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运用数学意识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章第2节(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它是在学生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底上,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不仅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时机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开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

其逻辑顺序如下: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依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

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概念〔倍的概念、除法的含义〕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底。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求商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课是在学生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底上,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是比较快的,多数学生思维生动,特长提问。

运用“生活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运用“生活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运用“生活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摘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的心理历程,搭建起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学会运用数学建摸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周围的事物,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 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运用数学思想提高应用能力一、生活中的应用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自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在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教学过程中,本人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经验课堂化。

为了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来的数据,你们发现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有七、八份月的用电和用水量比较大。

这样,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应该向水电部门提出哪些建议?“如何理解政府提出的错峰用电?”“节约能源如何从自己做起?”等等,这样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充分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合作,促进了学生在思维品质,人格特征以及解题方法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生活中。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选组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课本只是一种载体,它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教育理念,科学精神,是教学过程的灵魂,但它决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课本例题或习题的引导,运用数学建摸思想,重新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使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和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标解读

数学新课标解读

数学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提出新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注重数学与生活的,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这是与过去的“课标”相比较,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体现了数学人文精神与数学素养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数学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具体要求是: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新“课标”情感态度在课程目标中了“情感态度”,这不仅有利于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也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一目标的现实需要。

特别提出要使学生学会“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这一点与过去的“大纲”有较大的不同。

过去的“大纲”主要的是认知方面的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目标。

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目标”中很少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方面的目标。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

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使学生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去探究未知的领域。

相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不仅会影响对当前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可能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三、新“课标”加强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解决数学问题和其它问题的金钥匙,热衷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必定会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扩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这体现了新“课标”比过去更加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掌握。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最新资料推荐------------------------------------------------------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关键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欲望。

因此,数学学习要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要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1/ 11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抽象出数学知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

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

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如学习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

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学生数学意识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学生数学意识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学生数学意识"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

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这一课,我先是出示海南世纪大桥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世纪大桥上无数条拉索与桥面形成许许多多的角,并抽象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再让学生从图中找出相似的角从而复习角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辨别锐角和钝角。

在学生掌握锐角和钝角后,又放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及时地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加深了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在教学《找规律》(人教版第一册)一课中,我先以猜彩旗的游戏,让学生初步认识彩旗的规律,再通过主题图的引导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接着以有规律击掌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击掌也有规律可循,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规律。

学生表示的规律各有不同,有的学生用声音的长短表示规律:啪啪(重),啪(轻);啪啪(重),啪(轻);啪啪(重),啪(轻)……喵(长),喵(短);喵(长),喵(短);喵(长),喵(短)……有的学生以动作来表示:跺两次脚拍一次手;伸左手又伸右手;摸1次鼻子,拉拉耳朵;还有的学生以表情表示规律;有的学生以摆学具表示规律……在学生用喜欢的形式表示规律后,我又引导他们找生活中的有规律的事物。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总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渠道。

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不断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依据国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文件精神,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此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准备(一)学习课程标准教师要认真领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规定,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确立课堂教学的质量底线,为教学预留灵活实施的空间。

(二)研究教材教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四基”,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要理清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

倡导教师参阅不同版本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

教师应注重对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三)进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分析、学生访谈、课前测试等方式精准分析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纵向差异,以及学生个体间的横向差异。

深入探究缩小差异的主客观路径,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找到突破的策略。

(四)制定阶段计划课堂教学需要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应正确体现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的层次性,体现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在整个课程内容及单元教学中的特定地位。

教学内容的设置及陈述既应指向具体教学内容的内涵及要求的凸显,更应指向这一内容在整个课程及单元中,基于系统价值取向的特定教学功能,充分体现学习过程及其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

阶段性计划一般应该包括“学段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

构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应用解读

构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应用解读

构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应用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胡雪芹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数学建模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际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举例对构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努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函数建模,实际应用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的第二条明确指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恩格斯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

”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用好建模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可以说凡有数学应用的地方就有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在今后的数学教育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不管是世界性的数学课程改革,还是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也无论是哪一学段的数学课程,其中都加强了应用性、创新性,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是中考的一大热点。

