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强化训练:专题二 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练习)

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 ②③⑤D. ②③④⑤2.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的是()A. 废井田,开阡陌B. 重农抑商C. 统一度量衡D. 实行连坐法3.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 改革的内容不同B. 改革的方式不同C. 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 改革的结果不同4.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 奴隶主贵族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5.贾谊《新书•时变》评价商鞅曰:“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懃焉耳。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商鞅此政策有利于促进生产积极性提高②贾谊是站在儒家伦理道德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③从具体措施角度对商鞅评价,基本符合史实④作者认为商鞅变法败坏社会伦理道德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6.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 增加赋税收入B. 提高军队战斗力C. 严格控制人民D. 打击贵族势力7.《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的实施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农耕经济的繁荣D. 争霸战略的实现8.《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9.“倾邻国而雄诸侯”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文景之治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来有消极作用的有()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⑤C. ①③⑤D. ②③④11..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人民版高二历史 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第2课秦国的崛起学案(有 答案)

人民版高二历史 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第2课秦国的崛起学案(有 答案)

秦国的崛起导学案设计者梁胜审稿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1课时总第40课时班级第小组号姓名【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学习难点】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从商鞅变法的结果分析变法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课前知识梳理)(要求看书完成并准确记忆)(20分钟)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⑴含义:是与宗法制和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⑵亡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力增强,要求废除世袭制,按照选任官吏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⑴实行:①战国时:和官制联系在一起,官爵基本一致,享有该官爵所对应经济和政治权益。

②商鞅变法时:A.实行 ,制度级爵(也称“”)。

B. 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

C. 不得铺张,只有军功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⑵作用:①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 在君主之下,排在第一位, 排在第二位。

②废除了制,打破了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公元前年被封为诸侯。

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不能参加。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⑴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⑵结果:使东方六国对秦国感到威胁,采取“”运动,但秦国统一的趋势已无法阻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商鞅的悲惨结局⑴原因:①变法侵犯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

⑵结果:前338年死, (驷)继位,保守势力污蔑其“”,在封地( )他及全家被害。

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⑴在此后100年间基本建立起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的风气⑵在秦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面前,由兼并战争演变为的战争。

3、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4、商鞅变法的启示:⑴大凡改革都会遇到阻力。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总结(二)学案人民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总结(二)学案人民选修1

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总结(二)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全面认识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上: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旧制度。

(3)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2.措施(1)政治:在基层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严密控制人民;轻罪重刑,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军事: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4)习俗:改良社会风气,推行“分异”令。

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富国强兵改革。

4.历史作用(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确立。

(2)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商鞅变法的性质与成功的原因1.性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

(2)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封建性的,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2.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一专题训练(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一专题训练(含解析):

四川省绵竹中学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一专题训练(含解析):专题二商鞅变法一、选择题1.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3.(2011年11月潍坊三县期中1题)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为本”,也就是强调()。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变法改革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C.将“法治”作为国君的主要统治手段D.任何人不论贵贱,都要受法律的约束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6.商鞅变法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意味着政府()。

A.准许民间买卖土地B.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C.抑制商人势力的扩张D.免除农民的赋税徭役7.同学们在参观上海博物馆时对下图所示器物颇感兴趣,他们的相关评论中,正确的是()。

①秦国颁行的标准衡器②属于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产物③有利于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④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直接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秦与魏的关系正如商鞅所言“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由此可见,公元前341年秦国大举伐魏主要是为了()。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单元测试:专题二商鞅变法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单元测试:专题二商鞅变法含解析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3.下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B.春秋时期民族融合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D.楚国最强大4.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5.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备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6.(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7.观察下图,图中改革开始于何时()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2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2人民版选修1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 分钟分值:90 分)本试卷共6 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 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分)(9(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6 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

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

(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

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 分)(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专题二 商鞅变法.doc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专题二 商鞅变法.doc

专题检测(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答案 B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 C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3.王安石的《咏商鞅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据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A.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B.秦孝公的大力支持C.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D.取信于民,重视承诺答案 D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本题要抓住诗的内容,由“信诚”和“一言为重”可知,商鞅变法注重诚信和承诺,故正确答案为D。

