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庆文学画像:美丑任评说——评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史的建构——试评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

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史的建构——试评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
重庆文学是对重庆人原生态生活的观照 , 刻画了长江沿岸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素朴 , 挖掘出重庆人特有的
与命 运抗争 的“ 蛮力 ” 。 从地 域文 化 的角 度来 书 写 2 0世 纪重 庆 文学 史 , 我们 不 能忽 略一 个关 键 性 和 阶段 性 的重 庆地域 特
色 , 战时期陪都文化对重庆区域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战争使大批文人作家被迫 内迁到重庆 , 即抗 带动 了大后方文艺的进步和发展: 一是促进 了大后方文化设施 的进步。郭沫若说 : 随着北平和天津, “ 上海 和南京乃至广州和武汉的相继沦陷, 作家们 自 动地或被动地散布到了四方 , 近代都市的文化设备也多向
文化特征 , 在彰显 出 2 世纪 重庆文 学独特 审美价值的同时 , 0 在研究 方法和视野上也 体现出诸 多创新
之处 。
区域文学史的书写在于强调其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 自身发展演变 的特殊规律 , 而区域文化 的特殊 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地域文化 的特殊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2 (o世纪重庆文学史》 的编撰 在每一个时期都紧密结合重庆的地域文化特色 , 在彰显出 2 0世纪重庆文学发展脉络 的同时 , 凸显出每
用 。即使 自然条 件 , 来也是 越发 与本 区域 的人 文 因素 紧密联 结 , 过 区域 文化 的 中间环节 才影 响和制 后 透 约着 文学 的。 I 因此 , 一 部成功 的区域 文学 史 的书 写 , ”4 任何 必须 从 地 域 文化 之 维 去 挖 掘 区域 文学 的特 殊“ 气质 ” 和发展 演变 的特殊 线路 , 有如 此才 可 能更 加鲜 明地 与 中国整 体 文 学 史 划开 界 线 , 区域文 唯 将 学史从 整体文学 史 中剥 离开来 , 画 出 自身发展 的轨迹 和路线 , 勾 在顺应 中国文学 发展 的基础 上拥 有 自己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总目目录索引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总目目录索引

对组 织公 民行 为影 响的实证分析 …… 周 鹏飞

日常生活 “ 商品符 号化 ” 还是 “ 审美化 ”
】6. 2



种对 “日常生 活审美化 ”
的语义 分析 …… ……… … ……… 张春梅
从 权 威权力 到对话 权 力 : 学管 理 大
权 力运作 方式 的转 变 … …… ……… … 胡春 光
“ 三峡考古 发现与 巴文化研 究

以《 模仿者 》 为例剖 析
“ 仿” 模为问卷 的编制及 主要指标 考量 … … 申仁 洪 论 高等师 范院校本科 教学特 色的建设
— —
学术研讨 会” 综述 …… ……… ……… 罗 玲 郁 山盐泉 与巴 国兴 衰 …… ……… ……… 管 维 良
晚清 国人 对西 洋 吕宋票 的差异认 知 … … 刘 力
对苏 珊 ・ 巴斯 奈特《 十一世纪 二 比较文学反 思》 的质 疑 …… ……… … 汪太伟
模仿 中的背离
— —
论清末行 政裁判 院筹设之 争 ………… … 孙
l 8~l 9世纪英 国交通 改 良
兵 颖
进程 中的地主研 究 … ……… 何 洪涛
《 庆师 范大学 学 ̄ } 00年总 目 重 21
目 录 索 引
古镇 文化与旅 游 的
第 一 期

融合途 径研究 …… ………… 张述林
胡科 翔
“ 国第 二届 区域 文化与文 学 全 学术研 讨会 ” 要 述 … ……… 何 瑶 李 婕
中国文学 地理 中的 巴蜀 因素 …… ……… 杨 义
— —
中国传统 政治 中的文 武关 系 及其 近代 变化 …… …… …… …… 杨 天宏

高三试卷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1)

高三试卷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1)

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经典的焦虑--当前文艺思潮的审视

经典的焦虑--当前文艺思潮的审视

收稿日期:2005-07-14作者简介:周晓风(1957-),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作协副主席,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60余篇,已出版专著5部。

经典的焦虑———当前文艺思潮的审视周晓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文学中的经典是指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品。

文学经典在文学发展史上既具有确定文学标准尺度的作用,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文学经典作品在近年来出现大量重版、改写和重评,成为当前文艺思潮的突出现象。

