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的原理及利弊
简述高原训练方法
简述高原训练方法
高原训练是指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体能训练。
由于高原地区氧气稀薄,空气压力较低,人体对氧气的摄取会减少,身体需要适应高原环境才能正常进行各项运动,因此高原训练可以增强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力。
高原训练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逐步升高海拔。
由于高原环境对身体的适应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开始高原训练时,应该逐步升高海拔,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环境。
2.增加运动量。
在高原环境下进行运动时,由于氧气摄取减少,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运动,因此增加运动量可以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
3.增加训练强度。
在适应高原环境后,可以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包括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等,以进一步增强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力。
4.注意饮食和休息。
在高原环境下,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运动,因此需要注意饮食和休息,以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和时间来适应高原环境。
总之,高原训练是一种特殊的体能训练,需要逐步升高海拔、增加运动量和训练强度、注意饮食和休息等等,以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力。
高原训练名词解释
高原训练名词解释
高原训练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训练方法,旨在利用高原地区的环境条件,提高运动员的身体适应能力和运动表现。
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增加训练负荷,提高运动员的缺氧耐受力,从而增强其体能和运动能力。
高原训练的主要特点包括: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低,这使得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增加心肺功能和肌肉的缺氧耐受力。
高原气候干燥,气温较低,这些因素能够帮助运动员降低身体温度,从而减少疲劳感,增加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
高原训练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性运动,例如长跑、骑车、游泳等,这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和肌肉耐力。
高原训练的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来进行系统训练,这有助于运动员逐步适应高原环境,并提高身体各项指标。
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例如,高原环境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生理影响
缺氧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反 应,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 以增加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 排出。
心理影响
缺氧还会导致人体出现焦虑、抑 郁等心理反应,影响人的情绪和 行为。
高原训练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心肺功能提高
高原训练可以显著提高人体的心肺功 能,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 肺活量增大。
高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
03
制定个性化的高原训练方案
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高原训练方案,以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竞技表现。
高原训练与其他训练方法的结合研究
探索高原训练与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结合
01
将高原训练与间歇性低氧训练相结合,以提高运动员
的有氧代谢能力和耐力水平。
研究高原训练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结合
01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低,通过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运
动员的缺氧耐受力和心肺功能,从而提高竞技水平。
促进新陈代谢和能量消耗
02
高原地区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运动员的新陈代谢和能量消耗,
有助于减少脂肪堆积和减肥。
改善免疫系统和心理状态
03
高原训练还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免疫系统和心理状态,增强抗疲
劳和抗压力的能力。
变化。
高原训练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在进行高原训练前,运动员需要进行 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 没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疾 病。
运动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训 练计划,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需要保持良好 的营养和睡眠,以支持身体的恢复和 适应低氧环境。
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注意 保暖和防晒,预防感冒和紫外线晒伤 等常见问题。
高原训练与不同模式低氧训练的比较
高原训练与不同模式低氧训练的比较作者:闫巧珍来源:《体育时空》2012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摘要作者通过对前人对高原训练与其他几种模式低氧训练方法的分析与运用,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为以后寻找更好的训练模式,提高低氧训练方法应用的实效性提供理沦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低氧训练高原训练(high altitude training,HH)与高住低训(living high-training low,HiLo)、间歇低氧训练(inteun ittentnomobaric hypoxic exposure,INHE),其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的低氧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低氧刺激,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水平。
