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名词解释
高原训练名词解释
高原训练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训练方法,旨在利用高原地区的环境条件,提高运动员的身体适应能力和运动表现。
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增加训练负荷,提高运动员的缺氧耐受力,从而增强其体能和运动能力。
高原训练的主要特点包括: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低,这使得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增加心肺功能和肌肉的缺氧耐受力。
高原气候干燥,气温较低,这些因素能够帮助运动员降低身体温度,从而减少疲劳感,增加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
高原训练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性运动,例如长跑、骑车、游泳等,这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和肌肉耐力。
高原训练的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来进行系统训练,这有助于运动员逐步适应高原环境,并提高身体各项指标。
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例如,高原环境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高原训练与不同模式低氧训练的比较
高原训练与不同模式低氧训练的比较作者:闫巧珍来源:《体育时空》2012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摘要作者通过对前人对高原训练与其他几种模式低氧训练方法的分析与运用,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为以后寻找更好的训练模式,提高低氧训练方法应用的实效性提供理沦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低氧训练高原训练(high altitude training,HH)与高住低训(living high-training low,HiLo)、间歇低氧训练(inteun ittentnomobaric hypoxic exposure,INHE),其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的低氧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低氧刺激,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水平。
本文通过对这几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其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为提高低氧训练方法应用的实效性提供理沦依据。
一、高原训练方法(HH)高原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它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也已经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现在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可以进行高原训练,高原训练也是低氧训练发展的前身和基础。
(一)高原训练方法的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经开始关注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特别是自墨西哥奥运会以来,高原训练得到了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引发了对高原训练实践和研究的热潮。
近30年的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也证实,高原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作用。
(二)高原训练的原理高原训练是利用高海拔和低氧浓度的双重刺激对心血管、呼吸、骨骼、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的影响,产生适应性变化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其生理机制表现在:1.高原训练可使运动员的RBC、HB、Hct有明显的增高,而MCV则有所减少,从而提高了RBC在血管中的移动和携带O2的能力;2.高原训练结束返回平原后,每搏输出量的明显提高使运动员在平原上运动时的心脏供血能力得到提高;3.经过高原训练后,运动员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强、肌红蛋白浓度和肌肉缓冲容量增加,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强,以上作用使运动员骨骼肌代谢能力得以提高;4.有部分研究认为,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达;同时红细胞内2.3-DPG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使机体的VO2max增加[1]。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运动人体科学2024年(第14卷)第6期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窦妍妍宋进文*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3摘要:高原训练法一直是竞技体育训练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方法,并越来越引起各地运动队和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该文通过梳理体育教材、国内外相关文献等,针对高原训练法对运动员骨骼肌系统、物质能量代谢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相关影响展开论述。
当人体暴露于高原环境下数天、数周、数月后,机体会逐渐适应氧分压较低的空气环境,而适应带来的这些有利效应,将会在回到低海拔地区1个月内消失。
该文根据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人体功能的变化和形成的适应性进行综述,希望为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必要的参照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 运动员 身体机能 影响中图分类号: 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24)06-0001-03 Impact of Altitude Training on the Physical Functions of AthletesDOU Yanyan SONG Jinwen*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Province, 252003 ChinaAbstract: Altitude training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uxiliary method in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and