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_0453文档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教案)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七年级语文教案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目标全解: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间进士。

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

2.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

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年级:七年级课型:诗词鉴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备课组时间:2011.10.25班级:__姓名: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三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初步品味三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3.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资料链接,自学助读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诗人。

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

诗以乐府见长,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

著有《王司马集》。

艾青(男)(1910-1996),原名蒋海澄,中国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本文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

经历了“文革”等太多磨难的艾青,心中原来淡漠的亲情日渐浓郁,想到昔日挚友与亲人或不在身边,或已离世,心里产生孤独与凄凉之感,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二.初读诗歌,诗意感知1、《十五夜望月》表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愫;《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珍视和怀念。

2、《十五夜望月》中暗写诗人望月,乃全篇点题之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说,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其相关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再读诗歌,探究写法4、《十五夜望月》中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属于什么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在《我的思念是圆的》中,艾青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联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欣赏诗歌,语言品味6、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三首诗词,体味各首诗词的主要内涵和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成诵并理解出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3、领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前两首诗,第二课时第三首诗加反馈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介绍作者:王建 (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2、注音与字词: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3、齐读诗歌,思考问题。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4、再读诗歌,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答: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方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方案

中学年级学科教案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时计划: 1/2中学年级语文学科教案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时计划: 2/2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学案*巩固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编制人: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学生完成时间: 班级: 学生: 第 小组【学习目标】:1、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三首诗词的韵味。

2、反复诵读,感知三首诗词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说说自己的理解。

3、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

【学习重难点】: 1、感情诵读,读出韵味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三首诗词内容的理解 【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搜集作者相关信息及写作本诗词背景《十五夜望月》选自《 》,作者 , 代诗人。

《水调歌头》是 名,是宋代词人的一首 兼 的抒情之作。

作于 年 节,当时作者与其弟 已经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

《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 , 代诗人,原名 。

2、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给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并解释中庭地白树栖.鸦(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3、反复诵读,感知诗词内容填写相关词句《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写中庭月色,用“ ”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的名句“ ,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

诗中暗写诗人望月,点题的诗句是:“ ”。

明点望月,推己及人,扩大望月范围的诗句是:“ ”。

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表现得蕴藉深沉。

尾句中“ ”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水调歌头》中,“ , , 。

”“ , 。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把无形的说成是有形的。

可见作者对亲朋团聚的渴盼。

【互动探究】4、自由朗读,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三首诗所展现的情景。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
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构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育丰厚的联想、想象能力。

3累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流动1课前筹备:应用书籍、报刊、网络搜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进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咱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开展讨论,哪些地方尤其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朝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必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沉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欣然于家人离散因此由月宫的苍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应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密意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义,表现得无比委宛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筹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互相交流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惟训练用媒体展现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施展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缘由。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进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进程,是一个互动的进程,因此,学生即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醉酒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No.29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赵怀巧
审核人
授课时间




1、通过阅读、欣赏,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词中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欣赏,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
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
分析




一、回忆旧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而中秋的月则格外的美丽、明亮,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一、学习《十五夜望月》
㈠检查导入
㈡整体感知
1、放录音范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
二次备课




调。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诗,进一步了解全诗的内容。
3、指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扬中市丰裕中学徐菊华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

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

二.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熟读成诵。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课型:讲读课五.教学设想课前认真预习课文,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熟读成诵。

六.授课时间:一课时七.导学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导学1.知识结构(1)作者及.写作背景《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2)掌握一些词语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婵娟:美女之称。

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教师: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编制印发学案等。

学生:搜集描写月的文学作品、诗词佳句;阅读三首诗词,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题。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检查预习(三)品读欣赏1.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教师巡视)2.学生听3.师生双边活动,由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一首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四)品析《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五)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2)圈点批注,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批注要点:1)生字词用框框线2)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六)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二、导1.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全班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精讲点拨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七年级语文的需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案要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2.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

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这是一次关于中秋咏月诗词教学的实录。

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秋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2.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感受中秋的诗意和艺术;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1.引入在中秋节将至之际,播放一段有关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和文化特色。

