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备课精选教案:第17课 说屏

合集下载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说“屏”》教学实录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说“屏”》教学实录

《说“屏”》教学实录学生自己组织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师:(板书甲骨文的“”字)认识这个字吗?生:人!师:(板书“尸”字)这个字呢?“尸”是什么意思,用连字组词的方法理解一下意思。

生:尸体,死去的人。

师:从造字方法上讲,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人”,是站立的,“尸”的本意并不是“死人”,而是“坐着的人”,代表坐在祭位上接受人们吊唁的死者亲属。

谁能说一个与之相关的成语?师:意为走动的尸体,活动的肉体,犹如活死人。

比喻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青春年少的我们,千万不要做行尸走肉哦。

我们再来看一个字:屏。

这是个形声字,尸,是形旁,指坐着的人;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指站在一起。

合起来表示人们一起静静地站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文——《说“屏”》。

我们读说明文要注意五个方面,大家还记得吗?生:(一起)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

师:下面自由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以下任务:理解文下注释,弄清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本文的结构特点。

(学生自由读书,边读边圈点勾画,把握以上问题)师:(读书声停止后)文章说的“屏”,是人们一起静静地站着的意思吗?生:不是,本文说的是屏风。

师:是的,我们来看看屏风的图片,认识一下屏。

(电子白板显示)你们看,屏风多像几个人一起静静地站着的样子啊,好形象的字!作者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

浙江杭州人。

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

下面,请拿出听写本,我要考考你们的识记情况:纳凉、销魂、称道、帷幕。

(听写完毕后)“销魂”有写成“消魂”的吗?生:(梁洁)我!师:“销”是金属熔化,而“消”是融解。

前面学过“销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段钰洁)指极度迷恋,极度欢乐。

师:是的,魂魄都被熔化了。

第17课《说“屏”》教案(鲁教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说“屏”》教案(鲁教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说“屏”》教案(鲁教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把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专门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讲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讲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讲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讲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讲明文。

德育目标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珍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制造力的集中表达。

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制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的讲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讲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明白得太和殿里作者描画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师设计相关咨询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讲明顺序当不成咨询题。

图示法。

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讲明内容。

延伸拓展法。

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具预备多媒体、故宫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讲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讲话训练,采纳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故宫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专门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美和精美绝伦吧!设计〔二〕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珍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说“屏”》雕玉插屏——最早的玉屏风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说“屏”》雕玉插屏——最早的玉屏风

.
雕玉插屏——最早的玉屏风
透雕玉插屏,高厘米,长厘米。

新疆和田青白玉质,略呈淡黄,间有储色。

玉插屏由四块镂雕玉片拼成双层台屏,两侧支架均为双联圆壁式,上下两壁各镂雕一盘龙,内外花纹一样,中间上下两屏心片呈半月形,透雕人物禽兽,前后面图案一样。

上屏片正中为“东王公〞,旁有凤鸟、狐狸、豹等禽兽;下屏片正中为“西王母〞,旁有跪坐侍者两人以及熊、龟、蛇等动物形象。

玉插屏加工技艺精湛,构图严谨,刻画线条简洁,寓意深刻,主题突出,是东汉玉雕杰作。

玉插屏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屏风知识。

关于台屏的起源时间,在玉插屏发现之前,学者一般认为不会早于宋元。

定州透雕玉插屏的发现,将台屏出现的时间向前提早了一干多年。

在玉插屏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古代以“以小见大〞特殊的琢玉技巧。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好玉不易得,大玉更难求。

玉器是能雕不能塑。

小玉料要做大玉器就有困难了,聪明的古代玉匠有方法“小玉琢大器〞——“拼装成器〞。

透雕玉插屏,由四片平面工拼接成立体的可四面欣赏的复合玉器,扩大了玉器的体积,以小见大,美不胜收。

由假设干玉片拼装成一件玉器,在上古时期是一项了不起的琢玉成就。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第17课《说“屏”》教案(鲁教版初一下)1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说“屏”》教案(鲁教版初一下)1doc初中语文

第17 课《说“屏”》教案(鲁教版初一下)1doc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差不多上讲明文,学生差不多积存了一些差不多的讲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讲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专门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看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差不多充分预习了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差不多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差不多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因此课堂能够直截了当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那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等多个维度要展开的。

因为我力求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因此在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明白得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二〕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讲明的对象及特点,进一步提高讲明文的阅读能力。

2、让学生把握讲明文的差不多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爱好。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看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

5、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乐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装饰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师: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明白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