本文通过对这几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其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为提高低氧训练方法应用的实效性提供理沦依据。
一、高原训练方法(HH)高原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它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也已经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现在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可以进行高原训练,高原训练也是低氧训练发展的前身和基础。
(一)高原训练方法的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经开始关注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特别是自墨西哥奥运会以来,高原训练得到了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引发了对高原训练实践和研究的热潮。
近30年的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也证实,高原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作用。
(二)高原训练的原理高原训练是利用高海拔和低氧浓度的双重刺激对心血管、呼吸、骨骼、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的影响,产生适应性变化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其生理机制表现在:1.高原训练可使运动员的RBC、HB、Hct有明显的增高,而MCV则有所减少,从而提高了RBC在血管中的移动和携带O2的能力;2.高原训练结束返回平原后,每搏输出量的明显提高使运动员在平原上运动时的心脏供血能力得到提高;3.经过高原训练后,运动员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强、肌红蛋白浓度和肌肉缓冲容量增加,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强,以上作用使运动员骨骼肌代谢能力得以提高;4.有部分研究认为,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达;同时红细胞内2.3-DPG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使机体的VO2max增加[1]。
浅析运动训练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运动训练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针对运动员在多年的训练中,特别是优秀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达到较高水平后常出现的“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训练中顺利度过“高原期”的对策。
从而有效促进运动员健康成长和提高专项运动水平。
关键词:高原现象,体育训练,技术动作,高原期1引言我们所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都是运动员通过刻苦、科学的训练逐渐掌握的。
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来自于长期刻苦的训练。
科学合理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更快地更为全面地掌握技术、技能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也必然要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技能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也不是直线性的,而往往是先快后慢,继而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
运动员所处的这个阶段被称为“高原期”。
2 从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特点认识“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体育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
我国著名学者对我国体能主导类项目优秀选手的研究揭示“高原现象”的发生率达69%。
且通常在从训后的6-8年时出现,出现“高原现象”的运动员的年龄为20岁。
“高原现象”的持续时间为一年半到两年间.为了更好的理解“高原现象”,我们首先认识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几个阶段:2.1 初始阶段: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初学者对某种技术的学习经历一个从不了解到逐步了解的过程;身体有从一般素质基础向为技术服务的专项素质过渡的过程;技术动作也有从基本动作经过基本难度动作向高难动作过渡的训练过程。
在这个阶段,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心理还是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都只是一个准备、认识和过渡的阶段,对于该项技术还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该阶段成绩提高的速度较慢。
2.2 迅速提高阶段:因为运动员对技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有了初步的提高和掌握,在训练中勤于动脑,积极训练,成绩会明显提高。
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析
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析【摘要】高原训练是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式,其机制影响着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肌肉系统。
本文通过分析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和对各系统的影响,揭示了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综合影响。
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提高心肺功能、增强氧运输能力,改善肌肉耐力和力量表现,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通过对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的探析,可以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究高原训练的具体机制和优化训练方案,以更好地发挥其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促进运动科学的发展和运动员表现的提升。
【关键词】高原训练,运动能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影响机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基本原理,综合影响,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请让我为您输出关于"研究背景" 的内容:在体育训练领域,人们一直追求更有效的训练方法来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高原训练以其独特的生理适应性和训练效果备受关注。
