “ 于 宁 波 市 构 建 以 ‘ 亲 素 养 ’ 核心 的妇 女 教 育 体 系 的研 究 ” 关 母 为 。
— —
以 宁 波 市 “ 亲素 养 工程 ” 母 为例

郑礼 平 ,陈
( 波 大 学 成人 教育 学 院 ,浙 江 宁波 3 5 1 ) 宁 10 6

要 :建 立 以“ 亲 素养 ” 核 心 的妇 女教 育 体 系 , 母 为 不仅 对 推 进 我 国的终 身 教 育 发 展 , 而且 对 创 新 现代 妇 女 教 育 起
社 会 的能力 和价值 体 向。在 当今 社会 中 ,母 亲素养 ” 我 国公 民素养 的 重要组 成 部分 , “ 是 其素 养 的高低
是 衡量 一个家 庭 、 一个社 会 、 一个 民族 的文 明程度 , 是社 会生 产力发 展程 度 的标 准之 一 。因此 ,母 亲素 “
养” 育, 教 既是 现代 妇女 教育 的一个 重要 内容 , 又是 终身 教育 中 的一 个重 要部分 。 二、 终身 教 育理念视 野 下开展 “ 母亲 素养 工程 ” 的意 义 当今世界 科学 技术 突飞猛 进 , 国际竞争 日趋 激 烈 , 一切 的竞 争归 根到 底是 民族 素质 的竞 争 。作为
养 、 体 素养 、 美 素养 、 动 素养 等 ) 而 且 随着 社会 生产 力 的发 展 和人 类社 会 文 明 的进 步 更加 丰 富 身 审 劳 ;
了“ 亲素养 ” 内涵f 母 的 即个体 素养 与社会 素养) 。所 谓个 体 素养 , 即指 “ 亲 ” 自身 所具 备 的能力 和价 母 的 值 取 向 , 对个 人 及 家庭关 系 的处理 能 力及 其 自己的 生活 态度 ; 会 素养 是指 “ 亲 ” 与社 会 、 是 社 母 参 服务

试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

试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

他们在这样 的环境里充分发展、 张扬个性, 创新 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 。
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 的人格,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
言 不 准 确 , 许 学 生 给 老 师 指 出错 误 , 许 学 生 在 某 些 方 面 做 得 比 老 师 好 , 允 允 不能讽刺、 挖苦 学 生 。这 民主 、 谐 、 松 的 教 学 氛 , 如 同 鸡 蛋 孵 化 成 小 和 宽 就
阅读教学法” 是从“ 读写结合 ” 入手, 把对范文 的解析 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
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 。比如, 中学语文教科 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 单元 用“ 知识短文 ” 归纳、 阐述本单元课文 的文体知识, 学什么文体 的范文就设计什 活动混为 了一谈 。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 的共 同观照物, 因而出现 了 章, 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 学生创 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 学 生作文 出现了千人一面 、 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 的现象 。 未来的社会 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 的时代 ,未来 的教育是不断提 高人 的 素质 的“ 终身教育 ”它使语文读 写教学对于人 的“ , 可持续 发展 ” 方面具备 了

创造 宽松、 和谐、 民主的课堂教学氛 围
无论是否课改,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创新是民族的 希望, 我们的学生肩负祖国的未来。 而 我一直认为严厉、 呆板的教学态度 和教学方法, 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 儡一般。 这样 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 主见 、 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以, 所 在课
教 育
试论初 中语文的创新教 育
河北省馆 陶县魏僧 寨 中学 韩立君
摘 要: 问题最 易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 只有发现 问题和提 出问题 , 才能有 目 的的、 有步骤的提 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 , 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 问题的提 得

谈教师与创新教育

谈教师与创新教育

谈教师与创新教育摘要】: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因为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的思维水平、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对创新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师当今时代,可谓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一种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开始在一些国家逐渐取代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对知识的高度依赖。

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

站在新世纪的高度,我们不能不思考国家的发展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的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目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落后就要挨打,这已被历史所证明。

国际竞争的实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如果我们的教育搞好了,民族素质提高了,人才培养出来了,我们的科技和经济就会更快的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因此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大计,民族的大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搞好素质教育。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的。