这既是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对于经典作品的需要的反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英文化层对于当今经典缺失的焦虑。

关键词:文学;经典;焦虑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5)05-0051-05Anxiety of Classics :Scan the Trends of Thoughts in Art and LiteratureZHOU Xiao-feng(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News ,Sichuan Uniuersity ,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The cIassics in Iiterature refer to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have modeI meaning and far-reaching infIuence in the history of Iiterature.Literary cIassics not onIy have the function of scaIe of Iiterature in the Iiterary history,but aIso can meet readers aesthetic demand of different eras to a great extent.The repubIishment,rewriting and comment on cIassicaI works of I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be-come the outstanding phenomenon of present trends of thoughts in Iiterature and art.This is the refIection of the need to the cIassicaI works of sociaI psychoIogy of era of consumption,and refIects the anxiety of cuIture eIite to Iack of cIassics nowadays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e same time.Key words:Iiterature;cIassic;anxiety一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经典”是一个标明历史和传统的词语。

第十三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获奖作品目录

第十三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获奖作品目录
52
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罗力
彭建国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3期
53
“组织边缘人”的现实困境与管理策略研究
林喜庆
傅旭东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4期
54
政府公共警告的公法阐释及其可诉性探讨
徐信贵
胡志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4期
55
金砖国家通信服务贸易研究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5期
45
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重庆例证
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
莫远明
《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46
重庆市人才公共服务的政策演进与框架设计
重庆市人才公共服务政策研究课题组
罗重谱
《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期
47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魏钢、周卫红、代金平
刘仲秋
杜振华
傅旭东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5期
56
论“违法性认识”的重新定位
肖洪
胡志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5期
38
新建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的内在逻辑
钟志奇
蔡宗模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5期
39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苏全有、韩书晓
张璠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期
40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情态功能分析
刘娟
李晓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6期
41
宗教、理性与国家: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代建鹏、杨兴林
刘莘

漫论新时期以来的重庆小说创作

漫论新时期以来的重庆小说创作

另类小说作家。周忠陵围绕一个叫做天生桥 的地方写 出上百万字 的小说作品 , 其小说集《 不朽 的单相 思》 被列入“ 1 2 世纪文学之星” 丛书出版。何小竹的《 潘金莲 回忆 录》 虽然招来一片批评之声 , 却显示了
作家奇 特 的想 象力 和荒诞 感 。


在 写 实 与虚 构 之 间
文从 多个侧面对新 时期 以来至上世纪末重庆小说创作的发展 态势作 了提纲 挈领 的 勾勒 , 对其 中有影响 的作 家
作 品进 行 了简 明扼 要 的评 述 。
关键词 : 时期 ; 新 重庆文 学; 小说
中图 分 类 号 : o . I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4 9 2 o )5 05 1 17 0 2 (o 9 O —O o ~ 1
小说作者也开始崭露头角。曾宪国的长篇小说《 雾都》 莫怀戚的中篇小说《 、 诗礼人家》 等作品在展现重
庆文化 特色方面 均有不 俗 的表现 。
进入上世纪 9 0年代 , 重庆小说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较大进展 , 一批中青年作家逐渐成为文坛主流。 并 开始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小说创作水准有了明显提升 , 小说创作的类型也更加丰富。黄济人在 9 0年 代继续创作有长篇小说《 重庆谈判》 等多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余德庄 的长篇小说《 家贼》 《 、海噬》 等则在
显露 出新 的生机 。其 中 , 王群生 的短篇 小说 《 彩色 的夜 》 l8 获 9 0年全 国优 秀 短篇小 说 奖 , 明重庆 小说 表
创作仍有不 凡的实 力 。18 年 8月 , 四川省 优 秀文 艺作 品评奖 大 会在 成 都 举 行 , 91 原 重庆 作 家 陆大献 的
中篇小说《 飞雪》 等获奖。稍后 , 杨益言、 刘德彬 的长篇小说《 大后方》 王群生的《 , 蓝宝石花》 《 、 朋友 , 我 爱你》 和黄济人的纪实小说《 崩溃》 的出版 , 引起文学界的关注。余德庄、 罗学蓬等的中短篇小说也陆续 发表。18 97年,重庆 日 开辟“ 《 报》 重庆小说百家” 目, 栏 先后发表王光正的《 礼物》 杨大矛的《 、 生活启示 录》 梁平的《 、 德望先生》 张望的《 、 五月小麦黄》刘彦的《 、 歌声、 歌声 、 歌声》 陈薇莉的《 、 路漫漫》 苏渝的 、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学与空间关系的实证研究,21 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
研究当下文学地域、区域特点困难重重、矛盾多
学、少数民族文学以及文学思潮、文学评论、文学
对此,很多省市区域文学史的编撰者也是有所
期刊、文学活动等多个领域,对 400 多位西部作家
认识的,也有学者非常强烈地反对区域文学史的编
的作品及创作流变进行研究梳理,完整展现了中国
写。方维保认为,省籍文学史繁荣的深层原因在于
之一。 1990 年代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性特别值得点赞。从在湖北大学召开的第 6 届年会
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包括吴福
开始设立硕博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 6 届。每次
辉著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朱晓进著 《“山
参与的年轻人都很积极活跃,表明了该领域的活力
药蛋派”与三晋文化》、费振钟著 《江南士风与江
理及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也可以说学者众多,成
研究》 从人地关系与文学地理的生成,现代作家人
果累累。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每个人都是实干家,
文气质的地理生态征候,作家“地理自我”的情感
每个人都是理论探索者。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
坐标,故事、地理场所与文学地标的互文性,作为
文学研究界对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研究经历了文化观
世纪转型期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
再生地理资源和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彰显和强化。
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
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
二 21世纪初中国当代区域文学的研讨总结
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
21 世纪初,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始成为中国
语在国内最早见于 1902 年梁启超发表的 《中国地