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摸索后回答〕师:听完了朗读,哪位同学能讲一讲?生:课文中介绍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咨询题。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17_下棋_教学设计_教案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17_下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

2.揣摩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3.学习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4.学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体会作者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难点:品味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会下棋的?会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同学会,那大家在下棋的过程中有没有非常有趣的事?(生讲)原来下棋这么有意思。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梁实秋老先生的这盘棋。

板书:下棋。

2.简介作者(学生交流)梁实秋(1903——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以字行,浙江行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秘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

2.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a、本文围绕什么字展开的?写了哪些棋人棋事?课文读完了吧?以前我们班的课堂上是男同学表现出色还是女同学表现出色?(都自夸)看来大家都是自我欣赏,要不,这节课男女同学来比个高低如何?(好!)字词有困难的同学请举手?你说。

谁帮忙?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字词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课件)给加点的字注音:博弈诮骂鹌鹑排闼涵养噎嗝解词:索然寡味自怨自艾嗤之以鼻剑拔弩张解题思路:找一个同学读,读错的,集体纠正,学生识记看来同学们识字解词的能力很强,下面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

鲁教五四语文七年级下17 说“屏” 教案

鲁教五四语文七年级下17 说“屏” 教案

说“屏陈从周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小屏风,由此导入:同学们,这是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2、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有什么作用?多媒体显示明确:《故宫博物院》:宝座后面的雕龙屏;作用:点缀装饰《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作用:遮挡视线过渡: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屏风虽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3、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1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2、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注音并解释:纳凉帷幕忒伧俗休憩韶光3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该如何用自己的话给“屏”下个定义呢?多媒体显示明确:“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四、学生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2、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什么说明顺序?3、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a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b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c 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课文主要介绍说明了屏风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 (1)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过渡:屏风的作用与种类在文章中是掺杂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把这两方面放在一起来整理。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说“屏”》课件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说“屏”》课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 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 高语言感悟力。
3.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 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整体感知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 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1918年11月 27日生。浙江杭州人,闻名中国的古建 筑园林艺术专家,大学文化,中共党 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 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 园》等。2000年3月15日去世。
語文
说“屏”
陈从周
目录
01 情 境 导 入
02 学 习 目 标
03 整 体 感 知
04 研 读 课 文
05 课 文 小 结
06 布 置 作 业
情境导入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屏风 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 扇组成,少则两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 可宽可窄,使用方便。
下定义 举例子 分类别 引用
课文小结
பைடு நூலக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作者没有 介绍关于民间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而是着重 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屏风 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 唤醒建筑师、家具师和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在今天得到更好的运用。
布置作业
1.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 2.小设计师:为自己家设计一款既实用又美观的屏 风。
wéi( 帷 )幕 wéi( 维 )护
伧俗( cāng ) 寒伧( chen )
纳凉( nà ) 木讷( nè )
第一部分 (1)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 第二部分 (2-4)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说“屏”课件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说“屏”课件 鲁教版
艺术上:雅俗之别。
外形上:大小之分。
4、屏的制作与放置 要注意哪些问题?
得体
造型精巧
色彩高雅
绘画有诗意
1、作者对屏有什么感情?
喜爱 向往 赞赏
3、文章的 结构特点是 什么?
总分总
4、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请找出有关语句回答。
下定义
举例子 分类别 引 用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 文。作者没有介绍关于民间屏风 的比较完整的知识,而是着重介 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 功能,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 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 醒建筑师、家具师和使用者的注 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 运用。
17.说“屏”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 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 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 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 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 文化,成果瞩目。著有《说 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 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 “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 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 日、俄、英、美、法、意、西 班牙等地。
作业: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说到“屏”,你还找到哪些图画描绘 了“屏”,课后交流一下。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 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上几分暗淡与幽 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 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孔 雀 牡 丹
國 色 天 香 圖 -牡 丹
松 鶴 圖
長壽長樂圖
铂金屏风
苏绣屏风
屏(文物)
雕花屏风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说“屏”》学习要点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说“屏”》学习要点

《说“屏”》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新字生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屏风,了解屏风,进一步了解屏风的深层文化意义。

字词总结☆正音辨形帷.幕(wéi)伧.俗(cāng)休憩.(qì)韶.光(sháo)☆词语释义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摸。

纳凉:乘凉。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韶光:美丽的春光。

伧俗: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背景材料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