如果说学校是创新教育的温床,那么基础教育阶段就是创新的摇篮,而辛勤工作的教师就是推动摇篮的人。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教师的激发与培养,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又与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即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所以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那么教师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

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德育老师;角色转换角色是指与人的地位相对应的行为模式。

老师的角色是指老师在肯定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中所持有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及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的一整套行为。

每个时代都对老师提出了不同要求,并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老师角色的内涵也日益丰富。

德育老师是高校老师中的特别群体,其角色定位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同学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同学个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性思索和熟悉。

而德育老师角色能否恰当定位,主要就在于其能否适应时展的要求。

我们当前正处在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以其全新的要素——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使高校德育深受影响,德育观念、模式、方式和方法受到冲击并向现代化转向。

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变过程中,重新为德育老师进行角色定位是新时期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本人认为,高校德育老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应体现以下三个转换:即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方面,要从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在老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要从遵从型向制造型转换;对于老师自身的进展要求来说,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转换。

一、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方面:由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在传统的德育中,老师作为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人,代表社会实施教育,是社会权威的代表,对同学具有肯定的影响力。

老师的形象大致可分解成三种角色:一是道德学问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在师生结成的以道德学问授受作为基本内容的师生关系中,客观地存在着学问占有的不公平,老师在同学道德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同学自然把老师当成了学问的化身,老师也往往以学问代言人的身份自居。

二是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

传统德育中老师经常以师表者的形象消失在同学的视线里,作为道德的化身向同学训以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对同学的言行品性进行评说,以规范者的姿势来调整同学言行。