it has increasing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ports teams and science educators in various regions. This article reviews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effects of altitude training on the skeletal muscle system, material and energy metabolism system, blood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of athletes. After the human body is exposed to the altitude environment for several days, weeks and months, the body gradually adapts to the air environment with lowe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but these beneficial effects brought by adaptation will disappear within a month of returning to lower altitud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hanges and adaptability of altitude training on the human body functions of athletes, hoping to provide a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athletes to engage in altitude training.Key Words: Altitude training; Athlete; Physical function; Influence高原环境具有低氧、低气压、低温、干燥和高紫外线等特点,短时间处在高原环境中,机体各器官、系统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1]。
高原训练
四、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肺通气的变化 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加大,氧 分压下降引起肺通气过度。缺氧→颈动 脉体、主动脉体→呼吸加深加快。 2、最大摄氧量下降 有氧能力在海拔15OO米以上高度才 发生明显改变。每升高1000米,最大摄 氧量则以10%的比例下降。
3、红细胞的变化 肾脏、肝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Erythropoietin )增多,血红蛋白和 红细胞增加。 4、心血管反应剧烈 到达高原初期,心率 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 心率 而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在高原期间,动 动 脉血压明显增加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 脉血压明显增加 有关。
5、高原反应症 1)头痛 2)呼吸困难 3)低氧还抑制视网膜感光。 6、高原训练“乳酸矛盾”现象
高原环境下:高原低氧、运动缺氧、无氧 酵解,肌乳酸、血乳酸应处于较高水平。但 是,研究发现,长达几周时间低氧环境中的 极量运动和亚极量运动后,血乳酸含量不但 没有升高,反而还有下降现象。 乳酸矛盾(lactate paradox)现象。在高 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 少的现象,称为乳酸矛盾现象。
国内外高原训练基地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国家 美国 埃塞俄比亚 阿尔及利亚 保加利亚 哥伦比亚 澳大利亚 哈萨克斯坦 意大利 瑞士 奥地利 法国 西班牙 数量 16 1 2 1 1 1 3 2 4 3 1 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阿塞拜疆 格鲁吉亚 玻利维亚 墨西哥 肯尼亚 日本 罗马尼亚 厄瓜多尔 亚美尼亚 摩洛哥 吉尔吉斯 南非 中国 1 1 1 3 2 1 1 1 1 1 3 3 20
高原训练
一、高原训练法产生背景 二、高原环境特点 三、高原训练法原理 四、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五、高原训练要素与利弊
生理题集4
7.论述高原训练利与弊。
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气压、缺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对人的负荷有两种:种是运动本身所起的缺氧负荷,即运动型负荷;另一种是高原性缺氧负荷,这两种负荷相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以调动身体的机能能力。
高原训练的优势(1)呼吸系统平原运动员到高原后,最初反应是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加大。
运动时肺通气量可较在平原同样负荷时增加 23%或更多。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运动员有氧耐力运动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
研究表明,平原运动员到高原虽然通气量增加,但随高度的增加最大摄氧量却在下降。
认为这是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2)循环系统在高原以次极限和极限强度运动时,最初反应是心率和每分输出量比平原增加 50%,而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
但数天或数周后,随着携带氧气的能力和对氧气的亲和力提高,最大心率和心输出量均有所下降。
每搏输出量降低的原因是由于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后,静脉回流量减少,血浆量和总血容量下降,以及交感神经活动引起全身血管阻力的增大。
而最大心率的降低可能受长期高原应激引起的副交感神经调节增强的影响。
(3)内分泌系统A、儿茶酚胺:缺氧结合运动训练。
可使运动员尿内儿茶酚胺排出量明显增高。
在较高海拔高度进行同等负荷运动后,运动员尿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排出量明显增加,肾上腺素的排出量明显减少。
B、血清睾酮和皮质醇:在人体内,血清睾酮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及运动能力提高的激素,而血液皮质醇是减少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运动能力的因素。
研究发现,高原训练会使运动员血清睾酮降低,皮质醇大多呈上升变化。
(4)运动系统A、骨骼肌毛细血管和酶活性:对在 2300 米高度训练的运动员进行测定,发现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增高,糖酵解酶活性降低,氧化酶活性升高。
B、肌红蛋白浓度:肌红蛋白是肌细胞内含铁的蛋白质,比血红蛋白有更大的亲和力,其主要功能是贮存和运输氧气。