尽管高原训练已经被运用于许多运动项目中,但其影响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有必要深入研究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运动能力的综合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路径和机制,为运动科学领域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实践应用。
通过研究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运动员在训练中合理运用高原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表现能力。
本研究也旨在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探索更多关于高原训练与运动能力之间关系的新颖认识和发现。
1.3 研究意义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析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2. 正文2.1 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高原训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暴露于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训练,以适应高原环境下的气压、氧气含量等生理环境的变化。
技能训练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技能训练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技能训练的不断深入,许多人在高原地区进行技能训练时会遇到高原反应,这就是所谓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对于技能训练的效果和人体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认真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原缺氧。
高原地区的大气压力较低,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分压降低,进而影响人体的氧气供应,引起各种不适症状。
此外,高原地区气温较低,加上风力较大,容易引起人体体温下降,增加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针对高原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技能训练前应充分休息,以免在高原地区出现疲劳和过度劳累。
其次,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
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增加能量供应,保持身体的充沛状态。
总之,高原现象是技能训练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探究其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保证技能训练的效果和人体健康。
- 1 -。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
高原短跑训练是指在高原环境下进行的短跑训练,其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
和耐力,以及提高速度和爆发力。
在高原环境下训练,主要是因为氧气含量较低,从而使
得运动员的身体需要适应更加贫瘠的氧气环境,从而激发身体产生更为强大的适应能力。
高原短跑训练的训练方式一般采用多次短跑、徒步爬坡、久跑等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多次短跑是最为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运动员锻炼速度和爆发力,在高原训练
中也能提高运动员的肺活量和氧气吸收能力。
另外,在高原短跑训练中,还需要注意逐步适应高原环境,不要一开始就过于强调训
练强度,否则可能会导致运动员身体不适,影响训练效果。
逐步适应高原的过程中需要注
意给运动员充足的休息和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矿物质,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此外,高原短跑训练还需要注意科学性和针对性。
根据运动员的不同能力水平和比赛
需求,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从而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
此外,还需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
个体差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高训练效果。
最后,高原短跑训练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高原氧气含量低,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如
果运动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护措施,在训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因此,在
训练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运动员的监督和保护,确保训练过程的安全性。
总之,高原短跑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运动员耐力和速度的训练方式,但需要注意逐步
适应、科学性和针对性,并注意安全问题。
高原训练
四、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肺通气的变化 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加大,氧 分压下降引起肺通气过度。缺氧→颈动 脉体、主动脉体→呼吸加深加快。 2、最大摄氧量下降 有氧能力在海拔15OO米以上高度才 发生明显改变。每升高1000米,最大摄 氧量则以10%的比例下降。
3、红细胞的变化 肾脏、肝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Erythropoietin )增多,血红蛋白和 红细胞增加。 4、心血管反应剧烈 到达高原初期,心率 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 心率 而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在高原期间,动 动 脉血压明显增加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 脉血压明显增加 有关。
5、高原反应症 1)头痛 2)呼吸困难 3)低氧还抑制视网膜感光。 6、高原训练“乳酸矛盾”现象
高原环境下:高原低氧、运动缺氧、无氧 酵解,肌乳酸、血乳酸应处于较高水平。但 是,研究发现,长达几周时间低氧环境中的 极量运动和亚极量运动后,血乳酸含量不但 没有升高,反而还有下降现象。 乳酸矛盾(lactate paradox)现象。在高 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 少的现象,称为乳酸矛盾现象。
国内外高原训练基地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国家 美国 埃塞俄比亚 阿尔及利亚 保加利亚 哥伦比亚 澳大利亚 哈萨克斯坦 意大利 瑞士 奥地利 法国 西班牙 数量 16 1 2 1 1 1 3 2 4 3 1 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阿塞拜疆 格鲁吉亚 玻利维亚 墨西哥 肯尼亚 日本 罗马尼亚 厄瓜多尔 亚美尼亚 摩洛哥 吉尔吉斯 南非 中国 1 1 1 3 2 1 1 1 1 1 3 3 20