沙汀与重庆抗战文学中客观主义倾向问题

沙汀与重庆抗战文学中客观主义倾向问题
士研 究生 )
沙汀与重庆抗 战文学 中客观 主义倾 向问题
郭 屈
( 西南 大学 文学 院,重庆 40 1 07 5)
【 中图分 类号1]6 2 3 6 2 0 0 - 0 4 0 文章 17 — 6 X( 0 6) 2 0 3 - 3
胡风在抗战时期对 “ 客观主义”创作倾向的批 判 ,在 当 时 引起 了一 场 关 于 客观 主义 创作 的论 争 , 这 一文 学现 象是 重 庆抗 战文 学 中的一 个重 要组 成部 分 ,即使在今天 ,在我们对重庆抗 战文学的再次回 顾和研究 中,对客观主义创作倾向问题 的研究也是 必要 的。 因此 ,本文 试 以沙 汀 的文 学创 作 为例 ,对 客观主义创作倾向问题作一简单 的论述 。客观主义 是胡 风文 艺理 论 中 的关 键 概念 之一 ,胡 风用 它 指称 创作中没有渗透作家炙热情感的、虚假的作品。尽 管胡风直到晚年才在文章中直接点出他认为属于客 观主义 的作家的名字 ,但人们私下里都清楚 ,胡风 v ̄ ' / Y 的客观主义 的代表即为茅盾 、沙汀等作家 。 6 胡 风将 客 观主义 列 为抗 战文 艺 的几个 显著 弱点 之一 ,明确 地 提 出要 反对 客 观主 义 ,他 对 客观 主义 的批 判尖 锐 执著 ,显示 了他性 格 上 的执 拗 和理 论思 辨的锐利 ,即使为此陷入难以言状 的孤独与凄凉境 地 ,也在所 不 惜 。 客观 主义 在胡 风看 来 ,虽 与 主观公式 主义表 现 形式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即都 “ 没有流着 对人生 的爱 ,由这在读者心里养成温暖 ,养成 向往 光 明 的 " 。客 观主义 虽然 没 有概念 化 ,也 没有 1 '[ 5 一 标语和教条 ,并且 “ 相信人类是向着解放底前途发 展 ,也相信发展上依着 ‘ 必然的 ’法则 ”[ ,仿佛 更 接 近 于现 实主义 ;而忘 记 了 “ 发展 里 ,在 ‘ 在 必 然 的’法则里 ,人底力量是决定 的东西”[ 。作家 如果成 了这种意识的俘虏 ,他就不能在复杂的生活

【推荐下载】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浅谈

【推荐下载】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浅谈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浅谈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笔者发现重庆形象对其后期的创作艺术产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具有有一种重塑作用。

 一、前言 张恨水是中国小说史上创作最丰的小说家,各种作品多达110多部,共计3000余万字,在重庆八年抗战中就达800余万字,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