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

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

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

后汉李尤的《屏风铭》有这样一段:“舍则潜避,用则设张。

立必端直,处必廉方。

雍阏风邪,雾露是抗。

奉上蔽下,不失其常。

”它正确地道出了屏风的特征和功用。

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

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

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做柱基。

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

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和杂玉龟甲屏风等。

《太平广记·奢侈·赵飞燕》称,西汉成帝时,皇后赵飞燕,向以挥霍无度闻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

后世还出现有珐琅屏风、象牙屏风等等。

这些屏风价值连城,多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奢侈品。

说屏-PPT课件

说屏-PPT课件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说“屏”陈从周-源自说明文 学法导航1、统观全文 对象、主要内容
题目、特点、内容、
2、质询探究 (分块)
顺序、语言、结构
3、领悟启发 作者情感、 自身感悟
1、认真阅读文本,划出不 认识的字词。
2、明确文本说明的对象是 什么?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注音:
流萤 yínɡ 韶光 sháo 帷幕 wéi 伧俗 cānɡ 忒 tēi(tuī) 休憩 qì 书斋 zhāi 闺房 ɡuī
句或词语作者欠考虑,为什么?
不如换成

6、题目探究
题目中的双引号非加不可 吗?有什么作用?你还有更 好的题目吗?
赏屏
金 屏
纯 银 屏 风
锦 屏
画 屏
石屏
木木屏屏
竹 屏
1、欣赏了精美的图片,请结 合课文说说作者对屏风是抱 着怎样的感情?
2、诸如屏风之类的日常生活用 品曾经风靡一时,但随着科技的 发展、经济的腾飞、观念的改变, 它们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逃离了我们的视线,对这类生活 用品你是持什么态度?你还能列 举这类的其他东西吗?
1、对象特点探寻: 的屏风
2、内容探究
在你看来课文主要介绍 了屏风的哪些内容?
功能、种类、设置
3、说明顺序探讨
以内容的分析为依托,课文 用了哪些说明顺序?你是从 哪些自然段看出来的?
5、说明文语言品味
(1)、你喜欢课文的那些语句
或词语,为什么?从中可见说
明文的语言具有

点。
(2)、你认为课文的哪些语
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使用说明
为了更好地方便您的理解和使用,发挥本文档的价值,请在使用本文档之前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本资料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贴近实战,注重品质。适合各个成绩层次的学生查漏补缺,学习效果翻倍。本文档为 PPT格式,您可以放心修改使用。祝孩子学有所成,金榜题名。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使用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说屏》课件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说屏》课件

。湾国学学 学 江 术史 之7 简
《贝建建 建 大 专、任江日 历
造聿筑筑 筑 学 科生杭大
园铭系历 系 建 学物州学生
》建教史 任 筑 校学、文于
季筑授教 教 系 副教上学浙
刊设。研 , , 教员海系江
顾计 组 筹 兼 授。等,省
问事 组 组 任 。 处获杭
,务 长 建 苏 并 高文州
并所 、 筑 南 执 级学市
8秉版文 大 北 大教 : 年 2杰社化 学 京 学材 同 )
。、,出 教 朝 教科 济 。
横1版 材 华 材出 大 上
山9社 科 出 科版 学 海
正8, 出 版 出, 教 :Βιβλιοθήκη 译21 版 社 版1 材 上
)。9 , , ,9 科 海
日 8 1 1 15 出 古
本 0 9 9 93 版 籍
东 。 5 5 5。 , 出
获顾 副 历 工 教 中士。
日问 教 史 业 于 学学1
本。 授 教 专 圣 、位9



664
1版

。。。
9社
L987 6 5 4352再1

3版
b陈陈陈 陈 陈 陈陈。陈,陈
r从从从 从 从 从从 从1从
o周周周 周 周 周周 周9周
(。。。 。 。 。。 。8。
主 リ 苏 书 园 苏 江 窗 漏 中 9 徐
ブ州带林 州 浙 修窗 国。志 ロ园集谈 园 砖 集。 建 摩
要 ) 林 。 丛 林 刻 录 上 筑 年
出(广。 。 选 。海 史 谱 版日州上 上 集 上: 图 (
论 社 译 : 海 海 。 海 同 集 1
,本花: : 北 :济 。 9 1,城上 同 京 同大 上 4