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语文 学科 的课 堂教 学 , 由于 学科特 点 和功 能 ,决定 了它 对培 养学 生 的 创 造 力具 有得 天独 厚 的作用 。如 何构 建创 新性 语文 课堂 ,这 是见 仁见 智 的 问题 ,这 里我 作为 一名 从事 多年 语文 教学 的教 师 ,谈谈 自己 的几 点看 法 , 以期 抛砖 引玉 ,与广 大初 中语 文教 师共 同探 讨 。 1语 文教 学应 加 强科学 性 和人 文性 .培养 学 生的创 新意 识 ,激发 其创 新精神 语文 教育 由于 长 期处在 应试 教 育樊 笼中 ,失 去人文 科 学应有 的特 征 。 教师 讲读 一 篇课文 ,从作者 、背景 、结 构 、中心 到写 作特 色 ,如 生 理解 剖 般 ,把 课文 肢解 开来 ,什么情 感 、审美都 无从 谈起 。步步为 营 ,滴 水不 漏 ; 学生 作文 ,往 往也 是千 篇一 律 。学 生成 了录音 机 、复 印机 ,只有 复制 的功 能 ,没有 主 动 、 自由的个 性 。学 生的语 文学 习形 成 了思维 定势 ,潜 在 的创 新 意识被 压抑 ,创 造性 被泯 灭 。 语文 课 堂教学 应 当尊 重学 生 的需要 ,尊重 学 生 的情 感 ,使其 有 高 尚的 道德 情操 和欣 赏 美 、创造美 的 能力 ;构 建创新 性 语文 课堂 教学 ,必 须打破 被 动教 学方 式 ,以学 生 为主体 创新 精神 。搞 活语 文课 堂 ,构建 多 向互动 创新 性语 文课 堂 教学结 构 ,让 学 生 的语 文 学 习得 到延 伸 。 1 . 1 以教 为 重心逐 渐转 移到 以学 为重心 。 国内外 的 教学 改革 都把 重 心从“ 教” 转移 到“ 学” ,从 传授 知 识转 移 到发 展 智力 ,培养 能力 。创 新性语 文课 堂教 学也 应这样 , 不论 是采 用暗 示法 、发 现 法 ,或者 自学辅 导教 学法 ,学 导式教 学法 ,都 注 重调动 学 生的积 极 性, 激 发求 知 的欲望 ,培 养 学生学 语文 的兴 趣 ,使之 不仅 能 学到 知识而 且 学会 独 立 获取知 识 的方法 。同时 , 教师要 为 学生提 供特 定 的学 习情景 ,创设 理想 的学 习环境 , 激发 学生 的创新 思 维。 。 1 . 2注 重质 疑交 流 ,开展丰 富 多彩 的语文 活动 课 。 曾经有 人这 样形 容 中、美 两 国的教 育 :美 国的 学生 是带着 问号走 进课 堂 、带着 更大 的 问号走 出课 堂 ;中 国的学 生是 带着 问号 进课 堂 、带着 句号 出课 堂。美 国的布 鲁 巴克认 为:“ 最精 湛 的教学 艺术 ,遵 循 的最高 准则 就是 让 学 生 自己提 问题 。 ” 学 生能 自己质 疑提 问, 说 明学生 进入 了 自主学 习状态 。 教师通 过 让学 生 自己提 问来 组织 教学 , 引导学 生积 极参 与 、主动探 索 、为 他们 创设 动脑 、动 口 动手 、释 疑解 难 的机会 ;通 过个 体 与个体 、个 体与 群体 、群 体外 向学 习法 等形 式 的交流 。培 养独 立 思考 、商讨 问题 、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能力 ,从 而发 挥学 生 的主体 作用 ,发 展学 生 的创造 能力 ;通 过课 内外 结合 的教 学形式 ,拓 展学 生 的知识 面 。 2加 强 实践 ,链接 生活 语文 是学 生学 习 时间最 早 、学 习过程 最长 的一 门学 科 。但学 生对 这 门 学科 最易 满足 也最 易厌倦 。因为学 习经验 告诉 他们 :只 要能认 识一 两千 字 , 稍具 分析 能力 , 多看几 本课 外 书, 即使上 课不 认真 听讲 ,也可让 试卷 上 的 分 数不 下于 六七 十 。于是 ,学 生学 业还 未结 束 ,对 语 文 的新鲜之 感 、喜 悦 之情 荡 然无 存 了,结 果其 语文 能力 日益低 下 。况 且 ,传统 的语 文课堂 主 要 为“ 应 试” 作准 备 ,这样 的课 堂教 学 容易让 学 生索然 无 味 ,无 论 教师 怎样 在 课 堂上 口若 悬河 ,眉 飞色 舞 ,学 生顶多 欣赏 下教 师 的 口才 听 听课 ,实 际上 能 使学 生终 身 受益而 获取 的东 西 并不多 。究 其原 因 ,我们 的传 统教 育偏 重 知 识 的传授 而轻 视 实践活 动 ,而 实际上 学生 的综 合 能力 、创新 能力 很大 程 度 来源 于 生活积 累 ,来源 于社会 实 践活动 ,来 源于 开放 的课堂 教 学建构 。 3着眼 “ 终身教 育 ” 。改革 教学 方法 “ 语 文教 学 的改 革, 离 不开 语 文教 学方 法 的改革 . 学 生语 文水 平 的提 高, 不 能 依靠 教师 对词 法、语 法 、章法 的讲解 讲 出来, 也不 能依靠 教 师对课 文 的详 尽 分 析分析 出来 . 学生 语文水 平 的提 高只有 在学 生听 、说 、读 、 写的实 践活 动 中才 能实 现, 只 有 在学 生 自身 主动 参 与的 学 习过程 中才 能实现 . 把 语文 课 教 成 语文 讲解 分 析课 , 那是 不成 功 的语文 课, 甚 至 是失败 的语文 课 . 新 课程 标 准 提 出教师 在语 文教 学过 程 中要 扮演 组织 者 、引导者和 主持 人 的角色 , 而不 应扮 演” 我 讲你 听” 、 ” 我 呼你应 ” 的说 教者 . 时刻注 意培 养兴 趣, 激发 情感 , 启迪 思维 , 增 益智 慧, 变 要 求 学生 ” 学会 ” 为 指 导学 生 ” 会学” 的 教师 , 才 是最 称职 的 语文 教师 。 因此 , “ 研 究性 学习” 也是 创新性 语文 课堂 教学 的一个 重 要环 节 。 语文研 究 性学 习一定 要在 教师 指导 下,根 据学 生各 自的 兴趣 、爱好 和条件 , 选择 不 同的研 究 内容 , 独 立 自主地 开展研 究 ,坚 持学 生在 学习过 程 中的“ 自 由选 题 ,自主探 究和 自由创 造” ,以此培 养学 生的创 新精 神和 创造 能力 。语 文研 究性 学 习在师 生 间建立 了一 种 新的关 系 ,在这 种 新的关 系 中 ,教师 不 再作 为知 识 的权威 将预 先 组织 的知 识体系 传递 给学 生 ,而要 与 学生共 同开 展探 究 知识 的过程 ;学 生不 再作为 知识 的接 受者 ,被动 地听 从教 师 的指 令 , 而 是具 有高度 的 自主 性 ,是学 习 的主人 。把 语文研 究 性学 习落 实到 读 写教 学 中 ,那 就 是 :以 目的性 为读 写前 提, 以信 息论 为读 写理 论指 导 ,以 围绕 读 写 目的准确 、快速 、有 效把握 文 章的相 关信 息 为基 本原 则 ,不断提 高 学 生 筛选 、认 知 、处理语 言信 息 的能力 ,进而 培养 学生 的创造 性 。 4 适 当的运 用 多媒 体 资源 。创新 语文 课堂教 学 适 当地 使用 计算 机多 媒体 技术 能综 合处 理图像 、声音 、动 画和 视频 , 使 教学 信息 的处 理呈 多维 化 、集成 性和 交互 性 ;使教 学信 息 的容量 增大 , 满 足学 生学 习 的需要 ,更能丰 富教 学 的表现 力 。教学 中合 理使 用 多媒 体技 术 将更 有利 于教 学信 息 的加工 ,培 养学 生思 维 的创造 性和 个性 差异 ;有 利 于 以“ 教师 为 中心” 的教 学 模式 向 以“ 学 生为 中心 ” 的 教学 模式 的 转化 ,使 学 生 学得 更积 极主 动 ,成 为学 习 的主人 。 综 上所 述 ,只有 把握 创新 教 育的实 质 ,明确 教学 改革 方 向,在 语 文教 学 实 践中注 重 培养 学生 的创新 意 识和创 新精 神 ,努 力培养 学 习习惯 、全面 提 高语 文素 养 以及健 全 人格精 神 ,积极 探 究,大 胆 尝试 ,才 可能取 得 一定 的教学 实效 ,才 可能 真正推 进语 文教 学 的创新 。