著名学者刘半农称张恨水为:当今的小说大家,台湾学者赵孝萱女士称他最突出的地方是在章回体,笔记小说的改良方面,写得比刘鹗与吴敬梓还好。

张恨水现象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

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根据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统计来看,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放在了他前期的言情小说方面,而对其后期具有社会批判性兼生活体验性的作品则关注比较少,尤其是从地域文化空间的角度来关注其作品与重庆的城市形象的关系。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肖伟胜,李怡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书中的《张恨水四十年代小说与重庆》一文从巴蜀文化视角着手,着重探讨了张恨水1940年代小说与重庆的关系,对重庆形象已经有部分展示;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尹莹在她的《重庆形象的文学表达张恨水创作的另一种意义》中从意象分析的角度阐释了文学表达的意义,但阐释欠充分。

两者都忽视了重庆形象对其后期风格的重塑的这一具体论题。

然而文学史永远是一个过程,而张恨水是现代中国最有文学过程感的作家之一。

1938年1月张恨水先生到达重庆,1945年12月离开重庆,重庆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在重庆南温泉桃子沟度过了长达七年的客渝生涯,使他对寄身托命的山城有了深切的生活体验,于是才有了这些以重庆为背景的文字的产生。

 独特的重庆形象进而引起了人们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具体期待。

重庆是二战期间国民政府的陪都,是远东战区和国共合作的指挥中心、文化中心。

现在又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西部的门户和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名城。

因此,笔者主要将重庆地域界定在重庆主城区。

那么作为小说大家的张恨水,又是怎样展示重庆的人与城,别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性格,这种努力的背后,作者塑造重庆形象的有何寓意,以及重庆形象对其创作风格有何影响,将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阐释的重点。

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周晓风著作《20世纪重庆文学史》

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周晓风著作《20世纪重庆文学史》

作者: 李庆华
作者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47
出版物刊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72-17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重庆文学史;20世纪;文学研究;著作;拓荒;巴渝文化;自然环境;大都会
摘要:重庆是一座自然环境雄奇俊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国际大都会。

她坐拥两江,傲视群峰,山川锦绣,物阜民丰。

历来都是西南各省汇通天下的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勤劳质朴的重庆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魅力独特的巴渝文化,重庆文学就是其中最耀眼的奇葩。

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庆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庆文学

作者: 周晓风
作者机构: 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重庆市400047
出版物刊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6-39页
主题词: 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发展历程
摘要: 在巴蜀文学一体化的语境中,重庆文学的特殊性被认为只是四川文学中的一个局部问题。

但是当历史出现新的契机,重庆从行政区划上脱离四川再次成为直辖市,人们开始注意到,重庆文学在20世纪中图文学版图中有其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

现代重庆文学的发生与重庆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30年代以来的抗战军兴促使现代重庆文学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形成第一次有相当规模的发展高潮。

但此后重庆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的形象较为暗淡,只有50年代中后期一批表现西南内陆生活的诗人群和长篇小说《红岩》较为引人注目。

新时期以来重庆文学形成又一次高潮,突出表现在诗歌创作及对国统区大后方文学资源的重新发掘等方面。

但重庆文学尚未有效确立自己的主体性,重庆文学的特殊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4)1
【摘要】周晓风,男,汉族,重庆市人,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佳师德标兵,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7年被批准为重庆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市级人才,2008年被批准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13年被批准为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
家,2020年入选“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等职。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为重庆文学画像:美丑任评说——评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
2.三十年诗情文意,尽一生师者仁心——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访谈
3.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周晓风著作《20世纪重庆文学史》
4.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智能开发与心理’栏目主持人——周晓林教授简介
5.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学学科”特邀编委——周江教授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点、线、面结合的诗史佳构—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试论点、线、面结合的诗史佳构—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试论点、线、面结合的诗史佳构—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大潮的挤压下,早已褪去光环,滑向文化的边缘;写诗、读诗甚至成为人们钝化的灵魂深处的些许回忆。

在这寂寞的、诗情疏离生命精神稻田之际,《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如空谷足音,在久已沉寂的诗坛掀起巨大波湘,这为诗歌的存在与发展发出的呐喊声昭示着新诗火种绵延不息,响应了新诗再次复兴的呼唤。

吕进教授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对重庆新诗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反思歧路,肯定成绩,展望未来;并对重庆诗人、诗评家与诗歌团体做了客观介绍和中肯评价,打造出了重庆诗坛的坐标系。