其余三项均不能从诗中体现,可排除。

4.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②自耕农阶层的要求③奴隶主阶级的要求④商人阶层的要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答案 A解析“废井田,开阡陌”使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5.“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 C解析结合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主要反映的是户数的增加,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高效整合与测评新人教版选修1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高效整合与测评新人教版选修1

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分封制的大力推行②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③井田制的瓦解④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产生A.①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理解,其中①项“分封制的推行”不符合史实。

答案: C2.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解析: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

答案: C3.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则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故排除③;春秋时期的改革不可能出现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现象,故排除④。

答案: A4.2011年12月1日,中华网以“商鞅孤傲易受伤”为题,评论商鞅变法。

在变法中关于土地制度方面的有( )①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正式废除了井田制④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 A5.《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牛田”、“水通粮”、“令严政行”可看出,A、B、D三项都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大变革
经 济 基 础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上 层 建 筑
决定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表现
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 杏坛 讲学
《 韩 非 子 》 书 影
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李 悝
吴起
结合图示,说说秦国面临怎样的外部形势?
诸侯兼并战争,其他国家变法图强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三)变法影响
——秦国的崛起
一、商鞅之死
原因: 1、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2、秦孝公去世:
过程:1、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2、商鞅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以趋敌, 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 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 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二、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 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 哪些作用?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一)变法背景
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
春秋:前770----前476
春秋战国
战国:前475----前221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代 特征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 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文化、科技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精品教案

专题二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铁器广泛使用。

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最早是魏国李惶变法,率先强盛。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楚国很快强盛。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探讨商鞍变法的历史作用。

①秦国通过商鞍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②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③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④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

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知识讲解】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特征:大动荡: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一、商鞅变法背景㈠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上:①政治格局变化:形成了战国七雄,②阶级关系的变化:A、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B、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③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4、思想上: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用)课时训练:2.2 秦国的崛起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用)课时训练:2.2 秦国的崛起

二秦国的崛起课时过关·能力提升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举措,对它的基本含义,史学界通常的解释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其主要依据是《汉书·食货志》所记载的董仲舒之言:“除井田,民得卖买”,“坏井田,开阡陌”。

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开阡陌”实际上是“置阡陌”,《汉书·王莽传》载区博之言:“(秦)故灭庐井而置阡陌。

”《通典·食货一》亦云:“(商鞅)隳经界,立阡陌。

”有当代学者认为“开阡陌封疆”指的是国家向农民授田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改动”。

请完成:(1)上述材料表明,古往今来对“为田开阡陌封疆”有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又有本质的共同点,其本质的共同点是什么?(2)商鞅的这一变法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解析:战国时期,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各国的变法只有顺应这一变化的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所以,不论对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作怎样的解释,其基本的立足点都是承认土地私有。

分析“历史影响”,要立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进行分析,说明承认土地私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

(2)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促进了秦国国力的增强。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

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

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

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专题02 商鞅变法(A卷)-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1)(解析版)

专题02 商鞅变法(A卷)-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1)(解析版)

建议用时:60分钟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旨在()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此举目的是分家立户,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剥夺旧贵族的特权,故B排除。

材料反映小农经济,不是培植新兴地主阶级,故C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D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目的2.商鞅变法后,—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摇役B.废除“世卿世禄制”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答案】C答这类问题时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即使本身说法再正确的选项也是不能选的。

3.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答案】B考点:历史上重大变法·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评价4.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

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商鞅变法的影响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显示了劳动力的重要性,这是商鞅变法重农措施产生的影响,故选B。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练习:第2单元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pptx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练习:第2单元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pptx
二、学习延伸 1. 探究活动:查阅《史记·商君列传》,找一找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提示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二是商鞅 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采取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三是法律 一经制定就坚决执行;四是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 2. 请比较这几种不同的观点,结合古史记载与近人意见,谈谈你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 法 ,究竟赞同哪一种观点。 提示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制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可以同意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允许

2. 重农抑商,奖励

3. 统一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
的主动,取得优势。
2. 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 (2)废除“
制。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

(4)普遍推行
。由
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
才能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从而实现了理想。]
3. A [解题关键是要抓住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该措施不会适应奴隶主 阶
级要求,也不会鼓励工商业发展,适应商人阶层的要求。] 4.C
学无止境
5.B [公元前 343 年,正处在商鞅变法之中,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
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知识点三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6.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③形成了新的经济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第 2 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后增强操练1.卫鞅立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A.秦国B.魏国C.齐国D.卫国分析:商鞅原名卫鞅,他出道以后到达魏国,准备展现才干,可是当时的魏王听信谗言,仇视排斥他。