论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教育制度创新为例

论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教育制度创新为例


的整合 , 是普通教育与 职业教育 、 正规 教育与 非正规 教 育 、 职 前教 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机结合 。它不仅仅 是教育内部一切 因 素的统一综合 , 更是 教育 与其 外部 诸 因素 的有机 结 合 。 _ 三 3 是多样性。社 会分工的 日 复杂 , 趋 导致人 才需求的多元化 , 进 而对教育内容和形式提 出了多样 化的要求 。终身教 育必须提 供多层次 、 多形式 的学 习机会和 内容 , 使教育更加切合 实际生 活 。学习内容不应以个人的专业为限制 , 广泛的教养教育 、 道 德教育 、 育以及 一切现 代 学 问等都 应该 包括 在 学 习之 列 。 体 人们可以 自行选择学 习时间 、 点和方式 , 地 以及 习得 自我学 习
中 图 分 类 号 : 70 G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87 2 1 )2—06 0 17 6 4 (0 1 1 12— 5
【 作者简介】 肖种(97 )女, 18 一 , 福建三明人, 香港理工大学对外汉语硕士, 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2 1 研究方向: 外汉语教
学、 育管理 身教 育的 内涵 一) “ 终身教育” 理念最 早于 16 9 5年在 巴黎 召开的联合 国教 科文组织成 人教育会议上 由法 国教育家保罗 ・ 朗格朗正式提 出。 目前此理 念 已在 世界 范 围内得 到积极 倡 导和 广泛 的传 播, 但是各 国历史 条件 和社会 背景 的迥异还 是导致 了对 于终 身教 育理 念各个具体 部分界 定上 的分歧 。纵观 各种探讨 , 研 究者 们基本聚焦于教育 自身 的活动 内容 , 育范 围以及机能 教 等 几个方面 , 而这 几个方面 的问题又主要反映在教育形态、 教 育对 象和教育 目标三个领域 中。它们 之间的关 系可 用图 1来 表示 。。 [ 】

什么是创新教育?