中考中应用性试题的题量逐年增加,题型逐年丰富,问题的取材一改原先局限于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老面孔,而富有时代气息,切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或关系民情国情等实际问题。

特别是最近几年的中考应用题的设计背景材料趋于复杂,数学化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学生能读懂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将所学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于全新的问题情境中,抽取出问题的数学本质,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尤其需要借助函数的模型,创造性地求解。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及操作程序所谓数学建模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中具体实体内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抽象出来,构成数学模型,根据数学规律进行推理求解,得出数学上的结论,返回解释验证,以求得实际问题的合理解决。

数学核心素养解读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解读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解读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在当今的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体现了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中,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数学建模活动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现实问题的学习方法。

它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践运用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需要他们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

通过不断的建模实践,学生的应用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这需要他们不断尝试和探索,通过反复推敲和调整模型参数来优化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建模活动通常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需要他们相互沟通、协调,并就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数学建模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而数学探究活动则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来提高其数学素养的学习方法。

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并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数学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中,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开展高中数学建模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的质量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的质量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的质量分析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的质量分析(试卷卷面分析反思)对于成绩优良的学生有待于提高,辅导;学习成绩后进的学生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辅导,而且需要一定的耐心。

下面是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希望大家认真复习!一、试卷特点分析纵观整份试卷,有些题型耳熟能详,是平时学习及检测中遇见过的题型。

但也有的有了一些变化。

我认为这份试卷亮点较多,试题能较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阅读能力、探究分析能力、简单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试题类型丰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多可做的题目。

避免了偏题、怪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对试题的难度控制的较好。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题内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这次数学试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意突出重点以及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

2、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教材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立足教材,体现了对考生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这次数学试题大部分源于教材,是教材的例题、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

3、贴近生活,注重考查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本卷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试题较多。

这些试题都是源于生活,丰富了试题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二、学生解答情况分析第5题(选择题),主要错误是选择了B,混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第13题(选择题),主要错误在学生对四舍五入的概念还有些模糊;第15题(填空题),主要错误在有效数字的概念,有效数字的取法搞不清;第16题(填空题),主要错误在有些同学把题目给的4个数字重复使用了,对算24的规则还不清楚;第19题(填空题),主要错误在题意分析不够清楚,只考虑到向右移动的一种情况;第20题(填空题),学生对长方体的空间想象力不够,空间感差;第21题(画数轴),主要错误在符号处理不正确;第22题(计算题),主要错误在(-1)2009的计算错误,(-3)2计算错误第23题(找规律),主要错误在审题不清,用字母来表示代数式还不够熟练,对这个规律的分析能力不强;。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卢江21世纪即将到来,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科学家们展望,在下个世纪里,数学的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社会公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需的一种通用技术。

面向21世纪,用教育现代化的观点审视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在现有的数学教育成果基础上,以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重新认识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探讨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能力。

本文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改革思想、经验,以及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成果,阐述笔者对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改革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数学教育改革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由于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未来国际间的竞争,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质量。

80年代以来,纷纷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新观点、新方案,力图通过合理、科学的变革,获得高质量的数学教育成果。

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美国数学教育的末来的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公布了新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等文献,阐明了改革美国数学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逐步建立起数学教育改革全国性的共识。

美国有关人士认为:对所有学生进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经济所必需的。

为了在未来的世界中,美国能维持其强国的地位,在本世纪末美国要有世界最好的数学教育。

1988年,英国议会颁发了教育改革法,建立了国家课程(义务教育阶段)。

国家课程数学对于英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1989年英国颁布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经几次修订,于1995年颁布了最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这一课程标准在内容安排上,一改传统的安排体系,分为:运用和应用数学、数、代数、图形和空间、数据的处理五大块。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应用意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具有应用意识的学生能够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一、培养实际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敏感性和观察力是培养应用意识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形状,如建筑物的立体形状、交通信号灯的形状、路牌的形状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是培养应用意识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简单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数学的应用。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购物、制作手工制品等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如计算商品的优惠价格、计算制作手工制品所需的原材料等。

通过这样的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跨学科融合小学数学的应用意识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

教师可以通过与科学、语文等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解决跨学科问题。

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解决与物质的质量、长度等相关的问题;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解决文本中相关的问题。