同时,介绍中秋咏月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状态。

2.诗词欣赏选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秋夜寄邱员外》等中秋咏月经典诗词进行欣赏。

教师先念诵一遍,然后请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意义,并就其中的比喻、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点拨讲解。

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咏月诗词的特点,即“月润物华”、“月圆人圆”、“月代表心灵”等。

3.诗词默写将欣赏过的部分经典中秋咏月诗词,进行单句或全篇默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加深诗词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默写完毕后,学生可以交换试卷,彼此批改,并互相讨论和交流。

4.小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词朗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美学意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完毕后,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组,并颁发奖品。

5.诗词创作要求学生以《中秋月饼》为主题,创作一首8个字的中秋咏月短诗。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月饼有关的知识和故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独具特色的中秋咏月短诗。

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欣赏,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学生不仅了解了中秋节的源起和传统习俗,还学会了欣赏和创作中秋咏月诗词,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
二、想一想
1.为什么作者的思念是圆的?
诗人将抽象的无形思念寄托于八月有形的中秋之月,是诗人对幸福的期盼,对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希冀。因为只有此时此景在内心才会生发一种团圆之意,把思念化作一轮明月来传递。可说是见景生情、寄情于景。
明确:“地白”——月色澄净素洁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追问: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
明确: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三、写一写
1.三首咏月诗,写于不同年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情绪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二、阅读主场(一)合作学习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学生评议。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味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夜深了,秋霜渐渐打湿了庭中桂花。

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⑵《水调歌头》(苏轼):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但最后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⑶《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

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

借中秋之月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作者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份感情的份量却不是一般的浅唱低吟所能表达出的。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要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下是小编带来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例1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2课时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重点: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二、理解词人的感情变化过程,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自古,“月亮”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字眼,不少文人骚客尤其喜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成就名作佳篇。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北宋词人苏东坡的一篇旷世杰作,同样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预习检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提醒注意下列字词读音栖鸦( )绮户( )宫阙( )琼楼( ) 天涯(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第二次朗读训练①学生个人朗读;②学生齐读。

五、思考讨论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word教案 (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word教案 (4)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材分析:本单元收录了诸多反映民族传统节日诗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竭力将此作为一个通向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情分析:诗歌语言凝练、内涵深刻、文学性强,所选篇目时间夸大大、体裁多,学生理解赏析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解析时宜走小步,逐步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1.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 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重点:1.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背诵前2首诗词。

2.收集咏月诗词名句,了解作者。

3.根据文下注解,大致了解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欣赏《水调歌头》,读懂、背诵这首词。

2.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导入: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人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不是)比如哪些人不能回家团圆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等。

)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明月也就成了他们寄托思念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_0453文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_0453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扬中市丰裕中学徐菊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

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

二.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熟读成诵。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设想
课前认真预习课文,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熟读成诵。

六.授课时间:一课时
七.导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导学
1.知识结构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这首诗正表达了
诗人心中的感触。

(2)掌握一些词语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

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
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赏析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愿。

(三)总结: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强品味。

朗读时要处理好语速、语调、语气,试着读出作者在其中的意味。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这也是学习诗词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课后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咏月名句背一背。

二.质疑提问
《十五夜望月》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水调歌头》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我的思念是圆的》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三.检测评价
(一)《十五夜望月》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二)《水调歌头》
1.注音
树栖()鸦宫阙()琼()楼玉宇
无眠()绮()婵()娟
2.根据词的上阕,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天上宫阙”的美景。

(150字左右)
3.试着各用4个字归纳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你能说说此句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感情吗?(提示:参考书下注释思考,
这种感情难道仅仅是对子由一人的吗?)
5.试一试,填出下列诗句。

⑴海上升明月,。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⑵月出惊山鸟,。

(唐王维《鸟鸣涧》)
⑶可怜九月初三日,。

(唐白居易《暮江吟》)
⑷犁花院落溶溶月,。

(宋晏殊《寓意》)
(三)《我的思念是圆的》
1.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2.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布置作业
1.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理由。

2.课后收集一些咏月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