高原训练
一、高原训练法产生背景 二、高原环境特点 三、高原训练法原理 四、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五、高原训练要素与利弊
《高原训练一》课件
时刻关注参与者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 时处理,必要时停止训练并寻求医疗帮助 。
高原训练后的恢复和总结
恢复性训练
在高原训练结束后,进行一段时间的恢 复性训练,帮助身体逐渐适应低海拔环
境。
心理辅导
对参与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 服高原缺氧带来的心理影响,增强自
信心。
总结评估
对高原训练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估,分 析训练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 的训练提供参考。
边防部队
边防部队需要进行高原适 应性训练和实战化训练, 以提高部队的边防巡逻和 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03
高原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高原训练前的准备
体能评估
对参与者的体能状况进 行评估,了解其心肺功 能、耐力和运动能力。
心理准备
对参与者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克服高原缺
氧的恐惧和焦虑。
装备准备
根据训练需求,准备必 要的装备,如高原帐篷 、氧气瓶、保暖衣物等
高原训练的起源和历史
总结词
高原训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为了提高长跑运动员的成绩而设计的。
详细描述
高原训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一位法国医生首先提出。他发现生活在高原地 区的人们具有较好的耐力和体能,因此建议运动员进行类似的训练以提高成绩。 这种训练方法最初应用于长跑运动员,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运动项目。
。
高原适应训练
在高原训练开始前,进 行一段时间的低氧适应 训练,以减轻高原反应
。
高原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
合理安排训练强度
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确保训练过程中的 安全措施得到落实。
根据参与者的体能状况和适应能力,合理 安排训练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
高原训练的类型、场地和注意事项
;  ̄ n B - , t ,最大 有氧 能力 ( V O2 ma x J下降约 1 5 %一2 0 %( Cl a r k , 2 0 0 7 ;R o c k 和C y me r ma n ,1 9 9 8)。高原训练开始后 的几天
到几个 星期 ,持 续发 生一 系列 生理 适应 过程 ,不仅 帮助身体 更
1 . 2高住低练 ( I . H T L)
这种 高原训练 形式 因1 9 9 7 年美 国的大学长跑 运动 员所做 的实验 ( L e v i n e和S t r a y) 而风靡 一时。该实验将运动 员分为
3 组 :对照组在平原生活 ;L H T H 组在海拔2 5 0 0 m的高度生活
去大学餐厅 ,较为方便 。
低海拔高原环境下增加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指标成为可能。 以上 提到的澳大利亚高原训练场地均适合长距离项 目运动 员。 最常犯 的错误是 ,训练时教练员集 中在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与 训练 ;L H T L 组只在2 5 0 0 m的高度生 活 ,而回到1 2 0 0 m的 高度训练 。结果显示 ,L H T L 组训练效 果最 好 ,5 0 0 0 m的测试
成 绩在 3 个组里最好。研究人员认为 ,L H T L N练法的优 势是提 高了训练质量 ;然而 ,该模型在逻辑方面受到挑战 ,因为高住
T 胃
一 戳 繇
l‘ V - o. t -用 ‘朋
自1 9 6 8 年 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奥运会 在海 拔2 2 0 0 r n 的墨西哥城 举行 以 来 ,世界各地 的科研人 员、教 练员和运 动员就被 高原 生活 、高 原训练所带来 的效果 深深 吸引。最典 型的就 是 ,来 自于东非大
1.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
1.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①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实际上是有氧耐力。
主要依赖的是氧运输系统,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高原训练实际上是利用高原缺氧环境来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反应。
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增加,线粒体的增多,23-DPG及氧化酶活性上升,从而提高血液运氧能力和机体利用氧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耐力。
②然而高原缺氧还会引起肌肉血流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低下,血红细胞增加造成血液粘性上升,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最大摄氧量低下等一些不利于运动能力提高的反应。
③高原训练是否有效则是有赖于上述两方面的平衡。
当有利反应大于不利反应时,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悔平原后的运动能力,反之,运动能力不能提高,甚至下降。
2.最大摄氧量和无氧域(乳酸阈)之间的区别与关系(有氧耐力)①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引起乳酸堆积时所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②两者反映的是不同的生理机制。
最大摄氧量反映的是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③乳酸阈更能反映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许多的研究表明,通过系统训练能提高最大摄氧量的可能性较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
而乳酸阈受遗传因素较少,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乳酸阈。
·显然,以最大摄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有氧能力是有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的有氧能力在实践中意义将更大。
3.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三者之间的关系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成下列五个阶段:运动前的赛前状态、运动刚开始的进入工作状态、运动过程中的稳定状态、临近运动结束时的疲劳和运动结束后的恢复。
①②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叫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改善赛前状态的一种人为的痕迹效应,准备活动可以改善人体机能状态,能调整赛前状态,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还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