通过跨学科融合,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四、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应用意识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观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标签:小学数学;源于生活;感悟教学;回归生活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这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2024年人教版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模版(三篇)

2024年人教版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模版(三篇)

2024年人教版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模版一、指导原则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规范,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为核心,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持续探索数学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指导学习策略,旨在奠定学生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一上册数学教材特性我们采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 版)》。

该教材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了继承、借鉴、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以下特点:1. "亲和力":教材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美感,点燃学习热情。

2. "问题性":通过适时适切的问题引导,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 "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如类比、化归,使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式,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

4. "时代性"与"应用性":融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强化数学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三、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方法分析1. 选取与内容紧密相关、典型、丰富且学生熟悉的素材,以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近,激发探索欲望,以达到培养兴趣的目标。

2. 利用"观察"、"思考"、"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习方式。

3.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高一作为起始年级,是从小学到高中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的是一份坚定的执着。

其特殊性体现在跨越性上,即理想的期待与学习方法的转变,难度的提升与惰性的产生等矛盾交织在高一新生的成长过程中。

面对新教材,我们也在摸索中调整,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满足期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解决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

2. 培养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4.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2. 图表信息的应用。

3. 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时间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回顾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基本训练(1)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2)图表信息识别与应用。

3. 解决实际问题(1)购物问题:让学生根据购物清单,计算所需的钱数。

(2)分配问题:让学生根据人数和物品数量,进行平均分配。

(3)时间计算问题:让学生根据起始时间和经过的时间,计算结束时间。

4. 小组合作探究(1)每组选定一个实际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小组代表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4.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反思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学习自我评价表
年级班级学号姓名
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A
B
C
D
A
B
C
D
学习
态度
1、学习目标明确,重视学习过程的反思,积极优化学习方法
2、逐步形成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3、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
4、重视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拓展视野
参与
程度
1、认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二、归纳总结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学生回答:因为a,A,b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那么由定义可以知道:
A-a=b-A,所以就有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为 1 0米 的梯子 斜靠 于墙 上 ,梯 子 顶端距 地 面 8米 ,
当梯子 顶端 往下 滑 1米 时 ,梯子 底 端 滑动 几 米 ? “ 学 困生 ” 可能认 为 顶端 下滑 1米 ,下 端 当然 地也 滑 动 1 米 ,中等生 正在 思考 寻找 方法 ,学 习较好 的学 生会 画
第 6期
2 0 1 5年 6月
福 建 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O URNAL OF F U J I AN I N S r I ' I T UT E OF E DUC AT I O N
N0. 6
J u n . 2 01 5
重 视 解 决 实 际 问题 增 强运 用数 学意 识
户 人家 在 一直 线 上 )及 可 挖 唯一 一 口井 ( 三 户 人 家 不 在一直 线上 ) 两 情 形 。再 如 在 教学 二 次 函数 知 识
时 ,给题 :体 育课 上 ,一 男生 掷铅球 ,当铅 球 出手 时 离地面 5 / 3米 高 。当铅球 最高 时离地 面 3米 ,此 时铅 球 抛 出的水 平 距 离 4米 。求 这 男 生 这 次 投 铅 球 的成
罗 国 玉
( 上 杭县 第三 中学 ,福建 上杭 3 6 4 2 0 0 )
摘 要 :为 了促 进 学生 学 习潜 能 的发展 ,平 时教 学重视 培养 学 生创 新 意识和 实践能 力 ,加 强探 索开放 ,渗 透 数学 思想 方法等 以达 到学 生解决 实 际问题 ,增强运 用数 学意识 及 能力。
兴趣 ,使 之有 自主学 习 的动力 。如教 学 圆 的概 念 时 ,
提出为什么 车轮 ( 你 的 自行 车 轮 ) 要 做 成 圆形 的? 教 学 中 ,教 师 要 善 于 创 设 问 题 情 境 ,让 学 生 进 入 “ 愤” “ 悱 ” 状态 中后 再进 行必要 的讲 解 ,这 样 可激 发 其 求知 欲 ,使 学生 在注 意力最 集 中 ,思 维最 积极 的状