高原适应和训练的综合因素能引起人体骨骼肌中的肌红蛋白的浓度增加,这种增加反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高原训练时强度,即训练强度较高。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适应与营养补充策略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适应与营养补充策略作者:李云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8年第03期一、高原环境对运动员身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
运动员初到高原会明显感受到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增大,呼吸频率加快。
高原低氧耐受训练后,运动员会提高摄氧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利于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能力提高。
但是通气量增大过度,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碱中毒,反而不利于运动能力的提升[2]。
2.循环系统。
运动员初上高原,心率略上升。
随着高原习服,携氧能力和对氧气的适应力提高,最大心率及心输出量下降,这是一种心血管适应性的变化。
缺氧会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数量增加,血液携氧能力和摄氧能力增加。
3.运动系统。
高原训练对运动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骨骼肌上。
肌肉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容易分解,从而使肌肉力量下降。
高原训练期间影响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速度素质,一般容易出现体重下降[2]。
4.消化系统。
高原气压低、胃张力降低、收缩减少;缺氧导致胃肠道血流量下降、进食后胃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下降[2]。
5.内分泌系统。
机体睾酮水平的下降,导致合成能力下降。
而睾酮属于同化激素,高原训练使得糖原、蛋白合成能力受到限制。
高原训练促使睾酮下降的原因在于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后机体消耗过大,睾丸产生的睾酮数量下降[3]。
6.免疫机能。
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导致患病几率升高。
二、高原环境下的营养补充原则1.食用易消化食物。
存在消化系统障碍会出现食欲下降,热量摄入不足的现象。
所以,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摄入足够的能量。
少吃油腻及油炸食物,肉食选择牛羊肉、鸡肉、鱼肉。
还可以选择肉汁、浓菜汤、适量调味品刺激消化腺分泌,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此外,鲜柠檬、泡菜、茶刺激开胃活跃消化功能[5]。
2.注重对铁的补充。
铁不足容易损害携氧能力,抑制对氧的抽取,降低最大摄氧量。
高原训练前2周应注意机体铁的补充,可在膳食中尽量多食用含铁丰富的动物内脏、蛋黄、豆类等食物,也可强化铁制剂的补充。
总结高原训练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及其对策
总结高原训练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及其对策1. 引言1.1 高原训练的重要性高原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训练方式,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原地区的海拔较高,氧气稀薄,气温较低,环境恶劣,对人体的适应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在高原地区开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士兵的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抗减压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
高原地区的气候瞬息万变,天气容易突然转变,容易出现高反、气压病等疾病,因此高原训练也可以提高官兵们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高原地区的地形复杂多变,训练环境挑战性大,训练难度较大,能够锻炼官兵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部队。
高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还可以锻炼士兵的意志品质,提高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卫生防疫保障的意义卫生防疫保障的意义在高原训练中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士兵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安全,也直接影响到部队的训练效果和战斗力。
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复杂多变,氧气稀薄、紫外线强烈等特点使得士兵易受到高原反应、呼吸道感染、感冒等疾病的侵害。
必须加强卫生防疫保障工作,做好防疫预防和保障措施,保障官兵身体健康。
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卫生防疫保障更显重要。
保障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不仅要做好常规的卫生保健工作,还需要针对当前的疫情形势,加强疫情监测、应急处置和防控措施。
只有保障好官兵们的身体健康,才能提高部队的整体训练水平,确保高原训练的顺利进行及取得优异成绩。
卫生防疫保障的意义不言而喻,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其有效实施。
2. 正文2.1 高原训练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一、特殊性和复杂性。
高原地区环境条件恶劣,气候多变,氧气稀薄,容易造成人体机能障碍和免疫力下降,加重病菌感染的几率。
在高原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高原特点制定专门的卫生防疫保障措施。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
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
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
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
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
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
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
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
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
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
青少年运动员高原训练可行性探析
1高原训练的利弊
人体是个复杂的有机体 和复 杂性 。高原训练是 把 “ 刃剑” ,既有有 双
利的一面 , 也有难 以克服的弊端 ,掌握不当会造成 不良后果 。 11高原 训 练 的利 .