什么是创新教育?

推荐文章之一:什么是创新教育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创新概念,是人们(包括儿童)在各自领域,以同样的质和量的水平,产生新东西(包括新思想、观念)的活动方式。

狭义的创新概念则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

不管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总是创新的根本特征。

国外发达国家围绕这个"新"字构建创新教育目标。

他们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的新人,即善于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上,如:日本人提出,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价值品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谋划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美国人则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和"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

英国人在《学校课程框架》中提出了发展创新思维,了解世界群体和个人,养成正确道德观念等教育目标要求。

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是时代背景不同。

应当承认,国内外不同时期"创造教育"的提倡都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前沿,用很先进的思想提出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当分肯定。

论“创新人才”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论“创新人才”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会 、 快 推 进 改 革 开放 和 社 会 主义 现 代 化 加 建设 新 阶 段 , 方 面的任 务 非 常艰 巨 。 各 面对 着 新 的 形 式 和任 务 , 应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面 适
联 系 的 终 身 教 育 体 系 , 教 育 同人 的生 活 把
联 系起 来 , 以最 大 限度 地 发 挥 教育 机 构 在
当 代 社 会 是 一 个 以 知 识 为 基 础 的 社 会 . 会 发 展 的不 确定 性及其 带 来的挑 战 . 社 使 传 统 的一 劳 永逸 型 的教 育不 能满足 人们 为适 应 快 速 变 化 的社 会环境 而更 新其 知识 技 能 的 需 求 。 种情 况 下 , 础教 育 固然应 这 基
理想 。第二 , 要有 追 求真 理 的志 向 和勇 气 。

终 身 教 育 的概念 及 内涵
终 身 教 育 ( i o g L ann , 称 Lf L n e rig 简 e L L) 一 种 教 育 思 想 和一 种 新 兴 的 教 育 L 是 体 系 , 已成 为一 种 国际性 教 育思潮 。9 5 现 1 6 年 联合 国教 科 文组 织 在 巴黎 召开的成 人 教
不 可 阻挡 的推 动作 用 。是 以 现代 生存 环境 变 化 为参 照 的人类 未 来教 育 的总 体设 计 。
二 、 新 人 才 的 内 涵 创
需 传 授 人 类 已 知 的知 识 和 技 能 , 而更 重 要
的是 培养 学 生终 身 学 习 的 意识 和 能 力 , 培 养 学 生 的 创新 精 神 和实 践能 力 。

题 的能 力 , 以迎 接 和处 理 未 来社 会 日新 月 异 的变化 , 即会学 。 具有 创新 性学 习能 力 的 人. 才是永 远走在 时代前 列 的人 。 身教 育 终 是培养创新 人才 创新性 学习 能力 的需 要 。

谈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

谈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
维普资讯
终身教 育
关键 词:终 身教 育框 架 成人 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06 20 年第 1 期 2
置 、教材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知
从 世界范围来看 ,世界成人教育发 展至今 。已经进入 终 识型劳动者。 岗位培训要成为以 培养知识型、 技能型、 智能 身教育时期 ,成人教育 向着 系列 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 。在终 型人才为主的高层次培训,继续教育要成为以大学本科生 、 身教育思想影响下 ,成人教育 已不再 被看成是学校教育 的补 研 究 生 和博 士生 为 充 ,它既是终身教育体 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 实现 主要 对 象 ,以知 识 终身教育理想的一个基 本条件 。因此 ,成人教育在终 身教育 结 构 的更 新 、高 新 体系中占有举 足轻重 的地位 。 技术知识 的增添和 目前 ,我 国正处在从传统计 划经 济体制向社会主 义市场 扩充 为 主要 培养 目 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增 长方 式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 ,大力 标 。
推进 “ 教兴 同”和 可持续发展 战略 ,成为我国新时期改 革 科
四 、树立 新 的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这对成人高等教育有着巨大 人才 培 养观 ,构 建 的需 求 。在这一时期 ,我 国的产业结构为 了适 应 国际竞争 的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并将发生重大调整,企业破产 、 兼并的步伐必然加快, 人 才 是掌 握 知 劳动者提高教育素质 ,霞新 接受就业 和职业训练成为这 一时 识 、创新 知 识 、传 期的 重要课 题 。为这 部分 劳动 者提供 新 的知识 、技 能 的训 播 信 息 的载 体 。知
练 ,适应 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的需要 ,充分发挥我 国劳动 力 识经 济 的关键 是 造 资源的优 势 ,成为成人 高等 教育 的重要任 务。 就一 大 批掌 握 高新 随着 终身教育思想 的传播 和终 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要 求 技术 、运 用 高新适合新形势 的发展之路 。