【最新审核】鲁教版语文七下第17课《说屏》ppt课件1

【最新审核】鲁教版语文七下第17课《说屏》ppt课件1

主要说明 方法:
下定义 举例子 分类别 引用法
2、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与结构上来分析)
1·“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 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 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 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 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 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拓展延伸
在中国,有着较高审美和使用 价值的器物很多,如屏风、茶具, 扇子,陶瓷等,现在让你扮演店主,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向顾客介绍 它的质地,特点和作用。
智慧快餐
1、你能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吗?
(1)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2)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 起着同一作用。
(3)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 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作业布置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 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 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 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 艺品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 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 化发扬光大。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工艺品,写 一段说明,200字左右。
• 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和喜爱, 放在文章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出了 说明对象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明·汤显祖《牡丹亭·游园》
• “锦屏人”:闺中女子。 • “韶光”:美丽的春光,比喻美好的年青时代。
•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这句话凝 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下《17说“屏”》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下《17说“屏”》word教案 (3)

第十七课说屏教材分析:屏是一种中国古老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作者通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介绍了屏的功能特征、实用价值,更突出了他独具一格的美,倡导人们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品在现代社会中重放光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屏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教法与学法:自主、讨论、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入新课:(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

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

(多媒体展示)伧()俗纳()凉帷()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1)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⑶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明确:(1)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第二部分为第2段到第4段,分别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及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主要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

鲁教初中语文七下《17说“屏”》word教案 (5)

鲁教初中语文七下《17说“屏”》word教案 (5)

《说“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实际运用,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学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回答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多媒体展示)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起遮挡视线和装饰的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屏风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更多地了解美丽的屏风。

二、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

流萤帷幕忒书斋韶光休憩伧俗闺房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顾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方法(步骤),师生先朗读,再根据这个方法自学课文。

遇到困难可小组讨论或者询问老师。

出示问题提示有困难的同学: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其特点?②本文运用的是哪一种说明顺序?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具体说明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写说明文时,依据什么来选择说明方法?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评点时侧重①③)2、谈谈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为我国有如此巧妙的屏风而自豪。

四、练一练,说一说(任选一题)。

1、多媒体展示几幅屏风图,现场讨论准备,让学生扮演店主和顾客,出售屏风。

鲁教初中语文七下《17说“屏”》word教案 (1)

鲁教初中语文七下《17说“屏”》word教案 (1)

《说“屏”》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习难点: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导思阅读:《口技》中有:“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预习检测1、填空:本文作者,浙江人,专家,著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书斋()伧俗()休憩()闺房()忒()xiāo魂()分gé() wéi幕()因地制yí() tú劳()3、解释下列加粗字。

纳凉:休憩:徒劳:书斋: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说说本文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二)、问题探究:1、文章结构特点是: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3、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4、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5、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自学检测: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9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

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

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7 说屏1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7 说屏1
忒 :口语中读tēi,书面读tuī
多音字
屏风( píng ) 屏除( bǐng )
形近字
wéi( 帷 )幕 wéi( 维 )护
伧俗( cāng ) 寒伧( chen )
纳凉( nà ) 木讷( nè )
字词释义
伧俗: 粗俗、鄙浅。 纳凉: 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 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 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 国古代传统文化。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屏风?
1、屏风的作用(第二节) 2、屏风的分类(第三节) 3、屏风的设置(第四节)
总—— 第1节: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 风特点
介绍屏风的作用(第二节)

分(2-4) 介绍屏风的分类(第三节) 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总—— 第5节,总结全文,
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
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许多场 所里,仍有“屏”的身影, 你能举一例,说说你对他 的看法吗?
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 还有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华民 族的智慧?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
纸扇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
陶瓷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
国画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
剪纸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
景泰蓝
(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中,对屏风 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说屏教材分析:屏是一种中国古老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作者通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介绍了屏的功能特征、实用价值,更突出了他独具一格的美,倡导人们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品在现代社会中重放光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屏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教法与学法:自主、讨论、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入新课:(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

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

(多媒体展示)伧()俗纳()凉帷()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1)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⑶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明确:(1)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第二部分为第2段到第4段,分别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及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主要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

按其所在的空间分,有室内屏、室外屏,作者介绍了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

室内屏起着与帷幕相同的作用,“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屏又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也有大小之分,它的设置要做到得体才好。

(3)抓住段中关键语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

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步加深,并且添加了理性的成分。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梳理文章,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

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2、“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明确:“喜爱和向往。

”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抒发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3、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4、“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6、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明确: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

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7、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五、拓展延伸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

(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六、课堂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七、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八、板书设计:屏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及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

点明写作意图九、教学反思配套练习二套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现代文阅读。

(33分)一想起那年读书时谷煜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

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

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

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

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

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

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怎么办?偷呗。

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

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

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

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

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

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

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8.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4分)9.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3分)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10.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11.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3分)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二)香椿的味道李红霞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

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

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

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

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

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