拂去山城层层包裹的浓雾.重庆新诗浮出了历史地表。

全书分为卷一“重庆新诗的过程描述”和卷二“重庆诗人与诗评家”两大部分,共22章,是一部“以创作主体为主型”的诗歌史,以大半的篇幅按着史的走向全面、客观地评介各代表诗人和诗评家,甚至对许多作者辟出专章详尽介绍,尤其是对部分曾被忽视、埋没的出色的诗人、诗歌给以了关注,从而传递出诗歌史的信息,进而得以对重庆新诗史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

整体来看,本书是以“点一线一面”的格局来结构全书的,通过诗人、诗歌群体或流派(或准流派)、诗评家这三“点”的分立评介,然而又不截然分开,自然融贯、流畅连接为一条“史”的精神脉络,进而在大量新鲜、独特的诗歌史实、诗歌现象的丰富之下,最终得以拓展为一部翔实、客观的重庆新诗发展史。

当然,在整个新诗史上,重庆新诗只是一个“点”,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这本地方诗歌史也只是第一声信号,新诗火炬将会越燃越旺,势必成燎原之势。

重庆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城市。

这座古老的山城吸纳山川星月之精华,地灵人杰,诗人、学者辈出。

《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将目光较多地放在了对做出卓越贡献的重庆诗人、诗评家们的深情关注上,从三“点”人手进行基础建构。

首先是对优秀诗人、诗作的点评、介绍。

如重庆诗坛老前辈方敬秉着“从爱出发,以美来完成”的诗歌美学,在寻觅时代精神中坚持艺术追求;长期湮没地下的“新世纪化石”杨吉甫,耕耘着中国自然经济形态下的田园牧歌;曾写作四川(重庆)方言诗的沙呜创立了“沙八行”,并成功运用于情诗和新山水诗的实践;培植“刺玫瑰”的余薇野,以其难能可贵的诗学品格高举着讽刺诗的大旗;“两栖”诗人梁上泉长期致力于格律诗实验和儿童诗歌创作;张继楼则全身心以儿童诗歌丰富着重庆诗坛的园地;重庆才女傅天琳以流滋浓郁果香的诗句谱着爱之歌曲;李钢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歌颂着最可爱的人。

反观重庆20世纪美术创作的几个问题

反观重庆20世纪美术创作的几个问题

反观重庆20世纪美术创作的几个问题段运冬【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1(000)002【摘要】基于20世纪重庆的陪都艺术、世纪末期的重庆美术创作及美术发展的本土化来探讨重庆美术发展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经过对它们的阐释反思后认为在中西艺术对话中应该确立一种以区域艺术为主和以反映当下社会的精神状态为主的创作观念。

由此来强化重庆作为我国少有的几个艺术创作中心之地位。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has discussed several representative probl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s art, according to the Peidu art of the 20th century, Chongqing′s art creation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art development. Then we should build a new concept of art creation, which mainly reflects the area art and social spiri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us the situation which Chongqing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a few art centers can be strengthened.【总页数】3页(P73-75)【作者】段运冬【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20.9【相关文献】1.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进程现象反观(一)2.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周晓风著作《20世纪重庆文学史》3.论20世纪西方美术创作观念的对立与互补4.浅析现代感觉经验对中国20世纪美术创作的影响5.20世纪40-90年代初青藏高原美术创作概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蛮的《依仁巷》与现阶段重庆文学