浅析高原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浅析高原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作者:王卫涛纪以红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1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原训练在耐力运动项目中产生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揭示了高原训练的必要性,指出合理安排高原训练可以有效的激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关键词高原训练生理指标有氧能力无氧能力一、高原训练的原理当运动员处在高原环境下进行训练时、由于“调节适应”产生应激,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气受低气压的影响不易被身体吸收、使血管体积增大,通过的血量增多,提高了最大摄氧量和血色素浓度,从而更好地锻炼了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
二、高原训练的可见变化(一)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生理的影响在运动员踏入高原位置时,他们就可以体会到身体内的变化。
这些变化特点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高原训练中心率以及心输出量和肌肉、脑组织等方面也都有相应的变化。
McManns[1]发现在海拔2000m的高工作时候心率比在平原增加10-20%。
中国学者对中日竞走运动员的高原训练进行研究后,认为运动员运动中的最高心率在高原及平原均能达到通常公认的极限下负荷的心率水平,同时他们肯定了通过高原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是运动能力增长。
(三)对肌肉的的影响李桦[2]等人的研究表示,高原训练使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显着增强,高原缺氧使人体肌糖原的含量有显着地增加,这可能是机体对缺氧产生的应激反应。
也有研究表明在5000m以上高原生活8周会导致腿部肌肉的横切面积下降10%,在肌肉体积减少的同时,肌肉中线粒体的容积密度下降大25%三羧酸循环、脂酸氧化、酮体利用、呼吸链等系统中的酶的活性显着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线粒体所致,而不是单个线粒体酶的活性的下降。
浅析羽毛球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浅析羽毛球高原训练的利与弊羽毛球是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的高强度无氧运动。
在球场上不单是技术的对抗还是体能跟意志力的比拼。
运动技术跟专业体能的训练强度如何,对运动成绩好坏有直接的影响。
在高原重力、风的阻力氧气压力都跟在平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羽毛球质量轻,受外界影响大,上高原训练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标签:高原训练;羽毛球;训练特点现代羽毛球,起源于英国的游戏活动,因先流行于英国贵族之间又有“贵族运动”之称。
自上世纪初期现代羽毛球传入中国以来,羽毛球运动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羽毛球已是全民运动,羽毛球运动属于全身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能使身体各个部位得到良好的锻炼,具有显著的健身效果,因此各个年龄段、不同阶层都会参与羽毛球运动。
当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国家的羽毛球专业队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羽毛球运动特点明显,“羽毛球运动需要选手灵活战术、娴熟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速度、力量等综合体能素质”。
为了更好的提高体能以及训练效果,对羽毛球上高原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
一、羽毛球运动的特点(一)羽毛球运动的非周期性羽毛球是不停的在场上进行移动、跳跃、转体、挥拍等进行击球的一项运动。
羽毛球的运动特性决定着羽毛球运动必然是非周期性的。
羽毛球运动中的各个动作看似具有联系实则并没有联系,运动的方向、速度、力度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看似相连的两个运动间实则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无法构成周期性的运动。
同时由于羽毛球的球速快、方向转变快,在球场上瞬息万变,双方对球的主动权更替变化快,使得羽毛球运动在球场上的战术、技术的使用多种多样,瞬息万变,不具有直观的周期性规律。
羽毛球球速快、变化多,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及很高的灵敏性。
在赛场上球路、球速、落点都瞬息万变,这就要求运动员对技术、战术的运用要很灵活。
而强大的综合素质是应对这一系类变化的基础。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
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
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
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
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
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
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
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
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
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应用
progressively greater rate.
. CHANGES IN VO2MAX WITH ALTITUDE
Did You Know…?
. Altitude does not affect VO2max until approxim.ately 1,600 m (5,294 ft). Above this level, the decrease in VO2max is approximately 11% for every 1,000 m (3,281 ft).
在高原训练期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 并不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呈平行变化。 多数研究报道EPO一般在上高原一周内有明显 增加,可能与运动员刚上高原受缺氧刺激有关; 随后EPO开始下降,此时机体已建立了代偿机 制,如氧离曲线右移、2,3-二磷酸甘油酸(2, 3-DPG)增加、血红蛋白合成增多及血细胞压 积增加等,即可导致EPO浓度下降并维持在一 个较低的水平上。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Altitude
w Initial decrease in plasma volume (more red blood cells per unit) .
w Initial increase in HR, SV, and Q during submaximal work to compensate for less O2 .