成人高教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成人高教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 育思想 、教育模式 的突出特点是 “ 应试 ”
( ) 二 采取措施 , 积极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 师队 伍是实施创新教育 的根本。
“ 打铁先 得本 身硬” 。培养半 生成为创新人才 ,教 师必 须首先成 为甸新性教师。要严 格对教师 的创新要求。教师
成为教与学 的中心 ,分 数成 为衡 量教与学 的唯一尺度。结

针对 目前我 国成人 高枝基 本上实行 以专 业为单 位构
建课程体系而产生的诸多弊端 ,本着 厚基础 、宽 口径 、
“ 淡化 专业 、强化课程 ”的改革 目标 ,打破 以专业设课的传
统体系 ,重组课 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使文理渗透 、理工融 台。 同时 在课程改革 中 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 , 使学生增 强动手能力 、 设计能力和实验技巧。在教材建设上 , 要适应 创新教育的要求 、改革不适 应社会和生产科研现状的陈旧 内容 , 编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教材 。
维普资讯
中国成人教 育 2 0 年第。期 02
用。 成人高等学校应根据学生创新能力 发展 的
客观规 律 , 创造一个使大批优 秀人才受 到科学
成 人 高 教 创 新 存 在 硇
思维方 法和科 学精神 的熏陶而 有可能 脱颖而
出的环境 。首先 , 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 管理 弊端 , 革教育管理体制及制度 ,实施 开放式 改 管理 , 因材施教 ,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 使学 生 能根据 个人 的学 习兴 趣和爱好 积极 主动地构 建个人的知识结 构。其次 , 要刨设 宽松 、 和谐 、 民主的教学气氛 , 迷信书本 、 : 老师 、 权威 , 崇
O葛 晨 光


当 前 成 人 高 教 创 新 教 育 滞后 和学 生 创 新能 力 薄 弱

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作者:尹广福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是一个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的过程。

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的整个一生中最重要的知识能力。

基于这个结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识。

关键词:创新教育;必要性;学生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75-01人类自身的完善过程,其实是一个学习和创新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其成长发展,同样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也就是现代教育上提的终身教育。

当我们明确了这一点后,就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结论:学习和创新是人整个生涯中最重要的知识能力。

基于这个结论,现在的教育应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

创新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彻底实现人格意义。

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基本目标是使人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人,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万物之精灵,是因为人能够创新,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

离开了创新发明,就没有今天的一切文明。

从昔日的钻木取火到今天的原子能和太阳能的利用,从远古的筑木为巢到今天的摩天大楼,从古代的拨子算盘到今天的数码技术和卫星定位...... 创新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由此可见,人类在从原始走向文明的每一步中,都离不开创新发明。

长期以来,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造成了一切围着知识转的局面。

上课是知识的单一传输,复习是知识的单一重复,考试是知识的单一再现。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往往违背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宗旨,错误地把认识世界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标。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常常造成了僵化的标准答案,试举几个例子以做尝试。

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还有多少只?标准答案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鸟听到枪声后,全部吓飞了。

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

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

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教育应运而生。

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

二、强调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创新教育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传统教育往往将知识划分为各个学科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对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而创新教育则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认知能力。

三、倡导个性化教育和自主学习创新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和自主学习。

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和兴趣,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过于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评价。

而创新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重视实践和实际应用创新教育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