阿蛮的《依仁巷》与现阶段重庆文学

南岸及长江下游方向的乡村为主要供货地区。 类似 这样的描写卜 给人一种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感觉卜 让 人仿佛置身于现实的重庆城区和依仁巷中。 而且卜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评论以及作者自己的解释中感到 他们似乎对此相当看重。 2002 年 3 月 16 日《 重庆 晨报 》 有一 篇报 道 称 卜 作者 阿蛮认 为他 只 是 见证 者卜 言下之意是他不过是在小说中真实记录了这个 城市所发生的变化而已。 评论家叙见在《 叙 依仁巷> 里写春秋》 一文里也告诉我们卜 依仁巷是从大阳沟 菜市场岔出去的一条小巷卜 曾经以经营禽蛋水产而 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卜 是携着菜篮的主妇们喜欢光 顾的地方。 又说《 依仁巷》 真实、 生动地再现了昔 日依仁巷人的生活场景、 生存状态卜 描写了他们在 物质贫乏、 社会动乱的环境中的悲喜苦乐卜 他们的 挣扎和向往卜 他们的困窘、 麻木和觉醒、 奋斗卜 以 及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机遇和可以预见的 美好前景。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种关于依仁巷 和重庆这座城市的真实的信息。 这反映出阿蛮的小说和某些评论家在重庆文学 的地域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上有一种现实化的倾 向。 但是卜 用一种理想的地域文学的眼光看卜 这样 的处理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联系到重庆另外 几位作家如莫怀戚、 叙德庄、 王雨、 欧阳玉澄等人 近期的创作看卜 现阶段重庆文学区域文化特色正在 逐渐形成卜 而且可以说渐成气候。 这是十分令人欣 喜的。 但重庆文学的主体 意识还 有 待进一 步增强卜 并与区域文化特色的追求构成合理的张力。 刻意与 现实的真实保持距离卜 难 以展示地域文化 的 氛围 ; 而过于切近现实的真实卜 在获得一种更为强烈的地 域文化效果的同时卜 可能会导致对地域文化精神的 深入开掘以及区域文学主体意识的贫乏。 这或许是 阿蛮和现阶段重庆文学应当加以注意的一个主要问 题。 而想要既与现实的真实保持一定距离卜 又获得 一种地域文化特色的效果卜 将是对作家才能的一种 考验。 ( 作者简介: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 记, 教授, 硕士生剁师剁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关于《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抗战时期张恨水客居在陪都重庆,一方面,他从自己全新的客渝生活体验作笔,“幻想”和“叙述”着他的重庆人生,以重庆为创作背景,从“下江人”的视角打量着重庆的人与城,为我们塑造了一幅栩栩如生而又充满寓意的重庆形象图;另一方面,正是当时张恨水有了这种独特的重庆生活体验之后,笔者发现重庆形象对其后期的创作艺术产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具有有一种重塑作用。

关键词:张恨水;重庆形象;艺术风格一、前言张恨水是中国小说史上创作最丰的小说家,各种作品多达110多部,共计3000余万字,在重庆八年抗战中就达800余万字,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

著名学者刘半农称张恨水为:“当今的小说大家”,台湾学者赵孝萱女士称他最突出的地方是在“章回体,笔记小说的改良方面”,“写得比刘鹗与吴敬梓还好”。

“张恨水现象”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

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根据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统计来看,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放在了他前期的言情小说方面,而对其后期具有社会批判性兼生活体验性的作品则关注比较少,尤其是从地域文化空间的角度来关注其作品与重庆的城市形象的关系。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肖伟胜,李怡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 -书中的《张恨水四十年代小说与重庆》一文从巴蜀文化视角着手,着重探讨了张恨水1940年代小说与重庆的关系,对重庆形象已经有部分展示;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尹莹在她的《重庆形象的文学表达————张恨水创作的另一种意义》中从意象分析的角度阐释了文学表达的意义,但阐释欠充分。

两者都忽视了重庆形象对其后期风格的重塑的这一具体论题。

然而文学史永远是一个过程,而张恨水是现代中国最有文学过程感的作家之一。

1938年1月张恨水先生到达重庆,1945年12月离开重庆,重庆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在重庆南温泉桃子沟度过了长达七年的客渝生涯,使他对寄身托命的山城有了深切的生活体验,于是才有了这些以重庆为背景的文字的产生。

描写重庆的文学作品

描写重庆的文学作品

描写重庆的文学作品
重庆是一座充满诗意和文化底蕴的城市,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山城”、“江城”、“火锅之都”等,吸引了许多文学家的目光和笔端。

以下是几篇描写重庆的文学作品:
1. 《长江三峡》——丁玲
这是一部反映三峡人民生活和抗洪救灾的长篇小说。

丁玲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山川、水流、生活和灾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重庆的壮美和民情。

2. 《重庆,我的爱》——杨洁
这是一篇爱情故事,讲述了一对年轻人在重庆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

杨洁在小说中对重庆的街巷、美食、人情味进行了描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3. 《重庆森林》——王家卫
这是一部电影,讲述了在重庆的一个夜晚,一群失意的人们之间的爱情与孤独。

王家卫用镜头表现了重庆的夜景、人文景观和城市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浪漫和忧伤。