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 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 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
抗缺氧生理反应。
一、快速进入高原环境中人体生理变化
高原训练计划
高原训练计划高原训练计划是一种专门针对在高原地区进行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所设计的训练方案。
高原地区的氧气稀薄、气压低,与平原地区相比,对身体的适应性要求更高。
本文将介绍高原训练的原理和方法,并提供一份针对高原训练的具体计划。
一、高原训练的原理高原训练是通过在高原地区进行特定的训练,使身体适应高原环境下的气候条件,提高氧气供应能力,从而增强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力。
高原训练能够促使身体产生一系列适应高原环境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如增加红细胞数量、促进氧气的更好运输、提高肺活量等。
二、高原训练的方法1. 高原适应阶段:a. 迁徙:运动员从平原地区慢慢迁往高原地区,给予身体充分的时间适应海拔的变化。
b. 轻度训练:开始进行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逐渐增加运动量,让身体习惯于高原的气候条件。
2. 高原适应期:a. 适度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强度,进行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长跑、自行车等。
b. 增加低氧训练:可以通过使用低氧训练设备或者在高原环境下进行训练,提高身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高原训练计划以下是一个针对高原训练的具体计划,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周一:- 慢跑30分钟,维持心率在60%-70%靶心率区间。
- 俯卧撑3组,每组12次。
- 仰卧起坐3组,每组15次。
- 拉伸放松15分钟。
周二:- 游泳30分钟,采用间歇训练方式,每500米加速一次。
- 高抬腿30次。
- 侧平板支撑,每侧持续30秒,共3组。
- 拉伸放松15分钟。
周三:- 自行车骑行60分钟,保持持续中等强度。
- 平板支撑3组,每组持续1分钟。
- 壁球运动30分钟。
- 拉伸放松15分钟。
周四:- 长跑40分钟,维持心率在70%-80%靶心率区间。
- 弹力带训练:踢腿30次,做深蹲30次。
- 俯卧撑3组,每组12次。
- 拉伸放松15分钟。
周五:- 游泳30分钟,采用爬行和蛙泳交替进行。
- 高抬腿30次。
- 平板支撑3组,每组持续1分钟。
高原训练
对于世居平原的运动员来说,他们进行 高原训练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无法维持平原训练的运动强度、运动力量,也是影响 高原训练的最主要的原因。
众多研究证实,世居平原的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时,训练
强度显著低于平原水平,而自幼生活在高原的运动员不 存在这一问题,他们在高原上仍能进行极大强度的训练。
高原训练在我国的情况
我国是开展高原训练最早的国家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期,
我国就开始了高原训练,首先始于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1961年春, 国家体委科研所陈庆宝等对八一队6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冬训期间 进行了4 个月的生理测试,各项指标都有一定改善,开创了我国高原 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先河。70年代我国足球队、篮球队、马拉松、游 泳队及速滑队等先后采用高原训练借以增强体能;80年代我国中长 跑、马拉松、竞走、游泳及自行车等项目的运动员多次进行了高原 训练;90年代高原训练进一步扩展到赛艇、皮划艇、摔跤、柔道等
高原训练法产生背景
高原训练的理念最早是欧洲和前苏联人在 20 世纪 60s初提出的。但由于当时的理论并不完善,所以人们 认为它不会提高运动能力。直到 1968年第19届奥运 会将赛址设在海拔高度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后。来 自高原的非洲长跑运动员们在奥运会中创造出惊人成 绩,震惊了世界体坛;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高原训练 的价值。从此,一些国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 米)建立了高原训练基地,并把高原训练作为大赛前的 重要训练手段,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
赛成绩。
表明,速滑运动员下高原后最佳状态为4~7天或10~12天。
对于其他的项目而言: Jushkevich(1990):曾认为短跑和狂澜在高原训 练返回平原后,可出现两个有利于创造最好成绩的 “能力高峰期”,即高原训练结束后的第20~21d和 39~42d。 游泳项目则多为下高原后5~6周时参加比赛,以保 证下高原后能有较多的时间加强速度和力量训练。 (因为在高原训练中,这两项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但无论如何,人体的机能通常都会在下高原后的四 周之后开始处于下降的状态。
高原训练观点与发展
高原训练发展与研究进展1.高原训练概念和研究现状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