高原环境 中大气压 、气温 、湿度 、太阳辐射 、气 流都对人
应激 ,提高运动 员下平原后的竞技能力。
高原训练对人体 机能产生积极 生理效应 主要 表现 在以下几 个方面 : ( ) 1 心肺系统功 能改 善 、红细 胞数 量增加 、血红 蛋 白浓度 升高 、红 细胞2 D G升高 , 机体携带 、运送 氧的 —3 P 使 能 力增 加 ; ( 线粒体酶 活性增加 , 体氧利用能 力增加 ; 2) 机 ( 增加 肌糖 元含量 ,加强组 织 细胞 缺氧 条件 下糖 酵解 能 3)
干燥等 因素的影 响 ,造成 身体相 对脱水 和血 浆容量 下降 ,引
员采用高原训练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提供帮助。
起 血液 的粘滞度 增高 ,导致血 流变慢 ,循环 阻力增 加 ,对组
织 的氧供应不利 。 ( 3)对肌 肉代谢 的影响 。高原训练期 间 , 能 量代谢 中琥珀酸 脱氢 酶受缺 氧的影 响而有所 下降 ,由此影 响到肌 肉的质量 ,如肌 纤维横 切面减 小 ,这 些组织 结构上和 生化 上 的 变化 ,在运 动 能 力上 的 表现 为 肌 肉力 量 的消 减 。 ( 高原空气稀 薄 ,氧分压较低 ,训练 强度难 以控制 ,且运 4)
3 %。休息 间隔应 延长 一些 ,大负荷训练每周不超过 2 。 次
有些研 究认 为 ,成 年和 青少 年运动 员高 原训 练 的内容 与 原则应相 同。如德 国的朗格 和美国的丹尼尔颠认 为 ,无论 是青 少年运动 员还是成年运动 员 ,训练 原则应一样 ,训练 的安排 主
高原训练的好处_高原训练理论诸方面的发展
高原训练的好处_高原训练理论诸方面的发展***近30年来,世界各国对高原条件下的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欧美一些国家在重大国际比赛前对优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传统。
美国、原民主德国许多优秀运动员还进行“仿高原”训练或“模拟高原” 训练,以及“低压舱”训练。
美国著名马拉松选手萨拉萨尔利用“氧分压有氧训练器”进行仿高原训练,两次创造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多次获得重大国际马拉松赛的冠军。
我国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也要进行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的作用是肯定的。
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完善。
当前,对高原训练的高度、持续时间、下山参赛时机、适应高原训练个体差异、高原疾病。
等仍进一步深入研究中。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和搜集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以及笔者教学、训练过程的需求,对部分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加以分析综述。
1 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及持续时间高原训练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这个过程是有其不同目的和任务的。
第一阶段:适应训练阶段1/ 6高原训练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这个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时间和总体训练效果。
通常的做法是到高原后进行适应训练,而我国著名教练马俊仁经过高原训练的实践,一改到高原后再进行适应的习惯,提出适应确定在上高原前,应在低海拔先进行1—2周的准备性适应训练,主要是在低海拔进行大量的,有一定强度要求的有氧耐力训练,然后调整3—4天后上高原,在去高原的途中,利用火车停站时间进行短时间跑的练习,从低向高逐步适应。
笔者为这种适应设计了去最终高原训练基地前进行阶梯形适应性训练模型(见图1),这样缩短了高原适应期的时间。
为系统训练阶段争取了时间,到高原后再进行一个短暂的适应,负荷量逐渐加大、尽量保持一定的强度,以免发生力量损失的危险。
上高原后适应阶段的长短与高原训练的次数成反比,数次后持稳定状态,个体之间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适应一般需3—5天。
这一阶段除适应高原环境,消除时差,旅途疲劳、适应高原缺氧的刺激外,有氧代谢训练要增加,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为下阶段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完整word版)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
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
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
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
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
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2]max]增加。
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
以上综合作用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1]。
1。
1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机制1。
1。
1高原训练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相对缺氧,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首先缺氧较早的反应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释放大量的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值增加,以便携带和运送更多的氧气到体内各组织,适应机体的需氧量,所以,高原训练期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
健身与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对身体的益处
健身与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对身体的益处健身与高原训练一直以来都是体育运动领域中的重要话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式,高原训练被广泛运用于各类体育项目中,尤其是海拔高地的运动项目。
高原训练对身体的益处不仅可以提高体能素质,还能够增强身体对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文将分析健身与高原训练的关系,并探讨高原训练对身体的益处。
一、健身与高原训练的关系健身是指通过有意识地进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以改善身体素质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而高原训练是指将训练环境设置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体育训练。
健身与高原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高原训练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体力活动的强度和难度,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其次,高原训练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的加速,并对心肺功能有所提升,使身体更加健康。
因此,在进行健身训练的同时,运动员可以借助高原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训练效果。
二、高原训练对身体的益处1.增强心肺功能:高原训练的环境下,氧气稀薄,需要加大呼吸频率和深度才能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因此,高原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加心脏的泵血量,使心肺系统更加健康。
2.增加红细胞数量:缺氧环境下,人体会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以增加氧气的携带能力。
高原训练可以加速红细胞的生成,提高血液的供氧能力。
这对于运动员的耐力提高和抗疲劳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高神经系统适应能力:高原训练可以使神经系统产生适应性改变,让身体更好地抵抗缺氧和环境压力。