4. 《重庆老城》——李娜
这是一本插图集,收录了李娜在重庆老城拍摄的照片和文字。

李娜用镜头记录了老城的街巷、建筑、风俗和人物,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

总之,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重庆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了许多文学家的目光和笔端。

重庆文学杂志推荐信模板

重庆文学杂志推荐信模板

尊敬的读者:您好!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人,我深知文学给大家带来的愉悦和启示。

今天,我很荣幸地向大家推荐一本在我国文学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杂志——《重庆文学》。

《重庆文学》是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大型文学期刊。

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持“立足本土,关注全国,辐射海外”的办刊宗旨,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这本杂志不仅成为了重庆乃至全国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更是广大读者了解重庆、认识重庆的重要窗口。

在内容上,《重庆文学》注重文学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既关注文学创作的传统领域,又积极拓展新的文学空间。

杂志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不乏有众多知名作家和文学新人的佳作。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时代变迁,展现了人间百态。

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重庆文学》都能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此外,《重庆文学》还非常注重文学人才的培养和推广。

杂志设有“新人佳作”栏目,专门刊登文学新人的作品,为他们的文学之路提供支持和鼓励。

同时,杂志还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如文学讲座、创作研讨会等,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在这里,您可以与众多文学同道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阅读《重庆文学》,您将感受到重庆这座山城的独特魅力。

杂志通过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让您领略到重庆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间风情。

同时,您还将体会到重庆文学的魅力,感受到重庆作家们的创作激情和艺术才华。

最后,我要衷心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重庆文学》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学营养,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关注《重庆文学》,为重庆乃至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谨致敬意!您忠实的朋友【作者姓名】【联系方式】【日期】。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市高2025 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1985年中,共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小说。

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的影响。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我认为,《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

它最初使我震惊的是那些颠倒时空秩序、交叉生命世界、极度渲染夸张的艺术手法,但经过认真思索之后,才发现,艺术上的东西,总是表层。

《百年孤独》提供给我的,值得借鉴的、给我的视野以拓展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哲学思想,是他独特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的方式。

他之所以能如此潇洒地叙述,与他哲学上的深思密不可分。

我认为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的家园。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轮回,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人的位置十分渺小。

他无疑受了相对论的影响,他站在一个非常的高峰,充满同情地鸟瞰着纷纷攘攘的人类世界。

而《喧哗与骚动》这部同样伟大的著作,最初让我注意的也是艺术上的特色,这些委实是雕虫小技。

后来,我才醒悟,应该通过作品去理解福克纳这颗病态的心灵,在这颗落寞而又骚动的灵魂里,始终回响着一个忧愁的无可奈何而又充满希望的主调: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世界密切相连,历史的血在当代人的血脉中重复流淌着。

去年一年,在基于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认为我的作品中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既有比较高级的化境,又有属于外部摹写的不化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地域文 学史著作 虽然 可 以在一定 程度上 为编者 提供 参 照 , 这部 著 作 必须 揭 示 的是 重 庆文 学发展 的 但
轨迹和规律 , 这是无法模仿的, 因此 , 即使它还存在不足 , 都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
这部《O 2 世纪重庆文学发展史》 有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和肯定的。
以把 更多 的 、 部 的文学 现象 纳入 观 照视野 , 一种 向 下 的、 入 化 的 文学 研 究 。地 域 文 学研 究 还 可 以 局 是 深 为全 局性 的文学 研究 提供 资料 、 点 等方 面 的素材 。 又 比如 , 学史 有 专 题 的 和综 合 的。新 时期 以来 , 观 文
说不同的切人角度 , 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文学史著作。比如 , 文学史有全局性的和地域性的。相 比于全 局( 性文学史 , 国) 地域文学研究有其好处。全局性文学史考虑的是 全局 视野 , 其选择 的标准也就 比较
高, 许多在某一地 区的文学发展 中做出过贡献的作家、 作品不一定能够进入其中。而地域文学史研究可
重庆师 范大学 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哲
2 1 第2期 0 0年
为 重 庆 文 学 画 像 : 丑 任 评 说 美
— —
评周 晓风 主编 的( 0世纪重庆文 学史》 2