1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近年来,在总结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应为2000一2500m,低于2000m,低压缺氧刺激过小,不利于充分挖掘机体的潜力;高于2500m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少个日_不利于训练后的恢复。
而对于十天高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则缺乏研究。
关于高原训练的强度控制,则应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以及比赛的强度来进行安排,强度过低,刺激小,难以收到成;强度过大,无刺激过深,对适应和恢复不利最近的研究表明,高原训练的最适宜持续时间为4-6周,时间过短,不利于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时间过长,则不利于机体到平原后的适应性变化,而对于高原训练后的最佳比赛时间,普遍认为,长跑马拉松项目的最佳比赛时间是下平原后的4-5天,中长距离项目13-14天,短距离项目20-26天。
2.高原训练的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在较低海拔的高原上,人体1的最大心率会逐渐下降,这或许是高原训练研究的萌芽。
20世纪50年代中期,原苏联的研究人员提出在高原环境下人体可以产生缺氧适应;而在高原不同时进行运动训练获得的适应,更有利于使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到加强,对提高有氧代谢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特别是耐力性运动项口成绩有良好效果。
因此,他们开始对高原训练进行研究,并且在高加索建立了一个高原练基地。
在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土,肯尼亚人获得了10000m项目冠军,人们认为肯尼亚人在中长距离赛跑中具有突出能力,随后人们发现中距离赛跑中成绩优秀的几名运动员都是出生在维多利业湖畔海拔1500一2000m的中度高原地区,这个地区的世居人有一个体格特征,就是股骨比白种人长,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身体机能上的适应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训练的原理及利弊
高海拔训练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细胞内含有一种蛋白质负责将氧气结合,叫做血红蛋白,就是说血液内的血红细胞含量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然后通过血液流动向身体各个部位和机体提供氧气,这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几乎就是合法的兴奋剂。
专业运动员基本上至少都要在高海拔地区练两周以上。
当然,其实哪怕你练一周,回到正常海拔后都能让你受益好几周的。
除了血液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那种相对缺氧的环境下,训练会变得异常艰难,也就逼迫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付这种额外的不适和压力,而你的肌肉和关节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更大的强化,也就是无氧能力,这对四百运动员非常重要,鄙人原来就是练四百的。
其实,哪怕非运动员去了高海拔地区训练也会受到很好的效果,事实上,非运动员正因为血红蛋白数量较少,所以提升速度和提升量都会高于耐力型运动员。
不过,高海拔训练结束后,最好在赛前两三周回去,要不然过劲了就失效了。
其次,血红蛋白的生成需要铁,所以在去高原前后要多摄入富铁制品,比如:红肉、豆类、绿叶菜。
当然,补水也是必需的。
而且,高原训练会对免疫系统和红细胞再生能力有一定损害,所以前期的训练量大概也就正常量的四分之一吧,循序渐进的加量。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
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
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
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
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
首先,高原缺氧训练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组织丢失、肌肉萎缩,其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是肌肉力量的丢失。
如高原缺氧环境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进而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流变慢,循环阻力增加,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
另外,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强度降低,绝对运动量也比平原训练少,这又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肌肉神经应激性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
高原训练中产生的疲劳不宜完全恢复,易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另外由于客观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在高原训练中更易发生感冒、肠胃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紊乱等现象。