这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中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4.促进新陈代谢:高原训练刺激身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加速废物物质的排出,促进身体健康。
同时,高原训练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纤维合成速度,增加肌肉的容积,使得身体更强壮。
5.增强免疫力: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缺氧环境下,机体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应激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对各种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这种应激反应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高原训练是指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进行的训练方式,通常海拔在2500米以上。
高原训练的目的是通过缺氧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反应,从而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水平,促进肌肉的生长和修复。
高原训练对于短跑训练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高原短跑训练。
1、促进运动员的氧气摄取能力的提高高原训练会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代谢反应,其中之一是增加机体的红细胞数量。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其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身体对氧气的运输和利用能力。
这对于短跑训练非常重要,因为短跑是需要高强度的氧气供应的。
2、增加运动员的肌肉耐力高原训练会刺激机体产生的代谢物质,如乳酸、酮体等,这些代谢物质会促进肌肉的生长和修复,增强肌肉的耐力。
这对于短跑训练也非常重要,因为短跑是需要大量的肌肉能量支持的。
3、促进运动员的神经系统适应高原训练会促进运动员的神经系统适应,提高其反应速度和协调性,这对于短跑训练也非常重要,因为短跑需要高度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
1、适宜的训练海拔短跑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应该选择适宜的训练海拔。
一般来说,适宜的训练海拔应该在2500米以上,但是不宜过高,过高的海拔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2、训练计划高原短跑训练的训练计划应该和海拔有关,当海拔逐渐升高时,训练强度应该降低,训练时间也应该逐渐增加。
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恢复,而不应该过于急躁。
3、搭配其他的训练方式高原短跑训练不能替代其他的短跑训练方式,而应该搭配其他的训练方式,如间歇训练、爆发力训练等,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三、高原短跑训练需要注意的事项1、运动员的身体状况高原短跑训练需要运动员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应该从低海拔逐渐适应高海拔,逐步提高训练强度。
2、食品和用水卫生在高原训练中,食品和用水卫生非常重要,因为海拔较高的地方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高山病等。
3、情绪的调节高原训练与其他训练相比,会对运动员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因此需要运动员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
高原短跑训练是指在高原环境下进行的短跑训练,其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
和耐力,以及提高速度和爆发力。
在高原环境下训练,主要是因为氧气含量较低,从而使
得运动员的身体需要适应更加贫瘠的氧气环境,从而激发身体产生更为强大的适应能力。
高原短跑训练的训练方式一般采用多次短跑、徒步爬坡、久跑等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多次短跑是最为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运动员锻炼速度和爆发力,在高原训练
中也能提高运动员的肺活量和氧气吸收能力。
另外,在高原短跑训练中,还需要注意逐步适应高原环境,不要一开始就过于强调训
练强度,否则可能会导致运动员身体不适,影响训练效果。
逐步适应高原的过程中需要注
意给运动员充足的休息和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矿物质,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此外,高原短跑训练还需要注意科学性和针对性。
根据运动员的不同能力水平和比赛
需求,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从而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
此外,还需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
个体差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高训练效果。
最后,高原短跑训练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高原氧气含量低,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如
果运动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护措施,在训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因此,在
训练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运动员的监督和保护,确保训练过程的安全性。
总之,高原短跑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运动员耐力和速度的训练方式,但需要注意逐步
适应、科学性和针对性,并注意安全问题。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高原短跑训练是指在海拔超过海平面2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进行短跑训练。
由于高原地区氧气含量较低,空气分压下降,运动员在高原地区进行训练时会受到更大的氧气供应不足的影响,需要适应高原环境才能发挥最佳水平。
因此,高原短跑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体力、毅力和适应性,从而达到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
高原短跑训练的训练原则与短跑训练相同,即确定训练目标、制定具体训练计划、科学训练、及时修正训练方法等。
在高原短跑训练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控制运动员的训练强度。
由于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低,运动员需要更加努力地呼吸才能满足身体所需氧气的消耗,而运动员过大的训练强度会导致过度疲劳、心肺负荷过重、运动能力下降等负面后果。
因此,需要在考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耐力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训练强度。
其次,要坚持有氧运动。
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低,如果训练强度过大,会降低运动员的耐力和体力,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因此,高原短跑训练中应该重点锻炼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即让运动员尽可能地利用氧气转化能量,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体力。
第三,在高原短跑训练中要充分考虑适应性训练。
适应性训练是指在适应不同环境和训练方式下,身体能够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反应,以达到适应新环境、新训练模式,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过程。
高原短跑训练是一项较为苛刻的训练方式,需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适应性。
针对这一点,可以通过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等方式,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短跑训练。