他听闻秦孝公纳士,于是他远走秦国。

答案: B2.公元前 343 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置了大批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假如因为当时的秦国()A.胸怀衡不一致,市场经营杂乱B.重农抑商,奖赏耕织C.严禁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逝D.社会动乱,没法经商分析:公元前 343 年,正处在商鞅变法之中,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很多工商业者即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 B3.韩非以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现在争于气力”。

其主张表现了() A.进步史观B.天数史观C.循环史观D.英豪史观分析:资猜中韩非关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论,资猜中看法的大概意思是:上古中人口稀罕,条件简陋,能够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所以就不能够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

每一时代的世情局势都不同样,全部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局势为出发点。

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类看法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反响,所以选择进步史观。

B 项是一种悲观的态度,与资料不符; C 项重申循环,而资料重申发展进步; D 项资猜中没有出现英豪。

答案: A4.商鞅变法法律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胸怀衡器,国人一定严格履行。

这一规定()①阻挡了经济发展的进度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沟通活动③有益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权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分析:胸怀衡的一致,有益于经济沟通活动的进行,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项举措答案: D5.公元前 4 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 即分家、诸子分财 ) 者,倍其赋”对此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增添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益于小农经济形成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益于增强君主专制分析:尊敬资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独一秘笈。

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二单元测试商鞅变法(无答案)

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二单元测试商鞅变法(无答案)

2017年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二单元测试商鞅变法非选择题(共4题,60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8分)(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

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7分)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材料二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越国大臣)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1)结合所学,在《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的B位置填上商鞅变法与材料一内容相似的措施,据此指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关系并填在C处。

(8分)(2)概括材料一、二中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

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

(7分)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

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_专题小结与测评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_专题小结与测评_word版有答案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条件1.背景(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变法成为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

(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条件(1)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 .社会经济的变化B .统治方式的变化C .社会性质的变化D .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 、B 、D 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 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 .增强秦国国力B .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 .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 .废除井田制B .建立户籍制C .推行县制D .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 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测试题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测试题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命制:张福斌审核:郜周杰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周王室的衰落C.诸侯争霸D.周朝统治腐朽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A.诸侯国的国君B.新兴地主C.奴隶主贵族D.士人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5.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该评价()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7.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8.《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9.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周王室的衰落C.诸侯争霸D.周朝统治腐朽1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商鞅变法强化训练(A)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解析:第一小问“态度”从材料中归纳得出;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阶级性质及客观效果回答。

参考答案: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下面是某校高二(9)班的学生在学习了商鞅变法后用课余时间排演的一个话剧(片段):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

国君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受到奖励了吗!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

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啊!请回答:(1)请你为此话剧拟定一个题目。

(2)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商鞅变法实行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本问为开放性试题,题目只要围绕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拟定即可。

(2)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了一家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五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依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克里埃尼图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方面,采取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权利: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不同: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民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二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回答;第二小问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的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参考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强化训练(B)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

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

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

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

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

……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材料二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

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

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则富。

民本,法也。

故善治民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变法的背景: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东方六国鄙弃秦国,秦王深以为耻;秦孝公继位,准备变法图强。

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民本,法也。

故善治民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等概括商鞅的主要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商鞅的观点。

参考答案:(1)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东方六国鄙弃秦国;秦孝公继位,准备变法图强。

(2)重农重战抑商: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保障了富国强兵的实现;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

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

(备注:《说文》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

解析:第(1)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措施回答。

第(2)问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评价。

参考答案:(1)制定二十级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制定什伍、连坐制度,强化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固定各项改革制度。

(2)积极: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打击旧势力,保护改革成果。

局限:法律严苛细密,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材料二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的何种经济思想?据材料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2)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推行小家庭政策的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信息“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众力不足”“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归纳出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从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

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2)权威:整合秦国文化观念;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有利于人口增长,为秦国国力的强大奠定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商鞅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坚持变法”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残伤民以峻刑”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人说惠王”作答。

参考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

作用:对秦始皇统一全国乃至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的剥削与压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