( 西南大学


401 ) 0 7 5
学报编辑部 , 重庆

要: 周晓风主编的《O 纪重庆文学 史》 2世 是一部地域性、 综合性 、 断代学史》 重庆 出版社 20 年 1 月出版) ( 09 1 是关于 2 O世纪重庆文学的第一部系统的文学史专著 , 前
后历时八年才完成 , 以说是一部凝聚着多位学者心血的著作。 可 2 世纪 9 0 0年代 以来 , 学术界对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视 , 国内先后 出版了多部地域性的现 代文学史。这是现代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化 、 细致化的一种表现。文学史写作 因为不 同的限制 因素或者
中图分类号 :19 1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3— 4 9 2 1 )2— 0 9— 4 17 0 2 (0 0 0 0 0 0
周晓风教授是我敬重的学者 。他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 , 在新诗研究 、 区域文学理论的 倡导和研究 、 现当代重庆文学研究 、 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他主编的( 0 2 世纪
世 纪重庆文学研 究具 有重要 意义 , 二是发掘 了一些值得珍 惜的史料 , 三是建构 了具有 重庆特 色的文 学史撰 写体
例。 四是对重庆文 学发展 的评价 比较 客观 。此外 , 书还存在一些局限和需要进一步探讨 的f 题。 该 * q 关键词 :0世纪重庆 文学史; 2 区域文 学; 周晓风
亲疏、 参照视野等多方面原因而存在拔高之嫌。撰写文学史著作的 目的是还原历史 , 总结历史 , 发现优
势, 查找不足。而且 , 撰写文学史著作往往需要掌握 比较丰富的资料 , 拥有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 , 尊重历
史和艺术事实, 能够比较客观、 公正地对历史上的作家、 作品给予 比较准确的评价。客观地说 , 无论是历 史上还是在 2 世纪 以来 , 0 和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相 比, 重庆都不是文学大省 ( )享有全国影响的作家、 市 , 作品在数量上还不算太多。这就更需要对重庆文学进行全方位的总结 , 找出差距 , 分析原 因, 寻找方 向, 为未来重庆文学的发展提供参照。《0 2 世纪重庆文学史》 在这些方面的开创之功是应该受到重视的。
大陆出版的综合性文学史著作很多 , 专题性 的也不少 , 后者如杨义的《 中国现代小说史》 洪子诚与刘登 、 翰的《 中国当代新诗史》 范培松的《 、 中国散文 (O 2 世纪 ) 等 , 史》 不过这些著作都是全局性 的专题 文学
史。作为中国新诗的重镇之一 , 重庆在 2 世纪初推 出过 吕进教授主编 的( 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1 2 这
样的专题性的文学史著作 , 在重庆诗歌界和评论界产生了良好的影 响。20 09年 , 彭斯远教授出版了《 重 庆儿童文学史》 是又一部关于重庆文学的专题文学史。综合性的文学史和专题性文学史有所不同, , 二 者的切人角度不同, 学术 目 标也有所差别 , 前者揭示的是某一地 区( 或者国家 ) 文学发展的全貌, 而后者 展示 的是某一地区( 或者 国家 ) 的文学在某一文体或专题上取得 的成就。还 比如 , 文学史有通史和断代
史 。周晓风主编的(0 2 世纪重庆文学史》 是一部地域性 的、 综合性的、 断代 的文学史。这样 的著作在重
收稿 日期 :0 0 1 3 2 1 _2
作者简介 : 登科 (9 5 ) 男 , 蒋 16 一 , 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 教授。

9・
庆文学发 展史上还 是第 一部 。
在有些人看来 , 第一次的事情 比较好做 , 因为没有人做过 , 无论怎样做都可能有 自己的特点。但第

次也不好做 , 因为第一次是拓荒性质的。第一次写文学史 , 因为没有可 以参照的范本 , 尤其是没有系
统的史料收集整理 , 几乎需要 白手起家 , 从零开始 , 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与《 O 2 世纪重庆文学史》 相类
其二是发掘了一些值得珍惜的史料 , 使一些为重庆文学发展做 出过贡献 的人进入 了重庆人 自己的
文学史。文学史当然要关注优秀作家和作品, ( ) 他 它 们是一个地 区文学发展 的支撑和标志 , 但文学史
其一是对于 2 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世纪以来 , 研究 2 0世纪重庆文学的著作 、 论
文在数量 、 质量上虽然不及许多文学发达的大省 ( , 市) 但也还是 比较可观 的。不过 , 这些并非来源于全
局观照 的成 果 , 不少是 存在 局限 的 , 有 尤其 是某些 研究 作 家个 案 的文 章 , 由于历 史语 境 、 学观 念 、 情 文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