最后,高原短跑训练应该注重科学营养。
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低,运动员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支持。
在进行高原短跑训练时,应该根据训练强度和运动员身体状态,制定合理的运动饮食和营养补充计划,以保证运动员充分得到足够的能量和丰富的营养物质支持。
总的来说,高原短跑训练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训练方式,需要运动员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够适应高原地区的环境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在进行高原短跑训练时,需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适应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同时注重科学营养,才能够在竞技场上发挥出稳定的竞技水平。
简述高原训练方法
简述高原训练方法
高原训练是指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适应能力。
高原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 逐渐上升高度:在高原地区逐渐增加海拔高度,让身体逐渐适应高原环境。
这种方法需要适当的时间和经验,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随时补充水分: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干燥,身体水分流失较快,因此需要随时补充水分,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防止脱水。
3. 适当增加运动量:在高原训练中,适当增加运动量可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控制运动量,避免过度运动。
4. 增加有氧运动: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低,因此需要增加有氧运动量,提高身体对氧气的利用率。
5.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在高原训练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可以让身体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总之,高原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适应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避免对身体造
成不良影响。
高原训练影响运动成绩及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高原训练影响运动成绩及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高原训练是一种训练方式,常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其目的是通过暴露于低氧环境中使身体适应高海拔环境。
它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员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可以影响运动成绩及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1. 促进红细胞生成:高原环境下缺氧刺激会导致机体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骨髓内红细胞生成。
这样一来,体内的氧运输能力增加,可以提高在低氧环境中的耐力和持久力,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2. 改善线粒体功能:高原环境下的低氧刺激能激活细胞中特定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内呼吸链相关酶的表达和活性。
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供应的主要场所,提高线粒体功能可以增加细胞能量供应,从而提高肌肉耐力,改善运动成绩。
另外,在损伤修复方面,高原训练可能通过以下分子机制起作用:
1. 促进血管生成:高原训练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受损组织的血液供应。
2. 调节氧化应激: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抗氧化系统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高原训练的具体效应和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且个体差异较大。
此外,参与高原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监测身体状况,避免过度训练造成不适或损伤。
在进行高原训练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运动医学或训练指导人员,以确保自身安全和适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现高原缺氧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原训练是指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进行的强度刺激的训练,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达到和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生理反应,充分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高原环境中的大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等都对运动员有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气中氧气压的下降。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
首先,高原缺氧训练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组织丢失、肌肉萎缩,其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是肌肉力量的丢失。
如高原缺氧环境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
进而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流变慢,循环阻力增加,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
另外,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强度降低,绝对运动量也比平原训练少,这又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肌肉神经应激性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
高原训练中产生的疲劳不宜完全恢复,易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另外由于客观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在高原训练中更易发生感冒、肠胃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紊乱等现象。
运动员对高原缺氧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高原训练效果的好坏。
如何预测运动员对高原缺氧的个体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合理地安排高原训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高原也只能从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等几个方面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
而运动能力,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技术、战术、甚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决定因素。
因此,建议教练员们一定要摆正高原训练在正常训练中位置,认识到高原训练只能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日常训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