:一 x + ÷x + ÷, 从而解得投铅球成绩是 1 0 米。
l j D
这样 经常结 合实 际 的教 学 使学 生 感 到 数学 随 处 可见 ,
数学 就在身 边 ,既增 强学生 学 习兴趣又 用数 学知识 解
决 了实际 问题 ,更培 养其运 用数 学解决 问题 的意识 。 二 、促 进 学生探 索潜 能的发 展 教学 中必须 改造 我们 的数学 问题 ,把封 闭性 问题 发展 为开放 、探 索题 及活 动性课 题等 多种形 式 ,让学
材 本身作 为 出 发 点 ,又 如 教 学 经 过 三 个 已 知 点 的 圆 时 ,可 这样设 计 问题情 境 ,有 三户 不在 一起 的人 家要 挖一 口井 ,使得这 三户 人家 到这 口井等 距 ,此井 可挖 吗?挖 在何 处 ? 引导 学 生讨 论 ,得 出有 不 可 挖 ( 三
收 稿 日期 :2 0 1 5— 0 4—2 5
态 中进行 学 习 。把 问题作 为教 学 的出发 点 ,而不把 教
素质 的提 高 。例如 ,在教 学 四边 形知识 时 的一道 题可 改 为 :顺 次连 结 四边 形 各 边 中点 得 什 么 特殊 四边 形 ? 证 明你 的 结论 ,在 此 思 维 背 景 下 ,教 师 可 提 出变 式 “ 问题 ”情 景 ,将题 目中的条件 “ 四边形 ” 改成 平行 四边 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梯形 、等腰 梯形 等特 殊 四边形 ,这 时所得 四边 形是 何特殊 四边形 ?从 中你 能发 现什 么规 律 ?这 样学 生会 思维 活跃投 入到探 究解 题 活动 中 ,学 生 的主体地 位得 到充 分体 现 ,会 有许 多 预 想不 到 的收获 。开放式 问题 与开 放题类 似 。有 条件
生在 探索 、开 放 中研 究数学 ,促 进学 生潜 能的发 展和

激发 学生 自主运 用数 学 的意识
初 中生 年 龄 较 小 ,学 习情 绪 波 动 大 ,但 好 奇 心 强 ,可 塑 性 大 , 自身 的学 习 潜 能 大 ,为 优 化 学 习方
式 ,教 师须 十分重 视搜集 趣题 趣事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
作者简介 :罗国玉 ( 1 9 5 8一 ) ,男 ,福 建 上 杭 人 ,上 杭 县 第 三 中 学 高级 教 师 。
2 0 1 5年第 6期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开放 ,策 略开放 及综 合开 放 等类 型 ,如在
圆与正多 边形 的教 学 中 ,提 出 :边长 为 a的正方 形 与 其外 接 圆 围成 的不 重叠 部分 的面积 是 多少 ? ( 一1 )
绩 。这 是学 生实实 在在 的抛物 线题 。通过 建立 坐标 系 模 型 得铅球 行进 高度 y m 与水平 距 x m之 间 的关 系为 Y
1 , ’
力度 ,总 体特点 是立 意新 、具 时代气 息 、富有教 育意 义 ,贴近 学生 的生 活实 际 ,在考 查 双基 的同时侧 重考
查学 生 的创新意 识 和探索 精神 。一些 中考题 还使 学生
关注 社会 热点 、增强 学生 社会 责任感 ;渗 透文 明道德 等教 育 ,突 出数 学 的育 人 功 能 ;渗 透 探 究 性 学 习思
想 ,促进 学生学 习方 式 的转变 。 因此 ,在 平 时教学 中 启示 我们 注意 以下几 点 :
关键 词 :创新 ;实 践 ;数 学意 识 ;运 用
中图分 类号 :G 6 3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3— 9 8 8 4 ( 2 0 1 5 ) 0 6— 0 0 6 5— 0 2
无 论是 美 国 的 “ 数学 课程 标准 ” ,还 是 英 国 的 “ 国家 数学 课程 ” 都对 数学 的应用 能 力 的发 展 十分 重 视l 。重视 用数 学 知识 解 决 实 际 问题 也 是 我 国数 学 教育 的重 点 。近年来 中考 应用题 加大 了对学 生 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