传统教育往往以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对实践的重视。

而创新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注重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以个人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倡导个性化教育和自主学习,重视实践和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教育将会继续发展和完善,为培养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未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思考

未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思考

未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思考一、未来教师教育模式的背景与挑战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教育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考,不仅需要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深入探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变革。

以下是对未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一些思考。

1.1 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传统的黑板教学到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再到未来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教师教育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虚拟的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学习场景。

1.2 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未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未来的教育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教师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这需要教师具备更加全面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

1.3 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变革是未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核心。

传统的教育方法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未来的教育方法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需要教师具备更加灵活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

1.4 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内容的丰富是未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基础。

传统的教育内容更多地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未来的教育内容则需要涵盖更加广泛的领域,如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

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教育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内容。

二、未来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未来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和实践,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内容的丰富等方面。

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学校教育改革的研究

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学校教育改革的研究

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学校教育改革的研究【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相关的理念落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仍需提升。

本文通过论述终身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必然联系,指出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学校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职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建议,希望能不断完善高职学校的终身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职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c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6-02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推崇,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由于高职教育与终生教育的联系,在高职学校开展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终身教育源于对成人的教育终身教育作为现代社会认可度高的一种教育理念,最初源于对成人教育的倡导。

高职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必然联系。

20世纪60 年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郎格朗通过对终身教育的研究,提出终身体教育。

在1919年,英国复兴部成年人教育委员会指出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与普遍的。

终身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与一个人的一生成长紧密相连[1]。

因此,终身教育最初是指职业教育,对象刚开始是成人,后来在所有的学校开始推广。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普通教育也开始倡导终身教育,积极地发展终身教育。

从上述分析可知,终身教育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而来,随着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被推广到整个教育系统,融入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

随着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终身教育。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发展终身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

国务院发表大力支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提升,近年来,我国高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上升,高职学校的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

创新教育的思考3篇

创新教育的思考3篇

创新教育的思考3篇(一)一、基于社会存有层面的思考社会存有是青年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础。

无论从创新教育条件、动机或者目的还是最终从对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来看,社会存有都是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领悟和创新能力获得的重要条件。

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直接和必要的动力就是作为社会存有的经济体制的创新,因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所体现的基本经济原则,会通过高效的经济体制来显现。

良好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社会存有体现得社会经济状况和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是影响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物质前提。

进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创新层面,更多的需要团队来进行协作,更需要过硬的物质基础。

创新教育的展开和组织工作将会变的日益繁杂,创新教育的过程和创新教育成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金援助。

二、基于交往实践层面的思考大学生的活动是高校互动的重要表现,大学生的所有自由自觉的活动都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为大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

从社会哲学层面来讲,单个人的活动同样反映着对社会的影响,是存有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内外部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样还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交往对象的影响。

因此青年大学生所处的整体社会文化氛围,或者说这种氛围所体现得现实状态,以及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制度,就成为了青年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社会条件。

创新教育需要宽约的社会文化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要严格避免闭门造车、妄自尊大、孤立无援的教训,应该利用开放的态度汲取多元文化的合理因素,以营造有利的适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社会环境。

如何做好社会文化层面的交往实践,必须对文化有个深刻解析。

首先,文化创新是青年大学生创新的精神动力。

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文化,同样,社会实践的持续发展更需要社会文化的推动和发展。

因此社会文化的创新以及持续提升交往实践活动中的文化蕴味,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终身教育作文结尾模板范文

终身教育作文结尾模板范文

终身教育作文结尾模板范文
在终身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追求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终身教育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

我们要牢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可能性。

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终身教育是一条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道路,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看得更远。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为终身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终身教育,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我们在智慧的殿堂中驻足,让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让我们牢记终身教育的使命,让我们永远怀抱学习的心态,让我们永远追求进步的动力。

愿终身教育之路上,我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奇迹,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是与人的素质和培养 目标紧密相关的概念。改革 开放以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开始与国际接轨 ,打造适应 2 世纪知识社会所需的人才被迅速提升耍与国家生存和民族兴 l J 衰休戚相关的战略高度。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哲
学思想纳入了社会的主流意识 ,为人们所接受。近 5年来,随
既指先天通过遗传获得的一系列 自然的生理解剖特点,又指后
育或继续教育将成为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的主要方面。全1制 1
教育其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面鉴于终身教育的对象是已经进 行过全 日制教 育的成年人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实践
经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已成熟定型, 其素质教育的
作性方面,素质教育可围绕素质所包含 的六个意义展开 ,即: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
素质。
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 的颁布,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得以
二 终身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应 以 二 创新教 育为核心
作者简 介:李 晓林 (9 6 ) 15 - ,男 ,湖南郴州人 ,郴州
广播 电视大学校 长,高级政 工师 ,研究方向为高等教 育。
会本位和个体本位 的片面化追求 ,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
创新能力。 ()通过心理学技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创造性思维 2
目的是通过知识创新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终身教育中 的素质教育表现在创新性 。 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 步的不竭动力 。教育的终极价值 ,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而且在
天通过环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品质 。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可以理解为人在 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 的稳定 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 旨,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 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 ,发展 个性为 目的。与应试教育那种 比较筒单机械的、死记硬背、满
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的教育方式辎比,素质教育是符合 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目标。在操

社会转型中的紊质教育
所谓终身教育也称继续教育 , 是相对于全 1制教育而言的, 它是针对知识更新的要求提出来的。为此社会应该提供条件 , 使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 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行的各种非正 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由予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陈旧 的周期也随之缩短 ,一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只能获得所需专业 知识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而特别是刚刚出现的新知识不可能通 过一次教育获得,所以也不指望学校教育一劳水逸。也就是说 ,
中图分类号 :G 2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辈编号 :1 7 - 2 9 (0 O 2 0 5 — 2 6 3 2 1 2 1 )0 - 1 1 0
我国自 8 0年代中期开始提 出素质教育,经过 1 0多年理论
体、心理 品质等等。素质教育正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 ,在 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 自然素质得 到改造 ,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 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 -
与实践探索 ,目前素质教育 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的霞 视 。然而,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关于素质教育 的理论探讨中,人 们总是把各种教育层次中的素质教育混为一谈。我认为这是不 科学 的,也抹杀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特征 。终身教育领域的素
质教育与全 t制学历教育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为此,笔者拟专 t 门探讨终身教育领域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
上解决的东西盲 目地扩展到课外去 ,仅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j 二
做文章。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与做法上的不到位同样制约着终身
次教育的观念已经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要求了。而终身教
教育的素质教育的开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关于“ 素质教育” 这个概念的科
学性及其内涵的科学界定,同前学术界仍在作积极 的探讨。但 是,它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路 已基本上被确立。要正确理解 素质教育,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素质。据研究表明,人的素质

扫除,教育事业也在改革中继续突破常规,开拓创新 , 素质教 育的 观念 日 益深入人心。随着改革开放 的深入,现代教育理念
与传统教育理念的碰撞 H 趋激烈。过去,我们受形而上学和狭 窄思维模式的束缚,看问题容易走极端 。当前,这种倾向表现 为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简单地对立起来,把原本应该在课堂
收稿 日期 :2 0 一l 一O 09 0 1
于把知识转化:能力——创新能力 , 勾 通过一次次知识转化为能 力的飞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
言的,其基础是以 “ 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动态主体 ,是学 习的主人 ,思维具有自主性。创新教育在教学 目的上打破 了社
1 5l
论终 身教 育语境 下 的创新 教 育
李 晓林 李作化 z
( . 州 广播 电视 大 学 ,湖 南 郴 州 4 3 0 :2 湘南学院 图书馆,湖南 郴州 4 3 0 ) 1郴 2 00 . 2 0 0
摘 要 :终身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既是对终身教育 目 的的 概括表达,也是 实 现终身教育 目的的途径和原则。文章探讨 终身教育 领域中的素 质教育的特点,终身教育应怎样推行创新教育及创新教育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等问 题 关键 词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 创新教育
第 3 卷 第 2期 1
2 1 年 2月 00
湖 南科技学 院学报
J r lo un n Uni e st ofSce ea gi .rn ou na fH a v riy inc ndEn ne i g e
Vl . 1 0 3 . 1 NO 2
Fe 201 b.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